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3 10:19: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台湾;职业教育:现状:启示

作者简介:沈汉达(1960-),男,上海市人,现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校长。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7-0058-03

台湾产业和经济社会结构近几年发生了变化,基础产业日渐萎缩,部分产业日趋呈现“空心化”特征,使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发生变化,台湾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基层技术人力培养目标的定位受到挑战和冲击。目前台湾职业院校办学实践中,升学导向功能日趋强化,升学导向与专业技能培养两者相互依偎,碰撞共存,正逐步形成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对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认识

第一,强化升学导向。但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政策倾斜。升学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据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统计。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由1998年的24.76%上升到2004年的66.61%,而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则由1998年的42.57%下降到2004年的21.36%。2007年,台北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的比例占92%,直接就业的比例仅占4%,未升学和未就业的比例占4%。明德女子中学2006年度学生升学比例超过了90%。在该校美容美发专业实训室内,笔者抽样询问5名女生,她们表示毕业后将首选升学。

职业教育享有倾斜政策。目前台湾职业学校年度财政投入要比普通高中高出10%左右。据介绍,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自2007年度起的5年内,将投入500亿元新台币重点投向综合指标评估合格的职业院校。

职业学校学生高考享有倾斜政策。据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技术院校考试共4门课程,满分为700分,其中国文和英语两门文化课程各为100分,另两门为专业课。每门为250分,专业课所占比例超过70%。部分专业高考时,还设有面试环节。面试分数占学生考试总分40%比例。

台湾部分技术学院升格和高校扩招,为中职学生升学导向提供可能,使台湾目前人力结构呈“橄榄状”。中间层次人才过剩。大学生在失业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同时,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市场学历高移化需求,也进一步推动和强化了升学导向。台湾现阶段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定位,升学导向成为与台湾现阶段生产方式基本吻合的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发展形态。

第二。专业教学退居“侧位”,技能培养侧中求重。由于受升学导向“指挥棒”影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比重逐步下降。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反差明显。据对参访学校开设课程统计,目前专业教学课程一般均低于50%,有的甚至低于35%。台北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商业经营科的义化课程科目占61.46%。专业课程科目占20.8%,学生实习只占17.74%。台北大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总学分为192学分。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含实习)学分比例为112分:80分。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41.6%。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倒挂”,导致学校办学成本和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由于偏重升学教育。有的职业学校添置实训实习设备费用占学校年度总成本比例仅为0.72%,管理成本分摊比例为13.83%。而用于支付教师薪酬比例却高达82.52%。

虽然文化课教学占有主导地位,但职业学校仍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部分学校追求专业精致化培养,高雄餐旅学院实施“三明治”教学,推行产教合作的办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学生到企业实习出现“阻梗”现象,缺乏实践锻炼。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企业一般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据台北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校长介绍。由于台北中小型企业居多,学生实习容纳量有限,而该校一个年级学生有1000多人。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很困难。再者,大部分企业为民营和私有企业,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对商业和会计类学生,企业担心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差错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因企业实习出现“阻梗”,学生缺乏接触企业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针对学生企业实习困难的情况,学校一是压缩实习时间,将原来一学期的实习时间压缩到暑期2-3个月:二是以开办讲座和校内实习等形式来弥补和替代。台北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组织广告设计科和烘焙科学生每学年进行为期二天的专场实习。教师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作品或制作食品出售,帮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联系销售渠道等,在为期二天的专场活动中,实现300多万元新台币的销售目标。高雄餐旅学院航空服务科利用航空公司提供的模拟机舱组织学生实习,同时在校内有航空公司前台服务的实习,采用航空公司实用网络和模拟仿真的工作环境供学生实习。

第四,学校家长会制度具有“双刃剑”效应。台湾职业学校普遍有“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要功能包括帮助学校募集社会资源、对学校建设提出意见、帮助学校处理涉及与学生家长联系等工作,家长会帮助学校对外联络与沟通,使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校长应聘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成评鉴组,家长会代表作为遴选和评鉴校长的组成人员。台湾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认为,该校培养学生专业涵养有支援单位,其中之一就是家长会支持。

