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

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9 10:44: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流动性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流动性对于企业的意义犹如血液对于人体一般,是企业经营的一项基本资源,充足的流动性可以用来满足预期和突如其来的现金流出,满足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相反,因缺乏流动性而无法及时满足债务偿付义务,将会危及企业的活力,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因此,流动性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那些负债较高、固定资产占比较低,拥有大量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其活动的本质就是作为流动性的通道,故而对流动性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

流动性的含义和来源

流动性的含义。对流动性进行系统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流动性的含义,准确的定义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内容。流动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流动性特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它们在性质上属于容易变现的资产;广义的流动性是指需要货币时获取现金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及时性、价格上的合理性以及数量上的充足性。美国银行业协会对流动性的定义为: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加拿大财政部金融机构监理局将流动性定义为一种能力,具体指一个机构可以及时地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应对到期的承诺。这些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定义都是广义的。在广义的概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一项资产,是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性来源之一。目前对流动性的研究也大部分泛指广义上的概念。

流动性的来源。流动性的来源渠道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如销售产品回笼的资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到期收回的本金、利息或分红即属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该来源是一种基础性的流动性来源;二是通过筹资活动获得资金,包括短期筹资、中长期筹资以及权益筹资。不同的筹资来源可以应对不同的流动性需求,以金融机构为例,短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回购、隔夜拆借等手段解决,长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信用借款、发债或股权等方式解决,对于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则要采取非常措施,如担保筹资、向央行借款等。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通过负债获得资金是一种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是当发生系统性危机或者机构自身的信用受到市场质疑的时候,筹资困境会诱发资金的流出,增强现金流入的困难;三是通过销售资产获得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资产能否及时地按照账面价值变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资产所处市场的深度(反映承受大额交易的能力)、广度(反映参与者的多少)等。其中容易变现的资产可作为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储备是所有流动性来源中最可靠的。企业为了应对意外的流动性需求,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产,但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回报率是最低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会尽可能地降低此类资产,合理的流动性储备规模是在流动性风险和盈利之间寻找平衡。经营活动和销售资产取得的现金属于内生流动性,筹资属于外生流动性,流动性储备犹如水池中的水一样,现金的流入似水池的进水口,现金流出似水池的排水口,当资金的流入大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增加,相反,当资金的流入小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相应减少。

应对需求时流动性来源的安排顺序。一般而言,以上三种流动性来源在满足需求时,未担保的筹资安排是在经营现金流之后的第一道防线,出售资产变现是最后一道防线。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抵押或者卖出资产,尤其是那些固定的或者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资产,将减小企业的财务弹性,降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当然,这样的一种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综合考察各个来源的特点。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正常情况下,银行借款是一项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自身经营、声誉发生重大损失和变化时,银行借款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出售资产将会成为获取流动性的首选途径。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若在流动性概念的基础上来定义流动性风险,那么流动性风险的概念将更为具体,它是指企业不能根据需要而以正常的价格(合理的融资成本和资产的账面价值)及时获取现金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企业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尤其对于高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其被称为“最致命的风险”。在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资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充足的流动性来应对债务,被迫进行合并或者被收购,甚至走向了破产清算的境地。这次危机证明了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然性和严重性,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成为金融机构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及分类。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存在流动性需求。流动性需求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流动性缺口,即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二是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金。

其一,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从流动性缺口产生的原因上,可以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错配型的资金缺口是指由于资产负债期限和规模错配导致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如短债长用的情况,短期负债到期后需要偿还,但资产期限尚未到期无法及时回流现金,从而导致净现金流出。对于提供流动性转化的金融机构而言,这样的错配是无法避免的,是由金融机构的经营性质和资产负债表结构本身决定的,从性质上讲是内生的。突发型的资金缺口指资金的需求超出了金融机构的计划,或者现金的流入低于金融机构的预期,导致没有充足的资金应付突发的现金需求。造成突发型资金缺口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归为四类:一是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二是不利的法律或者管理部门的裁决;三是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和企业的负面印象。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中,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一些在时间或者数量上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如居民储蓄存款、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性投资等项目在时间和数量上均不确定,并且无法预测的程度越高,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也就越高;四是不利的法律或者部门裁决会带来紧急的支付、赔偿和停业的成本。这会对经营活动和相关的现金流量造成暂时的或者永久的破坏。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无法预测性,如果管理不规范,就会增加预测企业现金流的难度。企业的负面印象会改变利益相关人的行为方式,降低交易和减少资金供给,使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变动不可预测。总体而言,突发型的流动性风险往往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或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而引发,是一种“间接的、结果性”风险,从性质上讲是外生的。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流动性风险早已蕴含在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中,而一些触发性的事件会将其暴露出来,流动性缺口的产生往往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二,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从获取资金的方式上也可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在成本合理的程度上获得未担保的筹资而遭受损失的风险。造成筹资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负债不具有连续性;缺乏融资市场渠道;负债筹资来源过度集中和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当信用资金的提供者不愿意将到期负债继续提供给企业使用,或者企业被迫接受增加的成本来保证负债来源时,往往表明企业的筹资流动性风险已经存在了,信用资金的连续性可以作为筹资流动性风险的早期信号。缺乏融资市场渠道意味着企业无法进入特定的融资市场,从而被迫接受较高的融资成本,比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无法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那么短时间的资金需求将被局限在需要资产抵押的回购市场上。企业过分依赖单一的产品、市场或者贷款方也会增加筹资流动性风险,因为过度集中的筹资来源一旦停止,企业想要寻找到替代性的融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当然,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比如金融系统流动性趋紧,同样会增加企业筹资的难度。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按照账面价值将资产变现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以不合理的贴现折扣比例将其资产作为抵押品,或者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其资产组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方式包括抵押无负担的资产获取贷款、出卖流动性资产获取资金、进行资产证券化、变卖非流动性资产等。这些方式一般与资产流动性风险的高低相对应,如果企业拥有充足的营业现金流量和筹资来源,就不会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当资产流动性风险较低时,企业可以通过抵押资产获取现金,如果企业通过变卖非流动资产来获取流动性,则意味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已经很高了。影响资产变现的因素包括资产市场性的缺乏、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资产过度集中、企业自身高估资产价值、贷款抵押物不充分等。资产市场性的缺乏意味着资产不容易或者根本无法变现,比如厂房、办公楼等固定资产的售卖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容易及时变现以满足流动性的需求;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表明企业缺乏可处置的资产,那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资产过度集中存在两个含义,一方面指企业拥有的头寸相对于市场容量来说占比较大,另一方面指某一资产的头寸在企业整体资产规模中占比较大。过度集中的资产可能会由于市场深度不够而无法按照账面价格整体变现,例如企业某一金融资产进行大规模抛售时,市场价格有可能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资产变现的价值。过度集中的资产也有可能遭遇因市场突然变化而无法变现的风险,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次级债券”交易几乎停滞,大量持有该类债券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而如果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被高估,那么企业以该项资产为基础获取流动性的数量必将低于企业的期望值。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果贷款项目出现风险,那么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来回收资金;但如果抵押物的价值不足以弥补本息金额,那么金融机构将会遭受损失。

