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教育实践

德育教育实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7 10:03: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教育实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教育实践

篇(1)

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同行的,若脱离德育教育而单一的传授知识,是无法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的。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正如巴特所说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课堂“主渠道”,结合日常教学,多手段、多方式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出语文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如教学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时,单元中的文章人物,既有能说会道的古人,也有幼稚贪玩的孩子,还有风烛残年的老人,但同学们对其不是很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设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了解、鉴赏、评价这些人物,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引发爱国热情,促使学生的思想言行上升到新的高度与层面。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真诚、说真话的良好品德,疏通文义后,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两个骗子能成功行骗?是否可以想象两个骗子行骗前的策划活动,然后小组合作表演出来?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想象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在交流讨论、情境体验中,同学们会自主探究出两个骗子成功行骗的原因:能够投其所好,并抓住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心理,明白百姓无知愚昧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敢说真话,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最终结果。这样,通过有效提问,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真诚、诚实、勇敢的品质,让学生更健康、更愉快、勇敢的成长。

二、延伸课外,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关心文化生活,汲取优秀文化营养。而若要有效实现上述德育目标,仅仅依靠语文教材以及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突破教材,延伸课外,探寻更广阔的育人天地。首先,注重课外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列宁也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强化德育教育,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多多阅读,尤其阅读一些优秀文章,汲取精华,怡情养性,启迪智慧,学会明辨善恶是非、美丑真假,达到德育效果。如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中的名著推荐,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欣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从中受到启发,学做一个勇敢而有正义感的人。或者阅读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优秀的现当代散文等,在书香中汲取知识,在书香中培养品质。或者读网络、信息之书,了解时事,整合信息。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如开设午间诵读活动,粘贴有关标语、有关文化板报等,让同学们随时浸润于思想文化教育环境中,获得心灵滋养。另外,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收看“今日法治”、“焦点访谈”等节目,让同学们形成睿智、宽容、博厚、富有爱心的良好品质。此外,还可以根据有关节日等,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国庆节到来之际,在班级举行以“爱国、爱校、爱家”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或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借助社会实践,内化德育教育

篇(2)

关键词:幼儿 德育 教育

品德教育是人德性培养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阐释了德育的重要性。当下,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使幼儿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幼儿期德育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行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那么,怎样做好幼儿的德育教育呢?

一、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渗透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从培养幼儿常规入手,与生活密切结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晨间接待时,让来得早的幼儿轮流和老师一起在班级门口做接待,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早上好”、“再见”等。对闹情绪的幼儿进行心理关怀安抚,轻声询问,告诉他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他,让负责接待的幼儿跟他一起玩。

2、培养幼儿文明进餐及饮水习惯。鼓励幼儿安静和独立进餐,不喧闹、不影响到他人,吃完后收拾桌面并自觉将餐具放好。喝水时要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

3、教育幼儿午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和鞋子摆放整齐,不扰乱别人睡觉,能迅速、安静入睡,有大小便需要,及时告诉老师。

4、离园前十分钟,分小组说一说今天在幼儿园里最开心的事情,让孩子为自己今天做了某某好事而感到自豪。

二、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充分运用人文、自然资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1、环境布置。通过环境布置展示幼儿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如:经常更换不同环境特点的画面,来反映幼儿在不同场合中的良好行为;在盥洗室墙壁上张贴节约用水标志、走廊里的安全标志等。这些布置展示了幼儿对道德美的体验和追求,是对幼儿良好行为的正强化,是唤起幼儿自我教育的好途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节日活动。利用“重阳节”、“妇女节”教育幼儿尊敬长辈和老师,爱爸爸妈妈,不乱发脾气、不无理取闹。通过“六一节”、“端午节”活动,让幼儿体验节日的欢乐气氛和集体过节的快乐;“国庆节”观看升国旗仪式,培养幼儿爱国热情,初步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3、参加劳动。在幼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种养植物、喂小鱼等劳动,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他们的愿望。让幼儿在喂养小动物、照顾小花小草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初步了解成人劳动的辛苦,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激发幼儿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兴趣。

