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1 11:49: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产业发展状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篇(1)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2014年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篇(2)

县域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其功能完备,并具有地域特点。县域发展属于区域发展的一部分,所以区域投资环境的相关理论无疑是合理构建县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和理论基础。文章通过对目前区域投资环境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旨在对构建河北省县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有所帮助。投资环境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IsiahA.Litvak和PeterM.Banting提出,主要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拥有的影响和决定投资运行系统健康成长并取得最优预期效应的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有机复合体,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成的有机整体,可分为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良好的区域投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促进区域各项事业的发展。争取和利用外来资本,必须研究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大部分研究把区域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概括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包括了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稳定性与政策连续性、政府的行政效率等方面的内容,是影响区域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吸引国际投资的首要因素,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治环境普遍优于其他地区。经济环境能给投资方带来更多的直接利益,是影响投资环境的关键因素,也是地方政府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的核心,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基础设施环境是任何投资赖以存在的物质环境,影响着区域产业群建设和经济布局,也影响着从业人员的生活,涵盖了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社会环境是一个涵盖范围最广、指标种类最多、指标构成最复杂的投资环境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习俗、区域人力资源、区域科技创新等诸多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间接地提升投资效益。自然环境是与投资者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关的区域自然资源、人口、地理条件等因素的总和,传统观点认为,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吸引国内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印证了区位优势对吸引投资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近几年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地理优势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急剧下降。

2河北省县域发展状况分析

县域发展中,县域经济是重要内容。2002年以来,我国县域经济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果显著,地位增强,这是县域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结果,也为接下来县域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首先,县域经济发展增速明显。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显示,十年来,平均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8.2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1.10亿元,翻了两番;平均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2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61亿元,增长了5.61倍。其次,县域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8.8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5.72%;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24.1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1.04%;全国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合计达1.32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5.07%,超过四分之一。

2.1河北省县域发展的成果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全省下辖136个县(市)(不含市辖区),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82.73%,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68.07%,县域发展状况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鉴于县域发展的重要地位和具体省情,河北省各级政府把县域发展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成果显著。一方面,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实施“四个一”战略,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和培育大型工业聚集区和企业集团,加快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和2007年相比,2011年河北省各县(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我省各地相继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县、各类产业园等吸引国内外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专门机构和区域。在国家级开发区(县)的建设方面,目前我省拥有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此外,国务院划定我省的滦县、乐亭县、唐海县、昌黎县等11个县(市)为国家级沿海开放县,这些开发区(县)对当地及周边各县的投资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省级开发区的建设方面,河北省政府在各地设立省级开发区,以此优化投资环境,主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河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4803亿元,财政收入556亿元,开发区以不到全省0.8%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省23.8%的生产总值、25.2%的财政收入、56.5%的外商投资和57.1%的外贸出口。此外,全省大部分县(市)已建立起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类产业园。

2.2河北省县域发展的不足

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河北省各县(市)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和周边省份的发达县(市)相比,现阶段河北省县域发展也存在问题和挑战。首先,河北省县域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2011年,全国百强县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比的平均值为7.7∶58.8∶33.5,而河北省县域发展中三次产业比的平均值为16.0∶54.1∶29.9。和全国百强县比较,河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是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倍多;第二产业略低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且对资源性产业依赖度过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且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15.7%,比全国低23.6个百分点。其次,现阶段京津冀的环境治理工程对河北省县域投资环境的优化提出新的挑战。河北省目前正处在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时期,各县(市)按照“消化一批产能、转移一批产能、整合一批产能、淘汰一批产能”的思路,压减过剩产能,这对大部分县域经济产生重创。因此,如何推动各县(市)产业转型升级,保持县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优化县域投资环境遇到的新问题。

3河北省县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文章在借鉴我国区域投资环境相关理论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针对河北省县域发展的特殊性,并根据县域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探索河北省县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3.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县域发展实力的综合体现,和其他非经济环境存在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是县域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河北省县域投资环境构成中,经济环境是基础,是决定县域投资环境的先决条件。和其他区域经济环境构成不同的是,县域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环境以及其他综合经济环境。

