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劳动教育观

大学生劳动教育观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6 10:56: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劳动教育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劳动教育观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劳动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L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Labor creates human, labor is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labor, the most basic human survival way is far from college students of new gen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lack of lab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specially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the lack of labor, hope can cause the concern of the industry and make up this lesson in tim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众所周知,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更鲜明的特征。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不拘小节随意性强;政治与劳动观念淡漠;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本文在分析了新生代大学生劳动缺失的原因以及劳动缺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之后,对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并能及时给新生代学生补上劳动一课。

1 大学生劳动缺失原因探究

劳动是指人们使用工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它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本文中“劳动”一词,仅指“体力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人并不是天生就不爱劳动,但当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中缺失了劳动这一课时,他对劳动的漠视与排斥就毫不稀奇了。

1.1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位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以及从事一定家务劳动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发挥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在现代家庭中,主张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并不多见。教育的偏颇与社会流俗使得很多家长在价值取向、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等方面走入了误区。大学生不爱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与之从小缺失家庭劳动教育有关。

1.2 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高等教育中劳动平台欠缺

中国的小学、初中虽然是义务教育,但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樊篱,这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学为主。尽管新大纲对中学生劳动技术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确规定,但大部分学校的劳动技术课形同虚设,常常被挪作他用。更令人伤心的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技术课不仅没有正常进行,反而被某些老师当成了一种惩罚受教育者的手段,于是,劳动的真实面目及意义在学生心中便成了一个模糊概念。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则一味地看市场脸色行事,完全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工具”与“人文”兼顾的《大学语文》课都“疯狂瘦身”的情况下,劳动教育当然更无法在大学课程中有一席之地。

1.3 社会价值体系的嬗变

“劳动光荣”这句话正在不断被人们质疑。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句过时的口号。的确,劳动和劳动者在这个现实的、时髦的社会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影视作品中,占中国公民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形象也越来越单薄,甚至不见其踪影,即使偶尔露脸,也是畏首畏尾、充当配角,甚至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这些现象不仅导致了年轻学子们对劳动的轻视和蔑视,导致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否定,甚至还左右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2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后果

笔者曾以下列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生做过调查:

第一,作为大学生,你怎样看待校园劳动?劳动光荣吗?为什么?第二,作为大学生,你参加过的校园劳动有哪些?你认为还有哪些劳动你们可以胜任?你主张在读大学时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吗?为什么?第三,你怎么看待学校将一定的劳动任务承包给一些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为什么?第四,在大学生活中,没有适当的体力劳动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第五,对在校期间的劳动内容与形式,你有什么建议?

赞成在读期间有适当劳动的占58.6%;中立的占35.7%;其他5.7%; 44.6%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光荣但很辛苦;少部分学生认为劳动不仅不光荣,而且还“耻辱”,因为那是“没本事、愚蠢”甚至“下贱”的代名词;参加过校园劳动的占33.1%(但基本上都是搞寝室卫生);没有参加过的占63.1%;其他占3.8%;主张在大学里安排学生适当体力劳动的占60%;对大学生活中无体力劳动,认为有影响的占50%;无影响的26.9%;影响不大的19.2%;其他3.9%;对校园劳动内容和形式,主张校内劳动与校内外兼职相结合的占26.9%;认为只要不与学习相冲突就可以的占38.5%;认为劳动必须有偿的占34.6%。

3 解决大学生缺失劳动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纠正错误观念。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能让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劳动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都有很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为学生阐说劳动光荣这个观点。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工作岗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如果没有对劳动的正确态度、情感,那是教育的失败,也是学生人生的悲哀。

第二,了解就业形势。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全面了解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对劳动市场人才的结构要求。虽然人才市场供多于求,但在同等专业水平的前提下,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更愿意接受具备吃苦耐劳,具备良好劳动品质的学生。家长和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培养这一品质,以便就业之需。

