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3 10:19: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技术异化;职业技术教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4-0016-04

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教育繁荣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基本职能。然而,在技术理性主宰整个社会、技术异化充斥着人们视野的今天,到底什么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又承担着怎样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只有阐释和厘清这些基本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一、技术异化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新挑战

(一)技术异化的内涵

从远古时期到今天,技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随着技术在与人相关的众多领域中蔓延和渗透,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本质的展现方式,技术化生存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存在方式。然而在层出不穷的技术发明赋予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技术理性垄断、技术异化的阴影也将人类拖入技术的壁垒中难以自拔。所谓技术异化就是用来表征技术发明的目的和技术应用的社会结果之间相背离的一种现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技术异化具有多种表现:从自然层面看,技术异化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的戕害[1]。从社会层面看,技术异化主要表现为技术专制、技术殖民和技术失业等所引发的人类现实生存的对抗。从人本层面看,技术异化主要表现为人类主体性、个性和生活意义的丧失。在技术社会中,技术的理性化、机械化、标准化、程序化特征不断得到强化,其结果就是人的思维正逐渐被技术程序所取代,人的能力正遭到技术的抛弃。技术化生存方式还导致了人类生活意义的丧失和精神家园的空虚。对功利性的过分追求,使人类只注重物质利益,没有远大理想,精神生活贫乏。

(二)技术异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挑战

第一,技术异化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反诘。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技术教育,力图通过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于是科技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亲密关系在这里表露无遗: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其中作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和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载体的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重要角色,其为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会对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使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技术异化很显然就是在以科技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状况。这一问题的出现了传统的“技术至上论”,从而使技术成为批判、反思甚至否定的对象。技术异化也由此成为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最大挑战。如何看待技术异化现象,如何应对技术异化问题,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关系着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根基和价值。

第二,技术异化对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拷问。就其根本而言,技术异化不是由技术本身而是由技术的不当运用引发的。所以技术异化所表征的是人的异化,尤其是科技人员的异化。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那么技术异化的频发就是在向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发出预警:到底何为高级技术人才?懂技术是否就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全部?传授给学生谋生的技术技能到底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亦或仅仅是教育的起点?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拷问直接关系着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更关乎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第三,技术异化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的凸显。技术异化在充斥整个社会的同时,也悄然进入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使整个教育过程被技术理性所主宰。于是在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异化现象:职业技术院校的生存权被用人单位的技术需求所掌控。为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整个职业技术教育过程变成了商品生产和输出的过程,学生则成为物化的商品对象。学校完全按照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来打造学生,其结果就是职业技术教育过程直接变成了社会技术系统控制学生的中介,技术的标准化、理性化、机械化、程序化特征通过教育活动直接移植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的身心自由被严格局限在技术的需求之内。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职业技术教育活动正在失去其自主性,学生正在失去个性和创造性,日益成为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眼中的“单向度的人”。如何应对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的技术异化现象,已经成为直接关系到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现实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引发职业技术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一系列变化和变革。

二、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技术异化的定位反思

在如何消解技术异化的问题上,罗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他指出要想摆脱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导致的困境,就不能单纯地依靠技术的进步,而要靠时代所要求的那些智慧的发展[2]。基于这一点,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对其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进行重新定位,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和培养模式,以期对技术异化的消解贡献一己之力。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价值定位是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意义的追问。在技术异化现象不断消解和否定技术社会价值的现实面前,职业技术教育应该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面对科技发展的困境,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愈发理性地认识和评价科技的社会价值,以此作为自身价值定位的依据。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应为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科技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虽然技术异化现象的频发使人们开始不断反思、质疑科技的价值,甚至提出种种代替科技的新的社会动力,但事实是直到今天这种尝试也没有真正获得成功。所以技术异化并不能否定技术存在的价值,也不能否定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为科技发展进步服务的理念,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才。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为科技进步服务,更要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一价值定位中包含着对技术异化现象的忧思,更包含着对技术社会人类发展命运的关注。技术异化现象提醒我们:技术仅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基于对技术价值的考量,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就不应该仅仅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迎合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当今时代,应该认识到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强调技术人才数量的增加、技术发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成果的增长,还应当包含对技术社会效果的综合考量,即技术社会价值的发挥。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应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使命意识、懂得向善、具备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技术人才来消解技术异化,维护技术发展的合理性,以此来保证科技为人类造福。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面对社会、科技发展的诸多新变化和新形势,相比于传统的技术人才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对当今社会背景下高级技术人才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和定位,才能真正发挥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职能。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一直以科学精神的培养为目标,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好专业知识、较强职业技能的服务于生产建设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使学生只注重于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忽略了技术客观性之外的人的需要和情感,漠视理想与责任,更不关心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命运。事实上,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更要追求终极价值,帮助学生寻找精神家园。教育是人文精神积淀和传承的主要方式。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规避和消解技术异化首先就需要从改造技术工作者出发,职业技术教育无疑承担着这一重任。努力培养不仅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具有健全职业个性和人格、明确价值理想和人文情怀,身肩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的技术人才,这是高科技时代对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仅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始。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定位

