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1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教育标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 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中有关基础医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内涵和意义,提出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科研五个方面的改革思路。以期保证护理专业通过认证,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
[关键词] 专业认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44-03
Study on the reform of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ZHAO Wanhong ZHU Ming'an YAN Hongchun ZHU Kegang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guarantee of higher education external qualit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demand for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summarizes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 of reforms: taking the content of recombinant education, making education reform by selecting organs as the center; reducing the time of classroom lecture, improving the tim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outstanding heuristic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basic medicine; enhanc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ll these reforms can make nursing be through the authentication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nursing tal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ternationla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医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015)。
[作者简介] 赵万红(1970-),男,陕西宝鸡人,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及医学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内部的自我质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质量保障也不可或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20世纪末,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国[1-2]。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其中,《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9年初步制定,并于2010年首先在吉林大学进行护理专业认证。截至目前,有6所高校的护理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护理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护理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注意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医学基础课程,鼓励开设包括基础各学科内容的创新性、整合性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呼吸系统模块:呼吸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8]。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5]。
现行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在25~30之间,平均每天5~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学生自由的可学可不学,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护理学院(系)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关注沟通协调能力的养成,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5]。2009年,教育部、原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千百年来,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护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护理人员也不是简单的分发药品、换药和打针,还要指导患者就医治疗全过程,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要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良好的护理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resources-based learning)、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research-based learning)、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ask-based learning)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等[9-10]。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标准》课程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在主要课程中对护理专业实践做了具体的要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必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护理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5]。
在以往的课程计划中,对基础医学实践课的要求与临床专业相似,安排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学时也相似或略少,都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等。笔者认为,按照《标准》的要求,基础医学主要是为护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对实践要求不高;护理专业毕业人员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的人员几乎没有;在护理工作中,也很难用到与基础医学实践有关的技能。所以,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要求相比临床专业应大幅降低。当然,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角度来说,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也是必要的。但应该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理论,同时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减少实践教学时数,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或增加专业课的教学时数。
