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0:08: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渗透方式一、引言
一门语言的习得,必然会触及到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文化必然会体现在语言当中。中西方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等诸多差异,使得人们在思维、习俗、观念等方面存在反差。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经常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所接触内容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渗透文化,了解差异,更好地进行教学。而如何进行渗透,也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更侧重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分析和消化。那么,我们就更加注重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而语言中所体现出的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日常习俗、习惯用语等文化问题却为我们理解语言造成了障碍。这样的障碍,轻则让我们不知作者的意图,重则在理解上与原意大相径庭,闹出笑话。更甚者,则让我们对作者有所误会,对语言有所误会,对其文化有所误会。
以上这些现象,都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造成困难,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我们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历史知识、背景所导致的人们思维、观念、行为、饮食、建筑、服饰等文化层面的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它可以随时进行,不必大张旗鼓,只需润物细无声就好。通过语言的学习,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提供给学生,甚至可以当作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也不再是干巴巴地学习语言,而是更多地了解字里行间中的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既然我们要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么都有哪些差异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中的生活方式不同。中西方在地理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生活上选择不同的方式,从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如果我们了解了其生活方式,自然也就能更好地体会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汉语中和农业以及饮食相关的词汇就很多。例如,民以食为天、煮豆燃豆萁等比喻的语言,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西方却不善农耕,而善航海,从而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例如,land before the wind(生活轻松的地方)。
其次,人文历史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的几千年历史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尽管个体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就整个民族来说,一些思维早已根深蒂固。大体上而言,这些差异一般体现在称谓上、打招呼上、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联想上、对颜色和动物的喜好上、社交礼仪上、性别差异上、感彩上、委婉语上、表达方式等方面。例如,中国文化中,为了显示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呼其头衔;而和西方人在一起,有的时候很难区分出谁是领导。中国人重血缘关系,亲戚之间的称呼是十分具体的,而西方人却仅用几个词来指代所有的亲戚。中国人喜欢龙,西方人认为那是邪恶,诸如此类的东西很多。
再次,信仰等差异所导致的价值观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重仁、爱、尊师,也崇尚老子的道家思想,崇尚无为,同时还信奉佛教,宣扬佛法无边。而西方则信仰基督教,以圣经为其行为准则。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强调集体、克己,稳中发展,故土难离。而西方人强调天人对立,崇拜个人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注重个性发展。这些差异是的中西方语言内容也大不一样,如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西方人则有冒险精神,常说个人英雄。
当然,除了以上所罗列的差异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差异,一般也是林林总总,但一般都不会以上范围。
四、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方式
由于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科学、教育、活动等各个方面,我们在渗透文化的时候,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首先,以课堂内容为基础,采用解释说明的方式,通过语言的习得逐渐渗透文化。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石。在学习蕴含文化内容的语言时,清楚地讲解隐藏在语言之中的文化特征,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思想观念,以及深受何种信仰的影响等。
其次,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联想、联系的方法,与用融合和比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进行文化渗透。我们在进行基本的讲解文化之后,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相关的文化内容。在进行这些文化渗透时,可以比较一下这类文化和原有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与中方文化的异同。学生在熟悉了这些异同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文化意识,在涉及到文化的语言之中比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利于我们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利用课外语言资料和阅读内容,通过自主学习,采用适当性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化知识,进行文化渗透。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而课堂中的文化渗透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提问、布置任务、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信息量,也提高了学生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本身的语言能力,增加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反过来,也正是这些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和水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以上的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等诸多方式,利用图片、电影、歌曲、文学作品来讲解中西文化中动物、颜色、遣词造句、节日由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文化渗透。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我们需要倒入文化,进行文化差异的渗透。只有进行文化渗透,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教学内容,语言的魅力,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2\]马菡.试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2).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1990,(03).
