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0:19: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引导的主战场,从某种角度来看,新闻宣传工作重心正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阵地转移。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上来看,传统媒体都面临巨大挑战。转型迫在眉睫,而这种转型,必须是战略转型,而不仅仅只是产品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谈《新闻晨报》的转型思路,其核心内容就是用新媒体的思维,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把握核心内容、平台开放、数字基因等要素,发掘《新闻晨报》的资源价值,以用户为核心,进一步留住用户。
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新闻晨报》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综合性都市报,于2000年6月1日改版推出,历经7次改版,形成独特的海派风格,是每天最早与上海市民见面、早晨零售量最高的日报,日均发行量75万份;受众定位为25岁~50岁的上班族,以独家新闻、事件新闻、热点新闻为主要特色,以关注民生为宗旨,追求最鲜活、最实用的新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新闻晨报》采编团队和其他报纸一样,把受众称为“读者”。实际上,如果把受众当做“读者”,那么报纸与受众之间,仅仅就是信息消费关系,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内容——发行——广告”,通过信息传播,将影响力以广告形式售卖。在营销渠道不发达的时代,都市报以版面广告销售,就足以获得支撑报纸发展的收入、利润。但在新媒体的挑战下,读者和广告主有了更多选择,都市报面临发行、广告的双重压力。
互联网语境下用户需求主导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带来的挑战,给传统媒体人的新启示是:当一个媒体拥有较大发行量和一定数量的忠诚受众时,可以发掘更多的需求,并通过产品的创新,去满足这种需求,从而挖掘广告销售以外的商业价值,实现转型。转型,最难的是观念转变。这时,传统纸媒需要重新定义读者,不能仅仅把受众看做为单一的信息需求者,而需要转变为“多元用户”;用户除了消费信息,也消费其他产品和服务;围绕用户需求,做出产品设计。这种认识的转变,在平面媒体广告持续下滑的今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摆脱单一广告,打造多点产出的利润价值链。
正是基于从“报纸读者”到“多元用户”这一认识的改变,《新闻晨报》采编团队对内容生产的理解进行了重构。传统意义的《新闻晨报》新闻部主任,需要转型为一位产品经理,对新闻产品及其他衍生产品负责,在生产时需要考虑如何以媒体为介质,来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提供超越于信息内容的服务和体验。如果我们认同新环境下纸媒“用户中心”的理念,那么,会更加理解《新闻晨报》在数字化时代转型的三大举措——核心内容、平台开放、数字基因。其中,核心内容,是基于现有业务和团队基础;开放平台,是发挥平台的战略杠杆价值;数字基因,则从新媒体布局和数据库建设两个方面,构建新的产业链。
提高核心内容质量
即便在信息、资讯漫天飞的新媒体时代,我们也必须承认内容对报纸用户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均等重要。“二八原理”告诉我们,20%的内容在一张报纸中发挥着80%的吸引读者、赢得广告的效用。而报纸的版面规模和采访编辑力量有限,从边际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新闻晨报》的核心力量应该放在最能吸引读者、吸引广告、最能为报纸带来市场效益的地方。
首先,基于对“核心内容”的考量,今年1月《新闻晨报》进行了发展历程中的第7次改版。“更上海,更民生,更观点”是本次改版提出的核心理念。所谓“更上海”就是强调《新闻晨报》是一份上海的本土化报纸,强化本土原创新闻,做“更上海”的内容供应商,增加与生活在上海的读者之间的黏度。这也是《新闻晨报》2000年创刊以来,首次将上海版块内容往前提,要闻版块之后,紧接着就是上海新闻版。“更民生”就是更加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体现了《新闻晨报》做有用的新闻纸、服务纸的追求,这也是在新媒体时代黏住读者,让其更长时间停留纸媒的一种方法。“更观点”就是从经验办报、信息办报,转型为思想办报、数据办报。从独立的事件和信息、单一的传递性报道,走向解释性报道,加强《新闻晨报》的思想引领,用《新闻晨报》观点去改变别人的观点。
“更上海,更民生,更观点”的核心理念把《新闻晨报》内容往前推进,由一般性的内容提供,向新闻信息集成服务转变,进一步提高舆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增强《新闻晨报》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着力打造多样化、多媒体、集成化的内容与产品,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奠定牢固基础。今年7月,在“开心小屋”的报道中,《新闻晨报》记者连续三天蹲点采访鲍美利老人,在推出4个整版新闻报道的同时,记者还录制了一段鲍美利弹奏的钢琴曲,同时上传到新闻晨报微信平台,读者通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就能聆听到音乐和对话。仅仅当天的内容产品,就为新闻晨报微信增加了200个用户。
今年8月,《新闻晨报》联合上海市档案馆推出“上海梦想档案”主题宣传及相关活动,选取500个上海市民的梦想音频,上传到新闻晨报微信、微博平台,用声音档案,记录上海的时代之声。其中,连续推出《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上海迪斯尼梦想设计师》《上海中心建设者》等5篇重点报道。《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的点击率最高,两个整版及俞立中的梦想音频当天上传后,为新闻晨报微信增加了431个用户。
7年的“新闻晨报林”、5年的“东滩论坛”,《新闻晨报》用时间孕育了一些品牌项目,目前这些活动都是公益性的。下一步,报社将考虑进一步扩大品牌活动的运营,以增加这些品牌活动的内涵和影响力,从而提升其经营的可能性。
在打造多样化、多媒体、集成化的内容与产品的过程中,《新闻晨报》实际上是在强化采编生产一线的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加快形成“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推动传统业务部门转型升级。通过优化、重塑新闻信息采编流程和传播模式,不断增强新闻信息、传播、使用等各环节的交互性,激发《新闻晨报》采编资源中的巨大潜力。
再次,对内容采编部门进行大胆加、减法。所谓加法,就是寻找“20%核心内容”的最佳生产模式。目前《新闻晨报》正在酝酿推出新的深度特稿报道部门,这也是2014年《新闻晨报》在内容业务上的一个创新举措。在有限的版面中,通过深度调查、特稿报道,用优质内容去吸引80%的有效用户。而减法,则是对一些用户吸附能力不强,既不能有效吸引读者,也不能有效吸引广告,更不能集合资源的版面、部门做适当裁减。通过加、减法,把《新闻晨报》优势资源、版面、人力,向“核心内容”部门倾斜,从而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
