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10:02: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食品与食品安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F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319-01
一、食品标准化的意义
食品标准化是指为在食品领域特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基础性问题或者是实际的或潜在的食品技术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由于食品的多样性和食品成分的复杂性,食品标准化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食品标准化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食品标准化为确保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饮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开始应用化学品;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了食品防腐,食品添加剂逐渐地被应用于食品中。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颁布,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食品安全限量标准,食品生产加工与流通过程标准化进行规定。因此,食品标准化为确保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食品标准化有利于专业协作化生产的发展。专业协作化不仅包括同类产品的集中生产与规模的扩大,还包括使用专业化的生产技术和装备进行高效率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而食品标准化的系列、模块、通用等要求对食品结构的稳定、生产规模的扩大、专业技术的应用等都有促进作用。所以,食品标准化有利于食品专业协作化生产的发展。
第三,食品标准化是促进科学管理的基础。食品标准化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为科学管理提供了目标。在食品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企业的各个部门制定各种标准,比如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系统的功能,促进科学管理的实现。
第四,食品标准化有利于食品质量的提高和食品种类的增多。
第五,食品标准化有利于节约劳动,避免浪费。
二、我国食品标准化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食品标准化体系的现状
首先,我国食品标准化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结构相对完善、种类相对齐全的食品标准化框架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行业标准等三千多项,这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确保食品安全,对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也有好处。其次,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国食品安全检验部门大多是是在卫生、质检部门等,而目前,这些部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第三,食品认证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食品认证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等。第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逐渐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过程包括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监督、食品生产加工的监督、食品流通过程的监督、消费环节的监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等,而这些监督管理过程都有相关的部门进行组织与协调,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二)我国食品标准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有待健全。目前我国的食品标准大多是是国家、行业、地方、企业这四个等级的标准,而且多数是具体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其他重要的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比如转基因等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基本上尚属于空白,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判据,导致检查监督比较困难。此外,还存在已有的四个级别的标准不配套、不协调,同类标准出自多个部门、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检查的对象和区域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检验监督工作不够全面等情况。二、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目前我国在食品标准化和食品安全方面大多数都是认证机构,正规的培训和咨询机构非常少,导致申请认证的企业得不到有效的培训与指导。此外,认证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认证出来的结果不够权威,很多时候在国内认证的结果在国际上都得不到认可,给食品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三、食品安全信息不够完备。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部门收录的食品安全信息有限,风险评估不够及时,预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设,政府部门、消费者和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信息的了解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健全并完善我国的食品标准化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一)健全并完善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体系,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
众所周知,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材料是农产品,比如蔬菜、大米、牛奶等等,而农产品的获得需要通过种植或者养殖等,因此,农业是食品生产加工的第一个车间。健全并完善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体系有利于保证食材的质量和安全。要做到以上这些,就需要从农业最基本的种植或者养殖环节入手,比如种植和养殖需要的土壤、空气和水等等,控制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比如蔬菜种植过程中选择品质优良的种苗、合理进行田间管理和施肥灌溉、适时防治病虫害、尽量避免使用高毒性的农药等等。健全并完善农产品的种植或者养殖体系有利于保证食品生产加工所用的原材料的稳定和安全,奠定食品生产加工的良好基础。
(二)健全并完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标准化体系
食品的加工生产过程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价值,确保食品的安全。健全并完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就要建立相应的规范,比如食品的生产加工多数情况下都离不开添加剂,那么在食品的加工生产过程中就要规定可以加入什么品种、剂量要求是多少、在什么时间添加等等。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部分规范,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而对于已经制定的规范,要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已有的规范得到具体落实。此外,要坚决关停存在食品安全卫生隐患的企业;对出现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企业,比如前些年奶粉出现质量问题的三鹿等,要加大处罚的力度。总之,要不断的健全并完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标准化体系,以确保食品的安全。
(三)健全并完善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的标准化体系
确保食品安全的环节之一就是对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进行质量检验与控制,这是十分关键的。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合格的重要标志就是通过认证,但是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认证机制缺乏相应的咨询和培训机构,使申请认证的企业得不到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此外,缺乏认证的专业技术与人才,使认证出来的结果不权威,在国际上得不到相应的认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尽快健全并完善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的标准化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下足功夫,多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沟通、交流、学习与合作,完善食品质量检验与过程控制的标准,切实落实相关规范,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
(四)健全并完善食品储备、运输和召回的标准化体系
与其他产品不同,食品的储备和运输也会影响食品的安全。食品储备和运输过程中对温度和时间的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控制等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并且这些规范和要求食品储备和运输部门都必须满足,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此外,对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必须及时地停售与召回,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因此,为确保食品安全,要健全并完善食品储备、运输和召回的标准化体系。
综上所述,食品标准化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已经不容质疑,针对我国食品标准化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健全并完善农产品的种植或者养殖体系、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体系、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体系、食品储备、运输和召回体系的标准化,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许喜林,边金勇.食品标准化与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2004(9).