过程定位是对职业技术教育过程的考核。为消解技术异化现象,职业技术教育有必要对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环节加以重新设计和定位,其定位的主旨和标准只有一个,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之所以被技术理性主宰,出现技术异化现象的根源就在于错误地把教育过程定位于“把学生培养为适合某种职业的技术从业者”,于是学生从进入学校、进入不同专业开始,就被固定在某种职业技能培养上。在学生被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不断功能化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人的个性、主体性需求被抹煞或忽略,逐渐成为一个技术化的工具人,而非一个懂得生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由此可见,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技术再次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部,也成为人自身发展的障碍。事实上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学校的教育任务:“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3] 纵然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教育为核心内容,但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不能因此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部。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生产式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通过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使学生懂得技术是为满足人的主体性需求服务的,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理性地对待技术发展。

三、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技术异化的建议

职业技术教育应从技术批判的视角入手,以教育技术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现有教育模式中,增加和贯穿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树立科学的技术观,提升学生的技术批判能力

在高新技术主宰人类社会发展变迁脉搏的今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简单高扬唯技术论或消极否定技术价值都无益于技术异化问题的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辩证的、合理的技术价值观,在充分肯定技术社会价值的基础上,理性地认识和评价技术发明、运用过程中伴随着的社会责任问题,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技术批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职业技术教育应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合理的技术价值观指导下,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正向功能,才能真正为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服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技术人才只有在技术发明和应用过程中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有节制地发展、利用技术,综合考量技术应用所引发的社会效果,才能减少和避免技术异化现象,实现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价值旨趣。

(二)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

为消解技术异化现象,掌控技术开发和利用的合适尺度,科技伦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科技伦理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领域。科技伦理观主张以“关注人的生存、人的现实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合法性根据,在保护和促进科技健康发展的同时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伦理能为科技发展提供价值导向,科技则会因为道德的评价和约束而减少盲目性。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伦理能够更好地对科技研究和利用加以向善的引导,使其符合人类的利益需求,科技伦理问题也由此成为21世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重视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将科技伦理意识纳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在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中,增加科技伦理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实现培养有伦理道德意识的技术人才的目标。

篇(2)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重要性 发展前景

中国的教育体制备受诟病,随着高等学历毕业人数的增长却没有出现人才的饱和,许多需要技术人才的部门出现了极为罕见的用人荒,于是曾经不止一次地出现了看似极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貌似矛盾的人才现象凸显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尴尬处境,或者说表露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职业技术教育的尴尬在社会的多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各有各的特点,本文拟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农村背景下加以观察和研究。

一、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这样描述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可以有效消除贫困的、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帮助社会人终身学习并进入某一就业领域或者某种职业的以培养工作能力为主的培训手段。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如何转移农村社会劳动力,帮助他们实现小康,是一件必要而紧迫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长期以来,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虽然都充当着重要的建设者角色,但所从事的却是技术含量低、条件艰苦而收入低微的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劳动者不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缺少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使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进入职校进行学习,以具备更高的素养。

现阶段,农村经济逐年增长,许多农民企业办得有声有色,甚至逐渐出现了家族化、集团化的规模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对于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从而加重了人才的缺口。由此可见,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有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这里是从数据统计上得到的结果,如果详加分析,还必须认识到这个数字是培训机构纸面上的功绩,落实到实处则会大打折扣,再考虑到取得的实际效果,真正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员显然非常少。究其原因,这和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是有因果关系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不到五成,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才刚刚11.7%。文化水平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对于职业培训的看法,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培训、学习。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农村的教育背景中,许多人对于职业教育没有正确和积极的认识。农民不仅自己没有主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习惯,也不支持甚至是反对自己的孩子读职业技术学校。在他们的观念里总以上普通学校为正途,视职业技术学校为末路,导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国民素质培训方式。在即将展开的高考改革中,把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的学术型教育做了明确的分离,这有助于人们用客观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偏颇,比如在课程设计上存在某些缺陷,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往往急功近利,对于能够短期发生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多,而不能很快见到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少,且课程设计变得浮躁而功利,课程内容距离农村的需求远。此外,教学方式上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对能力培养欠缺,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少。这些都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应立足当地经济,以农村企业为目标、订单式培养为重点,不仅要注重对农民进行农村科技技术培训,还要俯下身来问农民所需,抓住农民的需要,真正把他们需要的技术送到他们的手中。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职业技术培训,更要要眼光放得开、放得远。一方面,向外输送劳动力,使他们掌握热门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准备,和当地企业结成联盟,把职业技术教育办成没有围墙的大学。此外,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农民和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出规划,为他们构建更广阔的平台。

未来的职业教育应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承担主要的培养功能,走精专的道路,使更多的人得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最终改变我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内涵内容内功

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新兴学科。随着当今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解释职业教育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职业教育学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也相继出现。但目前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众多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论述,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从学科的本质和构成要素人手,结合天津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多年来学科建设的经验,以期为本学科寻找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内涵

何谓学科?对于“学科”一词,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有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从有下几个角度:一是从学科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角度将学科定义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①;二是从学科与教学的关系角度,认为“学科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态”②;三是从学科与知识以及教育的联系角度,认为“学科(discipline)”是“A branch of knowledge,typically one studied in higher education”(知识,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学习的知识的一个分支)③;四是从学科的根本特征角度理解,“学科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包括原结构和次级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④;五是从学科形成的条件来理解,认为“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队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学科是指在独特领域、项目和平台上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体系和研究学派的构建。实践上主要指学科分类、科研项目和学术平台的整合;理论上主要指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学派的集合。⑤

