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脑梗康复训练

脑梗康复训练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30 10:3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脑梗康复训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脑梗康复训练

篇(1)

【关键词】脑梗;康复护理;老年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39-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老龄化。而随之出现了一些老龄问题,如健康、医疗、养老等问题。而健康医疗作为其中最基础的问题对老年人的生活尤为重要。诸如心肌梗塞、高血压、脑血管等疾病发病率极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这些疾病不仅给老年人带来生理上的痛苦,长久持续的疾病还会严重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严重的会产生消极思想,如抑郁症等[1]。脑梗塞是由于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增厚,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动脉血供养减少,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严重者会导致患者脑梗死。本研究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长期住院的120名老年脑梗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护理的方式及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0名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老年人,且在我院长期住院治疗。患者年龄在5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62±7.23)岁。将120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人,年龄在5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2±7.13)岁;对照组60人,年龄在56-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93±7.22)岁。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的60 名患者采用规的护理方式,即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首先在入院的时候询问患者病情、病史以及药物病史;对不同病症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患者不能够自行改变卧床,则需要主动为其建立翻身卡,按时对患者进行翻身照顾,并注意翻身时候的力度要适中温柔。由于某些老人睡觉易翻身坠床,对于此类患者应使用有床栏的床以防止患者坠落。另外对于患者心理的护理以及饮食照顾应向家属详细说明。对于实验组,则需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康复护理干预:首先根据每个患者卧床平衡、从床边做起、站立平衡、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设计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以指导患者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除了必要的翻身意外,保证患者肢置正确以外,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变化、床上训练等,训练时患者采取健侧卧位,并每2-3小时翻一次身,同时注意患者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的过度;而对于卧位也有要求,卧位较为15°-30°之间,并逐渐增加卧位角度,10分钟一次,每2-3天增加15°,并指导患者直角坐起,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4-6次;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至患者能够坐起后进行站立平衡训练,为了防止患者摔倒应该首先在平行双杠中进行,患者双手扶住双杠,先进行头、颈的弯曲训练,之后再进行躯干的弯曲训练,以及起身站立训练,在前面的训练达到效果之后才能进行跨步跨门槛爬台阶等训练。

1.3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患者肢体乏力、麻木病症消失和活动能力恢复;

进步:患者肢体乏力、身体麻木病症有所改善和活动能力部分恢复;

无效:患者肢体乏力、麻木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和活动不便;

恶化: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肢体乏力、麻木症状更严重和活动更不方便。治愈率=(治愈+进步)/组总例数。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生活能力,评定数据采用Barthel指数,项目有进食、洗澡、穿衣和控制大小便等,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2]。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问比较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运用x 检验,概率取P值表示,以P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发现常规组有18例治愈,17例为进步病例,1名患者因为病情恶化而死亡,整体上治愈率为58.33%。而实验组在常规的基础之上进行康复护理之后,未发现有因病情恶化而死亡的病例,治愈病例有26例,进步病例22例,整体治愈率为80.0%。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的情况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呢你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实验组生活与肢体运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梗塞是由于人脑动脉粥样出现硬化,导致患者的血管内膜损伤引起脑动脉管腔狭窄,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血栓,形成的血栓会使动脉管腔更加狭窄甚至会出现完全闭塞,最终导致人脑组织因血液流量、含氧量缺失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坏死症状。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肢体麻木、语言异常等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3]。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一般有多种疾病缠身。所以老年脑梗塞患者很有可能伴随有其它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和肺部感染等。因此老年脑梗塞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求较正常常规护理高。

参考文献

[1]Churin BV,Putiolov AA,Palchikov VE,et al. Gastric and small intestine motility in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and sleep disorder[J].Clin Med,1997,75 (10) : 46-90.

