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

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6 10:11: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

篇(1)

关键词:次贷危机;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及其原因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次贷又称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的住房按揭贷款。

次级按揭贷款主要发展于本世纪初。当时,美联储为刺激美国经济复苏,采取了短期迅速减息的政策,在短短的3年内,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使美联储的隔夜拆借利率在2003年6月份达到1%的超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与此同时,短期利率水平在短短一年间由6.5%减至1.75%。宽松的资金供应环境,加上如此低的利率导致即便定价较高的次级按揭贷款成本也相当低,大批信用级别不高的购房者利用次级按揭贷款购买住房。贷款机构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乐于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次级按揭贷款,而且这些贷款机构不必持有到期就可以将这些次级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一些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成不同等级的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特殊投资人。此时,衍生产品的定价已经实质性地脱离了原有按揭产品的风险,而仅取决于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等级。

这种风险与价值不相符合的现象必然会成为日后危机的隐患。果然好景不长,在美国次级贷款繁荣了几年之后,2006年由于次级贷款而产生的危机就爆发了。一方面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一些次级按揭贷款开始出现迅速恶化的现象,导致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短期利率水平上升,美联储两年内连续17次将联储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了5.25%,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提高,导致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偿还义务,只能选择违约,不良贷款迅速积累。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二)次贷危机的实质原因。次贷危机的产生有着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美国梦”、“贪婪”、“消费习惯”等都是其发生的原因。

一是过度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产生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本来是为了加强资产的流动性,使其更好地参与金融市场的各种活动。但是在当时的美国,由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把一些一时还不上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这样,凡是有风险的资产,都可以摇身一变为证券。在这样的背景下,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把他们手中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这些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为了提高其信誉,采用种种方法,甚至花钱供养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AA”的信用评级,这样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各国投资者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进一步造成危机的全球化爆发。

二是通货膨胀。由于次级贷款表面的繁荣,导致人们“财富”的迅速积累,富人们看着自己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人们的消费增多,进一步导致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也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压制通货膨胀。可是,利率提高后问题就来了,那些本来就缺钱的穷人就变得更加还不起贷款了,进一步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国经济一下子坠入货币流动性很低的状态。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穷人就更难还清那些堆积如山的次级贷款债务。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会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带来诸多影响。此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是由出口下降带来的投资和服务业等萎缩;间接影响主要是在金融风暴影响下金融市场的冻结、企业融资的困难、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证券市场的冲击等。

(一)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迅速下降。一方面由于危机爆发导致美元的贬值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内缺乏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价格效应必然会给我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伙伴,在危机爆发后,其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其进口需求明显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减缓。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对我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

(二)危机将影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危机的发生改变了许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加剧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由于美国其独特的金融地位,危机的产生导致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和风险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美元持续贬值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对投机性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对于我国来讲,这些重要贸易伙伴的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之所以大是因为我国过去几年中经济的增长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越来越高。在2007年,我国的出口占GDP高达37%,贸易部门在GDP的贡献已经高达9%。如此高的比例充分说明危机对中国出口以及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沿海地区、广东、江苏、浙江这些过去曾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省份,都出现了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率上升的问题。

虽然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完全有能力消化此次危机造成的损失,不至于对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不会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但我们应该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次贷危机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产生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作为一个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方面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必然会由于此次次贷危机的产生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这次次贷危机中得出一些启示,以避免重蹈覆辙,陷入美国同样的危机之中。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严格创新审批程序,建立高效的审批制度,及时提示承办此类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具有的基本条件。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过度的创新加上金融机构没有严格的按照承办该业务的条件而操作所引发的。

(二)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那样发达的市场机制条件下,金融危机也会发生,更何况在我国。我国当前正处在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面对自由市场机制下的持续发展,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调控与监管极为重要。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三)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由于他们过度迷信于“美国梦”的神话。根本没有考虑过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全面综合地了解一种金融创新对以后造成的影响,从而得出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机构的风险状态、程度、评价和未来做出准确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通过及时对金融风险进行测评、辨识和度量,全面地做出该风险不同阶段的预警评价,寻找风险内在因素和形成机理,确定风险现状和未来,以此对金融机构进行告诫和对风险演化过程做出预警性报告。

