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4 09:30: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 课程教学 学习方法 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风景”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山水景物或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观念中的风景”则是设计者头脑中的风景[1]。因此,设计是设计者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憧憬“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一种营造行为,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将客观因素和基本素材进行融合,激发人,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以及心理等方面对于设计成果的感悟。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这样一门传授设计初学者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景观设计以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课程,对于刚接触风景园林设计的初学者来说,它开启了设计者对于各类风景的理性认识,为之后创造另一番风景埋下伏笔,对其今后的设计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是“设计之匙”。

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容

《风景园林设计》是园林、风景园林相关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城市规划、风景资源的评价、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风景园林绿地、景园景点、城市景观环境、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工程等,是较为系统的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之一。

(二)课程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紧紧围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方面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化等方面,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例探讨、项目训练、外业考察等方式,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使得设计初学者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设计的美妙,激发其设计兴趣,学会紧密合作与学习并从中积累经验,对今后设计之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课程目的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系统理解,巩固专业知识,初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景园林等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技能构成要求,拓宽视野,找出不足,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行业的认识,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课程学习经验

(一)课堂学有所得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对于其他的一些设计课程而言似乎更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意义。总结课程课堂学习所得如下:

1)课程涉及的设计知识在所有设计课程中相对较为基础及全面,使笔者全方面系统习了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知识:《风景园林设计》课堂学习涉及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风景园林设计布局、程序、各种类型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除了《园林设计》教材使用外,老师常讲解其他权威、经典设计书籍和实例来扩展视野,激发笔者对于设计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常介绍较为新颖的国内外设计观点和理念,保证了与时俱进;

3)课堂学习注重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让笔者在实际设计中感受理论知识的重要:课堂上老师经常进行手绘快题设计训练,这对于平面构图、色彩搭配、景观景点设计等方面的提升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大家讨论分享的方式进行优秀作品解析,可以学会如何分析作品的优劣,从而取得进步。

(二)自我提升

1.作业巩固

为了保证理论知识的吸收,设计课程设计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这些绘图设计作业中,常常可以收获很多:

1)在根据命题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一方面学会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硬性规定,再者则是通过几个方案的比较,找到最优解决途径和方案,学会比对和分析。此外,资料收集过程,也能通过观摩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感悟;

2)在作业绘制过程对耐心、审美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可以通过作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成就个人风格;

3)此外,作业可以让理论知识融进设计,产生潜意识作用,这样在面对实际场地的时候,会养成合理尺度、遵照规范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

2.关于课下知识扩展

为了满足课程需要,比如作业绘制、考试、设计素养的培养,笔者常在课下自我提升:

1)图书馆是设计初学者必须挖掘的宝藏,其内有大量园林设计相关实例、论文、图集、设计师手册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扩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针对自己喜欢的方面,如手绘、计算机作图等进行自我发展,一方面能增强设计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长,对于今后的工作、学习很有意义。

(三)建议

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课堂学习及课下实践应用,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关于一些规范方面的知识,课堂学习确实相对较少,以至于很多时候感觉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有些不切实际,课堂上可以考虑适当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设计规范,让学生在课堂、课下作业中应用自如;

2)关于一些国内外优秀设计流派及其发展历史介绍过少,可以适当结合课堂进行一些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诞生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3)为学生多提供些实际设计参与平台。课程中的一些课堂内外作业可以考虑用老师实际参与的项目来进行,不要只是单纯的空白场地,应让学生学会如何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场地情况、文化背景来综合考虑,有利于与今后与社会的接轨。

相信有指导老师的渊博知识和悉心培养,以及学生的努力,《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相关心得和经验的总结,笔者对园林景观设计学习和实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文中提出的相关感受和见解,不仅增加了笔者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喜爱,也为今后相关设计学习和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指导,收获颇多。同时,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课程建议和心得,为《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优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0〕43号)和广西大学2011年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2〕1号)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昀.从风景到风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唐世斌: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徐 婧(1989―),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唐世斌(1963―),男,重庆梁平人,研究生,广西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与规划设计

郭 松(1979―),男,重庆双桥人,硕士,广西大学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应用

篇(2)