3.1.1第一产业发展环境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林牧渔作为第一产业,其产值和人口比重较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只有第一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村经济才能全面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为县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因此,文章选取人均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生产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河北省各县(市)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3.1.2第二产业发展环境

在河北省县域发展中,虽然第一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县域整体发展并不等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县域发展不仅是农业的发展,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河北县域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组成,按照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原理,河北省各县(市)应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县域投资环境的必然选择。因此,文章选取人均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率和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来衡量河北省县域第二产业发展状况。

3.1.3第三产业发展环境

第三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对拉动县域升值、集聚人气、解决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就会,为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减轻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河北省农村人口众多,各县(市)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并且,当前河北省县域发展中,受环境治理、金融危机、竞争压力、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以民营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发展出现停滞现象,因此,加快发展房地产业、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服务、现代物流等重点服务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提升县域投资环境、促进县域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选取人均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率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河北省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3.1.4综合经济环境

综合经济环境是指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种因素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包括了除三大产业之外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如县域发展潜力、县域消费能力、开放化程度、产业化程度等因素。综合经济环境反映的是整个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状况的全貌,是县域经济中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国内外投资者考察县域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文章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社会消费品人均零售额来衡量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情况。

3.2基础设施环境

县域投资环境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的支撑。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其作用在于保障社会各项活动正常进行,它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因此,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投资者所关注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环境中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通讯水平、医疗水平、生态环境等因素,这些要素影响到企业生产销售和人们的生活,因而影响国内外资本的投资决策。文章选取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和人均医院床位数来评价河北省各县(市)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3.3人力资源环境

篇(3)

关键词:中小城市;银行卡;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银行卡潜在市场分析及拓展

(一)银行卡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消费、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反洗钱、扩大税基、提升国际形象、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银行卡相关交易环境的建设,将带动电信通讯、机具制造、软件设计等行业的发展,银行卡支付可以自动产生交易记录,能够提高经济交易透明度、加强税控、增加税收收入、控制非法收入,银行卡的使用,还有利于培养公众良好的支付习惯。

(二)潜在市场分析及拓展:虽然银行卡业务在推广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但其发展前景还是相当乐观,一方面是基于银行卡本身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卡业务在新疆中小城市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通过调查,新疆银行卡发展与发达地区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本地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餐饮、旅游业的发展,各商业银行也看到了银行卡其中的发展潜力,正努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中小城市银行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银行卡产业投入大于产出,低端补贴高端。银行卡发展很快,但是总体上来讲,处于一个发展初期,从目前银行卡发展状况来看,卡片服务的同质化主要是发卡行推动的,而不是持卡人的要求。发卡机构的营销人员和持卡人并不太了解卡片的真正优劣。与发达地区相比,新疆中小城市在银行卡经营管理、用卡意识、市场培育、创新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城乡银行卡发展不均衡,银行卡发行的覆盖面不广。新疆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滞后,大多数农民使用银行卡困难,农民办理银行卡积极性受到限制,从而造成农村银行卡市场的搁置。同时,也缺乏对农村使用银行卡的支持政策,新疆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有待扩大,银行卡支农惠农的作用还应加强。现有的银行卡持有人大多数在城市,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商户、银行网点很少,ATM机、POS机只有零星布放,导致大多数农民使用卡困难,即使宣传再到位,没有设施支持,农民的办卡积极还是调动不起来,从而造成农村银行卡市场的搁置,使银行卡在农村的发行量降低。

(三)银行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与发达地区相比,持卡消费比例、用卡频率、商户普及率等指标还存在较大差距,银行卡的支付功能还未充分发挥,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还有待开发,因此,新疆中小城市银行卡在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所起作用非常有限。这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商业信用不够发达、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都有关。

