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23 10:43: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篇(1)

一、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三大变化

1.课程理念更鲜明、简洁,凸显地理课程价值功能

原“实验稿地理课标”涉及的学科课程理念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共六条”,而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将过去的六条理念重新梳理整合为三条,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可以说,这三条学科课程理念紧扣时代脉搏,凸显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在培养公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文字简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教师时刻牢记本学科的三大理念并在地理教学中加以体现。

2.尊重差异性、不均衡性,重新调整“标高”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且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而国家制定的本学科标准就只有一个。因此,如何考虑标准的通适性问题,是课标组修改地理课程标准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新版地理课标在尊重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方面,重新调整了“标高”,在部分较难内容上,降低了要求,如删除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取而代之的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使国家课程标准更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奠定了基础。

3.标准更具操作性、指导性,令人耳目一新

过去的实验稿地理课标的一些条目,在行为动词的搭配,要求的具体化、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存在指向性不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等问题。而新版地理课标针对这些原实验稿地理课标所存在的问题均做了修改,如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修订为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为“认识”等。其许多变化之处,令人耳目一新。

二、落实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高度重视课标,摈弃轻课标重教材的错误认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因为学科课程标准在内容上通常具有以下一些要素:以学科内最重要的内容且长久不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有利于公民素养的培养,满足学生今后工作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具有发展性等。可以说,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然而,在实验稿课标使用中,许多一线教师片面认为,课标与自己的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只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进行备课并实施教学即可。由于这种错误认识,致使部分地理教师教学盲目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甚至增加课改前老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仅注重知识传授等,从而加大了教学难度和学生负担,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重新学习和领会地理学科课程标准,是广大一线教师把握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地理教师当前专业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重心。

2.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教师自身教学行为

地理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技能方面有许多具体要求。这既是新课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技术和途径。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地理学也不例外。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获取地理信息和资料;二是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三是形成结论、成果展示。这其中就涉及地理学科的探究发现法、野外考察法、观察观测法、社会调查法、脑中地图法、文献资料法等。而作为地理学科的地理技能,则是思考地理问题的必要工具和技术,它是地理学了解地球上自然、人文现象和过程的特有方法。具体来讲包括: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等。

反思目前的地理教学,许多教师仍停留在就地理知识而讲知识的层面上,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仍显得非常薄弱。其原因之一即是没有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髓,缺乏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因为单凭教材难以逐一落实课标所提出的若干学科方法和技能的条目内容。

因此,只有掌握和领会学科课程标准,才能养成依据课标备课,逐一完成课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在教学中体现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可以说,课标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和了解课标,发现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这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等。

3.改革教学评价,发挥课程标准重要作用

尽管新课程已经推进了十一个年头,但是许多地方涉及的考试内容仍未完全按照学科课程标准来确定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这致使许多一线地理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教材,死记硬背教材中那些所谓的重要知识,就能让学生获得好成绩,课标也因此变成可有可无的指南。具体表现为:过分依赖纸笔考试,仅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对平时地理学习的评价权重还非常小等。还有一些地方将义务阶段地理考试纳入了中考,虽然客观上有利于提升本学科的地位及提高本地区将来文科生的高考成绩,但另一方面又拔高了教学要求,将水平考试变成了选拔考试,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地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篇(2)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启迪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地理是我市中考的考查科目,也是我省高考的必考科目,学生地理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中考和高考的成绩的高低将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如何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谈些看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素养

实施新课标后的初中地理教学无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启迪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一种要求和期望。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我们要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要向同行学习,要向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学习,要向理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地区学习努力提高教学素养为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动力。

二、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学习热情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好学"、"乐学"是学生学习好的前提条件。而"好学"、"乐学"主要看学生是否对该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所有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地理课常用的一些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模型、课外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其它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而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教材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以它所提供的范例为情景形成某种基本的观念和思想,形成同一种观念和思想的范例有许多,途径也是多样化的,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形成同样的观念可以选用不同的范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教材中的素材,只要能够促进观念的形成同时又适合教与学要求的任何素材都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上降水和降水分布这节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巴黎、乌兰巴托、北京、新加坡、阿斯旺五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了解每一幅图的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再把这五个地点落实到地图上,让学生观察这五地在空间的变化。这种把板图和多媒体结合起来,很具实效性。我上《美国》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以人文形式体现美国所处的温度带和地形特征的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想想看?"如果你到美国去旅游,在美国的哪些地方能欣赏到A地、B地、C地的自然风光?