其三,流动性漩涡。筹资流动性风险或者资产流动性风险的出现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带来财务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会同时出现,形成流动性漩涡,造成失去偿付能力的危险。流动性漩涡可以由内部或外部因素诱发,企业首先出现筹资困难,被迫出售或抵押资产,从而降低财务弹性,引起利益相关人的担心,抽离资金,导致企业筹资更加困难,进一步出售资产变现,最终进入财务困境,造成偿付危机。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应对未来流动性需求,确保企业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其核心是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虽然极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漩涡)发生的概率极低,但破坏性极高。正常条件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能始终储备足够高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极端的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是将流动性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保持快速发觉流动性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生异常情形,可以采取措施迅速获取流动性。

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式。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的覆盖方式不同(详见表1),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会造成资产损失,侵蚀企业的资本,需要通过资本来覆盖损失,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的累计净现金流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现金的流入,资本在这方面的作用有限,应对流动性风险需要靠高流动性资产的出售或借贷市场上资金的融入。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是减少净现金流出和用流动资产抵消净现金流出的风险组合。如果一定时间段内,符合条件的流动性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入超过了该时间段内的现金流出,那么流动性风险就能实现完全覆盖。而某时间段的现金净流出和可变现资产的现金流入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市场地位以及市场的状况息息相关,所以流动性风险必须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分析。

影响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包括内外两方面。以金融机构为例,内部因素包括资产配置结构、筹资能力和经营状况等,非流动性资产占比较高、过多的流动性负债支持长期资产、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经营亏损等情况的出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变现和筹资来源,引发流动性风险。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发展状况等,经济增速下滑、紧缩性货币政策、金融行业的周期性变化等会对个体金融机构产生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就个体金融机构而言,外部因素是不可控的,属于系统性风险,而内部因素是可掌控的,也是企业控制流动性风险需要努力的方向。

流动性管理的原则。流动性管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流动性管理必须面向未来。流动性风险是未来发生的事件导致不利结果的风险,流动性管理必须估计未来的资金需求,并寻找相应的资金来源。二是流动性管理必须为突发的现金需求保持一定资金作为缓冲。突发的现金流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影响成反比,发生率越高,企业准备充分,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小;相反,发生率越低,企业准备不足,造成的影响也就越高,因此为突发的现金需求预备资金对于流动性管理至关重要。三是流动性管理要尽可能地平衡成本和收益。流动性不足无法应对极端的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过多又会提高成本,降低收益,故此流动性管理是在成本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

篇(2)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主要为各种存款、借款、各类应付款项及投资人委托的资金,而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是使银行内有限的资金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获利性及分散性的情况下,进行最适当的资产与负债的分配。银行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随时可能会引发信用危机,面对瞬息多变的银行体系,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作为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能够识别、控制和管理银行信用风险,从而达到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相均衡的目标。

二、资产负债组合优化的原则

1.流动性原则

银行是广大客户流动、轻巧、便捷的存钱罐,因此银行需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够满足客户随时进行现金存款、存款取现、账户转账等的需求,银行的流动性给广大客户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也是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银行流动性原则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存款期末余额的比值即存贷款比例要不大于75%;二是资产流动性比例即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与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的比值不小于25%。银行的流动性原则不仅有法律约束,还受社会因素影响。从1996年12月开始颁发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中对备付金比例(RR)、长期贷款比例(MLR)和拆出资金比例(LMR)等三项指标进行了监管,要求备付金比例不低于5%,长期贷款比例不得大于120%,拆出资金比例不得大于8%。