(四)审慎经营金融机构。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是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带来的直接后果,这种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分配到各种投资组合中,在高财务杠杆的作用下放大其风险。这样的金融创新、证券化远离了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原则,必然促进金融危机的形成。因此,我们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很好地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五)加强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美国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失,究其源头却是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住房贷款的风险问题。因此,无论金融产品包装多少次、多么复杂,进行了怎样的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对原始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

四、综述

短时期看,我国不会发生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在控制住房抵押贷款金融风险和提高抵押贷款金融危机处理能力上作进一步努力。我们应注意:必须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发生大幅度波动;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防止风险贷款产生;商业银行应加紧研究和推行住房按揭证券化,以分散市场风险,提高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来防范“次贷”危机引发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牙买加体系;实体经济

作者简介:何亮(1974~).男,湖南株洲人,广东五邑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2-0136-04 收稿日期:2009-02-10

一、引言

自2007年2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升级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银行被政府接管以及各大股市剧烈震荡。在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高盛、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房利美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岌岌可危。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经济的失败。接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迅速传染到全世界,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日大幅下挫,严重打击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自2007年年初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已经宣布的与次贷相关的亏损和资产减计已经达到了5000亿美元,全球股市因信贷市场崩溃所蒸发的市值高达11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穿越全球金融体系的防火墙,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数据显示,房价与股价暴跌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致使占美国经济总量约2/3的个人消费开支出现下滑,由此带来了经济衰退以及失业增加。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0.3%。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而2009年初以来,美国非农业岗位已经累计减少76万个。失业率从年初的4.7%上升到9月份的6.1%,失业人数新增75万多人。同时,受经济衰退降低了美国的进口需求的影响。中国、印度等依靠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出口减缓。实体经济呈现增长放缓的趋势。此外。美元大幅贬值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像欧盟和日本等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导致其出口需求下降,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

从目前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来看,可谓是众说纷纭,理论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王漪瑁,2008;杜厚文,2008;黄纪宪,2008),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各国政府在危机应对政策方面的一致和协调性。本文试图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以及次贷危机等角度来解析造成当前金融危机的各种原因,并就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来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金融化的倾向,但在金融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失衡的问题。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周军等,2008)。美国赤字增长、全球贸易不均衡、美元贬值、利率差别以及国际投资资金的无序流动造成了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同时,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其不断增长及对外过度供给给全球带来了流动性膨胀(张云等,2008)。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最终通过不断膨胀的流动性投向,导致实体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根源于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并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再经过美国经济内外平衡问题以及当前货币体系的缺陷传导到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1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是引发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今世界采用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天然的、难以弥补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注定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首先,在牙买加货币体系下,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而且美元不受黄金的束缚。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以本币举债的国家。这就为美元的全球信用不断扩张,全球流动性泛滥提供了可能。其次,牙买加货币体系实行浮动汇率。国际汇率的经常性变动助长了国际游资投机活动不断加剧,使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国家深受其害。此外,牙买加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在一种“无制度”的环境中运行.缺乏对国际储备增长的多变协调管理机制,取而代之的是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国家的双边谈判,这很难为平衡双边贸易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吴东泰,2006)。在此情况下,新兴经济体过快增长的储备货币加速流入到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的美国,使美国金融资产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可见,在“无锚”的单一货币本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是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各国在联手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对实体经济形成冲击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变革国际货币体系,以免重蹈覆辙。

2 美国经济长期内外失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重要因素

在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政府可以在美联储货币发行的支撑下,毫无顾忌地发行债券,其商业银行系统也可以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大量放贷,为美国居民和政府进行消费而非储蓄提供了条件。低储蓄与高消费相伴随是美国经济一大特点,据统计,近年来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美国的个人储蓄出现了-1.0%的储蓄率。不断膨胀的美国政府赤字支出和居民的高消费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而在缺乏国内储蓄的条件下,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来证券化其债务,再将证券化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来回收美元,使得国际收支保持着脆弱性的平衡。这样下来,美国国内的流动性不断膨胀,且急于寻找投资的标的物,美国政府在这样的压力下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为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制造条件。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美国实行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图一所示,从2000年~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更加刺激流动性的膨胀,大量的资金在利益的驱动下疯狂地流入房地产行业中,造成了房地产资产泡沫化。这种资产泡沫在美国外债累积效应,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刺激下必然破裂。表现在2004年6月份以后美国不断调高利率,房地产资产价格不断下跌以及由此带来带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3 美国次贷危机是引爆当前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和收人证明缺失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近年来迅速扩张,但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泡沫的破裂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

