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全球能源危机的原因

全球能源危机的原因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6 10:11: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全球能源危机的原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全球能源危机的原因

篇(1)

1 、新能源汽车定义

根据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规定: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2 、当前汽车行业发展中面对的矛盾

(1)能源危机问题严重

2003年,我国原油生产1.69亿吨,石油进口1.19亿吨,其中原油进口超过9000万吨,原油进口量与2002年同比增长近3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受我国原油生产资源限制,不具备大幅增产的条件,逐年增加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更加依赖进口石油。 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超过4亿吨,对外依存度将有可能达到60%。严重的能源危机正日益威胁着燃油汽车的发展。

(2)环保压力逐年增大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通常在城市的CO总浓度中,汽车排放的CO比例高达90%~95%,而汽车尾气正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3)能源危机引发的汽车行业结构变革

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以上问题表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当务之急,在全球能源危机之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广受各国关注的新兴产业,必将引领未来的汽车市场。

3、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

(1)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但是它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久以前,科技部电动汽车项目确定了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三纵三横”的研局。这一思路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当前市场上流行的能源技术分为三种: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不过,除了混合动力技术外,其他两种技术大规模商用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以纯电力驱动为例,目前电池组的协同作业,充放电的次数,电池容量和重量都未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技术要求。同时,工业化大生产和实验室制造是两回事,很多问题将在生产数量增长后逐步暴露出来。而燃料电池技术,因成本比其他两项技术成本更高,所以难以普及。与此同时以氢燃料大规模驱动汽车还尚需时日。

(3)发展机遇,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新的转折点、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低谷,抢占市场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发展中的机遇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为抓住这一大好发展机遇,我国很早就开始了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我国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科研专项和清洁汽车科技行动攻关计划的基础上,在“863”计划中又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继续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通过艰难的自主的技术攻关,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日益成熟。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国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依据不同测试方案实际路况运行节油10%至40%,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开始(下转第65页)(上接第94页)始小批量进入市场了。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北京奥运中心区使用的大容量锂离子蓄电池客车,代表着当今国际纯电动大客车的先进水平。我国制造的纯电动轿车具有很高的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小批量向欧美国家出口,国内市场需求也不断加大。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的整车集成技术有了新的提高,无故障间隔行程与国外同步达到了3000公里,燃料经济性优于国外同类燃料电池汽车,并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挡变速器”和“氢电系统安全性碰撞”等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面对的挑战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对此有专家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各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据调查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缺少的不仅仅是配套的基础设施,而且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动力技术是主要的制约瓶颈。制造生产出成本低、体积小、动力持续能力强以及使用寿命长的电池是化解新能源汽车发展难题的症结所在。另外,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迎接产业化的到来。因为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的产品在可靠性和质量等方面均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程度差距,自主混合动力系统产品的总量还不足千套,需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点推广,争取在3至5年的补贴期内增强自主创新力,以便顺利进入大规模生产。最后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研究比国外起步要晚大约20年,因此即使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功,我们也不应沾沾自喜。而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清楚的看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缩小与先进技术的差距。

篇(2)

近年来我国能源危机的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问题也名列其中,解决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已经是国家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在建筑工程过程中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中要采取相应的节能技术。我国建筑给排水系统水资源浪费问题由来已久,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对建筑给排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积极考察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节能节水技术,促进建筑工程向着节能,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给排水系统的含义

给排水系统是由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部分组成。给水系统是指通过管道及其相应的辅助设施,按照建筑用地及其生产生活的需要,有组织的将水输送到用水地的系统。给水系统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和中水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则是通过管带及其相应的辅助设施,把生活和生产中的污水和废水进行排除的系统。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施工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建筑物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能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前期我国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没有重视对环境和能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出现了能源危机的现状,可以说,能源危机并不止是我国独有的现象,能源危机已经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面临能源危机这一严峻现状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节能减排”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能源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建筑工程作为耗能的主要行业之一,因此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大户。因此建筑给水节能节水施工是“节能减排”的重要表现。

