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0:28: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交通管理工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性质。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横断科学,是把道路、车辆和人以及与此三者有关的环境综合在统一的体系中一起进行研究和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学科多,社会科学方面有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数学、动力学、物理学、汽车学、预测学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特点。
交通工程学从其研究内容及应用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l)系统性:交通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大系统,因此交通工程学是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综合性:交通工程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3)动态性: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即交通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随机变化,因此在交通状态分析过程和控制中,应注意进行动态分析;4)实践性:交通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多来自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实践,交通工程理论的形成是不断反复实践的结果,因此,交通工程学的应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交通管理和工程实践。
3、问题的提出。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应用的一门技术学科,通俗地讲是研究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学科。
因此,在交通工程的教学中,一方面应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应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特另纵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交通管理实践,使行车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低公害,是学习交通工程学的根本目的。随着现代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急需优秀交通管理人才。因此,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传播交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环节提供了一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形式化的知识向内在化的能力转变。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交通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实践
由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是新建专业,没有经验可言,但在(交通工程学)教学中设置实践环节却是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致的意见。我们借鉴了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如西南交通大学在教学中增设交通调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在教学中增设课程设计……,我们即在教学中增设了“城市交叉通调查”,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同学们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年的交通工程本科生(99级1、2、3班共87人)《交通工程学》教学中,特别安排出8学时交通调查。
内容:在某一地点作周期调查,掌握交通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措施:在选定交叉口人口道设置4组(每组5一6人)交通调查点,对交叉口的汽车交通量作连续人工调查。
地点: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
时间:2001.11.9(星期五),上午8:00一下午4,00。
要求:在调查结束后
1.每组交“统计结果表”一份;
2.每一交叉“交叉通量”图一张(A4);作“1日内(8小时)交通变化图”1张(米格纸);
3.每一交叉口写出“交通调查报告”论文1份;(3000字);
4.每一同学写出与调查内容有关的“交通调查报告”1份。(要求800字以上)
四、教学实践效果
1、突出合作性。
进行交通调查是在事先选择好的交叉口进行的(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均为十字交叉口,每一人口需5一一一6名同学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准确、完整的实验数据,任何一名同学或几名同学配合不协调,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不能反映实际交通状况,只有共同合作,分工到人,认真对待才能圆满完成调查任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数据整理工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教学实践实质上也锻炼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这对进行交通管理工作是个很好的基础训练。
2、巩固基础知识。
教学实践和前提是学生必须对所学基础知识准确掌握,如果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就无法正确进行交通调查,更谈不上完成高质量的论父写作。通过实际操作与现场教学指导紧密结合,教师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当场进行指导,通过现场讲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3、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学生在搜集原始资料、统计调查资料、制图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各步工作独立完成的教学实践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4、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社会需求及教学要求来看,都应该重视并提高这种能力。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需要的是懂理论,懂技术、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合格大学生。因此,教学实践又是一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有效的必要手段。
5、增强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资料统计及实际交通状况,发现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这无疑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论文评审及实践总结
由于该实践环节要求小组写出总结性论文,每一同学写出与实践相关的调查报告,不规定具体的报告形式和内容要求,所以同学们写出的论文丰富多彩,即有紧扣调查内容的报告,也有发现其它问题的报告,如交通管理、信号装置的配置、接近交叉口的停车场影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干扰、违章行驶、交警执法存在的问题等等,同学们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从现场发现间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交通工程教学实践结束两周举行论文讲评工作。指导教师对优秀的文章在全班进行讲评,内容包括实验方法、资料收集、数据及结果分析,特别是对论述深度、层次、逻辑、结论的正确性及路口几何尺寸图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一般的文章指出不足之处,目的是通过优秀与一般文章的比较,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讲评还针对有些同学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展开讨论,既为提出问题的同学找到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评价指标,又让更多的同学开扩了思路。
总结:该次教学实践为交通专业第一次教学实践,实习刚一开始,同学们兴趣很大,但3小时后有些组的同学就出现了情绪波动,一方面室外天凉,有些同学衣服穿少了,感觉很冷,即出现退逃;另一方面,有些同学认为数车没有多大意思,出现厌倦情绪,而中途离岗,导致一小组无法完成任务,最终使整个交通路口的调查工作陷人瘫痪。通过教师说服教育,大家认识到了自已的错误,主动提出重测,小组及大组成员密切配合,最终圆满完成了教学实践任务。
关键词:“现代交通管理理论”;课程建设;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29-03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习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更离不开新形势下的课程建设。“十三五”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还应当通过适度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高技术战略产业所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同样,交通工程研究生的培养应适应我国大城市交通由“建设”向“管理”的转变趋势,掌握破解城市交通发展难题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因此,在“满足需求、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下,交通工程研究生教育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课程。本文以面向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现代交通管理理论”课程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十三五”时期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以期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奠定基础。