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另外,在次级债危机中,标的资产不断地重新组合、包装,进行资产证券化产生了多样化创新产品,这种证券化产品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但这种证券化却通过杠杆效应增大了流动性,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另外,巨大的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只顾极力推广次贷产品而有意忽视向投资者说明风险,最终放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程度,并导致次贷危机从信贷危机演变为资本危机传导到全世界。

三、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种演变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张明。2008)。首先,危机先从美国的房地产行业泡沫破裂触发。带来了美国信贷危机;接着通过资产证券化。把这种信贷市场的危机传导到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下跌导致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危机又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并扩散到全世界;最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造成影响,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1 次贷危机的积累与触发

2003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连续降低联邦基准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一片繁荣。在利益的驱动下,贷款机构纷纷加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风险较高的事实,这给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李进等,2007)。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趋势开始出现。在此压力下,美联储开始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调高基准利率,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如下图二、三所示,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从l%上调至5.25%,2006年6月至今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如果下跌的价格出现低于未偿还抵押贷款合同金额的水平。很多本来信用就差的借款人干脆直接违约,这样信贷市场上便面临着流动性危机。次贷危机也就爆发了。

2 次贷危机从信用市场传导到资本市场

资产的证券化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孙立坚等,2008)。在未实施证券化之前,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信用风险完全由商业银行或专业贷款公司等贷款供应商承担。一旦实施了抵押贷款证券化,则与该部分抵押贷款债权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就从贷款供应商转移到持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或CDO)的机构投资者手中。巨大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极力推广次贷产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原本简单的债务抵押凭证被演化成无现金投入、只承担风险并能获得现金流的衍生金融产品。通过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在满足了市场需求的同时将风险传递给全球的投资者。对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按揭贷款证券化具有极其复杂的流程结构,且每个层次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具有极高的杠杆度。信贷资产被不断打包转卖。在循环定价的作用下,初始的信贷资产价值得到了数倍的扩大,贷款机构及投资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不断增大,而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其次,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个风险分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风险扩张的过程。在整个资金链的任何一环出现断裂,都会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迅速波及到几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因此,当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存在,必然把原来仅限于信贷市场中的风险传导到整个资本市场上来。

3 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不断地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325个基点。从5.25%降低至2%。然而金融市场上的信贷紧缩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从图四可以看出,次贷危机爆发以来,TED息差(3个月美国国债收益率与3个月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之间的利差,反映了银行之间相互提供贷款的意愿)从之前的不到50个基点,一度攀升到200个基点。尽管美联储采取了降息和注资措施,该指标一直在100至200个基点区间内振荡,目前仍停留在100个基点左右。这表明美联储空前力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下跌,给实施以市定价会计记账方法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巨额的资产减记与账面亏损。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的商业银行被迫启动了去杠杆化过程,因此不得不降低包括贷款在内的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由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表明了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同时,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上述的受次贷危机影响的金融机构不局限于美国国内,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同样面临着信贷市场上流动性短缺的影响而深陷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

4 全球性金融危机从金融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但反过来。随着其对市场信心和对消费预期带来的冲击以及流动性紧缩的影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滞后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焦继军,2008)。主要体现在全球房价进一步下跌,消费和投资出现萎缩,制造业产值下滑,就业状况恶化等。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打击了房地产行业,目前该行业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均出现萎缩。如图五所示,无论是房屋开数量还是房屋销售数量在次贷危机后都显著下降。同时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负向财富效应,导致居民消费下滑。另外,公司股票价值大幅下降,削弱了企业新增投资的动力。实际上,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支出总额负增长3.1%.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美国当前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达到199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点。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负0.3%,这也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差纪录。

四、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更深刻地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贬值,这些都将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同时,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的恐慌心理将导致惜贷的行为,从而造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影响其经营以及投资规模的扩大,这将进一步放缓全球实体经济的增长。

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已造成20多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破产,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欧美日澳等多个发达国家多家对冲基金宣布破产、停止赎回或遭受巨大损失,就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遭受重创。随着次级按揭贷款违约率和失去抵押品赎回权的比例屡创新高,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目前显现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演变成了一场祸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究竟什么是次级按揭抵押贷款?美国次贷危机为什么会发生,波及面为什么如此之广?此次危机给我们带来哪些教训和启示?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一、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概念及次贷危机概述

