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康复护理技术

康复护理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30 10:3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康复护理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康复护理技术

篇(1)

关键词:高职 康复护理学 护理技能实训 教学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3] 刘永兵,樊新霞,陈璐,王传荣,王春秋,蔡雪娇.乌鲁木齐市社区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学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70-72.

篇(2)

开设在职短期康复护理培训班

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开展短期的康复护理培训十分必要。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并结合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的需求,具有培训资历的学校可以利用康复护理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使临床护士掌握规范的康复护理技术、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及社区康复护理等知识与技能,并建立考核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颁发专科护理证书。

护理专业学生的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各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均应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并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康复护理的专科地位,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应进行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学习,让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为毕业后开展临床、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1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护理学教学总学时应达到36学时,每周2学时,分18次完成,其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应突出重点。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分配上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护理技能训练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采取示教、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模拟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在每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的现场演示以及分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熟悉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

3改革考核方法

采取“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的形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实践课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及临床常见康复护理技能。

康复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护理专业教师

对新上岗及转岗的教师常规进行岗前培训,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和临床康复科室的进修均应达到6个月以上。上岗后仍应开展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参加校外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更新专业知识,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教学医院康复科参加临床工作,定期轮流到国内外领先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康复护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与各自从事的临床康复和教学工作的相关行业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资深老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承接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接替老教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接班人。学校在经费使用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对不同的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对学科梯队建设由学校全部承担培养经费。对既符合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又属教师个人提高学历或业务水平的学习、进修,培养费可由学校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康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第一,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开展各种专业学习班、研讨班及技术培训班等,安排相关专业知识讲座及校外进修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学讨论,重点讨论康复护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在全面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好教案和备课笔记,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二,制定各项支持政策;在教学岗位上设置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岗位,增加教学课时酬金;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中对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论文与科研成果和论文同等对待等等,积极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教学设施上改变以往以板书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多媒体课件。通过幻灯片、投影仪将大量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播放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多媒体课件具有大容量、快节奏,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接受信息和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电教媒体的作用点,选择和设计练习,为学生提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多层次的形式不同的康复护理实践操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讲练结合。第四,做好教学评估;校领导及教务科教学督导员定期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不定期上课堂听课,进行评教评学;教研室负责人到每位任课老师课堂上听课,从教案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技术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教学水平;安排同学科老师之间定期进行教案诊断和课堂听课。从教法的角度,对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清晰具体、内容是否得当、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找差距,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同行评估与学生评估重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教师同行评估的重点一般放在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的情况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等方面[6]。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释,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7]。康复护理学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及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教材建设上主导思想是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各类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应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老师把握授课深度、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另外,可由全国或各省大医院选派长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的中青年护理专家编写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既可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又可作为在校学生康复护理实践课考核标准。

篇(3)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 常规内科护理 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

在实际的生活中,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是目前社会发展研究的最主要的难题,一旦研究成功则对于人们的身体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脑梗死住院患者由于病情刺激环境变化,其他不良因素等影响,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不利于后面的治疗和干预,因此必须及时地进行干预护理。而该文采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2种方式的对比实践,逐步理解其中的护理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效果的某些差异。

1 护理方式

1.1 情志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情志护理,情志护理符合中医内经中所提出的思想,逐步根据现有的喜则气散和怒则气上等原则,针对原有的脑梗死疾病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亲切和蔼的态度,这样可以逐步揭开患者的心结,树立起其面对疾病的信心,缓解心中的不良心绪,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使其提高积极面对生活的热情,这样可以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渠道,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其了解并所获取的专业性的护理知识。

1.2 饮食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必须要根据实际需求将由于脑动脉血管硬化引起脑梗死疾病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控制,减少其中脂肪的摄入量以及做好蛋白质纤维的饮食管理,使得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的营养均衡效果,提高对外界的病菌的抵抗力,使得原有的疾病能够尽快痊愈,能够减少由于饮食问题所造成病情恶化的概率。不仅如此,对于护理工作来说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饮食需求来对其进行调整和管理,这样可以加强其足够的功效,充分体现设计因素,做到最好的饮食管控结果。

