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知识管理机制

知识管理机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8 10:58: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知识管理机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知识管理机制

篇(1)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管理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6.24.198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与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路化、数字化、知识化、虚拟化时代的加速到来,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在环境,于是,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督促着企业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知识积累与技术革新。鉴于此,当下进行知识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目前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1 知识与知识管理相关内涵

1.1 知 识

物质、信息和能量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无疑是借助于知识、信息以及数据来进行的,知识是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与信息、数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众所周知,获取知识比获取信息是一种更高级、更能动的能力。知识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原理知识与技能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知识等。我们在企业发展中提到的知识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广泛性,只要能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知识都可拿来所用。

1.2 知识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称为一种“新兴、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其自一开始便被企业领导者广泛接受。在早期的企业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备受重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知识形式,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重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而隐性知识的承载者是人才,这就预示着有更多企业倾向于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开创“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模式,实现对知识资源的深层挖掘与管理。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但其内涵基本相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知识获取、知识梳理、知识存储、知识维护与应用、知识转移与共享、知识创新等。

2 企业几种重要的知识管理机制

2.1 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2.1.1 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关于企业的知识转移与共享,学术界认为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分等之间知识的流动、转移与共享。另一种是指在知识联盟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与交流、相互共享。

关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的建立,企业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建立激励奖惩机制。要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员工个体之间知识转移与共享,适当的奖惩激励机制建设很有必要。企业可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基于员工的心理进行薪酬激励制度、产权激励制度、定期考核淘汰制度、知识署名制度等制度的创设。二是建立创新失败宽容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三是创新企业内部组织机制。企业要不断创新内部组织机制,优化组织结构,促进知识管理创新,改善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现状。四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机制。企业要基于知识转移与共享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流通、生产、创新与共享。

2.1.2 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研发的风险逐渐增大,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知识研发与使用的风险,想到了与其他企业联盟来共同分担风险机制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识资源可以在建立联盟的各企业之间进行无障碍的流通、转移与共享,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克服联盟企业知识转移与共享障碍,提高共享效率是摆在各个企业知识管理面前的棘手任务,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首先,建立企业与企业间的信任机制。毋庸置疑,各联盟企业必须对彼此要高度信任,企业只有在相信对方不会趁机窃取本企业核心知识的前提下,才会积极进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其次,建立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知识研发中,由于各企业对知识研发的投入与贡献不一,因此,知识开发带来的利益也不尽相同,只有正确进行利益分配,促进公平公正,才能使企业更乐于进行知识转移与共享。最后,建立完善的冲突与矛盾化解机制。当然,在联盟企业发生激烈的冲突与矛盾时,知识的转移与共享便受到阻碍,故要建立矛盾与冲突化解机制。各企业之间要时常沟通,强化交流,构建健全的沟通机制;一旦冲突发生时,要秉着“宽容对待,防止恶化”的原则解决问题;构建文化共享机制凝聚使各企业拧成一股绳。

2.2 知识管理保障机制

2.2.1 技术保障机制

毋庸置疑,企业要想提高知识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获得技术支持与保障很重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有利于实现知识管理的自动化、准确化、系统化,帮助企业知识管理人员轻松实现知识的生产、管理、利用与更新等,极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笔者认为,构建技术保障机制,主要可通过以下两点来进行:一是优化企业门户网站建设。优化的信息,门户网站最好具有以下功能:信息检索、、共享,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等;二是建立整个企业以及各个部门的知识地图。所谓知识地图,即用图表或者图标的方式对知识存储载体、知识分布的一般状况进行详细说明。知识地图的构建更有利员工培训、员工学习以及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例如,销售部门可建立销售地图。

2.2.2 文化保障机制

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优质的内部环境,鉴于此,企业应建立基于知识学习、共享、交流,人人参与创新知识研究的良好企业文化,即为知识管理建立文化保障机制。从该层面上讲,企业文化应该由以下几个内容构成,即知识共享文化、促进学习与交流的文化、鼓励创新发展的文化等。具体来说,企业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建立学习型企业,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促使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倡全员学习,鼓励员工学习一切有利于自身发生的知识,提升其综合能力;二是有目的地建立共享文化机制。在日常管理以及员工培训中,企业要强化对“知识共享”文化的渗透,并鼓励员工共享知识、合作发展。

