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0 10:17: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当前科技创新形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前科技创新形势

篇(1)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项目;经费管理;预算

1 概述

我国自十以来全面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并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推动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的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1]。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下,全社会也在逐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民创业创新的新局面。

科技创新按照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科学发现,创造出新知识,即知识创新;第二层次为科学发明,创造出技术,这是对创造出的知识的应用开发,即技术创新;第三层次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大量积累,集成若干技术创新,由此形成系列密切关联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最终构成新产业,即产业创新。知识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源头和动力,产业创新是创新驱动的终端和目的[2]。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科学发现所带动的知识创新是创新链中的基础和源泉,在整个创新链中处于核心的地位[3]。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技院所的科学家完成。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知识创新远离经济活动的中心,更多的成为科学家自身的学术追求,未能对经济发展起到足够的驱动作用。

在知识创新活动中,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所设立的科学研究项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科学研究经费几乎支撑了所有知识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4]。为适应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我国在2015年对科技项目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对原有的科技项目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经过2016年的实施,新的科技项目管理轮廓已经初步形成。美国学者Nelson等认为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变革中,政府应保证制度安排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5]。我国的科技项目改革,正是为了提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进行的改革。相应地,科技项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提高了,科技项目费管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需要随之提高。

因此,在创新驱动战略下、新的科技体制下,科技经费的经费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充分发挥资金利用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自主性、积极性,我国科技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下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的建议。

2 总体原则

2.1 服务性原则

科技项目是为知识创新而设立的科技项目,科技项目的经费管理也需要为知识创新而服务,根据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进行科技经费的管理将有助于知识创新的快速高效完成。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为知识创新高效服务应是科技经费管理的第一原则,即服务性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则。

2.2 灵活性原则

知识创新是科学家不断突破自我、探索未知的智力劳动,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科技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满足灵活性原则,需要预算但不能完全依照预算、照搬预算而一成不变。如果完全依据预算来执行科技活动,知识创新将无法完成、永不可及。

2.3 真实性原则

科技经费的执行与管理,在灵活性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真实性。一切科技活动的支出,必须保证是在服务科技创新的前提下来进行,并且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的。真实性原则是科技人员必须遵循的,也是科技经费管理部门对经费进行审核的重要标准。

2.4 安全性原则

科技经费是国库资金,取之于民,也应用之于民,为更好地为创新服务,尽管在使用经费过程中需要保证经费的灵活性和真实性原则,但同时也需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原则。国家资金的安全保障是科技经费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可动摇。安全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不矛盾、不冲突。

2.5 国库支付原则

针对当前科技经费执行率明细滞后,大量资金囤积,结题之前突击花钱,科技经费的整体流动性差的问题。建议凡是以国家或各级政府名义立项的科技项目,经费都应实行国库支付的原则,统一管理和调配,提高国库资金利用效率。各单位设立国库虚拟账号,统一从国库支付,这样将极大提高资金的流通性和利用率。

3 项目立项

3.1 简化项目预算编制

篇(2)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采煤工艺与设备的不断更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煤炭及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通风安全、机电、掘进、运输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然而,旧有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单一,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机电技术、环境工程和经济管理等的结合不够。课堂教学内容落后,知识面较窄,没有反映当前科学技术成果的新进展,缺乏同步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2.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采矿专业实践性很强,需要很快地适应矿山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所以在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本专业显得尤为重要,而原有培养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课时不足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础平台,不仅巩固和延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但是,矿大(北京)的采矿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实验课时量仅占总课堂教学的10%,其中演示类和操作类的比例约为4:6,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比较薄弱。实践方式与工程应用脱节原有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仅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环节,不能全面了解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不紧密,与工程应用脱节,无法满足实践性、目标型人才的培养,以至于很多毕业生就业后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现场工作。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很多煤矿单位考虑人身安全和煤炭生产的因素,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课外实习,导致实习限于井下参观、企业介绍、图纸讲解等象征性的形式,下井次数少,鲜有跟班劳动,无法保证实习质量。

