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0:43: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将重点放在文学理论知识上,因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其专业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培养。在此,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三)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春. 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苏晓芳. 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 144-147.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第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
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比如: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学习期间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并借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给予引导。这样学生就拓宽了视野,在阅读中获得多门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和艺体素养。同时,让学生具备了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其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②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欠缺是当下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自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我们就制订了严格的写作培训方案。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文体不受限制,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基本功,求得语言表达的文通字顺,培养他们的基础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评论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问题与评论语言的技巧。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二、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学,中文教师凭借一本书、一个粉笔让学生去记忆、写、练。教师只是在僵硬地传授课本内容,不是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走到工作岗位后会茫然不知所措,知识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导致学生在社会上缺乏立足的根基。所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既明白了道理,又学会了运用。我们要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应用性的教学是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将书本与实践相挂钩,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我们只有注重基础课与应用的结合,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一)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
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还停留在此基础上,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没有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对接[1]。各大院校由于长时间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注重对语文理论基础的学习,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应该加强在文学素养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因而没有把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良好对接。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通过实践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运用,而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比较少,课程安排比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少很多,实践内容也少之又少。本身汉语言文学是开发性的学科,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花时间探讨。比如一些诗词歌赋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通过长时间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是制约汉语言文学开展的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普及范围不广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是语文教学的实践内容。大学阶段对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会比中小学的多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普及范围很有限,而且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只是对汉语言文学有初步的了解,只是重视对语文方面的学习,步入大学才会对汉语言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中间很多时间,没有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习,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
二、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一)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
语文教育不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好地对接,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不够。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必须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2]。首先是增加汉语言文学课程,加大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力度,重新学习汉语言在断层阶段的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多媒体,搜集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汉语言文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对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展是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汉语言文学教育就无法深入展开。以古代文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汉语文文学中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有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代表作都属于哪个风格,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尤其是古代一些词语的含义,需要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格式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需要掌握。只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多角度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为了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能够与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相适应,需要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使其教学内容更具应用性,加大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学生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更加注重知识的传输,需要确保知识传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学科理论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比较全面化,使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都是重点教学内容,学生不能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进行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是学习枯燥性较强的理论,后开展具体的实践教学,该种教学模式与现代职业活动的开展要求不符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职业活动的开展过程相脱离,不符合现阶段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人们对高等教育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高校采取扩招政策,学生生源不断增加,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模式与现阶段的社会人才聘用标准不相适应。因此,改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模式,确保新的教学理念能够与目前的教学环境相适应,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探索
(一)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教学课程,其教学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并且各个课程之间相互重叠和相互交叉,导致知识结构框架系统性不强,学生不能理清学习思路,导致教学效率较差。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新梳理教学知识框架,优化和精简课程教学内容,考虑该学科的未来发展,设计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1]。
(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促进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育行业应该加大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利用,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汉语言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将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做成PPT的形式,以图片、视频资料、文化宣传片和记录宣传片的形式,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汉语言文学教W中来。
(三)活跃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重任,培养出综合型的人才是高校重点教学内容。要求高校教师需要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特点,合理设置课程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赋予课程教学新的思路和创新的理念,展现出时代的特色,与当前的时展需求相结合。一味的进行理论内容讲解,不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需要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力度,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的表述,搜集和整理具有讨论意义主题的课程资料,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鼓励,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长才。
(四)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综合实践能力,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教学等形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可以定期的组织演讲比赛、组织辩论赛、商务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模拟招聘会,给学生提供笔试和面试的机会,让学生尽早的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方式更具多样化,给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2]。
(五)通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构建合理的教学课堂,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的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创新,并赋予新时代的含义。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教师从上课一直到下课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给学生提供表明自己想法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和QQ群的形式,与学生及时进行问题的探讨和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强化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结论