建筑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 给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 在设计时并没有体现出市政管网余压的价值:市政给水管网在给水时会有一定的压力控制,如果这个压力控制的好的话会起到缓解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市政的供水管道是直接连接到住宅内部的,当贮水池低于地下层面时,市政管网的余压则会变化成为负压,这就很容易产生浪费现象。很多住宅在设计时并没有根据市政管网的余压进行相应的设计,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2) 对新能源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随着现有能源稀缺现象的加剧,寻找新的能源已经是解决能源缺乏现象的必然措施。虽然在住宅中的能源上我们采用了很多新的能源,但是还有大部分的能源存在没有合理利用的现象。新能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方面会减少新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使用效果,同时不利于能源的最大化使用。

2. 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中水系统的力度推广不够:中水系统是将生产,生活区的生活污水或者废水经过科学处理之后回用于建筑或者小区作为杂用水的供水系统。中水系统是我国节约用水的一个重要办法,它在缺水的城市和淡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普遍适用。但是由于技术或者施工场所的限制使得我国对这一系统掌握的还不成熟,我国的生活污水排量占建筑排量的首位,如果将这些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代替自来水,那么将会实现水资源较大的节约,不仅是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做法,同时也是摆脱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在我国中水系统难以推广应用,导致我国生产生活污水并没有达到重复利用的程度。

(2)水处理系统设计缺乏:合理的水处理系统不仅可以有效的处理生活生产中的污水,同时也可以从中节约其他的水资源。对于建筑工程内部的生活污水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设备来代替化粪池,在经过处理之后在进行排放,这样有利于水质的改善,这样对于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很有好处,但是我国的水处理系统设计缺乏观念,导致水资源出现不必要的浪费。

(3)雨水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大自然有时会给我们很好的恩赐,雨水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水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对雨水引起过多的关注,导致这种恩惠之物最终的浪费。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

1. 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理解到,各个国家为了应对能源危机纷纷开发新能源,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投入使用是一种有效的节能措施。太阳能作为一种常见的,并且利用率高的能源要在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中广泛应用。具体可以说通过 太阳能为用户提供热水,这样可以减少电的使用同时也达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加强市政管网余压利用力度:工作水压超标是导致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中水电资源浪费的一个原因。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对不同地区实行分压供水,达到给排水管道出水量达标的目的。

3. 加强对污水和雨水的利用率: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对污水的利用率,同时也要考虑到对雨水的利用率,因此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对污水和雨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科学处理重新投入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还会减少污水和雨水对城市造成的不利影响。

4. 推广节能节水给排系统配件及卫生器具:建筑给排系统的节能节水施工同样需要相应的设备配件给予支持,因此设计人员要选择适宜的节能配件及节能卫生器具,同时还要求技术人员对这些配件进行维修和检查,保证管道的正常运行。

结束语

篇(3)

新能源概念

新能源又称为非常规能源,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区别于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通常都可再生。而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通常不可再生,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裂变)能。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解决能源危机,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可再生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常规能源危机已经迫在眉睫,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投入应用使得这些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见表1)。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解救全球常规能源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用资源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

人才问题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产业近几年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1倍和7.7倍。虽然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各省市都积极投入到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当中,但在这蓬勃的表象后,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层次问题亟待突破。目前中国各产业过度依赖成本优势,部分产业高度依靠外需市场,多数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拥有自主技术比较少只有在技术角度真正解决问题,才能够使新能源得以利用。二是短期内新能源还不能完全取代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预测,目前所有新能源技术都不足以在所需的规模上取代传统的能源结构。一项新的生产技术被广泛采用,平均需要花费25年。到2020年,要达到我国已经制定2020年非化石能源使用达到15%的目标,这必然要依靠发展光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三是还没有形成健康的产业链结构。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但存在严重追风倾向,产业链结构明显不合理,而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产业链为基础。四是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全球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国家自己可以做到的,但由于我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给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技术转让以及美国征收“碳关税”的可能,使中国不仅要付出巨大的商业成本,而且贸易摩擦加剧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之间的新能源合作。

