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9 10:43: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篇(1)

关键词:不竭动力;传统文化;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6-02

所谓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向学生传递课本中反映的内容,包括文学史,文章的思想情感,遣词造句等,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课本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其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源泉,他滋养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博大而深邃,作为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能久立于世,中华民族之所以久立五千多年而不倒,就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以及其文化的包容性,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融入新的东西,但是,也正是不断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才需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才能稳固民族的文化根基,振兴中华民族。

2.传承历史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至今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艰苦耐劳,敬业奉献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优秀美德,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近几年来,中国人过洋节,传递着洋文化,而自己民族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却少有人问津。而古代文学中的许多词义、字义等在逐渐消亡,需要人们保护传承下去,因此,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传承历史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

3.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而大学生的心理也正属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需要在人生的岔路口进行选择的时期,来自社会上的许多思想正影响着当今的年轻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逐渐进入他们的脑子,只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而帮助他们体会到做人的快乐。

4.能够反作用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学生一旦拥有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就会激起他们努力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情,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

二、目前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

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来,就应当了解目前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求找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更好办法。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当前教学活动中由于专业限制,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差异很大,甚至不开设此类课程,平时所教授的也是围绕考试范围展开,侧重点在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经济下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重利重直接效益的思想,这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看到成效的,因此,学生对于老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免有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3.古代文学的特殊性。古代文学与现代话语在语法、构词、词义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比较吃力,需要下大工夫去学习、理解文章的意义、思想,教师想着如何教好学生,学生想着如何学好知识,侧重点均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就忽略了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4.部分老师对教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作用没有信心,被动的进行教学活动,必然使有限的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也是一个原因。没有能够效的利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拓展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实现教学中的最大化,这是教师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的弊端。

三、对于更好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诉,对于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客观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对于其中的传统的文化,要教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进行分析评判,去粗取精,对于精华要吸取,对于糟粕要舍弃。例如,《论语》中教导子女要完全听从父母以及关于“违”、“孝”的教导,如今,这个说法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与子女其实是平等的,父母的话不一定全都是对的,子女不应为父母的附庸和愚孝,父母有错的地方,子女也要指出并进行纠正。对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孝、诚、信、恭、俭、让等,朴素、温暖、智慧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古代文学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媒介,教师在进行传统教育时,不能搬开教材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使两者相互结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其怀才不遇,但又拥有远大抱负的伟大志向,教师可在这是教育学生,不管现实有多么残酷,人只要有一个伟大的抱负,一个认定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艰苦奋斗自古就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注重古文字的教学。中国文字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再到现如今的简化字,文字的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当穿插对古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构形法、构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义,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天”的甲骨文是,《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句话。“天,颠也。颠,顶也。”指的是天是在人的头顶的,有的解释是正面站立着的人,也反应出了天人合一这一古代著名的思想观念。

4.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自古就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师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就不足以去教学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完善自身的修养,学校也要定期对新进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培养教师的良好美德。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继承和发扬,而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古代文学的知识中,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应对日益变化的客观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重要前提,只有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永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彭薇.关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罗义群.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建设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的体会[J].凯里学院学报,2007,25(2).

篇(2)

一般而言,学校课程资源选择和实施的渠道越宽泛,学校课程建设的视野广度和深度自然就会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就会越明显。针对目前民族地区一些学校(尤其农村、牧区学校)课程资源选择与实施渠道狭窄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拓宽学校课程资源选择与实施范围:

1.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提取学校课程文化资源。

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体、媒介获取各类课程素材资源;也可以通过举办和参与各项活动、参观工厂、深入百姓生活等各种方式直接获取民族文化资源,不断筛选和完善民族地区课程文化资源;还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及时总结、交流各个学校实践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经验,充分获得新的知识信息和教学素材。

2.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文化课程,增加和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

针对目前学校课程限定过死、过于机械的局面,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文化课程,增加和开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是很多人的普遍共识。在民族地区,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是汉族学校民族生插班的情况很普遍,因此,即使是民族地区的普通学校,从民族团结的角度讲,政府也应给予民族地区学校在课程设置与选择上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适当增加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让学校有更多设置民族文化类选修课程的权利。少数民族可资利用的文化课程资源很丰富,包括语言、仪式、民间游戏、社会活动、民族文化传统等等,开发民族文化课程,有利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构建符合学生需要的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民族地区各个相关教育管理机构、部门及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坚持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民族地区文化多样化的特点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独特作用,借助环境优势和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地扩充一些统编教材中没有而又符合民族地区特色的课程文化资源,开发和形成全方位的地域性优势民族文化课程体系。

