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1:04: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基本由必修课主宰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要构建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就必须结合本地区及本校的特色综合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能与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便建立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以教材为核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载体,更是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要善于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拓展同类题材作品,开发经典文学作品导读课。苏教版教材是按同一主题编排成一个模块,我们在进行模块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同一模块,同一主题”的特点进行拓展阅读教学。例如,必修二第一专题是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在学完《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这几篇文章后,可以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汪国真的相关诗歌等同类主题的作品引入选修课堂,开发出“吟唱生命永恒的赞歌”经典美文导读课。
2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活动体验”是学生学习苏教版教材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苏教版必修一的专题一是以“吟诵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模块,这些诗歌基本都是适合朗诵的。我们可以适时开设“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获得陶冶、启迪。在讲完戏剧后,可搭建“戏剧小舞台”,让学生把《雷雨》搬上舞台,也可以把《祝福》等作品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表演。还可举办各种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为学生打造更多的参与平台。语文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学实践课中,让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文学实践课中有更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
3以教材中的部分篇目为依托,引入视频这种课程资源,开设影视作品欣赏课。教材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已经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比如《祝福》、《边城》、《雷雨》、《红楼梦》等等。我们可以多途径地合理使用这种课程资源:观看著名影片,阅读经典名著;观看同名电影,激活语文课堂;整合电影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另外,也可以将名家的讲座视频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补充。比如在讲授《论语》时,可以把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的相关视频作为教学资料提供给学生观看,会加深学生对《论语》这部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二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发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瑞安市有大量的风景名胜古迹,也有众多的文化名人,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一:开设以“寻访瑞安名迹,感受民风民俗”为内容的研究性课程。走进瑞安地域文化遗址,研究江浙文化的起源;走进古建筑,研究江南古镇的建筑文化;走进瑞安的古桥,研究江南水乡的桥文化。所有这些资源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必将为语文学习带了新的气象。
第二:开展以“寻访文化名人故居,名人文化进入课堂”为内容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浙江省内的文化名人非常多,这些文化名人及其作品,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通过对名人故居的实地参观,认识名人生活过的地方,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这也就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发挥地域的优势,将名人故居与名人文化结合起来,将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文课程。
三充分利用宝贵校本资源,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又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发挥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作用。教师可以把语文课堂搬进阅览室,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和帮助。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资源的优势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网络走进课堂。
3.利用学校的社团,积极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 “金秋读书节”“古诗朗诵比赛”“纵横辩论赛”等,都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结论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为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总结,重视教学资源的挖掘,在教学中不断地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
参考资料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教育学刊,2004,(4)
关键词:课堂行为 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却常常令人不满意。如何帮助学生去投入、去发现,引导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在的教学空间狭窄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是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训练,大多是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堂,抓住课文,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作演讲,天天训练“说”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每天只占用两三分钟,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小小说、童话、寓言、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精美日记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这样就将常规的课堂教学跟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还使学生树立起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著名导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实现对学生的 “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1.创设故事情节,发散思维。我在讲老舍写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先讲一个故事给学生听,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亲情的情感体验中。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造成5死11伤。其中一家三口,在缆车下坠的时候,父亲用手高高托起年仅二岁的儿子,使儿子幸免于难,但小孩的父母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歌手韩红以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作为素材,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最后韩红还毅然把孩子给领养了。故事讲完后,许多学生还沉浸于故事的氛围中,于是我缓缓地说到:“的确,父母的爱是世上最纯洁无私的,在关键时刻他们甚至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来保护他们子女的安全,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看看在作家老舍眼里,母爱又是怎么样的。”我顺势将他们的思绪引入老舍的《我的母亲》,在情感的潮流已经流畅之际,他们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2.适当播放音乐,激活思维。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
3.画面再现情境,启发思维。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比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在课堂中,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画来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贴切,运用图画再现情景时,不仅画面有“形”,还有“境”,配以教师讲述时的“情”,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景,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4.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思维。想象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精心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新颖、有创造力,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才会思维勃发。
参考文献
[1]刘金平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湖北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7。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自主探究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一背景下,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顺势而生。以下,笔者将对此展开详细的阐述。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促进他们自主合作、自主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提升与进步。