今年活动的主题为“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旨在引导公众积极、理性、合法、有序地参与食品安全的社会管理。主办单位也由2012年的10个扩大至14个,同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例如,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食品安全 诚信守望”新闻宣传公益行动、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有奖竞答、 “食品安全走进食品工业”、“中国肉类博览会”、“进口食品安全口岸行”等70多项主题活动,逐渐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及维护食品安全,全国不少企业参与了支持食品安全宣传周的活动,一些企业管理者也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
如今的中国,财富越来越多,GDP数字越来越高,每个人家庭的收入越来越多,但是我们最可悲的是,我们可吃的、敢喝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相信这是每个人的问题,我们可以没有钱,但我们不能没有吃的东西,没有安全的吃的东西。只要我们出台一套真正保护食品安全的政策,我相信全国,肯定是百分之百的支持。今天的日本,今天的美国,今天的欧洲,有蓝天碧水,但是40年以前,他们跟我们今天一样,有不能喝的水,空气污染,食品不安全,他们治理了,我相信我们可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统一的思想,而更需要的是统一的行动,是每个人的参与,这涉及到每个家庭。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个人认为已经不是食品监管的问题,是全民参与的问题,是大家共同来维护食品安全的一个机会。
海南最大的椰子食品企业黄春光: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力,是企业必须坚守的经营准则,企业发展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他强调的“三不”箴言体现了春光食品在生产高品质食品上的追求与决心。助理严欣表示:“春光一直以来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从对每一颗椰子的筛选开始,春光人用行动来践行着‘三不’箴言:绝不让一个不合格的椰子、一片不合格的椰肉、一滴不合格的椰奶混进车间!”
内蒙古永业集团总裁程坦:
在生产流程控制环节上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建立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之前,企业更应保持高度社会责任感,把维护食品安全和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可靠的食品作为企业的道德底线。加大科学投入,依靠科技进步确保食品安全。开展多项专题研究和科研项目,培养专业人才,为广大农牧民提供高科技的农资产品和科技服务,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类健康源头就是动植物的健康。通过缩短产业链条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从传统上来讲,从田地到餐桌,要经历种养殖、初级加工生产、仓储、物流一直到分销、零售这五个环节,而且是不同主体共存的一个比较长的产业链条。其中,企业可以帮助农民生产健康、可靠、绿色的动植物产品,同时能帮助他们把这些健康、可靠的动植物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在这种“帮助”过程中企业如果能够对生产、流通和销售全过程控制,就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把食品安全风险掌握在一个可控的程度之内。
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
我认为这是伟大的变革,在这个变革中,一方面广大的农民从农村到城里去,他们变成新的城市人,他们能够享受改革带来的价值,过城市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暂时或者永久都不回去了。这个时候吃商品粮,吃肉鸡蛋奶的人多了,谁来种,这就给我们企业带来了机会。当农民进城了,让出这个市场空间,才有可能建立规模的、现代化的产业的发展。拿我们来讲,连续五六年,每年销售超过一百亿,我们员工每年差不多增一万人,这是市场的需求,市场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市场给了我们这样的选择,那么多的人他们要吃肉,要吃猪鸡鱼鸭,这是给我们的机会。但对我们来说,不但要满足这个市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保证城市吃得好,要健康,要环保,要安全,这是巨大的考量。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也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当这种规模化监管到位,更容易监管,更容易做得更好,所以说你看国际上,拿美国来讲,他们的农户规模已经非常大了,这样的话政府的监管就容易了,而且大的企业责任一定更大,因为一旦查出问题,是倾家荡产,他输不起,因为他有那么多的资产,有那么多的社会影响,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社会责任,要保证供给,而且供给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让社会认同,还不断有创新,这对我们来说是机会。
伊利集团副总陈福泉:
首先,是责任意识。婴幼儿奶粉是婴幼儿的第一口粮,乳制品生产企业是婴幼儿奶粉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责任意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第一步骤。其次,是健全的管理体系。“没有体系不成方圆”,食品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无缝链接。第三、是企业战略。要将食品安全作为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伊利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很重视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升级和完善。我们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囊括了产品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以及市场监督的全线监控流程,确保消费者喝到真正的安全奶、放心奶。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检测 关键技术
近年来,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守好食品安全红线”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用科学技术作为保障,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国内外研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了定义,包括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入口食品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其次不能对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致病影响。这就要求食品在生产、储运、消费等各个环节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要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媒体报头,并呈现出涉及范围愈广、危害程度愈深、原因多样等问题,不但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也给社会安定带来不小隐患。