1.3 运动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可以通过运动护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管控,与实际的患者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其四肢血液的循环,为恢复四肢的功能和患者的行走活动奠定基础。在进行护理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将患者的锻炼事项进行调整,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及其锻炼强度,逐步地帮助恢复患者的基础性的身体功能。

1.4 起居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必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合理有效地安排休息时间,保证患者具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逐步地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得到平衡,保证身体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强患者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功能,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患者的自身恢复效果。而与常规护理不同的是,中医的辨证治疗能够保证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逐步了解患者的身体内部的各项指标,根据患者的实际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式,提高其护理效果。

2 护理方式相关讨论

在中医学的治疗管理中,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脑梗死疾病进行有机分类,一般来说,其应该是属于中风类疾病。在实际的治疗中,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每一个阶段进行有机划分。一旦患者体内的阴阳产生失调就会产生一定的真气脱散情况,四肢也会出现麻木瘫软的症状。脑梗死患者疾病的产生是医学治疗与护理上的一大重要难题,也是社会管理中重要的、全面性的要点因素,必须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与配合性,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与机体免疫力,制定好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实践能力,以此来对护理方案进行创新,这样才可以将不同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机的开展。

3 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

3.1 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不足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经过详细地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医院普遍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自身没有做好具体的工作培养和岗前培训,综合素质水平不足,未能照顾到患者的病情需求,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部分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没有进行基本的岗前实习培训,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不足,在护理过程中一旦遇到不会的知识就容易脾气暴躁,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准水平较低,基本的工作职业道德缺乏,容易与患者之间产生一些矛盾。不仅如此,这样的医护工作者还容易使得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患者病情难以得到有效的平静和修复,这会严重影响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会造成整体的护理效果低下。

(2)在实际的工作中,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以及相应的证书。并且在实践中有专业的老前辈进行基本的授课,保证自己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及时在工作中获取患者的信任,也能加深与患者之间的默契,保证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质量的有效提升。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患者大部分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中都没有及时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未能充分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而且很多时候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对于基本的护理技术掌握不扎实,往往会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这样会严重影响实际的工作形象和医院的声誉。

3.2 脑梗死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原因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患者都会惧怕治疗所带来的疼痛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很难在患者具有抵触情绪下进行开展。但是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患者的家属容易把患者现阶段情况恶化产生的结果的责任推卸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身上。因此,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熟练的技术,具备专业的知识理论,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使得患者能够给予护理工作人员信任,进一步推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治疗时,很多家属都不理解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的具体内容,往往把很多责任都推卸到护理工作没有做好,对于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理解,偏向于自己的家人。

3.3 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环境原因

在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中,医院的周边环境也会对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产生一定的问题干扰。一般来说脑梗死患者总是要寻找护理技能较好的护理工作人员来进行疾病的治疗。但是就我国现阶段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来看,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技术熟练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不算太多。因此,工作人员的有限性,也使得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往往要等待过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医院安排合理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陪护工作,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而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4 对策

4.1 建立健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体系

在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出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的隐患,首先要保证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护理工作知识或者丰富的护理经验。这样可以在实际护理中能够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完成具体护理工作不会出现差错。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核,加快工作人员的思想变革和加深知识的巩固理解,考核合格后需要进行1~3个月的岗前培训,加强新员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科室的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相关的讲堂知识培训,培养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体系培养重要的人才。不仅如此,针对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必须及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理解现阶段患者的实际需求,减少部分隐患的产生。