次级按揭贷款是指不符合“优等”贷款条件的住宅抵押贷款,其全额偿还的期望概率相对较低。评估依据通常是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和打分、债务和收入比(debtservicetoincome,DTI)以及抵押贷款和价值比(loantovalue,LTV)。信用打分较低、DTI大于55%以及LTV超过85%的借款人都可能被视为“次级”。所谓“Alt-A”贷款处于优等和次级贷款之间的“灰色”区域。这主要指借款人满足所有优等贷款的信用评分、DTI和LTV的要求,但是未能提供完整的收入证明文件。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起步较早,2001-2005年,受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美国人的购房热情急升,次级按揭贷款的需求快速增加,同时低的利率政策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提高了次级贷款的供给,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到2006年,在美国全部抵押贷款构成中“非优级”的比重高达46%,其中次级为21%,次优级为25%。

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接受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后,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与投资银行一起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后出售给投资银行以转移风险;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回购抵押贷款。投资银行再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DO)出售给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投资者。银行还会购买一些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即购买一种对抗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的“保险”,来进一步分散自己的风险。

从上述的利益链条可以看出,只要美国房地产市场保持繁荣,房价不断上升,借款人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下按期交纳房贷,房产增值的收益就会分配到链条上的各个主体。但当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向萧条且利率提高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17次调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而据美国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的估算,大约有近90%的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2006年第2季度以后,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房价持续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再融资,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率剧增。借款人违约意味着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上发生了断裂,风险沿着利益链条开始蔓延。首先,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不可能把手中的抵押贷款完全证券化。由于借款人的不能偿付,使得次级贷款出现呆账、坏账,放贷公司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其次,违约率的上升使得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相关的MBS与CDO的信用评级。抵押债权的市场价值大幅缩水,一方面造成投资银行自身购买的CDO资产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在CDO价值缩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求对冲基金增加保证金或者提前偿还贷款。与此同时,一旦对冲基金出现严重亏损,投资人要求赎回的压力也会剧增。在多重压力下,对冲基金只能通过出售持有的其他优质资产来增加流动资金,这又进一步降低了对冲基金的收益率,从而促使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者要求提前偿还;再加上市场的“羊群效应”,加大了对自身其他资产的抛售压力,引起对冲基金账面上的资产价值进一步缩水。很多基金公司因此宣布破产解散,停止赎回或严重亏损。

综上所述,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源于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的大肆信贷扩张,当利率升高且房价开始下跌之后,借款人丧失还款能力,导致违约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率剧增,次贷危机开始显现。资产证券化则进一步将危机由抵押贷款市场传递到证券市场,使得危机迅速蔓延并传递。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

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导致次级贷款借款人大量违约,使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依次转移到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这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并蔓延的直接原因。但是,利率上调和房价的下跌只是次代危机的导火索,那么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将从金融工具、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从金融工具的角度来看,次贷危机按照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涉及的金融工具主要有次级按揭贷款、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其中次级按揭贷款是是原生工具,MBS和CDO是在次级按揭贷款基础上经过结构化处理设计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共有的固有缺陷是只有在低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能够得到长期保持的情况下,它们的未来现金流才能得到可靠保证。另外,结构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信息过滤作用,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深化,最终的投资者及其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隔离越来越远,最终的投资者所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对应关系日益模糊,这就使得最终的证券投资者对于所投资的证券进行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风险的不断累积,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次级抵押贷款利益链条上各主体收益激励结构的扭曲导致信用标准松动,风险监控不到位。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采取“贷款-融资”的运行模式,关联方超出了单纯的借款者和贷款者双方,还包括投资银行、评级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除了最终投资者直接与次贷本息偿付进程相关,其他方(如贷款人、评级机构和部分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都只是建立在收取服务费用的基础上的,因此除评级机构外,他们在CDO中的承担后续义务比较松散,跟踪研究风险的动力不足,相互期待其他机构跟踪风险,自己坐享“搭便车”的好处,最终造成各方对风险监控的放弃。而信用评级公司受雇于发行者,十分可能会做出违反公众利益的事情,他们很乐于给大客户的债券评出投资级的评级,评完后,却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实时跟踪和调整。即使信用评级公司的独立性可以保证,由于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这些信用评级公司的专业胜任能力也可能存在不足。这两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信用评级公司在次贷危机中反映迟缓。至于最终投资者,由于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稳健型投资者购买的是信用评级较高的高级证券,它们认为即使出现问题,首先遭受损失的也是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的风险对冲功能似乎可以完全消化可能的损失。至于对冲基金,由于本身就是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它们关注的只是风险和收益是否匹配,而这种判断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场的缺失或不透明造成恐慌,对危机起了放大作用。结构性CDO缺乏活跃连续的二级市场,其各个系列的投资者往往都投资持有至投资期满,很少交易或换手,因此CDO价值难以从市场上直接得到,价值往往由评级构依据特定的模型计算确定。在最近的次贷发生拖欠或违约中,甚至在相应的MBS信用降级后,评级机构还需要数周才能调整CDO评级和确定各系列的价值。在市场敏感时期,投资者在评级机构对CDO降级之前就可能开始怀疑这些资产价值,但由于评级机构滞后,这些怀疑常带有冲动性质。市场不透明造成的恐慌,对风险起了放大作用。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按照上面对次贷原因的分析,此次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也可以从金融工具、金融机和金融市场三个角度进行总结。

