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27 10:43: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精品课程建设

篇(1)

朱景林,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校教学管理。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403)

摘 要: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造型》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现正将其锻造为国家精品课程。文章通过分析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建设,目的在于了解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所在,对完善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建设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在2007年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又再次强调、细化了质量工程,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就更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严格遵循精品课程的有关标准。本文结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实践,就如何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做一些粗浅论述。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一流教师队伍,也就是说,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 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题组现有成员共9人,其中8人拥有硕士学位,2人是在读博士,分别毕业于陶瓷学院、韩国圆光大学,有二位老师还分别在武汉理工大学、河南郑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全组成员平均年龄39.6岁,其中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4人,担任辅导教师4人,主讲教师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师生比为1:20。这样就形成了一支不同学科交叉、学缘结构合理、师生比例适合的教师队伍。合理结构与梯次的教师队伍,才可能使一个课程成为可持续、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对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教育理念先进,锐意教研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完全依靠教师现有的教学经验和水平,而是积极紧跟时代的发展、观念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课题组成员近年共获省级教学成果5项,出版相关专著5部,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作为课程负责人的何炳钦教授,长期从事陶瓷造型实践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其所在地域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荣获“江西省学科带头人” 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帅,对课程建设起着领军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直接影响整个教学队伍的整体力量,进而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最终质量,课程组应注重对教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及活跃的教学思想的培训。

二、课程内容建设

(一)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陶瓷造型》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国内最早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1984年即被批准设立“陶瓷艺术设计”硕士点,1996年先后由轻工部和江西省教育厅授予省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3年获院优质课程,同年通过省专家验收,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2006年被复评为省优质课程,同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所依托的陶瓷设计专业是学院最具有特色的强项专业。

本课程在陶瓷设计专业中是一门涵盖专业基础以及专业实践的课程,也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之一,它需要综合运用艺术、机械、材料、制图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来研究造型设计的规律和方法,为后续的专业综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应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层次化、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模式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层次化、结构化、模块化的模式,将内容分为陶瓷造型基本理论与实践和陶瓷造型理论设计两个层次,并将有关内容分为7个模块,每个模块有相应的学分,每个层次按照该层次的教学目标,由相关模块组成其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

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2]

(三)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课程组现有教育实习基地35个,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培养要求。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极为重要。我们的基本建设思路是:①重视制作技法培养,通过参观工厂、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并掌握车模车以及各种工具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②加强实践训练,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图纸进行不同种类的制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设计进行改进提高。③将电脑设计绘图软件引入陶瓷造型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以及图纸绘制,并且制作三维效果图,强调多方案、修改再设计的思想。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思想,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这在后续的专业综合设计中表现比较明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在教学方法方面以理论联系实践,先以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再辅以实践训练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再以思维训练教学进行提高。另外注意开展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所受的训练更加多样化。在教学思想上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传授最新的设计理念为目的,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优秀作品赏析,座谈,讲评等方式进行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陶瓷造型课程教学,以设计理论和制作实践为主,采取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市场调查、产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中将设计理念、思维方法、制作步骤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陶瓷设计制作的枯燥理论变成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在理论讲述时,要求老师对中国传统设计理论、方法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设计流派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应对不同的设计方案时如何进行思维的转化和提高,提高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本课程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与研讨会,面向师生介绍国内外陶瓷造型与装饰方面的最新资讯、作品以及设计思想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撰写体会和小论文;印发其他辅助资料,使学生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

(三)本课程组与景德镇多家陶瓷公司和厂家建立了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瓷厂、作坊参观、交流,并参与设计和制作,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手段上: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专门开发了与课程相关的IP课件、电子教案、幻灯片和多媒体光盘,购买了大量影象资料,以生动形象的辅助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本课程还广泛地向法兰瓷等著名企业收集各类造型优秀的陶瓷造型作品,并建立了陈列室,以供学生进行考察、研究和分析。本课程在陶瓷造型课中采用计算机进行图纸设计与绘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有完整规范的图纸样板和模型示范教具,并在课后对学生优秀造型、模型作业挑选留校、存档,在后续教学中供学生参考学习。

精品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必须是能促进学生重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四、课程特色与政策支持

(一)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课程特色

1.地办学:依托千年瓷都――景德镇作为办学基地,有御窑厂、陶瓷历史博物馆、古民窑、高岭土,还有完整的陶生产体系。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与社会合作办学的模式,使教学与实践、设计和制作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新技术含量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创造条件。

2.企业合作:积极的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机制。目前我院与欧神诺、环球、箭牌、新中原等三十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本专业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与制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03年国家日用陶瓷工程中心在我院的建立更是为本专业的校企合作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3.际合作与交流:景德镇作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设计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这种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为课程组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举办了国际夏季进修学院中韩、中日、中美陶艺交流展。与美国、韩国、芬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开展互派学生、短期培训等交流与合作。