“园林钢笔画”的前身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时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主任的孟兆祯院士提议,高汶漪老师主持开设的“钢笔速写”课程。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并对园林学院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如何配合园林学院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是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课题。为此数代园林美术教师付出了努力,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立足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以及表达能力,使“园林钢笔画”成为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推动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人数较少,仅有3人,而且教师的专业背景均为艺术院校毕业。他们虽然在钢笔绘画的艺术技巧上具有专业优势,但所具有的园林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在通过钢笔画训练启发学生设计思维方面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应积极加强与设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如何将专业设计内容渗透到“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中,增强设计专业的方向性导向。

(二)教学内容单一

从教学内容上看,改绘的教学内容比重较大,写生和创作的比重较小,“园林钢笔画”课程偏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缺少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训练内容沿袭旧例,缺乏创新性,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其他相关院校的信息往来和专业交流,因此教学思路不够开放,教学内容单一,与其他专业课的关联度较小,没有充分利用园林学院在风景园林设计和园林设计方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园林钢笔画”的训练内容与园林设计的专业训练有些割裂,没有起到应有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业内容偏重于照片改绘的训练,而写生和风景画创作的比重较小,实习地点和写生内容多年来只有微小的变化,缺少创新。

三、“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钢笔画”主要面向风景园林和园林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开课时间为第四学期。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专业概论”“素描基础”“制图基础”“造形基础”“园林植物基础及实习”等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园林综合studio”的训练进行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具备了初步的设计技能。第二学期则完成了“色彩基础”“生态景观规划”等课程,其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积累,其设计师的专业认同感和设计思维逐渐萌发。第三学期,通过“设计表现技法”和“建筑结构与构造”等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为转向专业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园林专业学生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完全相同。但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相比,开始明显偏向植物学方面的学习,出现了偏向植物方向和偏向设计方向的分野。因此在第四学期选修“园林钢笔画”课程的学生更倾向于向设计方向发展。这些选课学生对设计快速表达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思维训练方面的需求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需求是一样的。所以“园林钢笔画”课程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去掉了线条练习部分,主要课程内容由课堂临摹、照片改绘、写生和风景画的创作几个部分组成。课堂临摹的目的旨在通过范画的临摹,初步了解钢笔工具的特点、钢笔画的基本技法、体会画面的经营与内容的表达方法。照片改绘主要训练学生在二维图片中概括表现对象特征、提炼线条、组织画面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风景写生打好基础。风景写生则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景物,在三维空间环境中选取表现对象、概括特征、表现形象,完成三维物像到二维纸面表现的转换,建立一种真实景物与绘画之间的表达联系。这一训练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完成风景画的创作做准备。“园林钢笔画”课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参考图片和写生素材构思一组园林风景,并将这一构思用最适宜的钢笔画技巧绘制成一幅钢笔风景画作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从设置到组织,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训练学生从零基础入门状态到能够自如地以钢笔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风景画构思,最终达到使学生理解钢笔画的表现技巧和绘画方法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美术技法的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为日后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注重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园林钢笔画”作为园林学院专业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还肩负着与专业设计课程相衔接,培养和发展学生设计思维的任务。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设计专业通用的图示语言来表达构思、进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也源自于设计思维的觉醒。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对学生设计方案能力的培养。因此“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应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高超的绘画技巧,而是为培养学生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供一个综合训练平台。通过“园林钢笔画”的课程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从“画”到“图”的转换以及从“二维”到“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这也是设置“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创作的目的之所在。“园林钢笔画”的教学内容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职业市场的需要,即帮助学生掌握日后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在园林设计的实际工作中,设计方案的快速表现是一项必需的专业技能。快速表达的手段不拘一格,钢笔画因为具有简洁、概括、清晰等特点往往被作为设计方案快速表现的首选。因此在教学方案中应增强园林要素表现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将钢笔风景画的绘画技巧运用于专业设计图的能力。