以上问题究其本质仍然是人才的问题。据《科学》杂志报道,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提出了一个教育项目的执行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17亿美元“重新占领能源科学和工程前沿”。能源部官员表示,美国需要培育和准备更多的新人力资源,迎接即将来临的清洁能源事业大发展。目前,国外许多大学都相继设立新能源专业,如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在环境与农业发展方面总投资超过4亿澳元。澳洲各大学也在力推工程、能源、环境专业,位于西澳首府佩斯的西澳大利亚大学和科廷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和石油工程这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基本达到100%。这表明不仅仅中国,全球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教育入手,大力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否则这种状况将严重制约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差距悬殊,就业前景看好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量比重将提高到15%,2035年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大量人才从事相关产业。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中国将有几十万人从事风电产业,其中包括好几万专业人员;而核电按照一个百万千瓦核电机组400人计算,到2020年30个机组,总共需要5000~6000个核专业技术人员。

然而,目前我国新能源人才普遍匮乏,而我国一些重点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在新能源领域释放出来,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新能源专业(实验室以及研究所是无法较大规模的培养专业人才的)(见表2)。而且大部分高校开设时间比较晚,相对而言,核专业比其他新能源专业成熟一些,但据统计,至2007年,全国也只有11所高校开设了教育部认可的核专业。尽管从2008年到2010年相继有不少大学开始与新能源相关的专业,也有相当多的职业学院加入到了能源相关人才培养的队伍中,但是这些新能源专业每年招生数量有限,加上四年的培养时间,除去出国、考研的学生,目前真正已经毕业进入新能源产业工作的专业人才为数甚少。

“智联招聘网2009年上半年才情分析”显示:随着我国对绿色GDP越来越重视、新能源鼓励政策和新的环保标准的出台以及其他国内外的因素,新能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保持一个持续的增长。与需求相比较,新能源的人才供给并不乐观。平均每个职位的申请人次呈下降趋势,用人单位只能通过加薪来提高吸引力。从薪酬上看,新能源专业人才起薪从4000元起,其中,新能源技术类人才的月薪在7000~15000元之间。从就业职位上看,新能源职位集中在技术和管理,而且,越来越多新能源的空缺职位都被猎头盯上了,一般都是几十万元的年薪。而统计显示,2009年前6月,对月薪期望在6000元以上的大学生仅占6.22%;超过半数大专学历的学生期望薪酬集中在1000~2000元;45.4%本科毕业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01~3000元;研究生的期望薪酬多集中在3000~4000元,比例为34.3%,期望薪酬在2000~3000元的比例也达到了26.4%;另外博士及以上的学历期望薪酬基本在5000元以上。

从中可以看出,新能源专业人才实际所获得薪酬远远高于其他非新能源专业各层次学历的毕业生,由市场供求定律可知,新能源专业人才属于稀缺资源,供给量远远小于市场需求量,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及发展速度所要求的人才数目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据此,有关专家预测,太阳能、风电、生物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相关专业人才就业及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篇(4)

“卡特里娜”打乱石油市场

卡特里娜飓风吹乱了全球石油市场原本的走势,石油价格在8月份历史高点上再创出70美元一桶的新高。之后,全球各个拥有石油储备的国家开始向市场投放巨量储备石油来平抑石油价格,油价应声回落到63美元的价位,但是不断吹袭美国的飓风和对炼油能力的担忧推动石油价格再次强劲反弹,也出现了历史上单日最大涨幅4美元的疯狂。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认为“全球化时代第一次石油冲击已经到来”。他认为飓风不过是一场“外来的冲击”,相反,“2005年能源冲击”的特点将是“内在的”,“是长期以来宏观体系过度建设带来的一个不幸的衍生物”,“这种内在产物将给经济带来系统性的危险,想要化解它需要很长时间”。卡特里娜飓风将作为“另一场能源危机的转折点”载入史册。

