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师申报材料

经济师申报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31 13:49: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师申报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师申报材料

篇(1)

2012年我省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按照《江苏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试行)》(苏职称[2003]2号,以下简称《资格条件》)的相关规定执行,凡2011年12月31日前符合规定条件且持有有效的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合格证的人员均可申报。

(一)具有会计中级资格的,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博士学位),取得会计中级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2.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6年以上,取得会计中级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3.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会计中级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或者取得会计中级资格后4年以上,且在大、中型企业连续担任财务负责人2年以上。

4.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取得会计中级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具有审计师(统计师、财政税务专业经济师)等会计相关资格转升或转评高级会计师应具备的条件:

1.目前在会计岗位上,并取得审计师、统计师、财政税务专业经济师等资格5年(含5年)以上的申报人员,其从事审计、统计等会计相关工作的年限可以连续作为会计工作年限计算,正常申报高级会计师。

2.取得高级审计师、高级统计师等高级资格3年(含3年)以上,目前在会计或会计管理岗位上,有会计工作业绩和成果,可以按照条件申请转评高级会计师。

二、取得会计中级资格后,有关继续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年限计算、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工作业绩与成果、着作论文、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其他申报材料的具体要求,对照《资格条件》的相关条款,截止时间均为2011年12月31日。

外语不作要求。

三、申报材料报送要求及时间

(一)请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按《江苏省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苏财规[2011]11号)规定要求对委托评审的材料严格把关,认真做好审核、公示和推荐工作,确保材料真实、齐全、手续完备。对申报人提供的学历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中级资格证书、计算机能力考试合格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合格证书等进行审核,核实后填列《高级会计师资格申报人员信息汇总表》。

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其评审资格延迟3年以上。

(二)报送时间

1.省级各部门、各单位及在宁其他单位(中央及部属单位须持上级主管单位出具的委托评审函)于5月20日前,将已经单位公示无异议的所属申报人申报材料送至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地址:南京市西康路47号402室)。

2.各市财政局应于5月20日前,将已经申报人所在单位公示无异议、各市职称管理部门审核后填制的《江苏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以及通知附件所要求的资料报送我厅会计处。联系人:周婧。

逾期不再受理。

四、收费标准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工人技术等级 问题 对策

一、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单位资格审核不严

工人技术等级考试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资格审查更是重中之重,通过严格报名和资格审查,才能为下一步顺利开展培训、考核、评审创造好的基础条件。但部分单位工作人员存在重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审、轻视工人技术等级考试的情况。对工人技术等级考试报名资格不符人员未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大开绿灯,很多不符合相应等级报名条件的人员通过了初审,加大了主管部门资格审查工作量,间接造成考试的不公正性。

2.培训和考试内容单一,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岗位工作需要

现阶段,在大部分事业单位内,现有工人的学历和文化水平多数偏低,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要。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胜任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办公的需要,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对工人进行全面的岗位培训,造就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技能过硬,能够满足岗位工作需要的工人队伍。尤其是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压缩编制、精简人员、合并岗位的逐步推进,工人只有“一专多能”,才能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工人技术等级晋升培训内容过于单一,往往只是学习某一种岗位的基本内容,覆盖面狭窄,且所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欠缺。特别是由于培训时间的限制,短期行为,培训的内容往往就是等级考试的内容,技术培训成了“应试”培训。这样的培训显然达不到全面提高工人素质和技能的培训目的。

3.工人等级“即考即兑”的做法有待改进

现行的工人等级考试结果与晋升工资直接挂钩,工人技术等级一考定终生的模式,与用工制度的改革精神相违背,不能真实的反映技术工人的实际水平和劳动成果,容易造成分配上的不公平。此外,这种体制,致使工人为考试而考试,不能有效地激发工人学习理论、学习技术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管理的改进对策

1.维护工人技术等级考试政策严肃性,严把资格审查关

在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时,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强调工人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和实际申报工种有关资料的真实性,要求所在单位、基层人社主管部门层层把好技术申报关。在资格审查中,对照申报条件认真核对申报材料中的姓名、身份、学历、工作年限、本工种工作年限、原技术等级取得时间等原始信息,在申报材料中,要核对学历证书、身份证、各种奖励证书等材料的真实性,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和工人本人。

2.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要,为全面提高工人素质开展培训工作

现阶段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工人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工人技术等级考试培训工作应根据现代化办公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中、长期培训方案,加大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不仅仅为考试服务,同时使其成为全面提高工人素质的重要手段。

