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30 10:33: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言文字运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言文字运用

篇(1)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用课文教;学习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75-01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干什么?各种流派的教学,让教师眼花缭乱,“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教师都是“流行风”的追逐者。于是乎,语文教学或“沉浸”于内容,或“沉醉”于“人文”,或“沉迷”于文学,语文课要么在课文的内容上兜圈子,要么在人文思想上深挖洞,语文教学演变为内容至上的“教课文”,异化为“情感至尊”的煽情课,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反倒到冷落一旁。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作了清晰的阐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界定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如何努力摒弃旧有的教学观念,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走出“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努力实现“由教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华丽转身呢?值得我们探讨。从内容的理解走向“语言的习得”。阅读教学重在课文内容理解,耗时于回答和分析,循着教师设置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不断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指向于内容理解而非文本语言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践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师首先就应该在认识上转变,要切实转变这种内容之上、理解至上、文本至上的教学观,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将“课文”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载体。

一、“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内容。

1、“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具体说就是,从语言材料看,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从语言结构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而不选择那样的组句构段、谋篇布局;从表达方法看,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等等。

2、“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悟,甚至进行文学活动的审美性运用。小学生只要求比较准确、通顺即可,不必强求生动,更不必一定要讲修辞。

3、“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能,增强学习力,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是根本。

“运用”体现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服务学习及生活。因为学习、理解、欣赏、评析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当然,对“运用”应作宽泛理解,听说读写实践都是运用,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中,获取信息、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分析概括、组织表达、欣赏评价都应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从“运用”的理解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课标中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描述中都提到了“运用”:“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表达,是一种运用;阅读,同样是运用。

三、体现“实践”和“综合”性。

篇(2)

A. 调派/调理 积攒/人头攒动

诘问/攻讦 锒铛/不稂不莠

B. 寒颤/颤动 落款/丢三落四

瞩目/属意 冰锥/椎心泣血

C. 中肯/中听 慰藉/声名狼藉

嗫嚅/蹑踪 缱绻/卷土重来

D. 行伍/道行 曾祖/曾经沧海

缉拿/揖让 撞击/人影幢幢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道德模范是影响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必将强力引领公众见贤思齐,从善如流。

B. 出狱后的高晓松“拿自己说事”,义务参拍劝诫酒驾公益宣传片,但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C. 在以“绿色科技和谐未来”为主题的广州国际车展上,记者发现,新能源汽车与寻常百姓的距离正在缩短,绿动未来,倚马可待。

D. 建设和谐校园,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的主人公地位,政治上关心,使用上信任,业务上培训,生活上照顾,体现具体而微的人文关怀。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指责《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反日宣传片或是称其“没深度”,这绝对是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令人忧心的中日历史关系时倾向于批评中国。

B. 虽然多数网友对播报山寨版的《新闻联播》感到奇怪,但对于邢质斌代言该企业并无异议,认为邢质斌在退休后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C.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平均为487%左右。

D. 真正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重现昔日农村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水缸子问题。

4. 老刘想与某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可合同中有一项很长的条款。请你帮他解读,告诉他被保险人出险时需同时具备哪五个条件才能获得赔付。

被保险人于本合同有效期内,以乘客身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因遭遇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所导致的意外事故,并以此意外事故为直接且单独原因导致其身体伤害、残疾或身故的可获得赔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做出简要评述,要求:①评述要得当。②必须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问中至少选一种修辞手法加以运用,并用小括号注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③不少于50字。

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在接下来的7分钟内,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街上,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这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小悦悦的妈妈,才得以终止。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

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

1.多音字要做到据义定音。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2.注意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如“巷”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读“hàng”,而一般情况下读“xiàng”,如“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等。

3.运用记少去多的方法。“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考生只要记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区分一些多音字了。

4.依据词性辨别读音。有一部分多音多义字因词性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读音。

5.注意平时的积累。普通话的常用字中有许多多音多义字,主要是因为词性不同和词义不同而产生了异读。所以,考生最好准备一个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录下来,并经常翻阅。

二、形声字记忆绝招

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一组词语中的加点字都读“piā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一组词语中各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对待形声字,一方面我们不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认字认半边”这一说法,认识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它来帮助我们识记字音;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克服“认字认半边”的“惯性”,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该字的读音了。

三、快速掌握形似字的技巧

区别形似字的读音关键在于注意词语书写上的细微差别,千万不可“一瞥而过”,另外要结合注音的字所在的具体词语的语境,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四、音同异义字形题的解题技巧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

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

五、探源法巧解字形题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如来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要识记词语的字形,最好能结合其最初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准确、牢固地记忆其形态。