2.2.3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是每一个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知识管理的高效性,企业要有目的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一些大规模企业很重视知识的创新成果,并就自己研发的创新成果申请国家专利,将该项研究成果再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使其不受他人侵犯。因此,申请专利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知识保护手段。另外,有价值的知识创新成果只有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之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研究有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与应用模式,并初步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使知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很重要。企业可通过建立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知识管理保障机制等方式提高知识管理的高效性。但是,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一项烦琐复杂、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企业一定要立足实际,引领创新,真正做好知识管理这一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伟.企业知识管理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苏用专.现代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的机制、模式与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宋超.跨组织合作企业的知识共享与保护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资本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28―02

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在企业界,但知识管理的思想起源于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虽然,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是必然趋势,但怎样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的管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管理?本文将从知识管理的含义和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及导入分析人手,给以分析和回答。

一、知识管理理论科学含义的把握

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企业界提出来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定义越来越丰富。美国的经济学博士Yogesh 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使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持续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把知识管理定义为: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知识管理使系统地发挥发掘、优化、控制公司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二是认为知识管理作为社会性、集成性的活动,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中,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和以知识作为信息的管理,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的。

由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对信息的管理,把知识作为对象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进行识别和处理,能获得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指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的很重要一部分来自于人脑之中,而知识管理就是要发掘来自人脑中的这部分非编码化的信息。

二、转型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新特点

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在渐渐地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提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可以说是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融合。数字图书馆,也被称为“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虽然高校图书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但在具有传统图书馆的特点的同时,也具有数字图书馆的几个特点:

特点一:数字化的存储

数字化的存储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的信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最大区别。

特点二:网络化的传递

网络化的传递是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的,通过由宽带网组成的因特网和万维网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计算机联为一体,不仅可以利用自己内部馆藏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行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化的一部分。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也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性、信息利用的开放性。

特点三:共享化的利用

共享化的利用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存储和网络化的传递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不同地区的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体现为不同地理区域数字图书馆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使众多的图书馆借助于网络获取各类数字信息来满足读者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读者不必亲自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只要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对远程的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联机浏览、检索。

特点四:知识化的提供

数字图书馆将实现由文献的提供向知识的提供转变。由于信息加工的知识化、智能化和完备的检索系统的建立,使数字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某一主题的目录文献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各种知识信息,由信息提供多次的满足转变为信息提供的一次满足。

三、从知识资源到知识资本的管理本质分析

图书馆知识管理,不同于企业界的知识管理,不可以直接把企业的知识管理照搬到图书馆中,认为那就是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管理和信息管理,认为图书馆的文献都是知识;同样,也不能把图书馆的全部活动对应于知识的构建活动,把知识管理运用于图书馆的各个领域;更不是把知识管理对应于图书馆的管理,认为知识管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我国学术界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有多种表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管理对象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其实质就是对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使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

从管理职能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即围绕知识创新开展工作,开发知识资源,为知识创新服务。也有研究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现于图书馆的内部组织管理和业务工作管理两个层面。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它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它不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包括藏书、数据库进行管理,而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本进行管理。

能够对组织目标有贡献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才能成其为知识资产。高校图书馆作为组织同样拥有知识资产,表现形式同样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图书馆拥有的文献就是图书馆拥有的显性知识,而是这些文献是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图书馆作为组织及其员工通过学习可以把部分文献记载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成为图书馆的知识资产。图书馆显性知识的内容为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技术文档、服务品牌等。图书馆自主开发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等产品的创新思路、程序开发技巧等属于隐性知识,而源代码、技术文档和使用说明书等属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内容为长期形成的组织文化、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技术人员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人员头脑中积累的工作技巧等。

四、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机制

我们已经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对象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怎样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合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技术机制和有利于创新、交流的激励机制。

1.管理机制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具有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在这种网络化的条件下,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应从以往的固定等级模式向扁平化的网络模式转变。在实施网络化管理的同时,侧重于疏导和激励的管理和调节,激发人的知识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与潜能的挖掘,建立方便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平台,从而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融通和转换。

2.技术机制

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另一个基础就是要有支持知识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支持应该能够充分地支持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的利用与评价,充分支持高校图书馆的虚拟知识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这一技术机制实际上就是将知识信息资源与用户和使用过程紧密地结合、灵活的运用各种资源和功能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这一技术机制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激励机制