《新闻晨报》核心内容的目标在于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闻信息聚合平台,着力打造适应服务要求、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核心产品,形成形态丰富、各有特色的产品系列和产品集群,实现产品内容分众化、精细化、个性化推送和深度互动功能。
打造开放平台
将平台开放给专业化的优秀项目和团队,以平台杠杆撬动行业资源。对一张本土化、具有上海当地影响力的都市报来说,其商业价值绝不仅仅止于广告。“新闻晨报”四个字背后的平台意义,以及依靠这四个字而带来的政府资源、机构资源、商业资源等,是传统媒体具有的普遍优势,在这一方面,新媒体难以望其项背。
正因如此,《新闻晨报》从“平台开放”出发,依托《新闻晨报》现有平台的公信力、影响力,围绕关联度大、成熟度高、具备增长潜力的行业,选择优质项目和团队,进行战略合作或经营模式转型。目前在报社平台开放的行业,集中在与平台关联性大的行业,分别为文化、社区、教育等。
搭建文化演艺平台。从文化演艺资源平台整合出发,《新闻晨报》试水文化产业,成立上海欣欣向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上海演艺市场的策划推广作为主营业务。这两年,虽然演艺策划推广的平面媒体细分市场在萎缩,但整个中国演艺市场却会在未来几年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自2012年年底至今,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各路资本,都对该产业表示出强烈的扶持和投资意愿。伴随梦工厂、徐汇滨江、世博浦西地块等新兴项目、场地的建设,未来几年上海的演艺和现场娱乐市场将大有作为。
未来《新闻晨报》将尝试在原本的演艺策划推广方面,引入资金,从单纯的平面推广向全方位的媒体推广拓展;同时,向演艺产业链的上端开拓,引入拥有艺人资源的合作伙伴,在演唱会项目运营、艺人经纪管理、电视综艺类节目艺人供应商等方面开展新业务。未来,考虑增资改制,计划将上海欣欣向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拆分,将演艺和艺术品两块业务剥离,上海欣欣向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业务锁定在演艺,成立新的文化公司运营艺术品业务。公司改制后,盈利预计将增加三至四倍,之后会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
搭建社区报平台。从《新闻晨报》社区资源整合出发,2007年推出《新闻晨报社区版》,2009年新闻晨报社区报正式立项,2011年成立上海新闻晨报社区传媒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化方式运作社区报项目,当年实现盈利。目前《社区晨报》已经覆盖上海3000多个小区,其以精准到户、优选资讯,对抗新媒体。
作为主报的延伸产品,《社区晨报》在渠道拓展、新闻业态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精准的经营模式、灵活运用分类广告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各类区域广告主的需求,还可以按照客户要求,在不同地区精确投放。当《社区晨报》在上海做到100家时,可以考虑在每个街道成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以实体店的形式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
搭建教育游学平台。从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出发,成立上海晨报海敏思千瑞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业务主要为教育游学。目前境外游学人数每年达到600人左右,项目利润占公司总利润80%以上。随着上海出生人口高峰的到来及上海人均收入的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未来教育平台还可以进一步探索。除了上述文化、社区、教育平台的搭建外,《新闻晨报》通过拓展,进入城市文化、生活等关联产业,延续报纸平台的市场地位、覆盖能力和营收规模。
《新闻晨报》平台开放的目标是,培育一批特点鲜明、类型多样、有竞争力的经营项目,带动一批成长性强、利润率高、有特色的关联产业和延伸产业。
开发数字基因
以新媒体布局和数据库建设共同锻造《新闻晨报》的数字基因。新媒体的布局,主要是依托《新闻晨报》品牌,借助大申网资源,整合一个包含《新闻晨报》、《社区晨报》、大申网、新闻晨报社区网、新闻晨报微博、新闻晨报微信、新闻晨报APP的全媒体平台。
目前《新闻晨报》在新浪、腾讯上的官方微博分别拥有443万、64万粉丝,开始进行商业运营探索。《社区晨报》、大申网小有所成,社区网、新闻晨报微信、新闻晨报APP也有了发展计划。接下来,《新闻晨报》将主要在五大板块展开行动,分别为:官方微博集群、微信公众平台、“上海城事”APP、家门口社区APP、自媒体微信集群。
在未来新媒体的架构上,将打通报纸和新媒体的监控平台、报稿平台、前线采编和新媒体发稿平台,设立一个新媒体的采编框架。与此同时,设立多个创新型新媒体项目及后台团队,盘活存量,鼓励增量。这种布局和转型,并不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晨报》简单做出一个APP,有几千人的下载就算成功,而是一种新媒体基因的植入,或者说是互联网基因的锻造。也正因如此,在《新闻晨报》与腾讯合作设立大申网的过程中,《新闻晨报》仅仅派出总编辑,其余的生产模式、运营模式全部从腾讯复制而来,目的就是让大申网更多地以互联网的基因运作。
关键词:品牌 品牌符号 消费文化 符号价值
著名品牌策略大师艾·里斯认为实际上被输入到顾客心目中的根本不是产品,而只是产品名称,它成了潜在顾客亲近产品的挂钩。品牌就是消费者用来识别产品和服务的符号。品牌的这种符号和消费文化中的符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为品牌符号与消费文化中的符号价值之间有着相同的内涵和共同的价值。
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学者尹世杰认为,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消费文化的内在本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这里所指的消费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需求和满足,而是指人与物的关系,“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在消费文化语境里,“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向征意义”。在消费文化的意境中,商品不再是单纯的、具体的物品了,它本身已经成为象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在消费文化中,消费主要不是对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占有,而是作为人们“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手段。这些变化不定的符号象征体系具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激发人们欲望的能量,过去意义上为满足需求的消费转变成为满足欲望的消费。所以,鲍德里亚认为:“在符号消费世界里,消费的前提是物必须成为符号,符号体现了物品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差异性”。