我国2009年重新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但很多内容和标准仍然不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污染严重,滥用化肥、添加剂等问题突出;我国食品仓储、销售等环节经营不规范,缺少专用的冷鲜设施,制销假冒伪劣食品;食品精深加工和流转环节不断增多,食品安全鉴定和安全监管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究其根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缺失,相关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2 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
目前,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主要应用技术分析作为手段,广泛应用的技术有基因食品检测法、色谱-质谱法等。
2.1 基因食品检测法
将转基因生物作为直接食用的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具有高产、抗害等特点,在食品生产领域已有很多应用,譬如我国食用油中很大比例使用转基因生物原料加工而成。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国内外的实验室不断研究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目前该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和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前者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基因芯片技术,后者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法、蛋白质芯片和蛋白质组分析。
2.2 色谱-质谱法
色谱-质谱法主要包括气象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三种分析方法。色谱技术应用最早,在对化合物分离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气象色谱对分析物有一定的特性要求,限制了其检测应用范围,液相色谱对分析物的适用性相对较广。质谱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微量成分的检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联合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同时兼具检测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适用于实验室快速分析。色谱-质谱法已经在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酶联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是将抗体与相对应抗原发生反应这一特性,检测食物中抗体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免疫酶法、荧光法、放射标定法等。其中免疫酶法是将酶作为标记物和催化剂,有效避免了放射性元素的使用,既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进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致病菌检测等方面。基于免疫分析法的试纸和试剂检测灵密度高、便捷易推广,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和大批量检测,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快速检测技术。
2.4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可以在不接触检测物的情况下,通过向检测物发射光谱,使用光谱仪分析检测物对特定光谱的物理反应特性,来鉴定有害物是否存在。这种方法具有不接触检测物、检测速度快、便于信息化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在食品在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线上检测。该方法选用不同的光谱来检测食品中相应的有害物,在食品表面的农药、微生物残留检测上十分有用。其局限性是只能进行定性检测,不能进行定量检测。
2.5 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法通过生物传感器对生物活性单元敏感的特性,将传感器接触生物质浓度作为检测对象,需要一整套的传感、电传、信号转化设备。生物传感器法与免疫分析法结合,通过检测抗体和抗原反应后的生成物,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适用范围,发展前景比较好。近年来,生物芯片法发展也比较迅速,它通过将生物芯片与食品中的目标分子进行结合,用精密仪器检测生成物,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常见的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三类。
综上所述,不同的食品检测和分析技术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基因食品检测法主要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实验室分析;色谱-质谱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应用于食品的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光谱分析法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检测;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是新兴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前几种技术的补充。
3 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经验借鉴和建议
3.1 国外食品安全检测的经验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一些经验可以被我国借鉴。发达国家为推进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配套细致的法规,建立了严格的检验标准。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体系,以实验室灵敏检测技术为骨干,以快速检测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行试验成熟的新技术新技术,应用了基于物联网的食品溯源技术,有效遏制制劣、制假活动的发生。
3.2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建议
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新形势,着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发展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食品安全法》的完善,并配套制定细则和检验标准,使技术发展有法可依;(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责任落实;(3)提高食品检测和分析能力,推进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构建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灵敏检测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4 结语