2.安全性原则

银行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客户关注,银行应该要尽量避免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对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益和信誉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银行在进行安全性的方面管理时仍需要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在进行法律约束方面除了流动性原则中所涉及到的存货款比例和资产流动性比例之外,还需要对资本充足率和个人贷款比例进行监测,根据法律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8%,而单户贷款比例要不大于10%。安全性原则法规约束包括了存货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资本充足率、备付金比率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安全性原则除了法律法规约束外还有经营管理约束,要求银行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遵循总量制约的原则。

3.盈利性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需要追求经济的最大利益化,这便是银行的盈利性原则,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不仅仅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益,更是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银行的信誉,使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本和资金。国家虽然对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对于银行的盈利性原则却是没有任何的要求。如果银行要想建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资产分配模型,就必须要通过多种数据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才能够充分的反应出银行盈利性的原则。

三、资产分配模型的建立

1.调查市场行情

银行的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是离不开市场经济行情的,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经济体系可谓是瞬息万变,纵然银行是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若想更深一步的发展必然是离不开对市场行情的分析。银行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必然是建立在仿真案例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市场的经济行情进行实地的调查,了解市场经济走向和人们对银行资金体系的期待方向。基于此进行数据和案例的分析,从而为后期的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的贴近客户生活的原始数据。

2.分析资产案例

进行真实的案例分析能够进一步得出资金变动的数据,为后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资产分配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的真实数据依据。数据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对以往的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过往成功的案例中进行总结,吸取积极有益的一面,将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地方舍弃。例如:对某银行一家分行在某日营业结束后的资产利率进行了一个表格绘制,如下表所示:

某银行资产利率一览表

通过对此案例相关数据的进行分析,能够更加便于人们的理解和后期的协调运作,并且能够根据数据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以此来达到资产优化的目的。

3.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至关重要的数据分析手段。银行资产必然少不了庞大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想建立资产分配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无论是商业银行的寿命分析模型和信贷风险控制模型,还是资产负债结构子模型的目标函数,都是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的优点,能够让商业银行管理者在进行资产分配模型的建立前期对银行数据进行直观的数据分析和了解,便于资产分配模型系统的建立。

4.建立信贷风险控制子模型

俗话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银行信贷也是同样存在着风险,在进行信贷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建立信贷风险控制子模型。信贷风险是慢慢积累型的,一旦贷款前的调查没有一定的防范准备,当后期信贷风险爆发的时候,往往会让人们手足无措而胡乱进行资产的转移,这样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经历损失,加大了信贷风险。而建立信贷风险控制的子模型,能够对信贷数据进行时时监控与分析,一旦出现不合理的数据波动或者是数据漏洞,将会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将信贷风险控制在最低点,提高银行的信用度,让人们更加放心的进行银行信贷的资金交易。

5.完善管理体系

一个成功的商业和企业是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系,无论前期的市场调查、案例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完善的多么完美,如果没有一个符合实情的管理机制,将会无法使前期的准备工作得到具体的实施,无法落实到实际中。完善的管理制度既包括了管理人员也包括了对技术人员的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对银行资产进行定期的清算和管理,并且对银行的各项资金分配进行详细的调查并且记录在案,便于后期的检查和借鉴。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自己本职的任务,还需要对银行的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熟悉每一位员工的优劣势,并且依据他们的优势进行工作的分配,让他们能够在其位谋其职,发挥出他们的真实水平,发挥出银行工作的主力军的作用。在进行银行负债管理中的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和优化的过程中,技术人员是不容忽视的存在,银行高层管理者需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和银行机器操作系统,让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这也是保证了资产分配模型的质量的因素之一。

篇(3)

关键词:经济危机 银行监管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篇(4)

关键词:主板;新三板;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对比

一、引言

为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包容度,扩大资本市场覆盖面,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转让、股权融资等资本市场服务,2004年5月,证监会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全国场外市场,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市场)。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我国已建立由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组成多层级资本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多处于起步和成长期,所需研发投入大,但市场占有率有限,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发展。作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温床,新三板挂牌条件相对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十分宽松,同时投资存在高风险,投资者很难甄别企业是否真正值得投资。尤其自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新三板,在这片鱼龙混杂的投资领域里,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因素是否与最为规范的主板市场企业相同?

有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政策及制度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缺乏分板块实证检验的不足,利用2012年主板和新三板企业相关数据,进一步实证研究如下重要问题:主板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异同?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研究假设

企业融资能力是一个抽象概念,目前尚没有公认的量化方法,大多采用财务指标近似表示。单娇、郭帅(2012)认为,资产负债率可以近似表示企业融资能力。本文也采用资产负债率近似表示企业外源融资能力。

借鉴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拥有较多的未分配利润,内源充足,相应外源融资的需求就会降低;盈利能力偏弱的中小企业则偏向外源融资。Booth(2001)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证明了企业的负债水平与盈利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

流动性。单娇、郭帅(2012)认为,流动比率可衡量企业利用资金的能力。企业利用资金能力越强,越会考虑内源融资,因而流动性对外源融资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企业规模。肖作平等(2004)关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揭示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的负债比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国家在给发展稳定的大公司贷款政策上都给予优惠和便利。同时,较大的企业规模也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传递出强烈的正向信号,较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对于处在发展较成熟阶段的主板上市公司,企业规模对融资能力有正向影响,但是新三板挂牌公司由于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其规模较小,即使公司扩张,也难以达到大企业水平,获得投资者信任。