首先,要拥有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图书馆馆员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图书馆馆员利用自己驾驭馆藏文献、各种数据库和网上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够深入到某一学科的知识层面对文献中的知识进行鉴别和筛选的基本素质,结合对知识的组织、整合和传递的技巧,进行导航性的知识服务,帮助用户在其需求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层面的交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图书馆馆员能够使知识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内建立适合馆员学习、积累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效果和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建立适合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就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具备知识管理技能的知识型馆员,以满足知识管理的需要。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在飞速增加,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只有及时的专业培训才能保证图书馆馆员对新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从而使他们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再次,以读者为中心,建立人性化的导航系统。建立人性化的导航系统,即从读者的角度来设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考虑用户的特点,满足读者个性化的要求,做到“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

最后,建立良好的馆内文化,激励馆员的主动性。简而言之,即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尊重知识的工作环境,激发馆员创造性地为读者开展知识服务,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应变能力,使读者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使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收稿日期;2006-10-14

作者简介:李阿莹(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馆员,从事工具书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

篇(3)

1、虚拟企业内涵及特征

虚拟企业的优势在于通过集成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实现双赢目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边界动态性。虚拟企业一般是由一些独立企业(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等)以利益为基础,以各种相对优势为结点组成临时性网络联合体,它突破了传统的企业边界,组织边界比传统企业更动态化、更模糊。

(2)竞争合作性。虚拟企业的竞争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合作型竞争,而不是传统企业之间那种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竞争,因而它避免了两败俱伤的最坏结果。

(3)优势互补性。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可以共享各自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形成虚拟企业整体更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其竞争性。

(4)协作信赖性。相互信任是虚拟企业形成和合作的基础,各成员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加强了彼此合作和交流,也更加提高了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度。

2、知识管理概述

20世纪末期,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和智力等要素对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资源领域,传统的厂房、设备和产品等物质要素,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有限,而知识、技术、智力、信息等要素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和企业对知识认识的加深,知识管理逐渐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的全部知识和对企业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最终使企业的知识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知识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一些行业领先企业,如麦肯锡咨询公司、IBM、施乐公司、微软公司等,都已经成功导入了知识管理模式,并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获得了巨大成功。知识管理是为了迎合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各种知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最终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有效价值。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和创新;确保知识在需要的时候是可得到的;知识的扩散,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能共享和应用知识;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确保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确保组织成员知道所需要的知识在何处。

二、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在逻辑分析

1、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虚拟企业大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虚拟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大多属于知识密集性企业。对于知识密集型的虚拟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失效,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运作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营,以保证虚拟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2)虚拟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智力资产。对于虚拟企业,传统物质资源的作用已经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专利、版权、商标、商誉等智力资产,相比较于传统的物质要素资源,这些智力资源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更高,更能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

(3)虚拟企业成功的关键靠人力资源。相对于传统企业,虚拟企业对人才的依赖更强。虚拟企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作为约束,造成优秀的人才可能会比传统企业更容易流失,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才的流入也更为便利,关键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人力资源,这是虚拟企业成功的保障。

2、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适用性

(1)知识管理的条件与内容适宜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诞生于后工业化时代,也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本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知识管理模式中,强调企业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整理与存储、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而这些内容正是现代虚拟企业提升其竞争优势的基础。

(2)知识管理的智能化与定制化适宜于虚拟企业。毫无疑问,知识管理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表现在其运用了前沿的知识和理论,更体现在其管理技术的先进上。在知识经济时代,顾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这就需要企业能够为这些顾客提供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而虚拟企业正是为顾客的这种定制化营销而量身定做的,它运作的灵活性、快捷性和精准性都能很好的满足顾客的定制化需求。

(3)知识管理的协同性与灵活性适宜于虚拟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在高度分工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协作。在知识管理模式中,正是这种协同与高度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各部门能共享企业内部知识和跨企业间网络知识,从而提高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而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灵活性和快速反应力,因而知识管理模式非常适宜于虚拟企业的管理。

三、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

1、建立知识管理型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

虚拟企业是各个企业成员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动态联盟,其实质在于突破企业边界,在更多的市场空间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但由于联盟成员间关系很松散,每个成员又具有高度的决策自,因而,如果没有有效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来约束,其协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建立一种知识管理型企业文化和一套资源整合的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2、构建个人、团队、企业、跨企业四维知识管理体系

与传统的企业相比,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要想成功发挥效用,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还与跨企业间的知识管理有密切联系。虚拟企业的记忆知识与单个成员企业不同,它在单个企业知识记忆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跨组织知识记忆系统。可见,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既包括个人、团队和企业三个维度层面,还涉及到跨企业第四个维度。因而,虚拟企业必须构建个人、团队、企业、跨企业四维知识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和跨企业间的知识管理。