“人民群众无小事,食品安全无小事”,我国应以加快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为抓手,满足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迫切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安定发展。
参考文献:
在“互联网+”时代,上述情形正成为现实。“互联网+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数据模式,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以保障,让监管者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互联网+”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引领食品安全迈向精细化管理时代,为食品安全监管打开了便捷、科学之门。
互联网+追溯: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题
今年1 月12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它明确表示,追溯体系建设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其中,食品追溯体系被列为建设的重点之一。
目前,食品安全追溯的主要运作模式是通过二维码食品追溯系统来实现。二维码食品追溯系统是以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二维码为基础,建立二维码食品安全追溯大数据云平台,它是“互联网+食品安全”的全新模式,解决的不仅仅是食品的销售渠道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食品行业的安全和信任问题。二维码食品溯源将对整个食品行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覆盖食品从最源头的种植养殖环节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部环节,食品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一路相随,最终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只需要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全部信息,让整个流程变得透明。
在美国,农业部从2003年开始,便在畜产品方面计划建立家畜追溯体系,要求生产者、零售商和加工厂商认真做好家畜跟踪记录,以便建立家畜标识,帮助消费者了解家畜的出生、饲养、屠宰和加工过程。
在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此系统把家畜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以便这些家畜可以随时被追踪定位。
在德国,每一枚出售的鸡蛋上都有一串由三部分组成的红色数字编码。这组数字编码就是一枚鸡蛋的“身份证”,一旦这枚鸡蛋出一丁点问题,监管人员便能“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饲养场甚至鸡笼。
在中国,食品二维码追溯系统也正日益扩大应用。例如,宝鸡蔬菜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就是从蔬菜种植环节开始记录,种植的操作日期、操作方法、操作工作、操作人等信息都一清二楚。蔬菜的施肥用药、采收记录、检测记录、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也都可以追溯查询。通过这些非常详细的信息记录,可以看到蔬菜全部的生长周期,并且这些信息会一直附着在蔬菜身上,能被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所查询和追溯。
作为消费者,我们无疑更愿意选择购买可追溯查询信息的放心食品,即使价格稍高,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因此,那些敢于将食品在种植、饲养以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环节的信息公之于众,接受消费者追溯查询和检阅的食品企业必将赢取最终的胜利,而那些没有正式手续、违规操作的黑心作坊等,最终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互联网+订餐:方便快捷亦存在安全隐患
“互联网+订餐”商业模式给传统餐饮服务行业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也逐渐转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人们不用出家门,随手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会看到诸如“饿了么”“淘点点”“美团”等一批订餐网站和APP,动动手指就能点餐,热气腾腾的饭菜很快就能送上门,方便又省事。
然而,通过网络平台订购餐食,目前还面临安全卫生、规范管理、监督责任等诸多难题,大部分订餐APP上除了精美的食物照片,商家所提供的信息均只有地址和接单时间,消费者只能凭借照片、网友评论等少量信息来判定其可靠性,甚至还有个别“地下黑窝点”摇身一变,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据调查,高校、写字楼等人群聚集区是网络餐饮消费的重点区域。某公司员工小方由于单位没有食堂,为了解决午餐,她要么自己带饭,要么到附近餐厅就餐,现在她更愿意选择便捷的网络订餐。但有一次,当她点开一家饮品店的商家详细信息时,发现上传的营业执照竟是一家汽车运输公司的。
针对消费者频频遭遇的尴尬事,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使网络订餐更加安全、卫生成为问题的关键。一些城市已经对“互联网+订餐”操作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和“饿了么”双方已经完成入网餐饮单位的市场主体信息基础数据及动态监管数据的对接,包括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监管信息(俗称笑脸、平脸、哭脸)等。消费者登录“饿了么”网站或用手机APP软件订餐时,在餐厅列表页和详情介绍中点开“脸谱”图标,商家证照登记信息和相关检查信息便一目了然。消费者可以根据披露的信息,选择资质齐全、带“笑脸”的餐厅,从而放心、安全地享受便捷的餐饮服务。
在北京,今年将对互联网订餐服务平台进行规范,督促网络平台严格落实许可证制度和网络经营者实名审核制,查处未取得合法资质便利用互联网提供订餐、餐饮加工制作和送餐服务的行为。
互联网+检测: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助推器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稳定向好。然而,我国食品多样,食品链长,缺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在基层,食品安全检验人员在现场难以实时检测,样品送到检验所后往往要等几天才能得出结论。为此,推广食品安全监测快检设备,提升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迫在眉睫。
在北京,农业、质监、卫生等基层一线执法监测站点已经配备了网络版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北京的食品安全监控人员每天带着这些设备在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小食品摊、饭店、食堂随机抽检,设备可以在2小时内对60余项生物和理化指标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如果有需要,检测项目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同时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可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上传至市级风险监控中心,自动上报检测数据、下达并接受任务,便于集中整合监测力量,形成统一监管网络。这一技术得以发挥作用,“互联网+”功不可没。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关系