4.2 优化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环境

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及时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医院也要定期的优化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环境,为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提供一个有效干净的场所。不仅如此,对于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才也要及时进行招聘、培养和挖掘,进一步提高整个医院的人才资源队伍质量。在进行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时必须要及时教导相关人员学习新进的知识、掌握进鲜的技能以及和工作相关的技术。与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及时了解患者新阶段的病情,并且针对现有的病情及时查找相关的资料文件,对某些症状进行特定性的分析,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在进行护理时,了解患者病情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与医生相互讨论,为患者的有效治愈增加助力。

4.3 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调查发现,很多护理工作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就是护理工作人员与脑梗死患者以及家属之间的沟通有效性不足,并且时常会出现一些分歧矛盾。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服务工作态度,及时对每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让患者和家属都认识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的价值与作用,并且能够让他们认可这种工作的实际效用。不仅如此,在后续的护理中也要加强与脑梗死患者家属之间的联系,及时反馈一些患者在医院的现状以及现有的情绪波动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及时地从根源上排除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为患者能够有效治愈奠定基础。

4.4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

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积极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学习医院的护理工作条例,加强护理工作病历的书写规范。从具体情况出发,理论上降低护理工作安全隐患。不仅如此,还可以与其他医院进行交流合作,定期组织相应的专家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专人代教的方法,保证每个护理工作人员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鼓励护理工作人员加深自身的思想学习觉悟,主动学习和深造,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定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考察,明确基本的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护理工作造成的威胁,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管理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其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逐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促进该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瑾.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7):115-116.

[2]毕茹,李娜.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名医,2019(8):202.

[3]李成香.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218-219.

[4]王萍,汪芳.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比较[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11):1723-1724.

[5]张娜.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7):314-315.

[6]吴春妍,谭玲,赖春燕.时间康复护理方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1):1585-1586.

[7]康志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OL].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4):162-163

[8]刘连红.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J].心理月刊,2019,14(23):105-106.

[9]邱伟红.家属参与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6):5273-5274.

[10]刘芳.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对比[J].中医药导报, 2014(11):104-106.

篇(4)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疗效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脑血管多发病,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液循环堵塞引发脑血管痉挛, 进一步导致脑缺氧等产生, 如头晕、头痛、四肢瘫痪等临床表现[1]。该疾病突发性强、病程较长且不易恢复, 临床致残、致死率均较高。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脑卒中病死率已经显著下降, 但仍有部分患者留下诸如瘫痪等后遗症状, 因此, 如何控制或降低其致残率仍是目前针对脑卒中疾病的关键问题。脑卒中恢复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是其康复的基本内容之一, 与基础护理相比较, 康复护理可使患者获得躯体、精神、社会等的全面康复[2]。在临床工作中, 明确康复护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与相应护理措施, 对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知识与技能, 促进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实施与完善意义重大。现对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65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 其中男17例, 女16例, 年龄43~70岁, 平均年龄(58.5±6.9)岁, 15例患者左侧偏瘫, 18例患者右侧偏瘫。对照组32例, 其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39~72岁, 平均年龄(60.7±7.1)岁, 17例患者左侧偏瘫, 15例右侧偏瘫。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神经内科护理干预中的基础护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护理时间均为3个月, 其主要包括如下。

1. 2. 1 心理康复的护理 由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损伤, 其临床症状包括肢体偏瘫、失语等, 常常给患者增加很大的心理负担, 甚至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所以医护人员需积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并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患者病情及相关症状的出现, 消除患者消极的情绪, 从而增加患者的信心, 使患者更加密切积极的配合进一步治疗, 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依从性和主动性。

1. 2. 2 并发症的监测和护理[3] 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多种并发症, 需要医护人员给予适当护理:①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及时吸痰,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或呼吸道阻塞而致患者窒息。②注意密切观察患者导尿管通畅与否, 同时观察患者每日尿液颜色及导尿量。③预防应激性溃疡。④患者应常翻身, 预防压疮等。⑤提醒患者合理加强下肢活动, 注意抬高并适当进行恢复训练,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炎发生。