关键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式菜谱 翻译原则 翻译技巧
一、引言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谱更是其重要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如今,许多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对其菜名的涵义、使用原料、烹调方法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不准确的英文译名不仅无法体现中华名族的优秀饮食文化,而且会影响外国游客的胃口。可见,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加深国际交流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其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饮食则精致巧妙。两者在饮食观念、对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1.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饮食进一步体现着食以味为先的观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营养搭配。而西方饮食则较为理性,烹调重营养而轻味觉。
2.中西方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主要是补充能量的,所以爱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摄取的食物包罗万象。
3.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体现在烹调方式和进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调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状多种多样,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调味,中餐较西餐而言,烹饪方法更繁复多变。在进餐方式上,筷子对刀叉、圆桌对长桌的对比都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异。
4.菜品命名的差异。
西菜命名多实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则注重表情达意,多富于艺术性,除少数一般大众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
三、中文菜单英译原则
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在宣传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准确的菜单就是一支好的广告。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意译,而且是文化层次的传译,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文菜谱为追求其“意”美,命名时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则可省略。如“脆皮乳鸽”,西方人认为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虑到此种情况,此类菜在英译菜单上就应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虚求实原则。
大多数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话典故、自然联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此类菜名应从其原料出发,采用转译或意译。如“百鸟归巢”,应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译原则。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也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可使用汉语拼音注译。如:饺子(jiaozi)。还有些用地方语言或音译拼写的菜名,则仍保留其拼写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传广泛的传统菜点在音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
四、英译中文菜单的技巧
汉英语言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菜单时,译者应尽量体现出其原料、烹饪方法、味道形态,以让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语对应语。
中国菜肴制作较为复杂,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对原料进行初步加工,如去鳞(scaled)、剥皮(skinned)等。中国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调方法的英译。
中餐的烹调方法极其多样,大致分类如下:烧、烩、焖(braise);炖、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卤、酱、熏(smoke)、酿、扒、烫、糟等有其对等词,可一对一翻译,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归入“煎炸”类,西餐没有“拔丝”方法,类似方法为candy,toffee。应注意的是,英译时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3.直译及转译法。
直译法能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种可取并且实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译可借鉴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开头的: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如: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开头的: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形状/口感+主料。如:脆皮鸡(Crispy Chicken);做法(动词过去式)+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接译出原料。如:八珍火锅(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4.意译法。
有些中文菜名极具象征意义或由神话典故得来,需采用意译法。如“蚂蚁上树”,若直译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会引起外宾的诧异。蚂蚁在中餐中虽可以入菜,但此蚂蚁非彼蚂蚁,而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应意译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五、结语
通过菜名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准确英译是极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译时要克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障碍,因此要准确且生动地翻译出中文菜名较为困难。译者需熟知中西饮食文化知识、饮食汉英语的对等转换等。英译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单一不变的,译者可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以达到通过菜名能很好地体现菜肴本身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陈克成.旅游交际英语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承球.中国菜谱英译初探[J].广西师范学报,1997,2.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一、初中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通过语言,人类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反过来,文化也促进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同一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有对西方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真正灵活运用英语。如今是21世纪,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承担着文化渗透方面的重任。只有将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满足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只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才能达到进行国际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不同的单词对于中国人和英美人来说,内涵很有可能不同。例如“red”这个词,红色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着喜庆,象征着吉祥。而对于英美人士来说,“red”除了可以表示积极的内涵之外,还可以表示“亏损”或者“处于危险状态”。如果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就会造成理解和沟通的南辕北辙,造成交流的失败。由此可见,进行文化渗透、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1.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国际视野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将了解和区分中西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作为跨文化学习的前提。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语言的差异。