3、加强成员企业内部知识的整合与共享

在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内部,要重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要将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通过对单个企业内部知识的整理、获取、加工和整合,形成虚拟企业的组织知识,并通过组织安排和制度安排加强组织知识的信息共享,实现虚拟企业组织知识的市场价值最大化,最终实现虚拟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4、加强跨企业间网络知识的集成与创新

篇(4)

电子图书馆的战略及标准规范管理、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用户管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构成了电子图书馆集成管理的核心要素。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是电子图书馆管理的基础,根据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信息化环境促进了图书馆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在电子图书馆的大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通讯网络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各地连接,多个图书馆的合作和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共同研究,信息技术正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网络上每个节点的图书馆必须要顾全大局、识整体,使电子图书馆理念成为新世纪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电子图书馆的管理中要具有创新管理理念,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应用为手段,要运用企业过程再造管理技术,打破原有的业务工作框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即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馆藏是再造一个虚拟图书馆的过程,实现信息资源虚拟化和检索的智能化。数字图书馆应建立新型、高效的运行机制。而电子图书馆运行机制典型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式:基于ERP管理思想的图书馆资源计划管理机制,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最优化;分布式业务机构机制,数字化资源建设部门应一并承担起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整序、维护的功能,实行采——分——编一体化的作业流程。融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网络导航、用户培训等服务于一体,保证图书馆网络的畅通,做好数据的迁移工作;放射状网络信息资源机制,由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进行统筹规划;工作站——局域网——互联网三级版权管理机制,将不同的版权内容分割成不同的管理模块,分级进行管理,读者可以根据合理使用原则阅览版权作品,在信息使用和版权约束之间起到了一种协调作用。

二、电子图书馆的集成管理

电子图书馆标准规范管理:电子图书馆标准要采用遵循内容编码、数据通信、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知识产权、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体系要实现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数字化信息组织与存储标准、信息检索标准、网络及网络资源标准、信息的权限管理和安全标准以及其它标准。针对一般数字资源加工和有关专门数字资源加工,建立基本数字对象和专门数字对象元数据规范,建立资源集合元数据规范,建立数字资源搜索、检索、调度和使用的标准规范。电子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与电子图书馆知识创造、组织、应用与服务有关的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全面的、系统的管理。电子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知识创新工程,为21世纪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流通环境;电子图书馆是一种知识型组织,是一种面向用户的网络化数字资源体系;电子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开放式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方式。其知识管理分为信息与知识源、基础设施、信息与过程管理、组织知识分类、知识门户和知识应用六个层次。在当前充满变化的信息化环境下,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实现知识检索管理;另外,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用户和市场的纽带,即实现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评价、知识信息咨询和知识营销。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培训;模式

在传统的企业发展中,进行企业培训的时候,主要就是要培养员工的劳动技能,引导员工创造出更多的生产价值。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员工劳动的技能、对企业业务的熟悉程度,成为员工的重要素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时代与知识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企业的信息得到迅速的扩张,人们对知识的重要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因此,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对知识信息进行充分的整合,逐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培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相互整合的模式

在当前企业的发展中,知识管理与企业模式一直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知识管理的状态,并没有对企业的培训工作带来改变与创新。在知识管理的理念下,企业的培训观念、制度、结构等方面探讨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模式的整合。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企业需要围绕自己的核心任务进行研究与探讨,传统模式下的直接制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组织模式必须进行变革,要建立多元化、网络化、沟通化的管理机制,加强各个部门、上下级、员工之间的沟通,促进各种信息资源的流动,提高对企业发展与变化的适应能力。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就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自助学习、主动学习,拓展员工的视野与思维。建立学习管理机制与知识激励机制,针对每个员工的个性特点、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来进行培训模式的构建,传统模式下统一的、标准化的职位晋升机制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必须针对每个员工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企业的培训还要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企业的培训部门应该着重培养员工获得有利于企业战略的知识与技能,从工作的人才培训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的角度设定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逐渐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的核心发展。

二、知识管理下企业培训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知识管理的弄湿下,企业需要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知识内容、知识系统、知识信息来建立企业培训的资源库,更好地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库,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提升企业发展的整体效果。