5 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护理学院(系)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必须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开展具有护理特色,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科学研究活动[5]。这说明,《标准》主要要求学生多参加和护理专业课程有关的科研活动,而对于与基础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主要是提倡,而非必须。所以,应该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护理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总之,专业认证是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护理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护理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护理人才[11]。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2] 袁东敏.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发展之路径选择—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2(4):86-89.
[3] 吴云,付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陈敏,邱伟华.美英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92-96.
[5] 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S].2009.
[6] 沈杭丽,卢丹,罗东晓,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61-1062.
[7] 张萍,解玲.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2,18(4):381-382,384.
[8] 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9] 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10] 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9.
医患矛盾逼出的产物
所谓“标准化病人”,又称“专业化模拟病人”,是指没有医学知识、但经过训练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的健康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
对于有些媒体把“标准化病人”简单地称为“模拟病人”,同济医学院教务部副部长李正莉强调:“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医学上的‘模拟病人’(“SP”)专指模拟真人设计的人体模型,通过软件和电脑控制,模仿健康人或病人的体征;而‘标准化病人’是真人,他‘扮演’某种病的患者,不过只接受医学生的问诊和体检,并不会接受任何身体伤害性的操作。”
为什么要用“标准化病人”呢?据悉,“标准化病人”最早于20多年前产生于美国。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之前,国内只有北京协和医院、沈阳医科大学等少数医院和高校在学生临床考试中应用。而在临床教学方面,国内过去大都是请病人帮忙做“道具”,但不久前开始实施的《职业医师法》彻底禁止了这种做法。
妇科医生陈岚说:“现在,很多患者都不愿意被医生当作‘教材’。特别是在妇产科,一两个学生进来看看还可以,人多了不行,动手就更不行了。还有,小孩生了病,医生问诊后,实习医生又问诊,家长在旁边看着心疼,脸色往往很难看,甚至有的还发火。但我们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医学院学生到妇科实习,这显然就产生了矛盾。”
湖北省妇女儿童保健医院主任医师肖梅认为,按2000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医学研究应遵从伦理标准,对所有的人加以尊重并保护他们的健康和权益。可以说,“标准化病人”的产生是大势所趋,是一种更符合人文关怀的选择。
临床教学难贴进“实际”
事实上,同济医学院早于年初便让“标准化病人”参加了一次学生考试。但效果如何,业内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支持方意见很明确: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解决患者就医与医学院教学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病人健康和医学科学发展,值得推广。李正莉说:“根据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标准,医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应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而标准化病人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同济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吴汉妮还说:“过去考试,不同学生给不同病人问诊,病人症状不同,给学生的打分标准就不同,无法做到公平,‘标准化病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标准化病人”毕竟没有“真病人”体征,学生从中很难掌握实际经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甚至表示,这种“模拟”病人的做法很可笑。因为每个病人的病症、病理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高血压,但病因、病理都有微妙差别,治疗方法也不同,病情不同是根本无法模仿的。
采访中,持质疑立场的学生也有不少。首先,“标准化病人”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同济医学院2000级硕士陆长峰举例说:“一个肝癌的‘标准化病人’,可以模拟陈述病史,但他无法模拟晚期肝癌患者典型的“恶液质”体征,因为这是一种严重衰竭的状态。”
其次,“标准化病人”能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是有限的。同济医学院99级骨科学生白万山分析说:“我感到‘SP’和实习中遇到的真实病人有两大差异,一是‘SP’没有真实体征,所能表演的病种比较有限;二是‘SP’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所遇病人的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
“模拟教学”路有多远
虽然“标准化病人”一直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真病人拒绝实习医生治疗毕竟是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模拟教学”在医学领域究竟有没有可能?
经过3到4年的医学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将书本知识感性化并尽可能多地接触病例,是我国当前医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同济医学院舒展老师介绍说,目前同济医学院的实习、见习医生都要在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巡视查房”,对患者的病情做记录。但他又表示,为了遵守《职业医师法》,为了尊重人权,我国的医学教学也必然向“模拟教学”迈进,与国际接轨。
一些专家认为,在当前国情下,“SP”还远远没有“职业化”,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工作时间、工作报酬都十分有限。同济医学院给首批“SP”的报酬是培训期每次10元,工作时每小时20元左右,但他们只参加少量考试,时间很短。“SP”有的是下岗人员,但也有很多是退休人员、在职人员和学生。
一位有稳定职业的“标准化病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愿做“标准化病人”,这和有的人愿意无偿献血的道理一样。我国的医学发展水平、医生数量和质量都还有许多不如人意处,我愿意为医学事业发展做点事。据悉,同济医学院计划与“标准化病人”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以稳定这支队伍。