第三,溯源追根,家校结合,修正学生劳动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儿子的信》中专门提到劳动这一章节。他告诫儿子,人的志向和人生的幸福,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劳动,人的志向才能跨上智慧的、创造的、科学的大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

第四,设置劳动课程、力争全面发展。目前大学课程设置,少有将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体现的,这有悖于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的职能,因此,这必须得到修正:首先,将劳动纳入正式课程。新疆农业大学连续八年组织学生进行摘棉劳动,这一活动的发起人雒秋江(校长)说:“劳动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学校有责任如此做。而且,摘棉劳动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好窗口,劳动是学生立志过程中无言的导师。”他把劳动纳入正式课程,记入学分,这让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受益无穷。其次,我们还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劳动概念、态度、情感的渗透,然后以隐性课程中的体验与体验课程来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技能方面的训练,还可以给学生安排劳动周。第五,让做义工成为一种制度。国外很多大学,特别是好的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个人品格、领导才能及特点的培养,他们认为做义工不仅可对社会作贡献,也是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途径。你获益于社会,你就应当回馈社会,这样社会才会团结,才会进步。所以,国外中学生必须要做多少个义工,拿多少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才能进入著名的高等学府,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兆先等主编.家庭教育词典:58.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就业指导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客观存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和高校都面临着挑战。近年来,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在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大,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再加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峻形势。

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再认识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

按我国目前的情况,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大学生“就业优先”的思想,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减轻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宽松、公平的环境。

(二)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

外语专业的、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经济类的、管理类和财会类的学生将继续抢手;随着IT业的逐渐复苏,社会对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会有更高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可能比较乐观;中文专业学生适应面广,有一定的功底,社会提供了许多岗位:记者、秘书、管理等,都适合他们去做;社会科学等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就业不太乐观等。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但是社会对不同的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都可以找到工作。

(三)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变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民营企业有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然将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将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业上,还要适应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1.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宽广、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决定着我国就业形势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有一定的差异。

2.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有待于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一个改革性的大飞跃,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各种刺激。“双向选择”从不利因素上讲,给那些拉关系走后门的人开了“绿灯”,解决了工作问题。“择优分配”在“双向选择”中难以有效实行。虽然学校通过评选优秀毕业生或提供信息,主动推荐等做了一些工作,也能体现到部分毕业生,而那些通过关系到好单位的毕业生无须与其他学生竞争,这样就造成毕业生素质好差与用人单位好差及需要脱节。

3.结构性矛盾突出。庞大的就业力量,客观上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大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速度,供需矛盾突出。

4.高等教育和经济转型速度没有完全协调起来,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由于高校扩招造成了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在教学质量上增加了难度。因此,学生培养质量难以与市场需求接轨,远远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5.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现实。学校和社会不是隔绝的,社会上消极、腐朽的东西,弱化了他们将所学知识去报效祖国和人民,立志到艰苦地方去创业的思想。

6.就业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由于人才市场的不完善、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到位、学校与社会单位的协调不够等原因,仍然存在信息和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就业竞争环境欠公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

7.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放松。家长、教师、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都是非常广泛和深刻。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容易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而对子女的道德品质培养、心理辅导、劳动教育等有所忽视,这些弊端影响学生在择业上,贪图安逸,讲究功利实惠;学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敢严格管理学生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使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政治方向模糊,把文凭和学位当作换取名誉、享受地位的条件,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不满。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

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1.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很少有大学生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能力、个人特长、兴趣、学习、工作方式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等,依次做出决定和计划。

2.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回报期望过高、就业盲目性大。有的学生还无法接受就业制度的改革,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使自己陷于不战自败的困境中;有的学生在获取职业信息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上不强,常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等。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因为扩招、下岗工人多而再就业等多方面原因带来工资标准降低,进入大城市、大企业的要求更高、机会更小等就业行情,因而在就业中没有目的性,不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浪费了就业机会。

3.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依然居主导地位。学校培养高分低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许多高校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自觉意识不浓,条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