(三)增加有针对性的项目训练

现行的“园林钢笔画”共有40学时,计2.5学分,课程内容调整后保持了原学时和学分不变。对掌握较快,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可为他们增加一项创作作业,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强化与设计相关的教学连接功能。创作作业包括两幅要求不同、重点各异的创作作品。第一幅创作作品题材不限,以学生自备的多张照片为创作依据,要求根据素材完成一幅钢笔风景画的绘制;第二幅创作作品题材限定为“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确定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现场照片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和素材,帮助学生完成考据、推理和表达等环节。“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的钢笔画的创作,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此项作业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钢笔画技法,并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收集、考证相关资料,对古典园林进行复原想象。若要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作业,必须对学生进行强化美术训练,同时还需要学生查阅古典园林的相关文献、图纸资料,并进行现场考察。本课程选择圆明园中相关景点作为表现对象,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

(四)开展特色化教学

钢笔画简洁明了,具有强烈的黑白色调美,不像铅笔画更擅长呈现丰富的灰色调。钢笔携带方便,随时都可记录或表达设计构思和意图。学生在学习钢笔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画得细致些、深入些,在掌握了基本的造型手法后,学生可以速写的形式完成训练。钢笔速写不能潦草,而是要快速准确地表达对象,将自己的设计构思诉诸画面。钢笔画既可以单独成为设计图,也可以在钢笔画设计图的基础上简单着色,形成钢笔淡彩的效果图。钢笔淡彩图的特色化教学使学生将色彩自由运用到钢笔画的创作中,丰富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篇(3)

关键词:园林景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近年来城乡建设面临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建设改善,建设的热点正在逐渐从解决必要的居住面积扩展转移到满足必要的生存环境条件,即提供洁净的空气、水源,起码的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同时兼具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富有精神文明的活动场所环境等。

1.1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人居环境问题关注度越来越大:建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方法正在深入中国的建筑规划界;高科技生态园区规划、绿色城市设计、生态农业区开发、生态旅游等以环境、生态、资源为导向的规划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绿色环境、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正被广大国民所接受。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环境效益,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可以得到可观的升值。良好的景观环境是购房者青睐的重要因素,是居住区成熟的标志。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1.2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设在工学门类,可授工学和农学学位。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预示着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园林景观教育春天的到来。

2、高职院校园林景观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在城市景观建设备受重视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园林景观教育应如何顺应时势、向前发展,成了我们园林景观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园林景观学科是一个知识面非常综合的学科,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甚至不比城市规划少,它包括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方面、规划设计方法技术方面、建筑施工方面、植物生物科学方面、艺术表现方面、政策法规方面等等。确切地说,园林景观从一开始起就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近代的美国、欧洲都是如此。在古代中国,不少画家、匠人、园艺家、文学家可以建造出精美的园林。而在当代,也有很多公园、风景区、旅游度假区、城市景观、世界遗产地是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园艺师和林业工作者共同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完成的。

3、高职院校园林景观专业设置的现状

面对实际的社会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与景观设计相关的专业:建筑界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方向;农林界园林和园艺专业方向;地学界资源、旅游专业方向;环境界环保、生态方向;管理界旅游规划管理专业方向;艺术界环境艺术专业方向。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开设了多个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专业,如: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艺术设计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

事实上,从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来看,每个专业各有优势,但几个专业任何一个都难以全面胜任培养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的要求。首先,园林景观作为人居环境“三姐妹”之一,与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三个专业的共同点都是创造人类聚居环境。不同之处是建筑学重在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侧重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的规划;园林景观则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在创造。而目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三个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专业,皆缺乏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培养。其次,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和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美术专业基础。园林景观的制图和一般的建筑制图有很多不同,要求也更高,要在体现设计的意图之外还要能体现一定的艺术水准,这对于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也造成了有的毕业生不会制图,不会搞设计的怪现象。还有,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和艺术设计学院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植物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素养。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构成的基础,是城市园林中唯一具有生命活力的景观设施。没有植物的园林景观,或植物应用不科学的园林景观是缺乏生命力的。没有植物就没有当今的风景园林。在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中,园林植物不仅是植物的配置、植物规划、设计或植物应用,而且包括树木栽培、管理、繁殖、病虫害防治、生态等。