4、主题活动。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幼儿学会感恩和助人为乐,愿意主动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开展“我长大了”主题活动,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整理玩具、图书,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幼儿会为自己能做好一些事情感到高兴。开展评选 “文明小公民”活动,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爱护环境、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等良好行为习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培养善良的品质,从小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在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

以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为切入口,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合作、交往环境,把德育目标渗透在具体的游戏情节中,帮助幼儿学习和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激发他们主动与人合作的愿望,热爱自己所在的班集体。如:通过体育游戏“拔萝卜”,培养了幼儿集体主义感和齐心协力的精神。从音乐游戏“李小多分果果”中,联想到家中的长辈,联想到分给其他人更多的东西。幼儿从中学会了助人和自主,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了与同伴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获得了对社会角色与社会态度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处的技能。

四、家园共促幼儿德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家园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通过家园联系册、校信通、家长开放日及家园亲子活动等来开展幼儿德育教育。

1、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提供增强集体观念、树立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精神,养成初步的劳动习惯。

2、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自身形象,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幼儿,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充分发掘社区资源

充分社区的有效资源,以社区为依托,参与为社区服务,社区创建文明城市宣传等活动,发挥社区的教育功效,使幼儿园、家庭、社区形成一个健全、高效的教育合力。我们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参观家乡特色建筑、游览家乡的公园。收集一些家乡特色的图片或资料,与孩子一起观看并作一些介绍,让幼儿知道确山“竹沟”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名胜风景区嵖岈山是《西游记》外景拍摄地,特产农作物小麦、大豆、花生享誉全国。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家乡的美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幼儿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童年是人生最初的土壤,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是生命个体一生中可塑性关键期。塑造幼儿就是塑造未来,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德育教育成为幼儿终身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8-127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艺术活动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青少年犯罪案例在引起震惊的同时,也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时刻督促我们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探索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品德乃人立身之本”,让孩子“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学前期的品德教育作为造就一个真正人的奠基工程也愈加受到社会的重视。我园通过几年的基奠,确定了以“艺术”作为核心课程,本课题旨在:充分利用艺术教学这一有利阵地,开展有效、有序的德育工作,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指导策略与意义

(一)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

镜头一:明明和小朋友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参加室外游戏活动,老师告诉小朋友今天要玩套圈,还没等老师说完,明明推开小朋友拿了套圈就玩,玩了几次后,却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一点都不好玩”,这时,他看见小班的小朋友在玩皮球,就丢下手中的套圈,跑过去抢了小班小朋友的皮球。镜头二:上幼儿园时,孩子空手跑在前面,把替他背着书包的家长落老远;离园时,孩子见了家长把书包一扔,抢先跑出去玩了。许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大都让家长包办代替了,导致他们形成了懒惰,不爱动脑,事事依靠他人,自我为中心的习气。依据:A.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艺术活动恰恰满足了儿童的心智需求。B.《指南》中指出,要将德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之中,坚持从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入手,抓好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实践探索:歌唱是幼儿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们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易接受教育,但一些德育内容缺乏感性认识,不易于幼儿理解和体验,我园在具体操作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选择适宜的有教育内容的歌曲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我们发现中班的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分歧,有时候为了一件玩具就发生争执。陶行知说:“唱歌最能启发人的心灵。”音乐课上,教师可通过对《好朋友》这首歌的歌词学习,让幼儿说说怎样才能成为好朋友。

2.在积极歌表演中发展幼儿的道德体验

在歌唱教学中选择《我叫轻轻》《好孩子要诚实》等歌表演进行教育。中班佳佳小朋友的父母都是在企业上班,并且是三班倒的班制,每次佳佳放学回家,父母还在休息,但他总是找各种理由吵父母,爸妈很是无奈。我了解情况后,在一次学习歌表演《我叫轻轻》时,引导佳佳认真表演,加深对词的理解,利用这一形式让他体验到友爱,然后趁机教育他,应该体贴父母,关爱长辈。这样,通过演唱、表演等形式,关爱的种子就能在幼儿心里生根发芽。