1. 2. 3 肢体的康复护理[4]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肢体的康复是较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因此康复护理应及早进行。近年来, 卒中康复护理重视早期进行。有的在发病24 h内介入, 如重症脑出血患者, 在监测、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介人康复护理(保持良好肢位)。也有的提倡脑梗死后3 d、脑出血后3~5 d介入。多数意见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再行康复介入。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快, 对护理技术要求高, 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 也要求较多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首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 合理配合针灸、理疗等康复护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其次对患者的偏瘫肢体进行按摩, 或根据肢体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行一定程度被动或主动的活动, 锻炼四肢活动, 发病4 d后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此外, 对于并发高血压患者需给予有效科学的降压治疗, 在康复出院前, 叮嘱患者, 定期检测血压, 注意低盐饮食, 长期高血压还需坚持服降压药物以维持血压稳定。

1. 2. 4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在临床诊断中约有51%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障碍会影响到患者进食, 进而导致脱水或者营养不良等现象, 严重者可能会因误吸致吸入性肺炎或发生窒息。对于中、重度的吞咽障碍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包括咽部冷刺激、喉抬高训练及吸吮训练。针对轻度吞咽障碍者, 需选择合适进食, 另外主要采取摄食训练。患者在进食时应注意:①取坐位或半卧位, 头略前倾。②为了有利于咽部等部位的感知, 宜选择有一定口感的食物。③食物有一定黏度但又不致粘附口腔为宜。④患者进食需集中精力, 食速宜慢。

1. 3 疗效评定 于护理3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价;患者生活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质量控制标准评定其临床疗效: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度为基本痊愈;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程1~3度为显效;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④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内, 甚至恶化评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3个月治疗及康复护理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康复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认同。康复护理可在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与基础护理相比较, 康复护理可使患者获得躯体、精神、社会等的全面康复。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的痛苦, 加快其康复, 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除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外, 脑卒中预后常会出现肢体功能偏瘫等后遗症状, 其实部分患者肢体的障碍并不是瘫痪所致, 而是在疾病早期未进行康复护理措施或者未介入合理科学的康复护理方法, 从而导致性痉挛、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残疾。因此, 有效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 能显著降低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以及有效控制其发展程度[5]。

本研究显示, 在65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也是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患者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和沟通, 可有效消除患者消极情绪, 提高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积极性。同时应做好并发症的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关注导尿管护理、配合针灸、理疗等进行的肢体康复护理均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损伤, 有助于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俊.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2,09(6):342-343.

[2] 何英,吴忠文.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中国伤残医学 , 2013,(11):316.

[3] 许金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康的临床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1(4):504-505.

[4] 王桂碧,金燕,李燕玲,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14(2):113-115.

篇(5)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护理

    中风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其主要特征是起病急骤,神经功能出现局灶性缺损,同时其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致残率[1]。大多数中风患者所留有的后遗症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早期即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有利于残疾程度的降低。文章通过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77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护理的77例中风偏瘫患者,该7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8~83岁。该77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是由于脑血栓引起的,20例患者由于脑出血引起。同时,该77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27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51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26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患者均没有出现意识障碍,住院时间18~62 d,平均35 d。

1.2  方法:对该7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技术,并评定患者肢体功能。为了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定,我们采用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法,特别是针对初期评定时,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记录表格,并根据表格拟定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

2 结果

    文章通过对77例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在其出院前按照ADL评定方法,Bary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分级法进行检查。有45例患者评分在60分以上,30例患者评分在40分~60分,2例患者在40分以下。

3 护理体会

3.1  评价患者功能:对入院后的中风患者要先观察,并与其本人及家属交谈,对其意识状态、认识能力、言语、吞咽状态、偏瘫程度、肌力大小、病程长短、大小便控制能力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同时制定早期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

3.2  加强生活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当对生活起居方面给予指导,并为其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同时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①预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将患者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②预防发生口腔及眼部炎性反应,做好患者口腔护理,使用无菌盐水纱布敷盖眼睛;③预防发生压疮及尿路感染,对患者皮肤要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圈。同时要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舒适。对尿失禁者要保持会的清洁干燥。