很多不同的文化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对于中西方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来进行理解。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丰富和扩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和国际视野,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2.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文化的基础和来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就必须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会将各个国家之间的生活习惯联系起来,使其避免用孤立的观点去理解和审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比如在教学牛津版英语9B Unit 4中的英语习语并要求学生进行翻译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活动,如进行“英语习语对对碰”游戏,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游戏开始之前,学生可以开始相关的准备工作,积极利用自己的英语字典等工具书对英语习语进行查阅和记录:“sofa lizar”意思为“不爱参加社会聚会的人”,“through thick and thin”的意思是“同甘共苦,历经艰辛”,“blow one’s own trumpet”的意思则为“自吹自擂”。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在生活中有所体现。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积极联系实际和通过特定语言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英美国家的生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即使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和美国,文化也是不尽相同的。美国人较英国人更加开放和夸张,英国人则比较绅士,这些文化现象在平常的生活和交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要想对跨文化的语言进行科学而准确的理解和表达,就必须正确认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导入;高职英语教学;重要性
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学好语言并进行有效交流往往是学习者心之所求的主要内容。但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有正确的语言知识构架外,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英语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和熏陶。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将英语语言文化传播视为重中之重。
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高职学校学生的普遍情况往往是英语基础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老师课堂教授也通常会遭遇学生无心学习的尴尬。在这种境地之下,教师更加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单纯的认为学生只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规则,通过相关的英语等级考试就万事大吉。因此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枯燥的课堂讲授中完成,教学方法日趋单调,课堂氛围也乏善可陈。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渐消退,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慢慢冷却。因此,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此时事实地进行文化导入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通过导入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把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提高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深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了解一国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既能直接的让学习者阅读文化但同时也受其制约。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等各个地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完全了解这两种文化上面存在的共性,并区别出各自的特性,才能进行高效的语言交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练习更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则更应该有意识的去了解相应的西方文化传统、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等,真正营造出一种双语学习的语境,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学当中进行文化导入要讲求其原则,主要应遵循实用、适度和阶段性三大原则:
(一)实用原则
所谓实用即要求教师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语言知识紧密相关。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普通高中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性上。因此,以学生相关专业为切入点,导入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关的文化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也可以使原本十分抽象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变得更为具象,加强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度。
(二)适度原则
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庞杂且繁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的时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在实用的基础上做到够用。对于有代表性的内容要精讲细讲,而一些非主流的文化知识则可以选择少讲或不讲。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做到举一反三,增强跨文化意识。
(三)阶段原则
任何学习都讲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简单的单词短语出发,逐步扩展到句子和篇章,让学生一点一点体会所学内容当中的文化含义,享受学习的过程,体味中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学习乐趣。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在课堂上的还有在课堂外的,下面具体列举说明:
(一)词汇习得法。学生词汇量的多少是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教师在进行词汇课教学的时候务必要做好相关词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讲解。这样除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更方便学生准确理解单词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法。在课堂教学上,多样化的课堂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就拿最简单的见面问候来说,中文见面一般会问“吃饭了没有”,而美国文化中则更常说的是“Howareyoudoing?”。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多参与交流和讨论,从而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疑惑。
(三)课外习得法。英语学了课堂教学,类似英语角,英美文化选修等第二课堂的习得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口语、了解文化的一个平台。在上述第二课堂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面对面的与外教进行交流,找到自己在用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可以通过交流切身体会和了解异国文化和风俗。此外,一些英美文化的选修课、文学和戏剧的鉴赏活动,更能让学生通过详细系统的学习,了解异国文化特点,为自身的英语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影响着语言的交际活动。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英语这门语言转换成实用工具。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文化,让原本十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把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日后英语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
