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6 10:56: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

篇(1)

关键词:高校转型;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因此,普通高校转向应用型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

一、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存在的问题

1、办学定位不准确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现状出发,对自身在某一时期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和角色特征的选择。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大学。然而,现实需求和大学定位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地方高校追求“高大上”的冲动普遍存在,专科升本科、学院更名大学,贪大求全,却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办学方向。

2、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设置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核心元素,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我国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一些高校不重视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工作,未能形成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近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中对人才需求市场缺乏切实可行的预测分析和办学条件论证,缺乏科学可行的规划,不能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以致造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与条件、教学管理制度等专业办学条件均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使学生达不到专业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下降。

3、师资队伍不适应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非常关键。然而,面临转型的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受当前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的观念落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等传统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的现象。这就导致教师对提高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的积极性不高。第二,态度不重视。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教育,它有着鲜明的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给学生某一岗位(岗位群)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等。很多教师却以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太忙等为借口,在职业技能上缺乏不断进步、主动适应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最终导致教师专业技能不适应专业要求,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

二、解决高校转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正确定位是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自己的合适位置、寻求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明确高校科学发展的定位。同时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的步伐,确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高校办学定位。其次,必须深刻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地方普通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其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因此,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第三,必须对学校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高校在思考办学定位时,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自己学校的历史地位、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和现有实力。在确定办学定位时,绝不能求全趋同、盲目攀比,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优势,把“特色”和“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

2、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适应性,促进高校的顺利转型,普通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增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根据地方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明确办学层次和定位,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从而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地方普通高校要抓住机遇,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密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和设置新专业。再次,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实现专业合理化调整。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品牌专业建设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据,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其焕发活力。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特色表现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经历)、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深度对接。建设“双师型”教师是促进高校顺利转型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优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是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对高校转型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首先,要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师资建设中的作用。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管理、建设等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企业是检验这种人才是否合格的主要场所。因此,保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行业的需求,必须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体的讲,企业是生产教学实习基地,承担着学生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的任务,它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之一,并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其次,要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行业技能,能够很好地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教授的内容正是学生最需要的。因此,在高校转型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中必须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与管理,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高校在职教师队伍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普通高校转型应用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它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职业教育作为高校转型的阵地,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充分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解决“大学生过剩”和“技工严重缺乏”的矛盾。同时,通过转型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这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问题。国家应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响应高等教育的转型应用职业教育的号召,促进转型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何香仪.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滞后问题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

[2]史保金.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

[3]李群.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D]2013

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1引言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各种条件的总和。只有充分了解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定义、构成,才能使得教师群体和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利用体育教育环境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诸多路向。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共识。本文的研究基于既有研究成果,将讨论的重点置于包含体育教育环境在内的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试图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分解其相关的内在复杂架构,剖析其多层次的结构内涵,以便初步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

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作为与生产、营销、财会并存的职能主要的目的是制定、实施有关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职责。有的学者从质量管理基本流程出发,将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界定为如下几个层面:(1)以顾客为重;(2)以教师为重;(3)重视团队工作;(4)重视安全;(5)鼓励坦诚;(6)要求全员参与;(7)以过程为重。显然,上述定义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建构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此处我们讨论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情况的述评,找到更好地评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而对理论发展与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尽快服务质量体系认证的建构。换言之,也即高校必须提供高品质的体育教育环境的体系,以便适应信息社会学生服务的要求。首先,增强普通高校的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国加入WTO后,普通高校与其他公共利益和其他领域一样,将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循环中去,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发展也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给体育教学主体(普通高校)带来了严重影响。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体系的质量信誉成为首先的目标,这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其次,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质量意识的必然选择。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某些组织参加培训和实践,进行全面学习,进而提高管理意识,实现更高水平的参与到普通高校的管理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意识也逐步成为了普通高校质量管理标准中真正落实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形成质量管理环境“生活质量”,或者通过教师综合素质完善的自觉行动,确保其有效运作的基础管理制度。再次,促进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对于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普通高校的体育办学质量,而且可以使普通高校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4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4.1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内容