(二)国家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政策支持

从政策上对精品课程建设予以支持鼓励,早在1998年我院就把陶瓷造型设计列为院重点课程建设,2005年我院制定《景德镇陶瓷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管理条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我院课程建设水平,进一步促进我院专业、学科建设,大力提高我院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规划分学院和院(系)两级,全院课程建设工作在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领导下进行,并实行教务处、院(系)两级管理。对重点建设课程的立项和评估,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已经立项的重点建设课程,教务处依据《景德镇陶瓷学院重点建设课程质量验收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分,目前验收指标体系已经建立。学院设立课程建设项目专向基金,用于资助课程建设。学院按照有关规定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组核发绩效积分,对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学院将予以相应课程组1:1的配套资助经费用于课程的后续建设。

由于相关政策的倾斜,使得精品课程建设能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得到鼓励,支持,这样才能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学科。

五、教学条件建设

(一)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选用适合于新时期教学的优秀教材如《陶瓷的现代设计》、《陶瓷设计》,等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编了一系列教材如《陶瓷模具成型》、《陶瓷模型制作》、《现代陶艺教学》、《陶瓷产品装饰设计》等,教材能及时更新。并根据教学实际,制作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辅助。另外每位主讲教师都有自编的讲义、多媒体课件,并积极准备双语(中英、中日)教材,在全国本专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选用的这些教材大部分是我院自编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在江西省教委以及学院专业建设配套经费的支持下,本专业建立了较为丰富的中外文资料期刊室,订阅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设计期刊,购买了一批日文、英文原版设计书籍与图录。如《Artist》《African Arts》、《L’OEIL》、《PundG》、《Design》、《Art News》、Sculpture Review》、《Art in America》、《American Craft》、《Popular Ceramics》、《Tableware luternational》、《Ceramic Review》等等,为教师和学生的陶瓷造型设计扩充了学习资料。同时,在学院校园网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获得充分的学习资料和专业设计信息。

(三)配套实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设备上,设计艺术学院有幻灯机4台,实物摄影仪6台,固定投影仪2台,手提投影仪2台,复印机2台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7间,实验室面积为1100m2,模型车自2001年起增加至80台,拉胚机增至100台,砂轮机2台,烘房4间,高温窑炉5台套,烤花炉10台套,同时对新进的模型机、拉胚机进行了改良设计,使之更实用,更耐用,对现有的设备加强管理,合理分配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完整的图纸样板和模型示范教具,并制作了一批陶瓷造型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辅助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进一步强化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效果好。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由于设计艺术学院地处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支持,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不断扩充教学实验、实践场地,确保人均实验面积不低于国家标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作坊合作,互通有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进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产品设计问题,又能缓解目前教学设备场地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课程组为景德镇市设计制作了大型陈设陶瓷造型作品,为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南昌世贸园等地设计制作陈设陶艺造型作品,为多家企业设计了一系列的日用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课程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各项比赛,并屡获大奖。

(五)网络教学环境

在学校宽带信息网络的支持下,所有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都接通了校园网,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网上教学交流。在我院网络主页上,设有教学服务主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学院新近购买的南京易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课堂”已经调试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的教学服务板块中的天空教室网络平台进入网页。目前,陶瓷造型课程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已经上网,而且在不断更新之中,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完善原有校园局域网,保证新增设备的网络联通,课程组还将建立独立的陶瓷造型设计专业网站。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丰富和扩充了师生们的学习资源,活跃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六、结论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抓好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要保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人选得力、规划详尽、措施有效、态度认真、工作扎实,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不能只是为创建而创建。另外,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分析国家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认识自己,避免具体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经验主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责任导向;特色导向;需求导向;建设导向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5年来,已评选出了约2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出的精品课程以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为示范点,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等学校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但综观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从精品课程的布点、课程网站构建、资源的共享等方面来看,精品课程应有的导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应有功能的缺失,不仅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质量与成效,还影响着各高等学校“十一五”期间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思路。本研究从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坚持精品课程正确的建设导向进行剖析,以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应有作用与功能。

一、精品课程问题剖析

通过网上浏览、查询2003~2007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结合教育部2003年以来下发的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各类文件和通知要求,发现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还存在以下一些影响精品课程后续发展的问题:

(一)网站功能定位局限于申报功能

国家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通过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拉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及相关教学基本建设。从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虽然国家、省、学校都配套了后续建设经费,但绝大多数课程网站还仅仅是依据评审指标而设计的申报网站。网站的资源建设。还停留在逐一根据指标内涵回答问题上。特色与亮点不明显:网站的功能也还局限在申报功能的定位上,还没有从申报网站过渡到自主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上:网站的开放性、互动性不强,可借鉴、可参考的资源少,没有充分发挥课程专题网站对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社会人士职前职后提升的功能。专题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展示课程的重要媒介。要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从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及下拨专项经费进行后续建设的目的来看,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必须站在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示范的角度,设计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学习网站,引导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的建设方向,承担起规范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的责任。