4.部分大学生文明礼貌欠缺,不注重细节。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评判好与坏、对与错,在生活中表现得自私、封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与大家不能很好

的合作。但是,现今的用人单位几乎都特别注重团队合作,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机会。

三、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高校毕业生毕业分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望与发展。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教育和指导也应该是广泛的,将就业指导和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为毕业生传递信息,起到“媒介”作用,更重要的要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补充自己,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深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就业观

1.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毕业分配政策的内涵。强调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并不意味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政策界定了择业的目标和出发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2.高校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国情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定树立科学的、务实的事业观和奋斗观。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摆正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因此,学校要让大学生清楚: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只能使竞争越趋普遍和激烈,优胜劣汰,谁也回避不了,必须使个人适应这个要求。市场经济中,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适应性强,需求量大,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要以这些人才的标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1.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己认知,对社会认知,对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等应有全面的了解;学校要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心理承受力、合适的职业类型等,逾越自己条件或对自己缺乏信心都会使择业失败。

2.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学校和社会通过网络、电话、邮寄等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使信息畅通无阻,保证大学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4.要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实现各种就业渠道相互贯通、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见习、实行、参观考察、提供模拟招聘会和面试机会。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时时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的合格成员。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若干思考[J].教育艺术,1996,(4).

[2]郭建峰,刘启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8).

篇(3)

一、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 、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校长负总责,各部门密切配合,以班主任队伍为主,全员参与。领导以身作则,时刻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工作中做教师的表率;建立起“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 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 、 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组织教师定期学习时事政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教育法规,树立怎样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校风与教风。本学期我们继续以“三德”学习为主线,开学初,对所有的教师进行德育学习,以领导讲座带头的形式号召我校全体教师进一步深入三德学习当中。在这一块工作中,我们以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主,并及时反思,以各种活动为辅,来树立榜样和标兵,如根据我们每月评选出的师德标兵,进行演讲,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利用向学生进行调查并评选心目中最喜欢的教师来及时了解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等存在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抓准机遇集体学习有关德育工作的理论和有关业务经验的文章,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班主任:“以新思维、新方法、新目标、新要求来指导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工作拖拉、浮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及时完成各项任务;严于律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工作的巨大热忱和对教学的极其严谨给同学潜移默化的熏陶。

3 、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我们采用领导做讲座、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介绍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评价分析全校各班班主任工作情况,指出不足之外,提出改进要求和措施,加强常规管理的指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了对“红领巾广播站”、橱窗、报刊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把好舆论导向。橱窗、班报等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

(2)、规范班级教室布置。在规范班级布置的同时,要求各班体现班级特点,营造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学期,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加大学生课间文体活动,丰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

1.根据上级关于一生双爱好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通过各种兴趣班小组(口琴、象棋、跳棋、剪纸、美术等)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结合学校的一校一品,为了加强学生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开展了大课间活动,增加学生活动时间。并以各种活动为衬托,如没两周一次跳绳比赛,每次比赛都评选出获胜学生和优胜班级,活动形式多样,适合年龄特点。

3.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周三下午3节课为阅读课。并开展了入手抄报、黑板报评比、讲成语故事、 “我与好书同成长”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三、加强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狠抓学习习惯等养成教育。

1、开学初,我们借升旗的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号召,利用学校广播、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好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向好学生学习。并坚持每月有主题,每月有活动。

如9月份我们开展了全员性的主题班队会,以“学习习惯”为主题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及时解决发现突出的问题,如学生的执笔、坐姿、讲话、听讲等。每月我们还进行一次学生书写规范评比活动,及时发现好的学生,利用橱窗广播等进行表扬,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每次都评选出优胜班级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学生公开。

2、安全教育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了对学生课间活动的监督,坚持集体放学制度,做好交通安全等教育。每位班主任老师与年级组长签定《班主任安全责任书》,年级组长再与教导处签定《安全责任书》。并组织全校学生观看有关安全教育片,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四、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重要的德育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1、 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是少先队的核心,将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和体验教育活动贯穿始终,注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抓住重大事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注重少年儿童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少先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本学期少先队大队部以教师节、国庆节、等各种节日为契机,以征文竞赛、校园广播、板报、德育基地、主题班会等为教育阵地,寓教于乐,着重抓好了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文明、健康地发展。

