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险评估定性分析方法
时间:2023-10-31 11:03: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险评估定性分析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水利水电项目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进入新时期。但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比如自然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等,使得工程建设的经济收益可能受到影响。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相关的理论文献,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等方面做了分析。
1 水利水电项目风险因素
1.1 水利水电项目风险
水利水电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按照成因与性质,分为六类风险,分别是自然环境风险、技术风险、政治法律经济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和人员风险等。
其中,自然环境风险包括地震、雷电、泥石流等,技术风险包括设计内容不全、标准选择不当,技术资料提供不及时等,以及工艺流程不合理、方案不合理等。政治经济与法律风险包括规章制度变化、涨价、工资变化和市场动荡等,而财务风险包括资金筹措不合理、资金不到位和外汇管制等,人员风险包括设计、业主、监理、技术和管理等人员素质;组织风险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其之间协调不利等。
1.2 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特点
水利水电项目具有周期长、技术风险大和不确定性因素多等特点,风险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的普遍性与客观性。项目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工程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无时、无处不在。作为项目的管理者,仅仅能在风险控制中做一些事情,而无法消除风险。(2)风险的可变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的质和量均会发生变化,一些风险可能得到控制,而另外一些风险无法得到控制。同时,在项目各个阶段,均可产生一些新的风险。(3)风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水利水电项目周期长、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较多,风险之间存在各种复杂的关系,呈现出多层次性。(4)全局性和全程性。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风险是多种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带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不过经过分析大量风险得出,各种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可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与损失程度。
2 风险管理内容与流程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为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根据产生的原因、表现和预期威胁等,进行识别与定义,从而分析和判断是否会对项目造成威胁;如果可造成威胁,则预测后果的严重程度,并进行合理分类,以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风险识别一般分为三步,即信息收集、风险形势的估计和风险事件的确定与归类。在当前的风险识别中,德尔菲法、情境分析法和头脑风暴法等应用广泛。而专家调查法、事件树分析法和现场模拟法等,在取得试验数据的条件下,也是识别风险有效的方法。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方法比较多,根据评估的深度与层次,分为两类,一类为定量分析法,一类为定性分析法。(1)风险的定性评估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评价方法,主要是评估人利用之前的经验做法,实现对项目风险的快速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性评估方法,对风险大小、威胁因素、危害性和风险产生的条件等,均可开展系统评估,并有效评估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当前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法、主观估计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等。(2)风险评估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产生的危害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计算,从而使目标更为清晰,提高可信度。不过由于定量分析工作的信息量增加、操作系统性和复杂性较大。该方法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法、影像图分析法和贝叶斯推断原理法等。
2.3 风险应对
在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以项目目标为主要的依据,按照风险的潜在破坏力、风险性质等,制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称之为风险应对。风险应对策略包括四类,即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2.4 风险监控与后评价
(1)风险监控。水利水电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跟踪检查各项风险应对措施的落实情况,目的包括三个:第一,监视风险状况,比如风险是否已经消失;第二,检查风险应对之策是否有效,以及效果如何,是否需要调险应对策略;第三,有效识别新风险,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风险监控的一般方法包括:第一,风险设计。安排专人检查风险监控机制的执行情况,并制定风险审核的对策,比如对于重点风险,应制定新的应对计划;第二,偏差分析。和事前计划相对比,分析时间和成本上是否有偏差,比如是否如期完工、是否超出预算等,并找出偏差出现的原因;制定完善的补救措施,从而减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在风险监控中,常用的技术指标为:原定技术指标与实际技术指标的差异。通过测试,如果未达到性能上的要求,则缺陷数可能超过预期。
(2)项目后评价。后评价是对已实施项目的全过程,开展系统、客观的分析与评价,从而确定前期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是否准确,并检查项目风险对策是否合理。同时,建立项目风险预测、管理数据库系统,形成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为风险预测、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 结语
对于水利水电项目来说,风险管理是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特点,且一旦造成的危害通常较大,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步骤,有效控制风险,降低甚至消除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在本文中,笔者从水利水电项目中风险的特点与分类、风险的应对与控制等方面做了总结归纳。
参考文献:
[1]潘旭能.洽谈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9(01).