罗奇还认为,这一次与之前的“能源冲击”有所不同。他特别指出了整个亚洲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在面对这场危机时将显现出的脆弱性。他指出,中国和印度将受到“双重打击”。其一是“直接打击”,这是因为经济的显著增长而高度依赖石油进口。“间接影响”则是因为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以能源消费为支柱。

美林公司的研究报告则指出,不管美国是否动用了能源战略储备,也不管是否有卡特里娜飓风,“对于油价都不会造成任何趋势性影响”,因为这场能源危机主要是因“石油供给的减少和全球范围内炼油体系的萎缩造成的”。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对全球经济走势真正的威胁来自能源供应和能源价格。近两年的石油价格上升,基本上是强劲需求和对冲基金炒作造成的。卡特里娜飓风促使油价再冲70~80美元的机会大增。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报告中大幅上调了对石油价格的预测,将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2006年的价格预测从过去的45美元/桶提高到64美元/桶。并指出“石油泡沫在2006年破裂的风险相当高”。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将减少石油需求。美林预测在今后5年的平均油价为每桶45美元, 而德意志银行则估计长期价格为38~40美元。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则认为“可以确定长期的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将会维持在70美元每桶的水平”。

高油价下的“中国增长”

在石油价格上涨水平超过了大多数国际投行原先的预期之后,它们纷纷下调了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摩根士丹利公司将对全球经济2006年的增长预测从过去的4.1%下调至3.7%,同时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从5.8%下降至5.5%。对中国经济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从9.5%下调至9.3%,对2006年的预测从7%下调至6.7%。

谢国忠分析认为,通常情况下,当经济活跃性降低的时候,泡沫就会破裂。如果全球经济充分放慢的话,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目前仍然被廉价资本所支持的经济高增长所掩盖。房地产价格高涨和相关补贴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如此。他指出,中国对高石油价格免疫的原因在于来自政府部门对消费者的政策性补贴,还有是来自出口繁荣和流入房地产建设行业的热钱所形成的流动性。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零售汽油价格仍然是全世界最低的,因为政府部门控制了价格并强迫石油炼化商们保持低利润率。公共交通费用也没有大幅度上涨,主要也是通过政府控制公共交通公司来要求公司接受低利润率现实。

安德森认为,如果注意到中国国内的零售价格仅仅是国际水平的一半,中国市场上这些零售价格将不得不上升,而且中国国内外的价格趋同已经开始了。他认为“中国的油价应该是和目前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保持一致”,因此,中国的石油价格将会翻番。

雷曼兄弟也预告,若短期内油价仍居高不下,将触发该行调低亚洲经济增长预测,中国将首当其冲。雷曼兄弟指出,尽管油价是渐进式上升,不过从未停顿。亚洲政府在抵御高油价上采用价格控制和补贴措施,以保护私营机构幸免于高油价冲击,但其“副作用”却是导致数个亚洲国家的财政恶化,而且扰乱市场价格机制。

对此,谢国忠提出,中国应该进行结构性改革来创造平衡发展的基础。中国必须减少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真正赋予大众,改革教育和医疗体制,将房地产价格控制在普通大众可以接受的范围。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经济转向依靠消费的模式上去,这也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之道。

投资中国哪些市场

德意志银行发表投资报告称,该行看好受益于政府新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自然资源板块,并建议增持在中期会保持稳固收益率的内需型消费品和服务业板块股。该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促使政府开始重新考虑国家发展目标,强调持续性发展。他指出,中国对国内自然资源的依赖逐步减少,而且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自给率从十年前的近乎可以完全自给自足下降至近几年的六成左右。他表示:“政府已开始实施全新的增长战略,从过去主要追求短期内经济最大的增长转变为强调可持续性发展。自然资源的价格正逐步放开,并慢慢接近国际水平,这也将成为政府新增长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