3.毕业设计有待优化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该专业本身的特点和人为的因素,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包括设计和专题两个部分,设计部分是按实习矿井的地质条件,完成该矿井的初步设计,包括矿井基本经济指标和配套图纸;专题部分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毕业设计任务重、工作量大、内容重复,部分学生照搬他人的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力的发挥;加之学生对毕业设计思想上不重视、指导老师水平与精力有限,严重影响了设计质量。

二、新形势下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当前煤炭工业的发展新形势,要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大纲,密切结合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大幅消减陈旧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计划中主干课程的教材。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使任课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制定采矿与计算机、采矿与机电或采矿与环境等交叉学科培养方案,拓宽采矿工程专业知识面。优化教学管理,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平时训练,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2.建设实践基地,参与创新计划

校内做到积极开放实验室,加快多功能型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及时更新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度,增加实验教学课时量等。校外要建立良好的校企、校校合作关系,开设第二课堂,建设稳固的实践基地。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加强与国际名校的合作交流,同国际院校联合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打造面向国际化的一流采矿人才。

3.加强基地建设,重视过程管理

与煤矿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利用闲置矿用装备建立模拟工作面进行模拟训练,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安全教学。同时,根据各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安排矿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跟班实习,和带队老师一起协作。学生亦可分成小组到不同的科室轮班上岗,了解矿上的工作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4.丰富毕业设计内容,优化教学方案

针对目前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适时改进毕业设计题目、丰富设计内容。强化中间过程的管理,提供完善的硬件设备,实时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设计进度、出现的问题等。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提前1~2学年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深入煤矿生产实践,为毕业设计提前进行实践方面的准备工作。答辩时严格落实考核机制,实施设计成果奖惩制度,严格控制通过率。

三、结语

篇(3)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和高校科技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凸显,科研工作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1 世纪以来,特别是通过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受到关注,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和竞争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志前不久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国家发展服务这个中心任务,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着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应对世界新军革的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大力加强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快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以及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完善鼓励创新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总而言之,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贯彻“面向和依靠”的方针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为高校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大好机遇。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高校科技工作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仍然没有明显突破,而且更加突出。

1.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分离的体制问题仍然是制约高校科研发展的首要问题。建国以后,我国“以苏为师”,建立了庞大的独立于高等教育和企业之外的研究院所系统。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逐步发展,这种体制也造成了科技与经济的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分离。高校长期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科学事业经费专门的支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严重的抑制,明显影响了高校师资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了高校特色的形成,造成了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匮乏和难以积聚的局面。体制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阻碍我国科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

2.由于“功利”的原因,我国科研总体上数量多、质量差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科研考核办法或规定大多侧重于量化评价和考核,即所谓的“打分”现象,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一方面,在不少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往往把教师所承担的项目数量与经费多少常常与个人待遇挂钩,致使许多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项目数量而忽视质量;另一方面,论文和著作数量的多少被当作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我们的考核体制。在我国的高校,基于职称评定、年度工作量考核的压力“迫使”科研人员不断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轻视了科研的质量。毋庸置疑,这种片面强调数量的作法与讲求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科研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急功近利、浅薄浮躁之风盛行和创新求实精神的丧失。

3.客观现实中,我国高校中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人才集中原本是高校突出的优势之一,但在当前科技全球化以及国内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从高校科技人才状况与国际人才竞争态势上看,人才问题仍然是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最为严峻挑战。有关专家曾经对内地和港台研究型大学的科技人员做过一个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科学情报所分21个学科领域对近二十年来被引用率最高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统计,每个学科领域共250人左右。美国马里兰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分别有20余人,而哈佛大学有130余人。内地大学没有人入围,香港科技大学有4人,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各有1人。这个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大学拔尖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近年来,尽管我们通过各种人才计划,如“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培养、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但是顶尖人才匮乏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更是紧缺。如果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滞后于经济、科技体制的改革,也必然影响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稳定。