(四)银行卡风险比较突出,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制度尚不健全。金融机构发放银行卡后,对持卡人具体的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单单依靠中央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还不足以对卡的使用进行监控,容易产生休眠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五)银行卡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从国际银行卡市场来看,银行卡早已不是银行的专利业务,它代表的是一整条新兴产业链,整个产业链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协作性。专业化分工不够还会导致更深层次的后果:一是各家银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受理市场拓展上,使其不能集中精力和资源开发功能更齐全、更具竞争力的银行卡产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二是银行拓展受理市场的高成本必然会转嫁到商户和持卡人身上,若没有充分的协调机制或相应的利益补偿,便会激化“银商”间的利益冲突并损害广大持卡人的利益,使受理市场建设陷入困境。

三、应对策略

(一)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银行卡服务经验,增加银行卡的服务内容。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比国外晚差不多一百年,并且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和国情国力的制约,我国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远小于国外的银行卡业务。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借记卡,与集消费、信贷、结算于一身的信用卡相比,借记卡的功能主要以存取款为主,信用卡的大多数功能借记卡无法使用。发卡机构应不断提高银行卡经营管理能力,利用现有科技技术,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丰富银行卡品种和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满足持卡人多样化的需求。

(二)开发农村市场,增加银行卡发行量。虽然新疆正在积极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但现有银行卡持有群体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市场仍然是银行卡业务簿弱环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发卡机构应努力扩大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范围,积极推动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加大银行卡使用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用卡意识;按照农村银行卡的使用情况,制定适用于农村银行卡使用的收费标准,按照物美价廉的营销方式,增加农村银行卡的发行量。

(三)加强宣传,拓展信用卡使用领域。一是发卡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对居民和商户的宣传促销、培训活动,以增强居民的办卡用卡积极性,发展新的特约商户,使更多的地方受理好信用卡。二是积极发展旅游景区、医疗卫生、连锁超市、保险以及社会公用事业缴费领域,使信用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金融工具。

篇(4)

关键词:新能源 太阳能 风能 生物质 地热

电动汽车

1

引言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

济南市开发利用新能源起步较早,现已初具规模,尤其是太阳能产业发展较快,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已形成较大规模,基础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批以力诺集团、桑乐公司、华艺集团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开发了高温金属镀膜管、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晶硅原料提纯等一批国际先进新技术,除此以外,济南市在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

2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概况

2.1太阳能利用发展状况

2.1.1开发利用情况

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热利用和光伏发电。在热利用方面,提出了建设“阳光济南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生态富民行动、阳光屋顶工程”项目。2010年,济南市热水器使用面积占有率达280m2/千人,比国家确定的2020年太阳能热利用发展目标高38%,每年节约标准煤36万吨。在光伏发电方面,济南市已投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共有7座总容量约为0.261MWp,在建项目3座,总容量约为2.35MWp。

2.1.2产业化情况

济南市太阳能产业现已形成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拥有力诺、桑乐、华艺等多家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相关企业开发了一批以高温金属镀膜管为主的国际先进新技术。目前,济南市太阳能毛坯管产量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1%,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毛坯管生产基地。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有78家,年生产能力600万台,集热面积1200万2;热水器年销售能力200万台。

此外,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济南市也已经形成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光伏工程及应用产品的完整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光伏电池市场连续多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济南市电池组件封装能力达到年产10万千瓦,电池片产能达5万千瓦。

2.2生物质能利用发展状况

2.2.1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情况

济南市现有的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类型包括有秸秆直燃发电、沼气发电、沼气利用、垃圾发电以及生物质固体燃料等,其中农村沼气利用规模较大。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户用沼气池16万户,总规模达130万m3,年消耗生物质资源(秸秆、粪便等)300余万t,年产6000余万m3。

截至2010年,济南市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为7兆瓦,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装机共计可达2,2兆瓦,在建垃圾发电容量36兆瓦。此外,济南市生物固体燃料制造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产生物固体成型燃料12.5万t。

2.2.2生物质能产业

在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掺煤发电设备制造方面,济南锅炉集团实力较强。该集团在20世纪70年代为山东等地的酒厂研制了掺烧糠醛渣的10t/h、20t/h生物质能锅炉;近年,济锅在江苏投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掺烧80%稻壳和花生壳的循环流化床生物质能锅炉;2006年11月,济锅首台130t/h生物质能发电锅炉在单县成功投运,随后其他5台同型锅炉也在山东、河北等地投运。