活动二:"猜猜看?"如果你从美国的西部旧金山乘车到东部纽约去旅游,你能依次说出沿途经过的主要的地形区吗?

这是一个以旅游的形式,把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旅游非常感兴趣,这就吸引学生观察美国不同地方的景观,让学生从感官材料入手判断美国处所的温度带,根据对景观的观察,判断出美国各部分所处的地型区,并分析其地型特征。多媒体课件能把比较生硬的两个知识点以富有人文色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再有机的结合一下板图,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填出美国所处的温度带及地形特征,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知识点又能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了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三、解放学生手脑启迪学生思维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启迪学生思维。在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动脑,启迪的学生思维不要怕出错不要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虽然是一个研究无极限,追求无至尽的课题,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素养、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解放学生手脑启迪学生思维就一定能够最大化地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史瑞瑞.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区域地理;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73-04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地理历来是我国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核心,也是地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以区域地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本次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将7~9年级《地理》分科课程的内容定位为以区域地理为主。

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条规定:“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条规定:“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无论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动机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首位,显然本次课程改革将其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本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区域内容的选取进行研究,旨在让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编制者和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者以及广大的中学地理教师了解学生眼中的中国区域划分情况和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的兴趣所在,以帮助广大教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地达成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了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信息,还对25名学生、10名中学地理教师和2名在大学教授中国地理的教师做了访谈。

(二)调查对象

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代表性,在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笔者从青海、山西、山东、内蒙古、北京、河南六个省级行政区随机抽取了高中和初中学生800名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生既有女生,也有男生,既有高中学生,也有初中学生。调查对象的分布和构成情况见表1。

(三)研究过程

在明确研究目的、收集所需资料之后,围绕研究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征求部分专家的意见后,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之后,先从浙江省某中学抽取40名学生作为测试样本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原来的项目内容、排列顺序加以改进,再确定了调查问卷,最后进行正式调查。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手段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658份,回收率为82.25﹪。

三、结果整理与分析

(一)中学生印象中的区域特征

从被调查者填写的情况来看,各大区域中在学生印象里最为深刻的,大多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有饮食、建筑、风景、经济、气候、景观、特产、歌舞、河流、自然灾害、人口、地形、资源等,例如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西北的沙漠、新疆羊肉串、青藏高原独特的风光等,越是他们感兴趣、越是新奇、越是贴近生活的事物,他们的印象也越深刻。另外,在学生印象深刻的地理事物中,只有部分内容是从地理课堂学到的,大部分地理知识,例如青岛啤酒、天津狗不理包子、青藏高原粗犷的歌声等都是在生活中学到的。

(二)中学生所感兴趣的区域地理知识及对区域地理的兴趣

学生所感兴趣的区域地理知识主要有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生活习俗、资源、经济、地形、发展前景、建筑、珍稀动植物、小吃、旅游景点、奇闻异事、气候、风土人情、各地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育水平、知名学府、各地涌现的名人、人们的生活、交通状况、各区的城市、军事、服饰、各地特产、、人口、环境保护、知名企业、语言、名山大川、种植的农作物、传说、工农业状况、歌舞等。

从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于贴近生活并能与自己产生感情共鸣的区域地理知识兴趣较浓,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开始关注各地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约有5﹪的同学对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感兴趣,显示了学生们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建立在了解区域地理知识的价值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从区域地理知识中“求新、求奇、求乐”的基础上。还有约40﹪的同学对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的兴趣一般。