三、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高校科研管理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无论是管理机构还是科研机构都要不断提高管理质量。首先,要实现管理机构的智能化,引导和组织高校内部的应用型科研机构成为市场的主体。其次,科研管理机构要引导应用科研机构向市场化方向转型,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再次,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组织体制也要创新,要改变传统的等级观念,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才能最终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机构效率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综上所述,学校只有努力营造科学研究氛围,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树立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力。科研管理工作只有坚持以科研目标为导向,凸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的科研需求,强化过程管理,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才能真正为建设研究型大学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一)科研项目管理的内涵与业务流程本文认为:科研项目管理是以科研项目目标的实现与科研组织竞争力提升为目标,以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为实施手段,在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申请与立项、实施与验收、推广与转化等环节,分配人、财、物等科技资源并使之得到有效利用,协调畅通项目委托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课题组以及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沟通,最终实现。(二)科研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增加对科研项目支持力度,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承担科研项目的中坚力量,应遵循创新发展的理念,制定科研发展战略,取得更好的科研业绩,为我国当前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研项目管理客体多人、多层次、多过程的特性决定其管理的复杂性,其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与数据。知识管理是对知识以及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实践的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灌注并实施知识管理,不但可以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获取、分享、转化与应用,帮助组织实现内部知识创新,并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竞争力的提升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知识管理在创新科研项目管理理念以及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大有可为。1.创新科研项目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知识管理环境当前,以行政化为基础的墨守成规的科研管理理念,造成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在管理中,重行政管理,轻需求服务,管理形式流于表面,管理力度不到位。这势必影响到科研项目的开展与整个科研组织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因此,这就要求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创新工作理念,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将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融入到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中并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方式,将科研项目管理由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向满足用户需求的知识管理转变,挖掘科研项目承载的知识——整合知识——共享知识,改变科研人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科研知识学习与共享的内部环境,促进科研管理人员间形成一种开放共享的、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文化,做好科研项目信息咨询工作,满足科研人员的知识与创新需求,提升组织的知识共享能力与科研竞争能力。2.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科研项目是一种知识的高集成载体,但我国当前采用的课题负责人制度,使得每个项目之间缺乏联系,相互分离,不仅造成了项目间的“信息孤岛”,还有可能导致重复研究。而在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内运用知识管理,将大为提交信息的交互与共享,从而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在项目申报与立项阶段:知识管理在科研选题、申请立项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参谋作用。科研管理部门是科研项目信息重要的资源库。在进行科研立项和选题时,需要科研管理部门根据已有的科研项目资源库,查出重复课题或未来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这是启动新的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科学系统链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科研管理人员应帮助科研人员获取相应的知识,满足科研人员的创新需求,启发科研人员思路,实现科研业务创新。在项目实施与验收阶段:树立知识管理理念,营造组织内科研人员的共享氛围,利用各种科研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各种来源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对显性知识进行技术编码,注重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注重信息系统的构建,实现信息化共享;对隐性知识进行“解码共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头脑风暴、报告讲座以及学术沙龙等活动,使科研人员头脑中的经验、体会得以表达,使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明晰化、共享化,实现显性与隐形知识二者间的动态转化以及隐性知识共享,促进项目组科研人员间的沟通与协作,从而更好地实现科研项目创新。在转化与推广阶段:当前科研项目研究中始终存在“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就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而言,它具有跨部门、跨领域、多主体,多环节的属性,复杂多样,影响因素多,一直属于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知识管理可就单个科研项目构建一个共享的信息系统,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方法。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科研项目管理策略研究