2、实行“主人教育”办学理念,放手让班干部对学生迟到、眼保键操、课间操、卫生进行检查,班级管理中注重蓄势借力,对学生放手不放任,指导不包办,创造条件让学生管理学生。如我校的“监督哨”同学每天对我校的一些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卫生、行为礼貌、零食等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

篇(4)

守则一:不能乱发脾气及嘲笑别人

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之日起,他们就饱受长辈的溺爱。长辈对于独生子女的各种要求,无论是合理的抑或是不合理的,都会尽量予以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中,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待其上了小学之后,学校侧重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思想人品教育则比较漠视。独生子女在溺爱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坏习惯本来可以通过其最早接触的小学教育得到纠正,但是我国小学过于重视智育的做法却在无形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反面作用。

实际上,我国古代是很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颜氏家训》等就是古代的教子经典。《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的王应麟,其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史、神话、伦理等内容,短小精悍,简单易学,是古代小学生启蒙的必修读物。《千字文》是南朝的周兴嗣所写,全文共250句,四字一句,字不重复,每句都押韵。《千字文》在介绍自然、农耕、园艺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古代孩童修身养性的必备之物。“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1]这句古谚就是对《千字文》的高度评价。《弟子规》系清朝康熙年间学者李毓秀所作。《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小学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等方面应该遵守的规范,是培养小学生操行的道德指南。《颜氏家训》的作者是北齐著名文学家颜之推。《颜氏家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谆谆告诫后人在立身、处世、治家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是古代人对孩童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良训。这些古代的教子经典反映了古人的教育观:要把孩子培养成有教养的人。

我们现在过于注重智育而忽视修身的做法使得现在的小学生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在他们的意识中,家人对于他们的要求必须百依百顺,如果稍不满意,他们就会发脾气,当众吵闹于长辈。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关爱别人,不知道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发现别人不如自己,看到别人有生理或者性格上的缺陷时,他们不懂得同情,相反还会嘲笑这些不幸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这样的小学生即使学习成绩再好,等到他们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其也徒有有学问的外壳,对于社会的贡献则微乎其微。

冰岛民众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与人为善,胸怀宽广,富有教养。这条冰岛小学生守则是冰岛民众教育观的反映,同时也说明冰岛小学教育的与众不同之处。

守则二:玩具房要干净,起床后一定要把床铺整理得井井有条

中国的小学生从孩提时代起便拥有数量、种类很可观的玩具,但是很少有玩具房,他们的玩具基本上是放在自己睡觉的屋子里。由于家长的溺爱,他们很少收拾玩具,更别提清洁玩具了。如果他们有自己的玩具房,家长就可以利用他们喜爱玩具的心理,教育他们富有责任心,要讲卫生;在玩过玩具之后,要把玩具放回原位,如果玩具脏了,要马上清洁;玩具房的卫生要经常打扫,以免滋生细菌。所以我们应该尽力让小学生拥有自己的玩具房,实在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在客厅给他们隔出一个空间。等他们有了自己的天地,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教育。有责任心,讲卫生,这是人类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必备法则。

“床铺是一个人最亲密的朋友,床铺的整洁度是一个人修养的最直接表现。”[2]我国的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自己来整理床铺。有些小学生中午住宿在午托班,尽管在那里学会了叠被子,但是离井井有条的标准还是差得很远。他们回到家中就故态萌发,把在午托班学到的一点点关于整理床铺的本领忘到九霄云外。床铺虽小,但其整洁度是一个人自重自爱的一面镜子。我国小学生的床铺大都凌乱不堪,被子卷成一团,床单皱皱巴巴,衣服堆在墙角,玩具及书籍散落床上。