篇(2)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1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9-02

脑梗死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病,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科开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岁;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贯穿整个康复全过程,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急性脑梗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前,护士应当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取得其信任,给予关心和照顾,尽快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1.3 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

1.3.1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尽量保持功能位置,如肩部外展、内旋、屈肘,肘部垫功能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置功能垫,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与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1.3.2 减少患肢受压时间

间断解除患肢压迫时间,恢复患肢血液供应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患肢废用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及压疮形成的重要措施,每1-2h翻身一次,并将翻身情况进行记录,翻身前后均应置肢体于功能位,在压疮好发部位涂抹塞肤润,可缓解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1.3.3 适时进行患肢被动及主动运动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及早开始患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训练,是肢体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的关键,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除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语言与肢体相结合;在合适的时候,还应尽早进行床上与床下的肢体运动相结合。一般早期先在床上对患肢进行被动的康复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活动幅度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时,再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康复过程的一个飞跃,也是患者生活是否能自理的关键。随着病情好转,应适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进行如下训练:下肢康复训练首先在家人或陪护的协助下站立,逐渐过渡到扶杖站立及座椅站立;随后进行迈步训练,仍先由助手协助步行,采取瘫痪下肢足底系栓1宽布带,当病人想迈步时,助手协助往上提布带,协助瘫痪下肢向前迈步。上肢康复训练一般采取提取重物或手握握力器锻炼上肢肌肉运动力度,通过对指训练及拾拣小物品锻炼手指的协调能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防跌倒事件发生。

1.3.4 理疗

(1)电针疗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高热等情况。予针刺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三阴交,辅以低频低强度电刺激,一般为50Hz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引起患者烦躁为宜,持续20min,1次/天,14天为一个疗程。(2)针灸配合患肢运动:按肢体穴位针刺,上肢取曲池、合谷、内关等。以上方法根据偏瘫肢体可交替针刺,同时配合患肢的运动,可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激发其营养机能,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变形,同时运动可牵引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和韧带的正常伸展活动。

1.4 饮食护理

为患者制定了“五低三高”的饮食原则(低热量、低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纤维、高矿物质),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豆类,以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等。

1.5健康教育

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开展30min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脑梗死护理的基础知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饮食原则等,积极回答家属的提问,使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后遗症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疑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强化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适时指导后续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发现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若能进行合适的系统化康复训练,明显减少患者的肢体残疾程度,能不同程度的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3 讨论

随着人们营养摄入的逐渐增多,脑梗死发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护理与构建社会和谐贯穿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从心理、生理及实际行为上让脑梗死患者看到恢复的希望,通过健康宣教及其他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让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遵医的依从性,进而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及情绪低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为偏瘫患者走向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早期系统的行为干预可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促进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修复,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降低瘫痪程度。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对降低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艳.脑梗患者心理护理特点[J].健康必读,2013,12(1):426.

篇(3)

方法:选取10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和焦虑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SDS和SAS评分变化显著,护理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

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脑血管病人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血管抑郁焦虑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37-01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常见和多发疾病,是目前人类3大死亡疾病之一,且在中、老年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其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和我国人口老年化严重的趋势,其所导致的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已经受到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如何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情况是临床工作的重点[1,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选取的100例脑血管病患者均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脑血管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观察组50例患者,其中男25例,占50%,女25例,占50%,年龄53-85岁,平均年龄(70.1±2.0)岁,其中10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例为脑出血患者,2例为脑梗死患者,4例为脑栓塞患者,20例为脑梗患者;对照组50例患者,其中男30例,占60%,女20例,占40%,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70.1±2.5)岁,其中8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为脑出血患者,2例为脑梗死患者,2例为脑栓塞患者;22例为脑梗患者。所有患者均无痴呆或精神异常等表现,且近期没有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且无抑郁症史。对两组患者的基本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50例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不配备专门的护理人员,由护士轮班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如下的护理方法。

1.2.1观察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完成此项工作,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对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分析,确保心理护理的及时性。首先,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建立详细档案,通过心理障碍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此外,定期的对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

1.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既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又要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并通过目光、身体的接触和微笑的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依懒感,积极配合治疗。