经常装病会不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呢?一位内科的“标准化病人”介绍,培训之初,因为长期装出身体某个部位疼痛,后来确曾隐隐感觉到该部位有不适症状,但随着培训的深入,这种感受很快消失了。校方也表示,不会让一个人长期做下去。
关键词:美国;英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1-0092-05
认证,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和规范,由专门的认证机构对院校或项目进行正式的、公开的认同,其目的是保证院校和学术质量的最低水准。医学教育的专业认证,就是希望通过一定组织机构实施的认证工作,确保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符合该领域的最低市场准入标准。纵观世界各国,美英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起步早,发展快,已形成较完善的专业认证制度,对医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始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04年的医学教育和医院理事会(Council onMedical Education and Hospital)开发的医学院等级评价系统的实施。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问世,提出了一系列整改医学院的措施,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步入标准化和制度化进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美国已形成极具特色、贯穿于医学教育体系各阶段的认证制度,被公认为西方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典型代表(见图1)。
(一)医学预科阶段
美国医学院的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都要接受为期四年的普通本科大学教育,学习或补修生物、生化等有关医学的基础课程,并且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以期为之后接受正式的医学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在这个阶段,唯一的门槛就是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简称MCAT),考试目的主要是评估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水平、读写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科医学教育阶段
在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如要在四年之后顺利获取医学博士(MD)学位,其就读的医学院校就必须经过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Education,简称LCME)的认证。LCME是经联邦教育部(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简称USDE)认可的、全国性的负责认证医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权威机构,由AAMC和AMA共同发起。成立之初,LCME是整校认证体系中的一部分,但随着20世纪后期所有的两年制医学院校转化成四年制的医学项目,其认证范围也由对医学院的认证转变为对医学院提供的项目的认证,成为专业认证体系的一部分。通过LCME认证是获得联邦资金、项目赞助的必要条件,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公共卫生服务部门负责的第七专项资金。大多数州执照委员会要求医学院必须接受LCME认证,并且规定只有接受了LCME认证的医学院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美国医师资格考试(the United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简称USMLE),也只有接受了LCME认证的医学院的毕业生才有资格申请被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认证的住院医师项目。
(三)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
在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承担认证任务的是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the Accreditation Council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简称ACGME)。ACGME是一个民间的、非盈利性组织,主要负责认证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定期审查认证标准、向公众和政府机构提供有关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评价信息等。ACGME成立于1981年,2010至2011学年度,133个医学专科和亚专科中经ACGME认证的教育项目达8887个。ACGME有28个审查委员会,每个审查委员会由6到8名医生志愿者组成。住院医生审查委员会的成员是由AMA、医学教育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委派,其成员机构有5个,分别是美国医学专科委员会(ABMS)、美国医院协会(AHA)、美国医协会(AMA)、美国医学院联合会(AAMC)和医学专科社团理事会(CMMS)。ACGME实行董事会制,总人数在27-30之间,每个成员机构可推荐4个人到ACGME的董事会,并拥有表决权;ACGME中1名联邦政府的代表有权参加董事会议,但没有表决权。
(四)继续医学教育阶段
早在1979年,美国的继续医学教育(CME)已实现制度化,政府卫生部门和医学专业团体相继从法规上规定在职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完成最低限度的CME学分,并规定了医师定期认证行医执照与参加CME直接挂钩。CME的认证机构是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fion Council for Continuing MedicalEducation,简称ACCME),由美国专科医师委员会、美国医院协会、美国医学会、医院医学教育协会、美国医学院联合会、医学专科学会理事会和州医学委员会联合会7个成员机构组成,只有经其认证的机构才能组织举办CME活动。ACCME的认证有两类,一是直接认证CME的举办单位;二是对州医学会的认证资格进行认可,并授权其对本州的CME活动的举办单位进行认证。ACCME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成员总有18人,由其7个成员机构各推荐2人、从附属的认可机构和公众中各推举2人。ACCME的认证周期一般为4年,优秀者为6年,在有效期即将结束时,离终止日期还有15个月,就开始重新认证。
二、英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在英国,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是得到议会授权的英国医学委员会(General MedicalCouncil,简称GMC)。GMC通过“明日医师”红皮书的制定以及全英医师注册权的控制,监控着各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而对本科医学院校进行最低资质认证的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for Higher Education,简称QAA),它是由大学校长协会和教育基金会构成的非政府、非盈利性的民间机构。此外,毕业后教育质量的监控通过地区毕业后教育学监和各皇家医学学会派出的考察组来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则由皇家医学会、大学、国家医疗中心等共同承担(见图2)。
(一)本科医学教育阶段
与美国医学教育不同,英国没有所谓的医学预科阶段,也没有统一的国家入学考试,因此是由GMC和QAA从宏观层面来对本科医学教育质量进行监控。
1.宏观调控:GMC
GMC自成立之初,便得到议会授权,管理高等医学教育,是一个以保护、促进以及维护公众健康与安全为己任的慈善机构。它不隶属于政府,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医院或大学,其基本职能是从病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英国各类医学教育的标准以及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执业标准,并通过“明日医生(Tomorrow'sDoctors 2009)”红皮书来明确医学院、医学教育部门、医学教育高校教师、医学生职责范围及标准,指导制定医学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计划。为保证各高等医学院校按红皮书的要求培养医学生,GMC每年均组织专家组对至少8所院校实施考核和检查。英国目前有32所医学院,基本上每4年GMC就会全部检查和考核一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GMC控制了全英医师的注册权,总管医师执照的发放事务,更增加了其权威性。