4、笔者提供的一些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抓住风景园林专业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历史机遇,合理利用校内资源,规范学科领域,整合人才队伍,为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以建工学院为平台,整合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师,开设“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意味着学术界争论多年的专业名称终于有了定稿——不管是园林也好,景观也罢,统统都叫风景园林。风景园林作为一个交叉性的学科,其知识主体主要由规划与设计、工程、植物、艺术、文化(包括社会)5大部分构成。开设“风景园林”专业,整合校内各专业教师人才队伍,打破了过去学科之间的分野,也打破了门类之间的分野,甚至打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分野,使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得以完整结合,完善和创新风景园林学科体系。新设立的风景园林专业,既不等同于原来的景观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不等同于老的造园,更不等同于环境艺术,而是一个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文化艺术、建筑工程、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

其次,将风景园林专业再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园林景观艺术专业方向,这个方向的学生以设计制图为主攻目标,录取时要加试徒手画,课程重点在美术鉴赏、美术绘画、设计原理、建筑制图、计算机绘图设计等方面,辅以历史人文、建筑、植物、生态方面的知识;第二个方向是园林景观工程方面的专业方向,重点学习建筑结构、装饰材料及运用、植物知识、施工管理等,重点在施工知识方面进行教育,辅以社会人文、美术制图。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将专业的课程有一个轻重缓急的安排,有利于消除目前存在的园林景观专业毕业生的尴尬处境。保证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出来就能搞初步的设计方案,至少能绘出较为专业化的风景园林设计图,或者能进行景观现场施工,消除出来以后还要用人单位岗前再培养的怪现象,以及学生毕业多、而社会上的风景园林行业人才又十分短缺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水资源;海绵城市;风景园林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26-02

一、序言

水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持续性资源,是维系我们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园林绿地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对雨水的利用起步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雨水利用策略,如今,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浪费、城市内涝、生态环境的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随着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加重,雨水景观利用问题在2013年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提出在全国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鼓励雨水自然、生态的处理方式。因此,如何将城市建设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到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并实现雨水利用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国内外海绵城市的动态

(一)国外海绵城市

国外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雨洪的利用上。美、德、澳、日、英、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走在探索的前列,改变以往国外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做法,在雨水系统资源收集、管理、循环利用上,并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利用系统协会,各个国家研究制定了不同性质的国家级地方政策法规,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的水资源匮乏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80年代末民间“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成立。90年代颁布“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把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1996年开始对地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补助金,并形成制度。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上个世纪初期就已经了“对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统的建设和测量”,1989年就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它以德联邦水法、建设法规和地方法规形式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提出要求,引导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排污量,征收雨水费用(也称为管道使用费);技术上,德国城市雨水利用主要体现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三种形式。受美国BMPs影响,德国采用雨水系统的措施类型是“湿地过滤沟系统(MR)”。目前德国“第三代”雨水利用技术及标准已经实施,柏林等一些城市已将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已建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德国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已经形成针对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量调控。20世纪30年代,主要重点是控制洪、减灾和疏浚河道;第二阶段是水质改善。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重点是点源污染的控制、防治水土流失、滨水区环境的保护和完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等。1972年,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对非点源水体的污染控制和源头控制与研究,技术处理上强调工程和非工程、生态与自然措施结合的方法;第三个阶段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重点是控制非点源、雨水循环、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维度综合运用等。1990年,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环境资源署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与技术体系,它是弥补BMPs技术上的缺陷,在BMPs基础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综合技术体系。LID是一种基于微观尺度控制的场地设计策略,其原理是通过渗透、过滤、蒸发、截留等方法模拟雨水的自然水文过程,将径流控制源头,减轻城市排水管负担,结合景观设计,创造出优美的空间环境。澳大利亚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2000年就政府与规划部门召开了“水敏性城市设计――城市区域的可持续排水系统”会议,它与BMPs相比,包含内容更为广泛和全面,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注重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把雨洪管理与城市给排水和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倡导多目标的发展方式,维持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英国1999年提出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该系统从宏观的角度优化集水区域,全面考虑雨水径流的水质、水量、景观和生态价值等因子,通过过滤式沉淀槽、洼沟等与BMPs技术措施结合,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和区域水生态系统。