消费文化中的符号价值
符号价值是新的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指物或商品在被作为一个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解决计价的,而不是根据该物的成本或劳动价值来计价的。然而,物和商品作为一个符号,其本身还承载着一定的意义和内涵。与符号价值相对立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在法国消费文化学者鲍德里亚看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造成产品的过剩,人们已由为物所役转变为被符号所役。人们的生活受到了符号的支配,所消费的物品,一旦把它作为一种符号来消费时,对其价值的衡量,就不能简单的从该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出发。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角度看,一个物品的价值中所包含的劳动价值可以很少,甚至没有,但是如果把它作为符号进行消费,那么其价值就会远远地超越其使用价值和劳动交换价值,即符号价值是可以不受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约束的。比如一只名牌手表,其中所包含的原材料价值和劳动价值虽然很少,但因为是名牌,所以其价格可以非常昂贵,说明它的符号价值高。由于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符号消费或者品牌符号塑造被提到了企业的重要日程。打造品牌成为许多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任务。
品牌的符号价值
(一)品牌就是一种符号
品牌就是刺激、符号和代表——就是自从人们开始购买或出卖产品而采取的行动。品牌就是买卖的一种速记,公司希望通过它能够引导我们购买它们的特别的产品。
符合互动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人类通过可代表或象征一定意义的符合来进行的,例如微笑、语言、手势、图案等等。而人类的相互作用是以这些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为过程,通过这些符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品牌的塑造不仅要求视觉符号、语言符号、行为符号等要达到的一致的传达与整合,更要求其达到组织自身与其物质载体和互动对象在该事物上的识别、认知上的一致性。品牌组织要通过符号互动与其象征作用来达到与社会市场的全面沟通,还要涉及到美学、文化、行为学等方面的理论,才能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互动设计。
(二)品牌识别与品牌形象及品牌联想是一种符号在起作用
品牌识别是指通过产品、企业、人、符号等营销传播活动具体体现品牌的外在形式和核心价值,从而发展出区别竞争者的品牌联想。品牌识别将品牌的独特信息有效地传达给消费者,这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品牌联想。一个强势品牌必须有鲜明、丰满的品牌识别。品牌识别的精髓在于回答一些与品牌相关的问题,如:它们的识别符号是什么?鲜明而丰富的品牌识别是符号的识别,是消费者对消费文化的识别。例如:当消费者走进一家商店时,他能否认出某个品牌,品牌识别与回忆要求消费者在有关刺激下能够使某一品牌符号在记忆中再现,对于记忆中的大多数信息而言,品牌识别与品牌符号使记忆更为容易。
品牌形象可以定义为在消费者记忆的品牌联系中引起关于某一品牌的所有感知。品牌联想是指提及到某一品牌时,消费者脑海里浮现出与该品牌有关的特性和想象。从心理机制上看,品牌联想是建立在品牌认知的基础上,而且消费者只有对品牌及其产品的功能特性、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等有了深刻的认知,并知道了品牌回忆水平,这些信息才能在他的大脑皮层发生广泛的联系,形成网络系统,产生品牌联想。(三)品牌名称与符号
民族文化自民族的产生就已经存在,在各民族慢长的历史变迁发展过程不断与其它民族文化交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逐步丧失原有的文化精髓,近几年各地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旅游者寻找的体验目标,这要求旅游标志也相应具有民族特色的象征性。每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大多散布和隐含在该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和制度形态中。如岁时节令、重大节庆、纪念日,很多反映出对战争的创伤、压迫的信念,歌颂勤劳勇敢、团结爱国、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热情善良等美德,表达对英雄和杰出人物的缅怀、追念和崇敬,对人寿年丰、追求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各民族的信仰及其文化都有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不同之处。
民族文化旅游多与民族文化事项及文化形态展演结合,并且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如白族的三月街;景颇族“目瑙纵歌”;彝族的火把节、赛装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艺术节。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地方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此类旅游标志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图形,形象生动准确的把旅游项目的主题和理念告诉给信息受众。提炼标志图形元素时,应在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特征、民族风情及地域文化特点等基础上,找出可突出特色、有代表性、能表现旅游价值的图形基本元素,通过论证后可作为标志的图形。如2007年,“中国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标志设计中,综合了石林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形态,以及当地著名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元素,反映出云南石林石海苍茫,集奇峰、瀑布、湖泊、溶洞、石芽原野为一体,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蔚为壮观的自然风貌。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属性与世界各地的都差不多,即石峰林立,通过对当地人文属性的调查研究,最终采用了当地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诗玛》中的阿诗玛姑娘头像的形象,因此具有典型的特征性。标志以石林地质特征石峰和民族象征性人物头像为基本元素组成一幅云南民族特色的画面,无论是视觉识别,还是地方特色表现都非常强烈。
二、吉祥如意观念