二、寻求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及其方法手段的现代性转型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民族都不能、也不可能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它根植于本民族成员的心灵深处,又展现在其日常生活之中;同样,任何国家也不可能墨守文化传统而能够进入现代国家的行列,发展起现代教育。学校课程文化亦如此。课程与教学是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也有生长、发展、衰老、死亡等等多种存在形式。如果课程与教学中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养分,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经常保持新陈代谢的作用,对于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主体,保持民族文化的鲜活生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保持课程与教学的新陈代谢能力,寻求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现代性转型,是必不可少的动力助推器。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某种意义上说首先就是观念、意识等文化内容与方法的变革。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前卫的思想意识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驱动力,既使将教育价值潜力无限的民族传统文化摆放在师生眼前,也有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用封闭狭隘的视野和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方法去审视和实施民族传统文化,难免固步自封,徘徊不前,形成许多教育认识上的盲点。因此,要想发掘民族文化的潜在教育价值,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内容和方法的现代转型,首先应该树立传统文化内容与方法的现代竞争意识、与现代科技合作意识、传统文化内容与方法的理性化的扬弃意识、与外族文化教育的交流学习意识等等。其次,就要加强与外族、外校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与学习,寻求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理性化的、合理化的建构途径,并将其适恰地纳入到学校课程文化与教学活动中去。传统文化缺乏现代性的特质,这是传统文化之所以视为传统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只要对其进行理性化的和合理化的建构,传统文化依然存在走向现代性转型的思想资源,况且传统文化中存在很多经过理性化的或合理化的建构之后依然鲜活的事例,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的传统技艺、“天人合一”思想、“孝悌”观念等等,这些观念通过合理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同样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一种民族文化与教育要想延绵存续并保持活力,就要审时度势,立足于社会主义和本民族、本地区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频繁交换,科学合理地借鉴、学习和融汇各族、各校文化与教育中精髓的东西,在比较中确认差距并寻找有效的创新发展路径,并将其适恰地纳入到学校课程文化与教学活动中去,通过选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相契合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寻求传统教育方法的现代性转型,并结合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与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活动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育文化传承主体,才能最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陈代谢。

三、搭建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手段创新建设的平台

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创新建设的平台,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还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就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1.推进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资源互动共享平台建设。

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资源互动共享平台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建设:其一为文字、数字网络化的资源互动共享平台建设,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民族文化数字图书馆进学校活动、鼓励和支持政府、教育机构或学校建设开放型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其二为物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如加强校际、校企、学校与各类民族文化馆舍、学校与民间、社区等的联合,按照地域划分若干小组,协调利用周边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其三为意识化的民族文化教育引领平台,如建立民族文化智囊团、讲师团,开设传播民族文化知识的各种文化讲坛等等。另外,民族地区学校还可以将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作为民族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创新学习载体,扩大民族地区文化传播领域与对象范围,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教育价值。总之,搭建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手段创新建设的平台,要调动各方力量,多方共建,并由专门机构调度管理,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课程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实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

2.研制开发多样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材资源和教育形式。

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资源主要是指教科书,或是与教科书有关的文字材料,教育手段也因此受到诸多限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文字教科书,还包括CD、DVD、影视片、MTV、文字图片、画册、电子立体声像教材等多种多样的视听音像和网络传媒等配套教材和教育方法手段。在内容和形式上融入声、光、电、多维立体等多种现代元素,实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材资源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育策略,增加教师和学生接触民族现实生活的知识视野

众所周知,课程与教学是个蕴含着巨大创造性智慧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所采取的方法、策略得当,课程与教学就会焕发无限活力,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则会使课程与教学成为一种僵死的知识传递过程,为受教育者所忽视、甚至厌弃,从而失却了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价值。现实的教育中,一些新生代忽视、甚至厌弃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中所采取的策略方法过于陈旧和僵化,缺少学生与现实生活和经验的契合。因此,在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育策略,能够增加教师和学生接触民族现实生活的知识视野,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经验的深度接轨,从而发挥课程与教学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应有作用,实现其存在的价值。所谓“走出去”,就是鼓励师生充分利用活动课、双休日、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走出校园,走到其他学校中去,走到街道、社区中去,走到农村、牧区中去,走到少数民族家里去,走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各类文物馆舍、相关的民族文化企业、部门和机构、活动中去;加强校际、校企、学校与各类民族文化馆舍、学校与民间、社区等的联合,鼓励相关的民族文化企业、部门和机构等向中小学开放,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作用;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或学生社团参与各种校内外民族文化活动,通过这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体验民族文化,形成对民族文化认同和接纳的情感体验,增强民族认同感。所谓“请进来”,就是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将民族文化及其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名人、传统艺人等校外民族传统文化主体教育资源,请进学校,通过前来学校作讲座、执教开设课程、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或作兼职辅导员等形式,通过榜样的感召,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五、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5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33