[2]王文飞,黄洁生.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5).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对策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特点与分类
(一)定义
商业银行风险被广泛认为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某些无法预期因素的存在,导致银行经营发生了与预期愿望相背离的结果,使得收益的预期与现实产生偏离度,银行具有获得额外收益或蒙受意外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从商业活动层面上,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其经营的特殊性,风险对其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国家风险等。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与客户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经营状况与预期经营状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该商业银行资金的效益性或者安全性或者流动性蒙受损失的能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二)特点
一般来说,银行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体现在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停留于某个层面。同时,银行从业人员及客户都可能把风险变现为损失,因此说银行风险具有全面性。其次银行风险传播性强。当一家银行发生风险导致损失时,人们往往会预期其他银行也会产生危险,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经营良好的银行被挤兑,产生流动性危机,整个银行业会在短时间内陷入恐慌之中。负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危机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在银行系统内蔓延,使整个经济陷入危机。最后银行风险与经营同在。没有一家银行可以把风险完全消除,任何业务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只要商业银行在经营就要承受风险。回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所有业务,但这与银行盈利性的经营目的又是完全矛盾的,所以说银行风险与经营如影相随。
(三)分类
2004年公布的《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即人们如今常说的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约义务,从而导致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它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市场风险是指为了获利而在市场中持续买卖金融工具所带来投资价值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广义上是指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的一切风险,狭义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系统、人员、内部程序等外部条件的不完善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操作风险相比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意味着纯粹的损失,而后两者是一中性概念,损失机会和盈利可能并存。操作风险具有人为因素强的特点,操作风险具有难控制、危害大的特点,操作风险事件具有发生频率很低、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主要是这三种,这三种风险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相伴而生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成熟且不完善。同时,就目前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处理风险管理和创造利润不当。许多商业银行把风险和利润对立起来,纯粹把风险作为损失来对待,而不是把主动管理风险作为创造利润的主要手段。当前的激烈的金融竞争形势,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管理好其他银行所不敢承担的风险,而不是把风险作为损失直接将其拒之门外。技术上缺乏先进的模型和计量工具为特点进行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定量分析,数据采集上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数据重复、过时和统计口径不一致、缺乏必要的IT构架和技术支持等现象,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内部控制上也存在着监督部门不独立,职责划分不清楚,缺乏全面性,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不通畅等问题。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案例中,操作风险占了很大比重。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操作失误和欺诈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国内商业银行一些管理者缺乏科学的发展观,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
第三,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缺乏组织制度的保障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还没有没有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那么也就没有专职的从事风险管理的经理,自然这些商业银行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起具有权威性的风险管理职责。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都不健全,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模糊化和大致化等现象。因此,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健全我国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有效地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商业化程序不高,导致全部商业银行风险的责任不能由商业银行最终承担,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承担主体和边界都不明确。但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为主体明确、权力和责任分布妥当。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新巴塞尔协议为重点
作为全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用不容置疑。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五个文件对银行的的风险管理职责进行了相关规定。这五个文件分别是:《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理解这个规定,对我们如何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一)完善风险管理环境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中提出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权责明确的分权与制衡体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风险评级应由一个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确定,或者经过其评审或批准。建立商业风险处理体系。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有些风险损失的发生是防范机制无法阻止的,如系统性国家风险。因此即使有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的保护,商业银行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面向风险处置问题。
(二)加大技术方面的支撑力度
加快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分析系统,负责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这个系统必须能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并进行科学地数据分析,将风险评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保证信息来源真实可靠,调查证据充分;要尽快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专业化操作平台,把风险计量模型和计量工具数字化,以数字模块的形式镶嵌到业务系统当中,及时对全行数据进行留存,并对经营情况进行计量和分析;同业间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包括风险评级在内的所有管理工具的数据需要。
(三)增强法律上的保障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文件《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认为适当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也十分必要,其内容包括对设立银行的审批、要求银行遵守法律、安全和稳健合规经营的权力和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另外,还要建立监管当局之间信息交换和保密的机制等。对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监管人可以独立准确地做出决策,对银行进行有效地监管。
(四)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实现银行经营既定目标的自发需要,也是必要的。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给了明确的建议。首先银行应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来帮助董事会履行职责,还应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审慎监督可能出现利益冲突的领域,从而减少某些操作风险。要不断加强银行内部稽核监管,稽核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主要履行稽核确认、反舞弊欺诈、咨询和内控评价等职能。内控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框架和方法,根据银行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信息及其他外审检查与相关监管信息,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