1食品添加剂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1.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添加剂有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定义的描述是:食品添加剂是一种化学合成物或者是天然物质,主要的作用是对食品品质和外观进行相应改善,满足加工工艺需求,将其加入到食品中。
1.2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1.2.1提高加工食品的营养价值
在加工食品中加入营养强化剂,可以弥补食品在精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损失,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消费者食用加入营养强化剂的加工食品,增加了某种营养物质的摄入,进而使人体的营养达到较为均衡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水平。
1.2.2保持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加工食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储存过程中,部分营养成分会发生相应改变。在此情况下,将防腐剂、抗氧化剂、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加入到加工食品中,可使食品的营养物质得到有效保持。
1.2.3改善加工食品的感官特性
食品的色、香、味、形等感观特征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食品添加剂中的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酸味剂、甜味剂、增味剂、乳化剂、胶凝剂、增稠剂、被膜剂等等能够明显提高食品的色香味形,满足人们对食品审美性的需求。
1.2.4满足特殊群体消费者的需要
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一定改变,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消费群体。如:甜味剂满足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需求;加碘食品预防缺碘性甲状腺肿。电子产品的普及,眼病患者逐年增多,维生素类强化食品满足此类消费者的对维生素A的需求。氨基酸类强化食品满足了女性消费者对美的需求。综述所述,食品添加剂为食品安全有一定的保驾护航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加工食品的市场销售。
2食品添加剂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2.1加工食品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用量(如最大使用量、标准用量等),在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生产加工厂家为了色香味形具全的食品,为了延长食品的货架期,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违规使用添加剂。这会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威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此类食品不能进入流通领域。但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市场上也会出现此类食品。
2.1.1为改变色香味形超量、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一些企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饮料中超标量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馒头包子使用二氧化硫增白,大米饼干用矿物油增亮等。他们通过食品加工中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提升食品的口感与口味、使食品颜色更加鲜艳、使食品更利于成型,借此吸引消费者,促进消费,进而提升“商品”利润。不法商家的这种行为却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
2.1.2为节约原料、延长保质期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一些企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腌菜中超标量使用苯甲酸。他们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节约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料,进降低成本,会选择一些香精、色料、胶凝剂等食品添加剂代替原料。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不法商家选择在食品加工时加入过量的防腐剂、抗氧化剂等食品添加剂。
2.2加工食品中违规使用非食品添加剂
目前,存于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其中很多食品添加剂在功能上有重合之处。这时,一些商家就会为了节约成本而在食品之中使用一些成本低、对人体有危害的食品添加剂。这些廉价的添加剂有些已经超过了保质期,有些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铅、汞等,这些添加剂也属于食品添加剂,但是它的质量早已经远远低于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规定标准。一些企业使用工业颜料代替食品着色剂。这种违规使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远超过2.1所述情况。如:苏丹红被违法添加到食品当中,但苏丹红并不在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范畴中;溴酸钾被作为面粉处理剂,但溴酸钾已经从食品添加剂中剔除。对添加剂的违规违法应用,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是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综述所述,食品添加剂有其固有的功能和作用,但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一定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品质合格或优良的食品添加剂而言,它一般能够在有效期内对食品的相关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并且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是,超量的食品添加剂,人体无法代谢,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健康隐患;劣质的添加剂很可能是非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食品添加剂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3.1食品添加剂的标识不符合规范
《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中对食品添加剂的标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是添加剂本身的标识,二是添加了添加剂的食品产品标识。通过标识实现食品添加剂的信息对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然,部分生产加工企业对于食品中添加剂的相关标识,没有对法律法规、标准进行有效遵守,在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标识的时候存在不正确的情况,有意误导消费者、欺骗消费者。还有一些食品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不高,食品安全意识较薄弱、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添加剂的使用与标识都是评经验、依感觉,认为标不标,标多少都无所谓。
3.2食品添加剂的宣传误导