笔者从参访学校了解到,台湾职业学校家长会功能目前正进一步强化,家长会既有对学校支持功能,有时也产生制约功能,呈现“双刃剑”效应。由于受升学导向影响,家长要求学校少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保证学生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课,家长会也会因此要求学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

第五,人文素养和品行操守养成,成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基石。笔者在与部分学校教师交流时,他们普遍认为学校目前不应该是单单的教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企业,因而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对企业有满意度选择,而企业也对学生有满意度选择,从学生和企业需求二个层面出发,学校将学生人文素养和品行操守的养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入学第一学年起,学校整合学务部门、志工、社团和家庭各类资源,将人文素养和品行操守养成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如台北大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训是“精、诚、勤、朴”。精:即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诚:即以诚待人,表里如一;勤:即勤劳习作,服务至上:朴:即朴实自然,热忱宽厚。校训注重

品德养成,从基础抓起,让学生易于实践和锻炼。也容易进行量化与考核。

台湾职业院校基本上都没有清洁工,校内清洁卫生均由学生负责,而且每所学校都窗明几净,校园内和走道内都很整洁。如高雄餐旅学院开设品行课为必修课。校内清洁卫生各班划片包干,学生清晨有半小时的劳作课进行校园内卫生清扫,特殊原因请假的要补课,无辜缺席每次扣0.3-0.5分,累计超过3分者品行课不及格。有的学校在餐饮、西点等专业。还实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培养学生受教感恩意识。

第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台湾职业学校从校长到任课教师实施动态化管理,拥有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促使台湾职业教育总体上仍处于较高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高。教师普遍具有硕士学位,不少还具有博士学位。部分职业院校设有研究所,为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创造了条件。台北大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260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硕士学位的116人,目前该校达到1:14.3师生比;二是职业教育师资具有特定的准入门槛。高雄餐旅学院和台南大学等部分职业院校设有教师硕士专修班。毕业后学校认可学历,享受同等学历的薪酬待遇:三是部分教师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有的原先是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应聘到学校任职,有的在职教师在行业企业兼职。如高雄餐旅学院旅游管理系苏国^教授曾任亚都大饭店总经理及丽致旅馆顾问公司总经理,餐管系陈千浩教授为超商葡萄酒薄酒莱代言人,小厨系陈嘉谟老师曾任台中通豪大饭店行政主厨,西厨老师Mr.Thommasselier曾任亚都大饭店法国厅主厨:四是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有关部门规定。校内公务人员每年要有不少于40小时进修,并开设专门研修信息的登陆系统。台南大学每周三为教师进修日,学校周三下午2:00-4:00为教师进修时间,学校在暑期还开设教师备课专题研修。五是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的评鉴制度。评鉴系统将教师名单、授课进度和备课内容等相关情况上网。接受评鉴。登陆系统后,学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鉴。教师之间、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均可评鉴。评鉴机制提高了教师的责任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七,多种方式推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彰化师大设立有校领导、政府官员、企业界、校友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生涯辅导委员会,制定学生“生涯进路地图”和毕业生流向追踪与回馈机制。在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作业流程表中,学生第一学年为探索期,了解专业目标;第二学年为养成期,逐步确立生涯与兴趣规划;第三学年为强化期。第四学年为接轨期,接轨期主要了解就业市场、职场体验和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后为生涯实践期。针对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间的落差,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将学生带进企业。将企业带进学校,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高雄餐旅学院在大厅正中。醒目标志着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专业化、企业化、国际化、人文化”,学校开展学生职业辅导和就业服务,经常组织校友返校开设讲座,组织业界人员来校座谈和作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参观,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市场、熟悉企业,增强就业能力。明德女子中学成立学生辅导委员会,学生填写就业登记卡,由学校和业界联合实施职业辅导。通过良好的校友和校企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很注重企业对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将企业反馈情况及时反映给教学教务部门和有关教师,并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依据。