新课标这一指示的出台其实有着深刻的考虑:(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这一来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倾听、协作沟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他们自身合作意识及实际能力的增长与提升;(2)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针对某一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与看法,让他们通过讨论的方式去沟通、去协调,这肯定有利于他们在沟通的过程中认识到他人的优点、反思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这对于他们形成宽容、包容的良好品格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3)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掌握教材上死板的知识点,更要自己真正拥有对科学事物的探索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并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自主探究活动,真正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较大程度上的发展,有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与完善。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调整自身的教学心态和策略,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一理论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之中。
二、积极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语文则是一门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习科目,因此,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语文课程资源广泛分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自身的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这既是满足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更是推进语文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切实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需要。”
其实,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像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展览馆,像布告栏、报廊、广告栏等标牌,再有像电影、电视、广播等先进媒体……其实都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师必须努力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大胆创新、积极开发,这同样是我们进行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例如,我曾带领学生进行了“探寻当地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对我们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如此,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灿烂与繁荣,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家乡荣誉感及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的意义则更为深远,在于促使学生通过这一社会探寻实践活动,大大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修养,并将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而真正促进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与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课程;教育功能;新课标
中国分类号:G633.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开设课程应当充分估计自身具备的现实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应当以学校的资源条件、性质特点为基础,与校本课程巧妙结合,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实施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
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
1.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在形式、内容单一的国家课程下,所有的学生都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教材,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同的技巧与知识,胜任将来所要承担的使命,发挥在社会中的作用。然而,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各自的潜力也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滋养,校本课程即关注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是两种互补的课程开发模式。
2.校本课程是对课外活动课的深化
课外活动课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学生表现自己的重要途径。然而,以往的课外活动课常常是随意、零散的,不能形成一个连贯、系统的课程组织形式。校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包含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分析,对学校资源的分析,更加强调一种动态的课程开发,更加强调学生的生活感受与体验,使学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3.校本课程是对综合实践课的扩展
校本课程能够以长期系统的方式讲解知识,且以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在开展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十分相似,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对综合实践课的扩展。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1.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以人为本是校本课程贯彻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的共同、全面发展,又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与众不同的个体。《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要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综合性核均衡性,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需求去选择课程项目,就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2.促进教师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要靠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还需要教师的钻研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了解学生额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参与精神,掌握课程开发的原理与技巧,对语文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有新的理解,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安排。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
1.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持漠视态度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支持。然而,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些学校处于生计问题,担心开发校本课程会影响学生成绩,进而影响学校发展,因而对校本课程持漠视态度。学校领导的漠视也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导致学校整体对校本课程认识不足,即使开展了也往往是应付了事。
2.校本课程出现应试化倾向
学生学习成绩是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不少高校用必修课挤占选修课课时,使得选秀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教师、学校和学生长期依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置成为可有可无之事,难以与新课程标准相契合。国家课程减不下来,校本课程起步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3.校本课程开设出现盲目性
就当前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来说,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忽视语文教育的学术性,二是教师只顾从自身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校特色,学术性太强,导致学生学不到感兴趣的科目。同时,校本课程的评价也不健全,很难判断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四、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巧妙结合
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编纂文本
高中语文课程应当是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的,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进行自我更新与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强调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与特色化,不局限于活动课与选修课。