也许,家长会认为,床铺的整洁度与小学生的成长关系不大,小学生只要学习好,外表干净整洁就行了,反正家内的凌乱外人看不到。孰不知,床铺的井井有条对于小学生养成洁身自爱的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床铺都整理不好,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去办成其他事情。这就如同东汉的陈蕃,其少年之时独住一室,但是他比较懒,屋内的东西摆放得杂乱无章,很少去收拾,导致屋内灰尘遍布,异味刺鼻,无人来访。陈蕃之父的好友薛勤批评陈蕃,劝告他要把屋子打扫干净以迎接客人。陈蕃认为一个人打扫不打扫房屋无所谓,只要将来能够建功立业就行了。薛勤反问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后来成为至理名言,流传甚广。

床铺的整洁度对于女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女孩子爱美,但是她们的美丽首先体现在整理床铺上。连床铺都不会整理的女孩子只是一个懒丫头。要想使我们的小学生真正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让他们自己动手整理床铺,并整理得井井有条。

守则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父母干家务活

自立,是一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我国的小学生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长辈曾经吃过很多苦,为了让后代不像当年的自己那样苦,长辈把本来应该让小学生自己做的诸多事情包干了,导致很多小学生竟然不会做在其年龄段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的小学生,早上起床需要父母叫,即使父母叫过之后仍然赖在床上不愿意起来,冲咖啡及冲牛奶之类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得让父母代劳。倒开水非常简单,但是他们借口怕被烫伤,不愿意倒,而父母也乐意帮着做。给小学生买一些拼装的玩具,本来是为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但是家长多是自己拼装好后直接让他们玩。老师给小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第二天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有些小学生忘带了,家长听说后马上把东西送到学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学生的依赖意识,不利于他们自助能力的培养。接送小学生上学途中,书包都是家长拿着。等到小学生上了三年级,完全可以自己走路或者坐公交车去上学了,可家长仍然不敢放飞,依旧要亲自接送,这种状况基本会持续到小学生上初中为止。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我们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格及生存能力。

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可在现在的小学教育对于劳动教育比较轻视,小学生在家中也从不参加劳动。其实,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可以让他们帮助父母刷碗、洗菜、择菜、拖地、扔垃圾、擦桌子、甚至做饭。让小学生分担家务,可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自我意识和劳动意识,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

正是因为我们从孩子上小学起就不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所以现在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事情:一些大学生甚至是博士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也不会收拾宿舍。

守则四:每晚8点30分必须准时睡觉,生日和圣诞节不许向父母要贵重的礼物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时间观念,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即使他的想法很好,观念很超前,能力非凡,但是对时间的漠视会使得他的愿望落空。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不会成功的,因为浪费时间就是给自己的成功之路增加障碍。我们要想使得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一旦小学生时间观念强了,很多事情就不用家长操心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备正确的时间观念的一个体现就是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古如此,这样的作息习惯符合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有利于人体的劳逸结合。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使人分清楚白天和黑夜、学习工作和休息娱乐,可以使人形成张弛有序的生活节奏。我们的小学生时间观念不强,根源就在父母。很多父母就没有养成准时休息的习惯,为了看一个喜爱的电视节目,父母会一再推迟他们睡觉的时间。我们应该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开始,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人教育学童的侧重点之一。但是,在奢侈品消费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已经把这些美德忘到脑后了。给小学生买衣服,我们都想买一些名牌。小学生的衣服破了,很多家长都会将其扔掉。小学生过生日,家长会隆重地为其庆贺,有些家长甚至一年为孩子过两次生日,阴历一次,阳历一次。逢年过节,家长会给小学生数量可观的压岁钱,还会举行盛大的聚会。那些官员和富豪的孩子在生日和过年时更会收到数量可观的贵重礼品。

如果我们要给小学生过生日或者节日,务必要过得朴素一些,不能铺张浪费。我们要让他们明白,快乐来自于亲人发自内心的祝福和关爱,而不是那些虚情假意的财物及言不由衷的赞誉。到他们生日那天,我们可以让他们为母亲过节,因为在那一天母亲让他们来到了人世间,以此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在过节日时,主角是长辈,而不是小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尊老意识。

