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0:20: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基础知识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又能够突出主要知识点,满足学生将来考证的需要,是我们在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开设先修法律基础课程由于经济法体系比较庞杂,涉及法学基础、民法学、商法学、诉讼法学等多方面知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普遍薄弱。为避免因为教学内容多、知识跨度大、课时较少等因素影响教学质量,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先修课程,可以在大一的时候安排《法律基础》课程,让同学们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经济法》奠定好基础。
教材的选取应具有专业针对性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与会计专业有关的经济、民商法律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正确解决实际案例,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不能盲目追求理论性,而是应该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特点,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为依据,并结合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慎重选择教材。
经济法体系庞杂,法律法规众多,对于法律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用教材时,要选择难度适中、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突出案例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的性要明确,教学大纲要突出专业针对性。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将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面广,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农业企业或乡镇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村级、乡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中、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二、对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近年来我们所作的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敬业精神、诚信、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身体素质。其中最强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
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学生要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农企业要求现在的很多岗位都必须是持证上岗,比如:搞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搞营销的要有营销资格证书,搞农村收购的农村经纪人员也要有经纪员资格证,从事企业管理的可考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等。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资格证书,为今后从事某专业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三、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需充分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任选课三大部分构成(见图示1-1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政课、语数外、计算机、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安全消防、形势与政策等。公共任选课开设素质类课程,意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构成。
四、高职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重视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逐渐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经济理论分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需求。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增加管理类课程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可设置的专业方向有:会计电算化 、农(畜)产品营销。专业核心能力为:农业经济调查分析及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课可开设:农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加工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经济调查、会计核算模拟训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鼓励教师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五、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基本知识,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突击抽查边角知识,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隐性介入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生活。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明确高考能力要求,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在平常复习时,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建立典题本,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缺少精心的参悟,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且科学性较高。因此,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把答案写出来,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寻找答题途径。
(3)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文学化语言。
3.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关键词: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教学手段 创新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属于必修课程,其任务是根据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然而,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展开一系列探讨,以获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张可君主编)便会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对第一章第一节“商品”中“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任课教师完全可以举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德国奔驰汽车技术人员在替一个美国客户维修汽车时,只是在车身的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圆圈,就挣了3万美元。当客户不服气时,他的理由是:画一个圆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画圈则值29999美元。“1美元画圆圈,在哪里画值29999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的最好解说,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寻味。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导,要求他们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还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将来若想轻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树立理想和目标,抛却中考失利的阴影,立即投入到学习的行动中去,等等。
又如,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将价值规律比作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价值规律指挥着全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商品生产者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同样,在这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事业的主力军和建设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格实力、品行实力、智慧实力、知识实力等,而创新品质才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制胜法宝。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改善自我,培养创新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并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竞争实力。
将课本知识与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效果。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能否找到可以接纳与释放信息的“触点”,通过事先的预设与牵连,为学生搭起紧扣学习主题、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学生放大思维空间,不断实现动态发散,转换迁移。教师的预设准备越是充分细致,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接受与学习。
二、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极高境界,而分层次教学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任课教师既要有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又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分层次。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方面,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教学目标的分层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学“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把“识记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上“为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以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分层次教学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组学习,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小组教学通常可以遵循如下操作程序:决策――导引――观察――调整――评价。
决策是指教师应当明确该小组教学的目的、任务,并预测其结果。导引是展示课程内容、激励启动、交待步骤,然后引入讨论。观察指在各小组开始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根据教学决策,全神贯注地观察小组活动的现状,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促使小组学习活动健康开展。调整通常可采用控制进程、理顺思路、指导互助、中止讨论、组织发言等手段。评价指在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
分层次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中职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对优秀生,在教学目标明确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对一般学生,要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后进层:识记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解决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及有效途径(即知其然);2.发展层:在后进层的基础上要深入理解(即还要知其所以然);3.培优层:在发展层的基础上培养学科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优化教学教程,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由于学科自身抽象性等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略显单调。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是指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以各种电教媒体如电脑、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补充的多元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即化抽象为具体。它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章“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教学把货币的形成从“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纸币等”以时间先后次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贸币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点,又突破难点。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完全可以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乐学”落到实处。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总之,任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样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教学手段最终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开展知识的链接与建构,道德的内省与升华。任课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经济理论,更要体现政治综合性学习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6):23.
