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物科学的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6 10:56: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科学的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科学的发展

篇(1)

关键词 生物科学 生物课程

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内容,乃至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和反映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对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不再完全适合于科学的继续发展。新的启蒙运动的方法论特征很可能是以整体生成和经验原则支起的方法论构架。而这样的新科学启蒙思想核心正适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内成长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科学源于哲学。科学不仅具有认识论价值,而且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程理论是人们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方法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自然不可能摆脱科学的影响。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课程理论的构建。在牛顿和笛卡儿的世界观中,宇宙是机械性的封闭的宇宙,地球被视为巨大的机械系统中的一个齿轮,众多行星被视为巨大机器中的齿轮组,其运动可以钟表的精确来测量。“这些机械喻不仅为现代科学——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角度来考查——而且为我们称之为‘可测量的’机械的与科学的课程奠定基础。在这种机械性导向的课程中,目标是外在的,而且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目标一旦设定,便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师成为驾驶员(通常驾驶的是别人的车);学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为被驱动的物体。这种机械喻阻碍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关课程目标与规划的有意义的交流。”这就使得课程学者难以理解杜威关于目标和目的来自于而非先于教学活动的观念,使教学成为教导的、指导的。

随着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生动摇。生物是多层次的充满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系统,同时也是开放的动态系统。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当然也具有生命系统的这种特性。因此课程的设计应当基于经验的流动,而不是将学科、年级、教学计划以粒子的形式出现,应当发展一种更具有互动性和转变性的课程框架,构建一种鼓励学生以更多的洞察和更深的层次反思其学习行为的课程。

篇(2)

【关键词】课题研究;生物学原理;生物科学素养;能力

笔者参加了我校报批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其研究的项目之一。为了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兹将本人负责的项目作如下总结:

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建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平台。生物学原理科学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中心特点是,理解重要的科学观念,懂得科学技术潜含的力量及各自的局限性;具备科学思考的能力;能够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运用于个人决策或参与公共文化事务之中 。生物学原理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呈现了生物科学的事实观念和特点,而且还呈现了生物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造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

生物学原理的重要特点生物学原理反映了生物界中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生命活动中的本质关系,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形成机理 。生命性生物学原理重要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而生命活动规律重要表现在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化、进化及系统发生等方面 。生命性是生物学的根本特性,生物学原理是围绕生命活动这个中心展开的。综合性生物界具有少样性,生命系统具有少层次性,而且是高度组织化的,如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在生物系统不同层次上有着各自的生物学原理,但每一具体的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许少原理不仅超越了生物科学单一学科分支的范畴,涉及到各种生物类群,而且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特别是近代生物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更加注重了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因此,生物学原理的综合性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源和空间 。

加强生物学中心观念的教学生物学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学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生物学知识,它反映了生物学事实或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形成生物学观念和掌握生物学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形成生物学观念是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基础,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生物学原理;另一方面,掌握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从生命活动变化中去进一步地理解巩固生物学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观念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就无从谈起 。加强观念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创设便于理解观念的良好环境,提供探索生物学观念所必须的感性材料或典型事例 。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素质不等于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接合,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现实的教育形式下,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普遍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相背,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实践相互脱节,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技术、技能等能力极其低下,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不足等缺陷。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生物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改进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现在每个初中生毕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相联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书本,再从书本回归生活,使生物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与作用,领悟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进而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生物课学习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生物学属于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将有助于生物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生物课培养学生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学方法,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笔者根据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际教学经验,将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利用生物学原理能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微生物、实验等五个方面。例如实验教学方面,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样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生物学能力的获得和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同样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发展各种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协作精神。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个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

把实验课和理论课、活动课、课外实习、野外考察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教学开放空间向课外和校外延伸,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学实验中植物各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可以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以野外的植物为材料,观察记录不同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花及果实的类型,植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与植物生活环境适应性,使学生以新的目光新的角度,发现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问题,开阔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和思想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注入式”变成“主动吸收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能力、信息收集鉴别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1]。

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以及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精神文明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物学新课程开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的新局面,新的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作为生物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分。在STS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STS教育的效果。课堂上若选择一些学生感谢到亲切、实在、能接触到相关问题或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时间;研究

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国在生物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通过生物科学与社会的教学向学生展示生物科技在社会中产生的作用,并使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运用的现状和前景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及身边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一、研究方案

选择两个在水平上相当的两个班级做对照实验,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均使用统一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材并同为一名授课教师,区别在于实验班使用STS教学法组织教学,而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其他方面严格控制以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并尽量避免无关因素对于实验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前测,对两个班级的同学进行生物学检测及生物学兴趣态度问卷调查,检测试题需署名以确认两个班级同学的生物水平与试验后做对照,态度兴趣无需署名,仅用于了解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情况。(2)实验班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对实验班学生合理编组,以5到7个人最佳,男女比例相当,然后教师通过对生物科学史及生物科学进展的阐述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课堂问题及小组交流和组间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实现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小组高效学习。整个过程需严格要求纪律,以具备融洽的学习氛围。(3)实验班采用STS教学方法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实验班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及安排相应的调查研究计划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形成调查资料进行交流并得出结构,而对照班则是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教与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最终由教师进行课程总结。(4)检测实验效果,通过实验教师设定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目标检测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后测,比较两个班学生对科学概念、过程技能、知识应用以及创造性领域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然后进行对应的兴趣和态度问卷调查,从对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学习喜恶、生物科学的了解等方面对两个班同学进行调查。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合取得的数据及答案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以下结果:(1)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STS教育能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2)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STS教育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STS的教育方法能够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方法并通过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即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同时也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生物科学的素养和品质。