绝大多数学生非常想了解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表明学生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还有几名同学在选择了“想”之后,后面又特意补充了一句:“只可惜不知道。”

(三)中学生对中国区域划分的看法

分析发现,约占42.4﹪的学生对四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表示认可,理由主要是这样划分简单、不烦琐,便于学生记忆,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突出各区的区域差异。这种结果除了说明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确实较为合理外,也说明了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经过几年的采用,已经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分析也发现,目前存在于中学生头脑中的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五花八门,区域的概念模糊不清,非常零乱,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东南地区、华西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部季风区、西部非季风区等多种区域的名称,大部分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地理区域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学校所在的区域。例如青海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学校到底属于西北地区还是青藏地区,甘肃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学校到底属于西北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四、结论与启示

一是中学生所喜欢的区域地理知识有生活化的倾向,对与生活贴近的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生活习俗等知识兴趣较为浓厚,而对于自然地理的一些原理兴趣很淡漠。另外,地理课堂已不再是中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途径,特别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等成为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报纸杂志、外出旅游等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补充渠道。而且,学生通过地理课堂以外的途径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甚至比在地理课堂学到的知识记得更牢固、印象更为深刻。

与教学大纲相比,无论高中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没有根本的变化,但新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知识、技能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另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列为新的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变化对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广大的中学地理教师,应千方百计增强地理课程、地理教科书和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努力培养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对于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初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想象和创造热情,尽管这种想象有些过于幻想和片面,但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因此,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编写中国区域地理部分时,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激发学生地理想象的内容。

二是目前存在于中学生头脑中的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五花八门,区域的概念模糊不清,非常零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的中学地理课程至今尚未出现一个得到大家公认的中国区域地理划分方案,近几年出现的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尽管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编写的教科书中有不同的中国区域划分方法,这种局面势必造成学生头脑中中国区域概念的模糊。

笔者曾对我国20世纪初至今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较为典型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总体来看,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经历了一个“不划区、分省讲述将位置邻近的省区合并在一起讲述分区”的过程。而且分区方案五花八门。

(2)受到生活中普遍沿用的区域概念的影响。例如,学生们从平时的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以所在区域命名的大学名称,或者从电影电视等其他多种渠道能听到许多区域的名称,但有些名称与地理教科书中的区域名称不相一致,使得学生无所适从。

考虑到既符合区划的原则,同时,出于尽量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区域概念保持一致,以避免混乱的想法,笔者认为中学地理课程中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区域应该是有层次的。首先,按照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把全国在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区域,然后再对每个区域根据区域差异进行进一步划分,例如,北方地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2)为了与日常生活习惯相一致,将全国划分为华东、华中、华南、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等区域,然后做一下补充:“人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当然,究竟划分为哪些区域,要经过科学的研究。有人可能担心这样划分,区域数目太多,其实,对于国土面积如此辽阔,地域差异如此之大的国家,划分出七八个根本不算多,只要我们研究一下世界其他一些大国中小学本国地理,就会发现,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本国地理分区的数目一般较多,最多的有二十个左右。例如在英国中学高年级《英国地志》中将全国分为十八个地区,美国的一些小学地理课本把美国分为七个大区。原苏联实行九年一贯制,九年级学习苏联经济地理,其中把俄罗斯分为十个区域进行讲述。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和征求中学地理教师的意见后,最终对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教学只做了如下规定:“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例如,本标准规定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1]中国地理教学至少选择五个区域。至于中国地理的五个区域的大小和具体范围都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自行决定,只要是五个不同尺度的区域即可。只对区域选择的数量进行规定,一方面保证了学习的覆盖面和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必学区域的个数,可以加深对所学区域的印象,掌握学习和了解一个区域的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从目前使用的新课程标准教材来看,虽然选择的主要区域大部分还是相同的,但是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差异。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于区域地理所做的这种规定,虽然避免了无休止的争论,但是,中国区域划分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所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中国区域划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韩渊丰.中国区域地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J].地理学报,1983.