何谓学科建设?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认为学科建设主要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⑥;也有的学者从学科本身理解,认为学科建设“就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对学术队伍和学科发展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⑦通过对学科与教育要素的关系分析及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认识,我们认为,实践层面上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指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培养“双师型”的创新团队,培植“双赢性”的研究机制,培育“双元制”的创新平台,旨在促进培养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应用人才的进程。

篇(4)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对策

中国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继续前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经济成长方式粗放,增长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史上最穷的“世界老二”让人倍感尴尬。面对内外交织的各种矛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毋庸置疑,职业技术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棘手问题扮演着关键角色。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中国即使已经取得了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也必须在劳动力职业技能方面确立比较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需要契合国民较高的期望值与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撑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计划指令式”办学模式的轻盈转型,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巧实力”,完成国家设置的特定教育目标,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全力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不遗余力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应对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挑战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变化无常、捉摸不定和不可预知的状态,不能够确认运动轨迹,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难以用一定之规去捕捉和约束,造成人们认识上困惑不已,实践中不知所措。

本质上,不确定性源自社会系统本身固有的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相干性、临界性、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根据不确定性的特点,一般可把不确定性分为四类:

客观不确定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自然界、在生产生活中、在经济管理领域里,客观不确定性大量存在,十分普遍。从表面上看,客观不确定性似乎是或然的、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不得而知的,但实践表明,如果同类的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它的总体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主观不确定性。是指对于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刻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时甚至迥然有别,其差异事先难以预见。主观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认知模式的差异性。除了每个人遗传基因先天的、固有的差别外,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价值取向、文化特质、性格气质、生活习俗、决策偏好乃至对事物做判断时的心情和天气,都是产生主观不确定性的诱因。

过程不确定性。是指在执行、推进的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便客观环境和任务是确定的、既定的、可预见和可控的,主体的指令和决策也是清晰的、正确而坚定的,但由于普遍存在的随机干扰、偶然事件、突发、信息时滞或不可抗力,联结主体与客体、愿望与结果的过程,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博弈不确定性。是指在对局、博弈和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它表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一厢情愿,自说自话,只考虑自身,还要充分考虑到竞争对手或利益相关者的动态,要对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提前加以反应。

从一定意义上讲,客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和过程不确定性等前三种不确定性与博弈不确定性无法等量齐观,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差不多都是一次性的、单向的、静态的、单层次的、自身的、可控的、小概率的、信息充足的、部分可相互抵消的、有统计规律的,化解不确定性的时间也是相对从容的。然而,博弈不确定性涉及的却是多次、双向(甚至网状)、动态、多层次、多方、多因素、不可控、非小概率、信息不足,非但不能相互抵消,反而互为因果且不断强化,无统计规律可寻,无先前经验可借鉴,化解起来常有时间压力。

不确定性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还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无论是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幻莫测还是社会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都意味着稳定性、精确性、可预测性已日益被变革性、模糊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代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急促的“不确定性”,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的时候,又不得不体验经济成长带来的烦恼,一切都似乎来无影去无踪,让无限期待的愿景充满了悬念。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再表明职业技术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间存在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关系。尤其在当前,劳动力、商品生产和服务以及社会生活的较高成本伴随着不断增加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强化了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不可预见性。为此,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把握先机,劳动力就要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个体需要具备更加宽泛的职业胜任能力。应该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带给职业技术教育空前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劳动力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治理的风险

劳动力就业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似乎要失业、职业资格失去其价值并被废弃、遭遇劳动力市场排斥以及就业渠道萎缩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变革的机会,就业人员需要经常在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开发的不确定性之间做出取舍,由于个体并不能够保证所做出的选择在劳动力市场里具有其特定的价值,因此,做出良好选择通常是困难的而且极具风险性。

(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选择行为的短期性

未来关键经济领域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性,人们难以做出自信的预测,造成个体、企业和组织行为选择时限的短期性。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行为策划的时限缩短,时间越长,风险越大,职业技能开发的公共政策以及个体和公共机构的决策必须基于有限知识尽可能在短期内做出,个体只能基于自身所具有的职业资格在短期内开发职业技能,为此,必须调整就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衔接,缩短持续时间,以便降低风险。

(三)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首先,需求波动导致更大程度的就业不安全感,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更加难以描述和预测;其次,伴随着传统集体性工作组织的日渐式微,企业员工个体主动创业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工作方式的采纳必然产生新的工作组织形态,在这样的工作组织中开展职业技能开发必然影响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之间的磨合,使个体在就业时产生所需职业胜任能力的不确定性;第三,新近投放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人员增加了高龄和边缘化在职员工的不安全感,前者只具有最起码的职业资格并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来确认个体需要接受的职业技术教育,维系自身工作岗位的安全性,而后者虽然享有绝大多数企业的长期就业保障,但两者的互动增加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四)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职业技能开发的复杂性和工作岗位轮廓界定的模糊性

