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7 10:03: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生儿的护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生儿指的是从出生后脐带结扎至满28日的活产婴儿。初生婴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需要在短时期内适应新的内外环境变化。由于初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都比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损伤胎儿,容易导致产伤、窒息、硬肿症、脐炎等疾病,死亡率较高。因此,这段时期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将临床常用的新生儿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保温护理
新生儿期由于自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肤血管舒缩功能差等原因,体温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临床中常因气候炎热、室温过高或包裹太多等,造成新生儿体温过高。此外,冬天气温过低,不注意保暖,严重者可引起新生儿硬肿症等并发症[1]。小儿刚出生,必须注意保暖,室温保持25℃左右,空气流通,同时要定时测量体温,使其皮肤温度保持在36℃~37℃。新生儿衣着要适宜,衣服应柔软、宽松,容易穿换。
2 脐带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1-2min即可结扎好脐带,处理时必须无菌操作,脐带残端要用干法无菌处理,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2]。脐带残端是病原菌容易滋生的部位,活动时也易摩擦到脐带根部,导致破皮、发红,甚至出血、感染。因此,每天要进行脐带护理,早晚各一次消毒,平时脐部要保持清洁、干燥,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疾病的发生,让脐带残端在数天后自然脱落。
3 喂养护理
鼓励尽早母乳喂养,初乳中所含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的消化吸收,含有丰富的免疫蛋白和免疫细胞。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按需哺乳,若婴儿有明显的饥饿表现或体重减轻过多,可在哺乳后补授适量糖水或配方乳。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横位,胃贲门括约肌不发达,消化道功能不完善,喂完后易发生溢奶,应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方法,即每次喂奶完毕后将小儿竖抱怀中,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此外,母亲夜间喂奶时应注意勿使堵住小儿的鼻孔,防止窒息的发生。
4 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上的胎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马上拭去。但皮肤皱折处的血迹要用适当的温水轻轻擦拭干净。新生儿生后常会出现臀红,臀部出现小红丘疹,并逐渐增多,很快出现小水泡等。如不及时处理,会发生皮肤表面糜烂,引起感染。在治疗的同时要做好臀部护理,保持臀部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选择细软、吸水性强的棉布或棉织品做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清水洗净臀部,保持局部清洁[3]。
总之,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是繁琐的,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做好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微之处,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桂珍,郑喜会.新生儿的整体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31):5645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3~10月本院出生并接受出生后护理的新生儿106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和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鸟巢式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各53例。新生儿在入组检查中均未发现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及并发症。产妇方面无影响实验结果的严重糖尿病、心肺肝胆系统疾病等。在家属知情并同意实验后,对新生儿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新生儿中男46例,女60例。新生儿在母体内的时间,对照组36~38周,平均(36.8±0.8)周;实验组37~40周,平均(38.2±0.6)周。生产方式,73例新生儿通过顺产产出,33例新生儿的生产方式为剖腹产。两组新生儿在基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
1.2.1对照组新生儿的护理
采用常规的新生儿护理。保证温和适度的光线,保证新生儿的身体清洁,及时调整新生儿的睡姿,对新生儿的脑部等易受伤部位起到保护的作用。按照一定的营养供给计划供给新生儿营养。预防护理中发生感染,注意护理中的卫生。对新生儿皮肤等处清洁需加以注意,清洁新生儿的外耳道口等处,注意新生儿口腔的清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体温,预防新生儿眼部等炎症的发生。
1.2.2对实验组新生儿的护理
在上述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新生儿采取鸟巢式护理。对照组新生儿在采取卧位时,将传统的浴巾折叠,对折2次后将新生儿平放于浴巾中,向下方将浴巾的左右两侧边缘卷入,直至新生儿躯干两侧为止。在对实验组新生儿采取卧位时将浴巾或足够大小的棉布卷为温暖的鸟巢状,围绕于新生儿的四周,将新生儿固定于鸟巢状的“鸟巢”中。需要注意鸟巢的长度、宽度与新生儿形体基本吻合,使新生儿能够基本包裹于人工鸟巢中。