明确设计质量体系结构及体系要素。学生是质量系统的重点,学生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服务提供,并直接评估过程的效果。起点是学生服务的需求,最终结果是服务。对于具体的信息控制过程要尤为关注。根据需要制定质量手册,规定工作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要素,对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体系,使分工明确,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的所有要求。应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服务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购买方面的结构、分类、题标引、分类、上架、服务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和意见,并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形成学生服务的摘要,以便奠定学生体育教学设计的基础。

4.2进一步提高体育信息资源服务水平

一是构建国家层面的体育信息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的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资源,缓解我国体育信息基础性、分析性与准确性的平台建设滞后的现状。既要强化职校生具有弹性的体育能力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也要完善人才需求领域的专业设置与人才现状的数据提升。既要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对接的需求与预测的报告内容,也要完善国家层面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行动框架的设置,强化人才需求的预测与调研。二是开发职教国家标准的数据支撑。要强化规范教学、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基本理念,集中研发具有中高职一体化的国家标准,扩大相关涉及内容与人群的覆盖面。在标准的数据支撑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的理论、方案的设计,也不能忽视开发过程中对于质量控制的研究。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搭建具有国家层面背景的体育信息课程开发团队。建设一支具有行业技术人才在内的专业教学标准队伍,尽快建设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国家团队与人才组合,积极拓展体育信息的国家政策领域的视野,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在体育信息开发领域的重要性。四是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设置,完善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假设,调动多样化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开发起精品教程。具体来说,就是要精选相关的内容和标准,表述要精练,同时要注意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原理与实践。

4.3进一步强化课程资源质量管理的水平

一是按照人类基本认知思维规律,强化目的性的认知出发点,进行积极的整合性认知,对于事物发展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在对于体育信息进行整体性认知的前提下,强化线性的认知逻辑,从外侧逐渐递进到内部,确保认知过程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二是对于具体的课程设置任务要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构建指导。对于科目选取上,要在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下,转变为任务性的单元课程,对于单元课程进行层级性的划分。对于框架性课程设置上,要强调课程的功能地位的归类,在宏观属性层面对于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划分。对于课的属性设计上,要强化教育思想与功能意义,不断变换考察角度与维度选择的差异,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范型。对于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强化基本的比重与时间进程的维度和支架,按照科学合理的顺序来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完整性。三是强化课程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核心地位,通过资格证书、教育标准建设、综合课程方案三位一体的基本路向启动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断规范国家政策层面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检查与督导,强化国家政策对于教育活动规范性的限制。强化教育机构之间、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认知教育机构并未仅仅是课程的提供者,而应当是具有联结功能的关系体系,通过上述的关系体来强化知识与能力的结构性完善。

4.4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行为管理层次

一是学校课程开发理念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加以系统化的认识与把握。要对于众多的理念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准确、深入地鉴别不同课程的基本内容,让课程开发的系统化的理念注入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想与理念中去,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的内容。尤其是,要注意开发过程中的心理学、教育学、人文哲学等其他领域的课程理论,通过多种领域的交织及重叠,来开发职业教育的单纯领域。二是强化多元课程理念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实现系统性理念。也就是说,首先要选取一个目标层面的统领性的理念,来实现整个额课程的开发落到实处。同时,要针对不同内容、多个理念来强化双元、多元体系结构,人本主义理念、能力本位理念、就业导向理念、模块组合理念等主要开发层面的理念。强化学生导向的理念就是要让本专业的职业教育学生能够顺利参加工作,工作过程导向就是要打破学科课程编制,面向实际工作设置课程。认知层面的内容编排就是倾向于形象思维的认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学科逻辑的条理性。三是实施目标类型系统化分析,建立编排体系。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强化其整体性与模糊性,而就具体的课程目标的开发而言,也涉及到具体课程目标的编排,根据不同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进行目标定位、作用及功能的层次化、方向性考察,给予目标状态描述性指标和可操作标准。方向性考察要在宏观上从社会、教育、学生等方面进行考察,构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规定的目标设置中完成基本的属性考察与学生个体的情感培育。

作者:蒲继涛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普通高校研究,2011(1).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研究方向 怎样让学生学