3.考聘分离,构建激励竞争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人技术等级考试是对工人具有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的测试与评价。而聘任则是单位根据工作的需要,设立一定的岗位,对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进行的聘用。这两项工作本来是分离的,但是,由于过去的人事制度不健全,从而造成目前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试与聘任没有分离的种种弊端。当前事业单位在实行工人技术等级考试与聘任分离的实际运作中,应侧重从岗位设置、以岗定薪和加强考核等三个方面实施宏观指导。对通过考试,取得人社部门颁发的技术等级证书的工人实行考聘分离,证书只是上岗的资格,是否上岗,由用人单位根据竞争者的平时表现、劳动技能、工作实绩、岗位设置等情况自主决定、择优聘用。

总之,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试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考聘分离,竞争上岗更是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人队伍建设的必要措施。各基层单位一定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 任会周.机关事业单位工人等级考试与聘任现状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6)

篇(3)

据了解,根据《办法》有关要求,围绕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第三批核心专家、第七批省管专家评选工作。目前,第三批26名核心专家、第七批100名省管专家名单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

申报:创新遴选机制

切实把业绩好、能力强、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选,是高层次人才评选工作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创新申报遴选机制,把好入口关至关重要。

《办法》提出,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申报,以单位遴选推荐为主,同时接受专家联名推荐和个人直接申报。单位遴选推荐申报的,由各市(州)、贵安新区,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拟推荐人选进行初步筛选后上报。

同时,《办法》明确提出,主管部门和申报单位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通过层层把关,确保把优秀人才推荐出来。

明确申报对象。核心专家、省管专家评选工作主要面向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公务员不能申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的厅级以上干部(除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建筑师、总规划师、总农艺师、总畜牧师等外)原则上不能申报,其中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或者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业内有重大影响的,经所在单位推荐,省人才办组织专家审核,也可列为申报对象。

严格申报条件。对核心专家和省管专家的申报条件作了明确规定,细化了相关标准,分别提出20条具体条件,并反复征求了部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后,进一步修改完善。

开通绿色通道。以单位遴选推荐为主,同时接受专家联名推荐和个人直接申报。专家联名推荐申报的,相同或相近专业领域2名以上管理期内的核心专家可联名推荐1名核心专家候选人,相同或相近专业领域2名以上管理期内的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可联名推荐1名省管专家候选人。专门制定《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申报书》,明确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申报人选提供申报材料时,均应明确其代表性成果(重点是近5年的成果,不超过5项)。对单位遴选推荐有异议的,符合条件的个人也可直接向省人才办申报。

完善学科分类。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改变按地区、高校混合分组的做法,严格按照专业类别分组,即分为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基础研究、经济与管理、社会科学等六个类别。

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保高层次人才证评选结果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关键。

《办法》指出,核心专家是指在国内外某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或工作业绩特别突出,业内认可度高,经评选由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省管专家是指在省内外某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研究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或工作业绩突出,业内认可度较高,经评选由省委、省政府命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办法》提出,核心专家申报人选应在职在岗,且符合10个方面的具体条件之一,如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对省管专家也提出了类似的具体明确的资格条件。《办法》提出的《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评审指标体系》,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强化业绩实绩导向,突出行业公认,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分为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6大类,注重具体教学、科研、临床诊治等工作情况,注重创新创业取得的成果,注重成果转化、产业化取得的实效,以对申报人选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坚持改革创新,规范公正与择优双赢的评选程序。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规范相关工作程序,是评选工作的重中之重。《办法》要求,评选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严格标准和程序,注重向教学、科研、临床、生产等一线和基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倾斜。同时,创新评价发现机制,把好评审关。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组在对申报人选进行认真合议的基础上,依据《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评分表》逐项进行打分,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提出建议人选名单。

注重优化标准,突出定性定量结合。按照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六大类学科的特点,分类完善了各有侧重的评审指标体系。

注重业绩导向,力求做到好中选优。取消业绩贡献部分最高分值限制,使在某一方面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同时,以业绩为导向,兼顾学科的涵盖面,力争做到行业、学科、区域分布基本平衡。

注重公开透明,细化学科分类设置。对每个学科组作了进一步细化,如将医药卫生组再分为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5个小学科等,选择评审专家时尽可能覆盖相关学科领域。同时,将评审指标体系提前发给评审专家,力求公开透明。