1.3观察指标
在所有新生儿均出箱并进行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后,对新生儿的痛觉进行评分,平均出箱时间进行比较,基本身体发育状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新生儿的疼痛进行评分
对照组新生儿疼痛评分为(5.63±1.68)分,明显高于实验组新生儿的(2.16±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新生儿的出箱时间进行统计并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的出箱时间为(18.83±0.29)h,较实验组新生儿(14.26±0.38)h的平均出箱时间明显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两组新生儿的基本身体发育情况的比较
对新生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的情况进行测量对比中发现,对照组新生儿的平均身高(10.62±1.58)mm/10d,平均体重(21.34±3.23)mg/10d,平均头围(6.27±1.73)mm/10d;而实验组新生儿的平均身高(12.35±1.49)mm/10d;平均体重(25.49±3.18)mg/10d,平均头围(7.31±1.36)mm/10d。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近年来,由于对初生婴儿出生时常规注射维生素K 1,此病发生率已明显下降。[1]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出血症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情重,死亡率较高,幸存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做好新生儿出血症颅内出血患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对提高新生儿出血症颅内出血患儿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10月我科收治了1例新生儿出血症并颅内出血的患儿,经治疗后,效果满意,现将观察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新生儿,足月顺产,35天,体重4.8kg,因不哭闹,反应差,神志不清1天,到我院儿科门诊治疗时转入我科。入科时查,患儿神志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4mm,对光反射消失,右2mm,对光反射迟钝,前囟隆起,张力高,双侧巴氏征阳性,全身无瘀斑,呕吐胃内容物一次。头颅CT示左侧额颞枕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并脑疝形成,全程母乳喂养.入院后予脱水,补充维生素K1,止血治疗及行左侧额颞枕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引流术,术后继续予脱水, 补充维生素K1,止血,并加强抗感染等治疗,10月14日患儿病情好转,予拔除头部引流管,10月18日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自主睁眼,哭声响亮,吸吮好, 双侧瞳孔等大,为1.5mm,对光反射灵敏, 予转儿科继续治疗。
1. 2 病因
1.2.1 孕母维生素K通过胎盘量较少,胎儿肝内储存量低。
1.2.2 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细菌,维生素K的合成少。
1.2.3 母亲在孕期曾使用抑制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
1.2.4 吸收少:有先天性肝胆疾病、慢性腹泻等可影响维生素K吸收。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和瞳孔、肌张力的观察:意识改变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中占重要地位。如有烦躁不安,易激惹,脑性尖叫,拒乳,呕吐,两侧瞳孔不对称,扩大,各种反射(吸吮、对光反射击、拥抱反射等)消失,肌张力增高就有可能再出血或出现脑疝先兆。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吸吮反射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开始好转。
2.2 囟门张力的观察:正常新生儿前囟为2×2cm,平软,囟门饱满,紧张,表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
2.3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体温、脉膊、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体温可表现中枢性高热或不规则热。呼吸过快:表示脑缺氧或颅内压增高。呼吸过慢:提示脑疝。血压过高:提示颅内压增高或脑血管痉挛。血压过低:提示循环血量不足,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4 惊厥:如面部肌肉痉挛和颤动、口角肌肉抽动、两眼凝视、斜视、眼球震颤或眼球上转困难、四肢抽动、角弓反张、肌张力增强及反射亢进。应随时观察并认真记录抽搐的部位、间隔时间及频率,及时报告医生,给予解痉处理。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安慰家人,做好家人接待和解答,让家人了解治疗过程,使他们给予最好的配合。
3.2 做好基础护理:做好皮肤的清洁,预防压疮,加强口腔护理,保持患儿的舒适,注意保暖。
3.3 绝对卧床休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安静,患儿应绝对卧床,特别是发病24内尽量不要搬动,医护合作,直至病情稳定。一切治疗,操作要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尽量避免选用头静脉穿刺,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小儿烦躁而加重缺氧和出血。
3.4 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防止窒息: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根据病情合理用氧,因新生儿鼻黏膜柔嫩,为避免损伤鼻黏膜,应选用头皮针作鼻导管,最好用面罩或头罩吸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机械通气其间加强无茵操作,防止继发感染。