3.3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使其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提高。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插胃管给予鼻饲的时间应当在其发病后的72 h后。

3.4  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中风患者从正常人变成残疾人是发生在一个极短时间里的,其不能自理生活,不能从事任何活动,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及创伤,由此感觉恐惧、悲观、失望、紧张等,尤其是失语患者,其感受更为突出。护士在对其进行护理时要有针对性的按照患者的病理心理特点,多接触、多询问、多关心鼓励患者,在照顾其生活时要耐心细致,同时要做好基础护理。在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后,要树立患者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在进行治疗和康复护理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

3.5  护理:良肢位是早期康复护理的关键,主要是为了防止或对抗出现痉挛姿势,使肩关节得到保护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护士应当从患者入院即将自然改为康复卧位,为患肢康复奠定基础。时刻保持肩关节的外展外旋,前肩伸直外旋,髋关节内收内旋及手指伸开的抗痉挛康复姿势有利于使患肢的恢复。应将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伸展,同时为防止足下垂,踝关节应当稍背曲,在下肢外侧部放置沙袋或其他支撑物,有利于防止下肢外旋。患者每种卧位尽量不要超过1 h,这对于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及康复进展都是非常有利的[2-3]。

3.6  训练患者自我护理: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应当逐步将患者的训练过度到自理方面,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指导时,要确保其安全,始终守在其身旁,并适当的给予协助及鼓励。当患者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将ADL训练贯穿进去,如洗脸、刷牙、进食、脱衣等训练。

    总之,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及训练,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机体内部的潜能,同时对脑神经功能的重组再现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对偏瘫肢体功能进行改善,使患肢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有利于各种并发症的减少。在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中,不仅可以使医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及早重返社会和家庭。

4 参考文献

[l] 毕俊红,张  清.老年脑中风康复的早期护理干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4):459.

篇(6)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康复护理干预

脑血管病在我国是高发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脑血管病患者达500万人以上,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是病中之最[1],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康复医学在脑血管中占重要地位,如何使患者早日站起来重返社会与家庭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为更有效的提高康复率,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自2006年以来,对脑血管意外致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运动干预,安全可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康复科住院的脑血管意外致偏瘫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0~65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Ⅰ组(n=30)和Ⅱ组(n=30),两组年龄和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康复护理方法 Ⅰ组和Ⅱ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和常规基础护理,Ⅰ组在发病后1周内,生命体征平稳,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病情已稳定即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0个疗程。Ⅱ组按传统观念治疗病情稳定后1~2个月实施康复护理干预10个疗程(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康复护士均经过康复专科训练,上午配合临床治疗,下午行康复护理,晚上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1.2.1.1 肢体康复护理 ①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患者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是早期康复中确保生命安全的重中之重;②做肢体及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多做与肌肉痉挛反方向的运动,每人2次,上肢由肩关节至肘关节,腕关节及指关节;下肢由髋关节至膝关节、踝关节,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缓慢牵伸痉挛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的组织,活动最后对关节稍加压力,全关节运动在患者基本无痛下进行,逐步加大活动范围,避免局部冲击和暴力;③对肢体有强直性痉挛者,予持续牵引对抗,辅以轻柔的按摩,达到肌肉逐渐松弛的效果;④肢体软瘫者,做关节被动运动、穴位按摩、神经促通技术等治疗;⑤语言障碍者行松弛训练、呼吸及发音训练。

1.2.1.2 心理康复治疗 ①说理开导疗法运用语言进行疏导调畅患者情志,改善和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②意会诱导法,用含蓄和间接的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诱导其直观自觉地接受医师的治疗,主动树立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1.3 音乐疗法 采用聆听为主的被动音乐治疗,可依据患者病前个人爱好选择合适的音乐,30~60 min/d。