守则五:不许追星,课余生活要充实

小学生是通过电视和网络知道那些明星的,明星在屏幕上光彩照人的形象体现出极强的感染力。但是很多明星的表面和实际差别非常大,比方说在电视中是个缉毒英雄,但在幕后却是个瘾君子。小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有限,他们很容易因倾慕明星的屏幕形象而开始追星。追星是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曾经导致了一些家庭悲剧。我们要正确引导小学生,教育他们如何看待明星。我们要告诉小学生,他们喜爱的只是明星化妆出来的外形,而现实生活中的明星是不值得追逐的,他们也有很多缺点;明星可以赞美,但是不能崇拜;如果要追星,就要追那些对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冰岛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内容包括跳舞、排戏、体操、弹钢琴、打网球、打乒乓球、玩橄榄球、跳踢踏舞等。冰岛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同的项目。虽然我国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从形式上和内容上看给人的感觉也是丰富多彩的,可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的很多小学生在课余要参加书法班、英语班、数学班、围棋班、音乐班、作文班、读书班、游泳班、绘画板、跆拳道班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级。家长大多并不是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让孩子上培训班,而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就导致很多小学生对培训班深恶痛绝,尽管人在培训班,但是心却不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冰岛的小学生守则兼顾校内和校外。通过这些守则我们可以看出:冰岛小学生守则的目标是要让后代有教养、有宽容心、自立自强自爱、有生存能力和劳动意识、勇于承担责任、有正确的时间观念及人生观,这对现实的中国教育颇有启发。我们也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小学生守则,让小学生真正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但是方法论问题却是一个令众多专家、学者及教育者费尽心思的问题。以史为鉴,或许我们可以从18世纪法国思想先驱卢梭的儿童健康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卢梭;儿童健康;遵循自然;天性;生命教育

“以人为本”思想日兴社会,生命教育日益备受关注。生命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理由,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生命是教育方法实施的依据。儿童时期的教育经历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关爱儿童健康、注重提升儿童生命质量成为目前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世界教育史上,一些中外著名教育家们都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思考。十八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1712—1778)在《爱弥儿》一书中,就曾用较多的篇幅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出发深刻论述了幼儿健康养护及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卢梭关于遵循自然与关爱儿童健康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生命健康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和探究。

一、遵循自然、顺性发展是关爱儿童健康的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归于自然,他认为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有三种:自然的教育,是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是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是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而教育的目标是在后两种教育圆满的配合下,或多或少地接近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的目标。而儿童的健康养护则是这一良好教育目标的开端。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⑴,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

二、关于在具体的养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健康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通过对爱弥儿的健康教育实践,卢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到真正关爱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了培养“自然人”的具体方式方法。

1、婴儿期:生命的第一期

首先,挑选最好的保姆。作为孩子的最初教育者,如果因母亲不愿尽她的养育责任等原因,那么精心挑选保姆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卢梭提出了挑选保姆的原则:“身心两健,即健壮的身体、好的品格和好的性情”。“放纵的感情会败坏奶汁的质量,品行不端、性情急躁的保姆会使不能言说的幼儿吃尽苦头。而且保姆最好是素食养生法。”卢梭从当时的社会经验中得出,通过吃植物性奶水养大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患腹痛和生肠虫,他甚至从新生婴儿的年龄变化、身体结构发展方面论述了母乳由稀变薄的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其次, 父母应当承担起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孩子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二者在尽责任的先后和采取的做法方面要配合一致。母亲亲自授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孩子需要母亲的关爱。因为一些母亲们把婴儿交给保姆,便失去了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机会;一个做父亲的,生养孩子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社会还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他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这种神圣的责任。⑶

(2)儿童期:

经过了幼儿期自然危险的考验和锻炼,儿童获得了生命的力量,拥有了健壮的身体。这一时期教育者应该遵循自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关爱儿童,使其健康的身体得以持续和发展,使健康的精神得以熏陶和完善。

首先,不娇生惯养、溺爱放纵,这是关爱儿童健康的真正体现。在卢梭看来,孩子的性情如水一样柔和易导,一出生他在身体上就要开始承受自然赋予他的各种考验和痛苦,以便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磨砺出好的性情。卢梭认为“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⑷,我们决不能违反。卢梭认为过于溺爱的做法的确是非常危险和残酷。事实证明,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其它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绝不要让他的不良欲望成为支配他人的命令。婴儿经常用啼哭声来命令和支配别人,而人们经常会因怜悯和同情他的不会说话而顺从他,这样,孩子幼小的心灵最早获得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天性此时已经背离自然受到扭曲。若任其发展,孩子将最终会成为教导者和他自己乖僻任性的牺牲品。

其次,把儿童看作儿童。“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望”⑸。卢梭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对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总是把儿童当成人看待,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主张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要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对其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和惩罚”,⑹因为他们还没有任何善恶的观念和判断的能力。孩子应该有自由活动和亲手做事的权利,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对与错,从而培养判断力。

再次,节制和劳动是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医生。 “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它贪食过度。”。劳动教育使儿童从自然的田间劳动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在节制的培养中儿童可以减少不正当欲望,同时学会谋生的手段,从而达到理想教育的目标:“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 。

三、卢梭儿童健康教育思想对生命教育的借鉴及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教育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教育家,卢梭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幼儿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然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这一理论虽然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了,但是对于我们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的本质及阶段方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提倡生命教育,关注和解决当前家庭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及现代社会特有的留守儿童心理等问题无不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一,生命教育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关系问题。

进行生命教育是需要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否则是失败的甚至危险的教育。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在六岁以前可能就决定了。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儿童教育方式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做法:溺爱放纵、娇生惯养,如众星捧月般地呵护着,孩子完全丧失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自由,成了经不起任何摔打的“玻璃人”。

通过探析卢梭的健康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应当形成新的认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并贯穿全部教育的始终,父母的育儿观和教养方式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起着促进、加强或者削弱的作用。只有做到二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在生命中快乐地接受教育。

第二,生命教育与教育目的、内容的关系问题。

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的现象仍普遍可见,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地兴办,无数正常的儿童被催化成超常儿童。传统的应试教育稳扎稳打,功利主义思想主导着教育领域。体劳教育处于被忽略地位,儿童玩耍的天性被逐渐销蚀掉。这与卢梭所批判的压制人性的欧洲封建教育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同样的手段“造就出了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饱受各种选拔摧残之后的少年大学生们,作为早熟的果实高挂枝头,是否丰满和甜美,生命质量如何恐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通过解读卢梭幼儿健康教育思想,我们应当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认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体劳教育应当成为儿童教育的基础,而道德等精神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一切的知识和各种美德都可在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中获得;智育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进行心灵陶冶的手段,知识能推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使这种追求不断提高,但绝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

第三,生命教育与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民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日益下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都源于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隔代养育或无人管教使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亲情之爱。缺乏关爱的早期幼儿家庭教育、情感教育所导致的心理情感差异将会对孩子产生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卢梭指出,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不会有家庭的亲情,只有被歪曲的天性和道德,只有对谁都不爱的灵魂。造成社会中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败坏了社会风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那些做父母的人担负起最初哺育孩子的首要责任,改变恶习,遵循自然,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药”。⑻

总之,要使各种教育改革问题真正取得成效,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透视教育,服从自然法则,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提升人的生命初始质量作为教育研究的起点,让教育在关注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二者的协调统一。虽然卢梭的这一教育思想带有时代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空想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一般规律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仍然是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注 释】

[1]「法卢梭.爱弥尔(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第23页.

[2]同上,第13页.

[3]同上,第27页.

[4]同上,第83页.

[5]同上,第74页.

[6]同上,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