台湾职业学校与企业界都有良好的互动和合作,特别是在学生职业辅导方面。企业有比较深入的参与和支持,在高雄餐旅学院学生实习场所门口的醒目处,标有“铭谢录”,如在航空服务实习教室门口的“铭谢录”上,说明港龙、立荣、远东、长荣、国华、复兴几大航空公司为学院长期提供建教(实习)名额:另一块“铭谢录”上,说明东南水泥厂和统一企业公司提供超过百万元新台币奖学金:在烘焙教学实验场所前,“铭谢录”上说明统一企业公司、一耀企业公司等6家企业,长期为学生实习提供面粉、鲜奶油、酵母、食用油脂和其它原物料;升祥、明资和振劳三家企业提供奖学金等。

二、启示与对策

随着大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职业教育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客观要求,选择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借鉴台湾职业教育经验教训,可以前瞻性思考和探索大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模式与机制。

第一,探索部分紧缺专业实施中高职联合培养模式。部分重点和紧缺专业实施中高职联合培养模式,可以避免目前中职学生高考专业不对口、技能型人才培养“断链”和消耗人才培养成本等弊端。建议经济发达地区部分紧缺的工科类重点专业实施中高职联合培养,选择诸如电子电工、数控、机械等专业,如报考专业对口的进行免试人学试点;对中职学生高考实行多元测评机制,加大专业知识考试比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比例加分和权重倾斜;对于实施集团化培养模式的职业院校,划定部分专业和职业群,允许集团内对口招生与培养,促进学生培养的连续性。

第二。完善职业学校评估标准。建议建立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运行监控系统,监控系统除有关常规指标外,重点增加若干指标,如校领导中不少于1人应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学校师生比、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名单:学校选择抽样10-30%教师的备课与授课材料;学生就业流向情况;学校选择抽样10-30%学生就业后半年至一年的就业稳定率情况:教师继续教育情况等。监控系统建议采用开放式管理,便于登陆查询。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教育评估、教育科研有关专家。每年度对区域内20%左右的学校进行抽查,评鉴结果将作为学校评估、优秀校长评选和经费投入的依据。监控系统还可以接受学生、家长和教师相互之间的查询和评鉴,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

篇(2)

>>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的现状及思考 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对策浅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略 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及对策 浅析职业教育师资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我国已重点建设93个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等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Review on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Beijing

FU Hui-juan1, NIE Wei2

(1.Beijing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102209;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Beijing 100088, China)

篇(3)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区域发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一些地理位置较好的地区中,其城镇人口的比重以及经济发展的提升更加明显,相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比较落后。要想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教育无疑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力武器,教育水平的提升必然能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但其发展也受到资金方面的制约。因此,研究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系,能为职业教育在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

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城镇化发展应为互动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出拉动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职业教育更是为解决当地就业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水平,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水平,解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一个地区城镇化的人口、经济等因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也不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对城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为城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为了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会为当地的就业发展提供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人才,保证城镇化的长远发展。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农村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为当地居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的传统模式,以此来提升当地的劳动生产率,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二、重庆黔江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现状研究

1.重庆黔江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重庆市渝东南部,处于武陵山区的腹地,长期以来有着“豫鄂咽喉”的美誉。黔江区作为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获得过“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区”、“最具风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截止到2012年,黔江区户籍人口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5.9万人,城镇化率比较低。与此同时,在2012年,全地区的生产总值为147.95亿元,其中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54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6450元,贫富差距明显,体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截止到去年,黔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为72585万元,在其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30901万元,科学技术支出354万元,文化体育支出200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028万元。和往年相比,黔江地区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有所增加,也使得教育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但是通过调查分析黔江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中发现,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是其农村地区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一万余人,学校共开设了关于电子信息、机械加工制造、酒店管理等十几个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对于一个有着40余万人口的地区来说,目前黔江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并且存在着类似职业教育资源匮乏、职业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学校的硬件不够完善等问题。职业教育水平不高。