不同国家、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含有不同的吉祥观念,这些吉祥文化应用在旅游标志设计中,是旅游地的宝贵财富。“吉祥”本意为美好的预兆,所表达的中心理念就是“吉祥、如意、美好”,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渗透到所有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吉祥如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审美精神的追求,是人们对生活、未来的美好希望、祝福与祈盼。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依赖自然、改造自然,从与大自然斗争到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历程中,寻找、创造、流传着许多满足他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心理需求、寓意吉祥如意的自然物图案。这些图案具有地域历史文化渊源、富有民族特色,又蕴涵吉祥企盼,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美、绚烂的一部分。很多民族将某些动物、植物、器物以及其形象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从象征物中提炼具有民族吉祥如意观念的视觉符号,应用到旅游标志图形设计中,可以充分体现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宗旨。
少数民族的吉祥物一般都是他们崇拜对象,交织在其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与之相关的符号有图腾、图案、文字及其它视觉元素的意象化民族吉祥符号,非常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比如大象和绿孔雀是傣族人的吉祥物,孔雀是美丽、吉祥、和平的象征,大象是威严、力量和尊贵的象征。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运用到旅游标志设计中,能渲染傣族西双版纳旅游地的热带浪漫风情及傣族人的热情好客,也体现出热带地区傣族人民的吉祥如意愿望。旅游标志的设计使用民族文化吉祥如意题材,从各种吉祥物形象及与之相关的民族符号中提取色彩、图案、造型等视觉形象要素进行创造,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民族风情的文化个性,又是人们乐意接受的的旅游标志。
三、浓重的艺术文化
旅游是对异文化的想象与寻求,文化是旅游项目的灵魂,更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民族文化是各地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的、经过世代的传承、沉积而形成的内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蕴涵着各民族鲜活的历史。它反映出各民族在不同时代练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有深远的文化意蕴。具有旅游价值的地方大多都能够带给旅游者难忘的经历,在民族地区旅游,让人难忘的不一定是奇特景观,而往往是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这反映在标志图形上应着重体现民族文化的文脉特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特色主题。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扩布有不同的文脉,从纵向的动态发展和横向的民族文化小系统,是旅游地特定物理空间内人们物质与精神活动的产物。清晰完整的反映出象征当地民族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要素,这些要素是民族文化的典型,可以洗练成为旅游项目的形象标志。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高级审美形式,从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装饰风格中可以探知民族文化特质的艺术语言表达。
我国的民族艺术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厚,各个地域的民族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语言、手工艺、服饰、民居与古建筑等各具特色。这些类型和形式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为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提供了丰富的的内涵营养,同时,也能增强民族文化标志的表现力和被认知度,能够引起游客强烈的好奇心和体验欲望。另外,民族地区旅游标志,多采用剪纸、剪影、雕刻等民族民间装饰风格,将民族色与传统色结合运用如红、黑、绿、蓝、黄五色搭配,以吉祥物造型和圆形造型为主。这使标志图形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欢快热烈的心理感受,展现出旅游地的魅力。
四、文化性与时代感相结合
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也不断地发展变化。传统与现代的互动问题是当今设计界探索的课题之一。民族文化旅游标志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标志视觉上的美感,而是更多侧重于是否将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更完美地表现出来。旅游是对一种文化的寻找与体验,任何旅游地都需要有文化的辉映,将旅游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标志。民族传统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是一定地域、人种、民族范围内的小众文化,多与当地民族的日常生活、情感联系,在传播上具有一定局限性。
作为识别旅游地文化的旅游标志,必须符合大众文化审美价值,以现代人的情感感受心理和理解导向为前提,其文化主题表现应具有当下性、参与性及平面感的当代大众文化审美价值。必要时可以割断历史,放弃一些厚重的理教文化,增加情感联系和参与性要素,如娱乐、教育、审美等体验。围绕消费者的心里需求,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轻松愉悦的旅游方式,提供给文化消费者体验与服务的舞台,使之想参与产生难忘记忆的消费活动。设计必须体现视觉化、信息化、艺术化、简约化等视觉语言特征,力求给人留下美好难忘的视觉印象。因次,民族文化旅游标志设计,要以民族文化核心内容为基础,以洗练的手法构思出简洁明快的表现形式。使民族传统小众文化通过创意设计具有时代气息,通过旅游标志宣传,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消费者的沟通。
五、总结
关键词:品牌定位;中小企业;特点;差异化;个性化;策略
品牌定位是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企业创建品牌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小企业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特多数中小企业都缺乏品牌战略规划,尤其是品牌定位,对品牌定位的战略规划未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打造的品牌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不具有个性、鲜明的特点,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提出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差异化、个性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企业的品牌特点