传统文化指的是被社会某些成员所接受、遵从的一整套沿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这种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具有稳定性、传承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特有环境下形成、流传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我们要发挥初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天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深化下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感,养成阅读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让传统文化的回归给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强大的滋养,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足的双重幸福。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很多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这些教师往往是纯粹的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读书只是为了换取大学通知书,或者为了有一份工作,能够挣一份薪水。因此,这些教师内在是缺乏对学习的热情的,他们怀着一种内心枯竭的状态,很难给学生传递出一种对学习的热情。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毫无积极性,传统文化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难怪效果很差。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气氛和计划的,而出于人性中懒惰情绪的影响,很多人也需要在一定的团队中进行学习,如此才能持久坚持下去。因此,教师就是n堂学习的领导者,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带着大家一起学习,养成习惯,将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来自于社会的不良风气。很久以来,社会上兴起一股读书无用论的风潮,用能不能挣钱,挣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种思想有好处,但是坏处更多。好处在于可以鼓励人们更努力地投入到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坏处在于内心精神世界匮乏,缺乏规范引导,容易变得为了钱毫无底线,最终也会获得无尽的空虚和孤独。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与社会上类似的不良风气作斗争,努力消除其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保护好学生的求学热情。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教师要积极开发材料、扩充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发展性、开拓性的眼光,不仅要从课本中发掘教学资料,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所用。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优秀可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课文上的内容往往比较简练,只是呈现了一些精髓,而需要教师做更多的拓展和补充,这也是我们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所以,在学完一首古诗之后,里面所包含的所有关键词,我们都可以通过扩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美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积累文化底蕴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巴甫洛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以上的名言警句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懂得积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学习也应如此,要不断地积累才会有知识,这是成功的前提。语言文字的东西重在积累,重在培养语感和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收获长期积累的神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每天都进行传统文化的诵读活动, 可以只占用非常少的时间,比如十分钟,三年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有利于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果学校没有校本课,语文教师可以自己制定传统文化的诵读计划,帮助学生定期印制一些诵读的材料,选择早自习或者课上的多余时间进行集体共读。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将诵读中遇到的一些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记在作文素材本上,不时拿出来品味欣赏一番,想想那个画面都觉得多了几分文人气息。

(三)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文化需要传承就离不开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我们才更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才能使其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滋养我们的灵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很多时候,一些封建思想浓厚的传统文化,其内在可能有很多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针对其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讨论,筛选出其中的精髓,舍弃其中的糟粕。经过了这样一个思辨讨论的过程,学生会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领会越深,思想上越认同,在行为上就容易效仿并实践。例如,对于《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主要是教导大家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内容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把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上。从教材方面来说,我们在教学当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对自己学生了解的基础上,还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诵读、怎样理解、怎样鉴赏,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运用,在生活中去实践与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篇(4)

案例一:师资短缺,左右为难

某校为了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将地方戏曲剧种吕剧引入了课堂。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吕剧教师,只能由学校的音乐教师和外聘的民间艺人任教。孩子们倒是对这种与众不同的学习内容非常喜欢。可是音乐教师却叫苦不迭,本来课时量就不大,现在又凭空增加了很多,而且还要现学现卖,况且这种戏曲唱腔的学习也非易事。再就是外聘的民间艺人来学校任教,学校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如果由学生来承担,就违反上级某些收费规定;如果由学校来负担,这确实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去留之间,左右为难。

思考:有位校长说:“我们也想开设一些地方传统文化课程,但没有教师和教材,我们也无从下手。”的确,师资问题是制约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学校要主动和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团体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一些传统文化名家或者非遗文化传承人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入挖掘本校的教师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逐步培养出一批校内的传统文化教师,以满足教学需求;最后,上级政府或者财政部门要给予学校对外合作与教师培训以必要的资金支持,让学校有更多的底气和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引入校园。另外,相邻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抱团合作开展活动,通过优势师资的校际走教方式,实现师资的互补和资源的共享。