注重纪律要求,确保评审客观公正。评审前,对评审专家提出回避等要求。评审中,要求各位专家坚持公平、公正和择优原则,确保客观公正。并注重借助外力,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12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初步建议人选的行业公认度、代表性成果水平和业绩贡献等进行重点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候选人建议人选。

使用:服务与管理并重

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是促进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激发他们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考核管理机制,把好使用关。《办法》规定,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由省人才办统筹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由专家所在单位具体负责,并对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实行为期5年的动态管理。

建立完善报告制度。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的职务调整、职称变化、工作调动以及奖惩、退休等变化情况,所在单位应按程序及时报告省人才办。核心专家、省管专家跨系统、跨省区调动的,应征求省人才办意见。

实施目标考核制度。专家考核工作在所在单位年度考核的基础上,重点考核专家的业绩和贡献,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临床诊疗、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所在单位根据重点考核内容提出考核意见,经市厅级单位党委(党组)审核后,报省人才办备案。省人才办建立抽查和定期检查制度,对专家考核情况进行通报。

篇(4)

关键词:课外实验;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3

在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业余时间所进行的与基础医学相关的各类实验活动。多年来课外此类活动项目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技能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分散独立、模式陈旧等问题也较为突出,难以适应医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重新认识和改革现行课外实验活动,将其纳入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对强化学生综合操作技能,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分析

(一)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性

1.强化操作动手能力

操作动手能力,是评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1],基础医学实验操作技术更是临床操作技能的基础。由于医学课程任务较重,课堂时间安排较紧,加上目前的招生规模较大,大班上课为主,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不多,要熟练掌握实验技术,单纯依靠实验课上的时间远远不够。而课外的实验活动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补充课堂实验不足的机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多次反复强化训练,提高实验操作水平,熟练应用操作技术。

2.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是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基础。基础医学实验活动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通常科研实验是不包含在教学计划当中的,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课外业余时间,通过回顾文献,开展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种类实验,证明、发现并解决相关科学问题。通过课外科研性实验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使优秀的大学生在学术创新领域能够脱颖而出。

3.促进学风建设

医学专业大学生入学后首先面临基础医学的学习,部分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未能如愿、自制力不强等原因,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丧失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甚至沉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精神萎靡不振,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此时一个良好的课外实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帮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和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做实验、练技术,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端正专业思想,增加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促进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好转[3]。

4.提升综合素质

实际上,现代实验活动已不再是单一的个人实验技术操作和科研实验项目,而是一种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实验操作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一种技术和能力的综合,实验项目更是一种团队成员的一种融合[4]。完成一个基础医学实验项目不仅涉及各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环节,还涉及实验前后的资料查询、实验理论、材料准备、卫生安全、废物处理甚至动物保护,既需要较好的观察能力、文字处理与写作能力,还要求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组织协调能力,开展好课外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课外实验活动是由大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许多学生将课外时间多用于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基础医学实验活动的时间并不多,课外实验活动实际上处在课外活动的边缘地位。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实验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基础医学实验总认为与临床专业应用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不大,认为与专业学习无关,没有必要。从教师和管理部门的角度讲,对课外实验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不够,多看成是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行为,没有从学生培养的总体设计上去认识。

2.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的课外实验活动实际上涉及教务、学工、团委、科技、实验等多个部门,鉴于上述的不当认识,各部门在管理上也常常是顺其自然,独立运行,体制上条块分割、管理分散,专业化特征不够明显,没有从更高层面上进行横向协作和组织,造成办事效率较低[5]。另外,在课外实验活动的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完整系统的运行、评估与监测等管理规定,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课外活动管理制度体系。加上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实验活动的效果。

3.經费等投入不足

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特点是耗时长、材料多、设备要求高,一是课外实验活动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教师要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不计报酬,二是实验项目本身需要大量的动物、细胞、试剂及药物等物品,并涉及水、电及设备等成本。所以,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是一项资金投入大、师资要求高的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常常制约了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开展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师生的积极性。

二、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的探索

(一)有机整合课外实验活动项目

我校现有五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项目,包括实验室开放、实验操作竞赛、实验室开放基金、学生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按照培养目标将上述课外实验活动项目整合为二大类,一类以培养综合实验技能为主,包括实验室开放和年度实验竞赛项目;另一类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主,包括实验室基金、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项目,并将其固化在实验教学体系当中。这样,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便包含了独立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和课外实验项目二个部分(见下图),二者各有分工,相互协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使课外实验活动的运行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