当企业处于转型期时,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品牌都处于品牌创建阶段,这个时候企业的品牌具有市场影响小,市场能力弱、规模小的特点,若中小企业建设体制灵活的企业品牌,并分析市场的特色,从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牌。由于转型期的中小企业品牌市场规模小,虽然企业在品牌推广、建设方面投入资金较少,但是,企业存在品牌市场意识及市场知名度的问题,因此,寻找准确有效的市场切入点,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二、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分析
准确有效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品牌的推广,不仅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有一定的认知度,也是产品认知转化为品牌认知,从而达到中小企业品牌定位的目的,准确、有效的品牌定位,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品牌信息,在市场竞争中,能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品牌形象,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有有利位置。因此,准确有效的品牌定位是找准市场切入、企业品牌经营的重要前提,其可以在市场发展中起着向导作用。另外,良好的品牌定位是传播企业品牌理念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加强企业品牌在市场消费者心理的认知度。在定位中小企业的品牌时,应参考大型企业的品牌定位策略,使企业品牌更细化、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消费者在市场品牌信息中更容易识别该企业的品牌信息,提高企业的品牌忠诚度,除此之外,细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不仅有利于品牌在众多市场营销中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也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企业品牌更符合地域特色,人文特点。
三、中小企业品牌定位策略
1.中小企业品牌行为在市场竞争中的差异化策略
中小企业品牌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市场细分获得市场竞争的差异化优势,采用有效的传播途径及市场推广策略,使中小企业品牌找准准确有效的市场切入位置,使企业的产品信息能准确的传达给消费者,从而完成企业品牌定位的目的。因此,实施中小企业品牌的差异化策略,是中小企业品牌定位中最有效的策略,其依据市场消费者群体的差异化特点,从而实现品牌的差异化,包括品牌文化、价值理念、产品服务、市场消费渠道的差异化特点。中小企业品牌定位差异化主要是通过市场细分中所发现的差异化来完成品牌定位的,其通过分析市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的客观元素,例如产品风格、品牌文化个性等,从而为品牌进行定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旺旺食品品牌定位,首先通过市场细分找准品牌的家文化特色,营造家的情感氛围,从而实现品牌的差异化特色。
品牌定位是以目标市场细分为基础,对品牌在文化、差异、个性上的定位决策,成功的品牌定位,不仅可以让目标消费者群体在第一时间获得品牌信息,也使消费者具有购买倾向,使消费者认可企业品牌理念及品牌价值观。因此,中小企业对品牌定位时,应充分利用目标市场细分,从而获得准确有效的竞争优势信息,使消费者在市场营销中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以满足消费者的品质需求。
2.中小企业品牌定位在市场竞争中的个性化策略
品牌定位与品牌的个性化风格存在一定的联系,品牌个性化是品牌定位的基础之一,品牌定位也决定了企业品牌的个性化风格。在品牌形象的设计中,设计者应根据品牌定位设计出个性化的品牌产品,使企业的品牌在众多市场消费者群体中处理良好的品牌形象,使消费者认同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观及审美观。打造企业的知名度、忠诚度及美誉度,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品牌的市场地位。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属于小众品牌、区域品牌,这样中小企业就更容易找准准确有效的品牌定位,使企业塑造品牌的个性化风格。品牌的个性化风格主要体现品牌的生命内涵及品牌个性,因此,在进行中小企业品牌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品牌文化的价值观、外观、声音等因素,从而打造个性风格的品牌,打动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中小企业品牌的个性风格主要体现在品牌的理念口号、品牌视觉风格、品牌包装风格、品牌推广及形象等形式上,品牌的个性风格是中小企业品牌定位与品牌视觉、理念的统一表现。品牌的个性风格定位,主要是满足目标市场细分小的消费者群体,其个性风格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若企业的品牌定位缺乏准确性,则企业很难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另外,中小企业品牌定位也可以充分利用个性化的品牌命名来创达企业的个性品牌,例如跑鞋品牌新百伦“new balance”,其根据人文的关怀设计,给消费者最舒适贴近的鞋型,其具有独特的文化。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品牌定位是企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基础,中小企业品牌在定位时,应充分利用市场细分获得品牌定位的差异化、个性化策略,结合大型企业的品牌定位优势,寻找准确有效的市场切入位置,使企业创建符合市场消费群体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郭静.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房地产企业品牌构建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王家华.定位时代下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刘海洋.基于地域文化的会展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
一个月前的今天,我正是加盟了**公司。
通过我对全国市场的了解,对行业的了解与分析,对部分市场的实地走访,结合我们公司**产品本身品质、口感的魅力,更加坚定了我们打造**行业第一品牌的信心!