[2]屈文成.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教学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汇,2007,(8):9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回答“什么是应用型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这里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本科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不能像传统本科大学那样,培养理论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校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纯粹务实的、操作型人才,而应结合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的特点,走特色发展道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宽于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强于传统大学,努力培养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理论为中心,技能为导线。
二、当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 课程体系设置简单。经过调查显示,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和清晰,还是一些传统的专业和培养计划,没有准确定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不能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需要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很单一的。
从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基本上已将实践环节从课程中剥离出来,设置实验课程、课程实验,但相应的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却缺少条理和探索性,相应的专门的实验硬件和软件设施都还不能配备到位,而教师也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是只注重理论的教学研究,没有把案例和实践教学结合到理论课的传授中。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实践课程经常出现缩水现象,或以“放羊”形式告终。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常规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但缺少实践案例教学模式,不能针对学科中的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结合当前实际加入案例教学。这样使整个课堂比较枯燥,不能达到和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同时针对经济类的学科没有适当的双语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双语教学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要非常标准,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很好的典范。
3. 缺乏实习实践基地。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理论与实践仍然存在相脱节的现象。如校内会计模拟实验虽然采取模拟仿真的形式。但由于存在实验材料的单一、实验方式的单调等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持久,实验效果差。校外实习虽可以弥补校内模拟实验的不足,但由于实习单位接纳的学生数有限,校外实习安排较困难。即使已经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少,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措施
1.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定应构建科学、协调、可操作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要优化课程体系,精选课程内容。第一,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课平台,这 “五大平台”方式。第二,强化基础课教学,加强文化修养和语言、计算机、外语等课程教学。第三,按照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原则,设置一定比例的任选课程。第四,精设专业课,专业课内容要新。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以传统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适合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双语教学引用到课堂中,既锻炼了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口语的平台。
在教学手段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科研环节,学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领域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通常可以通过诸如毕业论文写作、开展社会调研或实践、参加科研活动等方式进行。鼓励和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等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教学资源,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做到本科四年能力培养不断线。
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校企合作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功能定位的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关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依照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的原则,积极推进各项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着力在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意识和高技能塑造上下工夫,精心塑造诚信,敬业、爱岗,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精湛操作技艺,能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手脑并用型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与经济社会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校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模式。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适应现代生产第一线需求为目的,以学校和社会紧密合作为途径的现代教育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教育,能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独立院校;学生;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4
引言:《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W生自身问题
(1),学生自身基础薄弱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入学独立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高考分数不足以进入公办学校,但仍可以有机会获得本科学历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初高中期间文化课的学习基础并不扎实,学习能力并未完全开发出来,同时也并未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故而基础知识缺乏,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会觉得困难。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畏难情绪严重
由于就读独立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经过高考分数划线而进入到民办独立院校的。这部分学生在初高中期间学习表现并不是很突出;或者所处地域偏僻,所受教育水平不足与发达地区媲美。对于前者则可能是学习成绩一直不突出,没有得到家长及教师的鼓励,更有甚者会被拿来与同班或者其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比较,导致本来就对学习没有自信的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更加抵触,故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后者则有可能是由于地域限制,教育资源分配的缺陷,导致此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被激发出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估计不足。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对大学存在误解,认为是思想解放,不必再学习。因此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他们的积极性不足表现的尤为明显。
《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人文社科类的科目而言,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习惯凭借记忆应付考试的同学们,对这门对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并不擅长。容易遇到困难就自我放弃。
(3),学生对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足