(二)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为了保障课外实验活动改革的进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7]。为此,我们将课外实验活动的管理纳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统筹进行,中心下设下设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病原生物学四个实验室,对应四种类型的课外实验活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实行专人对口管理,实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共享,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项目立项、实施、结题、评审和奖励等环节规范管理各类课外实验项目,为课外实验活动的良好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

(三)加大经费投入

经费是保障课外实验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8]。我们采取多渠道、多层面筹措资金。一是从学校层面,积极争取实验室主管部门和学生主管部门投入,尽管这类投入经费有限,但比较稳定,较为保障,是经费的主要来源;二是社会公益资助,资金来自于热心医学教育和研究的企业家和社会团体,扶持力度较大,但并不持续,时有时无;三是由教师提供经费,往往是一种定向的经费资助,实验活动内容跟随着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以上三类经费较好地保障了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创新运行模式

课外实验活动项目类型多,资金来源广,要求评价又不一致,难以规范高效运行。为此,我们设置了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化运行模式,以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为平台,设置实验教学网站,将课外实验活动项目作为网上重要内容,集中放置与此相关的各类实验信息,以利查询和交流,同时,以学生专业系为单位,设置课外实验兴趣微信群,指定学生(群主)负责,并将有关教师和管理者加入其中,及时有关消息,提高效率,增加交流,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高效快捷的运行模式。

三、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的效果

(一)学生参与情况

学生对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开始时许多学生有为难情绪或没有认为意义,参与并不积极。但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参与效果逐渐显现,不仅提高了科研的实践能力,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部分学生还获得了相应的省市级奖励,对寻找工作和考研深造都有了一定帮助,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影响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学生的报名参与比例已由原来的10~15%增加到了25~30%,甚至出现了一个项目多人竞争的良好局面,参与度明显提高。

(二)师生调查评价情况

我们对近二年来实验活动项目改革的实施效果做了调查和分析,详见下表。从整体情况看,师生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获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四、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的问题

(一)强化师生共识

搞好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关键还是认识问题。在部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当中,总是认为课外实验是正常学习和教学之外的事情,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是被动服从,这必然会影响到课外实验项目的实施及效果。所以,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的高度认识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意义,教师与管理实施部门要达成共识,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强化项目管理以及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课外实验活动氛围。

(二)注重项目导向

作为地方院校,课外实验活动项目应坚持实验性原则,紧紧围绕地方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而目前的做法主要是由学生随意选择项目,项目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延续性都有待提高。我们正在编制学生课外实验活动项目指导手册,注重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临床岗位的技能需求和实际应用领域设置项目,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并长期坚持进行,促进形成学校的课外实验活动特色。

(三)规范申报材料

我们在书写的实验活动项目申报材料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尽弱,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项目意图,方向模糊、层次不清、用语不规范、重点不突出及材料不全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申报立项的比例。因此,加强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规范书面用语,开展申报材料的书写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四)合理安排时间

医学教育不管是四年制还是五年制都常常是二段式,第一阶段以基础教学为主,主要在校内课堂进行,其中实验所占有较大比例。第二阶段以专业(临床)教学为主,主要是见习或实习,需依托医院、药企等校外基地进行,课外时间难以保障。所以,基础医学课外的实验活动应安排在第一阶段,即学生开始接触医学基础课程之后的二、三年级进行。

综上所述,开展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对培养应用型本科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改革现行的课外实验活动模式,形成新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课外实验活动的长期稳定发展,促进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张晓林

     參考文献: 

[1]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1):54-56. 

[2]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 (7):81-84. 

[3]郭奕晶.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44:48-52. 

[4]李赋情.发挥课外活动的促进作用 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经济师,2009,7:92-93. 

[5]沈慧.我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4:136-137 

[6]梁楠,李鑫,羊惠君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医学,2008,37(16):2104-2105. 