随着工作组织的转型,涌现出许多与传统的工作岗位轮廓迥异、轮廓特征难以描述的新型工作岗位,产生了并不完全适合用传统方式来界定的职业资格,传统工作岗位的特征和分类越发难以反映职业活动的现实状况,而且不确定性劳动合同对招工、就业指导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导致个体和企业难以预测未来就业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雏形,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政策制订者以及利益攸关者难以认清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五)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

不断变化的就业类型、不断扩大的劳动力市场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之间业已存在的一致性规范支撑关系遭受到新的基于职业胜任能力获取途径的挑战,要维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职业技能与就业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异常艰难,即使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正式纽带,但其开端职业技术教育(IVET)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需要重新分析工作岗位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需求关系,解构传统职业技能,用专门的“活动”元素来建构职业胜任能力,开发企业管理实践的新型工具,更加关注职业行为所需要的横向认知能力。

(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路径更加复杂,需要重新调整开端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当前,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获取路径遭受质疑,而向职业胜任能力导向路径转换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又充斥了不确定性:首先,人们尚不能够清晰区分开端和开端后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使它们相互切换、重新调整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以便个体的整个人生都从中受益;其次,人们并不知晓如何才能给予个体更大的优先发展权,基于自身先天禀赋与所预测的职业技能差距,在任意时间挑选特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自主开发和确认职业胜任能力,把失业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和就业回报率的最大化。

(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供给的难度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集中展现,基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必然也是变化不定的,以便满足不同社会化伙伴以及各种利益攸关者对各自利益诉求的需要。由于它们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教育资源的使用方式千差万别,导致课程研发供给更加困难,需要综合考量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以及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学习结构之间的联接等复杂因素,让职业技术教育切实体现终身学习的精神本质。

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整个社会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造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高度不确定性,也迫使现代经济需要市场、组织和企业拥有相当的灵活性,企业、职业经理人、企业员工、投资者和国家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里制订当前难以预测的经济发展计划,这对职业技术教育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开发过程更加复杂,个体和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以及就业途径的获得充满了风险性,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变得扑朔迷离,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开发劳动力市场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恒定因素,成为预测未来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需求和供给不可回避的要素。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成为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础性驱动力量。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职场、岗位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职业技能之间的不匹配度,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找寻自身发展的逻辑原点,挖掘内涵,拓展外延,加强与就业的关系,增进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纽带,消除职业技术教育到就业过程的转换障碍,提高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压力的能力,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组织变革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等多方面的需求。

其次,大规模劳动力流动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内生性驱动力量。劳动力跨国、跨地区、跨界流动是开放型经济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期”,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大规模流动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也导致劳动力在世界范围跨国、跨界纵横驰骋,不断增强的劳动力流动性客观上要求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更具灵活性、兼容性和参与性,逐步建立起更加便捷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构更加有效的结构化职业资格体系,完善各国各地区各行业职业资格体系的认证和对接机制,实现跨时空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

第三,基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也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撑力量。科技创新、尤其是通信技术领域的全球化扩散在给现代生产和现代服务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造成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现代企业组织变革以及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极化”了职业技术教育对数字工具等新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和再培训的需求,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建立适宜的职业资格体系,在更加宽泛的领域对职业胜任能力、职业知识更新以及职业技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诠释。

第四,生产实践过程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活水源头。实践出真知,“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生产实践的常态,人们惯常的行为模式经常遭遇到职场环境不确定性的侵扰,而开展持续性的学习是员工在不确定性的职场里应对变换情境的不二法则。为此,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传授自我导向的学习方法,努力增强员工职场在职学习的能力,提供的学习内容不仅要聚焦在技术性知识的获取上,还要扩展到新型价值、新颖行为密码等“软性”技能的获得以及对过去知识经验的重新模块组合,增进就业,提高个体的经济社会地位,拓展公民意识和行为模式等教育价值,掌握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职业技能。

三、基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有效对策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高度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开发对于拥有较高职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无处不在的技术革新步伐以及先进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的变迁,导致整个世界对职业技术教育高度关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普及中学阶段教育之后已经开始拓展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与此同时,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在普及全民义务教育、中学阶段教育以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表明:凡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上投资巨大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获得的利益也最大,那些生产了最多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体也是最有效率的现代经济体。为此,中国必须奋起直追,基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一)强化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随着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加剧,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复杂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上。职业胜任能力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获取职业资格之间的桥梁,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基础,是特定职业领域正式学习的结果,满足特定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胜任能力的价值体现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它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内核”,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灵魂”。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必须从过去主要关注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获取转到今后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上来,把个体职业胜任能力的强化置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加快落实终身学习战略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适宜模式,提升职业技能,应对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长期需求的不可预见性。终身学习倡导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坚持学习,强调继续职业技术教育的补偿作用,通过继续职业技术教育等路径获取必要的职业技能。为此,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增强主要由供给与需求策略之间的不匹配所产生的吸引力,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的有效性。