2.重庆黔江城镇化发展现状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也较低。在成为重庆的直辖区之后,其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对比于其他发达地区来说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大体上来看,黔江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黔江区是一个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较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0年,黔江的城镇化率仅为19.8%,同期的重庆市平均城镇化率为42.0%;到了2012年,黔江的城镇化率为39.1%,而重庆市平均城镇化率已达到55.0%,由此可以看出黔江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速度缓慢。

另一方面,黔江地区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为了更加直观看出黔江和重庆市的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率的统计数据,本文提供了相关表格,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黔江和重庆市的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率的统计

注:资料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通过上表当中的数据能够看出,黔江地区的常住人口在2005年,由于三峡移民的影响,人口数量降低,而自2006年以后,重庆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开始逐渐增加,但黔江却仍然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是由于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中培养了一部分学生参加就业,但这些学生在毕业后返乡人数却较少。

3.黔江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让农村职业教育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态势,以此让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中准确定位,就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条件:首先,职业教育和城镇化在发展目标方面就要形成一个共识,建立相似的发展观念;其次,二者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最后,农村职业教育和城镇化发展需要进行资源交换。但就目前的二者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黔江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对其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推动黔江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县域经济的聚集作用、城乡统筹建设的牵引作用等,而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大,职业教育水平滞后,在居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黔江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虽然在近几年中,黔江的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但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的作用[3]。在所有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素来说,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而需要城镇化发展所带动的职业教育仍然是农村地区教育中的薄弱部分。

三、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中的定位与功能

1.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体

从定义上来看,职业教育就是要在日常的培训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为推动地区就业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由此看来,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体,也体现出了一种社会需求。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学历和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4]。要想让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发挥功能,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技术水平放在办学的首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

2.立足农村发展现状,适应农业生产需求

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城镇化要想得到广泛发展,就要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因此在重庆市黔江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要从当地的发展现状出发,和当地的经济社会紧密相连,促进黔江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稳步提升[5]。而在其职业教育的定位中,应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增长方式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变为依靠资本、技术以及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有数量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发展,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也应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让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紧密相连,不断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篇(4)

摘要: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且目前这种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呈现出中等、高等、本科、硕士并存的多层次格局。早在2004年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我国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此后,2006年卫生部又出版了《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有这些文件我们可以知道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发展方向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护理教育 办学格局 发展问题 可行性建议

引言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范畴,主要以培养“实用型初等护理人才”为目标。在2008年2月,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护理职业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及历史背景下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1. 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从2003年到2013年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

2.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多。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初等护理人才”的教育,它是我国医疗的基础层面,同样也是多层次护理人才需求不可缺少的层面。它能够在我国农村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等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2.1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由于护理专业属于国家紧缺专业,护理专业人才在我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很多民办、公办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开办护理专业。但是,他们在办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质量,层次较低。这样的办学规模、分布形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类服务的需求,甚至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给我国对卫生行政部门带来很大冲击。

2.2校企合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主要是沿用学校与医院相互的教学实习模式,实施“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三年学制中,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内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后一年在学校指定的医院临床实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毕业后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样也缺乏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得学生毕业后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够适应医院或者社会需要。

2.3专业设置单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本上没有添加新鲜内容,教育过程中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并不能做到根据人才需求和社会的动态变化调整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专业细化的年代,现行医院中医疗卫生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虽然部分院校也能匹配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但是,他们对于护理专业的设置却很难做到“从一而终”。

3.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发展中等护理职业学校集团

就我个人而言,发展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首先,政府必须加强办学机构与医疗单位“亲密接触”。可以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标准做为一个切入点(学校集团化),并定期举办研讨会,让医院提供相关资料,为医院培训指定人才,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脱节;二是政府可以让中等职业教育向纵横两方向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

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学生缴费。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责无旁贷的加大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就我个人而言,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明确政府在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为学生寻求更好工作谋利。

3.3推动校医合作

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不单单是学校自身的事,政府应该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政府可以引导学校和当地医院的合作,为医院输送一线护理人员,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加适合医院的发展。最后,学校可以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4.结束语

中等职业护理和基础教育课程来说,它的改革才还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作为医疗中的基础课程我们更应该加强课程改革的进度和方向。且对于我们这些第一线教师而言,肩上责任重大,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在改革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促进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J].中国高等教育,2008(9):4-9.