一、建设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机动化的推进,城市交通在供需关系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交通问题。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现代交通管理理论”课程着重培养能将中国交通“国情”与国际化理论、方法、知识、能力有机结合,具备使用国际成熟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国交通问题,并在技能与专业交流能得到提升的国际化交通管理人才,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及对交通管理感兴趣的社会人员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该学科社会服务功能的建设思路。基于此,本门课程建设的意义是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提供稳固支撑。
二、交通管理发展历程
交通管理的研究随车辆与道路交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社会及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管理的目的与技术措施也在不断变化。初期的交通管理,其目的是保障交通安全。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道路上出现了交通拥挤阻塞现象,因此,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求交通管理达到疏导交通、保障道路畅通的目的。随着城市现代化、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拥堵、排放污染和能源消耗三个方面。新问题对交通管理理论、方法、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国内外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交通管理的产生与传统交通管理。汽车交通出现初期,交通问题主要体现为交通事故的预防。治理交通的目标是建设适合汽车行驶的道路,在交通管理上,主要是克服频繁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采取的管理措施,主要是针对性的分道行驶、限制车速、避免发生交通冲突等。随着汽车交通总量的增长,交通拥堵逐渐成为主要交通问题,增建道路以满足汽车交通需求的增长,逐渐形成了以“按需增供”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交通管理方法。
第二阶段:交通系统管理。进入20世纪70年代,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交通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这些社会、科技背景下,治理交通问题的理念从增建道路满通需求转向以提高现有道路交通效率为主,即从“按需增供”的传统交通管理方法变为“按需管供”的交通系统管理方法。交通系统管理的特点是:将人、车、路、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从系统角度探求使现有交通发挥最优效益的交通问题综合治理方案,从而避免交通问题的转移。
第三阶段:交通需求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在汽车交通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们在治理交通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仅仅通过增建道路提高道路交通效率永远满足不了交通需求的增长,反而会刺激潜在交通需求,并增加交通污染的严重程度。因此逐步提出了交通需求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从历来由增建道路来满通需求的增长转变为对交通需求加以管理,降低需求总量和优化出行结构,以适应已有道路交通设施能够容纳的程度,即改“按需增供”、“按需管供”为“按供管需”,达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四阶段:智能化交通管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对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研究。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已成为21世纪现代化地面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智能化交通管理的特点是:在基本不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增加交通供给能力来满通需求,使交通供需平衡,以解决交通问题。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纵观交通管理的发展历程,可知交通管理的内容、方法、技术手段等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和丰富“现代交通管理理论”课程内容,根据学科发展,交通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发展和交通管理人才需求变化,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凝练,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同时加强方法论学习与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从课程组织结构来看,由“特性分析―基本理论―策略研究―实施方法―评估保障”这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全部内容,并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如下图所示。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教学模式。从课程特点来看,交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猎面广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在已有教学经验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大胆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方向。(1)问题导向式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是指基于一些真实交通问题和实际任务,将学生放置到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启发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习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与理论,并掌握具体的分析方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新知识与新方法。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上,研究组结合丰富的项目经验,在讲授每一章的内容之前,都会选择一个与该章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作为“引子”,从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出发,引申出讲解主题。如在讲解“城市道路交通拥挤收费理论与实施方法”这章内容时,可以选择交通拥堵问题较严重的区域,让学生们思考采用城市交通拥挤收费是否可以解决该区域的拥堵问题。学生若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交通拥挤收费的概念、类型、机理以及如何定价等相关内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讲解;同样,学生也带着对疑惑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授课中来,积极讨论和探索问题的答案。(2)启发式教学法。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交通管理理论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和注入,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完全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听课中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互动。而研究生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应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单向接受式教学发展为双向互动式教学,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各章节特点采用如小组讨论法、专题研究法和学生参与讲解法等不同形式的授课形式。(3)经典案例教学法。经典案例教学是将理论联系实际、抽象到形象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交通管理理论课程中进行经典案例教学,就是使学生从模仿案例中积累经验、掌握知识,最后能摆脱模仿,独立地进行交通问题分析。此外,经典案例教学法对研究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可模仿授课案例所使用的规范步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独立查阅文献,进行理论分析、模型构造、软件使用和规范写作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训练,最终完成学期论文。
2.教学形式。为了保障上述教学模式能够灵活地实施,本次课程建设在教学形式上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1)形成理论完备、案例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学课堂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但过去大部分课件都是课本的复制,缺乏对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以及生动、形象的展示,并未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而,教师的课件应“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即以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合理的主线贯穿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以经典的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适合教学的实时的面对面的方式。建立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方式,和以案例分析与项目研究为主的线下教学资源。线上学习,以学生自主看视频为主,学生自主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线下以实践应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是一种对课程内容的拓展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易梦春,李家新.“十三五”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83-90.
[2]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尚明.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3):73-77.