2.最低资质控制:QAA
QAA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独立机构,主要进行院校认证,目的在于保障学校提供的高等教育、学位授予和各种资格证书项目能达到“可接受”和“合适的”学术标准,起到的是一种最低资质标准鉴定作用,但不可否认,QAA的评估结果会对医学院校的发展以及医学生的报考产生重大影响。
(二)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
在英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的监控通过地区毕业后教育学监和各皇家医学学会派出的考察组来实施。各皇家医学专科学会和地区毕业后教育学监共同负责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和培训岗位的认可。一般来说,学监每两年举行一次考察,各学会每四年一次,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各培训单位应对各不同考察团的无所适从,自1996年始,学监与学会开始进行联合考察,资料和反馈共享。
(三)继续医学教育阶段
专科医师训练结束后,开始继续医学教育(CME),按照1995年开始实施的CME规定,已获医师职位的人每年仍至少参加50小时以上的CME,以补充、更新知识。英国的CME是由皇家医学会、大学、国家医疗中心等机构共同组织。其机构组成松散,规定不严格,医生可自愿参加,自选课程,但需进行考试。
三、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VS英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与美国的“竞争流动模式”不同,英国是典型的“庇护流动模式”,体现在医学教育领域,即英国没有所谓的“预科阶段”。而对继续教育阶段而言,美国起步早,制度完善,但英国却机构松散,规定空泛,因此,笔者将笔墨集中在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和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的比较(见表1)。
通过上述内容的比较,笔者认为: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形成是国家内部市场经济发展驱动的结果,即所谓的市场导向型,而英国是在政府的大力干预和控制下对医学教育展开专业认证的。
四、“坐标模型”下的美英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理论分析
“大学制度设计,就是在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精神前提下,各利益集团通过博弈使这些精神得以彰显的过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亦是如此。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提出了政府权力(政府)、学术权威(院校)和市场三因子作用的“三角协调模式”,将世界高等教育大致划分为三种体制模式,即政府导向、院校导向和市场导向,其实质就是解释国家、院校和市场三种力量对比、较量和博弈之后谁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领主导地位。笔者借鉴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理论,引人医学教育专业认证领域,并将院校这一非重要因子剥离,建立政府一市场双因子博弈作用的“坐标模型”。在两国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对比上,美国属于弱政府强市场型,英国则属于弱市场强政府型(见图3)。
(一)美国:弱政府强市场
美国宪法第10修正案规定:“凡本宪法未规定而又非各州所禁止的事项,皆归属各州和人民。”因此,联邦政府并不过多地介入高等教育。加之美国社会发展先于政府的历史使公众长期以来形成了对政府不信任的社会心理,以及强烈的个人主义文化特质的影响,美国人民对集权极为反感,不愿意依赖政府,更倾向于用自由协商来解决社会问题。虽一些认证机构会接受USDE的元认可,但此种认可完全秉持自愿原则。
美国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国家内部市场经济发展驱动的结果。美国医学院学费昂贵,大部分医学生是靠政府和银行的低息贷款完成学业的。在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每人每年向学校交1.2-2.5万美元的学费,四年学业个人累计负债高达约10万美元。据2002年全美学生贷款调查资料显示,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平均累计欠债91700美元,而一般毕业生平均欠债累计仅为45900美元。而在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虽没有明确数据表明学生高昂的个人支出,但有资料显示,经过毕业后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学生的债务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每个学生的平均负债由之前的140000美元一跃成为220000美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医学教育最大的“买单者”,根据“谁买单谁做主”的市场原则,医学院的学生成为LCME不可缺少的机构成员之一。美国的医学教育是个自由市场,任何团体、个人只要达到法定标准就可举办院校,从事医学教育,但为了吸引“顾客”购买教育,这些院校不得不发出质量“信号”,纷纷主动寻求认证。LCME成立之初,只有67所院校寻求认证,而发展至今,已认证了125所院校,仅2010年至2011年一年经ACGME认证的项目就达到8887个,经认证的医师达到113142人。院校之间、医院之间在争夺生源之战中,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对于新的教育项目寻求初等认证或未被认证的项目寻求全面认证,需向LCME缴纳25000美元的行政性费用,若第一次认证未得到通过,则下次申请时需再缴纳10000美元的再申请费用,对于已通过认证的举办单位,进行后续的周期性认证时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市场作为一个平衡和检测系统,虽在认证中只公布结果,并未提出改进建议,但“优胜劣汰”的市场自然法则促使各举办单位不得不提高质量,以达到认证标准。
(二)英国:弱市场强政府
[关键词] 医学教育;学习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141-02
培养医学生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当前,知识的传播与增长速度急剧飞跃,这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医学教育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状亟待改变。在社会发生重大发展变化的时刻,怎样培养医学生成为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问题困扰着医学教育。
1 人类医学知识的积累与医学教育
由于受历史技术条件的制约,人类早期医学知识的学习,只能是耳传口授的教学方式。文字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是人类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在纸质文献成为知识的重要传媒之后,中国的医学教育仍以学徒式教育为主。公元1000年后,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了院校医学教育,随着基础学科的发展,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分化逐渐明显,医学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此时,医学书籍成为医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重要传媒,医学院校的教学和管理体制逐渐得到完善,医学教学步入职业化教育阶段。