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事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至21世纪初基本确立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21世纪“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战略发展思想。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形成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因此,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忽视的一个研究方向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各职业院校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只是其侧重点都体现在“教的研究方向”,如研究“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将教学的责任全部强加到教师身上,认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都是教师的责任,上课学生不遵守纪律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不愿意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不写作业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也是教师的责任。至于教学的主体学生反而没什么责任,没什么错误,学生都是好学生,有错误都是教师的。甚至有人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以普通教育为例,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普通教育升不了学的学生都是不会教的老师教出来的学不会的学生,那中国普通院校还有会教的老师吗?教师该做的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诠释了教师的主要职责。至于学生学不好,则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个贤者,历史不因其余弟子未成贤者而否定孔子大教育家的定位。学生学不会,学生的责任应占大头。教学,教学,教是为学而教,学才能体现出教的效果,学才能出成绩。若是学生不学,任你教学手段多先进,任你教学方法多精彩,任你舌灿莲花,学生就是不会,教师做的都是无用功。

所以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忽视了一个研究方向,那就是“学的研究方向”。教学改革中教法的研究成果只有在学生肯学的前提下才有意义。笔者所提“学的研究方向”,不是站在学生学习时的角度去研究“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而是站在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研究在学生不学的前提下“怎样让学生学”。

二、为什么会有不学习的学生

学生进职业学校不就是为了学习吗?其实不然,学生进职业学校的目的多种多样,不是所有的学生为学习而来。要说明这个问题,要先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来源及质量。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分高职、中职、高技、技师几个层次。可是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的扩大规模,造成了职业院校的生源危机,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生源质量的下降体现在整体质量的下降,即普通高校学生、高中生、高职生、中职生的生源质量都下降。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的扩大规模,进入大学的标准降低,使得进入大学的分数线降低或高考试题出得偏易,录取率提高。这一方面造成大学生源质量下降;另一方面造成剩余的高中生数量减少,而且都是学习成绩排在最后面的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或是根本不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中较好的一部分高中学生选择重读继续考大学,一部分直接走向社会上的工作岗位,而剩下的才是高技、技师生源。明显高技、技师生源中的高中毕业生是经过层层筛选剩下的质量最差的生源,或者说学习方面基础最差的生源。

第二,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的扩大规模,使得大家看到了容易进入普通高校的希望,一方面使得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读高中,而普通高中借机扩大规模,生源鱼龙混杂,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使得高中生就读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得普通高校的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第三,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及普通高中的扩大规模,造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使得高职录取分数线下降或者干脆允许部分学生“注册入学”。据江苏省教育厅介绍,2011年已正式启动高职注册入学试点工作,共有26所高职院校参加试点,通过注册直接录取部分学生,共安排招生计划3800人,主要从民办高职院校和少数公办高职院校开始试点。这意味着在不少中职学校中流行的“注册入学”,来到了高职身边,也意味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大大下降了。

第四,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中的扩大规模,以及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使得初中学生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成绩下降,使得初中起点的院校生源质量大大降低。这对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影响更大,因为更好一些的初中毕业生都进入了普通高中或者高职院校,剩下的最差的除了辍学就是进入中职院校学习,造成了中职院校生源质量更低。这些学生毕业后则成为了高技班的生源,质量明显高不了。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生源减少和普通高校的扩大规模,造成了职业院校的生源危机,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可以这么说,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不学、厌学、没有学习内驱力的学生。学生入学主要为了得到学历证书,而学生不学习就能达到自己入学的目的,使学生彻底失去了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了不学习的学生。

三、学生不学习给学校带来的危害

学生不学习给学校带来的危害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因为不学习,导致无所事事,结果无事生非,打架斗殴,抽烟酗酒,违反校纪校规,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大量的麻烦。

第二,学生毕业因不学习并未获得与学历证书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到企业后不胜任工作,致使企业对学校毕业生质量不满意,为以后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第三,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因学生不学习而未实现,结果对学校的教育能力产生了质疑。

第四,在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宣传下,给学校的名声带来负面的影响,对目前职业院校生源危机下招生竞争很不利,甚至会使学校因招不到学生从而导致学校办不下去的危险。

四、怎样让学生学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是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不是教师教得好,教育质量就高,关键是看学生学的好不好,有成绩才有质量,学生不学,提高教育质量不过是一句空话。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没有生存危机压力的情况下,学生的惰性也展现出来,不愿学习而进入职业院校混学历的学生比比皆是。从长远的目光看,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打造出学校的品牌,靠正面的知名度才能提高职业院校的生存能力。所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学的研究方向”——“怎样让学生学”不容忽视。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呢?有人说,让老师劝劝学生、讲讲道理,学生就学了。笔者认为,劝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靠律法、靠规范来引导,让其知道有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否则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行。至于“怎样让学生学”笔者有些浅见阐述如下。