作者:沈斓 单位: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英语语感 英语学习 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要了解世界,世界要了解我们,而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所以掌握一门世界通用型的语言是必须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把英语列入主要的课程中,重高、普高、职高更是重视英语教育,把英语课程作为重要且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所谓英语语感(English language sense)就是学习者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生应着重培养良好的语感,英语语感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培养并获得英语语感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英语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好坏。
英语语感强的人对英语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培养学生语感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总是先学会口语,然后再学习语言文字。在学习语言并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并不懂得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在语言、词汇、句子中感受语言的实际意义,在实际交流中不断掌握和巩固母语。因此,我国的学龄儿童就不会在学习中文时有很大的语感困难了。但学习英语则不同,学生是在学习口语的同时学习语言、词汇和语法,学习英语时缺少了语感,导致学起来比较吃力。在教学英语过程中应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老师从一走进教室就尽量不要说一句中国话,通过手势、表情、音调、肢体语言等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专心听,然后学着说。这种方法对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大有益处。笔者平时就会设计一些猜字游戏,先设想一个中文的成语或词组,然后用英语来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要求学生们通过英语的意思来猜中文这个词。在给学生解释“全家福”时,笔者会对学生说a photo of your whole family,如果学生还是不明白什么是whole family,可以再详细解释,the whole family is your 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and so on。又如讲到“热胀冷缩”时,会说when it’s hot it will turn big,and when it’s cold it will turn small,再加上一些手势,学生就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判断这句话的意思,而不要需要依赖母语做详细解释了。
2 对于英语语感的学习, 还要强调英语的朗读与背诵
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和课文,只会拼写。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朗读和背诵能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语感强了,那么理解力就强了,语言表达就会流畅得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外语的高效率。学生在学习中尽量多读多背,特别要注意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读出英语的韵味和感情来。学生平时经常背诵一些英语小诗、谚语、绕口令等。做到听到一个词,就可以马上想到整句话,这样,对语感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英语语感
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由社会习得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指受社会成员决定和制约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不仅包括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还包括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如一位外国友人参加一对年轻男女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very beautiful,新郎听了非常高兴地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到,外国人摸摸脑袋,回答道:“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这就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笑话。在婚礼上,如果有人赞美新娘漂亮,中国新郎虽然非常高兴,但嘴上却会谦逊地说“你过奖了”,“哪里,哪里”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却会很高兴大方地接受赞美,并道谢说“thank you!”西方国家人不了解这“哪里!哪里!”是自谦,才只好说处处都漂亮,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后,我们在翻译“哪里,哪里!”时就可以翻译为“谢谢夸奖”了。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考虑到这些因素,很容易出现啼笑皆非的情况。平时,学生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例如演讲,举行手抄报制作,将查阅所获得的资料生动地展现出来,或以小品相声等实践形式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文化差异的了解,对学生们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英语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浓郁的学习以及运用英语的氛围,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积极优化英语学习环境 ,通过英语报刊、英语广播 、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差异;造园手法
园林设计艺术是一门听起来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门类,因为在规划设计园林时不论规模的大小,每一处园林景观里面都要将山、水、植物、建筑和道路等等要素在不同的美学影响之下进行有机结合,涉及建筑学、植物学、景观设计与哲学等多个领域。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也是造园者在陆地上设计建造的理想之地,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寄托。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大类的园林景观类型: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式再现自然山水式古典园林,另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规整式几何古典园林。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之中,中西方的古典园林由于所经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园林风格。
1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
1.1园林风格的比较
中国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私家园林都极其强调自然山水的重要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会尽量依附于当地情况,尽可能再现“自然山水”的模样,例如颐和园就是仿照西湖的风景在本身已有的地形上进行设计的,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别开生面之处,“自然美”就是当时人们所为之追捧的审美最高标准。根据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的分析,他曾经提出过中国古典园林有4个特点: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③诗画的情趣;④意境的蕴涵。[1]在中国众多古典园林中,我们能看到造园者做到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在有限的狭小空间内将无限的自然山水的意境表达出来,让游览者所到之地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园子虽然小巧,但却做到了小中见大。以颐和园为例,园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为设计,但却做到了和江南水景如出一辙,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艺术追求,让观赏者在北方也能亲眼欣赏到南方的自然景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自然韵味的“意境美”,造园者将一座座中国古典园林打造为一幅又一幅的中国自然山水水墨画,使得人与自然发生联系,产生共鸣。与中国的古典园林相比,西方的园林设计则是截然不同的,园中几乎看不到丝毫自然的痕迹,因为西方人自古就崇尚“形式美”,认为自然生长的事物不够完美,只有在人类的加工之后才称得上美丽,并且艺术家们将这种形式美运用在了各个领域之中,所以在西方的园林中,本应该是自由生长的花、草、树木都有着明显的人为印记,都被统一修剪为各式的形状。观光者在进入每一处西方的园林中,都能够清楚地见识到整齐划一的人工设计。以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为例,一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园艺师修剪整齐的灌木与乔木,紧接着由有秩序的植物方阵所构成的迷宫花园,甚至连草坪的设计都是方方正正的各种几何形状,园林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地展现了西方人的“人为改造自然”。
1.2总体布局的比较