New Thinking of "Theory for Modern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ourse Construction
CHENG Xiao-yun,WANG Jian-jun,LONG Xue-qin
(School of Highway,Chang'an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4,China)
一、成果导向的理念及其意义
1.交通工程专业就业目前现状。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交通工程专业,以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效率为目标,具有明显的道路特色,尤其是道路规划与管理特色。中国的大学教育,社会关注最多的是毕业生就业情况,这也是专业生存的主要条件,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各个学校都切实考虑的现实问题。
2.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自2006年开始的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提高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际交流,是各学校继评估后较为关注的一种资质认证工作,其基本理念为“成果导向”。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要求和学校特色确定本专业学生能够到达的最终学习成果,确定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并在过程中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级达到顶峰成果。学生最终成果既是成果导向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将决定学生的就业可接纳性、专业胜任性和社会适应性。[1]
二、成果需求分析
1.就业领域分析。根据我校十多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领域主要有道路与轨道建设、轨道交通运营、轨道交通维护管理、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咨询、物流与汽车服务工程等领域;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的需求调查,本科生可以进入智能交通和产品生产开发等领域。随着解决交通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智能交通、绿色交通以及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对交通人才的需求会有增加,尤其是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会需要大量的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人才。
2.能力需求分析。通过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调研,企业对大学本科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主要集中在“与学历不匹配的能力、手高眼低的工作态度、不够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为缺乏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企业现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专业能力: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职业技能(文案写作、软件操作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专项问题及突发事件的能力)。综合素质: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交往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基于办学特色的最终成果的确定
1.学校的办学特色。交通工程专业一般都依托学科背景而成立,如北京工业大学依托土木类、西南交通大学依托铁路类、武汉理工大学依托汽车类、长安大学依托公路类、中国民航大学依托民航类等。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能依托学校的强势学科力量,进行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和特色建设,提高专业特色和质量;又能借助于行业优势,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缓解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2.培养目标的确定。基于对交通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大连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办学特色,确定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轨道交通特色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具备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与施工管理、交通运输系统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道路交通、轨道交通行业和政府部门从事交通规划设计、交通工程施工与管理、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培养要求(最终成果)确定。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根据交通行业和轨道交通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依据培养目标,从满足工程认证和专业评估的角度,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终成果,也就是毕业要求确定如下:(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备从事交通工程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3)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运用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运用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4)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施交通工程实验的能力。(5)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本专业应用软件。(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7)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作业过程的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8)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资料收集和新知识获取能力。
四、培养方案设计
1.培养方向的确定。行业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场对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高能力”人才培养,定位为“技术与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就业和评估认证的要求。交通工程专业要为交通运输业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根据我校的轨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设置两个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和城市轨道交通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是传统的交通工程方向,主要面对道路设计与建设和道路维护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主要面对轨道交通线路运营与管理、维护等领域。
2.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保障课程。对于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认知通过马哲系列课程来理清,对外交流能力通过外语系列的课程来提升,科学逻辑思维通过数理系列的课程形成,健康的体魄由体育系列的课程来保障,工程基本技能由力学系列、电学系列、制图系列和计算机系列课程来奠定基础,初步管理能力由经管系列课程提供概念,人文素质课程由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来培养。
3.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交通工程专业的“5E”特色体现了解决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协调发展研究,才能保证交通的安全、绿色与高效。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着眼于打基础、培养全局观,从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管理运筹学、交通系统工程、交通工程总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交通规划、道路勘测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交通安全、交通分析、交通检测技术、交通系统仿真、智能运输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4.少学时下特色课程设置。目前培养方案的特色是降低总学分,减少教学时,将传统的教师“教”变为学生“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必须将方向中基础知识融入有限的学时中,高效地达到学习成果。城市轨道交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为主,设置运营组织与管理、工务管理、机电设备、运行控制、公共交通规划、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等课程。道路交通工程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为主,开设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材料、土木施工、项目管理等课程。