(二)课程的带动力、拉动面有限

这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的布点上。精品课程布点过于集中在部分高校、地区。既反映了高校、某个地区对精品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其课程建设的成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精品课程的带动力有限,说明了其辐射与带动的功能还仅局限于对本校、本地区的带动。这可以从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分布的高校与地区得到体现。

现有的近2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1550门归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有447门课程归属于高职高专院校。从精品课程分布的学校来看,在普通高校的1550门课程中,有近1/3以上的课程集中在一些知名高校,本科精品课程数第一的高校,其精品课占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课总数的4%左右:而在高职高专院校的447门课程中,职校精品课程第一的高职院校则占了整个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总数的5%左右。透过4%与5%这两个比例,再研究精品课程数第一的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连续5年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获有量,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数量明显地体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同时,其他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数较多的高校,也基本上是每年都有课程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行列。从精品课程分布的地区来看,已有的普通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地区,三个地区每年的精品课程总量表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而高职高专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则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华南等四大地区,5年来四个地区每年的精品课程总量也呈现出递增趋势。

5年来精品课程学校和地区布点主要集中在部分学校与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使其由于多种原因仅局限于对本学校、本地区课程的带动与示范,造成原本精品课程相对集中的学校与地区其精品课程数量更加集中,享有的优质资源和得到的支持政策更多,在精品课程评审、经费资助、其它教学改革项目审批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也使国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原本应实现的高校间的互帮互助机制,逐步转变为高校间的竞争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共享功能体现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的有限和网站构建技术的不完善方面。精品课程的辐射与带动功能,主要依托于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从现有公布的2003~2007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绝大多数课程的共享是很有限的。一是在资源的建设上,绝大多数课程经过几年的后续建设,还没有根据后续建设要求丰富课程的资源,可共享的资源有限,尤其是可供自主学习的资源有限。还有部分国家级精品课程,对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重要资源则采取了保护措施。不能下载、复制、保存与打印等。二是在网站的建设与完善上,一方面有近1/3的课程网站不通: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在课程成为精品课程后,设置了登陆密码与用户名限制访问等。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并下拨专项经费,旨在通过后续建设,确保不同人群不受时空限制、地域限制共享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但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功能的缺失,背离了国家建设精品课程的初衷,也与精品课程应具有的共享性、示范性特点相违背。

二、精品课程建设导向的理性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为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应有的导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反映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必须坚持精品课程正确的建设导向。

(一)坚持责任导向而非荣誉导向

精品课程,既是一种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引领高等学校课程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的责任,一种在全国起示范,促推动的责任。这种责任,应是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学校、课程负责人及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的责任。因此,在引导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上,在评价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上,应改变以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精品课程的数量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思路,确立包含课程教学团队对他校课程的指导与服务面、课程的点击率、资源的共享率、课程改革的

力度等因素在内的年度检查与考核制度,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感,突出精品课程应有的建设目的与功能,把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相对丰富的院校下一步的精品课程建设方向,从以提高本校的精品课程数量,增强本校的办学成效方面,引导到指导他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上来,引导到如何提高辐射面,如何增强带动力上来,以整体推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特色导向而非标准导向

从2003年到2007年,每年都出台相应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以规范精品课程的评审与建设工作。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给的不是标准模板,它体现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思路,反映的是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向及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它回答并指明了高等学校的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建什么、怎么建,专家评什么,怎么评等重大问题。基于此,从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的应有之义来看,它并不要求所有的课程都按照一个标准模板进行建设,而是引导被推荐的精品课程按照标准中寓含的方向、思路去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其它的课程也参照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去改革。同时,由于各课程类型不一、性质不一,其特色与优势也不一样,按照一个标准模板进行建设不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因此。在精品课程的评审上,各高等学校在建设精品课程上,应在认真分析评审标准以把握建设方向的同时,要根据课程性质与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确保入选的精品课程其整体建设水平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确保其能在某个点、某个方面起到示范,起到榜样带动作用。确保国家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各有示范点与亮点。

(三)坚持需求导向而非自我定位导向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都是以课程为媒介来实现的,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应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精品课程也不能只服务于本校师生,它还有带动其它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社会需求。因此,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要坚持需求导向而非自我定位导向。一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真实工作任务与任职要求的一致性,改变以经验为依据,以教师自我定位为主的建设导向:另一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共享性方面。要确立开放的思想,确保不同地区的教师、学生、社会人士,能共享到与本校师生一样的优质资源,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第三,在课程的评审上,由于现有精品课程在带动力、辐射面方面的局限性,评审专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类别的布点需要,有针对性地扶持一些精品课程相对占有量较少的地区与学校,支持其形成精品课程的建设机制。