篇(5)

【关键词】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美国是一个很重视小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国家。在对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上,联邦政府在1953年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缩写SBA),负责处理所有有关小企业的相关事务,包括贷款担保、管理和技术咨询、培训、政府采购业务等。同时小企业管理局和州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出资在高校建立了非营利性质的小企业发展中心(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 Center,缩写SBDC),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小企业提供及时的管理和技术咨询及培训等服务。据2009年美国SBA资料统计,美国50个州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网络由63个领导中心,1000多个具体服务中心组成,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建立为美国经济和教育的共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在美做访问学者期间,与研究组成员一起专门采访和调查了位于美国强生威尔士大学(Johnson&Wales University)普罗维丹斯校区的罗德岛州“小企业发展中心”(RI SBDC)。现以该小企业发展中心为例,分析其特色与运作现状,并探讨这种模式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特色

罗德岛州小企业发展中心由一个领导中心和四个地区服务中心组成。其中领导中心和一个地区服务中心位于强生威尔士大学普罗维丹斯校区内。该州小企业发展中心由美国联邦政府小企业管理局(SBA)、罗德岛州政府、强生威尔士大学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出资成立,全部资金由强生威尔士大学统一管理。小企业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以高校为基地向当地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咨询、培训、协助申请贷款、出口贸易等服务,同时也为高校走进企业提供了平台。该中心的运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色:

1.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罗德岛州小企业发展中心主要由五名领导中心成员和四名地区服务中心负责人组成。人员结构较为简单,但如此精简的服务队伍却在2009年为企业提供了128个有关企业和发展的培训项目,并为545个顾客提供了咨询服务,其中为273个顾客提供的咨询服务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这些服务大部分都是免费向当地小企业提供的,只有少数专项和超时辅导项目才收取低额费用。小企业发展中心专职员工除了领取固定工资外,在服务过程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这种非营利的组织能够成为美国经济最直接的推动器最大的原因是员工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服务程序简单、流程规范。中心提供咨询服务的形式可以采取电话直接咨询或者是一对一的面谈咨询。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和多名专家或学生组成的咨询组进行讨论咨询。有需求的小企业只需要提前与小企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预约时间,登记有关企业状况及咨询需求,就可以和中心专业人员进行面谈。中心严格控制信息的保密性,在没有征询客户同意前绝不会对外公开,增强了中心的可信度。

3.服务内容全面、实用、有效。小企业服务中心无论是提供咨询还是培训或者其他服务,其服务内容都是和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如帮助小企业成立、辅导小企业制订企业计划、解决小企业财务、税收、法律等方面难题、帮助小企业整理贷款资料、提交贷款申请、指导小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等。服务内容的实用性尤其体现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

4.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全方位为企业服务。小企业发展中心职能的实施并不是仅靠中心服务人员自身能力来完成的,中心最大的特色就是结合社会各界有利资源为小企业服务。首先在咨询服务上,工作人员获取咨询信息后,尽量为小企业进行解答,如果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心服务人员会根据情况邀请或推荐其合作伙伴如退休经理志愿者服务团(SCORE)、妇女创业中心(WBCs)、美国出口援助中心(USEACs)等其他小企业服务组织协助服务。同时在提供培训服务时,小企业服务中心会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师、律师、税务师、大学教师、企业专家或已退休的专业人士等社会各界专家和志愿者来讲授。另外,小企业发展中心还免费承担帮小企业整理报税资料、申请贷款资料等资料整理工作。这些工作由小企业发展中心邀请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协助完成。

5.成为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发展的推动器。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建立,形成了政府创建服务平台,服务平台服务企业、企业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据罗德岛州小企业发展中心2009年年度总结报告统计,在该州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帮助下,2009年为企业人员创造和保留工作岗位1014个,为企业带来直接收入276万美金,并成功帮助当地小企业获得商业贷款67.1万美金,为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做出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在小企业发展中心的组织下,高校也成为了直接的受益者。强生威尔士大学(Johnson&Wales University)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小企业发展中心为学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我国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直以来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家也较为关注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问题,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在改善发展环境、解决融资困难、加大财税扶持、加快技术进步等方面给予了中小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提出了改善方案。但国外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问题仅靠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该大力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多方位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尤其是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高校资源,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使之成为促进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发展的推动器。

(一)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需要

目前,虽然我国各省市分别成立了中小企业协会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但依然存在服务中心数量少,服务能力不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无论是在宣传国家扶持政策还是在提供科学的咨询管理,设计实用的培训课程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获取信息能力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造成企业对国家扶持政策了解不全,或者申报材料整理不当、申请服务手续复杂从而延误了政策享受等问题。因此,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向社会延伸,尤其是与人力资源、教育资源丰富的高校合作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基地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

(二)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小企业低成本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其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促进技术创新、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令人忧虑的是,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内外支撑体系,因而普遍显得有些“弱不禁风”,譬如中小企业较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低成本的社会服务和系统的宏观政策扶持等,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这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一直忽略对中小企业在生存环境、政策导向、服务体系等各方面的规划、配套与完善有关。改变目前中小企业不佳的生存环境的途径有很多,但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多层次、全面、有效整合我国教育、科研、技术、管理等方面丰富的社会资源并低成本、低收费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间组织。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力推广以高校为基地的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建立,使之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器。