5.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实践能力将是培养目标的最终表现形式。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采用课程实验―工程实训―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逐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某一理论验证与应用,到某一专业技能的强化进而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和持续改进
1.教学过程。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学习过程的主体改为“学生”,以“学”为主。据北京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结合项目进行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进行实地训练,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自选题目。将理论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强化文案表达和自动化办公能力,强化专业基本技能和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开展学习成果评价改革,改变一张卷定终身的模式,注重学习过程质量和专业技能的考核,针对课程所支撑的能力,可以采用测验、讨论、小论文或是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辅助考核。理论课程、实践环节都要进行教学总结,针对学生能力达成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切实改进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以逐级达到学生的最终成果。
应用成果导向理念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目前大学教育低头族、旷课族涌现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还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艺术的研究。实践能力提高的最好的方式是去企业实践,因而探讨校企联合是以后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 车载终端 无线数据链路 电子地图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148-01
1 引言
GPS系统自从建立以来,在测量、海空导航、车辆引行、导弹制导、精密定位、动态观测、时间传递、速度测量等方面,显示出强大功能及无比的优越性。它具有使用方便,观测简单,定位精度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随着城市建设在我国规模的扩大,车辆越来越多,交通管理和合理的调度、指挥和警察车辆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在公安和交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交通发展如GPS定位技术的出现为车辆导航和定位提供了特定的实时定位功能。通过GPS接收器允许司机知道他在任何时间的位置。通过车载电台将GPS定位信息传到指挥调度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可以及时掌握每辆车的位置,并在大屏幕显示电子地图。
2 GPS基本概念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自1970年代以来,持续了20年耗资200亿美元,在1994年完成的,利用导航卫星测量和测距,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这是阿波罗航天飞机登月计划后美国第三大太空工程。今天,全球定位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最实际的,也是应用最广泛应用的全球精密导航、指挥和调度系统。
3 GPS技术特点
(1)定位精度高;(2)观测时间短;(3)测站间无须通视;(4)可提供三维坐标;(5)操作简便;(6)全天候作业;(7)功能多、应用广。
4 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功能有:(1)监控功能;(2)管理功能;(3)报警功能;(4)电子地图显示功能;(5)终端显示系统显示功能。
5 GPS车辆监控系统原理
安装在车辆上的GPS接收机根据接收到的卫星信息计算出车辆的当前位置,通信控制器从GPS接收机来提取所需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结合车辆识别信息形成数据包,然后通过无线信道发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主要接收站发送数据,并提取定位信息,主要根据汽车数量和组数的车辆,并在监控中心的电子地图显示。同时,在控制中心的系统管理员可以查询车辆的运行状态,根据汽车的数量合理调度车辆。
6 电子地图操作GIS
(1)根据监测目标、内容、性质、范围和其他需求分层,根据工厂,如公路、加油站、政府信息显示。
(2)缩放地图,使用矢量数字地图可以任意放大、缩小、移动,并能根据用户需要形成地图。
(3)属性查询,系统支持公路、地理、标记等多种查询方法,包括任何区域指定查询,指定的实体图形查询、数据库逻辑查询相关的数据项。提供用户指定的区域查询,例如查询根据地名、行政部门、用户查询等在指定区域屏幕上显示。
(4)层编辑器,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可能有错误的输入或混乱的原始数据编辑,也可以修改图形、设计线条、色彩、符号、笔记等,还可以结合复杂地形建立拓扑关系,用户可以添加新的道路。
(5)自动漫游,在一个移动的车辆可以更新屏幕窗口,可以将监控目标在某一窗口显示,实现自动跟踪和实时监控。
(6)测量:可以测量地图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和任意多边形区域的面积。
7 车载GPS智能终端系统
交通信息采集部分,包括车辆调度控制、电子收费系统和交通信息服务。这要求参与车载终端每个部分参与交通信息采集,需要车载终端提供精确定位车辆信息和车辆运行状态信息。在车辆调度控制部分,车载终端作为接收机控制,负责接收其指挥调度信息中心的信息;电子收费系统需要车载终端和收费站完成支付交易;车载终端或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给服务端接收司机和乘客请求。因此,车载终端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8 结语
本文基于GPS车辆监控和调度系统研究,有效地解决了道路和车辆发生的问题数量,在GPS卫星定位技术、无线数据通信平台的帮助下,巴士公司、出租车公司、长途客运公司得到了全面的信息,系统运营商实现了更加健壮的管理模式。同时提供了高效的操作效率,减少空载运行和交通拥堵现象,同时可以提高汽车防盗,提升了综合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陆建,王炜.城市出租车拥有量确定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
一、城市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急需城市管理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管理人才匮乏和知识背景失衡,加剧城市管理人才培养需求
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管理城市的人,专业化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效能和质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中观层次的城市管理人才、企业微观管理人才和国家宏观管理人才紧缺,急需一批在知识结构上文、理、工、经、管、法相互渗透、全面而完善的专业化管理人员。
(二)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催生城市管理人才需求空间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城市化率每年增长约为1.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会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基本建设,以及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和不断推进的旧城改造,为专业化的城市资源经营和城市综合开发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才需求空间。
(三)大力投资市政工程建设,凸显城市管理人才缺口及适配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市政工程的大力投资,以及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给市政工程注入了动力源,随着全国各城市加大市政建设发展和运营服务管理,使得人才缺口问题越来越凸显,专业人才的供给亟待解决。
(四)从天津市城市建设和发展来看,城市管理人才需求规模在持续增进
随着天津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配套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发展,催生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天津市近3年均处于城市建设发展高峰期。另一方面,天津市的土地和房产市场持续发展,为房地产项目、楼宇等管理带来了人才需求空间。
(五)突出和明晰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特色,放大城市管理人才需求供求匹配
目前,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城建、国土、市政、环保、规划、房地产经营开发、物业管理以及教学研究机构等部门或企业。基于城市各个领域科学化管理,从市政基础设施到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运营服务管理,从市政企业、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都急需补充大量管理人才。
二、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基础、目标及特色
天津城建城市管理专业是在学校城市管理学科群和学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基础上,依托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手筹建。在专业建设基础和条件上,学校于2011年组建公共管理系和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2012年获批自主设置城市管理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设立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专业涉及经济、金融、管理、工程等领域,具有承担城市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基本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天津城建经管学院城市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设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训练中心、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实验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微机应用实验室、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城市经济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36个),为本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和实习平台。