1.2.3利用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干预: 患者原本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有正常的工作、生活能力,突然来的疾病让患者偏瘫、卧床、悲观,不耐、担心成为家人的累赘,社会的负担,家人的鼓励和关怀,让患者知道自己的存在对家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强烈的生存欲望。

1.2.4开展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开展积极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理解自我康复的意义,积极配合治疗,并自觉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和语言功能训练。

1.2.5制定完善的护理康复计划:早期开展康复训练,且训练应贯于穿患者住院全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护理人员细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宣教康复应尽早进行,要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强调家属的参与,强调康复的全面性与持续性。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8d进行SDS和SAS功能评分。

1.4判定指标。SDS评分标准:若SDS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和SAS评分比较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SDS和SAS评分变化显著,护理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

3讨论

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病率很高,约为43.33%,因此,对脑血管病患者给予特殊的护理方法如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等,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是治疗的一部分,且对脑血管疾病的存活率有重要的影响[3]。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脑血管病人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沙玲,李渊妹,陈瑶等.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病人抑郁和焦虑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13):1163-1165

篇(4)

关键词: 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1]。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2]。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现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2 例 中 男 73例,女49例;年龄52~85(65.1±7.76)岁。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确诊。其中基底节脑梗死38例、脑栓塞4例、大面积脑梗死15例、小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12例、腔隙性脑梗死26例,多发腔梗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6例;冠心病史38例;风心病史8例,糖尿病42例;脑卒中病史16例。

1.2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11例,其中嗜睡8例,浅昏迷至重度昏迷6例,另有5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住院1~3 d渐至嗜睡昏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例;以四肢抽搐起病2例;35例以言语不清、肢体乏力起病。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血压升高50例,失语15例。

1.3治疗原则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及时应用脱水降颅压,消除脑水肿,对一般梗塞灶则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 血管扩张剂以改善脑循环,神经营养剂和预防感染等治疗,结果死亡7例,自动出院6例,余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2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脑梗死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这样才能按照病程的不同时期采取各种预防和护理措施,将所致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2.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每1~2小时监测T、P、R、BP,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躁动不安、颈项强直、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梗死面积增大、出血或者脑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语,肢体偏瘫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0~15°,并偏向一侧。意识不清者发病24h内应暂停进食,24h后给予鼻饲饮食记录出入量。

2.2药物护理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一般250ml 20~30 min内滴完,防止外渗。应用抗凝时,定时监测KPTr,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口腔黏膜、牙龈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备好鱼精蛋白锌、6一氨基己酸等药物对抗治疗 ;应用血管扩张剂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时,应缓慢滴注,并且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损害。

2.3气道管理保持良好的氧合是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如有低氧存在,应立即以2~4L/min吸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如保持头侧位、淸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尽快纠正低氧。对于有意识障碍(GCS评分小于8分)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1]。

2.4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入院后即对病人进行Braden评分,必要垫气垫床。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协助每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刺激咳嗽,及时排痰。使用便器时避免擦伤皮肤。床铺保持平整、干燥。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bid。做好导尿管护理。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急性期应严格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切忌饱餐,帮助病人翻身时动作要轻,并保持大便通畅。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更应加强皮肤护理及足部护理。

2.5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要富有同情心,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2.6康复护理

2.6.1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偏瘫侧肢体处于良肢位,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肿胀。双下肢尽量避免输液,以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脑梗死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预防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功能锻炼主要采取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活动偏瘫肢体,做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和坐起、站立、步行锻炼,防止肢体挛缩、畸形。