(一)“以人为本”的科研人员需求服务“以人为本”反映了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以需求为宗旨,树立现代科研管理用户导向型服务理念,加强参与意识、主动意识、优质意识。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科研项目的熟悉,对科研项目进行整理、总结与分析研究,以便给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科研项目信息服务,做到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应利用现代信息与技术手段,加强构建以科研项目核心内容的知识库(或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以项目研究过程、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研究专家、项目研究机构、项目研究领域以及项目研究文献等内容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库,从而打造科研项目总结与分析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加强科研管理人员自身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自身科研素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需求。(二)“以创新为导向”的科研氛围营造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以及项目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环境中,建立尊重知识的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畅通沟通渠道,建立沟通平台,促进科研人员日常工作中的信息与知识交流;使组织内部人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要求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加强知识的分享与沟通行为,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三)“以编码为基础”的显性知识管理本文中的编码法是指:将科研项目中的可标准化的显性知识逐一编码并储存到数据库当中,使科研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地获取知识,使科研人员可最大程度的获取整个科研组织的知识资源并转化为潜在的创新能力。这要求科研组织要加强以下三个层次的投入力度:基础层——通信网络与数据库存储的投入,用于支持知识的传播;服务层——科研管理人员的投入用于知识的甄别与采集;信息层——数据库存储与传播的投入,用于构建知识的共享主体。(四)“以人员法为基础”的隐形知识管理本文中的人员法是指:以人员为管理对象的隐性知识的获取,将科研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用专业术语进行清晰表达并能进行传播与共享的显性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深深地植根于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4因此,这就要求科研组织建立以下两方面机制,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过各种平台、渠道与方法,如培训、会议、头脑风暴等,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学习型组织;以激励机制为手段,构建合理的知识贡献率评价指标体系,使隐性知识拥有者的利益要求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他们分享知识的愿望。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基于知识管理的科研项目管理策略图可总结出如下架构: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新时期;科研;科技成果

1概述

目前,我国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多头交叉管理;过于强调市场导向,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却忽略科学创新管理;行政权力过分干预科技研究;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分配不对等;科研管理实行双轨制;缺乏有力的监督执行机构。所以,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就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做好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培育科研精神气质;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坚持提倡将科研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两者结合。总之,在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所面临的要求会更高,同时科技工作者也被寄予更多的期望。

2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技管理部门重视立项,却忽视科技管理的过程

我国开展科技管理工作总是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制度的影响,管理模式仍坚持采用传统保守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明显已经不适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工作的要求。各科技管理部门将具体项目及研究团队管理两个方面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由此出现了管理范围太多宽泛,工作死板、过细,这一系列问题都不利于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还出现了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该问题的出现迫使一些政府职员无法针对社会组织的情况来进行客观、真实的全面调查。此外,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被个别社会科研组织会利用,在对外提供信息时只是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却被遮掩起来,由此产生信息不真实问题,而这些机构或者企业正是通过这种不良方式而争取到了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所以,科技管理部门对监管经费的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也可以说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盲目性,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改善,这样才能使科研经费有的放矢。

2.2科技管理工作满足不了当前的市场需求

在新时期,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与国外相比之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仍显滞后。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要将本应有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科技项目的设置上没有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造成了项目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市场经济与科技管理体制“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难,很难走出去,在市场上无法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管理部门充当着“智囊团”的角色,但是自身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实业界与高校的研发、科研机构的联系不够紧密。根据当前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小于10%,而实现产业化的还不足5%。从这一数据上可以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并且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现象仍然存在,结果就直接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这一系列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3行政色彩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在长期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其具有的行政色彩也十分浓厚。另外,在科技管理部门中还缺一套完整的并能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即:缺乏对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有效调控,严重影响科技发展目标,从而不利于实施科技发展战略。

2.4科技管理中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立法上看,有很多部门规章,但内容却不统一。科技部、教育部等对当前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理程序等规定上各执一词,意见不统一。二是各规范性文件调整的范围覆盖不够全面。现阶段的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是依据部门规章或是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调整的现状,各个部门只能对自己的管理领域进行规范。三是各规范性文件中没有对法律责任进行统一规定。各部门规范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其中不乏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罚措施或法律责任的规定,但宽严不一,这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3解决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方法