[2]沈宁,李俊,白玫.对我国护理教育规模的预测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9(1):18.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工 实训基地场景化

一、前言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之一,是服务社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抓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和重要途径。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实体。

在当前“工学结合”不十分紧密的情况下,要培养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学生,就需要研究和实现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实践性教学的成功实例也很多,许多国家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

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喻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独具特色而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国家立法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并举的职业教育制度。这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实践证明,“双元制”培训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分工合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原则。

美国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创举。社区学院立足于社区,致力于社区服务,布局分散,人学条件宽松,收费低廉,课程实用性强、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社区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双方签订合同,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每周有一段时间或有专门假期到企业工作或实习,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并沟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要求。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对我们国家总的来说还是新的课题,总的来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感觉到这个时期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环节,这是我们认识和积累的过程。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实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

西南师范大学的辛治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外的三种培训模式,(1)学校模式;(2)“双元制”模式;(3)以企业为主的培训模式,另外还有工学交替模式。壮国祯在《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中,分析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指出我国应在方法、机构设置、投资模式等方面做出改革。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工学结合”的基地建设模式。

总的看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训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的实训现状有如下的缺点和不足: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训方法机械;实训项目缺少完整系统分析,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原材料和设备备选方案的论证,忽视工艺方法和员工素养、人员组织的优化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以及对产品工艺及设计的改进等。以为把企业引进学校以后,只要组织学生实训,生产出产品,就达到了引企业人校的目的。

三、化工实训基地场景化研究与实现

1.企业场景化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高职化工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现,在化工实训基地控制区域内,引人企业管理理念、安全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融,建设全真企业场景,教师和学生、学员真实体验化工厂氛围,亲身体验石油化工优秀企业文化。让文化渗透在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

2.企业场景的化工实训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实现

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范、企业操作技能评价方法、安全应急预防体系、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设专业标准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现场图片库、现场教学录像库、化工生产操作事故案例库、企业文化展示库等,介绍国内外石油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新技术和新工艺、产品及人才市场信息、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等行业信息;涵盖典型生产装置的岗位操作规程、现场应急处置预案、HSE监督工作方案、安全操作技能的国家职业标准;包含“化工总控工”、“精馏工”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试题,实训操作考核评分表,实训操作方案编制模板。开发典型生产装置实景模拟仿真及培训考核,培养化工生产规范操作意识,提高学生和员工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紧急应变能力。

3.服务于企业场景化实训基地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提高教师实训项目设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利用教师自主研发的油田化学品技术实施全真油田化学品生产实训,建设三师型实训教学团队。

四、小结

化工类高职院校在已建成的高标准的硬件基础上引智,引人真实企业场景,统筹基地功能,深化引企人教,把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诸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各方面,以求达到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学员实施个性化的实训。除满足高职学生的实训要求,更要满足企业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的要求。因此,研究实现真实场景化的实训基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合理有效地管理实训基地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2]刘旭慧.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张齐坤.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方向红.谈高职化工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1) .

[5]翟秋喜.辽宁省高职院校教学服务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7) .

篇(6)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职业教育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20C初期已经比较兴盛,秉持“实业救国”的理念大量民办职业学校不断涌现,充分弥补了官办职业学校力量的不足。早期的职业教育由于条件限制基本都具有“工读结合”的特点,正是这种客观上重视实践、强化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能训练的教育特点造就了当时一大批实业的发展和繁荣。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被忽视,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及效用发挥,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的动力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工业、制造业急需升级换代,其直接动力就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职业院校本身并不能独立完成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任务,要实现人才培养的效能性的唯一途径就是走校企合作之路。

二、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在政府和社会鼓励校企合作的近些年,各大职业院校通过校企“订单培养”、“合作办学”、“组建职教集团”等方式体现校企合作的氛围。从表面上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红红火火,职业教育发展之势蓬勃生机;但从效能性看,校企合作仍未改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输出的动力不足性;呈现的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校企权责不清,教学模式未根本改变,管理制度陈旧,人力资源建设不匹配等现象。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困境。