(二)国内海绵城市

我国城市的雨水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结合国外成熟的雨洪控制系统技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作为试点,水利部于2001年颁布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志着雨水系统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2004年,深圳市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联邦环保局开展相关技术交流与研究,签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冲击开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编制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术规范,积极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建设“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光明新区,转变城市雨水系统从快排为主到“渗、滞、蓄、用、排”的建设理念,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14年2月出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城市暴雨内涝防治工作。一是实施“城市排水(雨)综合规划纲要”并编制“全国城市排水规划的设施建设。二是围绕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推进低冲击发展和建设模式,加快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化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强调以弹性、慢排缓释和控制源头分散为理念,整合降水、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地表径流等给排水各个环节,以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保障。城市绿地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城市的海绵体。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透水性下垫面,承担着城市雨水径流渗透、城市水循环的平衡、生态环境的修复等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其实就是构建一个低影响雨水系统,通过渗透、停滞、积蓄、净化、排水等其他技术手段,使水循环径流更加顺畅、自然。我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强调“大”字优先,违背城市可透性的基本原则,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出现大尺度的硬质铺装广场、大水面等,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三、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提出的挑战策略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作为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把构建生态安全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和水循环系统纳入教学中,并更新园林设计教学理念、技术实践研究和掌握风景园林行业规范标准等,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加大投入基础学科研究,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展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从基于建筑学视觉到BMPs、LID、MR、WSUD、SUDS、LIUDD等水文水力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再到雨水处理、植被选择、后期维护管理、国家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制定等都需要在实践需求去完善解决,缩小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理念

改变以往的教学体系课程,增加一些水文水力学相关的课程,聘请一些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与雨洪管理、雨水收集、水生态生态环境、水文学方面有实战经验的教授授课。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加强对雨洪利用的研究,编写与之相关的教材,更新教学理念,开设相关课程设计。

(三)扩大学科交融

本学科的融合需要市政工程管理、建筑学、生态学、农学、城市规划学、给排水、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风景园林学、管理学等专业门类的知识,交替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更好地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四)多渠道拓宽实践平台

国内一些较出名的园林设计公司、设计院和企业已经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交叉、新兴领域扩展,开拓水生态修复领域的市场,实现双赢。建立长期校外实习和就业实践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是提前了解行业现状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在国家新的政策下,国家确定16个城市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以海绵城市为目标,发挥利用雨水资源的优势,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生态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正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作为一个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希望在新时期、新形势政策、新技术理念的指导下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拓宽眼界,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知识和技能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篇(5)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

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

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 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AutoCAD、3D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

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

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

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

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三、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成效

篇(6)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园林;教学改革

面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时期,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知识型转向素质型,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品行的专业人才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应该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即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进行的,履行其专业职责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般包括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责任,履行职业规范,遵守职业纪律,提高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1]。

1园林专业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环境和生态问题正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园林作为与环境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更要进一步开拓和不断发展。绿色城市设计、绿色建筑、绿色环境、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必须深入园林设计师的内心,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都要求园林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非常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除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各专业课程建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正是园林学科教育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大环境下,园林设计师面临着严重的职业道德缺失[2]。而园林作为一门服务政府和社会的特殊行业,承担着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任,园林设计师的职业实践涉及到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对私人利益的干预,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权衡,涉及到不同公共利益之间和不同私人利益之间的权衡,这就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的园林设计师。

2园林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1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园林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园林设计师是经过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养,掌握一定科学技能的专业人员。一个人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他是否具有职业道德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首要责任。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专业精神和态度,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不受外界各种利益的诱惑,仅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做设计。有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中才能坚持“客观,严谨,中立”的立场。根据严格的科学依据和技术理论方法,解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使人信服,向权力讲授真理,用科学的力量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证事物的真伪,最终达到坚持原则、崇尚理性、科学行事的目的[3]。

2.2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平等,拥有平等思想的人会在行为上尊重人、关心人、希望对人、对社会有所帮助、有所贡献,并且会因为人之平等而具有让所有人都享有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也成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建立起深厚的人本情怀,那么他们将自然地意识到,园林规划设计是影响很多人利益的行为,设计的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科学严谨。同时,设计项目无论大小,其服务对象都是公众,都应当真诚的关注,绝对不可敷衍了事。并且这种关注覆盖可能影响的所有人,尤其是其中的弱势人群。拥有以人为本的平等思想,我们的设计师才会真诚地对那些因受利益影响而产生的冲突进行平衡,且在平衡中优先考虑公众的基本需求问题,而不是唯领导的意见是从,勇于承担职业设计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工作中面对政府的要求、企业的利润和公众的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决择。