(三)不断增长个体才干

在不确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里,个人具有自身建构职业开发路径的“才干”、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治理的个性化策略异常重要。为此,个体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劳动力市场,接受适宜的职业技术教育,降低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确保安全、稳定的就业;其次,个体要延伸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积极参加继续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拥有更高学历和就业资质等职业资格的保障水平,确保个体拥有较为宽泛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实现就业资本的最大化,防范和控制风险;第三,个体要变换职业培训类型,改变行为模式,选择短期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现灵活就业和自我就业,规避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四)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实现“教”与“学”之间技术创新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全力开发先进的教育技术,重视开发职业胜任能力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和文件,加速远程学习平台的建设,开发网络在线工具,分享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灵活选择学习路径,优化学习进程,勾画网络时代的个性化教育计划,增强网络学习的实践技能,实现个性化路径学习,满足终身成长和人格塑造的个体需求,显著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五)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奖励基金,提升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

设立教学奖励基金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教与学的中心地位,促进教师更好地驾驭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奖励基金应该主要面向教育教学工作业绩卓越的专家型教师,鼓励他们深入研究教学艺术和规律,组织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性期刊,提供教师职业技能开发的特殊培训课程,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互动发展 经验 启示

[作者简介]熊翔(1966- ),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教管理。(湖南 长沙 41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职院校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ZK3093)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21-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高技术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的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相促进、不断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我国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的大环境,调整其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经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顺应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概况

1.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使得学徒制走向衰落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取代学徒制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形式的发展。工业革命前,以农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和逐步发展的城市手工业在英、美、法等国盛行。这些手工业作坊以师傅、工匠和学徒为基本构成形式,接受行会的控制和管理,工匠负责生产,师傅负责学徒培训。学徒跟随师傅在作坊中边学边干。在英、美、德等国家,近代学徒制由行会或直接由国家管理,被认为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缘起。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手工制作机械化,以及由之而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随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手工制作由于生产效率低而受到排挤,手工作坊不得不转向工厂化生产。生产过程被分化,工人被安排在分割后的工序岗位,只需要短时间培训就能较熟练地掌握某道工序的规定动作,学徒制开始丧失依托的基础,并走向衰退。

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到来,英、美、法、德等国先后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同时纷纷开始建立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教育机构。如18世纪末,法国各地创建了一批商业学院和矿业学院等。这些专门学院由政府各部门管理,主要以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为主或按照某一职业开设相关课程,内容多为近代新兴实用性科学和技术。专门学院的建立是对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们被统称为“大学校”,为法国工业化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专家型人才,直接推动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19世纪初,德国建设了一批多科技术学院,开设包括工程、农业、建筑等课程,直接服务于工业发展需要,同时为国家政府部门输送人才。日本的工业革命起步最晚。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开始进行明治维新,一边学习、移植先进国家的文化、技术和近代产业,招聘外籍技术员;一边在工矿业界及其他业界设立矿业学校、教育机构,培养技术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的移植紧密相连,通常一个产业兴起,就有为其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随之开办。职业技术教育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国力迅速增强。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变革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了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涌现了电力、化学等崭新的工业。随着大工业文明的建立,产业化队伍迅速扩大,欧美各国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行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将原始的学徒制转为正规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形成“双轨制”。同时,各国兴起“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纷纷开办了培养新式人才的“新学校”,重视手工操作,采用实际工作的方法训练学生,推动教育面向社会生产实际,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如德国早在19世纪前半期形成的“双轨制”进一步得到巩固,到20世纪后逐步制度化。1919年德国颁布《魏玛宪法》,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的框架之内。同时,由于大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开始实施有计划地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培训。1900年,许多大城市将学徒期青少年的学校补习教育定位义务教育写入法律,并决定让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承担培训的主要责任,使独立于生产的实训工场及跨企业培训场所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以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这样,一个以工作岗位、实训工场及跨企业培训场所为依托的企业实训培训体系逐渐完善,企业和学校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二者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发展成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1904~1914年的十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增加了1.5倍,职业技术人才缺乏与日益发展的产业革命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日本先后颁布《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等法律,推动职业学校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并于1899年颁布《实业学校令》,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于体系化、制度化,从而建立起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培养产业界需要的中等技术和管理人才。1903年日本政府颁布《专门学校令》,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迅速发展,以顺应产业界加速发展和技术更新对更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中期,日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获得重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各产业部门造就了大批专门技术人才,加快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

3.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促使各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来振兴经济和社会。“二战”成为各国展示技术实力的一个大舞台。各种新式武器的使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战后的恢复与重建,物资匮乏带来的市场需求旺盛,大批退伍军人离开战场进入劳务市场,这些都使得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首选的措施和途径。因此,各国都把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加速战后重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二战”后期军事科学技术转向应用于民用工业,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技术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美、日、法等国先后经历了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战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们对教育与国家命运、科技和工业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各国为了迎接技术革命,努力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发展国家经济的一种重要措施。

“二战”期间,美国的军事技术得以空前发展,同时推进了相关工业如电子、航空等的发展。军人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二战”后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亮点。社区学院纷纷参与其中,开设短期训练课程,为战时军队培养大批技术人员。战后,大量退伍军人进入社区学院参加职业课程学习。因此,战后社区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为了满足战后重建的需要,日本改革高中教育,设置普通和职业高中,加大对职业高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高中教育的发展,基本适应了日本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对人力的需求。日本还通过颁布法律,规范学徒、年轻工人的职业训练,引入终身训练体制的理念,设置了养成训练、提高训练、能力再开发等,使企业的培训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得日本能够保持极高的工作效率,赢得竞争。1952年,日本打破高等学校的单一结构,开始增设理工科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理工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了许多高、中级技术人员,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转向低速增长,其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集约型转变。为此,日本政府调整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和设置新型职业技术教育专门机构――专修学校,使日本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向综合化、基础化方向发展,使专修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发挥更大的作用。