首先,分析学生入学的目的,明确学生要达到目的需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和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例如学生入校不是为了学习,只是为了混学历,那就让学生知道想拿到学历必须学习成绩过关,否则就不能获得学历,使学生产生为达目的而必须学习的外部动机。

其次,严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狠抓学生的真实成绩。有些学校的学生成绩过关了,但都是靠作弊得到的成绩,不是其学习的真实成绩,既然作弊能使成绩过关,还需要学习吗?通过严肃考试纪律使学生知道,要想成绩过关,必须靠自己学习才行,不学不行。

再次,根据学生基础,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可以浅显些,让学生只要学就能学会,然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尽力而学。考试时基础题可出70%左右,使学习的学生都有望过关,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最后,可以引进竞争机制,采用末位淘汰制。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差,规定几门课不及格重修或留级,不太现实。但可以规定每个班成绩最差的学生,如果一学期中有两门或三门课程不及格(当然可以酌情定几门课程都行),就要重修或留级;而即使排名最末但不及格课程未到规定门数的学生可不必重修或留级,但是补考成绩要通过。这样使学生之间有学习上的竞争,每个人都主动为摆脱最末一名而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笔者认为,做到以上几点,可以解决“怎样让学生学”的问题。在学生有了学习需要的前提下,再结合教学改革中的“教的方面”研究成果,必然可以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闫其顺,李晓芳,等.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资讯,2009(19).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 实效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这种形势下,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壮大,大批技能型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大厦添砖加瓦。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异,教育性质、教育层次,教育类型、生源结构等都和普通高校存在差别,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藉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样面临着与普通高校不一样的工作对象与工作环境。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一)教育目标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是以技术和技能作为工作能力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迎合企业需求的,根据企业人才的需求方向设置专业课程。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学生的动态性,使教育工作也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对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于未来学生的就业趋势开展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工作。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是无法解决如今在校的高职院校学生中的思想问题。创新思想工作的方法,保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结合当下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开展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须。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赋予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和特征。

(二)社会认知程度的特点。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来自于社会对学生的评价。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和扶植职业教育,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职业教育还是二等教育,是考不上普通本科后的退一步选择。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情况却截然不同,在国民教育中,高职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的就业率也是非常高,超过一般本科类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上一部分人则认为高职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目标。

(三)生源层次不高的特点。高校改革的扩大招生,导致高职院校招收的是普通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毕业生,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招生收底的滞后性,使得高职院校只能招收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对口生。这些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高职院校所招收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高职学生还有两个特点,就是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这种情况还往往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低层次的学校增加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使很多人产生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

二、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对策

(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班级为管理单位,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的灵魂和思想。发挥校风校训及学院精神的积极作用,影响和感召学生不断进步,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网络这个有力工具,通过建立校园网络、论坛、微博、博客、QQ群等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创新。以学生的公寓社区和宿舍文化为模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宿舍或公寓是学生广泛交流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仅仅是休息的卧室,更是学生生活的第二课堂,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阵地,对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发挥“两课”是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他们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思想前卫,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发挥高校中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作为在校学生的课程主体的一部分,两课的教学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与时俱进。避免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充耳不闻的现象出现。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三)坚持教育、管理、服务育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人格塑造、教育育人的环境。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育人的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生活帮助,是学校成为学生的依靠和后盾。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高思想引导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学生提高自主判断的能力。管理学生只是一种手段,通过一定的外界约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提供方面,为学生解决实际生活 中的问题,搭建一个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用人平台,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高职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好,在对理想的追求、未来的规划都显得很迷茫,对学习的态度、专业的兴趣等存在一些障碍,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和自我约束等方面都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是为社会培养未来建设人才的摇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推进,国门在进一步地打开,我国与世界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增多,社会将赋予大学生更多的历史使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引导问题,值得全社会重视和关注。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国于民与学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技能;职业;就业