2.6.2语言康复训练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方法、告诉患者失语是暂时的,语言功能的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3]。体贴关心病人,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6.3饮食护理对吞咽障碍病人进食前予提供适当休息,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正中位。坐起患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这种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返流和误吸,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鼓励患者自己进食,进食过程中让患者充分咀嚼,确信吞咽后继续进食。床前要有吸引装置,如所进食物滞留,鼓励患者头转向健侧,并控制舌头向麻痹的一侧,消除残留食物。如果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2.6.4日常生活训练患病后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练习洗脸、如厕、进食、转移等生活技能,倡导“自理模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篇(5)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综合性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2-0152-03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身体、语言和认知功能障碍,包括伴有60%~80%的偏瘫[1]。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对4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均为一侧肢体瘫痪,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中相关的标准。年龄42~72岁,平均(55.48±11.30)岁,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综合性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入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依从性好,排除合并有心脏疾患、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惊厥或合并有脑炎者及合并其他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等)、免疫性疾病、合并其他疾原体感染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均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等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护理,综合性护理干预组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干预时间8周,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干预 脑梗死偏瘫患者易产生自卑、悲观、恐惧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内心,积极鼓励患者。同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P知识,并向患者介绍以前经康复治疗好转的病例,增强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的自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2 康复护理干预 根据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急性期予被动运动以维持肌张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期主要进行床上、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从坐到站起的训练、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等[2]。日常生活训练主要包括鼓励患者双手持勺进食,协助自己刷牙、梳头等,坚持用健手带动患手做伸、屈、上举等动作,如穿衣、洗漱等,坚持练习系鞋带及使用便器等[3]。

1.2.3 饮食护理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饮食原则是:低淀粉、低脂肪、低盐、高纤维、高矿物质,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4]。饮食中应有适当的蛋白质。多进食鸡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制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进食时嘱患者细嚼慢咽,对能咀嚼但不能用舌向口腔深处送进食物者,应鼓励经口进食,可用汤匙每次将少量食物送至舌根处,让患者吞咽,偏瘫患者应向健侧送入食物,以流质或糊状食物为宜。

1.2.4 健康宣教 可以借助宣传栏、手册、图片、成功病例等,向患者进行疾病的病因、预防、治疗及功能锻炼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另外,可以通过对患者家属的宣教,增强家属对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1.3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表(QLI)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QLI是由Spitzer制定的生存质量调查表,包括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偏瘫部位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干预前,综合性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的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性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综合性护理干预组的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因躯体、心理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压力,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6]。

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护理工作作为一项综合的干预措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脑梗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传统的护理方法是以疾病为中心进行对症护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清,生活质量改善不显著,部分患者病情甚至还会出现恶化,仅能保证患者治疗期间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综合性护理要求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原则[7-10],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需要,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康复护理、饮食护理等,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投入到治疗中,以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11-13]。其中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的重要环节,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伴有抑郁和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制订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尽量消除其心理障碍,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护理与相关治疗。同时应告知患者相关的饮食原则[14],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清单,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并主动参与。

康复训练是重要的护理内容之一,指导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有利于恢复患者机体的正常功能,减少患者对于他人的依赖程度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肢位的摆放、上下肢功能锻炼、主动性康复训练、被动性康复训练、康复室内锻炼及日常生活动作训练。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于患病后的6个月内,尤其是前3个月内,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 后即行康复训练[15,16]。根据患者的需求,既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进行。本研究干预组通过实施上述综合性护理干预后,综合性护理干预组的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慧.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8):88-89.

[2] 华琴.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9,20(4):147-148.

[3] 王玉龙. 康复功能评定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4-467.

[4] 王法欣,宋爱君,邱松.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7-28.

[5] 石桂红.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10-11.

[6] 王岩. 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19-21.

[7] 张建英.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9(11):82-84.

[8] 高萍. 综合护理对脑梗死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9):57-59.

[9] 程蕊琼.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0,8(7):1737-1738.

[10] 李红芬,刘昌.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218-219.

[11] ⑶.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5):136-137.

[12] 熊凤清,林玉.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15,21(10):1718-1720.

[13] 刘晓伟,周建仪,曾奕云,等. 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125-128.

[14] 蓝雪芬.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4):13-16.