中西方古典园林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在一座园林中尤为突出的景观主体是什么,景观小品和主景虽为一体,但是主景决定了整个园林的基调与意境,也是园林的灵魂所在。在中国的众多古典园林中,主景当然是自然山水,那么造园者在设计总体布局时自然而然会将山水这一要素构思在整个景观画面的主要位置,用其他的花、草和建筑来衬托山水,烘托氛围。这也与当时的人们喜爱“自然美”有很大关系,园林毕竟是一个属于人为设计的独立环境,但是要在这种环境下凸显“自然美”,造园者就必须将“人工美”融入进“自然美”之中,这也就是为何我国有着数量不少的园林都是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拥有极佳的观赏感受。在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二都是山与水,而建筑只占一小部分的比重。以景明楼为例,它所在的位置属于颐和园的偏南边,而建筑群落是在北边,为何景明楼建造在此处呢?在颐和园的布局图中不难看出,景明楼邻近昆明湖与养水湖,从西堤走到景明楼的路上不仅可以欣赏颐和园壮丽景观的全貌,还可以享受从昆明湖阵阵吹来的凉风。在颐和园的设计中能够发现,造园者在整体和细节方面都时刻遵循了“山水为主,建筑为从”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往往是主景,其余的景观都是依附于建筑所设计。以法国凡尔赛宫花园为例,在园林的平面图中就能看出,所有的花坛、水池、绿植、喷泉、道路、雕塑等都是根据园林的中轴线分割进行对称设计的,整条中轴线长达3km,而在这条中轴线的最高处或者中心点都是会坐落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凡尔赛宫正是如此。凡尔赛宫宫殿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它的造型庄重而又雄伟,是西方理性美的代表之一。在宫殿周围还会有草坪和其他绿植的布置,用来映衬建筑的宏伟壮观。相对比凡尔赛宫宫殿来说,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精致了,园林设计更注重的是几何图形化、对称化,整体上用最基本的矩形和圆形表达了一种秩序的美感。
1.3造园手法的比较
在造园手法方面,中西方的古典园林设计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强调意境美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讲究含蓄、曲折和变化,反对僵直单调、有法而无式。[2]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整个园子总是会被小桥和长廊还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范围,放眼望去,不但连接了各处景色,而且更加突出园林主次景观的分明,每一处景点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将移步异景这一传统设计手法描绘得淋漓尽致。以颐和园的知春亭为例,在知春亭看向万寿山的建筑群落时,这些建筑处于眼帘的中心位置,而远处是玉泉山和西山作为背景衬托着,将近景和远景拉开距离,次序分明;但是往南边移动,从东堤的位置欣赏万寿山景色时,知春亭又成为一个最显著的主景出现在观光者的视线里;如果从乐寿堂看向南边,知春亭又增加了湖面的层次感,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屹立不动的知春亭是典型的动静景对比,别有一种乐趣。知春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仅是成功的观景点,也是颐和园众多景色中的点景之一。西方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追求一目了然、主从分明,以建筑为中心,园内其余各部分关系明确,在中轴线的两边分别对称设计有人工化的景观样式,这些设计手法营造出一个严整有序的园林空间环境,游走在园林中时,处处都透露着理性美,给游览者一种井井有条和秩序严谨的感受。西方古典园林的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3]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的探析
2.1文化差异
由于各个国家的最初信仰与礼教的影响,中国最初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园林中所有的元素几乎都是从自然中模仿提炼而来。[4]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占主流地位,儒家思想注重“自然比德”和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可想而知。中国人从古至今十分重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产生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景的中国古典园林,始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如果说中国人比较感性,那么西方人大多较为理性,他们一直推崇科学,崇尚数学,认为天然的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只有人造的才是最美的。西方的造园者们一直在和大自然进行对抗,并且企图改变自然,来打造他们所喜爱的人工和谐美,所以他们直截了当地将园林中的一切景物都人为的修整为整齐而又统一的形状。
2.2环境差异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都在城市内部,尤其是一些在南方的私家园林,这样环境下的人们由于见惯了城市内的车水马龙和建筑丛林,对于不常见的自然风光十分向往,正是因为如此,园林作为表达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环境艺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大量的“师法自然”山水式中国古典园林。而在西方的古代时期,城市规模范围通常很小,房屋随着地形分布,道路也是自由变化的,所以园林的选址大多都在城市外部较为空旷的地区,西方的园林主要是为了彰显皇权、讲究排场,而不是让人们可以入内悠闲观赏的。
2.3其他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实际设计者多是些文人墨客,他们有很高的艺术涵养,并且将自己内心的诗词与画作都在园林中体现了出来,打造了艺术气息浓重的氛围,将诗情画意充满在园林内的每一个角落里,满足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师多是建筑师出身,以工科设计的方式布置园林,自然没有诗人的艺术情怀,而是以建筑物为主园林为辅的原则进行园林设计。
[关键词]中学英语 中西文化 文化导入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58-02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是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根本所在,是语言的思想内涵;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们认识水平和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体验和风俗习惯,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文化,所以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前提是先了解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学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基于英语文化背景展开英语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在异域文化中的交往能力。
一、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说,把英语文化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播,打破地域限制,帮助学生消除异域文化语言交流的隔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从局部上说,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和学习。
二、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文化知识
中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因此,其特点是讲究实用性和基础性,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必须根据该特点进行,加入一些英语国家的基础知识教学,像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西方文化知识体系,从而为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英语以及英语文化,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民族文化观念
语言形成于特点文化环境中,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特色,从根本上说,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为思想观念不同。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时,必须融入有关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基于本民族思想文化,让学生学习理解西方文化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思想文化来分析英语问题。[2]
(三)本土文化词语
英语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词汇、语法和语音,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是最基础的英语教学内容,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英语本土文化词汇知识学习。英语本土词汇也就是英语中的“俚语”,这些词汇往往极具当地文化特色,富有历史韵味,它形成于特殊文化背景下,要想真正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必须全面了解学习词汇及其文化内涵,不能死抱着教材解释不放,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学习英语词汇,扩宽学生知识面。