安德森在对中国企业的边际利润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认为,盈利能力快速膨胀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在绝大多数行业的边际利润仍然十分丰厚。他还指出,“在中国市场上,过剩的生产能力、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和投资导向型产业中的边际利润遭遇了强大的压力,出口和消费导向型企业的边际利润则相对稳定。”所以,“重工业――特别是增长过热和投资过剩的行业,比如汽车和化工――都了边际利润下降更多的业绩报告,但是轻工业中的边际利润走势几乎看不出来下降的倾向。”

篇(5)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应对资源能源日益短缺带来的挑战,通过绿色发展达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目的。这不仅是中国的课题,也是世界各国的课题。最近若干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强调绿色发展。欧盟在2013年前拟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奥巴马上台后就推出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日本在其绿色经济方案中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实行零利率的贷款政策,创造100万个新的绿色就业机会。韩国提出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实施“绿色工程”计划。这反映了世界各国对资源能源矛盾日益深刻的认识。

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需要

全球环境危机集中体现在全球气候变暖上,现在世界各国正在采取一些一致性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0℃。关于全球气候是否变暖还存在争论。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绿色低碳发展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阴谋,我们没有必要随着这个阴谋起舞。这其实不是一个阴谋,而是一个阳谋,各国都在公开博弈。有的人说,全球是不是真的变暖未可知,也许以后还会变冷。也有人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是造成地球变暖最重要的原因。其实,二氧化碳只是当今世界用来解释地球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工具或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际上是要解决地球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的问题。不管以后地球是否变暖,只要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多数人认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问题,即使地球以后变冷了,假的也变成真的了,因为新的绿色低碳规则、秩序和观念由此形成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欧盟要收航空碳税,美国2020年后要收碳税,很难挡得了。这是一个大趋势,而且他们占据了世界道德高地。

强调绿色发展,实际上是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全球环境总体上在恶化。地球变暖只是环境恶化的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现在自然灾害频发,海啸、地震、水灾、旱灾年年都有。工业污染已经扩散到南极;大批原始植被被破坏,大量生物物种遭到灭绝;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人类自身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的《UNEP2009年鉴》指出,全世界每年产生超过20亿吨废物,发达国家每人每天丢弃的固体废物达1.4公斤。与水文气象相关的气候灾害如暴风、洪水、干旱自1950年以来发生频率显著增加。2000-2007年,这些灾害发生的频繁度以每年8.4%的速度增长。至少25个国家的整个森林系统几乎完全消失,另外29个国家的森林系统退化了90%。

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比如雾霾等空气污染,已导致一些外国人不愿来中国工作,即使来了也要求很高的补贴。我们如果出国,一回国下了飞机之后,就能感觉到空气明显不一样。中国环境规划院估计,在中国13亿人口中,每年有40多万人因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而死亡。水污染也很严重。还有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调查,中国37%的国土遭受水土流失之害,年均土壤侵蚀量达45亿多吨,是全球年侵蚀总量的1/5。近几年,环境频发,比如四川德阳什邡事件、江苏启东事件等,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原来很多人没把环境太当回事,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需要好的环境,环境的价值日益凸显,对环境破坏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持续的需要

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要走出危机,需要有新的技术,尤其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突破,也需要有新兴产业的成长或新增长点的形成,而新兴产业中有些就属于绿色发展方面的产业。

全球经济危机演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机构破产,如雷曼兄弟破产;第二个阶段是债务危机,如希腊等“欧洲五国”的债务危机;第三个阶段是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目前尚处于第二个阶段。危机为什么呈这种演化趋势?因为危机刚开始爆发时,一些金融机构资金链断了,亏损破产。亏损破产怎么办呢?政府发债来救这些金融机构。政府救到一定程度后结果把自己也救进去了,出现财政收不抵支。在出现债务危机后,政府最后还有杀手锏,那就是印钞票。钞票印多了,就会出现货币体系危机。

危机何时能走出来,主要看两个条件是否具备:一是技术变革是否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制度变革是否取得重大进展,制度变革包括全球治理结构改革以及主要经济体的制度变革。每一次危机都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现在正在酝酿新一轮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就属于绿色发展的范畴。这场危机要走出来,还要靠绿色发展。通过绿色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说绿色发展也是应对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需要。