媒体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曝光、缺点夸大宣传,商家利用媒体对食品添加剂优点进行夸大宣传,二者的博弈,让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进入了两个极端的误区。
3.2.1食品添加剂造成食品安全恐慌
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加工食品食用的食品添加剂都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消费者获得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知识主要来自于媒体,各种媒体对食品添加剂的报道往往会引起一段时间内某类食品的恐慌。如:使用食品添加剂就能作出草莓味道的酸奶,中间的过程并未加入一滴牛奶,这一实验的直接结果是让消费者认为食品添加剂在加工食品中使用过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部分消费者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不安全的,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容易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这部分消费者中有的通过海淘代购、有的通过自己加工制作、有的通过挑选无添加食品来满足是食品安全的需求。食品添加剂造成了这部分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恐慌,但同时也促成了加工食品新品类的诞生,如NFC等零添加食品。
3.2.2食品添加剂营养保健作用的夸大
营养强化食品正确食用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常用到营养强化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氨基酸类、维生素类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类等。营养强化食品从50年展到现阶段,从不被接受到全民食用,营养强化食品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消费者在是否需要营养强化、营养强化方式如何选择、保健品的如何使用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仍是相对匮乏的。一些会议营销机构通过察言观色就直接判定消费者身体缺乏某某物质,需要大量补充,误导宣传该营养强化剂具有治病作用。都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综述所述,各种媒体的宣传与误导,消费者的认知不足,最终使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这对通过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推动食品安全的进程造成一定的阻力和障碍。
4规避食品添加剂带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产生于食物链的各个环节:种植(植物)、养殖(动物),加工,储藏,运输,保存。从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来看,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添加剂的超范围使用占一定的比例。部分消费者“谈添色变”,将食品添加剂等同于食品安全问题,给国内品牌食品的销售带来一定的困扰;部分消费者在错误的宣传下,把营养强化剂等同于具有治病作用的“神药”,待结果显现,势必引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政府、企业、社会有责任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有责任将隐患扼杀,有责任治理当下食品添加剂带来的食品安全问
4.1国家层面治理食品添加剂带来的食品安全
4.1.1完善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独立的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是在《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法》《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中的部分条款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了法律约束,但明显惩处力度不够、惩罚界限不统一,这让食品添加剂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或面对食品添加剂带来利益铤而走险,或不知道遵守哪个法律法规进行添加剂管理。。我国应该参照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做法,建设专门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标准、详细的标签制度、严格的惩罚性赔偿机制。让企业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准守,无法打法律的擦边球,面对惩罚赔偿款项不敢铤而走险。
4.1.2完善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建设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标准应包含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的描述。《食品安全法》中对我国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构成分为四个方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生产规范、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及方法标准,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标准。在使用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建设中,应避免出现重复和交叉,避免出现指标的不统一。在生产规范、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标准的建设中,应注重生产过程标准的建设,通过生产过程的标准建设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能力。在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标准的建设中,应提高科研能力,扩大检测方法的覆盖面,减少检验盲区,避免没有通过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添加剂加入到加工食品中来,禁止这些违规食品流入市场。
4.1.3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食品添加剂品种繁多,并处在不断增多之中。我国目前的检测能力,仍存在一定的检验盲区,很多无量商家正是利用这一漏洞,滥用食品添加剂。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检验检测技术过硬,能靶向可能出现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的化学成分,保证食品添加剂处在可控的范围内。如果只有法律法规、标准的文字约束与管控,没有检验检测技术支撑,那执行监管就是一纸空谈。