依托学校学科基础和行业背景设置,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基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了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其定位凸显服务城市微观层面管理上,突出在市政领域、楼宇经济领域、产业园区领域等建设和管理领域服务,以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等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为主,兼顾城乡规划与产业优化管理为特色,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和思维,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接受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等建设与运营服务管理实践训练,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从事城市建设与运营服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先进城市管理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城市微观层面管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天津城建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突出以下特色。
(一)依托基础夯实、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城建类学科基础平台
天津城建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城建类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致力于服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构筑了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与管理、城市环境与生态、数字城市、城市文化等六大学科群。本专业正是依托这六大学科群,重点突出城市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学科基础夯实的专业依托学科基础和平台,保障了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突出“一二三三二”人才培养特色体系
突出本专业“一个导向理念(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两个面向(面向天津城市微观管理、面向城市基层一线管理)、三个领域(市政领域、楼宇经济领域、产业园区领域)、三类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二类强化(强化以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运营服务管理为主,兼顾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建设项目建设前期规划分析决策和建成后运营服务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办学特点。
(三)明晰和强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性
与国内主要院校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看,天津城建设置本专业具体差异表现在:
1.培养目标定位方面。重点突出城市微观管理层面,强化具体某几个城市领域管理,注重涉及面精准和紧密契合天津和全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管理领域亟需人才培养的关键需求。
2.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内容相比,突出了城市不同领域设施建设项目前和建成后具体运营服务管理课程内容,比如开设招商学、城市建设项目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市政工程规划、城市工程可行性分析、物业资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学等专业课程。
3.毕业生就业方面。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政府机关、城市建设部门、城市非政府机构组织和相关教研机构从事规划、设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城镇发展决策研究与建设管理等工作,而且注重突出学生能够在城市市政建设和管理企事业单位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从事城市相关领域针对各类设施建设前和建设完成后的一线具体运营服务管理工作。
三、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天津城建对于城市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以下六大版块: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
该部分涵盖《城市发展概论》《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和作用,城市用地分类、评价、构成和布局,项目建设规划控制,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原理等知识。
土木工程基本知识
该部分涵盖《土木工程概论》《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具体而言,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公路工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土木工程的结构和施工技术等内容。
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该部分涵盖《市政管理学》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类型,城市水源保护及主要给水设施布局及城市污水量预测与污水处理,城市用电负荷预测与计算,城市供电网络,城市燃气输配设施,城市电信工程,城市垃圾收集和处理,城市工程管线布设,城市消防工程设施布设要求,城市灾害防范。
城市道路和交通管理
该部分涵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综合交通构成,城市交通调查,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枢纽设施类型与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该部分涵盖《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评价目的、内容、程序与基本方法及综合治理途径等。
智慧城市管理基本知识
该部分涵盖《智慧城市管理》《物联网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对以下知识的教学工作: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等。其中,核心课程涵盖: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城市管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数字化管理、土木工程概论、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主要专业实验涵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建设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数字化城市管理课程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设计、城市建设项目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等。主要实践环节涵盖:城市管理专题调查、城市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一,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建立3D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城市实验室、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通过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沟通,建设实习基地,以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针对所需知识及技能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强化“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基地实践”链式化培养。
第二,组合立体师资力量。任何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交流和共识,特别是新生事物的建设和培育。因此,城市管理专业发展必须吸纳先进理念、优秀的人才,以开放的思维,组合立体师资队伍,将相关专业的教授、知名学者、社会需求方请到队伍中来,群策群力,共生共建。
关键词: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意义;内容;建议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开展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研究也日益重要。如何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的科学化,协调好人、车、路及管理部门的关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交通实际的管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的公路交通,是安全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若干理论
安全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负责,安全就是稳定、就是发展、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安全管理居各项管理工作之首。有关国际资料统计表明,国家或企业组织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产出比是1比80,所以安全生产是最值得投入的高回报项目。布置任务,先布置安全工作;督察生产,先督察安全业绩。