运营能力。蒋志川(2008)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效果评价方法时,指出资产运营能力是衡量融资效果的一大指标。通常来说,企业运营越好,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融资能力越强。

创新能力。朱未萍,许伟(2012)指出,拥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会使企业能够持续地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与企业融资能力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新三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创新和研发能力对其融资效果影响尤为重要。

资产担保。崔学刚、杨艳艳(2008)证实了资产担保价值与企业的债务融资显著正相关,揭示出有形资产更易提供担保。资产担保价值反映企业的还款能力及可能性,担保价值越大,越容易获得投资者信任,融资能力越强。

成长能力。王新红(2007)分析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时指出,成长性好的企业股权融资能力较强。新三板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能力应该受到成长性影响较大,而主板企业发展成熟、稳定,成长性不是投资者考量的最重要指标,应该不显著影响融资效果。

基于上文的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主板上市企业融资能力主要受到盈利能力、企业规模、资产流动性、运营能力、资产担保等因素影响。其中,企业规模、资产担保对融资能力有正向影响,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对融资能力有负向影响。

假设2: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主要受到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运营能力、创新能力、资产担保、成长能力等因素影响,除了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外,其他因素对融资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选取截至2012年12月31日在新三板挂牌的所有数据完整的公司,共计179家,在主板市场中剔除银行、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后,随机选取154家作为比较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 2012年年度财务报表。

2.变量。被解释变量:DAR(Debt Asset Ratio,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融资能力的反映。解释变量,即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根据上文的分析,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流动性、运营能力、无形资产、资产担保价值、成长能力。选取相应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如下表所示:

表1 研究变量说明

3.模型设定。为了检验假设,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注:双尾显著性水平,*=0.10,**=0.05,***=0.01

描述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对主板企业融资能力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与假设1相符,但对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影响为正向且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主板企业经营规范,盈利能力良好,更倾向于内源融资;新三板多中小企业,经营相对不够规范稳健,盈利水平是重要考量因素,但只部分体现其投资价值,其“高风险”的特点需投资者审慎考虑其他因素,所以影响并不显著。

资产规模(LA)和反映运营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DSR)对主板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与假设1相符,但对新三板企业影响不显著。通常企业资产规模越大、知名度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就越低,企业融资也就越容易。新三板企业总体上规模都很小,即使扩张,一时半会也难以达到让投资者产生充分信任感的程度,因此其规模对融资能力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企业运营能力的象征,企业融资能力应该有正向影响;但新三板企业运营能力明显弱于主板企业,而其盈利水平却大大高于主板企业,ROE平均比主板高10.01,这就容易让人置疑:其高盈利性是否可持续?或者,对于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新三板企业,运营能力并非衡量其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

反映资金使用能力的流动比率(L)对两个板块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显著负影响,资产担保价值(CVOA)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相应部分。新三板企业资产担保价值远低于主板,比主板少14%。笔者认为其增长所带来投资者信任的提高相对主板更加明显,因而对融资能力影响更为显著。

代表创新能力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IAR)对主板和新三板都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新三板1%的显著性水平1%高于主板10%的显著性水平,这是由于新三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比例比主板大得多。这验证了创新能力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融资的重要性,证实了假设2。

总资产增长率(TGR)对主板上市企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新三板挂牌企业产生负向影响且不显著,与两个假设截然相反。笔者认为可行的解释是,主板企业大多处成熟期,增长率多维持在稳定的低水平,一旦某企业增长率提高或者优于同行,则会引起投资者关注。而新三板企业虽然从数值上来看成长性比主板企业好,但是财务和运营方面的规范性、成熟性不如主板,投资者对其成长性和可持续性持怀疑态度,过高的成长水而易让投资者认为投资风险大,因而对融资能力影响不大。

综上,假设1成立,假设2部分成立。

五、小结及建议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缺乏分板块实证研究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这一缺陷,比较分析了主板上市公司与新三板挂牌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到了以下实证结论:主板企业融资能力受到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流动性、运营能力、创新能力、资产担保、成长能力影响较显著,其中盈利能力、流动性为负向影响,其余为正向影响;而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主要受到创新能力、资产担保的正向影响和流动性的负向影响。最后,笔者针对以上分析对新三板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相对主板企业来说,新三板企业ROE等因素影响对融资能力不显著,而资产担保价值对融资能力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然而这些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尚无足够资产作为担保,有些“潜力股”也因此容易被埋没。政府应在政策上采取开放态度,给予新三板更多政策支持,适度降低融资标准,放开投资门槛,使其能在资本市场融到足够的发展资金。

2.ROE、运营能力、资产规模、总资产增长率很多因素对融资能力影响都不显著,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因为新三板企业运营不规范、风险大,对这些因素的考量难以反映企业真正的价值。因此需要加强券商对新三板企业的督导工作,规范企业经营管理,防范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

参考文献:

[1]林志宏. 电力企业融资能力熵评价综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

[2]郑秀杰,董丽英.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能力——演化路径与影响因素[J]. 工业技术经济,2006,01:136-138.

[3]孙林杰,孙林昭,李志刚.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5:146-150.