当前,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使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可以预见,不久人们将足不出户就能自选学习最好的较多科目的课程。因而提高个体、群体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信息化大潮的背景下,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也面临重大变革。1988年,在 WHO 的大力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之后又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我国也正在建立相应的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考核和评估标准。至此,医学教育进入了标准化、国际化阶段[1]。
2 信息时代医学教育与学习方式的相应转变
当前,国际化医学教育呈现出下列新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医学教育与学习方式也应作相应变革,以满足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需求。
2.1 知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趋势
面对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和科学技术更新加速,医学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三基教学为重点,准确、精炼地传授所必备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吸纳医学发展中的前沿性知识。医学课程需要重新整合、整体优化,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开展学术讲座和知识交流,了解新进展,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忽视基本知识而一味求全求新,得不偿失,并且会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沉重负担。
2.2 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趋势
过去单一的书本教学注重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而对知识的应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培养相对重视不足,难以达到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现在,更多的医学信息来源于多媒体、电视等种类繁多的电子传媒和网络,动态、立体视觉的传播手段也使医学知识的传授更为直观。为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师生使用信息技术传播知识和获取必要的信息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进行网上教学,建立师生网上互动平台,探讨交流,教学特长。
目前,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和电子学的发展推动下,模拟医学教育应运而生,以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事实证明模拟病人、计算机模拟教学、模拟视频等方法的应用,能有效促进医学教育改革,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原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多样化的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为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启发学生自学、获取利用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也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大教改力度,增加创造性与接合性课程,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上互动和学生自学,可引入以问题为中心(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法,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把握学习内容,领会正确的临床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自我更新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创新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习惯。研究表明,PBL方式培养的医学生在临床操作、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独立性方面要强于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3],将使学生在今后从业和学习中受益终身。
2.3 课程综合化、技术现代化和国际标准化趋势
现代社会要求医学生对个人素质进行全面综合培养。医学生需要学习掌握许多医学交叉学科和社科知识,重视医学实验和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口头、书面的表达言简意赅。伴随医学国际化趋势,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还应熟练使用外语及医学数理统计。
此外,我国医学教育迫切需要技术的现代化和国际标准化刻不容缓。这需要国家医学教育管理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需要医学院校,在理论和实验技术现代化的建设方面下大功夫,以尽快跟上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步伐。
2.4 教育目标的终身化趋势
医学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使医生成为需要付出毕生精力去学习和实践的职业。因此,医学教育的理念更在于培养终生学习者,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一生奠定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为适应社会的持续学习需求,学校还应加强再教育培训,为其提供再教育的环境与条件。
循证医学(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是指慎重、准确、明智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临床教学,要求临床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治进展,传授疾病诊治的最新知识,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这不但教给学生书本之外的较新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和获取本专业的最新进展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终身自我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
2.5 做人为本,以德为基,强调和深化传统文化素养在医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德修养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强调做人为本,正心修身是一切事业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现象,凸显出我国教育在做人和德行修养上的盲点。笔者以为,道德修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倡导和支持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做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以忠恕之心善待他人的优良品格。二是倡导全社会把道德作为一切事业的根本的观念,建立道德诚信和守法档案作为社会用人的参照。三是加强医德教育,把德艺双馨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目标,把以人为本和道德伦理情操作为从业考核的必要和首要的标准。四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对违背医德的行为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参考文献]
[1] 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7):505-508.
[2] 张弘.发展模拟医学教育促进医学教育改革[J].当代医学,2010,16(33):156-157.
[3] 王晶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69-71.