1.在企业的培训体系中,纳入非正式学习的理论。知识管理的模式下,信息的获取方式逐渐增多,面对大量的信息,企业培训的时候难以满足知识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就满足了员工的学习需要。非正式学习就是员工利用自己身边合适的条件学习,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具有明确的目的,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加强员工的非正式学习,要融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管理、研发等工作中,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工作效率与学习效率上实现双赢。大量的教育调查研究显示,只有人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处的、是会运用到实践中的,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非正式学习就是结合人们的这种心理,企业培训的时候,要将非正式学习纳入到员工的工作情境中去,对员工实施有效的影响,逐渐将知识内化且自身的知识,同时,员工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得到提升,学习再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企业需要为员工的非正式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搭建学习的平台,注重信息的共享,逐渐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促进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相互整合,逐渐调动员工工作与学习的热情,促进企业培训工作的实效性逐渐的提升,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转变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手段。在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的模式下,企业培训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员工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成为必然的要求。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单纯的培训方式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员工的整体需要,因此,必须结合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培训方式不断升级,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培训方式逐渐的受到企业的重视,新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企业知识的不断更新,有利于加强员工在基建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随之而兴起的实践社区、试听培训、E- learning、虚拟现实、虚拟教室技术等培训方式相比于传统培训更好地满足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和培训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完成了培训部门由提供知识产品向提供学习服务的职能转变。

3.加强培训部门的重视,提升培训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当前很多公司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知识管理中心或者是培训部门,大部分的培训部门属于人力资源部门。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下,培训中心的设立非常重要,企业需要对建设培训部门加强重视,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企业的战略决策、执行部门、培训中心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提升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在很多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已经建立了企业大学的培训模式,运功集体学习、知识交流并且加强教育培训,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发,推广企业特色的思想、文化、价值,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加强员工学习的沟通,提升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个人发展、培训工作相互统一,逐渐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在知识管理的时代背景下,转变企业的培训模式,改变员工的知识结构,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管理下的企业培训,应该注重员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作动力的提升,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一步步的改变员工原有的知识与技能,逐渐提升其工作能力,为企业的发挥在那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维佳,仲伟林.知识型员工培训策略[J].论坛,2009,(1):42-26.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一、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对集团发展的影响。从我国新组建民营集团运作情况来看,多数业主将更多的心思花在项目的开发上,很少考虑集团人才队伍的建立,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资源队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集团将原有处在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上具有长期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人员全部不予以重用,造成新集团成立不久,即刻陷入瘫痪。

(2)人才资源管理意识及内容落后。由于新组建民营集团受长期家族式管理的影响,忽视了“人―知识―资源”这一人才管理链条的存在,将对人的管理误解为是对人才的管理,造成知识员工的知识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才浪费现象普遍,已经成为新组建民营集团最感头痛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3)管理机制落后。由于激励、监督约束、考评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受到质疑;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受挫;不思进取、工作怠慢;知识创新意识淡薄,有些集团每年在高校学生就业时招到的是一时找不到合适单位的毕业生,但当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培养和锻炼,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又很难留住,客观上成了为沿海和为其他企业培养高校就业人才的基地。

(4)缺乏长远的人才资源战略规划。在人才资源管理方面,很多集团似乎没有明确而合理的人力资源架构,集团从吸收、培养到重用等都存在盲目性。结果自己培养的人才要么是不符合专业发展方向,要么是好专业培养完就走,使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在低谷徘徊。

(5)缺乏刚性硬管理和人性化软管理的结合。大多数集团公司内部缺乏重视知识员工地位的氛围,强调的是可以量化的硬管理标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软管理,严重制约了知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发挥,抑制了知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特别是集团人事管理未把企业文化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使文化在集团中所具有的动力、导向、凝聚、融合及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人才的责任感、职业理想成了一句空话。

二、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是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我国民营企业运行的实际来看,多数集团寿命短暂,甚至有的如昙花一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才缺乏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客观上决定了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必须成为集团的管理重心。通过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以促使集团加快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步伐,将集团所需知识与集团的经营达到最佳结合,这些正是新组建民营集团能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根本。

(2)科学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使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现有效管理。集团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来谋求发展,必须引入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管理理论、手段和方法,以充分激活人与所拥有的知识这两大管理要素,使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得到最充分的运用,并对其更加合理地组合,其中对人的智力这一核心要素的挖掘最为关键。