[4]Laurence Booth,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c-kunt and Vojislav Maksimvic,Capital structures in _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56);87-130.

[5]单娇,郭帅.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金融危机前后对比的实证研究[J]. 财会通讯,2012,21:62-64.

[6]肖作平.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和双向效应动态模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证据[D].会计研究,2004(2);36-41.

[7]蒋志川.中小企业融资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8]朱未萍,许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3,11:11-12

[9]崔学刚,杨艳艳.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资本结构选择研究——基于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58-66.

[10]王新红. 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07,10:270-271.

篇(5)

关键词:资本结构;家电行业;影响因素

一、概念界定

资本结构的界定有两种。第一,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是指企业的全部负债,这可以称为广义资本结构;第二资本结构中的负债只包括长期负债,这可称为狭义资本结构。本文使用了广义资本结构的概念。

二、案例分析――以青岛海尔为例

(一)海尔现行资本结构

显而易见,青岛海尔的财务杠杆利用程度相当之低的。

从表二可以发现青岛海尔的流动负债比率高得惊人。一般认为高流动负债比率将增加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本文也考察了青岛海尔相关财务比率,制表如下。

表三 海尔2007-2009年的相关财务比率

从这几个指标的考察来看,公司的财务状况还是非常好的,96.55%的流动负债比率并不会给青岛海尔带来大的信用和流动风险。但是流动性强的资产过多会导致企业机会成本增加。此外青岛海尔2009年相较于2008年的总资产增长约43%,结合图表三可以发现:青岛海尔2009负债的增长来源于流动负债95%的增长率,而事实上2009年的非流动负债是下降的。可见2009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提升是青岛海尔2009年负债大幅增长的缘故。但是,如果按照狭义资本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青岛海尔的资本结构(长期负债/总资产)并没有提升,换句话说,公司的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并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二)因素分析

1.股权集中度

如果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会倾向于更多地用债权融资,而不是采用发行新股融资,因为这样会分散公司大股东的控制权。青岛海尔的股权分布相对集中(控股比例45%),所以进一步的股权融资并不会对海尔集团的控股权有多大影响,故股权集中度作为刺激减少负债的因素。

2.公司盈利能力

国内大多学者都认可:公司盈利能力应该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当企业获利能力较强时,企业就有可能保留较多的盈余,因而就可更少地债务融资根据青岛海尔的2009年年报,可发现海尔公司盈利能力极强,故盈利能力作为刺激增加负债的因素

3.企业规模

一般认为,公司规模对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规模较大的公司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且更容易获得债务融资青岛海尔2009年的企业总资产达到17,497,152,530元,对于这样一个资产雄厚,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必定拥有绝佳的融资环境,企业规模大的这样一个性质成为刺激负债增加的因素。

4.资产结构

公司的资产结构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青岛海尔资产结构中流动资产比例较高,资产流动性较好。因此高流动性的资产结构能够刺激增加负债。

5.成长性

本文认为如果一个公司成长性较强,且公司的销售增长率高且稳定,公司可能更倾向于债务融资。尽管家电属成熟行业,但是农村市场依然广大。相对较高的成长性可作为刺激负债增加的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忽略上述因素的权重因素,可以认为因素的合力将是刺激负债增加,提高青岛海尔的财务杠杆。此外鉴于迅速转向最优资本结构带来的风险,因此我认为青岛海尔应该逐步调整资本结构,向最优负债率靠近。

(二)优化对策

第一,对于家电行业中规模大,成长性好,盈利能力的企业,应增加资本结构中负债的比重以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调整家电行业负债结构。应该逐步调整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率,以适应生产经营中不同的资金要求。

第三,优化股权结构。逐步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状态。

参考文献:

[1]孔德兰.现代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一、流动性及其对国债价格的影响

国债的微观经济功能与国债所拥有的独特流动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国债的微观经济功能,首先需要了解国债的流动性及其对国债价格的影响。

(一)流动性内涵

资产流动性反映了资产以预期价格转换为现金的速度、便利性以及确定性。流动性强的资产可以较低的成本和接近预期价格或等于预期价格迅速转换为现金。除了现金之外,国债是最富流动性的资产。国债的交易费用最低,且无任何信用风险。而其它金融资产,如股票或金融债券,虽然它们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交易,但由于它们具有某些信用或市场风险,所以与国债相比,其价格波动性较大。

(二)关于流动性影响国债价格的实证分析

1965年EugeneF.Fama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他认为,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已包括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由于金融市场信息是有效的,所以任何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应等于其净现值。而金融资产的净现值又等于其所产生的所有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之和,其贴现利率是反映相关现金流的风险利率。

尽管净现值在解释资产价格时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概念,但是净现值不能解释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某些特例。例如,国债的市场价格通常就要比单纯以净现值判断的结果要高。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YakovAmihud和HaimMendelson(1986)提出了流动性溢价理论,即资产价格为其资产净现值与其流动性溢价之和。

Amihud和Mendelson观察了资产出价和询价之间的价差,以此来测度资产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其出价与询价之间的价差就越小。在假定投资者要以较高的预期收益来补偿其所拥有的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的情况下,Amihud和Mendelson在检验了1961—1980年间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出价和询价价差及预期回报率以后发现:(1)若出价与询价之间价差增大,则平均回报率上升;(2)收益一价差关系的斜率随价差增大而下降。他们的结论证实了流动性溢价的理论。Amihud和Mendelson(1991)又检验了短期国债和剩余期限小于或等于6个月的中期国债的收益率。若不存在流动性溢价,这些短期和中期国债的收益率应该是一致的。然而,现实中收益率却存在差异,这再次证实了流动性溢价的理论。Amihud和Men—delson也曾对1987年4—11月的489对相互匹配的短期和中期国债进行检验并发现:(1)中期债券的出价与询价之间的价差约为短期债券的4倍,这表明了中期债券的流动性较低;(2)中期债券的收益率要高于到期期限相同的短期债券收益率,其平均值AY=o.428%,其标准差为0.021.