3.5 保持管道通畅:防止管道扭曲受压,保持管道引流通畅,保持管道的密闭。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以及病人颅内压的改变情况,如果出现剧烈头痛,昏迷程度逐渐加深、加重瞳孔的改变,应立即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性,并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3.6 保持电解质平衡:在使用降低颅内压药时,要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因此要使用集尿器,倒入量杯,准确计量,每日记录出入量,定时监测血糖,血气分析,了解电解质,酸碱平衡。
3.7 饮食护理:新生儿消化功能差,胃容量小,喂奶要少量、多次,温度适宜,以防呕吐或呛咳而造成的窒息。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免哺乳用力而加重出血,可以使用胃管鼻饲。
3.8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有渗出要及时换药。做好疼痛评估,给予充分的止痛措施,减轻患儿痛苦,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每日更换引流袋。
3.9 躁动的护理:使用床挡或约束带,加强看护,必要时使用镇静药。
4 小结
通过新生儿出血症并颅内出血患儿的观察及护理,笔者深深体会到,密切观察病情及精心的护理是协助医生诊断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患儿度过危险期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及时的抢救,这对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护理基本常识
新生儿期”主要是是从母亲子宫内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由于这段时期新生儿各系统脏器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因而易感染,护理起来必须细心、科学、合理。专家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给新生儿护理基本常识。
“新生儿期”主要是是从母亲子宫内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由于这段时期新生儿各系统脏器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因而易感染,护理起来必须细心、科学、合理。专家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给予指导。
温度和光线
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但均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
而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衣服和尿布
新生儿的内衣(包括尿布)应以柔软且易于吸水的棉织品为主,最好不要用化纤或印染织品;衣服的颜色宜浅淡,便于发现污物,并防止染料对新生儿皮肤的刺激;衣服尽量宽松,不妨碍肢体活动且易穿易脱;由于新生儿头部散热较大,气候寒冷或室温较低时应该戴小帽子,同样要柔软舒适。
尿布用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做到勤洗勤换,通常白天要换4次以上,晚上应换2次以上,每次更换时均应清洗小屁股,并外涂适量护肤油剂;尿不湿则选择质量较好且透气性能好的,在家里时尽量用尿片,出门或睡觉时则用“尿不湿”;注意尿片或尿不湿包裹不宜太紧,以便四肢自由伸展。
睡眠和睡姿
睡姿影响呼吸,且新生儿头颅比较软,良好的睡姿有利于头颅的发育。建议有个舒适、厚度为1~2公分的小枕头,中间稍微下陷,两头微起。
最好的睡姿是仰卧或侧卧,以避免压迫胸肺部,建议在喂养后多采取侧睡,以免溢奶或呛咳造成窒息;在采取仰卧位时,应当经常变换;足月儿因活动力较强,出生头几天可以适当采取俯卧,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流出,防止呕吐物倒流入气管,但俯卧必须拿去枕头,头侧向一面,此时要有家长在一旁监护。
新生儿通常每天要睡18~20个小时,但未满月的宝宝不宜长时间睡眠,家长应该每隔2~3个小时弄醒一次,以方便喂养。
哺乳和喂养
新生儿喂养是门很大的学问。专家的观点是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如果妈妈暂时没有分泌乳汁,也要尽量让新生儿吮吸,以促进乳汁分泌,并增进母婴的感情利于母体因分娩造成的产后伤口的愈合。
母乳喂养时应采取“竖抱位”即头部略抬起,这是最理想、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喂奶方式。在这种姿势下新生儿和父母亲相对而视,还可增加相互间的亲密感;母乳喂奶前应先洗手并将清洗干净,母亲如有呼吸道疾病喂养时应戴口罩,如上皮肤有破裂或炎症,应咨询医生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哺乳。
哺乳的时候最好是一边吸空喂饱后下一次再换另一边,以防残奶淤积在内,如一边一次喂饱后仍有多余的乳汁,则最好将其挤掉,以促进的正常泌乳并避免乳汁淤积或继发感染。
人工喂养尽量不要直接喂服新鲜奶,因为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不适合新生儿;混合喂养(母乳喂养和代乳品喂养相结合)时,应先以母乳喂养为主。
人工喂养时奶嘴洞大小应适中并注意温度,奶嘴喂奶时尽量不要让宝宝吸进空气,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轻拍宝宝背部,以免积气。此外要对奶瓶、奶嘴严格煮沸消毒。
喂养不需太讲究定时,一般情况下3小时左右喂一次,每次以吃饱吃好为原则:即宝宝吃奶后不哭不吵,且体重正常增长。
预防感染
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卫生,在每次护理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如新生儿发生传染病时,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产母休息室在哺乳时间应禁止探视,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