(3)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符合新组建民营集团自身特点的要求。新组建民营集团多是在小规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管理者素质、融资、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及培养力度等方面不仅与国有企业存在差别,就是与有一定发展历史的民营集团相比较,都显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民营集团的发展也就需要充分发挥智力资本和人才优势,提高研发、适应市场环境及创新能力,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新组建民营集团不仅需要进行人才资源管理创新,也更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

(4)实现对人的管理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新组建民营集团必须将对人的管理上升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上来,在人才资源管理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提高集团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即通过知识管理,将关键性的知识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调动和发挥每一位知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知识员工为集团经营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因此,新组建民营集团要实现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及创新性,就必须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实现对人的管理向对知识资源管理的转 变。

(5)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组建民营集团能否抓住高素质的人才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直接关系到集团的成败。而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将有助于集团更加重视高素质创新人才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造就一支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集团人才队伍,来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和创新技术的需要。

(6)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强化人本意识,坚持以知识员工为中心,推动集团发展。“人本意识”,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引申出以知识员工为重心的管理意识。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强化人本意识,以知识员工为重心,可以为创造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新组建民营集团的发展,关键也需要集团在人才资源管理中形成精英队伍的稳定和对集团所作出的贡献。因此,要整体改变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使新组建的民营集团发挥强大作用,就必须在企业管理中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特别是人才资源的管理创新。知识管理与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1)高层管理者对人才资源管理观念、管理思想的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其核心就是把人才资源看做集团最重要的资源。“将帅无能,累及三军”,一个好的集团肯定有一个好的业主。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那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民营集团都具备高素质人才和高管理水平。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集团能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这在客观上要求人才资源管理者必须从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的管理,从高层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树立一种知识管理理念,重视集团的知识资产,并把工作重心从管人到管理知识的转变及以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效果评价上。

(2)管理内容的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思想的创新,实质上就意味着管理内容的创新。在人才资源管理中,“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管理的对象;人的“知识”是管理的内容,而管理的“实质”是人所拥有知识资源的运用和创新。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实质是人才资源管理客观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链条,这一链条的管理实质是对象、内容和实质的结合,管人就是管人的知识,而管理知识就是将每一个体的知识形成组织的资源,并使资源能为组织带来效益。同时,明确了管理的对象、内容和实质,还必须深入分析“人、知识、资源”这一链条上每一个环节所体现出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人不一定有知识,有知识不一定能成为组织资源,只有将人、知识结合起来,并通过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每一个体的知识转化和整合成为组织自身的资源,才能为组织带来效益,甚至是不可估量的效果。

(3)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集团在激励约束、知识创新、监督及考核等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创新,使每一位员工各尽其职、各尽其能、各尽其用,自觉地、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并通过考评机制的创新来验证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业绩。

(4)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以人才资源的有效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这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人才的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实质是“知识第一,质量和服务第一”,只有重视了对人的管理,才能做到对人的知识管理,也才能将个人知识组合成为组织的知识资源。而在运用知识管理对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是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是有个人的奋斗目标的,因此,应在尊重个人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商学系

参考文献:

[1]林泽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89-95.

[2]林泽炎.企业现实人性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智囊,2000,(1):63-65.

篇(7)

Abstract: Facing the era of informatization and reclamation, medical libraries should transform into a think tank providing knowledge service as the center. In this article, the orientation of building such think tank (medical library system)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service an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ink tank, that is, resource orientation principle with the knowledge service as the connotation, service orientation princip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libraries, think tank mechanism orientation principl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study, with a purpose to promote the soft power of medical libraries, and remain competitivenes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ra.

Key words: knowledge service; medical libraries; think tank; system; orientation

?S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知识信息逐渐向数字化形式转化,智库体系的融合加速了医学图书馆的转型。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体系定位,应遵从以知识服务为内涵的资源定位原则、结合医学图书馆特色的服务定位原则、学研兼顾的智库机制定位原则。从智库与医学图书馆的融合设计到整体体系的构建,对其体系的定位研究至关重要。

1 知识服务与图书馆智库

1.1 知识服务内涵及意义

所谓知识服务,是指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普及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发展,针对用户对知识获取和利用的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的内涵十分广泛,一方面体现

作者简介:左红,馆员,研究方向为医院图书馆建设。 E-mail: lnws123@yeah.net

在信息资源的直接提供,以及挖掘大量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以及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和知识网络,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保障。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针对用户需求提供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目标驱动服务、个性化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诉求,促进图书馆服务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1.2 图书馆智库