六、辨析近义实词的方法

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一组词语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浅。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分清词义的侧重点,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

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1.固定搭配。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又”等。

2.语法特征。词性决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

3.词语意思。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八、修改病句的口诀

病句修改有诀窍,方法步骤要记牢。基本成分先找到,主谓宾语是否少。成分不缺看搭配,主谓动宾可搭好。搭配恰当读句子,重复之处不能要。词序不当须重排,用词不妥应换掉。再看逻辑乱不乱,自相矛盾不可靠。感彩别弄反,事情次序勿颠倒。对症下药仔细改,切莫信手胡乱搞。

九、扩展语句的解题技巧

1.看清要求,弄清语体。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需要扩写的语段是什么语体,弄清其究竟是记叙性的、描写性的、说明性的,还是议论性的。

2.辨明情境。准确识别题目中提供的具体情境及其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情境。

3.明确重点。准确把握题目中要求扩写的重点,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

4.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扩写的灵魂。要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情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将情境表现得具体而生动。

十、压缩语段的关键

1.弄清语段的说明对象。

2.把握说明对象的要点,如说明对象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3.弄明白语段共说明了几个问题,并作简要概括。

4.弄清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便更好地归纳概括。

篇(4)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力;激励;表达;创新;实践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在正确、完整连贯的前提下,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丰富性、逻辑性,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口头表达、操作实践、创新思维等不同层面逐步强化,进而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初步见解。

一、注重激励引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性格叛逆,但在学习上,教师的引导激励非常重要,教师的主导角色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潜意识里,在学习上是依赖于教师的,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很有可能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个经历长久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更是需要在语文教师的不断激励引导下,逐步提高。

为了充分应用好老师的导向作用,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引导、激励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比如,在平时,教师主编办班刊,组织学生一同办一份属于自己班级的小册子,即班刊,在这本小册子里,汇集了所有同学各自最好的作品,带着憧憬及成就感,学生自然会认真对待写作,会更加用心去写。

又如,重视鼓励性批语。在平时的语文作业中,尤其在作文批改中,教师的批语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热情,多加鼓励,循循善诱,耐心地指出错误并加以引导其改正。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注意批评要有分寸,因为青春期孩子自尊心强,易受打击,教师要学会委婉批评,切忌出现例如“很差”、“屡教不改”、“令人失望”、“不堪入目”……等言辞中较为生硬刻薄的字眼;要学会并善于运用诸如“真不错”、“这次的作业你很用心”、“你在一步步进步”……较为顺耳的言辞。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闪光点,比如批语作文,大到全篇的审题立意、构思和过渡,小到开头结尾,一句话,一个词,努力去寻找值得表扬的点点滴滴。在教师的不断激励、引导之下,学生就敢于表达见解,勇于发表观点,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强化口头表达

学好语文的根本是在于表达,所谓的能说会写,就是说只要能流利地口头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叙述事情的经过,描绘一定的场景,写的功夫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自然强。学生在中学阶段,是思维的活跃期。要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多给他们提供开口发言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如,班级举行“时事大家谈”,针对时事热点大家各抒己见,可以谈谈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谈谈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等时事政治,也可以谈谈以房养老等民生问题,这些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整体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大局观,还有表达能力。再比如,班级举办小型演讲会,为孩子提供平台,让学生自由在所给的有限时间里,畅所欲言,当然,教师要指导他们的演讲,提出有效意见,帮学生的演讲尽量做到所谓的“信”、“达”、“雅”。

当然,要多给学生提供开口发言的机会,就要寻找一切时机,抓住一切契机,搭建一切平台,鼓励他们在语文课上积极开动脑筋,组织语言,积极发言,尽量达到实现整体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效果。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要融入生活,融入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在语文作文中,更要提倡新颖。鼓励孩子学会创新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个性化的语文文字表达包含的元素有“生活体验”,“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在平凡中描绘出不凡,因此要求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在笔者批阅过的作文中,有相当一定量的作品是富有新意的。例如,以写人物为主题,一学生开头写道“有那么一种人,他骄傲,贪吃鱼,还整天睡懒觉……但我就是喜欢他――‘猫人’”文章在写作方式上创新了,用了欲扬先抑法,吸引读者眼球;又如,《我的名字叫……》这篇半命题作文,一学生就以《我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文章以一个后进生的角度讲述了他进步、蜕变的心路历程,内容也是别具新意;再如,词语移用创新,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此词彼用或彼词此用,使句子充满情趣,令人耳目一新。如有学生写道“吃饭乃人生第一大事。当我在下课铃响0.1秒之后,手捧我那刚买的新碗狂奔向目的地时,地上的一颗小石子不知是怪我踩疼了它的肉体,还是与我过不去,偏偏要不识时务地跑到我的脚下来,害得我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时,与大地母亲接起吻来,直到嘴肿得老大。更可气的是,我那刚买的新碗不幸英年早逝。”这段话中的“肉体”、“接吻”、“英年早逝”等词焕发出新的光彩,读来备感清新俏皮,趣味横生。