应对经济增速下滑挑战的需要

中国过去30多年 10%左右的持续高速增长阶段已逐渐结束,现已开始步入中速增长阶段,10后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也是各国工业化城镇化达到一定阶段后的规律性形象。具体说,2014―2020年GDP平均增速可能是6-8%,2020―2030年GDP平均增速4-6%,2030年以后则可能是2-4%,就像当今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

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后,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其中一个重要的出路是发展绿色经济。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竞争力。

篇(6)

油价居高不下是罪魁祸首,有关专家认为,如果原油价格还是一年半以前的水平,美国的航空公司就能赚到很多钱,可是目前航空公司的燃油开支一年内增加了50%。

前几个月疯狂飙升的原油价格,不仅让航空公司损失惨重,也让普通美国人在高油价的压力下减少出行、尽量节约。

卡特里娜台风之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疯涨,一度超过每桶70美元的价格。随后,国际能源署26个成员国即决定在未来30天里,释放总量为6000万桶的战略原油储备,以弥补飓风造成的损失。国际原油价格应声下跌,截至9月16日,纽约油价已经跌至63美元左右。

70美元,很可能是目前国际油价的最高限。

油价到底涨多少 70美元成心理底线

一场卡特里娜飓风,让美国人对油价高涨再次有了新的体会。“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时,美国全国的普通无铅汽油平均每加仑已经升至2.6美元左右,随后,美国汽车协会报告,油价升至3美元以上,有些地区的加油站的最高标价甚至已经接近6美元。

油价“疯涨”已经对美国人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一年前,一辆小汽车加满一箱油只要29美元,一个月前也只要36美元,而卡特里娜台风之后则大约需要44.5美元。由于油价太贵,许多美国人只好对每年利用年底前的最后一个长周末——秋高气爽的劳动节周末开车外出旅游的传统忍痛割爱,节日期间美国公路上明显比往年冷清了不少。

油价频频高涨,而在卡特里娜飓风到来之前,美国对于高涨的油价并无太多非议。国际上也一度传说油价可能要涨到100美元,甚至130美元。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以来,美国大力调整的能源战略在此次原油涨价之前得到了良好体现,目前,美国在提高能效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其抵御石油市场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比如,目前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79年翻了一番多,而石油消费仅比当时增长了9%。1980年石油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比例高达8.5%,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降至3.1%。尽管近年石油价格飙升,去年和今年的比例也仅上升至4.2%和4.8%,约为1980年的一半多。

因此,石油价格高升对美国经济负面影响无疑也低于25年前,目前美国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也应该高于当年。

然而,一场飓风带来的不仅仅是让美国损失了大约10%的石油提炼能力,也露了美国对于油价的心理底线:70美元。一旦超出这一底线,美国就会坐立不安,出手干预,如同此次。

美国的战略储备石油目前已经达到储备能力的极限7亿多桶。商业原油储备还有3.2亿多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30万桶。总共10多亿桶的原油储备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事实上应付“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破坏,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近1/4个世纪以来,美国的石油公司出于自身利润等多方面的考虑,没有增加任何石油提炼能力,这本来就是导致美国汽油价格持续上升的原因之一。

美国心理底线 决定油价走向

如果70美元是美国的心理底线,那么很可能也是全球原油价格的心理底线。从某种程度上看,美国对于油价的态度,基本决定了国际原油走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同时美国本土上具备世界最大的石油储备能力和增产潜力;美国的大石油公司在世界上影响最大,掌握了不少海外的开采权;世界石油生产和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离不开美国公司的参与。如果高油价对美国不利,美国完全有能力,而且只有美国有能力干预市场,压低油价。早在2008年,美国《商业周刊》就载文提出,应灵活使用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将其作为可对付油价震荡的经常性对冲工具,而不只是用以应付极端紧急的情况。美国到底能忍受油价继续攀升到什么水平,对判断未来油价的上限极具参考意义。