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发层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层为基础性课程,主要为语文知识课程,包括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拓展、改编、新编等,还包括语文学习策略课程,传授学生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层为发展性课程,包括图书馆阅读、诗歌鉴赏、新闻品评、名作欣赏等,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层为提高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难度,更加重视探究性与学术性,例如学术小论文、语文知识竞赛辅导、思维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通过分层次的课程设计,一方面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2.根据区域特色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以往,高考题目往往是各学校开展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学校评价教学成绩的核心依据,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必然会对校本课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课程资源,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等角度出发,探索校本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区域特色是开展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将区域人文资源渗透到语文课堂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如我们在校本课程中设置的唐诗宋词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的去重复诵读,空洞的去理解诗词情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我国古代诗词题材众多,内容包含万象,描绘各地人文、自然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把描绘我们地区的古代诗词呈现在校本课程的内容当中,学生们在诵读这些诗词的同时,联想到诗词中描绘的景象、景观实际上就在自己家乡,自己身边,往往学习热情很高。在拓展学习中,我们也经常鼓励学生模仿古代诗词的平仄、韵脚进行仿写,仿写对象主要是学校、家乡等,如此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往往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在投入尝试创作的过程中,对诗词的理解也就潜移默化的加深了,语文水平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3.利用学校特色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学校特色也是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校园文化,校园资源,在学校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办学理念中多有体现。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学校特色的内容,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论语,讲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时,我利用学校内常见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了强化教育。我校有一条思齐路,有牌立于旁,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就题于上。我说:“学校命名这条道路为思齐路,其寓意就在于希望大家能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高中生。”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也加深了对论语精深思想的理解。
4.利用社会资源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社会资源也是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契机。学校不是封闭和鼓励存在于社会上的,学生也需要关注社会上的活动,并积极参与。我们学校开设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是很典型的校本课程,其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和了解社会,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包含的丰富素材无疑是引发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途径。例如在学习完老舍的《茶馆》一文之后,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作业,让学生观察现代茶馆与老舍所描述的旧社会的茶馆有哪些不同。在现代城市中,茶馆是常见的场所,学生们有大量的时机去观察。从学生们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效果十分理想,学生们分别从茶馆的装修格局、经营目的、经营理念、茶客活动、茶馆功能等角度出发,对古今茶馆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学生们发现,现代茶馆大多装修精致,设有包厢,虽然没有张贴“莫谈国事”的告示,但茶客们来此也多是饭后消遣,很少谈论政治,而是玩纸牌、打麻将,虽然没有刘麻子一样的社会败类,也没有宋恩子一般的特务,但却也没有常四爷这般的大好男儿。学生们最终认为,现代的茶馆只有休闲娱乐场所这一功能了。虽然这样的看法还比较片面和不成熟,但整个活动过程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得观察、总结能力,活动目的已经达到了。
5.合理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和教师自主进行的,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改进也是促进校本课程完善,补充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借用了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质量结合,自评与互评结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低效
一、造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
(一)教学内容过分依赖教材
对于语文课程教学而且,其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教学内容一直保持着较大的稳定性,对教材外的很多内容基本不涉及,但是很多学生又乐于进行语文课外知识的涉猎和积累,这就容易造成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脱节,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语文应试能力的提高上,而对学生语文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却相对落后。究其原因,高中语文教室“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授课模式,会严重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学习的空间,没能凸显出语文课程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的教学特征,不利于生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执行。
(三)没有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高中生语文学习成绩的高低,有时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方法,但这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引导措施存在很大的关系,有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看似学习很用功,但是学习效率非常低下,久而久之,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四)语文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从整体上看,目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师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原因就在于教师队伍的构成比较复杂,有的教师是中途转岗或者其他课程教师兼职教学,有的则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学培训,缺乏一线教学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过于落后,尤其是对于班级上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有时会刻意的挖苦学生,甚至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学困生的失望之情,造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一)贴近学生学习需求,精心准备教学素材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但是如果教师还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效率,那么教学素材的选择就至关重要。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体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互动式电子白板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节约教师的板书书写时间,而且更符合高中生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同学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高中生由于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加上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所以在学习上出现落后状况或者心理失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有一个充满爱心和包容心的心态,多同学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和全面把握,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习之余主动接近学生,和他们谈心,主动的去关心学生、爱护他们,用个人的实际行动去化解学生内心的坚冰,帮助学生逐渐端正语文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成绩千差万别,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能走标准化的传统教学路线,而是要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要对学困生进行合理分组,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评价策略。