当然,“新意”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与训练,要扩充阅读量,汲取营养,感受他人思想;要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学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感悟、创新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再用其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培养起创新的语文思维,达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实践操作

心理学表明,初中生的智力还是具体形象思维占大部分。我们教给他们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从而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实践操作能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真正贯彻落实了“学以致用”。

比如,在初中语文中,我们学了新闻的读写。校园刚好有学生广播站,笔者发动大家写新闻稿,争当小记者,把“写新闻”变成现实。与此同时,举行“成语接龙”、“诗歌会”、“格言警句比赛”此类的课间实践活动,将语言文字“动”起来,掌握语言文字,同时能增加孩子的知识量。再比如,像演讲,朗诵,模仿新闻采访,表演话剧……都可以成为我们举办的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了这些实践活动,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总之,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并且能够利用这种语言文字在自己的日常交际活动中进行交际。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渠道有很多,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积极引导,将其作为重点常抓不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名师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三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五重语文

篇(5)

关键词:语文高考;语言文字;考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66-01

高考语文题目的命制并不是毫无章法的,它不会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不会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作为高考的“试验田”,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是所有题型中变化最大的一道,但同时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道题目的命制也必须符合我国的教育政策和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考点。

一、正确使用字、词的考点分析

1、字音、字形类和标点类试题的考点分析

字音、字形题主要是针对于当时在时期大部分青年由于某些原因而荒废学业,国民整体文化水平下降,连最基本的字音、字形都出现了问题,给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的背景下命制的。另一方面,也为了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因此在1978年之初便在高考语文中设置了字音、字形题,每题3分,放在整张试卷的开头,以引起广大考生对字音、字形的重视。这两道题一直沿用至2007年,在“宁海卷”中第一次被取消。同时,在全国新课标(实验)卷中,这两道题都已被取消。字形题被放在作文中考查,错一字扣1分,不重复计分,最高扣5分。但在很多自主命题的省份和使用传统全国卷的省份中,这道题仍旧是被列为考查的对象。

字音、字形题所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在教材中出现的、学生应该掌握但又很容易混淆的词语或成语。字音题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易错读音的辨析能力:形声字、多音字、形近字、难读字的误读。字形题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辨认音同形近字;音近形近字;音同形异;音近形异字。

2、正确使用词语类试题考点分析

正确使用成语这道题属于高考语文中比较传统的一道题,在近10年的试卷中各个自主命题的省份和全国卷几乎都有涉及。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第二小题,分值为3分。纵观历年高考试卷,考查范围一般是一下三种情况:实词的辨析、虚词的辨析,特别是关联词的用法、熟语(包括成语)的使用。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考查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表达方面的能力。在题干中,大多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词语本身的含义之外,也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句子的语言环境来正确辨析其使用恰当与否。

二、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分析

1、辨析病句考点分析

辨析病句同词语(包括熟语)的考查一样,属于高考语文的“常青树”。题干要求考生选出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因此,也同样是注重对考生结合语境使用的能力的考查。主要考点涉及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中,语料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当下热点题材。同样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3分。

2、修改病句考点分析

修改病句这个考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辨析句子的语病,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改正这些语病。所以,这种类型的考题的难度比辨析病句的难度要大,所以在近几年的考题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但在某些自主命题的省份考题中仍有考查。

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考点分析

1、扩展语句考点分析

扩展语句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等手段,使语句更加充实丰富,目的是为了将句子说得具体、生动、形象、精确。扩展语句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如丰富的词汇、多彩的语句,而且要有多维的表达、敏锐的语感,要具有综合运用多种语文知识、采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的能力。

扩展语句题型包含有以下几种考试类型:(1)附加成分,修饰限制;(2)根据要求,描写渲染;(3)瞻前顾后,填补空白;(4)多用手法,增强意蕴。

2、压缩语段考点分析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此考点的考查方式较多,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拟写导语,给概念下定义等。这类试题一般与社会生活结合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对信息准确、全面的提取与概括更显重要。在命题上,压缩语段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项能力,也有较好的区分度,是近年高考考查的一项重点。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历来被成为是高考语文的“试验田”,具有常考常新的特点。不仅题目的形式层出不穷,愈来愈新颖,考查的内容跨度也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同样也要有运用知识去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 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1.通过学习“语用”让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时,注意以指导学生“语用”训练为主线贯穿教学,促进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也使语文教学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努力创设“语用”训练的教学情境。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王老师教学时,就用他富有磁性的语言描述配以多媒体课件,给我们展现了“一棵树”“一只鸟”的鲜活灵动形象: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这只鸟总是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总是听着鸟儿唱……这样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对树和鸟进行了描述:“这棵树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这只鸟长得小巧玲珑、亭亭玉立……”就这样,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形成了对树和鸟的总体印象。