[15] 黄月红,罗秋兰,刘国胜,等.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J]. 中国当代医药,2014, 21(12):119-121.

[16] 张宏. 脑梗死患者偏瘫的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81-82.

篇(6)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护理

【中国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6-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2]。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3]。我科2011年1月~ 2012年1月共收治58例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8例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46~78岁,平均62.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1.2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肌力恢复Ⅴ级;显效:肌力达Ⅲ~Ⅳ级;有效:肌力达Ⅰ~Ⅱ;无效:级数无变化,肌力仍为0级。

2.护理

2.1监护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神志、血氧饱和度变化,如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脑疝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输完。护士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患者,并做好应急措施。

2.2心理护理 脑梗死病人发生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心理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抑郁状态中。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4],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2.3溶栓护理:(1)溶栓前准备 患者平卧,头部抬高15~30°,耐心讲解有关溶栓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配合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的变化,脑梗死患者血压适当升高可保持脑灌注量,但如收缩压>200mmHg,必须迅速将血压降至适宜范围。(2)用药护理 静脉滴注尿激酶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滴速60滴/min,连用3天,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药物必须溶解后立即使用,不宜存放。其他药物治疗 生理盐水250ml,脉络宁30ml,每日1次静滴及使用脑细胞活化剂等。(3) 出血倾向观察及护理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在用药过程中、用药后要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皮肤、粘膜、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当病人发生以下情况:"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二慢一高"即脉搏幔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4预防肺部感染 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需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氨溴索化痰注射液。对于有意识障碍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

2.5预防泌尿系感染 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2.6预防褥疮的发生 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褥疮,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交接班时要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

2.5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3.结果

27例患者治愈,24例患者显效,总有效率为87.9%,5例无效,2例死亡。

4.讨论

脑栓塞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护士在溶栓治疗前后做好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护士应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精心、科学的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2] 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篇(7)

夏扬主任说,进入平稳期后,李先生很快转到康复科进行训练。由于长期卧床,李先生出现了功能。医生发现李先生下肢无力,站起来都困难,于是对其进行下肢肌力训练,以及配合理疗治疗,目前症状明显缓解。

术后病人是肺栓塞的易发人群

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科夏扬主任介绍,肺栓塞已经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位居第三位的致死性病变。手术患者,尤其是骨科、妇产科手术的患者,是最容易发生肺栓塞的人群。

肺栓塞是手术后猝死的重要病因,而深静脉血栓又是形成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当深静脉血栓脱落,栓子随着血流转移到别处,如果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会造成患者循环功能、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胸闷不适可能是肺栓塞

据了解,静脉血栓有三大形成因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手术后,人体的血管出现损伤,血液系统出现易凝的倾向,再加上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在静脉血管内,尤其是下肢深部的静脉血管内极易发生血栓。

夏扬主任解释,很多患者在手术后因长时间下肢不活动,就可能造成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引起血栓的形成,若患者突然一活动,血流就会从下肢到人的右心房,然后再到肺动脉,形成肺栓塞。当患者出现反复胸闷等不典型的症状时,家属或一些医生往往想到的是心梗,所以真正肺栓塞的病人容易被误诊。

专家强调应改变认识上的误区:患者经过一场手术后,只要过了急性期,就可以适当下床走动;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弹力袜、压力冲击棒等帮助静脉回流,同时最好尽早接受康复训练。

危险人群要重视预防

有调查数据表明,急性肺栓塞致死率有90%以上。虽说肺栓塞是一个致残、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可以预防的疾病。

夏扬主任提醒,首先要在生活中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尤其是易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比如,急性腹部、胸部及骨科的大型手术后的患者,长期操作电脑者,长时间坐飞机、汽车或火车者,长期卧床的病人、孕产妇以及40岁以上的肥胖者或有血脂异常者,都属于高危人群。

对危险人群来说,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对于手术后的患者,要注意按摩下肢,适当活动,防止血栓形成;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的人最好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