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只有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确保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题地位,提高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充分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求知欲和探究欲,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细心的高中语文教师很容易发现,很多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差,不愿意同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原因就在于学生存在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的低下等的学习障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开展评价工作时,一定要坚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原则,积极挖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潜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及时激励,让学生明白只要在语文学习上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时,不能仅看学生的一次写作水平,还要通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手段的合理运用,对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进步情况、写作态度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更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的低效,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二者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多加强沟通、交流与互动,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才能真正减少语文教学中阻碍教学效率的不利因素,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魅力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教育,承担对学生思想塑造和人文修养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要将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提升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充实思想与知识储备,进而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形成个人的内在品质。
一、铸造语文的灵魂
高中语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较高,语文素材也相应提升难度,在扎实学生基础的前提下着重拓展学生的能力。语文课程除了依靠课本外,应该充分挖掘更加广泛的人文资源,高度重视通过知识的传播来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通过语文知识和人文资源的学习,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感性思维,去感悟、体会、总结、表达,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培养自身的品格,如李白一样自信洒脱,如李清照一样婉约柔情,如鲁迅一样理智犀利,通过学习别人来提升自己,让语文知识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让学生畅快淋漓地感受,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成为学生渴望积极参加的一门课程。
二、注重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情感熏陶,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文章的阅读,从文字中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韵味,同时在反复研读和与教师的交流中,学生还能够与教师进行情感互动。情感因素的熏陶能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对世界产生最真实的情感,领略国土情、家乡情、社会情等最真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情感因素的调动不仅来源于文学作品本身,还有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情感互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进行问题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使学生和教师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使师生情感连线,情感与人融为一体。
三、突出语文“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学习的素材,这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合理引用,给学生展开良好的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感受生活中的美,让生活做学生最好的老师,去感受去领悟,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拉近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最真实最透彻最发人深省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自身的探索和感悟,通过掌握一手材料,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和抽象上升为自身的感悟和理解,通过思考来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参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探寻其中的关系,并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感性思维,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学习与实践中去。
四、情境教学自主探究
语文学习应该具备相应的学习情境,简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行主题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里,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例如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等,让学生在自由的思维环境中,不仅学习知识还要提升相应能力。那么,教师应该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使课堂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丰富的教学背景。通过声音、图画、文字的联合运用,使学习素材立体化,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内容所传递的信息。
在情境教学以外,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传统教学模式过分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忽略了真正的主体即学生的作用,学生是学生的主人,是知识的接受者,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动手做、动手写、动脑思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本身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的优越性和独特性没能完全体现出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应该积极探寻新思路,改变教学现状,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樊平.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考试周刊,2015(22).
[2]崔钢.给课堂注入活力创设魅力语文课堂[J].高考:综合版,2014(11).
一、高中语文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研究方法论是否科学。
由于历史原因,受原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语文课程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总结、思辨分析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理论研究上,语文课程改革对于以下几个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语文教育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还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为本位还是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能使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为本位;是强调科学主义的语文教育观还是取向人文主义的语文教育观等。
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引进国外一些课程理论和流派时,缺乏本土化的过程。对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观这些即使在当代西方社会也是仍有争议的课程理论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过于强调国际化,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扬。另外,如何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度”也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
在实践研究层面,语文教育开展了广泛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一些语文教育命题进行了论证,并且激发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这些都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一个实验方案从出台到实验,显得过于仓促,缺乏充分的论证。教育改革实验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必要的规划,然后从小范围逐步推广到大范围。
这里简要介绍香港即将进行的高中学制与课程改革,或许对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课改有所启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决定,2008年9月起升高中的学生,将实施新的学制与课程。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的文件称,实施新课程最少需要四年准备时间,有关重点工作的进度表如下:
2004年――就科目的课程目标和设计进行咨询。
2005年――(1)确定所有科目的课程目标及设计;(2)开始编写课本,开发学与教的资源;(3)向学校公布大学招生的具体准则;(4)开发新的高三考试;(5)开始推进与高中新学制配套的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发展。
2006年――完成所有科目的课程及评估指引。
2007年――8月份向学校下达考试手册。
2008年――(1)2月备妥适用书目表;(2)备妥学与教的资源;(3)9月,第一批修读学制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入学。①
相比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评价实验改革没有同步进行,使得广大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语文改革的方向显得茫然不知;语文课程结构改革必修选修已经开始实施近一年,然而选修课的教材还迟迟没有露面,有关学生如何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如何进入评价范畴都是一团雾水;高中课改实验才刚进行,就已经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这对于高中这样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阶段,显得草率,即使改革的方案经过修订,也很难保证方案的成熟与完善;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评估上也较多采用例证法,以局部地区个别学校个别案例来论证整个的实验方案,这从研究方法上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从科学研究的态度上说是极不负责任的。