3.在音乐游戏中巩固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在学习《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时,通过喜鹊、蜜蜂和蝴蝶的对比,孩子们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耻辱的真正意义。在复习歌曲时,孩子们还自发地用歌曲内容来评价彼此的日常表现。当一些孩子得到“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忙,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这段歌曲的评价时,他们的脸马上笑得像花一样,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嘴里还谦虚地说:“我还要继续努力”,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好的艺术作品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孩子,使品德教育渗透到艺术活动之中。

(二)通过艺术活动推动幼儿情感的逐步完善

镜头:组织活动时,有的孩子特别自私,为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不择手段,有的孩子看到同伴摔倒不仅熟视无睹,还在一边幸灾乐祸,嘲笑同伴。现在很多家庭主要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多数家长注重对孩子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他们行为习惯和良好情感的培养,导致孩子占有欲强,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缺乏感情付出的意识。依据:A.《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艺术活动中。B.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可先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实践探索:从“多元美术”实现这一目标。道德情感的培养有赖于对幼儿美感的激发。

1.合理选材,精心指导

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爸爸的领带》时,让孩子们讲述爸爸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了解爸爸的工作,体会爸爸工作的辛苦,以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做一些事。在教师展示区、美工区可以展示孩子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家校通平台将孩子的作品展示给家长,并与家长沟通,增强他们亲子间的感情。

2.利用多元美术活动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以重大的节日为题材开展教育。每当大的节日来临,我都会让孩子了解这个节日主题,然后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三八”节,让孩子画“我爱妈妈”,引导孩子们表达对妈妈的情感;“植树节”时,让孩子们到户外描绘周围美丽的景色,同时渗透环保教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六一节”来临时,让孩子们画“快乐的六一”,充分表达自己快乐的童年,愉悦情绪;“国庆节”时,画“我爱家乡美”,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城市的教育。

(三)尊重儿童在艺术学习中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镜头:茗茗小朋友是中班一位文静、内向的小女孩、也是家中的“小公主”,老师发现她做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困难就哭鼻子,并用求救的眼神看着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依据:A.《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总是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而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能动性又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应让幼儿在与同伴共同进行的自主性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培养自信心。”B.据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幼儿自信心整体发展情况的调查发现:20%以上幼儿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怀疑,活动中表现出胆怯、紧张、退缩及不愿与人交往、沉默寡言等。实践探索:利用音乐活动和多元美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多张范画,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己选择内容,如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最简单的内容并大胆下笔,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大胆想象,从而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在这种宽松的活动氛围下,幼儿能更好地完成活动内容,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对自身能力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在音乐游戏中,教师要选择有更多机会让孩子参与的游戏,如选择歌表演《两个娃娃打电话》,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自己当家做主。这样的活动环境,有助于幼儿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树立自信心。另外,在上歌舞课时,有的小朋友非常胆怯,连声音也不敢发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平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幼儿表现的动作用眼神给予认同,或适时地说一句鼓励的话,以增强幼儿的信息,使他们逐渐在活动中敢于表现自己。

三、成果:以艺术扬品德,达成了“二大目标”

(一)园所发展目标——形成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新型模式,自然而然地打造出幼儿园以艺扬德的特色品牌

挖掘每个幼儿的艺术潜能,培养幼儿个性化的艺术兴趣和才能,形成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新型模式,自然而然地打造出幼儿园整体的特色品牌。由每一年到每一学期,由园务规划到教科研规划到班级规划再到教师个人规划,扎实有效地将艺术品牌渗透于方方面面。我园先后创建了儿童舞蹈、儿童画、陶艺、艺术体操等特色班级,并在班级环境与区角设计中重点进行了相应的布置,给了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