四、结论

通过实验的设定和实施能够正面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课程是可行且有效的,在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用STS教学法能够将素质教育真正的发挥出来,并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素质和思想,与此同时也能够全面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五、建议

虽然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结果,但是通过反思我们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生物学教学中的STS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课程的内容深度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把控,另外对于BTS教育的切入点需要结合社会热点和社会生存及生活健康的密切程度,并且对STS教育的效果需要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但因为有的方面很难合适评价所以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在BST教育教学中的指导方法,同时针对STS教育中的教育活动也需要学校及社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防范安全问题的出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使我们发现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进行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带动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同时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必须改正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深入的研究并吸取国内外优质的教学经验,另外要求生物教师具备适应能力及解决各项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有机的进行结合,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刘恩山,赵占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推进生物教学改革――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特点及其理念[J]. 课程.教材.教法. 2000(08)

篇(4)

1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闻素材;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12-0090-01

当今社会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是科学素养的竞争,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生物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可以为学生以后生物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要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课堂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要落实,本文主要从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1.生物科学素养和新闻素材1993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院出版了生物学的课程指南,里面指出生物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人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就应该有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秉持正确的生物科学价值观去学习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和方法.我国近几年引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2011年颁布的文件中指出了生物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生物科学素养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组成,三者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新闻素材是记者提炼出来的新闻事实和新闻题材,新闻素材的来源渠道非常广,只有通过仔细核实判别的才能成为典型的新闻事实,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新闻的大致特点有最近的事实信息、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应用新闻素材教学的基础是保留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教师确定生物教学目标后对新闻信息的处理和归纳总结.2.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中的效果和实际案例。

一、埋下悬念,鼓励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状态总是会随着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制造比较活跃的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人粪尿的处理”这个章节,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粪尿的价值,所以可以应用这样一则新闻:“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的中小学采集男孩的尿液经过提炼后卖给医药公司生产尿激酶,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尿液的价值.”通过这则新闻,教师再让学生记忆以往的内容“尿的形成和排除”,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产生好奇,他们就想知道应该用什么措施利用好人的粪尿的价值.

二、观察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个习题:“鸡生蛋,蛋生鸡,是先有鸡还是蛋?”要让学生综合运用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进行分析,要让这个题目简单通俗化,就可以提到外国的新闻:“英国的一只小鸡不是孵蛋出生的,而是母鸡的身体生出来的,受精卵在母鸡的生殖系统里发育了一段过程把蛋孵化完成了.”在加上《每日镜报》里面的:“当然是先有鸡再有蛋了!”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和总结,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联系起来: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鸡的出现,鸡蛋也相应出现,这两者谁先谁后都不重要.

三、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上提供事实根据

根据初中学生自身的认知特征,把生物学的原理与现实的场景联系起来,用事实说话,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原理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对新闻素材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得出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然后再不断推理归纳出新闻素材和生物学知识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四、对教学材料进行补充,让学生多角度收集信息

课本上的知识存在局限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物学知识和新闻素材结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质疑课本上和社会现实存在差异的地方,认识到学习的知识要和社会的需求同步,社会的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可以对比出新闻素材和生物科学知识,拓展了书本上的生物科学知识.如何合理地在生物课堂上应用生物素材,首先要确定生物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师对新闻素材的处理和应用方式也会存在差异.教师不能盲目的在课堂上使用新闻素材,要对收集的新闻素材加以总结和整理,进而发挥新闻素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其次,要合理化地在生物课堂上呈现出新闻素材,生物知识和新闻素材的衔接要紧密,可以增加和新闻素材有关的小组讨论.新闻素材和初中生物知识存在相关性,可以真实的展现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发挥出学习生物科学的积极性,能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生物难题,掌握科学的概念,这是一种多角度的教学方式,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新闻素材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包闽.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许丽.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6)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学校大多开展了专业英语课程,将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并设计了校本教材等,要求教师按照教材开展授课工作。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将专业文献作为全部教学内容,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在教学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英语听读译教程》一书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全面地阐释了现代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为了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每个章节后面都提供了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词汇练习题目、语法练习题目等等。