案例二:盲目引入,追风逐利

一次培训会上,朋友谈起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话题,朋友对他们学校的做法满腹怨言。前几年盛行经典古诗文进课堂,他们学校就轰轰烈烈地搞《三字经》《弟子规》……后来,周边的很多学校又开始搞起了书法、戏剧什么的,于是,他们学校也不甘示弱地让学生学起了围棋;而今又开始酝酿着如何将中华武术引入课堂了。还不止如此,每换一种“文化特色”,学校都邀请各级领导到校“指导工作”,并且大会小会地宣传学生获得了什么等级奖励,学校打造了什么文化品牌,传承和发扬了什么优秀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进课堂不是搞噱头,更不是作秀。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首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其次,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发展历史的缩影,选择这样的文化内容有根基,有资源,有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拓展。最后,要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管选择哪种文化内容,其最终目标依然是育人。能够培育学生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完善学生道德修养的文化内容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当然,传统文化进课堂贵在坚持,切莫朝令夕改,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案例三:操作随意,有形无实

在一次县域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某校长介绍说他们学校打造了“太极拳进课堂”的特色课程,在各年级都开设了太极拳课,学生人人喜欢太极拳,人人会打太极拳。现场参观环节,该校确实随处可见有关太极拳的知识图片,学生也做了精彩的表演。但是在问及学校有没有专门的太极拳课程教材、有没有各年级段的教学工作计划、有没有指导学校太极拳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等问题时,答案却都是否定的。所谓的“太极拳进课堂”,无非是体育教师学了套太极拳招式,然后学生照着学了学做了做而已。

思考:既然是传统文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一定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核,如果我们的工作有形无实,花拳绣腿,根本无法实现主席所提出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标。作为学校,首先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按照学段或者年级段进行科学划分和设置,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流程。其次,要明确各年级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计划,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要有整体规划和阶段目标,构建一套较为完备的目标体系。最后,要定期邀请相关名家或学者(而非领导)对学校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进行论证和指导,以保证我们的教学工作向着定位更准确和方式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案例四:评价滞后,关注度低

某校在学生各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评中,都把“传统文化”这门地方课程定为开卷甚至是“免测”科目。本地中小学使用这一套必修的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国学经典、风土人情、民谣谚语等各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对于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增强爱国情感,提升人文修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虽是必修课程,可很多学校实行的却是“自修”甚至是“免修”,由于其不参与上级对学校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考察,因此,这门课程一直未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与认可。

思考: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作为学校来讲,首先,要给予传统文化课程以高度关注,开足课时,建立健全专门的课程研究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其次,要尝试和建立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文化学习水平;最后,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业务培训、专业赛课、评先树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要给予传统文化课程以同样的关注,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篇(5)

1.教育教学是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但文化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定要通过一定的平台,一定的载体来传播,来启蒙,来渗透。笔者认为:这个有效的载体就是教学活动。它看起来不很显眼,很不大势,但却是文化传递的最佳途径。所以,如果没有孔子的周游办学,身体力行的传道,中华文化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覆盖、影响和宽泛的局面,也绝对不会对世界各国文化的悠长、韵深、厚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是促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成共同价值观的源泉,但文化的影响,辐射不是文化通过自我途径和自我的价值来自动实现的,它必需要借助一种力量,或者说一种载体,而这种力量或这种载体就是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教育教学这个社会大众都能参与的平台,用共同的语言交流这种方式,文化才能得以渗透,扩散至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在古代社会。可以说,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前,人们对文化信息的知晓不多,且渠道单一,文体主要都是能者教育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传播的。而今,虽然已有了现代传媒,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信息高速公路。但它的传送广度、厚度、宽度、流程都没有教学活动这样直接、亲切。教育教学能让千千万万的芸芸众生聚集到文化的圣坛上,使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形成万民仰视,万众齐读的壮观景象。

2.教育教学是文化发展的稳压器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悠长、韵深、厚重。它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在社会生产力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的这种实现,无不都是以教育教学这个载体而走向大众、走出疆域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私塾,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与教育教学绝妙的配置。三千子弟、七十二贤,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教育精英带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胸怀,用当时最先进的教学方式启蒙着那个时代,用知识的甘汁滋润着那个知识沙漠的年代。中国优秀的文化就在教育教学这载体中,在民众中生根、发芽。文化的薪火在教育教学的稳压下代代相传。我们辉煌的那个时代,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在教育教学的稳压下生生不息。

文化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步,社会的变迁,文明的提升,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教育教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文化的进步,繁荣起着稳压器的作用。在混乱的年代,它执着地做着自己育人、育德的工作,文明的时代,它更是千帆齐发地坚守自己的阵地,发挥着自身极强战斗力的优势。为国家的文化实力的提升和繁荣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而又巨大的贡献。