3.1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政策、制度、资金、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积聚这些要素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有着多渠道的合作,所以,要主动引导和聚集分散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中的各类要素资源,将其整合配置到科技创新工作中去。优化创新的企业环境不仅提升了员工的素质,还能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3.2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来改善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从而达到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完美结合,让科技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对于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工作来说,要将重点放在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上,如: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发展科研活动。同时在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对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设定,例如: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使整个科技资源整合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分工协调又紧密联系的科技管理体系。在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应该以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为依据,从职能上对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区分,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使科学技术活动能在正常秩序下进行,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同时有效的配置各种社会资源。

3.3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导引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于成果数量赋值过高,但是对科研成果创新性的质量指标赋值偏低,基于这一问题就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正确的引领科研人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在科研评价中要摒弃一刀切行为,并在学科分类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也可以从实践角度出发,组织科研成果的使用者来参与评价。

作者:张冰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赵晓丽.浅析企业科技创新管理[J].管理科学,2014(10).

篇(6)

一、征求的意见和自查情况

1、要求加强作风建设,提供的科技服务更加优质。

2、在服务“三农”,促进成果转化、实用技术推广方面不够,建议加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3、向企业提供最新科技政策及信息方面还做得不够。

4、要求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特别是积极争取省、市科技项目的申报力度。

5、要求加强科技交流,提供对外科技服务渠道。

二、自纠情况及整改方向

1、加强作风建设方面。干部职工存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今后县科技局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树立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切实转变科技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在工作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锐气;在纪律上克己奉公,廉洁勤政。坚决同腐败现象做斗争;在作风上,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决不脱离群众,努力为群众俳优解难。

责任人:全体干部职工

完成时间:长期

2、针对农业科技工作薄弱问题。对农村科技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科技培训有待加强。今后一是要大力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搞好科技下乡活动,提升群众科技素质,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协调,通过举办培训班,培养一批用得上、做得好的乡村技术人才;三是要抓好农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建设。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各乡镇特点建设一批特色基地。

责任人:

责任股室:信息股

完成时间:2010年底

3、针对信息提供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政务信息没有上网,信息公开有待加强。今后主要通过国家、省、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网络,辅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大篷车等活动,加强对科技政策的宣传。

责任人:

责任股室:信息股

完成时间:2012年底

4、科技投入方面问题。主要是我县科技三项费一直比较紧缺,近年省市项目较少。我局要积极争取县财政按国家、省、市科技大会精神要求足额安排科技三项费的同时,重点要放在向国家、省、市争资争项上。

负责人:

责任股室:成果股

完成时间:2012年底

5、针对科技交流问题。我县科技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企业引智引技重视不够。今后要遵循“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广泛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立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模式。

负责人:

责任股室:成果股

完成时间:2012至2013年

三、整改落实情况

1、通过自查整改,落实了首问负责制及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广大干部职工对行评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工作热情和政风行风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努力办好每一项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的工作;通过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条禁令”、“六项工作制度”,严格执行上下班考勤制度、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态度明显改善,服务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

2、我局对农村的科技宣传力度大大加强,全年针对农村开展大型科普活动5次以上,2013年以来就开展了科技救灾、科技活动周、科技入户,针对端午季节的病虫害频发期邀请专家下田间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一致肯定,市日报、通讯、网等媒体进行了报道;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有了进一步突破,2012年推广新技术、新成果21项,2013年申报省重点新产品2个;基地建设得到了完善,我县建设各类基地5个,湖云乡有珍珠、林果基地,镇有苗木基地,上坊乡有甜竹、蚕茧基地,大黄村有甜竹基地等,为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3、我局积极信息公开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印发了《科技进园区宣传手册》,系统地解释了当前科技政策、法规。重大事务做到了网上公布,在征求2013年县级科技项目中,电话通知到人,并在《网》首要位置上进行了公示,极大的调动了全县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同时我局配合全省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工作,收集各类科技信息1500余条,为今后政务公开做好积极准备。

篇(7)

关键词:科研单位;转制;薪酬分配改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科研单位转制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怎样保证这些以大量知识员工为载体、大规模生产知识型高附加值产品的经营形态能够延续并得以发展壮大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科研单位历来是高学历、高技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在转制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怎样落实以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适应知识力密集型企业的薪酬分配体系是科研院所企业化改制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科技体制改革、转制工作能否顺利推进。