2.3风能利用发展状况

2.3.1

风能资源利用情况

目前,济南首家风力发电场已在平阴正式开工,预计2012年竣工投产。同时,规划在长清建设的两处风电场也将进入核准阶段,核准后即可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济南市经省发改委核准开工的风电容量已达15万kw,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容量45万kw,另外还规划有40万kw的风电装机,济南市的风电资源已经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2.3.2风电设备制造

济南市现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2家,即北车风电有限公司和山东三融集团,主要产品为风力发电总承及配件。北车风电有限公司位于济南高新区孙村新区,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占地约1800亩,主要产品为风力发电总承及配件,年生产能力分别为500台/年和1000套/年。

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风电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项目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该项目的塔筒部件已于2008年3月建成投产,截止2008年12月已生产销售100机,当年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该塔筒是目前国内承载力最大的塔筒。

2.4地热能利用发展状况

2.4.1地热资源利用情况

目前,济南市商河县开采地热井7眼,历城开采1眼,主要以温泉利用为主。其中规划建设的济北商河温泉休闲度假区项目为商河地热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投资11亿元,依托该项目,将带动商河县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可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4.2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济南是开展浅层地热能研究和开发利用最早的城市之一,山东建筑大学等单位长期从事有关浅层地热能利用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我国居领先地位。2001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投入实际运行的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其后又陆续建立奥体中心等多个地源热泵示范工程。

在热泵技术研发及利用方面,艾嘉热泵公司实力较强,具备年生产空气源热泵7.2万kw,地源热泵35万kw的能力。在家用方面,可提供30万m2住宅小区的供暖/制冷及卫生热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商用方面,可提供单体建筑面积在10万m3的中央空调解决方案,具有500t/d卫生热水的设计施工能力。

2.5新能源汽车

济南市是清洁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城市,先后承担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清洁能源行动试点示范城市、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一济南市工况下代用燃料汽车运营考核研究等课题,在新能源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工作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目前,济南市拥有电车近300辆,纯电动公交车6辆(电池),5座在建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

3 济南市新能源发展目标

3.1

太阳能

3.1.1

太阳能光热利用方面

着力发展太阳能中高温真空集热管的科研水平,提高我市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将热利用由生活用水向工业用热迈进,由热水利用向热能利用迈进。在城区强化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供水工程,建设太阳能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

3.1.2太阳能光伏方面

太阳能光伏电站、光伏与LED结合应用。在城市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设施,首先用在公益性建筑物上,然后逐渐推广到其它建筑物;在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作为企业办公用电的补充电源;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路灯照明,建设一批新能源照明示范项目,同时促进济南市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战略储备。

3.1.3规划目标

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万kw。太阳能发电孤网容量2万kw,并网容量1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1200万m2,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200万t标准煤。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万kw。太阳能发电孤网容量10万kw瓦,并网容量4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4000万m2,加上其他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600万t标准煤。

3.2生物质能

加强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加强秸秆气化技术、秸秆收集成型设备、高效生物质取暖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根据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和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生物质(秸秆、垃圾)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燃料。

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含垃圾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和农林废弃物、秸秆直燃发电等)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kw,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万kw;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系统;建立以秸秆气和商业能源联合的稳定可靠的集中供气工程。到2015年,户用沼气用户达到18万户,沼气工程每年产生的沼气0.69亿m3;到2020年用户达到20万户,沼气工程每年产生的沼气0.80亿m3。

在有资源和应用条件的地区,建设大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厂,实行规模化生产,并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开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建设。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万t,2020年达到24万t。

3.3风能

风电发展的目标是以风力发电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风电制造业,通过风电场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形成我市风电机组以及配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做强风电产业。

依托轨道交通公司、伊莱特重工公司、齐鲁电机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建设济南风电产业园,以电子信息、软件开发和冶金、机加工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运行控制、风机变频、输变电机组等相关组件产品,推动济南风电装备产业集约化发展。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风电设备新技术,并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的小型风电系统,促进小型风电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争取到2015年济南市风电装机达到60万kw;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达700台(套);到2020年,风电装机争取达70万kw;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达1000台(套)。