1.1多部门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作为大型规模的综合性医院,优质高效的医院管理是华西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在不断完善民主、科学管理及监督保障制度前提下,力求创造一个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富于质量效率和创意进取的工作环境。全院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由人力资源部统筹监控,护理部、医务部、毕业后教育部、临床技能中心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分口管理,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科建设及人员岗位特点负责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课程的设计、编排、组织、实施以及总结评估;并设有学科组长和科室秘书负责协调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公共事业发展部及相关科室负责申报组织大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开展与上级继续医学教育机构联络、交流和协作。多部门管理与临床科室的通力协作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涵盖广泛华西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涵盖广泛,对内与全院员工培训体系有机结合,项目及课程涵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礼仪培训、职业安全防护、感染管理控制及各种专业技能讲座与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医疗单位,医院对外也积极承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自2006年以来医院共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项目306项,接收培训人数2万余人,培训项目涉及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各个专业。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促进了国家之间、省市之间、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同时也搭建了院内与院外高水平医疗单位良好合作和沟通的桥梁;作为一流的教学型医院,华西医院的继续医学项目也为地市级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进修平台。
1.3设立专项基金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华西医院成立人才专项基金资助国内外进修、参会和交流学习,与国(境)外先进医疗卫生单位合作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截至2013年6月,使用该基金赴国(境)外高水平医疗科研单位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达30余人次;跨学科组建专业小组团体出访学习专项技术达3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进行会议发言或壁报交流人数达100余人次。华西医院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数10所国际知名临床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每年选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赴对方院校进修学习,并带回先进的前沿科学信息及实践技术,为在我院开展更先进的医疗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国家留学基金委、省市以及四川大学等各方面都积极肯定了我院支持继续医学教育所达到的力度,其结果却是促使了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跟上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
1.4继续医学教育取得硕果作为西南地区大型综合性医疗科研单位,华西医院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006以来医院共发表SCI论文总数3546篇;国家级科研项目项、省市级科研项目项,发明专利项。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已经连续3年排名第二,其中科研学术得分更是连续三年获得满分。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体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向先进国家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继续医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随后在欧美各地开展。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试行办法》,并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单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密切相关,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成熟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作为我们改善制度的指路明灯。在加拿大,能力保持计划鼓励临床医师通过关注每天能从日常学习中学习一些只是来调控他们的继续医学教育。在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分成2类。一类活动包括正式教育计划、杂志上刊登的或永久保存的材料、美国医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及医师资格考试等;二类活动包括向同行请教、综述、小组讨论、参加杂志俱乐部、参加教学、撰写文章等。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部门,我们应该思考出适合教学型科研型医疗单位的制度和实施办法,让员工的在职提升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驱动能源。
2.2学分制形式化从近几年的现状来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学分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医院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及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价值。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规定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获得25个继续教育学分,部分人员单纯为了“挣学分”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而导致学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耽误临床工作时间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学分制应切实根据医院学科发展建设需要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而制定。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
2.3学分制未设定分类标准从近几年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情况分析,医、教、研主系列人员的达标率超过90%,而其他专业岗位人员的达标率相对较低,如低年资聘用制护理与医技人员,此部分人员参与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及院外进修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若强行要求此部分人与高年资医护人员达到同一学分标准,则易打乱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降低临床工作效率以及造成人员盲目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医院应根据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不同的年资分类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标准,应循序渐进,摈弃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切切实实的使在职员工学习到先进的学科发展信息、扩宽眼界、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精英教育;医学教育;八年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142-02
现代高等教育逐渐迈入了大众化阶段,使得教育产业化的特性愈加凸显。高等教育院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以提高效益,这一趋势也波及到了仍需保持精英化教育品质的医学人才培养领域。
1 精英教育的概念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首先提出了所谓的“精英教育”。他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精英(大学在校人数占适龄人口15%以下)、大众(15%~50%)和普及(50%以上)[1]。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代精英教育所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首先,现代精英教育依旧强调其所占人口的比例,特指经过精心挑选的少数人才能够就读的一种教育形式,这样就与大众化教育完全区别开来[2]。除了在受教育人数上严格控制以外,精英教育还具有以下的特点:①精英教育的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大众化教育在选择学生时考虑的是如何满足更多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精英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严格选拔人才,仅向一部分具有相当能力和资格的人才开放,满足特定行业专业教育的需要。②精英教学的理念倾向于研究高深的学问。精英教育专业性强,培训教学过程相对较长,对受教育对象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与大众化教育强调的“教育机会人人均等”存在很大的差异。③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型、研究型、学术型的专门人才,使其在各个专门领域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这与大众化教育培养“高素质公民”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大众化教育更倾向于“闲暇型”教育或“消费型”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把精英教育理解为具有某种特征和要求的、特殊的高等教育,这种特征和要求可以表述为:从适龄人口中精心挑选,在教育过程中精心培养,毕业时成为高质量人才,并在此后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3]。