(1)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现阶段企业不能完全决策教育的过程,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利益的需求,因此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缺少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定位就会出现偏差,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职业教育就会被再次边缘化。

(2)校企的权责不清: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事宜,只有权责分明才能有效长期运作,但是现阶段企业的责不明、校的权不放;因此造成校企合作组织松散,目的不确、人才效能阻滞等乱象。在该方面必须借鉴欧美国家的校企管理体制,明确校企的权责,甚至上升到立法层面解决人才培养的效能性。

(3)教学模式固化:虽然很多职业院校适应时代的要求都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新模式,以期适应“大职教观”的教学要求。但是,事实上很多学校只是面子工程,教学仍然沿袭老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操作;这必然造成效果不佳,误人子弟的尴尬窘况。

(4)管理制度陈旧:高职院校大多是旧时中专或职工大学发展而来,其管理制度陈旧,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落后,管理思维陈旧,与企业合作沟通协调不畅,行政化、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意识不够等。管理不创新必然制约校企合作的动力,制约院校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5)师资结构不匹配:实践教学、工学结合必须要求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技能人才,但囿于现状,很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入校教学的动力不足,造就高职院校的人才荒。

三、基于效能性原则建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必须要彻底革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模式。职业院校应以效能性为导向建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校企合作应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不仅要参与到教育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并且应该参与到职业教育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方案中。只有这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与前瞻性才能较好保障,那么技术的形成和突破才是有可能的。当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是需要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做保证。在西方国家,企业接纳学生的实习和培训是某种义务,国家在很多政策上有优待;因此企业的积极性就激发了,我国应该尽快制定相关的有效政策促进院校和企业协调发展。

(2)校企应权责分明,立法保障:只有权责分明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畅通,只有立法保障才能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稳定机制,只有兼顾校企双方的现实利益诉求才能激发双方的积极性。因此,一套系统的国家职业教育法规制度需要迫切地制定和落实。

(3)建立“工学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实用、灵活、有创造力等特点特别适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民国初期已经证明其价值性和科学性,“工学结合”为我们现在的职教改革提供了重要标本,回归历史或许是我们校企合作的必经之路。

篇(7)

法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法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拥有完善的教育体制,自古以来就诞生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法国教育的发展也是比较全面的,不仅有体制完善的初等教育,也具有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更具有为全民所认可的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

继2010年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之后,法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纷纷提出终身学习理念,主张发展职业教育。所谓的终身学习理念是指把初始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起来。这里的初始教育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校的全日制正规教育以及在学徒培训中心进行的非正规教育。继续教育以多种形式对初始教育进行补充。以期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而法国的职业教育指的是在初始教育或继续教育阶段,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来学习知识与技能,从而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法的职业教育分为初始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教育两类。也就是说法国的职业教育贯穿于初始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阶段,分正规与非正规两种类型。

在法国接受职业教育主要有三条途径,亦即:作为全日制在校生在相关学校[中学、大学、工程师院校及其它大学校)接受正规职业教育;作为学徒在培训中心接受非正规职业教育;作为求职人员或企业职员在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接受非正规职业教育。

法国职业教育还有其特有的文凭设定,即“五级职业文凭”。职业文凭由低向高分别为:职业能力证书(cAP)和职业学习证书(BEP),初中毕业后学习2年获得,为v级文凭;职业高中会考证书(BrdC Pro),初中毕业后学习3年获得,为Iv级文凭;大学技术文凭(DUT)和高级技术员证书(BTS),高中毕业后学习2年获得,为Ⅲ级文凭;职业学士文凭(Licence pro),高中毕业后学习3年获得,为II级文凭;职业硕士(Master pro)或工程师文凭(Titred'ing e nieur),高中毕业后学习5年获得,为I级文凭。

从以上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法国已经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再到职业文凭的划分,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法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历史

自17至18世纪,法国就出现了高等专科学校,最早开办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军事院校。路易十五于1720创办炮兵学校,拿破仑就毕业于此。之后又相继开办军事工程学校、造船学校和骑兵学校。