4.1.4建立食品添加剂的追溯体系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质量循环,建立一个追溯体系,能极大节约监管部门的工作时间,第一时间将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公布在消费者面前,更有助于消除食品添加剂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追溯体系的建立主体可以是企业、行业、政府,但从我国所处的阶段来看,行业、政府为主体建立追溯体系,更具保障性。企业的品牌意识弱,消费者识别能力不强,如果由企业为主体建立食品添加剂的追溯体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4.2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从生产厂家自身角度来看,应重视品牌培育,注重质量自身监管。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清楚所用添加剂的适用范围、用量、用法,并从流程上把控好食品添加剂的进货、检验、领用、使用监测。生产企业应自觉遵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让消费者通过标签获得食品营养的知情权,让消费者通过标签与食用后感受增强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归属感,企业通过质量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4.3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消费者获得食品安全的渠道主要是各种媒体,媒体的不当宣传,让消费者将食品添加剂与不健康的物质产生相关联想。社会媒体应秉着客观审慎的态度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报道,一些栏目上的一些专家也应进行资格审查,不能胡乱套用各种“名号”误读食品添加剂,误导消费者。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标准应分类公布与消费者可以接触到的场所,并在场所内辅助专家讲解使用视频,让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食品添加剂,减少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
5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日益增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添加剂给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带来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为保证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一方面,国家层面要提高检测技术、完善检查方法,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制定惩治措施,加大食品添加剂的宣传与普及;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管,严把质量关,树立企业品牌,正确宣传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增强消费者信任;最后,消费者要提高自身食品安全与质量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发挥监督作用,勇于举报违法商贩和企业。
参考文献
[1]彭海伟.对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制度的探讨[J].中国认证认可,2016(7):64-66.
[2]门玉峰.北京市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分析[J].食品安全管理,2016(5):29-30.
[3]陈刚,王彩云.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研究综述[J].中国调味品,2017,42(3):161-164.
安全的食品是由各方面相互配合,发挥自己的相应功能,才能实现的一种情况。现如今的我国食品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原因,才造成的频繁出现事故的现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规、监管制度不健全、相关技术和设备跟不上等。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之间对食品安全的各项规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致使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基准不明确,很多不法商家钻了法律的漏洞,降低食品的安全水平。由于法律标明的界限不明确,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很多阶段出现缺口。同时,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在不同区域对食品的要求也不一致,也是导致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的食品合成物的出现,各种改变食物色泽、保存期限的化学合成试剂都被加入到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中。这些新生化合物对人体或多或少多会产生一些危害,不法商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都在食品中添加这些东西。各种法律漏洞被利用,使很多食品的安全受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并且,对于这些不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也是不法商家敢于铤而走险降低食品安全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水平不高也是影响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食品安全监督过程中,监督的体制和执行管理中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不力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其一,职能分工划分不明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监管对象和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且经常人员交接不完全,前后人员的监管出现断裂,长此以往,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监管范围出现不明确区域。这些不明确的区域包括监管力度都不够的区域和不同部门都严格监督的区域。这一现象使得执法人员在监督过程中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浪费资源,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监督的体制也有地方出现相违背的情况,两方在监督职责划分上面出现分歧,对食品安全会有影响。并且,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职责划分也存在这不合理的地方。在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时,监督管理的部门一般都是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为主,通过强制性要求的途径提高食品的安全度。这种方式使得食品安全监督过于单一,容易被生产厂家所制造的假象迷惑。其二,监督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效率低下,监督人员的行动受到阻碍,从另一方面降低了食品安全水平。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以诚信为指导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但是,政府主导监督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技术指导和监管责任力度不大,导致食品安全在很多过程中出现了违规现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制度跟不上生产的步伐,监管效率不高的现状。其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政府出于主导地位,其他的监督部门作为辅助,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其他部门、其他部门之间在监督时没有相应的沟通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在行使监督权力时,常常出现监督不力、各自为政的情形,部门之间相互干扰等情况,降低了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效率和监督力度。另外,监督过程中,监督人员的行为可能会出现偏差,与监督的目的相违背,不能发挥监督管理体系的的正常作用。我国的科技相对于国际水平而言,仍然处于落后地步,并且食品安全检测兴起较晚,所以食品安全的水平较低。很多的食品生产设备、技术都是从国外购买,增加了食品安全生产的成本。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检测技术不过关,检测技术落后,所以导致食品安全的水平不高。