其他经济学家也研究了流动性溢价理论,DavidBeim(1992)检验了1987—1990年的长期国债,用出价和询价的价差来测度长期国债流动性后发现,在发行后的最初两年里流动性减少了1/3.自第二个年度后,流动性减速开始放缓,但在随后的年份中,减速又加快了。研究同时显示,尽管流动性与国债余额规模二者之间并非同比例变动,但有一定的相关性。Beim认为,倘若长期债券的价格等于其现金流现值的期限结构理论有误差,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流动性对国债定价有影响。

AvrahamKamara(1994)扩展了Amihud和Mendelson(1991)的研究,他将即期风险(im—mediacyRisk),即交易所实现的价格与当前报价不同的风险,融入了流动性溢价分析之中。通过检验1977年1月到1984年7月大约还有14周到期的短期和中期国债,Kamara发现,在这些具有同样剩余期限的中期与短期国债之间存在收益率差异,其中包含了即期风险的因素。

FrancisA.Longstaff(1995)检验了市场交易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机理。Longstaff发现,对市场交易的限制极大地降低了股票价格,其降低值等于流动性减额。这一结论与流动性溢价理论相一致。

Longstaff(2001)同样还比较了长期零息票国债和长期零息票REFCORP(ResolutionFundingCorporation)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揭示了国债的流动性溢价。针对大量金融机构破产的情形,1989年美国国会制定了《金融机构改革、复苏和执行法案》(FIRREA)。FIRREA建立了REFCORP作为解决这些破产企业的融资机构。REFCORP债券的本金由长期国债担保,而REFCORP债券的利息由政府支付。由于REFCORP长期债券与长期国债在风险与税收方面相一致,故可比较的REFCORP长期零息票债券与长期国债之间的价格与收益率差异就可反映出流动性溢价的差异。通过比较1991年4月至2001年3月期间3个月到30年期的国债和零息票债券的收益率,发现平均收益率差异范围为9.35至16.28个基点(100个基点为l%),这些收益率差异意味着在两种零息票债券之间的平均价格差异从3月期的0.035%到30年期的5.05%不等。

二、国债的微观经济功能

(一)国债在金融市场上的功能

尽管国债一直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有效手段,但是国债还具有其他许多重要的金融功能。

1.基准定价

作为基准定价的有效工具,国债必须具有一条真实的收益率曲线。在一个发达的国债市场上,国债具有构造一条“真实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的特性:(1)市场参与者认为国债是无风险的;(2)国债按预期数量有规律地发行,其发行期限绝大部分应为4周到10年;(3)国债供给量充足;(4)国债市场具有很好的统一性、流动性,在任何到期日其价格均不会出现异常波动。鉴于上述这些特征,市场参与者可利用所观察到的国债收益率绘制一条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并且可以利用这条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来评价其他具有风险的债券价格。

2.利用国债回购进行融资

回购协议可视为以可靠的流动性为担保的短期贷款。投资于长期国债的管理人可通过国债回购市场保留其长期持仓量。回购市场规模大且主要依赖于国债作为其基础债券。据美联储统计,在2001年上半年,一级交易商日均未清偿回购总额为2.95万亿美元。政府证券清算公司(GSCC)按产品类型跟踪观察了通过其清算的回购交易,在2001年上半年,GSCC处理了超过98.1万亿美元的回购交易,日均处理7845亿美元,其中国债占78万亿美元(为所有回购交易的81.5%)。

(二)国债有助于降低投资者融资成本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在购买公司所发行的债券时,一般会再选择购买国债或其衍生产品对债券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若国债市场发育不健全,债券购买者就要使用成本更高的套期保值手段,则债券购买者的边际套期保值量将会减少,其面临的利率风险也会增加。为弥补债券购买者所面临的较高的边际利率风险,必须提高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因而,债券购买者利用国债及其衍生产品能有效地规避利率风险,同时可降低企业发行债券必须支付的利率水平。这样,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可在两个方面降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费用:承销及债券发行。

(三)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提供了流动性

为分析国债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能对金融市场发挥增强流动性的功能,BengtHolmstr?m和JeanTirole(1998)以美国经济为例,构建了一个在不稳定环境下,众多企业在房地产业进行长期投资以获取收益的模型。在Holmstr?m—Tirole模型中,在0期,每家企业采用发行债券和股票融资。

由于每位企业家受激励性所驱动必须至少保留一小部分企业预期净现值,因此每家企业的全部预期净现值一定大于其外部债权和股权的预期净现值。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企业家楔(entrepreneurialwedge)。在1期,企业项目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可能会增加或减少,这称之为流动性振荡(liquidityshocks)。相应地,其投资的预期净现值同样会增加或减少。此时,每家企业必须决定是否继续或终止投资。若企业终止投资,则原所有的投资都将损失;若企业继续投资,它在2期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有可能高于也有可能低于其预期收益。