3.4地热能利用

地热能利用包括发电和热利用两种方式。济南市地热水温均在100℃以下,就目前的技术要求,不适合地热发电,济南市地热能利用主要集中在热利用方面。

“十二五”期间,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积极研发推广地源、水源和热泵技术,合理扩大地热资源利用领域。以历城、商河、济阳为重点,加快建设符合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工业用热、热水供应等项目,大力发展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和地热测评软件等地热应用产品。重点支持长清大学科技园热源厂建设项目及济南绿寰科技、济南艾嘉热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地源热泵产业化推广项目。规范发展地热温泉、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并以此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5新能源电动汽车

2012年,计划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电动汽车公交车370辆,电动汽车出租车400辆,电动汽车公务、环卫、邮政、旅游观光车840辆,建成电动汽车综合充电站9座,充电柜300个,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站16个;2012年~2015年,在前期示范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范围,带动济南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工作。在适合电动汽车应用交通领域,通过市场机制辅以政策引导,推广各类电动汽车10000辆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车型计划占60%以上,争取电动乘用车全面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济南市发展新能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济南市新能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即使开发利用最成熟的太阳能也仅占到可开发利用总量的20%,而其中农村不足10%。自主研发的高端技术少,除太阳能外,其他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水平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技术工艺相对落后,大多依靠民间资本自我发展,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制约成为主要瓶颈。

总体来说,济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好,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配套条件;但作为新兴产业,目前济南市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来指导相关产业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相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加快产业发展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才能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2建议

4.2.1

优化济南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及省政府关于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投资新能源产业项目。

4.2.2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

篇(5)

关键词:劳动力;就地转移

1存在的问题

1.1回乡创业的农民主要开办小型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有限

(1)回乡创业的农民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这些回乡创业的劳动力,其主要创业资金来自前些年其在外地打工积蓄下来的钱财,个人资金毕竟有限,再就是向亲朋好友短期拆借,以这种方式筹集的资金规模也很是有限。

(2)宿松政府对农民回乡创业认识不足,没有把服务于回乡创业放在重要位置,仅对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园区企业进行大量的财政税收支持,只停留在讲话、邀请等表面功夫上,缺少具体有力的举措。在有些得到政府政策扶持的地区,其扶持政策也存在滞后现象。

1.2开办的服装厂、羽绒厂规模不大,发展前景不太乐观,无法形成品牌效应,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更大吸收。

(1)外出务工归来的农民技能有限,在这些小企业中,技术好的工人一般没接受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同时,创业人所聘请的工人中,很多还是临时的学徒工,在此种情况下,自然无法设计出款式新颖、追赶时尚潮流的服装。

(2)无论是远去的服装厂、羽绒厂还是农民工自主创办的类似企业,创业者均缺乏品牌意识,所生产的要么为简单款式的运动服,要么主要承接订单,为别人工作。目前,在宿松地区,至今未形成属于宿松自己的品牌服装业。这种生产方式极不明知,一旦东部等发达地区的服装、羽绒业受挫,将会导致宿松地区此类企业倒闭或规模缩减,对于宿松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也是一种潜在威胁。

1.3工业园区数量过少、通过招商引资开办的企业、农民自主创办的企业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地域效应、规模效应,阻碍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1)企业的创办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开办的企业主要使用政府补贴的公共用地,但农民自主创办的企业很难申请到公家用地,一般落地于自家的荒山或荒地,由此便造成了三种企业的隔离状态,从而劳动力不能很好地享受各企业问的就业信息,同时,各企业问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

这是由宿松地区的资源分布特点决定的。

(2)由于宿松政府对园区大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大于农民在乡镇地区创办的企业,同时,由于各种企业不论在资金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小型企业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抗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投入资金有限的小企业在园区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唯有和实力强大的企业相隔开来才能保留住在农村地区的市场。