从金融工具的角度来看,从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有利方面,发挥其在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要加强风险防范。首先,要严格控制可以证券化的资产的范围,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只有那些可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才能允许证券化。其次,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进行资产信用增级的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披露的要求。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理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激励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条。同时,还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促进信用评级机构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信用评级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金融产品要具有市场透明性,其价值最后标准来源于市场交易。本次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市场流动性在保证金融产品的连续安全运行和避免市场恐慌中的重要性。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交易处于极低的水平,数据表明,2006全年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只有6次,占发行量的2%,专项资产管理平均每月交易不过20笔,全年交易量大概只有发行量的1/3,如此小的交易规模,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价值信息,这个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中的盲点,可能进一步发展成整个金融市场运行的风险,因此应该引起重视。

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发现其中可资借鉴的内容,对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保证我国的金融及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杜厚文初春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原因及其影响研究》李进张凯《世界经济》

[3]次按危机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借鉴》张明海《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6卷第1期2008年1月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17-02

2007 年4 月,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持续笼罩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导致美国房价大跌,资金紧缩,还愈演愈烈对全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最终导致资本市场上相关金融机构股价的下跌和全球股市的下跌,造成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巨额损失。其逐渐增大的负面影响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超乎预期的打击。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世界各国央行纷纷注资紧急“救火”。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而且由于

篇(5)

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由于信用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以及以MBS、ABS等为基础发行的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专业给投资者。同时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因贷款占用的资金得到回收,使得放贷规模继续扩大。

二、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从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低利率刺激了房价持续上涨。在房地产业繁荣的现象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觉得,收不回的贷款反正有房子做抵押,而房价还在涨,所以还会赚;而且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些贷款被打包债券化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被转移出去了。但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持续加息,房地产业开始趋冷,一些借款买房人不能按期还贷而违约,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一些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如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出现亏损以至破产。同时,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也随之变成了垃圾债券,它的价格下跌引起了投资于此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投资者了解到这个信息后,纷纷要求赎回投资,造成基金公司流动性困难,不得不暂停赎回,这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不肯拆出资金。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从银行和债券市场都无法融到资金,次级债危机就演变为流动性危机,引起了造成美国和全球主要股市下跌。

探究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美联储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连续13次降息,低利率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也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伏笔。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又先后17加息,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次贷危机从而发生。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大量持有次级债。当危机发生时,难免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3.贷款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引起风险的传递和扩大

通过贷款证券化,放贷部门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同时回收的资金继续用于放贷,使得放贷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以及以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的“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渗透到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风险也得以传递和扩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异动将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4.信用评级机构严重失职

在这次危机中,标准普尔、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从一开始就认定次级抵押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同等风险,并给予最高的信用评级。投资者出于对这些机构评级的信赖,放心的大量购买了此类债券。但当次贷危机开始显现时,2007年7月,这些评级机构又将几乎所有次级抵押债券的信用等级调低。这样的行为,直接引起了市场的极度恐慌,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

三、引发的思考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的严重的冲击,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我们的深入思考。

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一直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这种“优质资产”的背后的风险是巨大的:这几年,银行为了发放更多的贷款,放松了对贷款人的审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没有谁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人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之分;同时,不少人甚至利用假信用,大量的从银行骗贷用于炒作房地产。而且,这些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一旦风险爆发,会对银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与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有一些相似特征:房价快速上涨、进入加息周期、流动性过剩等。而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贷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风险正在逐渐积累。