(四)坚持建设导向而非申报导向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在高等院校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技工院校仍处于摸索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国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出现了万人以上规模的技工院校,特别是江苏省在加快建设省级重点技师学院的同时,如何有效探索技工教育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为此掀开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品质的一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3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的活动通知》,正式拉开了技工院校实施品牌发展的战略。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内涵的重要载体。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内容和意义

1、精品课程的内涵及内容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具体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发人深思,启思明智;第二,教学相长,不断启迪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望,引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第三,效果深远,辐射深远。具体的讲,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师资、一流内容、一流方法和手段、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训、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立通过不断验收不断检查制度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让精品课程成为一个龙头,把学校整个课程建设都带动起来,并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校内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氛围,让大家树立一种"精品"的理念,从而带动全校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是技工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七个方面内容: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有名牌教师和骨干教师构成的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梯队,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者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结构上一体化教师占到较大比例,并有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解决技工院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问题和产学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技术相脱节的问题。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能突出技能特色,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新时期的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组织上,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先进教学理念和沿用优秀教研成果;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要建设包含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适用教材。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先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规范。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等。

四是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并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在课程设计上要能与企业共同完成,并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五是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有能保证与课程相关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要有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六是突出的教学效果,并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突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培训任务;积极鼓励师生参加与课程相关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措施,建立校外专家、行业企业、校内评价和学生评教综合评价制度,不断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优秀;有良好的声誉。

七是突出体现课程特色,并有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存在的问题

1、学校精品课程推进成效

学校自2006年以来把精品课程建设写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部署,在2007年起草编制了《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内容,并从2007年起开始全面推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率先在汽车系推进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学校在建优质课程建设有10余门。

从目前的推进看,学校教师基本有了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的团队,在课程建设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但从总体的推进质量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看,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

(1)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推进课程建设的氛围。

(2)课程建设的团队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其群体共同推进课程建设的作用。

(3)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也尚不完善。

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应该抓住机遇,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学校和专业发展情况,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计划地逐年推进,以“精品”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并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应该至少建设1―2门精品课程。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此基础上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从而形成各门类、专业的系、校、省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以确保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打造课程建设名师团队

通过鼓励校内名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着力打造名师团队,真正让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推进、带动和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平台。学校在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专业特色资源库的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的水平,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并通过着力实施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培养的模式,让教师能积极参加到校企合作中来,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

3、重视教学课程,并着力打造精品课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作为某一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一个“点”,也一定要关注专业整体的课程建设,也要加强 “面”的建设,只有所有专业课程建设好了,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的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不违背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同时,“课”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作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必须重视一堂一堂精品课的建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让每一堂教学内容都成为精品,那么精品课程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名副其实。

4、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有效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来,并通过讲座、标准解读等环节在全校营造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在精品课程的同时,能够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能够实现课程与个人同进步,专业建设与个人发展共提升。

篇(4)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GDIO;行动导向;

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这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大举措。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项目实施5年多来已经形成“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联动的局面,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主体的各高校和省市,均建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向社会免费开放精品课程资源。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2003年度评审国家级精品课程151门,其中高职高专24门;经过5年发展,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860门,高职高专196门。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从教育部公布的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专业配额表(高职)看,在2009年、2010年还需评选出52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可达到1000门以上。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为载体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整个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一、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是精品课程发展的趋势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因此,应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达到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转化,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目的,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

近年来我国在职教课程领域进行了许多探索,如北京联合大学课题组的“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电力系统模块化课程体系”等,多是在此领域的探索。除此之外,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指出,职教课程开发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职业工作的过程展开知识,这样做只是知识传授的排序发生了变化,而知识总量并未发生变化,并且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因而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之中,使其顺利适应工作环境。职教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习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倡导工程教育改革必须实施三个战略之一的CDIO教学模式。CDIO是美国工程教育“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的理念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包括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师资、学生考核、学习环境)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CEC-CDIO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符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新尝试,此模式受到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精品课程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通过工学结合、产学互动,利用“培、引、聘、带”与企业的合作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培”即让教师到企业中锻炼。安排在编教师到智能建筑企业开发、施工、管理、维护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到企业见习1年以上,其他教师则每5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

“引”即引入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可极大地缩小学校教育与生产一线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便利。

“聘”即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及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模式制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校内外实训课程指导、开展专业讲座等工作。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从事教学指导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技术发展的新信息和国内外先进的工程经验。