长期以来,高级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16万元年薪招不到模具技师、找高级技工比找硕士研究生难,这些现象频见媒体。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已受到全社会关注,解决就业难问题,加强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重点。有关专家分析,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进行技能教育开发、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关键。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并加强技能开发和教育工作,抓住机遇,在培养综合性的高级技能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劳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多地反映了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因此,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加强对人才教育和劳动市场的管理,有利于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紧密沟通。特别是在高等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既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前提,又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增强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对于当前高校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高教事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技能开发是人才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已经严重困扰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了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据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显示,求职者中的各职业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招聘人数与求聘人数之比)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52、2.06、1.91。普通高校每年培养百万多名高职学生,又具有生源、资金、师资、实验和社会声誉等优势,如果放弃这一巨大的市场,不仅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损失,对普通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将是一种缺憾。近两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已日趋激烈,今后,高等学校声誉和排行榜的打分内容已不仅是教学和科研,毕业生的就业率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所以说,职业技能开发是人才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逐步成为国家对劳动者进行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劳动法》规定:国家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劳动部门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制订了数千个职业岗位标准,其中已有许多岗位实行了准入控制。随着市场管理体制的日趋完善,实行准入控制的专业(工种)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是技术复杂、综合能力强的职业(工种),越有可能尽早地进入准入控制范围。高校毕业生,如果没有职业技能证书,在很多岗位高校生很有可能必须进行重新培训和取证,否则社会就可能不予认可。所以说,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高等学校开展技能教育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技能理论与开发的研究问题

由于传统观念上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和高职研究过于封闭,技能教育的理论和开发研究仍非常薄弱,这是制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高等学校,开展技能教育,实施职业技能开发是一个新课题,它和面向生产工人的技能培养与考核,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技能教育在证书制度上是相通的,但在职业名称、职业标准、培训内容,考核方式甚至证书格式等方面肯定是不一致的。众多高校的大量专业(工种)的相应内容、标准都需要专家参与,认真研究开发。可以说,组织专家进行技能理论与开发的基础研究是开展技能教育的前提,也是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工作的基础。

(二)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问题

职业资格证书归政府管理。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职业资格证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专业(工种)名称种类不全,缺少适合高等院校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范畴的鉴定专业和相应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不统一,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都管,行业标准、认证办法和鉴定要求也不统一。证书管理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互相牵制工作步伐不和谐等现象都会对开展职业技能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对职业技能开发的质量和全面推动产生不利影响。

篇(6)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边陲,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人口数量较少、流动相对滞后。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属于能力教育,即就业教育,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由于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前身是普通中专,采取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越来越不适应,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不高。而且,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岗位技能要求也在变化,更新迟缓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

一、加快大兴安岭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与人力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这样才会有真正发的质量和效益(这句话没读懂)。因为在当今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仍然需要大量简单操作生产岗位和技能岗位,这就给以培养中低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社会人力需求的主要阵地。(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是以高职为主,兼顾中职和职业技能培训)

由此可见,在继续巩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适当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层次结构。积极与地区、省知名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这句话没读懂,职业学院确实有非学历教育,即技术人员培训,但是学院主要还是培养具有派遣证的干部,而不是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技师学院培养的)。为保证大兴安岭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和办学效果,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职业学院与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综合高校之间的互动,拓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空间。在职业学院教育结构与学制上构建一个从初等到高等,从职业到综合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办学层次单一、职教体系不完善,目前只有中职和大专两个层次,还应该有高职本科、应用型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除学历教育外,未来还可以发展非学历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大专、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需要硕士、博士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专业设置和课程规划,大都依靠学院原有教学资源,在专业设置上摆脱不了原有传统专业的影响,有些专业根本不能算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导致无法及时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而老专业又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

二、制定合理招生政策保证生源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生源就像原材料的采购,没有优良的生源,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无米之炊”。生源问题也是各个院校非常重视的,为争夺生源,各高校使出各种奇招,争夺已近白热化。结合大兴安岭地区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尽量将职业教育学院的招生和一般普通高校的招生放在同一档次、同一批次录取,让职业教育学院和普通高校公平竞争,从而提高职业学院生源的质量。其次,要扩大招生渠道,可以考虑在大专层次的考生中进行招生。最后,作为学院应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宣传本学校及专业外,更应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特色等,使考生、家长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作为学院要特别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学院校不能强调我有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而是要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种“需要”应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同时也来自学习者个人,而且前者必须转化为个人需求,才能构成对教育与培养的切实需求。积极追踪社会、经济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热点。在专业设置上应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基本方针。因此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构建必须建立面向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办学体系。