皮肤护理
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在脐带未脱落前,尽量不用盆浴,而采用干洗法为新生儿擦身。脐带脱落后,则可给予盆浴,宜用无刺激性的婴儿专用香皂,浴后要用干软的毛巾将身上的水吸于,并可在皮肤皱褶处涂少许香粉。每次换尿布后一定要用温热毛巾将臀部擦干净,有时因尿液刺激使臀部皮肤发红,这时可涂少许无菌植物油。寒冷季节臀红明显时,还可用电吹风在红臀局部吹烤,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电吹风不可离皮肤太近,以防烫伤)。
护理要点一
清理口腔
胎儿娩出时应迅速清除口咽部的粘液和羊水,以免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但不要擦洗口腔,因新生儿口腔粘膜薄嫩,易受损伤。如果出现“鹅口疮”─―口腔粘膜出现点片状的白膜,可轻轻涂擦制霉菌素药水。
保温
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将其全身轻轻擦干,用洁净温暖的棉毯包裹。室温不能低于23℃。新生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稳定在36.5℃左右时,可改为每6~12小时测一次。若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时,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滴眼
初生后即用0.5%新霉素或0.25%氯霉素滴眼,以防新生儿眼炎。眼睛分泌物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棉球拭净后再滴眼药。
除妈妈抱起喂奶外,新生儿整日卧床休息。应保证有足够睡眠时间,每日在20小时以上。最好采取侧卧位,尤其喂奶后应向右侧卧,平时采取左侧卧。经常变换,可防止睡偏头。仰卧不安全,此种,如漾奶时,可引起窒息。可不必枕枕头,如枕时枕头的高度应大致同肩宽,更不能用硬枕头来矫正头形。
护理要点二
注意居住环境
注意冷热护理
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机能差,因此,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防暑降温,平时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注意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因而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不宜钉扣子或用别针。要用温水擦洗皮肤皱折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
注意脐带护理
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的酒精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不要放盆内洗澡。脐带脱落后,可以不用纱布,但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发现脐部有红或有脓性分泌物,则应进行消炎处理。
要保证充足睡眠
经常变换新生儿的睡姿,以防止头颅变形。
正确处理好特殊生理现象
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出生后数天内阴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肿大、红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等,这些过几天后就会自然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或有其它不良反映,则应去医院检查。
五官护理
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76例,男42例,女34例,出生体重为1.58-3.47kg, 平均为(2.21士0.75) kg,黄疽时间为出生后1-4天,平均(1.95士0.47)天,出生1天内发生黄疽患儿18例, 出生1天后发生黄疽患儿5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38例。两组患儿在出生体重、发病时间、病情等资料比较, P>0.05,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专人护理,行双面蓝光箱对患儿进行蓝光照射,光源距皮肤34~38cm,蓝光照射时间每天12h-16 h,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茵栀黄(鲁南原善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 g /袋,10 袋/盒),服药方法为3 次 /日,1g /次口服,同时加服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1g /袋,10袋/盒),服药方法为2 次/d, 0.5 g/次。经治疗5 d 后评价其。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黄疽完全消退, 血清未结合且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有效:黄疽明显消退, 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 但未降至正常水平;无效:黄疽无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总有效率=(痊愈 +有效 +有效)例/%。
1.4 统计学处理