“带”是指为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和教学、业务、实践指导工作,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制定了《关于实行青年教师指导制的若干规定》。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过程各环节及教、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指导和培养,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通过“培、引、聘、带”,建设了一支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课程组现有专兼教师11名,其中,专职教师7名,博士4名,硕士研究生3名,另外4名是来自行业专家及企业工程一线的工程师,兼职教师来自企业。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主持或参加省部级教研项目5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骨干教师先后出版了多部高水平的教材,先后承担了多项省部级教改和科研项目以及大量校企合作项目,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参加教研、科研项目的比例为100%,多人获得“优秀教师”称号,获得40多奖励或荣誉。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提倡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高职院校的课堂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教室里,而必须延伸到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当中。

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甚至革命――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智能建筑技术基础》教学中采用了普通理论授课、多媒体授课、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教学、专家与工程讲座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工程技术人员交叉授课、课堂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课程教材与扩充性

课程资源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针对不同的内容与要求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课堂上调动了各种教学要素和资源,形成教师、学生、企业家互动的立体化课堂。

并且,精品课程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线答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师生交流提供全天候的网络平台。

四、学校领导重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靠单打独斗,也不是教学课件上网,而是要靠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团队的协同努力,只有这样,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才能走上一个良性发展建设的轨道。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主管领导要把该项工作放到关系学校发展的高度来认真研究,掌握课程建设现状,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具体指导、督促联系单位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检查与评审工作。

近年来,学院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政策特制定了《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管理条例》,制定了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资助和奖励政策,有力地保证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原则是:明确目标,分级建设,重点扶植,资源共享。学院认真组织院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选与建设工作,并择优参加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系配合学院制定本单位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认真选择优质课程,组合教师队伍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对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学校将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

2.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度,实行立项管理。凡获准立项的课程,学院给予3-5万元的经费资助。课程建设周期为2-3年,课程组必须在项目完成前建立课程网页,并在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上公示。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学院根据教育部核拨经费给予1:1配套。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省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学院在当年年终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3.学院教务处每年组织专家对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对于在各方面建设成果显著的课程,学院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追加拨付课程建设经费;对于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将暂停拨付课程建设经费,并限期整改;对仍达不到要求的课程将终止项目,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

4.为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立了“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网站”,用于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的集中存放与,该网站由网络中心专人负责管理维护。精品课程网站由各系部安排专人重点建设并维护,学院将提供必要人力及经费支持。另外,学院还专门建立了1间教师课堂直录教室,用于精品课程全程录像。

五、评建结合是保持精品的根本

1.课程评估结束后的后续课程建设和验收工作要常抓不懈。课程评估只是手段,建设才是重点,要以课程评估带动课程建设。因此,课程建设应本着“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旨在提高”的宗旨和原则进行。

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精品课程建设 评审指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12

1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分析

2003-2007年,本科和高职高专精品课共用一个评审指标体系,因此两者都是以“五个一流”作为评审依据,指标体系具有兼容性,没有区分两种教育的不同特征,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

2007年以后,本科和高职高专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了各自独立的指标体系。虽然高职高专的一级指标仍然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五个方面,但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本身就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再加上社会评价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估量,因此,指标设置的比重更倾向于课程定位、内容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由此可见,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不是组织一批教师、技术人员等简单地编写教材、制作课件,它本身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和任务,是一个持续建设的过程,绝对不能一蹴而就。

2 我院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认为教学主要是搞好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深层次领会高职的办学理念,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去,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没有回报的事情,甚至有些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2)支持不够。从资金投入上看,课程建设经费渠道单一,课程建设经费不能从根本上满足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需要;从激励机制上看,课程建设中的许多工作不易量化,考核难度较大,导致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3)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经验。首先,我院教师工作变动频繁,精品课程团队组建不起来,工作缺乏延续性;其次,教师授课内容每个学期都不同,无法形成专业研究领域,教师本身对精品课程研究不深入、不透彻;再次,我院教师25-35岁之间的偏多,大都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短期的寒暑假顶岗实习只了解到皮毛,设计出来的课程也无法满足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校外兼职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学历过低,又缺乏教学法知识,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系统表达出来,所以不能很好地承担指导工作。(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基础薄弱。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所教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没有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工学结合环节薄弱;其次,校企合作单位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有差异,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之间不能完全吻合;再次,各系之间条块分割严重,校企合作单位没有实现校内共享,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 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措施

高职高专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根据人才能力结构将课程体系设计为专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在课程建设实践中,应该以工学结合为基本原则,实现课程设置市场化、课程内容能力化、课程实施项目化、课程建设开放化。

3.1 抓住课程特色的内涵建设

精品课程是示范性课程,而其示范性又源于它的特色性。所谓的课程特色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体现本课程的风貌,体现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某一方面甚至多个方面的与众不同,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效果。