三、大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 职业英语 建设

[作者简介]李顺春(1964— ),男,四川简阳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和英美文学。(江苏 常州 2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35—03

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是我国普通高校教授的基本英语知识,强调大学生理解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包括词法和句法。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具有普遍性或通用性,缺少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通用英语教育日趋完善,无论是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等均已臻成熟。普通高校一般开设两年通用英语,多以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或自主命题测试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大学3~4年级,或开设英语选修课,或开设专业英语课,但很少开职业英语课,甚至根本不再开设英语课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职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外语的工具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日益凸显,作为行业交流工具的职业英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校中的英语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良好教育,也与学业、就业和职业相关。职业英语针对岗位工作技能,将学生当做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员,要求其满足在具体工作中对英语的需求,强调英语是实际工作技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我国普通高校中职业英语教育不完善、断层,甚至缺失,导致英语教学实践与目的脱节,使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研究我国普通高校在通用英语基础上的职业英语教育,并将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相结合,发展其英语综合能力和素养,拓宽其就业渠道,满足其职业需求,对普通高校职业相对定向的学生极具现实意义,这也是普通高校英语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

一、职业英语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通用英语已难以满足择业、就业、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哈金森(T.Hutchinson)和沃特斯(A.Waters)将英语分为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和社科英语。据此,各种职场与沟通、商务、日常工作管理、经济活动等有关的英语,皆属商务英语(Business Enghsh)。但社会实践中的商务英语并不能涵盖所有职场用于沟通的英语。后来,专门用途英语又细分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EOP,如饭店、旅游、秘书和物流英语)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见下图。

职业英语,与学术英语同属第五个层级系统,与学术英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将教育体系分为三个系列七个层次。普通高等教育在A系列中位列第五层次;职业教育为B系列,高等职业教育在该系列中同样位列第五层次。可见,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一个层次,只是系列和培养目标不同而已。职业英语是与通用英语相对的一个概念。职业英语是以行政管理、医学、金融、IT、制造、法律、商务、工程、技术等为职业目标的一种综合性和职业性的工作语言,注重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强调在不同工作环境下个体的综合语言能力。本文所论及的职业英语则指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完成通用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种职业英语课程,其目的是为大学生择业、就业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其更具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综合才能。

二、职业英语的特征

根据社会语言学家斯特雷文斯(P.Strevens)和ESP杂志主编杜德利·埃文斯(T.Dudley—Evans)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特征(absolute characteristics)和可变特征(variable characteristics)的界定,我们可以推导出职业英语具有以下特征:职业英语课程设计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要求;与内容相关的主题、话题须与学科、专业活动有关;研究适用于学科实践活动的语法、词汇、语域(register)、学习技能、语篇(discourse)及语体(genre),突出与特定专业、职业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职业英语与通用英语形成对比,体现所服务学科潜在的教学法和实践活动;职业英语与特定学科有关或服务于特定学科;职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比通用英语更加灵活;职业英语为普通高校高年级学生而设置,面对中高级学习者;职业英语课程是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开设的。

在课程设置、学习需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的目标群体等方面,职业英语与通用英语都有诸多相异之处。职业英语以学习者的学习和专业目标需求为本,强调实际语言运用情景中的多种因素,并以此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职业英语的课程建设

1.以行动体系为理论依据。职业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职业英语应为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行动体系”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可分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前者由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专业学科构成;后者由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情景构成。前者传授理论性知识,培养科学型人才;后者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样做(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职业型人才。

行动体系既是职业英语有别于通用英语的理论基础,也是体现职业英语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职业英语课程体系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以培养满足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导向的行动体系。作为行动体系的课程结构,职业英语课程设置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教学目标要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要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要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

2.基础—专业—职业相融合,突出职业性。职业英语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因此,课程设置应采用“基础—专业—职业”的模式,即在完成两年的通用英语后,再开设专业英语,最后开设职业英语。职业英语既要与通用英语融合,提高英语基础,突出职业英语的综合能力,又要与专业知识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体现特色。职业英语应为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服务,充分体现职业性,接受职业氛围的熏陶,完成对职业英语知识及能力的建构。职业英语还应了解相关专业或职业标准的最新发展及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四、职业英语教学过程