4.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也日益频繁。新的职业领域不断涌现,原有领域的硬件设施及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化。生产技术的更新周期加快,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型工人的需求更加迫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开始成为支持区域国际联合经济行动的重要措施。各国失业青年人数的增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等等,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面对挑战,美国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战略,先后实施《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增加经费投入,并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使教育界、产业界合力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德国政府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改革计划和法律,要把青年人和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期待纳入一个能确保其人口、质量并具备动机与创新能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承认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等值等。同时,德国还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认为关键能力是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并渗透在职业分析、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和考试中,在欧盟各国和澳大利亚得到广泛应用。澳大利亚为了解决部门间协调不力的问题,把教育部与劳动部门合为一体,于1987年成立了联邦就业、教育和培训部,对职业技术教育、训练、就业工作的政策和资源进行了整合,从体制上解决了协调不力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高度重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美国设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以促进产业界推出全行业的技能标准体系,负责确认七类职业的技能标准供学校和企业采用。英国政府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NVQ),90年代又创立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GNVQ),各类职业资格课程成为综合中学和继续教育学院、技术学院中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主体。1995年澳大利亚实施国家教育培训证书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规范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教育培训证书,并把职业资格分为12级,从半技术工人到技术员证书,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全部列入证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在各国内部推行,而且逐步走向世界。欧盟制定了适用于欧盟各国的“欧洲职业技术教育通行证”,个人只要持有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印制的证书,就可以在欧盟各国的劳动市场通行无阻。

二、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干预,是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衰通常与国家的干预有着直接关系。尤其在工业化初期,即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发展的薄弱时期,政府的积极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和实施法律是政府干预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它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从制度建立到快速发展,各国先后采取立法的手段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每当经济社会发生大的变革、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发展的关键时刻,政府通常都要实施立法。进入20世纪尤其“二战”后,各国相继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调整学科结构,以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如英国颁布《1944年教育法》,推动了战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日本1951年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适应产业振兴的需要而发展。1963年美国政府根据国内产业结构急剧调整,继续大力推进劳动力再培训的社会现实,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法》,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适应性。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立法既注意到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同时注意结合各自实际及时稳妥予以修订。通过立法,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资金保障,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有物质保障的原则。1963年美国政府颁布《职业技术教育法》,对职业技术教育注入大量资金。财政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反过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又促进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各国通过立法明确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2.学习和借鉴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19世纪中期的世界博览会既是各国经济和技术互相交流的重要场所,又暗含着竞争和较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推进器。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1870年在彼得堡举办的博览会上,俄国提出了技术教育新方案,其教学组织严密而细致,运用分解技术,并按顺序进行教学。“俄罗斯法”直接影响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日本代表团从“俄罗斯法”中大受启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在其经济社会振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擅长对别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和借鉴。如果说日本对别国教育经验的学习模仿多于创新,那么美国在学习的同时则更注重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更新创造。南北战争后,美国大学致力于向德国学习,并于1862年通过《莫雷尔法案》,创办农工学院,面向工农业实际培养专业人员,适应了各州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3.产教结合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唯一途径。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和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其共同特征就是产教结合。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中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政府、社团、产业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机制。企业负责提供职业训练场所,开发提供实习教学大纲,同时选派精通业务、受过职业训练的实训教师负责实习教学,使得产教结合在“产”的这一环节取得实效。

4.面向大众是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归宿。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国通过举办各种社区学院、职业训练、就业培训、老年大学等形式,承担了职中和职后的职业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得以扩展,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大职业教育”。

三、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方向调整,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契机。笔者以为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补充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确保立法的可实施性。1996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虽然也明确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但没有给实际操作带来法律依据,难以在各界推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立法要把产业、行业、企业纳入到办学主体中,统合教育、培训及就业资源,改变由教育部门独打包唱的现状。纵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无不以立法的形式对职业教育经费进行明确规定,并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

2.实施二个“准入”,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第一个“准入”是指通过合理设计,严格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在德国,要成为职业教育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普通大学毕业后参加两次国家统一考试。第一次考试为知识和技能鉴定,合格后经历两年预备教师期和1年企业实践,再参加第二次考试,对经验与能力进行测试,通过后才可以获得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这样教师既受过教育教学训练,又具有行业和社会工作经验,可以为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担任实训的教师更要具备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并不要求大学毕业。德国政府还制定法规,要求职业院校各类教师每年参加进修培训,并作为应履行的义务。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没有实施教师准入,师资大都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理论略强,实践能力和经验缺乏,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第二个“准入”即通过立法规定企业用工必须持有职业教育证书。我国已经实行了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对初中后实行分流的学生除升入高中,其余应全部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规范的职业教育。实行企业用工持证准入,既有利于普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也有利于防止企业推卸职业教育责任。