在拿破仑的第一帝国时代,建立了“帝国大学”,法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拿破仑下台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停滞状态。直到19世纪末,高等教育的发展才得到复兴。

1881年,法国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兴办职业学校,称之为国立初等职业学校(ENP)。1887年1月26日的法律又规定成立工商实科学校(EPCI),之后备类职业院校纷纷兴建。与高等专科学校相比,这类职业院校与我国的职业院校更加相似。

法国从1911年开始设立职业能力证书。1919年法国颁布了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之称的《阿斯蒂埃法案》,确立职业教育框架。规定了职业培训的强制性。

1971年法国颁布了技术教育指导法,为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1975年的阿比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法国1983-1985年了《为民主的初中而斗争》、《21世纪前夕的高中及其教育》、《提高青年人的职业水平和社会地位》、《高等教育法》、《对未来教育的建议》等政策性文件。至此职业教育的改革更加深入。

1998年法国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工作纲要》,进一步为改革法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与举措。

但是在法国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不高,为了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在教育部的倡导下,法国在1999年举办了一次“职业教育新形象”的电视专题节目,掀起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运动。

进入21世纪以后,法国也一如既往地不断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在欧盟的整体框架下继续谋求职业教育的发展。

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责任研究

从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法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支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政府给予的政策法规保障。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几经波折的。纵观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一个当政的政府都能看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虽然从1881年开始就有了以国家名义兴办的职业学校,但是在当时职业院校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多大重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数量才约2.5万人。当时大多数青年就业时都未经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直到1919年的《阿斯蒂埃法案》,法国的职业教育才迎来了国家立法支持的春天。这个法案对于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进入第五共和国时期,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1966年出台《关于创建大学技术学院的法令》,设置大学技术文凭;1971年颁布了技术教育指导法,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1985年颁布《关于创建职业高中和设置职业高中会考的法令》,设置职业高中会考文凭1999年颁布《关于职业学士的法令》,对职业学士方面内容作出相关规定;2002年出台《关于国家硕士文凭的法令》,明确提出职业硕士文凭。;2013年的《重建基础教育规划与导向法》,规定帮助求职者接受职业培训。2013年又出台了《高等教育与研究法》,提出职业高等教育录取政策分别向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倾斜的政策。

这些法令法规有效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政府方针的指向性。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决策机构,它所制定的方针正是全国全社会所关注的,也是企业与民众所依托的重要指向性依据。政府对哪个产业或哪个地区政策上的倾斜无不关系着众多人的利益。因此政府在方针制定上对职业教育给予重视与否也直接关系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法国职业教育发展之初,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并不是很大,也并未出台过很多关于鼓钪耙到逃发展的方针政策,这也是法国职业教育在早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才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方针。政府的方针也影响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接受。从而促使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行动的指向性。单单是立法保障与方针指引也并不能消除法国民众心中固有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这样的观念,那就是认为职业学校是用来接受那些不具接受普通教育能力学生的场所。所以职业教育在法国的地位一度较低。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这种观念,法国政府在一面出台法规保护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权益的同时又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向民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今日的职业教育与以往的不同,今日的职业教育是向着“职业教育极(poles d’enseignementprofessionnel”发展的教育。所谓的“极”指的是尖端,亦即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突出发展。形成特色专业或特色学校。

在实际行动方面法国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如法国在1999年3月4日至4月4日间举办了一次“职业教育新形象”的电视专题节目。这次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职业教育以往的形象,为职业教育提升地位。这次活动就是在法国教育部的倡导下进行的。从而掀起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运动。

各地教育部门也纷纷组织展览、讲座,安排学生和家长同企业家会见等活动。法国就业指导信息中心也开设热线电话,为所有关心职教的人提供咨询。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活动,使社会更加了解职业教育,吸引更多的青年走职业教育的途径。据1997年3月的调查显示,法国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失业率要低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目前法国的失业率也是困扰法国的一个重要难题,法国总统奥朗德就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改革来减少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