1.需求分析。专门用途英语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均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职业英语也应如此。职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应根据学生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前者分析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动机和使用情况,后者分析学生为在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效交际而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前者重起点和结果,后者重教学过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职业英语应设计以语言、技能和学习为中心的三大课程模式。可见,职业英语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为教学提供了一整套教学方案、课程实施的指导原则、方法及评估方式。需求分析理论强调从专业和个体需求出发,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将需求理论贯穿整个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估中,实现职业英语与通用英语、职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使学生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

2.教学内容。职业英语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满足学生在职业中对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其教学内容应与未来职业挂钩,从目标岗位出发设计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英语知识与能力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与通用英语更重基础的通用的交际能力不同,职业英语既从基础出发又重专业特色。因而,职业英语教学内容应包括以实际行业、工作中出现的英语语言,如英文招聘广告、简历、求职信、公务信函、产品介绍、工作手册、使用说明书、维修指南及技术标准等;有关地方生活和职业方面的语言音像带、光盘或广播和电视报道等;与职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如专业词汇、常用句式、情景句型、语篇结构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等;人机沟通知识,如计算机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和专业软件使用说明、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

3.教学方法。职业英语模式是职业英语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强调实用的教学体系,以交际性和职业性为原则,以情景分析为基础,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把英语作为职业能力的手段和工具学习,注重课程设计的动态生成,探索一条从学生现有水平到职业生涯实际需要的、提高英语应用水平的途径。

一是任务教学。任务教学将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过程,有利于营造语言习得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最佳环境。职业英语的特点决定教学不能从语法或词汇出发,而应围绕任务进行,如填报表、使用计算机软件程序、电话咨询、据英语口头说明画图、用英语命令执行操作、英语命令或传达指示等。任务学习可使学生联系新的学习项目,融入现有的知识网络,提高职业能力。任务教学可通过分析、操练和提升三个阶段来完成。在分析任务阶段,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专业和英文资料的任务,分析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参考任务样例,学习任务涉及的核心词汇、句型表达、篇章结构等英语语言知识,掌握任务中英文应用的方法;在任务操练阶段,学生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设计任务,教师解答任务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在提升阶段,教师总结操练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学生理解任务和英语应用中的错误,如语法错误、用词不当、表达不准确等。

二是“输入+输出=交际”。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研究语言即研究语言的交际功能。职业英语具有明显的语言专业内涵,是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因此,职业英语教学首先要体现其交际功能,突出其实用性和职业性。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关键。要以语言输入为起点,通过各种英语语言活动,内化语言体系,最后输出语言信息。输出促进学生注意语言的差距,从而激发有意识的学习;输出是检验理解力与语言规范假说的一种方式,使学生监控并内化英语语言知识。交际强调语言的真实性,可采用模拟现实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

三是分组活动。实践表明,分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水平和能力。英国教学专家韦德尔(M. Wedell)指出,当学生共同完成某些任务或用第二语言做游戏去完成任务或解决具体问题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努南(D. Nunan)提到分组活动的重要性,这涉及利用信息差、制造信息和信息共享的原则。信息差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则体现了一种普通心理需求。信息差活动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互相交际时,由于相互间信息的不对称而形成信息差。一个信息差即可构成一组任务和练习形式。如阅读活动中,学生掌握的信息不同,要让其根据自己的信息完成任务,画图或填表或回答问题等,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换信息,或纠正或补充,最后得出完整的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带着渴求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英国教育家约翰逊(K. E. Johnson)指出信息差设计对交际性语言练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信息差活动实际运用的五个特征,即无重复性、有意义性、全操练性、直观性和自由性。

五、结语

在外语的工具性、实用性、应用性和职业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普通高校应大力开展职业英语教育,为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打下基础。普通高校中的职业英语课程应在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保证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得到提高,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注重文化素养与技能的培训,注重职业岗位需求与学习实践能力及技能的培养。职业英语水平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中的职业英语教育既是一种英语教学手段和方式,也是英语课程建设的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2]王东梅.论ESP需求分析理论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10).

[3]周淑清.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

[4]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