智库型服务起源于美国。所谓智库,是指思想库、脑库、智囊团,最早是帮助决策者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和思想方法以处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1]。智库的参与决策特性决定了它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的重视。图书馆集合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行业专家,为智库的发展搭建了天然的优势平台。我国智库一般分为政府性质的官方智库、民间发起的研究型智库机构和设立在大学内部的研究智库中心,本文着重讨论医学图书馆智库。

基于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体系,是指医学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的整体系统。

2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定位原则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定位原则包括资源、服务和机制3个维度。

2.1 以知识服务为内涵的资源定位原则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资源定位为满足医学专业知识的需要,建设面向公共卫生、医学知识、医疗医护、医学教育及日常健康知识的信息资源库。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对各类资源库进行高水平结构化与集中化的建设,最大程度满足医学图书馆的知识需求 [2]。此外,医学图书馆智库还要广泛吸纳学界尖端研究成果,积极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展开互惠互利合作。医学图书馆智库系统的医学知识经过系统采集与转化、加工与存储,通过服务模块传递给用户,以便于用户有的放矢,快捷高效地解决难题。

2.2 结合医学图书馆特色的服务定位原则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服务往往贯穿于科研学习的整个过程,结合当前互联网、知识服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图书馆要提供高效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以区别于传统的服务。医学知识的复杂性也要求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内容应具有知识性与多样化的特色定位。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方式要具有主动化与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帮助与指导用户。

2.3 学研兼顾的智库机制定位原则

机制定位主要指其组织构建不同于传统的医学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智库的管理,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效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运行效率。广纳医学方面不同的专业人才,完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构成,组建学研兼顾的图书馆智库体系。

3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资源定位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用户对医学图书馆智库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资源定位应包括知识服务,完善文献资源供应链;知识创新,充实数据库资源;知识管理,整合与提升知识信息3个方面。

3.1 知识服务,完善文献资源供应链

医学图书馆智库文献供应商的供应体系是影响资源采购、资源储备数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医学图书馆智库需明确信息定位,在选择供应商方面,要认真审查,确保医学文献资源供应链的完整性[3]。形成以医学知识资源为核心的特色供应链,是构建完善的医学图书馆智库、满足用户需求智库体系的第一环节。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文献供应链中,可分为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两大类,又分别包括期刊、图书、电子资源。用户通过团购或单独订购的方式可获取智库提供的收费文献。此外,医学图书馆智库的免费资源可公开为用户提供阅览或下载服务。这样,用户通过付费或免费的方式,可以获取医学图书馆智库中有关医学知识、医疗医护、医学教育的知识内容。完善文献资源供应链,有利于保证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文献质量,方便图书馆文献的管理,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权威的知识信息。

3.2 知识创新,充实数据库资源

数据库是医学图书馆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基础,需要不断开发和补充。图书馆要利用技术对已存文献资源进行规范管理,使其能够与互联网接轨。同时,还应进一步开发各种医学专题数据库,发挥医学图书馆的特色优势。例如中国医院图书馆(http://mlpla.org.cn),近年来加大了数字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购力度,购买了诸如SDOS(ScienceDirectOnSite,荷兰Elsevier公司提供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MBAS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美国Medline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多达40余种,还专门设置了数据库研究开发部门,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开展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研发,自主研制了《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馆藏生物医学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药物使用指南》等一系列医学文献信息数据库,加强了医学文献资源的储备,丰富了该?^的数据库资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医学类文献数据库,创造了国内领先的医学图书馆智库。

3.3 知识管理,整合与提升知识信息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作用在于对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文献进行有序化和整合化的分析处理,以一种更加完整和直观的形态呈现于用户面前,最快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增强信息资源的活性与利用价值。因此,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应加强分析资源、整合资源、提升信息价值的能力,以实现文献资源的流通与增值。

4 面向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服务定位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知识取向决定了其服务定位,图书馆应以知识为导向、发展特色馆藏文献,以用户需求为基础、采用灵活服务方式,以实际服务效果为标准,及时征求用户意见,获取反馈信息。

4.1 以知识为导向,发展特色馆藏文献

面向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开展社会化、网络化服务,旨在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检索。在实现智库体系时,首先应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本馆特色的馆藏文献服务系统。不同高校、不同企业因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其侧重点。医学知识库是信息资源的储存,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内容。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例,它汇集了大量的生物医学文献信息,同时也对信息源进行了拓展延伸。类似CBM的知识库还有COCHRANCE协作网、美国Medline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等。因此,医学图书馆智库应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兼顾外部知识库与内部知识库,建立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医学特色馆藏[4],使之达到知识系统性、检索便利性的目的。