企业制定全年安全生产重大责任性事故的目标,在此总目标下,各基层单位(集体)制定各级各项工作的安全目标,细化量化。
划分安全责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用严格的制度和规章约束行为,从班组到全公司严格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网络,配备专、兼职安全员,严格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在具体工作处理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可称之事故预防的重点。安全工作重点,就是找出人和物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安全工作要有抓手,有突破口,通过开展活动把安全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
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多车道、具有中央分隔带、全立体交叉、集中管理、控制出入、多种安全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具有行驶速度高,通行能力大等特点,由于高速公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交通事故大为减少,其事故率只有一般公路的1/3—1/4,但是由于高速公路上车速快,一旦发生事故,其严重性增大,高速公路事故的死亡率是一般公路的两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伤人数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起步不久,驾驶员对高速公路不熟悉、不适应,也和高速公路管理水平落后有关。我国正处于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时期,高速公路发生重大事故,其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所以,研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职称论文
二、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是一个由人、车、路、管理组成的系统问题,这4个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任何因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交通安全。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高速公路上的事故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占95%。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制动性能、转向操纵性能等对交通安全也有很大影响。高速公路本身的构造、安全设施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交通管理,对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将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讨论:
1、人的因素
由于高速公路全封闭、全立交,路况良好,所以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不需采用很多措施,这样导致驾驶员警惕性下降,一旦遇到问题,反应不及时,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缺少高速公路行驶经验,缺乏高速公路交通常识,驾驶员长时间疲劳驾驶,以及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法规意识薄弱,例如:无证驾驶、酒后开车、超速行驶、违章超车及违章装载、车辆间距过近等。在雨雾天气及路面结冰或雨后积水时,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外,乘车人在高速公路上随意上下车以及擅自在高速公路上穿行都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
2、车的因素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速高,所以要求车况良好,发动机、轮胎、制动系统都应该在行驶前进行维护和检查。轮胎爆裂是我国高速公路发生交通
事故的最普遍原因之一,因此而引起方向失控的情况十分严重,占车辆引起交通事故的19%,其他的原因包括发动机故障、发动机过热、电气故障、燃料用尽等。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要注意规定车速,还要注意应与其他车辆保持一定距离,车速过高或过低都是十分危险的,要注意行车道的占用,还需注意载物的规定,不要超载,不要偏载而造成离心力过大而发生交通事故。
3、路的因素
路的因素主要指高速公路的线形设计和道路结构。其中线形设计与交通事故关系较大,如道路的曲率半径过小、直线距离过长、视距过小、纵坡过大,平纵线形不协调等。此外,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和抗滑性也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行驶的原因。由于高速公路车速高的特点,路面上的一个小石粒或路面结构小的破损都可能导致大的交通事故,故高速公路的保养也非常重要。
4、管理的因素
高速公路管理,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模式,由于“一路两制”即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职责不清,使得管理出现问题。此外,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科学化管理水平低,也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因素。高速公路安全管理部门应对高速公路提供有效的管理,为人民提供安全、舒适、通畅、迅捷的行车环境,从而减少交通事故,保证通行安全。
三、针对安全管理体系提出的几点建议
1、应对驾驶员加强教育和管理,提高驾驶员的素质,针对高速公路的行驶特点,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让驾驶员懂得高速公路行驶中的注意事项。对违章的驾驶员进行教育处理,使之从中吸取教训。驾驶员在行驶前应注意制定合理的行车计划,不要疲劳驾驶,不要超速行驶,对车辆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应按要求使用安全带。此外,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安全法规教育,使人们了解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的区别,加强高速公路安全附属设施的管理及维护,从而杜绝乘车人在高速公路上随意上下车及行人穿越高速公路现象的发生。
2、保持良好的车况,严禁超速行驶,注意保持车距,严禁超载。对超速、超载的车辆进行必要的处罚,并结合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3、我国的高速公路设计是以汽车的计算行驶速度来决定线形标准的,但是在高速公路上,许多汽车都是以大于计算行驶速度的速度行驶的,所以,笔者认为公路的设计应以一个大于计算行驶速度的速度为标准来计算各种线形指标,这样做,虽然工程造价提高了,但交通事故却会下降,那么社会效益还是比较好的,而且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这样也适应汽车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此外,在道路设计时,选用合适的线形标准,注意道路的平纵线形配合,道路的路面设计及施工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且在道路投入运营后,注意养护与维修,在线形不好的事故多发地带要设立醒目的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近些年,城市规划中出现诸多通病,如规划万能、违法审批建设、规划万变、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先审批后规划和擅自设立开发区等,表明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滞后。本文分析了福州城市规划中在城市规划编制、用地供需、交通道路、生态环境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了应对措施,旨在为城市规划工作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体制;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104-05
收稿日期:2015-04-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规划以其高度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政策性,在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协调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和提供高效城市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一、福州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编制
(1)规划滞后,控规覆盖面不全。在规划编制中,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不够,使规划适应不了市场经济下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的引导方向不够明确,造成福州东部城区(鼓山片和快安片)和机场至福州方向发展滞后。另外,目前五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内仍有约77平方千米未重新修订控规,控规覆盖面不全。部分已编制完成的控规主要针对用地功能布局进行规划控制,缺乏对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规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往往偏重领导的意见,而忽视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规划编制和审批的过程往往流于形式,造成规划不能深入人心,失去了规划实施的群众基础。
(3)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不够。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的基础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建设单位乃至各级政府随意调整规划,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增加建设容量,使技术上原本合理的城市规划面临调整。部分领导干部忽视规划的权威性和刚性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规划实施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有的甚至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却已经大兴土木建筑。