3.改进现有的评价体系,严格考试制度。设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采取统一标准,实行教考分离。德国的职业资格考试很严格,由各类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考试,与培训学校无关。我们现在也实行了“双证制”,但举行考试的方式和程序都不同,有些证书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不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行业、企业对证书的认同度不高,致使各方对待考试不够严肃。

4.加强政府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发挥其咨询决策功能。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或职业教育促进会等阶段性机构,从产业界聘请各行业专家与学者、教育家组成委员会,负责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成功模式、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本国职业教育是否充分适应了当前经济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等,提出解决对策或措施,为政府进一步立法提供决策建议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7).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一些共性特点,例如,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彼此借鉴。前者偏重技能和实践教学,而后者偏重学术和理论教学;前者所培养的是兼具高技能与一定理论修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后者培养的是理论功底深厚、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但是,必须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即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以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以“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所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等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这3个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成败。

(一)职业性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显著特点之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以高等职业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概念是相对“工程”、“操作”而言的,包含在“应用性”这一特征范围内。而“职业性”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的具体要求,要从职业岗位的角度来培养人才,要以培养人才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为重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专业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普通高等专业教育以学科为重点,以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为教学内容,并不强调职业要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职业性教育,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上岗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即要取得某种或某类职业的资格,所以不需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需要强调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基础课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不少于总学时数的1/3等,实际上就是其“职业性”的反映。

(二)应用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点是与其培养目标相关联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体上可分为2大类:一类为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另一类为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3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职能是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物质形态或使之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术型人才要掌握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但不必像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那样具有系统深厚的理论基础,而是更强调理论的应用形态。由于现场工作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所以对技术型人才综合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只有这样,技术型人才才能适应技术迅速发展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须以“应用”为主旨进行构建。例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课。应主要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在推行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这是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因此,应用性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更强调的是在工作现场和生产一线的直接应用性,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应用于研究、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应用于设计,是有较大区别的。

(三)实践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第3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特点。这个特点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手段等相关联,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例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构建基础是工作现场与生产一线的职业(如会计、护理)、职业群(如轻工产品制造)或覆盖若干职业的知识构成的某一类技术,而不是按学科的分类构建的。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所占比例较大,目的是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所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开发、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等,都要求有来自生产一线与工作现场的专家参与。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则要求其具有“双师”的素质,既要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要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还要能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所以产学合作教育不仅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要方式。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和行业开展经常、广泛、类型多样的联系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师资要求、评价要求、办学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为基础,以技能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而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基础,以高深学问的教学为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都归属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

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主要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以及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而后者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的特点,主 要是培养科学创新型人才,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所以两者的关系应该理顺,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具体说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如下特点。

1.应用型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技能主要有2个特点,一是这种技术技能必须是同一岗位最先进的;二是这种技术技能是以满足岗位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为宗旨的。无论这种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都必须通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获得。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的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在明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前提下组织教学的。

在21世纪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针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应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注重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职业能力。总之,高职人才培养所强调的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

转贴于 3.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应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掌握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能够将研究型、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的技术技能操作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各种信息,能够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等。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4.人才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要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产学研结合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因此,实施高职教育的教育者,既要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要有校外的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双向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更要注重计算机等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吻合,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社会职业岗位分工的需要为中心来考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加以确定;人才培养要按岗位建立模块,而且强调到生产单位进行实践这一环节,即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实训实习。

(三)教学内容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而不强调基础理论的完整性;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也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安排。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实践与理论并重,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通过设置和实施大量真实的实践环节或模拟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以促进学生相应技艺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形成。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基础课的设置与学习方面,应坚持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强调基础理论的选择与学习必须能为专业实践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四)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重视“教、学、做”的合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协作、发挥潜能、实践创新的空间。因此,其具体的教学方法更多的不是采用普通高等教育通常所用的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而是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训练教学法和顶岗实习法等。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以案例和课题组织形式出现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中案例、课题教学法和案例、课题考核法成为重要的方法和形式。例如,建立以“阐述案例、课题背景一自学/查找资料一课堂讲授辅导/现场教学/按组分析和讨论一情景模拟/实验分析/计算机分析和仿真一提出报告、实施结果、实验分析结果”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基础上通过讨论、研究的方法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较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组织和贯通知识,可形成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重点

技术型人才在社会劳动总体链环中处于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这类人才除了要具有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分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大体应为1:1左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教学是为实践教学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虽然都能增加与职业相关的经验和能力,但有着性质上的差异。前者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而后者旨在验证专业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六)师资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应为“双师型”,即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会计师等。为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除了要加强专职教师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外,还应大量聘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承担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实训任务。

(七)评价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着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适应就业的需要。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书”或“多证书”,即在取得代表其学识的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该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而“双证书”或“多证书”的获取率也应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评价的标准。

(八)办学形式

篇(7)

关键词:湘西自治州;职业技术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湘西自治州的职业教育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并且存在着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现象。

一、湘西自治州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湘西自治州的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的现状

湘西自治州全称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现辖七县(包括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和一个县级市(吉首市),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苗等30个民族,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①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湘西自治州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但由于地处山区,湘西自治州交通十分不便,至今仍无高铁、地铁,甚至一些地区只有三级公路或沙土路来承担运输重任,招商引资比较困难,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缓慢。据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7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9.5%。而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州总共只实现生产总值457.0亿元,仅占全省的1.7%,比上年增长8.3%。②