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该是时候全面检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了。为了避免类似危机在我国上演,我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培养风险意识,强化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见利忘险”,为了追逐利润大量放贷,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而忽视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过度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重视防范和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

由于商业银行的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受到住房抵押贷款高收益的吸引,银行有放松贷款人申请标准以扩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冲动。金融监管部门尤其是银监会有必要进一步规范银行的贷款操作行为,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3.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美国次级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的住房问题,但其经济支付能力低又限制他们的还款能力,也容易造成违约现象的大量出现。在这次危机后,当银行房贷收紧时,又会导致部分中低收入者买房困难。因此,政府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买房(如廉租房也是一种办法),把没有支付能力的中低收入者推向购房市场,拔苗助长只能事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财经科学,2007,10.

[2]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南方金融,2007,(9).

篇(6)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泡沫;中国经济;风险防范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历了自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一时期,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加上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经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采取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减税以刺激供给和通过节支以控制需求。这一政策的实施最终使得美国在1998年实现了3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平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摒弃相机抉择的传统做法,谨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稳定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对经济既非刺激也不抑制,从而使经济能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科技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强劲的消费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从1991年4月到2001年12月,美国经济出现了连续117个月的稳定增长,美国经济迎来一个长达10年的繁荣期。

2001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危险。此后,美联储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直至将利率降到1%的超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住房价格急剧上升。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则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

正如经验一再证明,当一个经济体处于泡沫之中时,往往难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而只能在泡沫破灭之后才能得出结论。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势,一方面那些通过浮动利率贷款购房的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级按揭贷款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最后引发了大面积的次级贷款信用危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即使拍卖抵押的房产也难以得到本金的金额偿付,一些放贷机构因此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风波。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终于在2007年8月突然爆发,不但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美国还陷入了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席卷了美国、欧盟各国、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长远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荡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其对全球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正在遭遇一次信用危机的冲击,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到2008年4月为止次级贷已经造成全球的直接金融资产损失达1万亿美元。迫使美联储联手全球中央银行,整体救市,注资了好几千亿资金,包括大幅降息。

从2007年初截止到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看,全球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平静下来的迹象,反而更加动荡不安。金融市场混乱,金融产品定价困难,美国市政优质债券也受殃及,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全球股票市场的巨幅下跌,甚至出现了各国股权市场按时区次序轮次下跌的惨况:美元加速贬值,金价、油价、粮价屡创新高,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上升。

从表面上看,次贷危机起因于美国,但是由于欧洲是金融衍生品的最大购买者,也就成为此次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从此次全球央行的注资额就可看出端倪:此次因次贷危机而投入资金最多的不是美国央行,而是欧洲央行。现在看来,欧洲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经历这样一场危机,次贷危机考验的是欧洲人的风险管理能力。 转贴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拖累下,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降至9.996,这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首次降至一位数。面对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尤其是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将不容忽视。

三、启示——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

第一,改变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贪图利益的动机最终导致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他们不考虑整体金融市场和整个贷款利益链条上其他主体的风险,最终造成了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外部监管,改变只依赖内部监管的理念。

第二,建立动态的金融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监管体系。应该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除了对各个金融混业集团进行资本监管外,还要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动态的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资本监管、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监管体系。

第三,改善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会扩大金融危机发生的风险,并且传递这种风险,而金融监管只有跟上了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全面、有效地遏制金融风险的产生。

第四,采取适当的综合监管措施,加强跨国监管。首先,需要适当的综合监管。目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日益综合化,即对一些监管机构进行整合,以不断消除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率;其次,不断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的职能;最后,不断加强跨国监管。随着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因此实现各国跨国协作监管意义重大。

第五,建立混业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法律法规。从长远看,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机构从事综合金融管理,负责统一制定金融业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和制订金融法律、法规,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集中收集监管信息,统一调动监管资源。从金融发展的总体出发,统一研究银行,证券,保险的联系和协作问题,监管问题,创新问题和混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法律环境的建设是保证金融混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中国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包括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等各方面内容,以适应我国金融混业发展的长远趋势,尽快健全相关法律、规范,调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有关法律以扩展金融混业经营的渠道和范围。

参考文献

[1] 张智.美国住房次贷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2008,(8).

[2] 秦炜,钟思远.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时代金融,2008,(1).

篇(7)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