(三)建立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我国高校建立师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需要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许多高校逐渐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设立了一些大学生实践园。但普遍而言高校的实践性课程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课程以固定的教材为蓝本,实践案例老化而往往未及时更新,实践场地也仅限于学校实验室操作,就是许多高校设置的大学生实践园也最后往往流于形式或服务于一些教师科研所需,并没有真正为学生了解和走入企业提供平台。因此我国高校迫切需要建立与企业真正融合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利用高校教师和学生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让师生真正了解企业,走进企业,从而为我国实践型人才和创新型人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高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构想

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为指导,高校为基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笔者从组织性质、资金来源、组织职能、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五个方面来谈谈对于在我国高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具体构想。

(一)组织性质

与政府联合在高校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应属于由高校统一管理的独立部门。政府除资金支持外,可以在培训和政策宣传方面与中心进行联合,但不应给予过多的行政干预,保持中心日常运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由学校给予提供。服务中心的成立和运作经费可以由二个方面来源:一是与政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系,将其培训部门和政策指导部门的日常职能一部分转移到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完成,政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划拨一定的经费给予支持;二是高校将该中心作为学校的一个实践基地和创新项目,从相关专项资金中划拨资金给予支持。所有资金由学校设专户管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可以定期领报日常备用金。

(三)组织职能

我国在高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模式起步晚,经验不足、配套组织还不够完善,因此不能完全照搬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全部职能,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首先以“提供管理咨询和培训”为核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目标。随着这种模式的成熟,再进一步发展类似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其他职能。总体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当前应主要侧重以下职能的实施:

1.管理咨询职能。管理咨询服务可以由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免费提供,也可以与社会中介联系给予中小企业低收费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可具体包括向中小企业解读国家下达的扶持政策,帮助、解答企业在财务、税收、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困惑。管理咨询职能的实施根据中心的实际能力,可以面向所有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咨询,也可以先联系少数固定企业进行试点服务,丰富经验后在面向社会普及。

2.培训职能。定期开设一些实用而系统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免费或低收费向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内容可包括公司成立、报表编制、纳税管理、内部控制、广告宣传、营销策略、商业计划等方面,在培训课程的开设上应注意与咨询过程中遇到的中小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相挂钩。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借鉴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培训课程安排。

3.沟通职能。以该服务中心为平台,组织企业与高校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引导共同完成管理合作项目,并不定期召开小企业发展研讨会,邀请专家与企业人员及高校师生进行交流。

(四)组织结构

在部门结构上,为了配合组织职能的实施,可以分为咨询部、培训部、外联部三个部门。咨询部负责受理日常企业咨询工作。培训部主要与政府相关小企业服务部门联系,设计、组织培训课程。外联部主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宣传中心职能,争取更多的为小企业服务的志愿者和赞助。在人员结构上,可以设置一名中心主任负责协调和总指挥日常工作(可由大学专业教师兼职),另外设置三名部门分管主任,分别负责咨询、培训和外联的具体工作。各个部门除分管主任外,还应配备相关职能的教师团队和学生及社会志愿者,协助完成日常业务。

(五)运作方式

(1)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采用多样化的服务手段。无论是提供咨询服务还是提供企业培训服务,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都应有规范的服务流程,比如管理咨询服务流程设计应包括服务前期准备、受理业务登记、回馈咨询需求、追踪服务效果等。同时服务手段应多样化,尤其应大量应用网络资源,提高办事效率。(2)建立一支服务意识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和学生团队。分专业来设置带队教师,并挑选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专业团队。(3)积极与政府小企业服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各部门应随时与政府相关小企业服务部门保持联系,咨询管理部门应积极去了解目前有关小企业各项扶持政策的下达,做好政策解读的助手服务。培训部门应与政府配合,制定实用的培训课程。外联部门应随时关注有关信息,举办一些切实有用的研讨会。(4)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运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尤其在培训课程的讲授上,积极联系工商、银行、税务、事务所、企业专家等专业人士就企业创办、申请贷款、纳税规范、内部管理、广告宣传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讲授和辅导。

参 考 文 献

[1]陈跃.强化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功能推动我国小企业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56~57

[2]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mall Business Resource Rhode Island

[J](内部发行).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