《现代农业科技英语听读译教程》一书共分为17个单元,内容涵盖学术英语概念、生词学习和词汇量扩大方法、英语文献阅读技巧、农业科学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该书的编写可帮助广大农业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及工作者提高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鉴于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英语学科的发展弱势将更加明显,高校需要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比如,当前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兴趣薄弱,并不能全身心投入英语课堂,吸收教师传输的英语知识;农业与生物学专业学科知识理解难度较大,专业词汇较多,句式结构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阻碍;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要为学生讲解英语知识,介绍农业与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从整体上来看,当前高校英语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扩充教学内容,收获英语教学实效。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采用僵化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

英语教育对学生意义非凡,高校需要主动承担育人重任,扫清学生成才之路的障碍。高校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断发挥教学实效性。首先,高校应该把握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对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对校本教材进行开发,写入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最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其次,高校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开展英语训练,整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辅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比如为学生介绍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专业文献,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等。为学生介绍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专业论文,使学生阅读国际权威期刊并从中获取知识。再次,高校应该将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材与科技文献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习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工作中,突出英语教学的应用价值。最后,高校应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教学方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比如,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插入互联网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依靠开展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练习题目。这一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必须全方位构建教学体系,立足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发展的大背景。《现代农业科技英语听读译教程》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对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为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篇(7)

[关键词] 生物素养;学科热点事件;屠呦呦;施一公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重要的目标。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描述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合理挖掘当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开展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一、解读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n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1993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简称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比较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界定,虽然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总的来说,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认识是趋同的。概括地说,生物科学素养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定义: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能够用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科学现象;在能力层面上,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具有将生物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知识具有关注和探究的热情,对生物学技术及其他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并且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抉择。

二、学科热点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当今,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各类信息的渠道增多,不少事情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为社会热点事件,这其中就有一些事件与生物学具有一定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学科热点事件。这类学科热点事件本身或者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可能蕴涵着生物学的知识和原理,可能关系到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也可能涉及对生物多样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这就使得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具备了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资源的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也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应然之举。一方面,学生对于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现象和事件的关注,乃至于愿意着力于对它们进行探索和研究,本身就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部分。2016年1月7日的《南方周末》发表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一文中指出:现在的高中生中知道当红影视明星的学生要远多于知道屠呦呦的学生。此文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用现实的情景及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并借此将综合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加以整合;需要用人类最前沿的科普性知识,不时对“核心素养”予以淬炼和激活。另一方面,热点事件得到了社会层面较多的关注,在各种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去了解甚至去研究的兴趣。由于学科热点事件关联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就有可能围绕这些热点事件有所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是很多的,笔者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其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一)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2015年,我国生物科学领域最引入注目的事情当属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与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这是我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消息传来,可谓举国沸腾,中国科学界多少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的梦想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现实。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都应该在第一时间与同学们分享这份喜悦。同时,教师也需要挖掘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上的价值。

首先,教师应利用这一事件努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虽然学习及科学研究的本身并不是为了获奖,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毕竟代表了学界对科学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科学家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国家的一种无上的光荣。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国家在获得诺贝奖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花落中华大地。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在生物学领域还有无穷尽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类去发现。21世纪正是“生命科学”获得巨大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或者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宣传员。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提到,“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从这些颁奖词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学习生物学知识以及进行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经过探讨,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力求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学习生物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一名学生立志要去实现的目标。屠呦呦研究员在解释当年她选择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的原因时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这段表述说明了屠呦呦年轻时候的志向和追求。显然,她获得诺贝尔奖与她所具有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精神、引领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探究历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揭示剪接体结构及工作机理

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我国也有一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15年8月,中国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科学》周刊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文章,揭示了剪接体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有关基因表达过程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发现,清华大学为此项科研成果召开了新闻会。生物科学界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一发现是有望@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绍・帕特尔说:“剪接体的结构是完完全全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影响并鼓励下一代青年人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这一事件无疑是人们尤其是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而帕特尔教授的评论,提示我们这一热点事件富含着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生物科学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围绕这一事件,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施一公教授的团队研究的成果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在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之举,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创新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RNA剪接体的结构是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而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技术,并运用了新的计算方法才最终得到了科学的结果。也许,同学们并不能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但同学们一定要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创新并不一定就是“无中生有”,如上文提到的冷冻电镜技术已经产生了几十年了,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的最前沿技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可能是一种技术的改良,可能是一种新方法的运用。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在科学的基础上勇于革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增强了他们对创新的理解,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成为可能。

其次,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施一公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界,施一公教授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那些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他略带传奇色彩的求学和科研之路,他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他对中国科学研究及教育状况的真知灼见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去了解、研究和感悟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显然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同样值得我们的学生去关注。这个研究团队非常年轻,但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惊人的业绩,这也许更能激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向他们靠近的激情和勇气。

再次,在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这一热点事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大有益处的。RNA剪接体是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对前体RNA加工成成熟RNA过程中发挥其作用的。这个作用的机理,高中学生不必要知道。但与这个过程相关联的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外显子和内含子、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知识是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了解甚至掌握的。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同学们介绍这一热点事件及其有关背景,便会很顺利地为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就能更加投入和主动,这显然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当然,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是层出不穷的。生物教师应该持续地关注这类事件,并积极探索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的应用价值,为顺利完成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