今天的会议将会成为我们**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要改变以前完全以销售主义为导向的销售行为;以销量为导向的销售理念;以冲量为主的销售促进。我们要推行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的营销行为;以建设、掌控为主导的营销理念;以产品推广为主的营销促进。
通过近来在企业一线的深入走访,和企业的王总,赵总的深入交流.确定以了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核心内容,培养一支具有超常战斗力的学习型的营销组织队伍.落实务实科学的发展观念,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企业集约化,滚动式发展的目标!
我将和大家一起经历,从现在的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迈进,再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向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的阶段跨进,以满足消费为导向的模式向创造消费为导向的阶段跨越,始终保持企业能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新的增长点!
我将铭记今天,我将履行我的职责,我将会和各位共同打拼!
摘要:本文以产品的涵义及种类特性分析为逻辑起点,分析了独立性产品与非独立性产品的涵义与特性,进而剖析旅游产品的涵义与本质属性,得出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有两个方面,即功能与作用性和组合整体性。
一、产品的涵义及种类特性分析
(一)产品的涵义
从原始意义上讲,产品也称劳动产品,它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此可见,产品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们劳动创造出来的有形物质产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在广泛的意义上,产品还包括精神产品,即人们通过精神劳动而创造的产品,以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精神劳动的产品,产品都具有是劳动产品这一本质属性。关键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它就既可独立于生产者,又可独立于消费者而存在。只有当它被消费者购买并实际消费时,这一产品才逐次或一次消亡。与此相反,除了那些可以用物化形式承载的精神产品之外,还有很多精神产品,当不具备物化条件时,这种产品的生产是在生产者头脑和身体中完成的,并且储存在生产者的头脑和身体中,没有外化于生产者头脑与身体之外。只有在受众欣赏时,这种精神产品才能通过语言、动作、颜色、接触等媒介渠道,独自或与环境一起外化出来,让受众感知获取,并内化成受众的感受体验。
除了精神产品之外还有一种东西也是由劳动创造生产出来的,而其产生或存在方式也和缺少物化载体承载的精神产品一样,以独特的外化和被接受方式进行生产或消费。这种产品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简称服务),是生产者通过由人力、物力和环境所组成的结构系统来销售和实际生产及交付的,能被消费者购买和实际接收及消费的‘功能和作用’”。而从一般意义上说,精神产品也可归为广义的服务产品之中。
(二)产品的种类特性
我们把完全可以独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形物质产品叫做“独立性产品”。而把广义的服务产品叫做“非独立性产品”,因为广义的服务产品既不能独立于生产者,也不能独立于消费者而存在。并且在“非独立性产品”中,又根据是以物还是以人为直接作用对象而分为两类,即“对物非独立性产品”和“对人非独立性产品”。就“对物非独立性产品”来说,它指的是那种“直接对物”的“功能和作用”。但这种服务的真正作用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品,因为是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这种服务产品。这种服务是通过物品作用于消费者的,因此我们这里也可把它叫做“物媒非独立性产品”。而就“对人非独立化产品”来说,它指的是那种“直接面向消费者身心”(即直接对人)的服务产品,它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
“独立性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可以截然划分的三个阶段,即生产阶段、流通阶段、消费阶段,出现两次交换(少数直销的除外)即生产者与商家的交换;商家与消费者的交换。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在时空上都是完全分离的,没有重叠。而在“非独立性产品”中,无论是“对物非独立性产品”还是“对人非独立性产品”,生产者提供的产品都不是一种有形物,而是人和物以及环境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价值。而消费者消费的就是这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价值。而“非独立性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不存在可以截然划分的三个阶段,而且只有一次交换,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并且“非独立性产品”的生产阶段与消费阶段在时空上是同一的、重叠的,“非独立性产品”的特殊本质属性正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
另外,“非独立性产品“与“独立性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二者的消费界面不同:“独立性产品”的消费界面在消费者购买了产品后并实际使用商品时,而且是在与生产者脱离情况下。消费者的每次消费,都是自己主动和产品及消费环境相结合,以使产品功能得以发挥,然后消费者自己又实际消费这种功能发挥所产生的作用,形成对产品功能的体验性(即作用感受性)消费。由此可见,在“独立性产品”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消费者是一次性购买“独立性产品”,一次或多次消费使用该“独立性产品”。因为一般的“独立性产品”都至少具有一次或以上的“功能和作用”。而“非独立性产品”,则是生产者将人力、物力、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结构系统”,即“大产品”,生产者出售的不是整个“大产品”,而是将这种“大产品”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和作用”作为可以出售的产品,分次或分时加以出售,而自己则保留对“大产品”的剩余“功能和作用”的产权。