1.2.2 评价方法 在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前后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分别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定,第一次评定在康复护理前,第二次在康复护理第10个疗程进行。Barthel将日常活动能力分为良、中、差三级。良>60分,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中60~41分,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帮助方能完成日常活动。差≤40分,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0个疗程的康复护理干预,Ⅰ组患者运动功能基本恢复6例,显著有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Ⅱ组运动功能基本恢复4例,显著有效13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

在康复前两组之间的Barthel指数记分评定,两组间Barthel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后,两组Barthel分值均较第一次评定提高(P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死亡率在2000年死因顺位,城乡第二,幸存者中约70%~80%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功能障碍高达40%[2]。任何疾病开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3],通过早期康复运动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肢体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3.1 早期康复运动的作用 早期康复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的再通,最大限度地减轻残障,提高各重要器官功能储备,防止关节僵硬,肌肉挛缩等并发症的产生,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3.2 早期康复运动的安全性 早期康复运动的风险就是很多医生担心的脑血管意外再发加重问题,其实早期功能康复只要按原则进行是安全的,其关键在于。

3.2.1 运动前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心情放松、情绪稳定,一定避免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出现情绪紧张诱发血压升高的出现。

3.2.2 严格控制运动量,设置合理的“靶心率”,早期运功以舒缓的肌肉按摩、被动关节运动为主,以患者主观感觉舒适能耐受为度,运动中重点观察血压与心率。

3.2.3 注重锻炼后患者的主观感受,锻炼后次日感觉舒服有精神则运动量恰当;若锻炼后感不适、或出现心慌心累等,则提示运动过量,需休息调整后再开始康复训练。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都严格按以上标准进行锻炼,均未出现明显的运动过量不适或疾病再发、加重的出现。

3.3 早期运动的时限 功能康复的原则是越早越好,只要病情稳定,就可以在安全运动量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康复干预。临床上一般在发病1周内,生命体征平稳,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病情已稳定即可康复运动锻炼。

3.4 运动方式 急性期开始康复护理,若有肌痉挛,则多做为痉挛倾向相反的运动和抗痉挛,对受损的运动神经元施以神经促通技术,恢复其功能,重建破坏的反射弧[4],注意避免形成难以矫正的异常运动模式,治疗起来事半功倍,康复护理开始过迟,会错过最好时机,形成固定的错误运动模式,且可能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痉挛。康复护理干预后,两组第二次Barthel分值均较第一次提高(P

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许多患者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与复杂的心理,在康复中恰当地应用音乐疗法及心理治疗有利于消除患者不利的心理因素,提高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认知能力,对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5],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保持正确的心态回归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康复护理还应该注意个体化方案,因人而异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刘永刚,付伟义.脑血管病诊治与康复.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28.

[2] 陈素坤,周英.临床护理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7.

[3] 刘英,叶慧华.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程序及临床应用研究.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1.

篇(7)

【关键词】 呼吸内科;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12-02

由于呼吸内科存在的特殊情况,呼吸内科患者多数具有年龄大、自我保护能力差、病情反复、病情危重且变化快的特点[1]。而且老年患者由于心脑血管和主要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病程一般较长,严重者短时间即可进入危险状态,对常用药物治疗可能反应不佳,容易呼吸衰竭而死。因此,对于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除基础护理外,还应对其稳定期的康复护理保持重视。因为呼吸内科存在的特殊情况,对患者的处理不能仅仅局限和满足于病情危重时的抢救,而且应该要重视康复护理的作用[2],通过康复护理促使改善患者症状、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所在科室对2012年1-6月收治的68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68例患者,男41例,女27例,年龄45~82岁,平均(66.50±9.56)岁,病程3个月~15年。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8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支气管扩张9例,支气管哮喘8例,肺癌患者2例。