有效率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方法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痊愈率为76.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11%,痊愈率为63.16%。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总有效率 (% ) = (痊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比较 ,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的胆红素代谢具有特殊性,胎儿在宫内时处于低氧环境,低氧刺激红细胞生成,产后新生儿建立呼吸后,血液中氧浓度升高,致使大量红细胞破裂而释放胆红素,因新生儿肝脏摄取胆红素的能力较低,难以将大量未结合的胆红素转变为结合的胆红素,其次,新生儿初生时依然保持着胆红素肠肝循环的特点,因而造成胆红素在体内蓄积而引起黄疸的发生[2]。菌桅黄是中成药, 主要是菌陈、桅子等的提取物, 利胆退黄。菌陈有利尿、增加胆汁分泌、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功效,桅子能减少胆红素生成、促进胆汁排泄。因此菌桅黄对新生儿黄疽有明显治疗作用。妈咪爱为一种益生态活菌制剂,含有两种人体内正常活菌,即枯草杆菌和肠球菌,能直接补充正常生理菌群,抑制致病菌,促进肠道运动,直接减少肠道胆红素的停留,加速胆红素的排泄,同时还能改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纠正肠道内菌群失调,抑制肠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少肠道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加速胆红素排泄,从而降低血胆红素浓度,达到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目的[3]。
我们采用采用茵栀黄、妈咪爱辅佐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效率为97.37%,痊愈率为76.32%,因此值得基层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邹金,冷秋文, 唐清萍等,妈咪爱散联合茵栀黄颗粒、思密达散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 ,8(27):1239-1240
关键词:早产儿;皮肤温湿度;皮肤感染;护理干预
早产儿感染以及并发症是引起50%以上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其中主要包括低出生体重这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体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5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将初生72h之内孕周≥34w,1.5kg的早产儿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将预计入院后48h内死亡的早产儿、先天畸形或胎儿水肿、极易发生院内感染的早产儿、因皮肤问题住院治疗的早产儿排出研究范围之内。
1.3方法 对照组:给与患儿常规擦澡方法处理。研究组:晨间沐浴时,纯棉毛巾拭去患儿身上多余水渍,选取分贝在40~50下,250W功率的普通吹风机,调整适宜温度(24℃~26℃),距患儿皮肤15~20cm褶皱处,特别是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皮肤感染好发处进行15~20s左右的快速吹干,使用完后用酒精擦拭吹风机外表,再次备用。
1.4皮肤状况评估 两组患儿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皮肤状况进行评估和记录,将皮肤正常,没有皮肤干燥和皮屑计1分,皮肤干燥没有脱屑记2分,皮肤干燥有少量脱屑记3分,皮肤干燥,同时有裂开,没有红斑记4分,皮肤干燥有脱屑、裂开、红斑记5分,皮肤干燥有脱屑、裂开、红斑、局部有渗出及结痂记6分,皮肤干燥有脱屑、裂开、身体表面>10%面积有红斑渗出及结痂记7分,几乎全身皮肤有红斑和渗出记8分,皮肤上有水疱或脓疱存在记9分。
1.5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皮肤评分情况和皮肤发生感染的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早产儿皮肤状况基线均为正常,研究组新生儿经过护理措施干预后在第1w、第2w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效果,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差异不显著(P>0.05),从第3w开始到第4w研究组早产儿的皮肤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早产儿皮肤中具有屏障功能的角质层尚未发育完全,大部分早产儿在出生后2w皮肤角质层的功能才能逐渐成熟,对于孕周过小的早产儿,其皮肤功能不成熟,导致水分从皮肤丢失,因此会增加电解质失衡、脱水、体温不稳定的危险,其皮肤也容易发生干燥、裂开、红斑等,正确使用护肤品可以保护其皮肤的屏障功能[3]。因早产儿免疫力低下,皮肤黏膜的防御功能不全,易受病菌侵袭,出生时皮肤、毛发沾有的血液、羊水、粘液是细菌繁殖的培养基,也是早产儿皮肤感染的易发因素,加之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功能差,产热不足而散热机会增加,体温升降不稳定,可过高过低,给细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要保护好早产儿的皮肤,最重要的就是减少皮肤感染的机率。皮肤皱褶处,特别是耳后、颈下、腋下、大腿根部更应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温湿度差异过大,易滋生细菌,致使皮肤出现糜烂、感染。因此,做好早产儿皮肤护理是预防皮肤感染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干预早产儿皮肤温湿度的60例患儿中,发生皮肤感染的仅有4例,主要是由于通过使用吹风机人为改变其皮肤温湿度,减少细菌滋生,减低皮肤感染机率,也避免了毛巾反复擦拭皮肤褶皱处可能导致的皮肤破损。其次,吹风机利用干热空气粒子的强制流动来传导热能和按摩肌肤,通过人体的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并改变人体局部的微气候环境,一定程度上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再者,使用电吹风机直接吹拂患儿皮肤,缩短患儿暴露的时间,避免受凉。
综上所述,使用吹风新技术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早产儿皮肤的温湿度,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完善,减少经皮肤感染发生的几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思莲,赵慧,张淑静.护理干预对预防早产儿皮肤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7): 2343-2344.