如果生产者将人力、物力和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结构系统”,而消费者不购买这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则就会出现构成“结构系统”的各种人力、物力、环境的浪费。因此,“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是时间的函数,它被消费利用比率越高,生产者的效益就越好,反之则越差。这就像“独立性产品”被生产出来后未销售出去形成积压一样,积压的“独立性产品”虽然可以降价,甚至可以免费赠送,但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一种损失。
而以“功能和作用”作为产出品的“结构系统”,其一旦出现,如果无人购买它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它的“功能和作用”就不能商品化,但构成它的人力、物力和环境却是随时间而消耗的,是有成本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非独立性产品”)的价值(尤其是时间价值)就随时间的流逝不但无法实现,而且还被浪费。在这一过程中,购买的人少也不能降低以“功能和作用”作为产出品的“结构系统”的固定生产成本。
二、旅游产品的涵义及本质属性
(一)旅游产品的涵义
旅游产品是一类特殊的产品,它的特殊性产生于它的消费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的特殊性。旅游是由旅(旅行)和游(游览)这两个核心内容构成的。而且在这两个核心内容中,游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它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直接目的所在,而旅行则是实现游览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旅游活动中,如果把“游览”活动去掉,那么,这项活动就只剩下旅行了,而旅行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旅行并不等于旅游;如果要在旅游活动中把“旅行”活动抽掉,这也不叫旅游。可见,“旅行”和“游览”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结合才能变成旅游活动。
根据上面对旅游活动的分析,旅游作为一种消费,就是由“旅行消费”加上“游览消费”而构成的“组合性消费”。为满足这种“组合性消费”需求而整合出来的组合性整体产品。因此,旅游产品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由“旅行产品”加上“游览产品”而构成的“组合性整体产品”。
(二)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
旅游不同于一般休闲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旅游消费的“组合性”。而这种“组合性”特点又使旅游产品成为“组合性整体产品”,呈现“珠链形”。并且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都是传统产业(主要是各种服务产品生产行业)的一种产品。但这些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本身却不能被称为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的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旅游产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生产的多种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服务产品链”,而且由于这个“服务产品链”中的每个服务产品珠子都是某种“功能和作用”,所以,这个“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
综上所述,旅游产品就是“珠链式”的由多种“功能和作用”串在一起的“组合性整体产品”。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性”与“组合整体性”就是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因为正是这两个属性使得旅游产品既不同于“独立性产品”,也不同于一般的“非独立性产品”。它是“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也即“非独立性产品链”。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以产品的涵义及种类特性分析为逻辑起点,分析了独立性产品与非独立性产品的涵义与特性,进而剖析旅游产品的涵义与本质属性,得出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有两个方面,即功能与作用性和组合整体性。
产品的涵义及种类特性分析
(一)产品的涵义
从原始意义上讲,产品也称劳动产品,它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此可见,产品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们劳动创造出来的有形物质产品。然而随着时代的 发展 ,人们认识到,“在广泛的意义上,产品还包括精神产品,即人们通过精神劳动而创造的产品,以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精神劳动的产品,产品都具有是劳动产品这一本质属性。关键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它就既可独立于生产者,又可独立于消费者而存在。只有当它被消费者购买并实际消费时,这一产品才逐次或一次消亡。与此相反,除了那些可以用物化形式承载的精神产品之外,还有很多精神产品,当不具备物化条件时,这种产品的生产是在生产者头脑和身体中完成的,并且储存在生产者的头脑和身体中,没有外化于生产者头脑与身体之外。只有在受众欣赏时,这种精神产品才能通过语言、动作、颜色、接触等媒介渠道,独自或与环境一起外化出来,让受众感知获取,并内化成受众的感受体验。
除了精神产品之外还有一种东西也是由劳动创造生产出来的,而其产生或存在方式也和缺少物化载体承载的精神产品一样,以独特的外化和被接受方式进行生产或消费。这种产品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简称服务),是生产者通过由人力、物力和环境所组成的结构系统来销售和实际生产及交付的,能被消费者购买和实际接收及消费的‘功能和作用’”。而从一般意义上说,精神产品也可归为广义的服务产品之中。
(二)产品的种类特性
我们把完全可以独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形物质产品叫做“独立性产品”。而把广义的服务产品叫做“非独立性产品”,因为广义的服务产品既不能独立于生产者,也不能独立于消费者而存在。并且在“非独立性产品”中,又根据是以物还是以人为直接作用对象而分为两类,即“对物非独立性产品”和“对人非独立性产品”。 就“对物非独立性产品”来说,它指的是那种“直接对物”的“功能和作用”。但这种服务的真正作用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品,因为是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这种服务产品。这种服务是通过物品作用于消费者的,因此我们这里也可把它叫做“物媒非独立性产品”。而就“对人非独立化产品”来说,它指的是那种“直接面向消费者身心”(即直接对人)的服务产品,它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