3.教育教学是文化发展的倍增器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实践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初级教育中。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被忽视,许多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认知,这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向他们渗透我国优秀的思想和传统,使自古以来就滋养我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继续发挥其永恒的价值,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小学教育能够具有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和现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众多的优秀美德,育人是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核心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增强美德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教师在教育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尤其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来说,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育人目标和培养路线,使小学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围绕科学的目标来进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他们求知欲很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我国的教育现实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探索事物的心理需求。最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我国自古奉行“知书达理冶的教育理念,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习我国传统礼仪,提高人文素养,帮助改善日常行为和习惯。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

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非常信任教师,在他们心中教师是无可超越的权威,这有利于教师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然而,有些小学教师自身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太了解,或者关注点并不在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甚至使小学生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这显然不利于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效果的途径

第一,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阶段做好经典文化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注重教学方式的选取,避免盲目的灌输式教学。首先,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在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筛选和备课工作,选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步骤使小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其中的基本精神。其次,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同时可以创新讲授方法,利用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中。第二,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我国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便利地搜索到海量的学习资源。网络上的传统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既有大量的文本资料,也有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自主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丰富的知识来完善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重视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的选取,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学习内容,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作者:李彦臣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六台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姚海蓉.试论如何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新课程(小学),2014(10):89-90.

篇(7)

关键词:跨文化理念;中学英语;教育教学

一、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功能和使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映射,若脱离文化去理解某种语言,既不现实也不合理。目前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语言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媒介,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知识、文化背景,在交流中很可能会产生语言分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流。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要加强跨文化理念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在掌握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文化恰当地运用语言。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有效实现了跨文化交流,更加注重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表达形式,将英语学习立足于文化教学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2.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科技日益发达,社会结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日趋频繁。在社会经济、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社交对象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性。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育,加强学生跨国界、跨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群体对文化交流的需求。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积极发挥学生才智和潜能,充分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增强学生知识能力和交流技能,进而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3.实现文化融合,发展本土文化

语言是交际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因而交际能力成为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了解所学文化背景,根据话题、情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表达语言。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语言材料的文化背景及内涵,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加强多元文化学习。此外,基于跨文化理念的英语教育,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肯定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特色,突出良好文化素养和独特文化人格。

4.满足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融合外国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正确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不足和问题,实现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将我国教育经验与国际教育经验相融合,不断探索适合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全球化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社会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际型人才供不应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跨文化理念的应用。随着各国、各地区合作的发展和深化,跨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跨文化教育意识淡薄,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尽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但跨文化视野明显不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教学,强调英语语法、句式等知识,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元素。随着交际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有所考虑,注意到跨文化理念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将语言文化导入其中,作为跨文化教育的重点。教师对英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母语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即使英语教育早已纳入我国学校教育中,但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不具有跨文化知识,难以准确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2.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方法简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文化教学目标和文化教学成果混为一谈。没有针对跨文化教育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缺乏系统性,大多以介绍英语文化背景为主,对于跨文化知识介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没有充足的教学参考资料,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把握不明的现象。教学中没有合适的跨文化教育方法,或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教学中不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效率,忽略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方法简单、实效性差。

3.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中学英语教学偏离了语言文化环境,加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认真对待外来文化。我国以汉语教学为主,对欧洲体系的语言学习较少,不同语言其传统文化、语言特征也不同。从目前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除了考试成绩没有其他可以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进而导致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我国国情和社会结构对传统文化影响深刻,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不正确,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教学中教师一味灌输知识,英语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教育条件来看,教学经费与教育发展需求矛盾突出,教师数量短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师没法顾及到每个学生,进而出现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

三、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跨文化教育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尤其是听说能力,保证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英语有效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加强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兴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增加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断增强跨文化教育意识,认真学习跨文化理念,将跨文化理念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及效率。

2.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心理

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理性地对待文化差异。首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将学习活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情境、情景、情节反映文化差异,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借助生动具体、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其次,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英语书刊、杂志,拓宽了解语言文化差异的渠道。教学中教师根据跨文化理论和教学需要,把教学重点转向“学”,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对跨文化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合理选择英语教材,明确英语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学习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直接反映,是教学活动方案的体现,是传输知识、价值观、教学意识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选择英语教材时要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出发,协调好知识、学生、社会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要保证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覆盖范围广。将教学内容设计与语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近年来颇受教育界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跨文化教育,有利于英语教师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不断增强跨文化理念,提高跨文化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唐一鸣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