2进一步推动宿松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建议或措施

2.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知识与技能

首先,政府必须重视对宿松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县政府应根据宿松的具体情况,成立专门的创业培训小组,制定宿松农民创业培训指导方案,组织发放有关水稻种植,牲畜养殖,培育果种,农产品加工与运输的教材;根据宿松产业发展状况,围绕宿松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利用市场引导,政策宣传等手段,向主导企业,龙头企业及广大农民宣传创业知识,增加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创业知识的兴趣与自觉性;在乡村地区安装广播,刻送光盘等手段,随时随地地向农民普及知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的资金力度,农民忽略创业培训,很大一个原因是用为资金问题。同时,农民自身也要认识到知识和科技对于自主创业的重要性。要想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相应的只是与技能是必须的。在宿松,不乏创业失败的案例,张某养殖数量很多的猪,因为不够了解专业的养殖方法和技术,结果很多牲畜不治而亡,损失惨重。所以,农村劳动力如果想在农村自主创业,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知识技术方面的不足,放眼于长远利益,主动积极地参加创业培训。

2.2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和园区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品牌效应

近年来是宿松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时期,大量乡镇企业的创建,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政府应出台各种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措施,废除各种不合理的税收,管制制度,改善乡镇企业规模小,经营不善,实力有限的情况。同时,调整,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园区是形成县域产业聚集的主要方式,有助于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形成规模效和地域效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业集聚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手段,利用规模和地域效应,资源共享。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一大批企业转移至此,从而消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篇(6)

关键词:柳山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柳山湖镇位于赤壁市西北部陆水河与长江交汇处,东连赤壁、西接三国赤壁、北与嘉鱼毗邻、西北与洪湖隔江相望,距赤壁城区45公里。柳山湖镇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为低山丘陵与长江冲积平原交汇过渡地带,是三峡试验坝――中央直属陆水水库枢纽工程库区移民镇,是湖北省最早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移民建制镇。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近5年来,镇政府筹集9000万元资金建设和改造四大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程。第一,农业水利实施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兴修了东、西、南、北、主干渠五大水利主渠道27公里,支线渠59.7公里;建成抗旱机泵站38处,新建22千瓦排灌泵站1处在全镇形成“排灌无死角”的生产条件。第二,土地整治成效明显。土地平整项目投资3155.76万元,完成腊里山1200亩稻田改造,已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第三,道路建设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修整田间“井”字公路87公里,硬化环镇公路30公里,全面实现了环镇公路村村通。

(二)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13年,全镇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95亿元,比2010年的2.28亿元增加0.67亿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8568元,比2010年的5810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

(三)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两改一推一转”,目前已逐步建成了16000亩的优质稻基地、6000亩优质棉花基地、4000亩速生林基地和2000亩低湖田改养龙虾和湖泊实施无公害网箱养鳝水产养殖基地四大种养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使种植的柳山大米、棉花远近闻名,网箱养殖的无公害鳝鱼已进入上海市场,远销日本。

(四)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是实施市区共建、城乡对接,每年对口帮扶项目达50个、资金近8000万元。二是引进企业资金。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基础上,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引进赤壁坤元农业、成都绿态果业、咸宁果香园有机农业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建立多家农业产业合作社,有力地支持了全镇现代农业建设,吸纳近500―800农业劳动力就业。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及不足

(一)产业发展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柳山湖镇地处鄂东南,东连楚赣、西接巴渝、北抵长江、南及潇湘,具有承东启西,南北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与此同时,柳山湖位于陆水河以西与三国古战场赤壁毗邻,给柳山湖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

2、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种植业及水产业资源丰富。区域内24139亩耕地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棉花,旱地平坦适宜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松柏湖3000亩水面及数量众多的内河水塘、湖泊、低湖田,适宜种植水生蔬菜,开展大规模网箱养鳝、龙虾等名优水产。

3、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柳山湖镇逐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果蔬、水稻、水产和棉花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它们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下难以从整体上改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条件。水利、主排灌渠与农村土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排灌设施老化失修,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柳山湖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传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优势特色高效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农产品商贸流通发展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尚未形成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3、生产要素匮乏。目前虽然拥有农业资源要素低廉的相对优势,但高素质人才匮乏,尤其是农村缺劳和农民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问题影响优势产业健康发展。资金匮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引进企业少,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等现状,都是由于生产要素匮乏的表现,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的需要。