目前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为美国式――竞争流动模式:将选择的过程尽可能的推迟,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仅产生少数精英。一种是英国式――庇护流动模式:在学校期间实施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的精英教育。因此,只要符合了精英教育的某些特征与要求,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众多专业性强的教育都应该纳入精英教育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过去的高等教育都可以算作是精英教育。
2 在医学教育领域实施精英教育的意义
无论从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看,还是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看,医学教育从本质上讲应当成为精英教育[3]。首先,医学教育的属性是精英教育。医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具有“专业性”和“精英性”。医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教育的成本大,培养周期长,社会的关注高,因此,从本身特性上就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2]。其次,医生的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医学是生命科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社会和医学在飞速发展,对医疗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医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质量高于数量”、“质量决定成败”应当成为医学院校办学的基本理念[3]。此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精英教育更适合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从19世纪开始,大部分著名医学院校逐步改变以往的简单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的做法,开始有意识地打造精英人才。19世纪70年代,医学院校相继提高了招生标准,实行本科毕业后教育即医学预科教育,要求进入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持有正式认可的大学授予的文科或理科学位,同时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医学教育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医学预科教育制度,要求学生通过为期2~4年的预科课程后才能正式进入医学院学习,此举大大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素质。纵观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做出重大贡献或在临床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医学家和优秀医生们无一不是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3 精英教育对中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3.1 精英医学教育更适合中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实施精英医学教育是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有力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患者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医疗的需求迅猛增长,群众对健康水平和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但是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对好医生的有效供给量却在逐年下降,供求矛盾突出,人民渴求有高素质的医生。
精英医学教育可以有效改善现有的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完成从要求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根据政府部门统计,中国并不缺少医生,但是严重缺少好医生。200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趋于饱和,特别是医生在每千人口中的数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要求。因此,我国医学教育不宜再单纯追求教学规模的扩大,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上来[4]。提示精英教育更适应当今中国医疗卫生的发展。
3.2 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精英教育概念的植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医学教育必须采用精英教育模式。一项有关医学生对当前医学教育看法的调查显示,86.8%的医学生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但仅有4.4%的医学生认为国内的医学教育达到了精英教育水平[5]。现实的差距促使我们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3.2.1 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 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等医药类专业的招生数达到了499 582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 788 175人,是2000年的3倍以上,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6]。这样一来,“精心挑选优质生源”就成为一句空话。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生人数虽然有一定的增幅,但毕业率在20多年间(1955~1983年)仅增长4.3%,其规模始终保持着精英教育的特色。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平均每所医学院年招生量为130人,在校学生400~500人。澳大利亚共10所医学院校,每年培养医学生人数为1300人,平均0.72人/(年・万人)。因此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沦为大众化教育,完全不符合医学教育本身的属性。
3.2.2 医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生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可在中国与巨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美国哈佛大学2001年学费标准为28 000美元/年,而这只占培养一名医学生所需经费的12%。澳大利亚医学院校收费标准为每年5870澳元。除了学费以外,这些国家的医学教育经费来源非常多样化,如服务性收入、联邦研究基金和政府拨款等[7]。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成本为1.5万~1.8万元人民币/(人・年),与医学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不仅如此,一些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在校医学生培养成本下降到3000元/(人・年),师生比大于1∶9,甚至超过1∶16(国外一般都在1∶2~1∶3或者2∶1)。如此一来,不但减少了医学生的操作实践机会,而且由于临床实习的床位数难以保证,大大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8]。
3.2.3 学制和人文课时不合理,不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国外的医学教育大体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本科教育,学制6年左右,包括2年预科和4年医学基础和临床学习;另一种为研究生教育,即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再进入医学院学习,学制4年左右,包括2年基础课程和2年临床课程。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则为3、5、6、7、8年不等,主体为3年制和5年制。国外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人文等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0%~26%,英国、日本最低,德国最高。中国医学教育的人文社会课程仅占总学时的4.0%~9.3%[9]。非精英教育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医学生毕业后人文素质差,专业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低,在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技巧、同情心、保护患者知情权、隐私权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7]。
3.2.4 对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保证医学人才培养的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校教育早已不是教育的终点。重视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一个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7]。因此,国外形成了以医学院校教育为基础,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并且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的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但因为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经费的原因,中国的医学院校教育常常就是临床医学的最终学位教育。同时,因为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无法保证医学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
综上所述,中国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国外医学教育的精英化,是造成我国与医学教育发达国家医学成就巨大差异的关键原因之一。为了缩小差异,改变现状,提高国际科技核心竞争力,必须还原医学教育的精英面目,这是我国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值得庆幸的事,中国的一部分医学教育改革者正在做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梅人朗,陈刚.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2] 孔祥清,轩辕秋艳.大众化背景下维护医学教育精英属性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07-108.