1.2 护理方法

包括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护理措施、合理的营养、护理风险防范及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 康复护理原则 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多为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因此对于患者的护理主要着眼于在患者稳定期进行康复护理,以改善患者危重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呼吸功能、加强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恐惧,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因此,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预防护理风险,加强健康教育,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取得其配合和支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2.2 护理措施 (1)加强呼吸功能训练:①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吸气同时隆起腹部,呼气时用力收缩腹肌使腹部凹下。呼吸时保持胸廓不变,每日次数以患者自觉适宜为度,10 min/次左右。学会仰卧位后,继续学习俯卧位、侧位、坐姿及站姿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训练可以加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减少痰蓄积、减轻呼吸引起的疼痛和桶装胸畸形的风险;②缩唇呼吸:鼻子吸气的同时用舌头顶上颚,身体稍微前屈,吸气末稍作停顿,口呈口哨装,慢慢呼气,8次/min左右,呼吸时要按照节律进行,因为延缓呼气气流,提高了气道内压,防止了小气道过早闭陷,有利于排出功能残气,改善肺的呼气换气功能[3];③适当锻炼增大呼吸量;(2)氧疗:呼吸内科患者多数由于呼吸功能下降,患者多存在低氧血症或潜在低氧血症,尤其夜间明显。低氧血症可致多脏器功能不全。长期坚持夜间持续低流量(1~3 L/min)吸氧>12 h,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改善睡眠、提高患者对运动的耐受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4]。亦可于夜间用机械辅助呼吸,使呼吸肌充分休息,提高白天呼吸能力。有条件的患者可在出院后采取家庭式给氧,8 h/d。

1.2.3 合理的营养 患者因病程长,胃肠功能弱,进食少,营养不良、呼吸负荷重消耗大等原因,导致营养缺乏,微量元素不足,造成患者抗病能力低下和治疗效果差,故应增加热量的摄入,每日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不应少于1.0 g/kg[5]。老年患者多伴脂肪代谢紊乱,应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入量。有明显CO2潴留者应减少糖进量。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必要时给予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氨基酸治疗。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由于呼吸内科患者的特殊性,极其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因此护理工作者要加强护理风险防范[6]。首先,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呼吸机、吸痰技能等的正确使用,做到在工作中能井井有条,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其次,提高用药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药品存放规范,经常检查,注射药、内服药、外用药严格分隔放置,对毒麻、限制药品、高危药品上锁保管,班班交接。对药物过敏试验阳性者做到7个标记,3个通知。对抢救用药分类放置、标志醒目、班班交接。抢救室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抢救药物及物品,各种急救物品、药品、器械处于备用状态,抢救药物必须在有效期内,抢救物品必须齐全,帐物相符,不得外借,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保证了抢救患者迅速规范。再次,要加强病房管理、减少院内感染、有防滑等必要提示。

1.2.5 加强健康教育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加强呼吸功能的保证,健康教育也是整个治疗方案中的重要一环。(1)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呼吸系统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如长期吸烟会引起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和呼吸功能的衰退,因此,有必要将此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促使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2)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呼吸功能增强以及提高耐力,因此需要跟患者及其家属讲清楚康复训练的意义,使其积极配合并主动参与,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是取得满意治疗和护理效果的保证;(3)对患者进行心里干预: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由于长期住院,而且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患者容易失去信心产生焦虑、灰心丧气的心理,情绪低沉或者激动,对护理工作不支持不配合,有时甚至有抵触及攻击。因此,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改善身体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信念。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对于已经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有着重要意义,是保证康复护理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工作者要掌握必要的语言交流技巧以促进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者进行交流,交流时态度诚恳,仪表大方,对部分患者及家属的过激语言、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避免纠纷发生。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获取患者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和谐护患关系、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需要。

2 结果

通过康复护理,26例患者康复出院,39例患者好转住院,3例患者无效,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康复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细节,深入贯彻落实康复护理措施,切实提高护理工作的成效,让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

[2]郜萍,毛细云.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9):817-818.

[3]关丽婵,陈美珠,赵娟娟,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33-334.

[4]胡霞绒.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恢复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85-86.

[5]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寒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