4、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多年来,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经济比较落后,尽管近几年各级政府对柳山湖镇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但总体上,产业发展仍是一种粗放型、内向型增长方式,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较强,制约着柳山湖经济的发展,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推进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依托重点产业,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经济效益的具有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产品和产业的升级。其一,培育和扶持一批能带动本地农业结构调整、连接本地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广大农户关系紧密,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其二,加强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其三,通过推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村”等模式,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共同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中。

(二)加强推广宣传。通过组织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宣传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的重大意义,让广大农民享受知情权。在重点产业项目在所涉及的村、组树立宣传牌,广泛宣传项目的具体内容、进展情况,逐步提高社会经济效应。

(三)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集群品牌建设,增强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为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供信息服务。全面优化果蔬、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运作机制,增加特色农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不断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引导和支持,重点扶持品牌龙头企业和特色合作社组织。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政府部门项目资金,统筹规划,将资金向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倾斜集中使用。以政策和资金投入为保障,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一是抓住当前省、市关注柳山湖镇,支持产业发展的机遇,努力争取省移民、发改委、农业等部门资金支持。二是要制定土地使用、劳动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规定,吸引外企业投资入驻,为重点产业建设提供资金投入保障。

(五)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招纳懂行的精英、能人,组建一支专业营销队伍,推动营销队伍的建立和壮大,提升营销能力,营销人员要随时深入市场,了解行情,及时反馈市场需求情况、包装信息等等,指导农户按需生产。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定期对合作社发起人、建设带头人和养殖、运销大户进行业务培训。(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德功、安永景、张超、向滋宜.贵港乡镇产业集群发展途径与措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4.

篇(7)

(一)企业制度尚未完善改革开放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纵观我国的市场发展状况,很多企业的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制度尚且不完善。企业内部的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一些企业的的内部控制还未健全,有些不必要的事务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导致企业发展落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次,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企业领导滥用权力来为自身谋取利益,使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不懂得技术上的创新,依然持续着传统的路线,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效率。

(二)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占据产业发展的核心,农业和工业发展速度较慢,而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发展的速度较快,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更多人追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一些工业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使得工业发展较为缓慢,从而导致产业发展比例的不协调。

二、经济转轨时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财政政策

(一)通过相关措施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行政费用占据农民经济生活费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要减轻农民的负担,首要前提是减少农民的行政费用支出。其次,民主选举也很重要,农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有一部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好的领导者,民主决策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政府应该在每个农村实行民主选举的制度,通过民主选举推荐一个合适的领导者,为农民的经济问题出谋划策。另外,农村的税费征收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点,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加上税费的征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生活的经济压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所以,政府应该加强税费改革,实行减免征收税费,为农民减轻一点生活负担。

(二)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农业扶持的方法有很多,政府应该提倡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收入,还可以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也可以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来促进农业的发展,通过协调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完善。培养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也很重要,国家欠缺的就是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政府可以大力培养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让更多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从而促进农业的稳定增长。

(三)实施财政补贴政策政府要加强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实施财政补贴政策来巩固农民的收入,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政府必须建立粮食保护制度控制粮食的价格。也可以通过财政方面的补贴,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农民日益发展的生活水平,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销售到市场,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还可以实施合作医疗、社保等财政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尽快的脱离贫困生活。

三、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首先,促进了农业的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国家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使我国的农业领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农田的灌溉面积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政府实施有效地财政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推动了农业的综合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经过财政政策的实施,解决了我国农业方面的很多问题。农业的发展,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的综合发展。农业的综合发展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研究中,通过技术方面的培养和研发不断扩大的粮食的产值,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新的农业发展制度取代了传统的农业发展制度,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市场,优化了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给农民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

最后,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贫困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是很大的,国家实行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制度,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缓解了农民的生活压力。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还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通过收购农民的土地,给予农民以经济上的扶持,既保护了环境,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政策的实施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多的财力资源,也让更多的农民有了生活的希望,通过对农业不断地探索总结,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