开设此门课程的一般为财经类院校,将《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必修课。但同学们对此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西方经济学》属于经济基础理论,对于理解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财经类的各个专业而言,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各专业的基础。但很多同学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并无多大关系。
2,校园环境问题
(1),独立学校师资不足
独立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改善,大部分民办高校都会尽可能去招纳一些公办大学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毕业生来从事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对经济学的学习理解比较扎实,可以较好的传授相关知识。但青年教师会存在教龄不足,教学经验欠缺等这些问题,对课程及课堂的管理掌控能力较差,特别是当遇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会尤为棘手,不知如何应对。对于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对此门课程的畏难及抵触情绪的方法上尤显不足。同时,青年教师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上缺乏经验。
(2),独立院校学风有待提升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都有较大的帮助。但目前而言,大部分独立院校校龄较短,在校园文化积累,校风建设方面多有不足。进入独立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渥,没有太多对学习的钻研精神。同时学生自制力较差,不能自我约束。且受部分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读书功利化思想严重。
二、对《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学习,比较注重逻辑推理及各种假设前提。这对思维抽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上建议教师在这方面深入浅出,运用各种案例及视频进行切实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上则建议教师将理论与当前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结合。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侧面强调此门课程对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2,加强学校学风校风建设,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更注重社会实践的独立院校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一是不擅长,二是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校校风学风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相对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由于办学资金来源问题,奖学金设置较少,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可以吸引相应的社会慈善资金进入学校,设立奖学金,增加奖学金的奖励范围及奖励力度,从这方面激励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韩东宁、吕晓玲.独立学院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75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教师建设
我国市场经济持续、稳健地发展是建立在我国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据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的最终产品和附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如此规模庞大的中小型企业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高职教育市场所在。而学生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怎么教,教什么,也是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挑战。
一、高职层次会计专业对教师要求
(一)理论知识扎实并及时更新
会计专业教学建立在其特有的基础理论知识之上,所涉及学科有会计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经济法、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审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等等,可见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知识基础,无法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会计学科知识的时效性很强,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寻求更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使会计专业知识变更十分频繁。
(二)具备相应的实战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给社会提供精于操作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应当善于将理论与操作结合,把知识和待解决的任务相结合进行介绍,才能形象生动,使高职学生既能理解理论知识,更能在操作中熟练运用。
(三)观念革新,教学方式创新
传统的会计教学课堂设计单调,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过程感觉枯燥沉闷。面对目前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接触面广的学生群体,如果还采用简陋的教学设计,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变革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位,围绕教学任务多开展实训、实验、案例分析等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课堂参与,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组织、决策、交流的水平,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具有足够的成就感、自信心。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仅仅对本门专业知识熟悉,对其他经济知识的认识有限,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构架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实践水平欠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内地高职院校,教师绝大多数来自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教师缺少必要的从业经历,其教学也就只有讲授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将实际操作运用融入课堂教学。
(三)继续教育不足
高职会计专业是传统的专业,近年来生源一直不错,学生招得多,班额大,师资力量配备跟不上,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科研任务等,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继续教育。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积极开展交流活动
派教师进驻行业企业学习,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士来校随课堂指导。会计岗位上的专家带来最新的权威信息,定期更新教师、学生的专业信息,缩小学生就业时岗位对接的间隙。其次,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也非常重要。开展校内专业课程教师讲座,就其课程知识核心内容做介绍和交流,使其他专业的教师知识体系得以补充。交流活动应当形成一套长期稳定的机制,涉及到师资安排、教学任务安排、科研计划、考核办法、薪酬制度、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二)教师自学与学院选送培训
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要求“多师”资格,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教师可以通过自学考取,也可由学院出资,选拔优秀教师经过培训取得资格。
(三)教师带领学生调研企业
会计专业教师带队,学生对企业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企业规模、性质、从业人员数量、会计岗位量、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等,使教师、学生主动接触会计岗位,获得第一手资料,根据累计的资料分析出趋势,指导当前的会计教学工作。对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建立数据库,跟踪调研其工作单位,以及使用我院毕业生的学生综合评价、学生跳槽情况分析等,可以前瞻性指导今后的会计教学方向。
(四)教师指导学生创业
会计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牵头成立记账公司,学生将知识边学边用,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实现了校园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指导水平。
总之,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目标、高职会计专业特点,结合当地经济环境,探索各种渠道,加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社会输送高职层次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褚小宝.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仲林.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