供需关系是油价变动的基础因素。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目前每天石油消耗量超过2000万桶,其中2/3依靠进口。历史表明,每当美国经济放慢脚步,国内石油需求出现下降迹象之后,国际油价就会应声回落。

论到需求,近年来,美国不断提高战略石油储备,已经达到7亿桶这一储备能力的极限。在前一阵国际油价高涨时,美国不仅没有动用储备来平抑油价,反而继续增加储备。即使不是囤积居奇,至少也给高油价“火上浇油”。

此外,美国还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石油的国家,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大约为220亿桶。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石油产量一直雄踞世界首位。后来出于保存国内资源的战略目的,美国逐步减少国内石油产量。1973年美国的平均原油日产量为920万桶,而2008年仅为574万桶,降幅竟达四成。由此看来,短期内最有潜力迅速提高石油产量的,恐怕非美国莫属。

现实的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的大量交易是以期货形式进行的。油价高涨以来,过去很少涉足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大型对冲基金也开始在油市上兴风作浪。有报道说,至少50家对冲基金染指石油期货交易,所持头寸已接近交易总量的15%。这些大型对冲基金大多来自美国。

历史表明,美国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确实有着部分的决定作用并且,也确实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或经济利益操纵过油价走势。因此,国际油价此前的高涨和现在突然的下跌,都和飓风带来的70美元油价有很大关系。

价仍是双刃剑 美国也难独善其身

从目前情况看,高油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还是美国石油企业大发横财的好机会。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是美国在有意催升油价,这不仅仅是为本国石油公司的利益,也是想以此为武器,遏止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

不过,高油价对美国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美国经济发展模式毕竟是建立在廉价能源基础上的,上世纪的石油危机也让美国吃了苦头。虽然如今美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已大大减轻,但油价过高毕竟也会对美国经济带来种种不利影响。

不久前,西方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上,与会者已对高油价的不利影响表示关注,呼吁欧佩克增产,遏止油价。如果油价再次出现暴涨迹象,西方国家也很可能联手干预。

就在“卡特里娜”飓风席卷新奥尔良之前两天,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就已警告了“全球化时代第一次石油冲击的到来”。他预测,飓风不过是一场“外来的冲击”,因为这样的冲击给这个国家“稳定的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可以预知的,即经济增长短暂减弱后,随之而来的是温和复苏”。相反,“2008年能源冲击”的特点将是“内在的”,“是长期以来宏观体系过度建设带来的一个不幸的衍生物”。

罗奇解释说,不同于外来冲击的是,“这种内在产物将给经济带来系统性的危险,想要化解它需要很长时间”。

他还指出,格林斯潘时代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为这一内在冲击埋下了伏笔”,而卡特里娜飓风将作为“另一场能源危机的转折点”载入史册。

受到格林斯潘政策的鼓舞,美国消费者过度消费能源,正是这样的挥霍引发了这场“内在的冲击”。除了这场内在能源冲击以外,不动产泡沫的破灭和美元危机,“比能源危机还要令人担心”,“它们会给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威胁”。重点在于,这场“石油冲击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此外还要看它“是否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严重影响”。

篇(7)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 TK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1-0225-01

社会的经济发展进步离不开能源,能源就像是一台发动机,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伴随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要也在迅速增长,能源危机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还会生成大量的温室气体从而造成温室效应,其他燃烧产物也会漂浮在空气中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变化,不仅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还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不管是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找到合适的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已经成为全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 生物质能利用概述

生物质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能源,一直以来都被人类用作生活燃料。最早利用生物质能的方式是直接燃烧,这种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到现在仍被广泛采用。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化石燃料大量投入使用,由于其能量集中,生物能现在已经基本被化石燃料取代。就整个现代化国家来说,生物质能在所有正在利用的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小于3%。由于社会、经济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着对生物质资源的严重矛盾:使用过度和供应不足同时存在。