(二)幼儿的成长目标——提升孩子的艺术能力,以艺育人

把艺术活动目标具体化、明确化、细小化。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能通过影响孩子的情感,影响到孩子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进而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久远的效果。艺术教育是载体,全面健全的人格教育是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我们要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将爱心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孩子的灵魂,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吴厚,李峻.自爱:道德的源头—兼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丧失[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37~38.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而教师则是实施者,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体现在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国新的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首先,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教师者模范也。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必须通过努力学习,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各种示范都给学生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品质修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既是说理训练过程,也是陶冶情感过程,教师只有好的素质形象,才能影响学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影响学生同时教育学生。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现行义务教材中,有金牌涉及到我国古今教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注意这些,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比如讲到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说明古代为什么把两直角边叫勾和股、斜边叫做弦,并讲讲商高是如何提出来的。另外又讲一些如祖冲之等数学道理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还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教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初中生知识面较窄,思想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学生技能不熟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多举典型事例,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有很多规律的定理、定义,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采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或者是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这样学生们一起学习不仅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这样,学生自己才会意识到个人与同学是相互依赖,共同学习的关系,只有其他同学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进而进行德育教育。另外,在教学中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忱,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动机,再者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地学习了,教师在课上才能进行德育教育。

篇(5)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实践

教育工作中,德育是根本,在初中学校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德育教育更加被重视,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班主任应积极发挥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作用,更新观念,科学地开展德育教育,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使学生成长为更加优秀、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树立全新的德育教育理念

新n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要积极转变自己的德育教育理念,积极与学生交流互通,平等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德育工作中,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处于等同地位的,并且具有独立的人格,班主任需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传统的教育中注重的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教育内容陈旧,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没有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新课改背景下,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了解、观察学生的情感、思想等,并认真回应学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以及体验。

德育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将小课堂转移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

二、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社会生活环境逐渐复杂,很多学生家庭中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导致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障碍。学生会产生恐惧感,人际交往不利,社会关系冷漠,甚至会出现自卑、消极等不良情绪,放弃自我。初中班主任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这些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和改变学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兴趣、个性以及能力等也是不同的,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因此初中班主任就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交朋友,积极与他们沟通、交心,采用合适的沟通交流方法,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

初中德育教育要实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有好的德育环境氛围。班级文化承载着学生、教师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形态。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建设对于德育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必须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好的德育环境氛围。

加强班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班级卫生干净,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进入教室中能够心情舒畅,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情感道德。此外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强化学生的集体精神,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教育,形成好的利益观,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主义等观念。积极宣扬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在班级中注意树立榜样,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召,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为德育教育营造好的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班级制度,这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能够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德育工作中,要建立满足班级特点、人性规律的班级制度,使得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班级道德规范,严格自律。在班级制度制订上,教师应充分征求班级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完善奖惩机制,对班集体和个人表现进行定期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表扬,对于出现违规违纪的学生也要进行严厉的惩处,使得班级规章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德育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教育中,德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初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很长的,与班主任之间的接触也最多,班主任可以说是最了解学生的人,因此初中班主任应积极承担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同时营造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刚.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33-34.

篇(6)

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生理和心理都渐趋成熟,但由于性格、家庭环境、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少学生出现了某种心理障碍,他们或因自尊变得矜持,进而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或因认识水平限制,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困扰而彷徨;或因苦干不见明显成效而心灰意冷。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有相当的难度,在这几个月的教育实践中,我尝试用赠言的方式,避开板着脸孔训斥和长篇累牍的说教,让学生从简短的赠言中自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赠言鼓励,激发自信

我班许秋婷同学,进校时成绩并不理想,家庭条件特别差,在同学面前显得非常自卑。经过观察,我发现该生其实很聪明,且有一定的上进心和很好的基本功底,学习成绩上不去,是因为没有适应这里的教学环境和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于是,我在他的作业本里写下了这样的赠言:“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希望你能够百尺竿头,加倍努力,成功在向你招手。”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变得努力用功了,但由于长时间的封闭自己,不善于和同学、老师讨论,不敢发表见解,前半学期,成绩起色并不大.怎样才能催他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呢?于是,我在给他的作业里又写道:“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为什么不把自己另一面呈现给大家呢?老师相信你在学习和生活上会收获的更多。”后半学期,这位学生改变了许多,上课发言积极了,活动热情高了,经常受到各科老师的表扬,带着这份自信投入学习,成绩已经开始稳步上升。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篇(7)