二、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
新课程实施以来,听得最多的是这次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语文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如何恰当的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对当前课改有很强的现实性。
的确,相对于以往的历次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这次课改有许多革新之处,它的“新”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中尽可能做到两者的统一;强调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实践性;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更新等众多方面。
但是,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也要一分为二,不能为了“新”去片面强调“新”、追求“新”。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对原有教育活动中不合理因素的抛弃,对合理因素的继承,而不是为了改革、为了求新去另立炉灶,以显其“新”、显其“革命”的一面。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中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是一次“全新”的。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要警惕这种刻意求新的倾向。我国几千年语文教育有相当多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这次课改中所提出的一些语文课程“新”理念、课程实施的“新”方法其实很多都不是“新”的,只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例如,学科性质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对古代语文教育中“文道统一”的继承和发扬;语文新课改强调“诵读”法,古代语文教育中就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须成诵”(宋代张载语);新课改提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写真情实感,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写作被分为两个阶段,从“放胆文”到“小心文”,其实早已经体现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宋代的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更提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诸如此类的新课改中提出来的众多新理念其实不新,是“新”中有“旧”,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在课改中的刻意求新,却忽视了求新与继承发展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在关系。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与理想
教育理想的实现要建立在教育现实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改革也是如此。
1.关于语文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语文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语文课程目标中单纯对知识技能的关注,发展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观。三维目标观试图解决在关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应该说,这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观是以往知识本位的语文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我们应该看到三维目标在语文学科中也是有层次性的,不能将其看成是并行的三个层面。在三维目标中,言语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是基本的,在这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言语知识与言语能力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基础教育共同的责任与目标,并不能奢望这些目标在语文一个学科中得到全部的实现。企图将三维目标在语文教育中同时全部实现,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理想主义。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出现这种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文化课不像文化课、伦理道德政治课不像伦理道德政治课的三不像课堂教学的倾向。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了选修课(其实,早在1963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就出现了选修课程,只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故大多数教师对此并不了解)。选修课程的设置,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早在1963年已经提出的方案为什么得不到实施?当前是否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设想的美妙不一定在实践中可行。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使得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高考仍然是相当多数的中国青年改变自己命运、争取自身发展机会的一条主要道路。高中学生并不会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选择课程,他们会更为理智地做出判断,选择有利于高考的课程,这与开设选修课程的初衷却是相背离的。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我们至今还没有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案,能够将选修课制度和高考制度较好地结合。
当前我国语文学科的师资力量也是使语文选修课程只能成为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85%、91.9%、75.71%②。在一个教师学历还远没有达标的高中阶段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显然对教师来说是很勉为其难的了。语文教师们如果缺乏对选修课的把握能力,很可能就照搬大学的一些课程(这种情形已经在某些中学出现),这样,中学语文的选修课就成了大学中文系学习课程的压缩,而学生为了高考却不得不选。选修课程非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却完完全全地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目标中高不可攀的理想。
四、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
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最终都要由教师来完成。如何使语文教师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满腔热情地实施新课程,这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培训备受重视,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语文新课程改革也较为关注。
但是,语文教师的培训也有值得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
1.培训的内容
在语文新课程培训的内容上过于注重知识培训、理念培训。就如同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一样,对知识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情感态度的形成。据调查,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很热情的只有9%,较热情的有34%,冷淡的竟达到49%,甚至8%的教师对新课程表示反感③。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与情感将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另外,培训中由于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将所掌握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培训。对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了解并不等于就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新理念,如何将教师课程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中要切实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培训的方式
当前的语文课程培训方式大多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这种接受性的培训方式和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一样,它虽然可以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对新课程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它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它忽视对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案例分析培训、学员专家互动交流培训等方式,是对单纯专家讲座式培训的有效补充,或者说应该成为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
另外,目前的语文教师培训主要采用的是集中培训形式,这种形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单一的集中培训形式其弊端是显然的:培训时间太紧,培训内容没有时间消化;培训的技能和理论过多,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联系太少;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全程培训等。为此,语文课改培训应该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进行校本培训、语文教师自行研修等。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起步,并将进入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的语文改革我们要慎之又慎,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关注,否则,延误的不是一批人,将是一代人。
①程材《香港将改革高中学制与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