二、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措施
想要提高食品的安全度,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将各方的关系与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政府虽然在监督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政府在食品安全的监督过程中,不能时刻跟进生产过程,主要是在关键时刻,对市场的导向进行引导。所以要在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过程中,将政府的职责和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适当的给其他监督部门一些管理权限,并对政府的权利进行一定的制约。这种应对措施不仅可以使政府的职能得到最好的发挥,防止政府权利过大化,还能对其他监督部门起到鼓励作用。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提升监督管理体系的效率。其次,要对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已经颁发的相关律法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不统一,在很多方面相互矛盾,想要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就需要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规范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针对其中的有争议的方面做出判断,便于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并建立一个对应的食品安全法规设定单位,对食品安全的律法进行持续的完善和补充,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然后,对食品生产的源头的监管力度增大。食品的原材料大都是来源于基层农民劳动的成果,原材料的来源比较分散、原料的品质也不尽相同。原材料获得过程中会因为基层人员的一些不当行为,如对植物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对原材料的安全品质造成影响,降低食品的安全程度。所以对食品生产的源头的控制力度要加大,确保这一环节的原料品质。最后,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诚信系统。“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一个企业想要成功并且将成功延续下去,就要做到“诚信”二字。现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食品对食品安全造成了很严重的威胁。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以及一些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与企业的不诚信行为有着莫大的联系。故而,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是当前对食品安全的最直接的改善方案。信用是食品安全长久进行下去的根本。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诚信系统是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性;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416.82 文献标识码:A
食品是维持生命继续运行的重要元素,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能够极大的影响公民工作的积极性以及社会的稳定性,每一个健康的公民对于干净的食用产品都在不断的追求当中,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反映出来,一部分食品添加不该添加的有毒成分,一些食品虚夸营养成分,浪费资金,更有甚者采用变质材料投入食品加工。这些问题在短期影响到人身的安全,长期下来将导致整个食品行业的信用度下降,国内人员对于国家的向心力受到影响。
1 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 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的特别性质应当从人的感官入手,察觉,听,看,闻,尝,触等可以有效识别不同是食品,此外,一些食品的辨别较为隐秘,是只能通过机器来进行的,例如酒精的成分,同样是白色的牛奶是纯还是稀,一些食品通过语言性的描述能够区分差别,而另外一些食品描述较困难,需要专业语言的了解,为了让公众能够知道食品的成分,往往将构成食品的各种添加成分也标明在包装袋上,并说明量的多少。
1.2 对食品的要求
食品消耗者和社会评价方面对于食品有显性和隐形两方面的要求。评判与了解方法也多种类。显性要求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明文规定,对于加工环境,生产过程,流通时间,保质期限等落实到文字和公告上,政府和相关单位通过检查,和强制力对这些文字和公告给予严格执行达到净化市场,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的目的。隐形期望的概念主观性和意愿性较强。是人们对于一些非硬性规定的食品要求的反应,可能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喜好有着不同的特点,经过长期的时间沉淀形成的经验型的东西,产品供应者根据消费者的长期认知将有所特别注意,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作为赢得市场的主要条件,所谓求新求异也是有一定客观条件来作为支撑,满足了消费者的若干心理追求。
1.3 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是否能够获得认可应当从隐性和显性两方面做出评价。一方面必须符合食品安全和生产的必要流程,并且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主观需求。但是对于质量,是一个明确的非主观因素,它的各项指标是有明确规定的,达到目标则质量合格,否则就是非合格品。所以,产品的质量合格与否是针对于显性因素来说的。不能从主观爱好来说明质量是否过关。
2 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
安全是质量的绝对充分条件之一,所谓安全,就是食品应当符合入口要求,无毒副作用,不能够对人体产生损坏甚至致命,要理解这一概念可以从下面角度分析: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性的把握是与国家发展之间相紧密联系的,食品的安全是公民身体健康,拥有充分的体力和脑力参加劳动的必备标准,进而能够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离开了健康,则其他工作都无法达到。入口之物的健康安全是每一个公民的强烈追求,也是一个社会步入文明礼仪之邦不能缺少的因素,是其他工作运行的基础条件,对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对人民大众生命的关怀相联系的。这是国家步入成熟社会的标志,消费者的满意也是保证食品行业能够进一步发展、维持生命活力的最主要保证,每一个生产者都要带着这样的意识进入食品生产过程。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