2.用地供需
(1)建设用地拆迁交地比较难。随着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向莆铁路、绕城高速、渔平高速和福清核电等一大批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用地总量明显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共获批征集体土地16 087.22亩,已交地13 688.59亩;2014年共获批征集体土地11 642.52亩,已交地2 434.68亩。以上数据表明,征地量与交地量的差距逐年扩大,特别是2014年二者差距明显,除了受到宏观经济面影响外,主要还是征地、拆迁交地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造成交地量大幅缩减。
(2)违章建筑多,拆迁成本高。据初步统计,目前福州约有违法建筑450多万平方米,分布区域广泛,多处于正在开发的新区和逐步城市化的近郊乡镇,如金山新区以及近郊城门、盖山、新店和上街等乡镇。其主要根源:一是对城区周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只堵不疏。二是执法力度不够。三是盖违章建筑成本低,“利润”高,有利可图。四是不适当的拆迁补偿也诱发和驱使部分村民在拆迁地块和重点工程周边进行违法建设以获取经济利益。
3.交通道路
(1)路网结构不合理,路网系统总量不足。福州市区现有路网指标除主干道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外,其余道路(快速路、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均低于国家标准。道路网密度按国家规范要求至少应为5.40千米/平方千米,目前国内同类城市一般达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而福州仅为4.34千米/平方千米。次干道和支路缺乏配套,断头路和瓶颈路较多,整个次干道和支路系统不成网络,可达性差,交通不便。据统计,近几年道路年均增长不足5%,而私家车年均增长29.10%。且新增道路主要集中在城市新区,私家车出行高度集中在市中心区,增加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的压力。另外,过江桥梁两侧缺乏集散性道路,也影响着过江交通效率。
(2)交通组织不合理,交通科技管理水平不高。在完善中心城区路网体系过程中,缺乏整体交通组织规划,特别是单向交通组织的规划研究。在“堵点”的交通组织优化上需要打通的道路、改造的节点(如铜盘路/福飞路口、华林路/树汤路口、华林路/福寿巷路口、白马路/宁化路口、福马路肿瘤医院门口、金鸡山隧道北出口和福飞路/南平路口等)缺乏整体协调,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福州大外环高速公路网尚未形成,从福州中心城区出行尤其是往返机场或上高速公路的车辆需穿越福州中心城区,过境、货运交通与城区客运交通混杂在主干道上,交通疏散缓慢。另外,交通管理设施科技水平不高,也阻碍了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
4.生态环境
(1)饮用水源地存在污染隐患。福州城区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污染隐患。东区水厂水源地连江塘坂水库水体受上游古田县石板材加工业废水、罗源县畜禽养殖污染的影响;东南区水厂取水口受内河污水、海水顶托的影响;城门水厂、义序水厂取水口也受仓山区城门镇、盖山镇畜禽养殖和周边生活污水及取水口上游采沙、堆放垃圾等污染的影响,饮用水源水质不稳定。
(2)部分内河存在脏乱差现象。由于部分内河沿岸没有铺设市政污水管道,或已铺设但由于排污单位必须先缴纳接管费后污水才能接入污水管道等原因,造成大量的垃圾、生活污水和个别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内河。一些“城中村”及城郊结合部的大部分居民沿河建房,生活污水直排内河。城郊结合部一些外来人口生活垃圾随处丢弃,严重污染内河水质和河道景观。
(3)城市绿地指标仍然偏低。福州园林绿化三项指标虽已达到宜居城市的要求,但均处于临界点。2009—2014年,福州园林绿化三项指标始终处于徘徊状态,城市绿地总体绿量不足,道路绿化达标率也还有差距。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充分利用现有山体资源进行扩绿、增绿建设,持续提升园林绿化三项指标有待进一步努力。
5.体制机制
当前城市管理权责利不一致,缺乏活力。城市管理单靠一个部门单兵作战的体系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对城市管理的责任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多靠突击办法,街(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有待强化。市级对区、街(镇)的指挥和督导作用还需加强。目前福州城市管理中的环卫、市政、房管和绿化等作业管理部门属于行政式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仍处于行政命令和计划调度的模式中。由于是独家垄断管理,致使管理松懈,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低下,缺乏活力。
二、解决福州城市规划问题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福州应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目标,以更宽的视野谋划新一轮城市规划,以更高的层次加快城市建设,以更严的标准提升城市管理,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市洁、行便、市民素质高”的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
1.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实现有序发展
(1)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树立超前、高标准的规划理念,以规划引导城市建设发展。近期规划重点是东部城区和机场至福州方向,大力推进这一带开发建设,高起点规划,将其建成福州标志性都市带,提升福州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区控规重新覆盖工作,按轻重缓急安排规划编制重点任务,城市中心区、马尾快安、罗星、琅岐片区、旧城改造区和拟出让的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按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建设宜居城市的标准开展城市新区规划,同步完善旧城规划。提高新区各项公共配套设施的标准,解决旧城区历史遗留的公共服务设施薄弱问题,完善各项公共配套设施规划。规划注重城市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升城市品味,优化人居环境。
(2)增强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的要求,积极转变城市规划修编方式,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强化对城市规划实施工作的监管,严格落实城市规划的空间管治要求。凡已纳入城市规划“蓝线”、“绿线”、“紫线”和“黄线”管治的空间,必须依法加强控制。增加规划的透明度,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支持和监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对城市建设重大规划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评审和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体制,促进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城市总体规划须依法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方可上报审批。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论证及公示阶段,提前告知人大,以便人大介入和参与,加强规划把关。规划调整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规划成果展示制度、规划审批变更听证制度以及违反规划管理行政追究制度。
2.破解城市建设征拆难问题,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健全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一是拆迁补偿要弱化区位差异,适当提高征地拆迁补偿价格,加大政府奖励力度,让绝大数群众能就近买得起与被拆迁房屋面积相当的房屋。二是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适时根据物价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行调整。扩大制度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失地农民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实现有能力就业的尽量就业。三是加快安置房建设。实行“安置先行”政策,打破村镇界限,选择合适地段,建设大型失地农民居住区,集中建设,分批安置。四是规范留用地安置政策。立足于建立简便易行、又能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机制,出让一些区位好、商业收益高的地块,由政府统一建设一批物业,作为村集体留用地的货币补偿。
(2)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建设。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刷写标语、组织宣传车入村播音、散发宣传单、邀请新闻单位采访报道和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在农村广泛宣传守法用地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依法用地意识。二是开展执法巡查。建立动态巡查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特别是违法建设较为严重的仓山和晋安的监控与巡查。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违法建设分门别类查处,对已经列入建设用地计划范围内的违法建筑坚决予以拆除,全力维护规范有序的土地管理秩序。
(3)改进农村住宅用地管理办法。结合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住宅建设思路,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取消农户单独建房,引导各地在城镇规划区内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新型农民社区,促使农民向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农村居住建设用地。鼓励和引导农户腾出无人居住的旧住宅,由村集体统一进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使“城中村”村民转为市民。