Holmstr?m和Tirole利用该模型首先分析了经济扩张时期特定企业的随机流动性振荡特征。为使经济利益最大化,只要预期净现值保持正值,企业就应该在1期继续投资。然而,在企业所有的净现值和外部净现值之间的企业家楔的作用,限制了企业再向投资者发行新债券和新股票的能力。因此,流动性振荡会迫使某些具有的预期净现值的企业终止投资,并由此降低了总体经济利益。若1期流动性振荡为正向的企业将剩余资金贷给流动性振荡为负向的企业,虽然能阻止预期净现值为正值的企业减少投资,但能增加总体经济利益。然而,由于搜寻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因此拥有剩余资金的企业向资金短缺企业的贷款变得不切实际,而诸如商业银行之类的专门金融中介得以发展,他们聚集企业的剩余资金并将它们贷给资金不足的企业。除了贷款,流动性振荡为负向的企业还可能抽出其银行储蓄或出售在。期所获得的债券或其他企业的股票来清算其有价证券组合,以满足其在1期的融资需求。那么,在0期要求企业购入金融资产,还要进行初始投入,这就有可能降低企业的预期收益率。

其次,Holmstr?m和Tirole分析了非随机高度相关性的流动性振荡。例如,非预期性增税提高了所有企业在1期进行投资的成本。这类高度相关性的流动性振荡具有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的特征。上述企业获得的流动性来源——发行新债券或股票,以及从金融中介借款或清算其金融资产——均是内生的,即模型中的所有流动性均由私人企业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由于这些流动性是内生的,所以不能满足整个经济对流动性的总需求。假定某些企业抽出存款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金融中介将不能满足来自于其他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若某些企业卖出股票和债券,证券的市场价格将会下降,较低的债券和股票价格将会阻止其他企业通过发行新债券和股票来募集资金。由于企业不能满足整个经济社会对流动性的需求,因此在发生危机时某些受流动性约束且预期净现值为正值的企业仍会终止投资,这种行为将降低总体经济利益。

最后,Holmstr?m和Tirole提出了国债的作用。国债与私人债券所提供的流动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国债所提供的流动性是外生的;二是国债的流动性基于政府强制性税收,而私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则取决于特定企业和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经济环境。

在Holmstr?m和Tirole的模型中,没有将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作为可供选择的流动性来源。尽管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而国债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所提供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差异。

现实中,个人和企业可以主动利用国债的流动性。HolmstrOm和Tirole指出,面对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流动性振荡,“政府债券提供了自我保险的工具”;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所发挥的流动性则依赖于政府的决策和行动。

因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不能完全替代国债所提供的流动性,仅是对国债所提供的流动性的补充。Holmstr?m和Tirole通过以上分析,论证了国债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所提供的经济功能,即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活跃的国债市场能减缓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的就业、投资和生产规模的紧缩。

(四)国债能增加私人投资和实际GDP的增长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MichaelWoodford(1991)认为,传统模型和李嘉图均衡模型都不能完全解释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且构建了流动性约束模型。传统模型和李嘉图均衡模型假定存在完善的金融中介,即个人和企业可以竞争性利率和未来收益为依据方便地获得融资。而流动性溢价的存在表明,金融中介是不完善的。正是金融中介的不完善性导致某些个人和企业会受到流动性的约束,即他们不能以未来收益为依据获得融资。且当现金流波动时,流动性约束还会迫使某些个人和企业放弃效益较高的项目,最终流动性约束会导致私人投资达不到最佳水平。

Woodford还强调,持续的国家预算赤字可使受流动性约束的个人和企业获得高度非流动性的未来收益权(未来税收)去换取高流动性的资产(国债)。因此,无论增加国家净债务(发行国债)是否会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不断增加的国家净债务有助于受流动性约束的个人和企业稳定其投资水平。另外,与传统模型和李嘉图均衡模型结论不同的是,不断增加的国家净债务对经济的影响并非是中性的。不断增加的国家净债务给与私人部门额外的流动性,减少了先前由于流动性约束而放弃的可获利投资项目,从长期而言加速了GDP的增长。Woodford的研究还进一步证实,流动性约束模型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表现相一致。

然而,国债供给并非是在私人流动性约束不再存在时才达到最佳水平。其原因在于,支付国债利息的资金来源于征税,而税负过重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发行国债以减缓流动性约束的宏观收益与征税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五)国债微观经济功能的佐证:我国香港特区财政和新加坡的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香港特区财政一直出现盈余,特区政府不必因赤字而发行债券。然而,特区政府决定建立政府债券市场并授权特区货币管理局发行债券。截至2000年底特区政府债券发行余额已达到1090亿港币,占特区GDP的8.6%。

与我国香港相类似,新加坡政府同样有持续的财政盈余,也没有发行政府债券的财政需求。但新加坡政府授权货币管理局(MAS)于1998年发行了新加坡政府债券(SGS)。截至2000年底,SGS余额达到432亿新加坡元,占新加坡GDP的27.2%。MAS认为,新加坡发展政府债券市场的目的是:(1)供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短期无违约风险或违约风险很小的投资选择;(2)建立一个具有较强流动性的政府债券市场作为公司债券市场的基准;(3)鼓励发展与固定收益债券相关的技术及扩大新加坡可提供金融服务的领域。