4.2 以用户需求为基础,采用灵活服务方式

所谓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是指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应该根据用户对信息需求的特点,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个,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用户考虑,以满足用户要求作为终极服务目标。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方式应在网络化和远程化的服务体系中加以融合发展,以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开展网络读者服务、网络医学知识检索服务、网络医学知识咨询服务、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及远程指导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内容[5]。

4.3 以实际效果为依据,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系的设计与规划最终是否呈现出应有的效果,还需在实践过程中对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搜集与分析,用户的满意度是衡量服务体系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医学院图书馆智库服务定位必须以实际效果为依据,通过认真调研分析用户在智库资源信息服务领域里的真实需求以及接受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具体操作流程可以简述为,医学图书馆首先将医学知识进行采集转化与加工储存,然后通过检索、借阅等服务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设置用户反馈环节。用户对医学图书馆智库体验之后将意见或建议反馈给图书馆馆员,馆员将集中的问题进行统一处理或者生成新的服务,再次参与到信息服务的体系当中。由此形成一个开放式、循环式的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反馈信息机制在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系当中起着促进工作、改善系统的作用,是下一阶段工作调整的重要依据。

5 面向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机制定位

基于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要按照知识服务的要求,全面建设用户需求机制,以便符合知识服务的导向原则。还要广纳高水平的馆员,注重创新性团队的建设,组建科学的知识管理机制。要兼顾“学”与“研”,打造多重发展的医学图书馆智库机制。

5.1 从知识服务角度出发,分析用户需求

“知识服务、用户需求”并非一句口号,医学图书馆智库要将分析用户作为一个机制进行构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http://lib.shsmu.edu.cn)十分重视用户分析机制,该图书馆定期分析目标读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近期的检索情况、借阅习惯和需求方向,掌握读者、用户的大致取向,为其提供特定的个性化服务,定期定时将用户有可能感兴趣的资源信息进行推送,真正实现“急人之所急”的服务理念。此外,分析用户需求机制还为医学图书馆智库的发展点亮了方向。医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对象不仅包含了医疗工作者,如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生护士、卫生部门人员,还包括了医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等,通过分析各行业用户需求机制,可以有效地对不同需求者进行知识信息定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用户也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医学图书馆提出不同层面的意见及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通过人机交互界面,积极对用户访问图书馆资源的详细情况进行搜集与分析,将不同人群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分类存放,简化检索程序,缩短了资源信息获取的时间,切实做到了从知识服务和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个性化服务机制。

5.2 ?闹强夥⒄菇嵌瓤悸牵?组建科学知识管理机制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管理机制,集中体现在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依据知识服务的理论,知识管理可以分为采集与加工、存储与积累、传播与共享、使用与创新4个环节,每个环节按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即为科学的知识管理机制。结合医学图书馆智库特点,具体表现为医学知识的采集、转化、加工、存储、服务链性发展顺序。医学知识的采集是智库构建的起点,也是医学知识得以利用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质量;医学知识的转化是指将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医学知识的加工是按照不同的要求和一定的方法程序,将获取的零散的、无序的资源信息进行分类、鉴别、筛选、剔除和整理,使得医学图书馆智库中的资源信息条理化、准确化、规范化,使医学知识内容具有使用价值,便于下一步的储存与利用;医学知识的存储功能是指将医学知识进行科学有序的存放、保管,方便用户的检索和阅览;医学知识的服务即知识管理机制的最后一步,是将医学知识传递给用户,使其得到使用。

5.3 从学研兼顾角度构建,吸收高素质人才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机制定位在于多学科的交叉和多维度的决策。因此,图书馆智库构建不仅要对日常学习起到辅助作用,还要外延至科研领域。例如,遵义医学院图书馆智库(http://lib.zmc.edu.cn/ tsgcms/index.php),遵循边建设边培养的机制定位,在专业医学知识学科信息资源和咨询服务复合效应下,构建了图书馆服务能力共生机制和高素质人员培养模型。遵义医学院图书馆设立了研究骨干创新团队,兼顾“学”与“研”,既考虑眼前目标,又注重长远发展,广泛吸收高素质人才,丰富图书馆科研团队。此外,医学图书馆内还应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对前沿的医学动态进行了解和分析,定期将医学研究项目进行汇报、交流讨论,不断提升图书馆管理者的业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