要想展现出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汉语言教学方法,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具实践性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好,科技研发、教育事业等随着信息化的进步,更多的国际友人开始被我们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尤其是对中国语言的吸引。在这种环境下,中文成为了现代国际交流的方式之一,随之开始在国内也开始被发展起来。中文开始被教育部列入到教学课程中来。我国教育部将中文系设立为多个专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学校只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只按照两种科型来培养学术型人才,第一种为科研型;第二种为教学科研型。因此,在进行课程的拟定时,也是根据教学模式进行制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越来越好,人们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随之产生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因此,站在教学的角度来看,决定该学科是否被广泛应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是否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第二个是是否具备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两个因素是评定该学科的应用性的主要标准。
一、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一)精神与文化文明的象征
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和我国社会特定的改革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导致汉语言文学也随之出现了改变。汉语言文学将单独个体的命运逐渐融合到集体的命运中,它在人们的身体中起着唤醒人体全部的生长力量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力量,才促使着人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汉语言文学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发展的重要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将我国的历史文化表达出来的表现方式。它积累我国整个民族发展的各种信息,其中包括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体系、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构造、我国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不仅是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的象征。它记录着我国从各个时期的喜怒哀乐。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各个民族精神和文化文明的象征,它不仅完美展示了我国人民和自然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我国人民对命运的接纳和满足,以及表达了我国人民的安土重迁和辛勤朴素之情。
(二)与思维密切联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不仅是思维本身的要素,也是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汉语言文学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的表现方式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抽象思维;第二方面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概念表达方式;第二种是判断表达方式;第三种是推理表达方式。形象思维要有两种种表达方式,第一种为想象表达方式;第二种为联想表达方式。因此,在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授课的过程中,有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采用形象思维,例如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叙述文的阅读、写作等。而在进行说明文的阅读、议论文的阅读、写作时,一般采用的是抽象思维。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与现实需求的意义来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时非常有必要的。
1.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在现在的教学管理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进行提升。由于在现在的社会发展环境的带动下,各个企业需要一些具备综合素能的专业人才,那么要符合现在企业的要求,就需要具备两种能力,第一种为具有超强的语言分析能力;第二种是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是迎合现在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的关键。
2.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学,那么要想迎合现在的素质教学的要求,首先就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根据现在我们国家推行的素质教学来说,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而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主要目的就是将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观念逐渐演变成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而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因此,通过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不仅可以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3.根据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是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体现所在。根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充分专研,汉语言文学是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主要专研对象,因此,通过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不仅可以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满足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的需求。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脚步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的教学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制约的我国教学的今后发展。因此,为了迎合现在的教学需求,就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给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时,为了迎合现在的教学需求,不仅需要教师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人以财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果不如授人以苗”一个道理。只有教师提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遇到任何问题时,才不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
(二)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胧化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因此,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就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胧化课程结构。在对课程胧化课程结构进行增减时,需要根据现在教学发展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制定,进而将学生的课程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构造有了新的认识。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专业的学习是学生充分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并且借助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整个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叙述,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能和好的时应到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教学事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 大众文艺,2011,08:234-235.
[2]靳瑾. 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7:186-18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师资力量
一、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的一门古老学科,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社会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
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
(一)教育理念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只限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发展的需求以及多元化时代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现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信息化与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地结合,自觉地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二)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文笔、活跃的思维、高雅的气质以及丰富的内涵,可以胜任多样化的工作,比如编辑、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发展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等,就业面相当广泛。因此,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应用到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机遇转变为优势。
(三)有利于知识和价值体系的构建
教育的宗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深刻影响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人们的精神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强了本科教育与人文教育。
三、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现状
(一)缺乏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动力
从我国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实施了信息化,但是仍旧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一些学校也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但是由于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再加上缺乏政府对其的高度关注,所以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建设只是形成一种低层次的结合,并没有实现其根本效益,进而这种形式下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动力,难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紧密依存、互助互利、有机融合,从而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建设。
(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建设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从某种角度上讲,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也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完善教育的过程。
(三)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存在很大的冲突,由于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的高度不协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学习,进而无法遵循教学规律的发展,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在当前这个知识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作为入手点,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课程改革,拓宽获取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强化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管理上的柔性化,让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多,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比如当下的工学合作教育,这样可经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空白”艺术在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安排、自由选择,加快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高效化、自主化、信息化、研究化,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三)优化师资力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要注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资力度,聘用一些应用型的教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发展,面向全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既懂专业理论又拥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从而使人才的发展更贴近社会需求。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主动和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1]薄守生.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7(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转贴于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