“独立性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可以截然划分的三个阶段,即生产阶段、流通阶段、消费阶段,出现两次交换(少数直销的除外)即生产者与商家的交换;商家与消费者的交换。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在时空上都是完全分离的,没有重叠。而在“非独立性产品”中,无论是“对物非独立性产品”还是“对人非独立性产品”,生产者提供的产品都不是一种有形物,而是人和物以及环境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价值。而消费者消费的就是这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价值。而“非独立性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不存在可以截然划分的三个阶段,而且只有一次交换,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并且“非独立性产品”的生产阶段与消费阶段在时空上是同一的、重叠的,“非独立性产品”的特殊本质属性正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
另外,“非独立性产品“与“独立性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二者的消费界面不同:“独立性产品”的消费界面在消费者购买了产品后并实际使用商品时,而且是在与生产者脱离情况下。消费者的每次消费,都是自己主动和产品及消费环境相结合,以使产品功能得以发挥,然后消费者自己又实际消费这种功能发挥所产生的作用,形成对产品功能的体验性(即作用感受性)消费。由此可见,在“独立性产品”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消费者是一次性购买“独立性产品”,一次或多次消费使用该“独立性产品”。因为一般的“独立性产品”都至少具有一次或以上的“功能和作用”。 而“非独立性产品”,则是生产者将人力、物力、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结构系统”,即“大产品”,生产者出售的不是整个“大产品”,而是将这种“大产品”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和作用”作为可以出售的产品,分次或分时加以出售,而自己则保留对“大产品”的剩余“功能和作用”的产权。
如果生产者将人力、物力和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结构系统”,而消费者不购买这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则就会出现构成“结构系统”的各种人力、物力、环境的浪费。因此,“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是时间的函数,它被消费利用比率越高,生产者的效益就越好,反之则越差。这就像“独立性产品”被生产出来后未销售出去形成积压一样,积压的“独立性产品”虽然可以降价,甚至可以免费赠送,但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一种损失。
而以“功能和作用”作为产出品的“结构系统”,其一旦出现,如果无人购买它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它的“功能和作用”就不能商品化,但构成它的人力、物力和环境却是随时间而消耗的,是有成本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非独立性产品”)的价值(尤其是时间价值)就随时间的流逝不但无法实现,而且还被浪费。在这一过程中,购买的人少也不能降低以“功能和作用”作为产出品的“结构系统”的固定生产成本。
旅游 产品的涵义及本质属性
(一)旅游产品的涵义
旅游产品是一类特殊的产品,它的特殊性产生于它的消费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的特殊性。旅游是由旅(旅行)和游(游览)这两个核心内容构成的。而且在这两个核心内容中,游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它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直接目的所在,而旅行则是实现游览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旅游活动中,如果把“游览”活动去掉,那么,这项活动就只剩下旅行了,而旅行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旅行并不等于旅游;如果要在旅游活动中把“旅行”活动抽掉,这也不叫旅游。可见,“旅行”和“游览”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结合才能变成旅游活动。
根据上面对旅游活动的分析,旅游作为一种消费,就是由“旅行消费”加上“游览消费”而构成的“组合性消费”。为满足这种“组合性消费”需求而整合出来的组合性整体产品。因此,旅游产品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由“旅行产品”加上“游览产品”而构成的“组合性整体产品”。
(二)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
旅游不同于一般休闲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旅游消费的“组合性”。而这种“组合性”特点又使旅游产品成为“组合性整体产品”,呈现“珠链形”。并且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都是传统产业(主要是各种服务产品生产行业)的一种产品。但这些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本身却不能被称为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的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旅游产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生产的多种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服务产品链”,而且由于这个“服务产品链”中的每个服务产品珠子都是某种“功能和作用”,所以,这个“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
综上所述,旅游产品就是“珠链式”的由多种“功能和作用”串在一起的“组合性整体产品”。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性”与“组合整体性”就是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因为正是这两个属性使得旅游产品既不同于“独立性产品”,也不同于一般的“非独立性产品”。它是“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也即“非独立性产品链”。
参考 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