精品课程要开放性地吸纳现实中的工作知识和学科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既要体现职业性,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又(下转第54页)(上接第23页)要让学生有整体思维。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解决好三个核心问题:(1)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程度。在全面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后,才能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学校应该建设“什么样的课程”;(2)课程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梯度。应该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按照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需求,将课程的内容整合形成分层次分模块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3)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强调实践对于学习的先导性和理论的整合性,按照职业活动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

3.2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精品课程的团队按照国家评审标准来看,主要从主讲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和主讲教师团队的“双师结构”两个方面来考查,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团队结构优化;(2)“双师”比例合理;(3)具有共同的目标;(4)专业带头人有思想性和实践性;(5)整体实力要强;(6)善于协调沟通。

学校应该培养既有作为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又有作为技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他们必须是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的道德品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匹配的职业的复合型教师。同时,要重视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建设,建立并完善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的授课机制,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另外,还要注重对后续师资队伍的培养,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在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的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课程的生命力和延续性,不会因为某个教师的离开而中断了课程建设。

3.3 优化网络资源,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库

精品课程的网站为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看到精品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像、习题、实验实训项目等教学文件和配套参考资料,它也是专家评审的重要参照物。

就目前来看,精品课程的网站面向的对象更多指向评审专家,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学生。而且,课程一旦评审通过,就缺乏改进的动力。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虽然网络资源是共享的,但是共享面却十分狭窄,横向上对学生的惠及有限,纵向上与市场需求更新滞后。

在建设网站的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使其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学生可以观看教学录像、下载电子教案、进行小测验、参与讨论答疑、网络模拟实训,通过网络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程的学习方式更加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课程录像内容上,挂在网站上的应该是那些教师用语言描述不清,或者即便是描述清楚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而感到非常空洞、抽象、建立不起来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地录制课堂45分钟的讲授内容。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本校教师队伍的优化,促进转体系和课程的改革,促进立体化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促进师生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启发、带动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 建设 教学改革 开放式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全面推开后,在全国高校引起极大的响应。各校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按照精品课程提出的“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我院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绿色食品方向)”于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又成为广东省的示范性专业。“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2004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对该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建设。

1、课程的定位。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品课程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和示范性。

“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以南亚热带作物为主要原材料,以食品安全为核心,以绿色理念及绿色食品的标准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绿色食品生产相关食品企业共同研究,根据广东食品生产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构建教学体系,组合教学内容,教学项目覆盖绿色罐头食品、绿色干制食品、冷冻冷藏食品、绿色果脯类食品、饮料、焙烤类食品等。作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绿色食品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面对食品生产及管理岗位群,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此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突出能力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绿色食品标准的运用能力,具备应用各种加工技术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罐头食品、冷冻冷藏食品、各种干制食品、各类饮料、果脯类食品和焙烤食品等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立足能力培养,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2.1.1 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生产实际相联系,要跟随新技术的发展,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根据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将原来偏重加工原理讲授的教学内容调整为以加工技术、加工方法为重,理论部分重点讲授与该技术关系密切的基本理论和对未来发展关系密切的相关理论,根据专业发展及能力要素的需要,既满足学生现实学习的需要,又能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要。

经过几年来的摸索和总结,结合广东省地方生产的特点,与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共同剖析目标产品的原料特性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确定本课程的典型的技术和典型的工作过程,即以绿色罐头食品、绿色干制食品、绿色冷冻冷藏食品、饮料、焙烤食品、绿色果脯类食品等6项加工技术和过程,加上1项基础环节和1项综合实训共8个项目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工作对本专业职业能力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注重工艺流程、工艺要点、工艺影响因素的讲授,着重实用技术的传授,同时注重培养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更新教学内容,大胆删除重复交叉、偏难偏深、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无菌灌装、超高温灭菌等新技术的讲授,实现理论与实际、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而“绿色”理念及标准始终贯穿在本课程的整个过程中。为本专业学生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食品销售、食品检测、食品质量管理等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1.2 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践教学,强调“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绿色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实验、实训与实习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按照该课程不同模块的要求,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设计出相应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实操内容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给予保障,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经过努力,我们将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型教学、接受型教学,逐渐改进,增加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活动、课堂讨论等方法,由老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门话题,或将其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启发同学们思考,积极查阅资料,去完成相应的任务。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尽管有部分同学在讨论中还不够大胆,但已经在尝试努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营造出精品课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还开展了“创业式”教学,在本课程的后期,我们开展了“创业大练兵”的综合实训,要求项目组成员自主设计、自主开发、自主核算、自主生产多利,产品,将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在全院范围内展销,并通过全院师生对其产品的评价、评分及购买来评定,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对于在食品工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相关的视频材料演示教学,如饮料生产中的无菌灌装技术,通过视频资料演示,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见识,增加了学生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认识。