关键词:贫困生;隐形德育;艺术实践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

隐性德育是指采取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开展的德育活动。它有别于大张旗鼓和教条口号式的教育方式。尤其在学校环境中,除正式教育计划之外采用较多。它是在各种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对外交际交往过程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对对于处在信息爆炸时代,从小又多是独生子女的80、90后大学生而言,她们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他们不愿意接受命令式、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渴望通过自己的认识、体验来达到对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理解。而隐性德育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具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正是要通过人的情感感受、领悟来获得并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因此,国内外研究者对于隐性德育的分析,特别是与国内外德育实施途径的比较,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和未来德育实施的趋向,即: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结合,德育主体性的日益突出,渗透式教育逐渐增强,更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艺术类贫困生现状分析

艺术类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他们往往表现为个性鲜明、张扬,崇尚自由、注重专业,文化成绩较差、组织纪律和计划性比较差的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的学费和各种专业用具的费用较高,因此在高校中普遍对于艺术类的贫困生会更加关注,尤其是他们的学业与生活的平衡,心理健康等等,学校也在积极引导他们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艺术类贫困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经济负担较重,压力巨大。

艺术类学生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需要缴纳高额学费。此外,除学费外,各种专业器材和作品的耗材费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在绘画和设计作品时所需的专业用具和各种专业所需的耗材价格比其他专业学生就要高出许多,更不用说购买电脑和各种专业书籍了。而表演和音乐的学生在服装和器材上的花费也是巨大的。虽然学校和社会各界也会有一些资助,但是毕竟也是杯水车薪。

2、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艺术类学生的学生特点就是必须要大量接触艺术前沿的新鲜事物,要参与大量高品质的演出、画展、巡演等等。而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本身文化高考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其他学生要低得多,尤其是外语的水平普遍较低。进入上海这个大城市后,文化课学业的压力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再加上融入大城市的艺术氛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使得他们疲于应付学业、打工赚钱的同时无法兼顾很多。而初入大学后几次文化课考试挫折让这批学生就很容易陷入自卑自责的心理,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对将来丧失信心,产生心理问题。

3、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贫困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在理想和金钱的选择中,他们不得不选择偏向金钱。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不能遵从自己的理想去选择工作,现实的压力不得不让他们向生活低头。而艺术类学生普遍的理想主义偏向在与现实的冲撞中使得一些学生会对社会产生了偏颇的认识,从对自身的无奈发展到对社会的不满、失望,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慈善义工活动在隐形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近几年国家对于贫困生的补助逐年增加,社会各团体也对高校贫困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大部分的贫困生都能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资助来缓解一部分的生活压力。但是也同时出现了一部分学生等靠要的现象,在这个背景下,慈善义工队应运而生。慈善义工队多由贫困生组成,学校组织各类与艺术专业相关的服务项目,定期开展活动。主要通过此类活动起到以下作用:

1、回馈社会,培养感恩意识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自身条件和环境所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树立的价值观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进入大学后,他们急需一种文明、进步、健康、蓬勃、感恩、奋斗不息的精神氛围。慈善义工活动的开展正是迎合了这种需要,各类活动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充满了自强不息、助人为乐、感恩社会的精神。这一系列的义工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贫困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在自己受助的同时尽自己所能的回馈社会。

2、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艺术类的学生本身在专业技能方面就有一定的特长,慈善义工队结合自己专业特色的义工服务活动可以帮助困难学生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专业所长,并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艺术类学院积极开设一些活动如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三下乡、街道文化展演等慈善义工活动,一方面丰富社区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社区中,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也精进了自己的专业的知识。

3、提高心理素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贫困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为自卑、对人际关系很敏感。而实际上他们本身的自尊意识又非常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重视。通过慈善义工活动,困难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并且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是以助人者的身份出现,在心理上不会有受助者这一身份引起的自卑心态。例如进入民工学校教授艺术类相关课程,开展义教活动。虽然民工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简陋,但是学生却从中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油然而生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了自信心。另外此类与艺术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更有专业的优势,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找回了自信、加强了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将来就业的竞争力。

贫困生的德育教育不同于普通学生,对于这个群体学生而言需要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和实践。目前看来与专业的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教育还是颇有成效的,如何进一步做深做透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思想教育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