抓住“留白”开展“语用”训练。《 去年的树 》这篇童话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只鸟和一棵树之间至死不渝、凄美动人的友情。文章采用了大量“留白”的艺术手段,也留下了一个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王崧舟老师坚持抓住文本中的“留白”之处让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例如,对于鸟儿问树根那棵树去哪了这个情节,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鸟儿此时此刻的心情。学生阅读思考后答道:“鸟儿看不到树,心急如焚。”“鸟儿看不到树,迫不及待地问树根,树到哪儿去了……”无论是“心急如焚”,还是“迫不及待”,都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

2.在“语用”训练中注意做到“三个融合”

王崧舟老师开展“语用”训练时,与文本的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做到与情感陶冶、内容理解、思想梳理融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用”训练与情感陶冶的融合。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鸟儿站在树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为了让学生理解“天天”中所隐含的内容,王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王老师接着问:“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学生回答:“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就在这一问一答间,王老师不仅巧妙地将学生带进了诗般的意境,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树和鸟之间的深厚友情,把“语用”训练与情感陶冶融合在一起。

“语用”训练与内容理解的融合。文中写道:鸟儿不顾一切地寻找树,好不容易飞到了小女孩身边,问女孩火柴在哪儿;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对这段文字,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鸟儿的感情。学生回答:“痛苦不堪”“绝望”“心如刀绞”……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畅谈感悟、角色对话、拓展想象等“语用”训练,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语用”训练与思想梳理的融合。树成了火柴,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面对此景,鸟儿对灯火唱起了歌……这时课堂响起《 永恒的爱 》这首歌。王老师说:“这是一首什么歌?”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心灵为之震撼,他们回答:“这是致爱的歌”“告别的歌”“永恒的歌”……学生的回答不仅是很好的“语用”训练,而且也让他们在钦佩鸟儿的执着及诚信的同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文章的思想也得到了梳理。

篇(7)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中不难看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语言工具性的标志之一。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分析和课文理解为重心,忽视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令人堪忧,别字错字、成语误用、标点乱点、修辞乱用、语无伦次、层次紊乱、病句连篇等等现象严重。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而不应只停留在字词句段的理解层面。在此,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诸位共勉。

一、创设愉悦氛围,激发学习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享受成功喜悦,自觉学习运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学会赏识学生

赏识的眼光、真诚的表扬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学习与表达的欲望。为人师者,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用心倾听,这样孩子的表达才会自然、流畅、真诚。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

2.拥有童心童真

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用孩子的语言去交流、去沟通、去表达。面对“雪化了,便是春天”的答案不要用心中的答案急于判断,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感悟,去享受孩子丰富的想象和诗一般的语言,并给予大大的真诚的表扬,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欲望。

二、以听读为基础,培养说写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素养中四个相辅相成的能力,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说和写的操作。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起始阶段我是这样要求的:挑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给同桌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别有风趣”一词时安排了“再仔细读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能不能把这么美的景色带给大家”、“带着不断变化的画面,带着勃勃生机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能不能夸夸乡下人家的瓜架”、“可爱多了,语气多自豪啊,谁也想来试试”。在教学到“门前”、“屋后”的方位词时,能够指导学生“言之有序,谁给我们读读这个句子。”在教学到花儿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时,指导学生“能不能依着时令读一读。”这一环节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好逗号,读出时令顺序。在教学“雨后春笋”的画面时候,能够指导学生抓出“探出头来”读读“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个句子。

朗读能力的指导,能够为学生的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让听说读写能力同步协调提高。

三、深入挖掘文本,紧扣关键点、激发点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教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上,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但是拥有发现文中关键点和激发点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和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分不开,并且需要语文老师不断的去努力。

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时,就很好地挖掘到文本的关键点和激发点,有效地组织了教学。1.字词教学。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一般的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分层次、分梯度地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给学生强烈的刺激,更加有效地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字词的运用。2.文本教学。我抓住“别有风趣”一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尤其是用诗一般的语言给学生描绘瓜架上的情景:“闭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开出了_____,长出了_____;夏天到了,瓜架上,结出了_____;秋天到了,瓜架上_____”,引导学生自己说出闭上眼睛后看到的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