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一体化教学。本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及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和充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学院优良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了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绿色食品生产状况、生产工艺技术等,以及网络课程资源,如许多与我们合作的生产企业,主要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动态等网站的链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木课程的教学需要。

2.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教育部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特别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要求。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就要特别突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部的试点专业,在省教育厅和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建立了能基本满足本课程建设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如进行罐头生产、饮料生产、果脯类食品和焙烤食品等生产的校内实训室;并与广东农垦收获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广州洲星食品有限公司、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流花宾馆、东方宾馆等相关企业,加上其他农垦系统所属相关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充分利用,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1 校内实践环节的强化。

①开设多元化实践教学,改传统的验证型实践教学为按实际需要配药型的应用式实践教学:增加技能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操实训,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②实践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环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反复操作、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选做一些创新性和综合性强的实操实训;

③将原来封闭的实验实训室改为开放实验、实训室,并确立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实践环节的规范和有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密切配合,同学们掌握了必备的实操能力,如糖水罐头的制作、蛋糕面包的制作、糖制品腌制品的制作、常规饮料的制作等。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做创新性和综合性强的训练,并熟练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如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设计并制作出精美的裱花蛋糕、特色面包、功能性饮料等。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适时地举行相关活动,如花样蛋糕设计制作大赛、饮料设计大赛、创业大练兵活动等,既活跃了第二课堂,又能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学以致用。

2.3.2 校外实习环节的强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创建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在强化校内实操实训的同时,每届在校学生都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2-3次,其中与本课程相关的食品加工专业实习至少1次,即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同学们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

篇(7)

关键词: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特色;创新

作者简介:林美玲(1964-),女,浙江永康人,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发电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贵州 贵阳 5514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47-02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中培养人才理念由“应用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变,注重岗位能力培养。“变电设备检修”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由于本课程是从理论、课程设计与实习三个环节进行施教,教学体制问题导致三个环节不协调,内容上有重复现象、时间安排上有矛盾,理论与实习完全脱节。基于此因,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从岗位群出发,突出实践环节,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按需施教,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实习,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开发机制,深入企业,通过与现场技术专家及工作人员交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并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同时,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检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为以后从事有关电气检修、安装、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学科建设意义

行业办校的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应能适应行业制定的各种标准,满足就业需要。因此以“行业专家将贵州电力各地区实际工作环境分3大专业、9个专业类别、120个岗位培训标准”为准绳,对其通用、专业、岗位三个维度的培训标准进行提炼和升华,把本门课程建设成为既是体系完整的、满足学生就业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使其系统学习的一门课程,又是专职岗位培训的好教材。通过学院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在“变电设备检修”岗位培训方面能为在职员工、转岗员工、新入企员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中,以现场规程、规范、标准等内容为主线,按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的岗位维度需求进行项目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从业能力,使学生符合企业用人岗位标准、提前了解相关岗位标准,提高了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学生实现了“零”距离岗位实习。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岗位标准整合重组传统模式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内容,创出的新模式是可行和实用的。近几年来,学院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和奖励制度,体现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

1.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与短期的岗位培训的区别:它是高职高专的系统教学;它并非专一的“师傅带徒弟”那么单纯,需要用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为某一就业岗位奠定基础;它不是面向某一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仅仅是某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某一模块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初级能力。因此“变电设备检修”课程定位于:为“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工作岗位人员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基本实践技能,即为初级专业水平。用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基本原理掌握变电设备的拆装、检修、维护方法和工艺要求,具备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岗位的基本能力,实现方法目标、专业目标和社会目标。

2.课程内容

在建设精品课时,注重课程的衔接,开设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紧贴实际岗位标准,以够用为原则,设计工作任务以能检验为基准。所以在选取内容时应遵循以下要求:一是具有针对性,即适用于学院电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习完钳工和电工工艺实习,具有一定操作技能。二是具有实用性,即按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职能体系标准,针对我院电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群,结合现场专家编制的实训项目,我院实训基地的条件,拟以设备为模块、业务技能为主线,通过专业知识融合于项目中的教学模式选取教学内容,建立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块,使学生的能力由弱到强,掌握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

3.课程设计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原则,本课程设计理念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在课程建设中,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通过变电设备检修现场规程、岗位维度和专业维度这条主线,设计训练项目。精品课小组成员到现场学习、调研,最后确定本精品课实训项目和模块,编写整体方案及单元设计、确定课程网站内涵。

4.教学方法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理论内容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工作原理利用动画、视频来讲解;参数教学采用现场参观与学生汇报的方式;设备检修采用六步教学法。当然,教无定法,情景交替,记忆犹新。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一是要循序渐进,技能训练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工作任务模块化;三是讲究理论知识与技能渗透性,通过任务的训练,在“做中学”,专业知识不断渗透到工作任务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理论并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中做”,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亲自动手,感悟领会,不断提高能力。