(二)湘西自治州的区域特色

湘西自治州虽然经济欠发达,但自古以来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山水风光奇异,自然资源丰富,有着明显的区域特色。首先,湘西自治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拥有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里耶古城及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涌现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和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等一批名人;其次,湘西自治州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湘西自治州境内有民族30个,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78%,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再次,湘西自治州有着奇异的山水风光,拥有猛洞河漂流、红石林、坐龙峡等132个国字号文化旅游品牌;最后,湘西自治州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其水能、生物、山地、农业、矿产等资源蕴藏量丰富,素有“锰都钒海”之称。国家级名酒“湘泉”、“酒鬼”享誉海内外,“古丈毛尖”茶系全国名茶。土家织锦、苗家绣品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很是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区域特色都是湘西自治州广阔发展前景的基础,若能依托资源优势,合理开发与利用,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将会为湘西自治州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湘西自治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技术性人才而非理论性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始凸显。湘西自治州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但发展缓慢。据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湘西州共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20所,其中仅有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9所,另有中职部1个。在校学生3.2万人,教职工2281人,共开设专业55个。总的来说,湘西自治州的职业技术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起步-发展--低谷-恢复。③每次发展都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次,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又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湘西自治州可借此机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州政府的努力下大力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三、湘西自治州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据调查访问,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仍然明显,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还是认为职业技术院校不如本科院校。湘西自治州的一般工薪阶层家庭都希望子女高中毕业后考上本科院校,哪怕花高昂的学费就读于三本,也不愿意甚至觉得很没面子去读本地的职业技术学校。有些偏远地区的家庭甚至还不知道有职业院校可以培养人才,以及国家提供的各种补贴政策可以大大减轻负担,以至于很多贫困户在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读完初中后就放弃继续求学,在家务农干活或外出打工。这些都源于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知不足,也源于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县市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宣传不够才会导致社会认同率低。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湘西自治州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不尽如人意,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据2014年最新统计数据,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66所,大多集中分布于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而整个自治州内只有1所高等职业院校———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可想而知,仅1所高职院校的力量对应湘西自治州8个县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唯一的1所高职院校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在200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职成教工作会议指导下才创办的,基本上由中等职业院校改建而成,学院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全州20所职业学校,各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幼师、汽修、畜牧兽医、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服装制作与营销、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这些主要专业。总的来说,虽然个别职业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但专业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对本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就整个湘西自治州来看,某些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教育类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却没有在招生上进行疏导或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调整,而在民族特色类等专业上资金投入还明显不足,跟不上教学的需求。此外,各中等职业学院各自为阵,规模小,专业建设重复,设备购置重复,却没有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如旅游服务、农林牧渔、民族特色类,造成资源浪费。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目前,湘西自治州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还存在着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流失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整个州内就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情况还算过的去,现有教职工687人,正、副教授159人,硕士及以上学位109人,“双师型”教师占60%。④而其他中职学校情况则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教师普遍学历层次偏低,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4.4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64.84%,合格率只有65%。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时代性较强,知识更新较快,但是州内师资培训经费投入较少,以至于大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湘西自治州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积极的舆论引导,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

国家、当地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做好积极的宣传工作,通过网络、媒体等媒介方式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充分认识,从观念上进行改变。同时,鼓励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为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就业岗位,职业技术学院给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机会,为毕业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其次,可以尝试扩大学生生源的渠道,为社会各种人群提供继续教育平台。企业的一些在职员工,包括下岗工人,只要他们对自己的技能知识要求有提升期望,职业技术院校都应该给予他们一个再深造学习的机会。

(二)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短缺,职业技术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滞后是制约湘西自治州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筹资建设:首先,加强校企合作。湘西自治州职业技术院校可以通过与行业、企业、社区建立战略联盟来获得经费支持;其次,通过一些实质性的措施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捐资助学;再次,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国家应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而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经费发放上要区分职业技术院校与普通院校的不同,在考虑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同时,还要考虑职业技术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结构这两大块费用的额外分项投入。

(三)宏观调控职业技术教育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湘西自治州虽然是湖南省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但自然资源丰富,保留着浓厚的民间风情与民族特色。当地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指导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宏观调控职业技术院校的布局。而各职业技术院校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建议紧紧围绕湘西自治州的主导产业如水能、矿产、竹术、食品、中医药和旅游资源等,根据本地劳动力状况和自己的优势准确定位,突出独自的办学特色,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各职业技术院校要革新观念,主动贴合市场经济并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建立在对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劳动力培养方案,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新专业以及更新掉落伍的专业,确保培养出市场所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使职业技术教育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引进渠道多元化

湘西自治州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首先必须要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各职业技术院校要以《教师法》和《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育、学术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必须既要有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同时,在引进师资上,可以使来源渠道多元化,优化队伍结构。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或扶助各职业技术院校采取积极措施,制定优惠政策,从外地高校引进高素质人才或从当地企业中聘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邀请德高望重、技术熟练的老师傅来进行指导教学,从而改善师资的来源和结构。

五、结束语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与湘西自治州一样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职业技术教育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因此,要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基础上,脚踏实地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区情,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作者:邓平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琰.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50-52.

[2]王海花.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