3.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1)继续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增加路网系统容量。一是打通片区道路瓶颈,提高路网密度。根据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规划,加大设施建设投入。新建、拓宽一批道路,增加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使路网的级配达到宜居城市标准,提高中心区的交通疏导能力。二是推进二环交通节点改造,建设白湖亭立交,拓宽金鸡山、象山隧道和鳌峰洲大桥,消除局部蜂腰路段,进一步完善二环路快速路的功能。加快三环路建设。完善金山大道、浦上大道和国货路等二环与三环之间的主干道,盘活整个路网,建立城区各区域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提升路网的整体功能,保障区域间的通达性。三是推进环路与外围交通连接线道路的建设,建设螺洲大桥、甘洪路和后塘路等连接线,建立城市中心区与大学城、青口汽车城以及福清、长乐、马尾等外围组团之间的连接道路,加强福州路网与国家高速路网的衔接,强化周边地市以及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之间的联系,提高市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合理规划建设停车泊位,加强停车场管理。规划部门要在城市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合理布控停车位。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推行政府扶持的业主管理模式,鼓励各类建筑物配建的停车场和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加紧落实《福州市停车场建设管理规定》,规范城区停车管理,黄金地段和繁忙时段停车进行价格调节,提高收费标准。在住宅建设比较完善的地区结合小区道路设立停车位。先期在鼓楼和台江区重点区域建设停车场(库),以点带面,带动城区公共停车场(库)的整体建设,从而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
(3)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提高交通管理水平。规划、建设、设计和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城区“堵点”交通问题的科学研究,认真查找产生交通拥堵的原因,采取措施,挖掘路口的交通潜力,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对一些畸形交叉口和重要节点等进行道路的局部改造,重新进行渠化设计和交通组织优化。对改建有困难的路口,采用调整公交线路和限制车辆行驶等措施,简化交叉口的交通。制定市区单向交通组织总体规划,根据交通组织优化的要求打通断头路,疏通小街巷,改善路口通行条件。积极建设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此外,开展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市民。
4.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城市
(1)开展城市内河景观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内河整治要突出显山露水和建设亲水性、生态性河道的特点,注重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使之成为旅游景观和亮点。重点抓好白马河、东西河、晋安河、茶亭河和光明港等主干河沿线景观综合整治,同时要兼顾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河道”,对污染严重的河段先行治理。在治理中对不同河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理办法,并充分应用高新技术实施治理。近期过渡性措施:用大口径雨水管替代或改为暗涵,接入雨水管系统;采用生物和生态等技术对污染水质进行处理。长远主要是保留部分景观水体,结合地块开发完善污水管网全面截污,采用水生物修复技术等。
(2)完善污水设施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在加快建设原计划实施的污水处理项目(洋里污水处理厂二期及厂外管网二期工程、连坂污水处理厂及厂外管网工程、金山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等)的基础上,提前实施新店浮村污水厂及其厂外配套管网工程和洋里污水厂三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内河周边地区和棚屋区改造建设,杜绝污水直排内河。将全市餐饮、娱乐行业的污水、公厕化粪池、垃圾转运站的渗滤液和污水管部分强制接驳到污水管网,将洗车场污染源全部迁至二环路以外。
(3)保护闽江和敖江流域饮用水源水质。认真执行省里保护闽江和敖江流域的规定。沿江市、县(区)政府要全面拆除关闭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生产性和经营性排污口,取缔开矿、采砂及一级保护区内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有计划地搬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居民。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必要的隔离带。加快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加快闽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和敖江干流沿线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布局,坚决遏止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企业。严格控制敖江流域石材等行业污染排放,取缔关闭流域内所有无证、未达到最小开采或加工要求的矿(山)点和石板材加工点。开辟福州大樟溪战略性水源,为福州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4)增加绿量,提高档次,确保园林绿化水平。实施“绿线”管理制度,凡划入城市“绿线”内的土地只准用于绿化建设,不准进行经营性开发或挪作他用。做好“山”的文章,增加绿地面积。除了已建成的山地公园外,要充分利用城内大小山头建设公园,既保护城市的山水骨架,又增加了市民休闲活动的空间。做好“水”的文章,充分利用福州丰富的水网资源,规划建设滨河绿带网络系统。实施重点绿化工程,打造城市园林精品。继续抓好道路绿化景观改造,加强城市绿化管理,推进墙体和屋顶绿化等绿色社区系列“创绿”活动。
5.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
(1)完善市、区、街“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的职责范围,强化市级与区级具体职能部门上下联动,加强街(镇)的城市日常管理执法职能。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物业部门的管理潜力,落实各层面管理职责,形成立体交叉管理网络,通过疏堵结合和源头控制,变突出整治为长效管理。发挥处在一线的街(镇)的组织、协调作用,该放的权利要下放,赋予街道相应的管理职权,解决纵向条块因力量有限而管不到“底”,处于一线的街道又因管理职权缺乏而管不到“边”的问题,做到权责一致,事权与财权匹配,形成统一管理、条块结合、齐心协力和齐抓共管的局面。
(2)深化城市管理工作部门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市政、园林、环卫和房产等相关部门,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干分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实行管理与服务分开。这些部门负责养护和修缮的大部分职工与管理部门脱钩,成立专业化公司,走社会化和企业化的发展道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行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等有偿服务,支持外商、企业与市政合作,共同发展公用事业。二是建立新型工作关系。管理部门和作业公司建立新型工作关系,以经济契约形式实行委托管理和作业,并由管理部门按规定对公司业务工作进行专业检查、监督和考核。改革环卫、园林等部门的用工制度,采取少用固定工,多用临时工,对固定工实行定额承包责任制,并将部分道路清扫、园林绿化任务承包给清洁公司和工程队。三是进行职能归并改革。具体如何整合这些部门,有待新一轮机构改革同步进行,建立职能清晰、责任明确和管理高效的机构。
(3)建设高素质的城市管理和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大对城市交通和管理等执法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其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先培训,后上岗,增强其管理好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结合工作实际,量化目标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的“管事率”,激活用人和管理机制。对在绩效考核中表现优秀的,予以重用。针对城管执法力量不足问题,充实和壮大城市管理队伍,以适应福州“海西”建设大环境需求。
三、结论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合理进行规划,可以准确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项工程建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环境清洁、设施完善、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合理布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逐渐步入了科学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朱文俊.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及价值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赵民.城市规划行政与法制建设问题的若干探讨[J].城市规划,2000,(7):8-11.
[3]周建军.制度创新背景下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7,(11):47-51.
[4]汤黎明,庞晓媚.关于地方城市规划法规的思考[J].规划师,2005,(9):9-11.
[5]董贺轩,卢济威.作为集约化城市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深度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1):54-61.
[6]李蕾.开放下的聚合——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设计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6):84-92.
[7]刘贵文,曹健宁.城市综合体业态选择及组合比例[J].城市问题,2010,(5):41-45.
[8]凌晓洁.城市综合体前期定位方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