5.实施条件

(1)资源条件。我院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实习室,服务于学院、南方电网多种岗位的培训,已成为贵州电网公司培训评价中心,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电力高职学院。目前我院与本课程相关的实习基地有钳工车间、电工工艺车间、电气设备检修车间、内线与照明实习室、高压电气试验实验室、变电设备检修实习场地、10kV配电线路实训场地、比例为1∶1的220kV实训变电站,同时拥有50多个多媒体教室用于现代信息教学,让学生在视频、音响、动漫的世界里认识变电设备外观、内部结构、动作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这些内容,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真正做到见图如见物的效果。

我院在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走出去,引进来”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实现“零距离”顶岗实习,与兄弟企业单位一起校企联合办校,达到双赢效果。在校外建立若干实习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同时聘任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针对实际岗位的实训实习指导。

(2)师资条件。课程建设团队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一是专职教师,这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讲师各2人、工程师4人、讲师6人、助理工程师2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8人,评标专家1人。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又有刚出校门不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青年教师。二是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行家,这是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企业兼职教师共6人,均是在发、供电企业从事10年以上变电检修或管理的经验丰富的专家。这些专、兼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是好手,在科研项目上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初步统计,他们共计完成科研项目12项、编写教材18本、16篇、培训在岗人员若干期。

对于重在动手能力的变电设备检修课程来说,师资已具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条件。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1.基于岗位,实施教学

本课程开展了基于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实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初步模式。教材只是一种参考依据,彻底改变了传统教材内容的结构。让学生先走进实训室,第一步感性认识设备外观;第二步通过老师演示讲解,先教会学生做,学生可以边看边学,再讲怎么学教材的学习理念;第三步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做边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既解决了理论较差学生的学习,又满足了自学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依托行业,服务企业

我院承担着贵州电网公司在职岗位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因此要求教师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知工作岗位并掌握岗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讲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暑假或抽调深入企业调研,以便对该课程合理设计实训项目,接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教师们向企业内行专家学习、交流,互长补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与企业合作编写了《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与考核标准》(高级、中级、初级)、《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标准理论教材》、《变电设备检修工培训教材》以及岗位试题库(请点击课程网站学习资源)、《高电压试验工培训教材》、《配电线路工培训教材》、《变压器检修工培训教材》。

3.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本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及《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专业维度培训标准》经现场专家讨论,结合教学实际条件、初级作业的要求而编制,完全符合现场需求,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实习。

4.教培兼容,突出技能

本课程对于在校生来说是所有电类专业基础的一个重要实训环节,而对于培训则是电网运行与检修中的一个岗位——变电设备检修,教学与培训相互兼容,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现实,工作任务就是变电检修初级作业员的技能要求,突出了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为达到教学目的,理论知识、岗位规范、安全教育等等随着工作任务训练的完成而互相渗透、学习、掌握、消化。

5.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成后,经过实践得到了学生和职工的好评。对学生而言,其符合高职教育理念,贴近现场工作岗位;对学员而言,通过现场或远程网培训使合格率提高。发、供电企业专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1)院内专家评价。该课程建设的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突出整合教学资源,按行业能力要求来架构、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坚持在强化学生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220kV实训变电站资源的优势,使工学结合形式多样、收效大,是该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较为突出的特点。

该课程建设较有特色。经过课程改革后,内容充实了,目标明确,并能与实际的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相结合,这样职前职后能较好衔接,有利于就业。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利用学院的变电站进行现场教学,有利于学习成绩差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克服了厌学心理;实物现场使学习好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这门课程经过课程建设后,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繁简适当,在保证相当广泛的覆盖面的同时,又满足了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的要求。

(2)行业企业专家评价。为了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邀请了多位行业企业专家对本门课程进行了跟进和考察。这些专家均是长期从电检修、试验、管理及培训工作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效果较好:一是培训考证合格率较高,二是新员工通过培训很快能上手工作,三是一般员工经过培训在技能上有进步。

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无疑是对“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的肯定,这更加激励精品团队去更好地理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设本课程。

四、结束语

在精品课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行业发展速度快,对于新技术、新设备要加以补充,因此网站建设要不断维护和充实内涵;在线测试题库有待充实。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建设团队将本着这一精神,不断地学习、调研、探索、实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搭建新的课程体系架构。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推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带动我院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春球.发电厂电气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4-257.

[2]马振良.变电检修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李开勤,肖艳萍.电气设备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供电职业技能培训系列片第五集:变电检修——10kV真空断路器检修[M/CD].北京:中国电力音像电子出版社.

[5]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变电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