[2] 杨菊香,邓宗华.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12(10): 752-753.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48例本院产科出生孕未满36周的早产低体重儿。其中孕35+周出生22例,孕34+周出生12例,孕33+周出生8例,孕32+周出生4例,孕30+周出生2例;男32例,女16例,体重在2000g—2500g之间28例,1500—2000g12例,1500g以下8例。
1.2治疗原则与结果 入院即给予入温箱保暖、吸氧、静脉补充热卡、营养脑细胞、维持内环境、抗感染、对症治疗等,经精心治疗和护理,除6例孕32+周以下、体重低于1500g转往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他42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9.5天。
2 护理
2.1保持体温稳定 为了防止患儿体温下降,出生后应尽早将患儿置于事先预热的中性温箱中进行保暖。温箱的温度应严格按胎龄、体重来调节。严格床边交接班,加强巡视,每2小时监测体温1次。对于在室温24℃~26℃湿度55~65%体温能维持在正常水平的患儿一般不入温箱,但应严密监测体温变化,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
2.2维持有效的呼吸 早产儿由于呼吸功能差,出生后应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随时保持呼吸道畅通。对出生有窒息抢救史、颜面青紫或苍白、呼吸不规则的患儿应给予短时间、低流量吸氧,待症状好转可改为间歇吸氧。早产儿70%可出现呼吸暂停,所以应加强巡视,发现呼吸暂停时应立即采取弹足底、拍背等方法来刺激呼吸,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氨茶碱等呼吸兴奋剂,维持患儿呼吸。
2.3喂养 早产儿由于围产期不足,能量贮存不足、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消化功能差,加上多存在反应低下、吸吮吞咽能力差、易出现呕吐和溢乳,给喂养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临床上对一般情况良好、有吸吮吞咽能力的患儿,护士应指导产妇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方法,告知注意事项。
为防止溢乳,应在每次喂乳后竖抱婴儿,轻拍其背使随吸吮进入胃内的空气喛出来;对吸吮能力差、能吞咽的患儿采用滴管,将乳汁慢慢滴入的方法进行喂养;对不能吸吮、吞咽障碍的患儿给予鼻饲母乳,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以补充足够的热卡。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喂养都应该做到耐心、细心。
2.4建立静脉通道 采用留置针进行头皮静脉穿刺,保证足够的热卡、水分、电解质在24小时均匀输入的同时保证各种抢救药物的及时应用,挽救患儿的生命,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为防止发生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出血症,早产儿出生后应予肌注维生素K1,0.5-1mg/kg/日。 转贴于
2.5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脐部护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由于早产儿抵抗力低下、免疫功能差,容易发生严重感染。所以护理患儿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注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新生儿室内物品定期更换、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培养;每天加强早产儿皮肤、口腔、脐部的护理。为防止臀红应采用纯棉尿布并及时更换,每班交接班时做到“六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早产儿病情容易发生变化,护理人员值班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皮肤有无出现硬肿、黄疸、颜面有无青紫、呼吸频率、节律、是否反应低下、有无惊厥、抽搐、进奶量及排空情况、大小便情况、有无溢乳、脐部情况及输液部位皮肤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详细记录并做好护理交接班。
2.7做好出院宣教 指导家长给予合理的喂养,定期到医院检查眼底、智力、生长发育情况等,并教会母亲正确护理患儿的方法,必要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