2.3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热情

爱岗敬业是一种职业情感,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喜爱态度和内在感受,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在强烈职业感情的支持下参加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工作,那么他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使工作过程更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4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社会对园林专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园林专业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由于诚信缺失导致园林工程质量下降是现今园林行业存在的重要问题:植物种植成活率低,种植效果不理想,园林施工造成安全隐患等等。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诚信教育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学生在校时形成以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为今后从事园林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4]。

3园林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的主要方法

3.1园林专业教师言传身教

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学术造诣,在专业课程讲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特别是专业教师对园林学科领域严谨的科学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导向效应。因此,在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中,园林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以自己所承担的课程为中心,拓展知识半径,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从而通过课上专业教学与课下交流互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专业教师应该认真对待职业生涯中的每一节课,以敬业的精神、渊博的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气氛,体会到从事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园林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对学科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信心,结合设计实例宣讲园林专业领域优秀设计人才的个人经历,坚定学生热爱园林事业、愿为园林设计事业奉献的信念。

3.2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合理制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在园林专业教学中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专业意识,让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优势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把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与学生的个人理想和个人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从事园林专业的自豪感;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和行为素质的培养,从专业思想、职业责任、职业规范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熏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框架体系。

3.3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书本的知识毕竟较为抽象,有些学生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中,通过与园林工作的接触,强调道德修养的原则和规范,用现实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这时要结合就业指导课程,联系专业实际,及时总结他们在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和在实习单位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升作为未来职业园林人的素质和修养,为即将到来的社会角色的转化打下坚实基础[5]。

4专业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实例——中国园林史

中国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主要是中国园林发展历史的总体脉络及特征,熟悉各历史阶段园林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就、代表作品的艺术风格、形式、创作手法及产生原因等;纵观整个中国园林发展史,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在讲授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突出每个知识点涵盖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将其与专业内容相结合,既容易让学生接受,又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图1。

5结语

园林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着职业热情、诚实守信、服务公众、奉献社会以及塑造优秀道德品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通力协作精神等为重点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念、职业热情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教育,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形成解决自身内在的、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思维方式,在未来园林设计师的职业生涯中,能按照职业道德规范正确行使职业权利,履行职业义务,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并在就业以后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珂,张智,何丹,等.大学德育教育创新: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以林业经济管理学教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25-28.

[2]祁素萍,王兆骞,陈相强.中美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67-269.

[3]邱琪.建筑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索[J].福建建材,2009(05):23-26.

[4]申世广.培养风景园林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教育的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51-53.

篇(7)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随着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现代社会对高等人才的新要求,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像徐州工程学院这类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外部环境与学校校情都要求学校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加强服务地方建设的能力。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1]。如何通过专业教学改革体现特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之一。

《园林建筑设计》是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教学为1a,共80学时。主要涉及4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入口建筑、休憩建筑、附属建筑、餐饮建筑。课程教学主要是结合设计专题,进行理论讲述,现场实测,草图修改,方案调整,最终定稿,完成设计图纸。

1 存在问题

1.1 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现有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存在着理论过于陈旧,案例过少,过旧且新颖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设计图纸分析与理论介绍,尤其是没有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材,理论过于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响的项目案例介绍。

学生渴望学习到的新兴的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就更少了。

1.2 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1.3 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互动性不强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2.2 教学内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

2.2.1 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后续课程接轨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2]。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2.2.2 注重宏扬传统,体现地方文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3]。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 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

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2.4 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上网,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 效果评价

3.1 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2 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的主题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见图1~3);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见图4~6)。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 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素养,有益补充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生认真组织语言,静心备课,反复修改课件,然后课堂讲述案例分析,不知不觉就能将各种知识信息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沉淀,储备专业知识。不同的学生讲述着不同的设计构思和理念,拓宽了大家的专业视野,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生动有趣。从学生的讲述中,老师也受益匪浅。可谓“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1]魏勇军,吴中军.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02):168-170.

[2]李哲,成玉宁.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研究――以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1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