三、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施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时,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两个基本原则。其中,科学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科学有效,中学英语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客观规律,基于新课标思想要求,科学设计文化导入教学活动,避免把教师个人主观思想随意添加到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中,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3]实用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要和英语教学有联系,文化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挑选文化导入材料。
(二)适度性和相关性
由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有具体规范,所以,英语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和相关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根据适度性和相关性要求来确定文化导入内容,教师应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西方文化知识,来深入讲解分析,如果在课堂上讲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只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关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内容要和教学内容或者扩展知识相关联,为学生语言学习创设具体文化环境,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英语词汇。
(三)阶段性和灵活性
阶段性和灵活性原则主要应用于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文化导入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依据教学客观规律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开展文化导入教学。课堂文化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学生异域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师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识
培养师生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意识是保证文化导入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实施英语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交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帮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英语词汇知识。其次,学生应自觉提高异域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平时注意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的能力,同时学会整合归纳所学知识,构建自身英语知识体系。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二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 Unit 1 Do you collect anything”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藏物品带到教室里,先让学生自己对收藏物品的价值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分组讨论,自由阐述收藏物品的特点,尤其是分析蕴含的思想文化。这种讨论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思想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化导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1.引出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引出教材里的文化素材就是把有关知识文化背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首先,教师对教材中词汇的由来进行举例分析,像为什么一年有365天,一星期有7天,还可以挖掘英语单词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像给学生讲述古罗马神话中日期的由来,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影像资料、图片、语境模拟等手段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感受异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 did Zhan Tianyou do”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展示影音、图片等有关材料,介绍Zhan Tianyou的故事,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材,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内容。
最后,对中西文化差异和思想观念区别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像单词“dragon”,在中西文化里都解释为“龙”,但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一种头上长着鹿角、全身覆盖着金色鳞片的蛇形吉兽;而在西方文化里,它代表着无恶不作、到处破坏的凶兽。在学习这种词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别不同文化中词语含义的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
2.英语文化进入课堂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基本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把英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各环节。同时,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要求收集整合文化知识素材,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英语文化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要进行旁白解释,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西方流行文化介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扩宽学生知识面。[4]
3.英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要真正学好英语文化只在课堂上花45分钟学习是远不够的,教师应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英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西方传统节日,像愚人节、圣诞节等,通过节日活动体验西方文化;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如推荐学生了解圣经故事等,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组织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更好了解学习西方文化。[5]
4.英语文化开展系统教学。开设“英语角”或者采取选修课形式来实施文化导入教学,有组织地开展英语文化系统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讲究实用性、基础性,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像《英美概况》这些书籍资料来给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概况。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日常生活,感受西方人的衣食住行,从而对西方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初步了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或者开设英语知识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边玩边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实施中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开展合理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强化其终身学习意识。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导入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先明确语言和文化两者关系,不断改进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当然,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并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些,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英语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林,王朝一.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2011,12(10):243.
[2]刘佳.论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学园,2011,10(12):30-31.
[3]李淑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5(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