不过,理论界至今尚未对我国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实践进行实证性研究,以定量确定我国香港和新加坡发行政府债券的绩效。然而,经济学家和金融市场参与者均认为,建立活跃的政府债券市场是发展有效资本市场的前提条件。我国香港特区和新加坡在没有预算赤字的情况下,仍建立起活跃的政府债券市场的实践同样说明该市场具有一定的微观经济功能。

三、启示

上述关于国债微观经济功能的分析对处于国债市场建设阶段的我国具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由于国债在经济和金融运行方面具有的基础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微观经济功能,特别是国债有助于缓解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投资和生产规模收缩。因而对于我国来说,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债市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篇(7)

关键词:金融机构 健康指标 结构失衡 资本管理 经济环境

自亚洲危机发生以来,金融管理当局都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恢复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全面评估也成为金融管理当局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着重论述金融机构健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指导评估人员如何分析金融机构特别是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缺陷的性质和程度、确定其风险识别、控制以及传染的程度以及这些风险成为可能对人民银行履行法定职责的影响程度,监督与处置措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弥补这些缺陷,并形成自己的意见。

1.指标的选择

金融机构健康指标的选择,应以数据信息的可获性、相关性和连续性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对金融机构健康状况研究具有统计显著性的指标,结合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利用统计显著性方法和定性判断来选择指标。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借鉴骆驼评级法建立金融机构健康指标框架,包括资本、资产、盈利能力、流动性、市场敏感性以及环境指标。基于金融机构固有特征和金融体系的内在性质和结构,指标的选择在骆驼评级法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2年8月出版的《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和经济领土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正确评估金融机构的健康水平。

1.2应充分反映金融机构的风险累积和结构失衡程度。国际金融研究表明,历史上每次金融危机的表现虽然不同,但每次危机发生前都伴有金融机构风险承担过多、财务杠杆使用过度以及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这些现象的凸显能够反映金融机构的风险累积和结构失衡的程度。因此指标的选择,应借鉴国际金融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中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1.3必须高度重视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的密切配合。定量指标侧重于反映金融机构失衡累积的先行指标,并充分考虑同步或滞后指标的影响;定性指标侧重于市场规则、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现象的描述,并结合制度安排与体制变迁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特定现象的综合影响。

1.4险来源和可能性,以及这些风险对人民银行履行法定职责的影响程度,因此指标的选择应多层次、全方位反映金融机构特定风险来源的变动情况,选择关系密切、对风险变化高度敏感、在造成影响和后果的过程中作用较大的指标,从而实施全面监测与评估。同时,应选择可控数量的指标,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总体概述和监测方向。

根据以上原则和借鉴国内外金融研究成果以及金融机构的经济领土区域特征,我们选择的金融机构健康指标如下:

在资本管理方面,我们选择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反映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并通过结构性指标核心资本比率和资本缓冲比率进一步反映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以及资本补偿对风险缓冲机制的影响。

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风险累积与趋势,因此在资产质量方面我们选择了资产不良贷款率、资本不良贷款率用以反映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累积,利用贷款分布与集中趋势进一步反映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暴露情况。另外选择衍生工具总资产占比与衍生工具资产损失率全面反映金融机构资产的多元化程度及其损失情况。

对于金融机构的健康程度而言盈利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选择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和利差收入率指标,用来反映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同时利用非利息收入率、经营费用率来进一步补充说明金融机构的收入结构和净收益水平以及财务可持续能力。

流动性管理是衡量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我们选择资产流动比率和短期资产负债既反映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能力又反映金融机构流动性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水平;并选择资产负债率与存贷比来进一步反映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状况。

久期是金融资产与负债平均期限的一个加权,权重是现金流的现值与资产或负债的比例。即久期按照当期与到期日之间支付的数量和时间调整到期日。我们选择久期、存贷利差率指标是为了识别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组合对利率的敏感性。如果利率上升(下降),久期越长,价值损失(收益)的风险就越大,从而对资本的影响也就越大。

评价金融资产与负债组合的利率风险也可以使用平均重新定价期限或缺口。使用这种方法,依照浮动利率证券重新定价的时间和固定利率证券的支付时间,把资产和负债的支付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金融衍生品利率的理论价值也可以按照类似的方法计算;如果一个经济主体收取浮动利率而支付固定利率,则浮动利率在时间内的重新定价,即为在该时间段内收取利率的理论数量,也是在证券到期日的时间段内支付利率的理论数据。

环境对于金融机构的经营与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分析环境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时选择了与金融机构健康密切相关的金融部门(存贷比、存贷利差率)、实体经济部门(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住户部门(债务/GDP、负担/可支配收入)以及房地产价格指数来反映金融机构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与风险转移。

2.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时间数列的选取我们以2000年为界点,金融部门、金融机构数据以人民银行统一统计口径和监管部门统一的计算口径为准;实体经济部门和住户部门数据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金融机构建立的客户信息资料为准。

在指标分析体系中对于负向指标通过取倒数的方法进行性质转化。

在给定数据限制的情况下,指标的取值必要时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模拟插值或可接受的置信度计量或取其相对于历史水平的百分比等级。

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统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的专项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