1987年,全世界消耗的的一次能源约有12.5%为生物质能源。以生物质为能量来源,经济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另外还有环境保护的原因。生物质能源转化装置有的组装起来很简单,而且费用低廉,小规模使用效果很好。生物质能源是生长在土壤中的,不需进口,若能对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那么为规模化利用提供原料的农、林相关产业还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也不失为经济发展的好机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燃烧生物质能源所产生的污染物较少,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对生物质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利用还可以解决固体废物的处置问题。

2 世界各国(地区)生物质能应用现状与前景

2.1 国外生物质能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2.1.1 美国

总体而言,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方面,美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美国比发展中国家更早提出绿色电力的概念,自1979年就应用生物质直燃技术发电,那时候总装机容量就超过了10000 MW,单机容量达10 MW~25 MW。据有关媒体报道,美国目前有380多家生物质发电厂,主要建设在造纸厂和木材厂周边,这些工厂大部分地处偏僻,但是能提供近十万个工作

岗位。

2.1.2 欧洲

欧洲森林资源丰富,大部分欧洲国家的生物质资源开发都是从利用木材为主的,其起步较我国早,而且政府重视程度高,市场化较强,并且有大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使用方式有燃烧供暖、发电和转化为生物柴油等三种,在这三种中,以供暖最为主要。

芬兰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方法主要是建立燃烧站,小规模的燃烧站供热,大规模的燃烧站则热电联产,生物质能源占全国年能源总消耗量的百分之二十。

瑞典主要利用木材开发热电联产产业,其工艺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最为典型的是瑞典的热电联产产业市场化运作能力很强,燃料市场非常活跃。

丹麦在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上主要采用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丹麦的BWE公司在秸秆燃烧发电技术方面率先研究开发出了可行性方案,如今在仍处于世界上秸秆燃烧发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德国在生物质柴油方面不仅技术成熟,而且得到政府扶持,是生物柴油的最大生产国。目前,德国拥有1兆瓦以上的生物质电厂350家,有数十万家庭使用的供暖器、发电机是以生物质直燃技术为基础的。到2030年,德国的能量消耗有17.4%来自生物质能。

2.1.3 巴西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料乙醇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巴西主要用甘蔗来制造乙醇,巴西每年生产的甘蔗中,有约50%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生产出来的燃料乙醇,有约50%掺入汽油中使用,另外50%则作用于直接替代汽油燃料。巴西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乙醇出口国,巴西生产的乙醇有百分之十五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

2.1.4 印度

印度很早就开始使用沼气,早在1897年就有使用沼气照明的技术存在。印度在l975年开始就启动了国家沼气开发计划,截止到2008年在农村地区建成了沼气池450多万座,许多农村家庭没有通电,此举为数十万家庭提供了炊事燃料,同时还解决了照明问题。

2.2 我国生物质能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在我国很早时候就有了,比如利用造纸厂、制糖厂的废料发电,还有最近几年开展的垃圾发电技术。但是生物质发电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水平,比起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明显不足。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上做过很多研究,他们承担了“1 MW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项目的研究开发,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此项研究的成套装置己经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产品一度出口到泰国、缅甸等国家。这标志着我国的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已经成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银行对我国的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在中国的推广速度之快很是惊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是生物质能利用的又一有效技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这项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随着2006年12月山东投产了第一个秸秆直接燃烧燃发电技术项目,作为秸秆规模化发电示范项目,带动很很多相关产业。比如秸秆直接燃烧锅炉、辅机、等相关发电设备的厂家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有数家骨干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开发生物质资源具有很大的潜力。随着国际上化石能源的使用面临很大的危机,我国发电用煤供应紧张,我国也加大了对研究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支持力度,比如加大研究投资、加大建设力度等。我国在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上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对生物质发电技术的研究力度,制定出符合现阶段国情的扶持政策,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发电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曾麟,王革华.世界主要发展生物质能国家的目的与举措[J].可再生能源,2005,02.

[2]张铁柱.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J].农村电气化,2011,08.

[3]高立,梅应丹.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生态经济,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