一、科研单位薪酬分配制度现状

现阶段,科研事业单位薪酬管理观念相对落后,薪酬分配体系比较陈旧,还是遵循“平均付酬”的理念,广大职工的收入不是按照实际工作量和贡献来分配,而是依照职称、职务、学历、工作年限等指标,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不少弊端。

1. 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的薪酬分配体系,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吃“大锅饭”现象严重,主要经营管理者和技术骨干的薪酬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中的真正价值,造成人才外流或“出工不出力”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2. 薪酬体系陈旧复杂,削弱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各类科研企事业单位严重存在着档案工资只占其总收入的少部分,而各类津贴和奖金种类繁多,远高于工资性收入的现象。各类补贴发放中的平均主义和随意性较大,补贴的多少主要体现在职称和年限上而不与工作技能挂钩,整体削弱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3. 用工形式多样,存在一定不公平性

用工形式多样,致使同工不同酬现象比较普遍,客观上造成侵占他人劳动报酬的现象,既没有体现公平原则,造成团队内部的割裂,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企业内部身份的多轨制。

4. 薪酬分配缺乏合理的调配机制,没有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受政府影响,薪酬分配不能完全市场化,不能真正体现贡献、效益与薪酬的合理挂钩。同时,缺少员工集体谈判协商薪酬的氛围,没有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

二、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对策

1. 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薪酬分配制度

岗位工资制是首先对岗位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这种评估的结果赋予任职者与其岗位价值相当的薪酬。

在激励机制上要保证最高管理者的责权利统一,使其在承担巨大的风险责任后能够取得相应的报酬,以保证他们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绩效年薪制将使领导者收入和贡献联系起来,与单位的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层管理人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工作效果将直接影响到经营责任目标的实现。实现利润分配计划,让中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收入与单位的经营利润挂钩,最大限度挖掘其创造力,使其有工作成就感,激励与约束相统一。

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专业技术技术人员内部的分配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责任、贡献、绩效等与其收入挂钩并兼顾公平。实行与科研成果挂钩的分配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骨干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对一般职工实行按劳取酬制。采用劳动定额与辅助奖励的方法真正体现个人劳动付出和对单位的贡献,从而消除平均主义。

在合理拉大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体现按照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同时,完善企业的福利体系,将其作为企业的软薪酬,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

2. 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背离,与人才价值脱节。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有“科研”桂冠的单位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廉价劳动力,但其所获得劳力的多少终必与其所付出的工资相配比。换言之,一定的待遇只能换来相应层次的人才,出多少钱只能得到多少劳力。科研工作由于其特殊性,没有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不会出有价值的成果的,所以对于改制后的知识性企业而言,只有提供与市场相匹配的工资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司战略发展所需的人才。

3. 建立多维的薪酬体系,实现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发展通道

在传统薪酬分配体系下,员工的薪酬增长往往与“官本位”挂钩而不是与能力挂钩,因为即使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在企业中没有出现“官位”的空缺,员工仍然无法获得较高的薪酬。在多维的薪酬体系设计下,员工只要注意发展企业所需要的那些专业技术和能力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员工就不需要为了薪酬的增长而去斤斤计较岗位晋升等方面的问题,向员工传递一种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以此来培育积极的团队绩效文化,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4. 建立薪酬分配动态管理机制

一个合理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应该处于动态运行之中,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而调整。大力推进员工集体谈判协商薪酬制度使得员工的收入与公司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解决了员工认为公司经营效益每年提升而员工却没有享受公司发展成果的问题,增加了调整薪酬的渠道,另一方面实现人工成本总额随企业的经营状况有规律的变动,增强了对人工成本总额的控制力度,使员工薪酬真正随着岗位、技术的变化和岗位劳动效率、效益情况增减,以适应薪酬分配的市场化要求。

三、结语

本文研究探索了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后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是个利益调整过程,就是要打破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薪酬分配体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正向激励”分配制度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向.当前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