[3] 郭永松.关于“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的辨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1-3.
[4] 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S].卫科教发[2001]212号.
[5] 段徐,郑明华,张宁.高校医学生精英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52-53.
[6] 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2-19.
[7] 梁茜, 张万红.浅谈中外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差异[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2-435.
[8] 郭永松,王家兰.德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1-3.
[关键词]医学;中医药;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099-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中医药教育最具民族特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2002年4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Medical Teacher》杂志上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这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同样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于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十分必要。
1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Medical Teacher》杂志上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内容包括7个方面60条具体要求,主要内容如下:
1.1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该方面共设11条具体标准,提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医学职业的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对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卓越追求,而且更加重视对责任感、同情心、诚信、正直和严谨等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将该方面列为整个标准体系之首,可见其特别重要。
1.2医学科学基础
该方面共设10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熟悉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急、慢性疾病的病因学,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等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懂得医疗决定和医疗行为的各种原则,能够因时因人而宜地作出必要的反应。
1.3交流与沟通技能
该方面共设9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会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其亲属、同事、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公众媒体等进行有效交流,以提高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患者的满意度。
1.4 临床技能
该方面共设10条具体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应该掌握较全面的临床技能。其中包括书写病历,进行体检、诊断、急救,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导患者重视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能合理利用诊疗资源,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患者。
1.5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
该方面共设9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毕业生应当知道自己在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以及在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和应能采取的行为。应当了解国际、国内卫生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卫生系统的组织原则及其经济和立法的基础,对卫生保健的有效果和有效率的管理有基本的了解。
1.6信息管理
该方面共设5条具体标准,提出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医学毕业生有必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以便能够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1.7批判性思维
该方面共设6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职业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能,因此,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分析批判的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敢于质疑、有旺盛的求知欲,能科学地评判资料和信息,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全球范围内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给予了详尽的规定,充分揭示了当代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这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主动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对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如下方面亟待加强:
2.1人文素质教育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药学,是科学和人文相融的知识体系[1]。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特别重视“人文关怀”,不仅将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列为整个标准体系之首,强调其重要性,而且在整个60条具体要求中,都体现出了医学科学应“以人为本”的理念。反观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重医轻文”,重视中医药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极其不重视。学校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结构不清晰、与医学特性结合不强,没有协调好社会需要、个人需要、学科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2]。这些因素导致中医药大学生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实践证明学好中医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作基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告诉我们,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是违背国际医学教育规律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2人际沟通教育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培养,提出9条具体要求。医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在医患交流的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实情况是,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对学生人际交流技能的培养完全是个空白,几乎没有一门这方面的课程,老师只讲专业知识,不训练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医生工作的对象是患者,这些人由于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与正常人相比,更易失去理智、情绪失控,其亲属往往也会因为着急而言行粗暴。医生缺乏正确的交流与沟通技巧,生硬地对待患者,或表达不当,往往会引起患者的误解、引起医患冲突,甚至会出现流血事件。因此,医生与患者及其亲属的和谐相处,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相应的“交流与沟通技能”,训练学生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医学被认为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育,增加必要的课程和教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沟通技能,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3信息技术教育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5条具体要求。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技在卫生和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自然》和《科学》这两个高水平的著名学术刊物里,生命科学的论文占到56%,可以说生命科学已成为新世纪第一生产力的前沿和主流。西医院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相比较而言,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普遍还没有重视对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不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更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由于现代医学信息的大量、快速增多,中医院校应该教育学生抛弃传统中落后的诊疗方式,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中医药学生必须与西医学生一样,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和贡献率。
以上只是论及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亟待改进的几个方面,当然,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医学教育必然会出现建立和执行共同教育标准的新趋势。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