Research of China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eographical Knowledge

about the Chinese Regions

SHEN Da-kui

(School of Education a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China)

篇(4)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实验稿在整体结构框架上是相同的,仍沿用四部分的结构,各项目也与实验稿保持一致。但修订稿在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上有较大的修改。

一、前言的修订

1.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更加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培养方向,明确提出“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也是修订稿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需求的结果。

2.课程性质部分

课程性质部分修订稿作了较大的调整,明确地指明了地理课程性质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特征,在原来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三大特征。它立足地理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了地理教育特有的德育价值和素质教育功能。

3.课程理念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表述更加简洁,把一些重复性的理念作了删减。删除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三大理念。

4.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初中学习中的四大内容没有变化。虽然修订稿仍然没有严格规定四大学习内容的顺序,但修订稿提出“地球和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这种变化强调了地球和地图的基础性,更加契合修订后注重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对教材编写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另外,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对乡土地理也作了调整,由过去的“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调整为“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这种变化更加符合课程标准注重“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二、课程目标的修订

对课程目标的修订整体差异不大,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以及为生活服务的课程定位体现得更加明显。如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中,修订后的标准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还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由较含混的“学会”改为明确的“掌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在继续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适应当前全球形势和我国自然灾害发展频繁这一国情,增加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这一情感目标。

三、课程内容的修订

1.内容标准的修订

对内容标准的修订更注重学生的操作性。

(1)强调动态的学习,降低学习难度。如实验稿的标准中关于人口和民族这部分内容,标准是“说出我国人口数量”,但该条标准在修订稿中删除了。这样学习更加灵活,也能更好地处理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态学习观。

(2)适应环境变化,增强知识的“生活性”。如在天气的学习中,“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修改为“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表述更加具体;在自然资源的学习中将过去的“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修改为“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另外,为了适应全球环境的新特点,使地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修订稿中增加了更多“生活性”的知识。如自然环境学习中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这条标准,在乡土地理中也要求能“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的影响”。

2.对活动建立的修订

(1)活动建议部分采取活动类型指导和具体建议结合的方式。不同于实验稿中各学习内容后提供具体的活动建议,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每部分学习内容之后的活动建议部分采取活动类型指导和具体建议结合的方式。如在海洋和陆地的学习中,活动建议部分指出:“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此为活动类型指导。“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展、大陆漂移。”此为具体活动建议。这种宏观和具体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更具提示性,广大一线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类型指导设计出更多的课堂、课外活动。

(2)活动建议提供的具体活动时效性更强。如“围绕‘高速铁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体现了当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些问题。

(3)活动建议中的活动更能体现科技发展对学科的影响。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

3.对说明部分的修订

为了照顾到各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说明部分对哪些内容为选学作了明确说明。世界地理中的南、北极地区,中国地理部分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列为选学区域,乡土地理由过去的必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同时降低了世界地理中地区学习的最低数量,由5个减为4个。此外,在乡土地理中提倡各学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四、实施建议的修订

1.教学建议部分

实施建议仍采用原来的编写结构,但各种建议更细致化,可操作性更强。它更加强调了教师教学的重要性,用举例的方式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可以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学习,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进行救援的任务”。

2.评价建议部分

评价建议部分修改较大,在进一步细化对三大课程目标评价要点指导的同时,更是将当前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单列出来,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众多可参考的具体评价方法。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建议部分还增加了“评价的实施”和“评价结果的解释”两大内容,指导性更强。

3.教材编写部分

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更加强调教材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提出要“充分考虑地理教科书的地区适应性”。这部分更好地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增加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两条建议,并增加了对中学必备教学用具的要求。这些时代特色更加明显。

五、解析修订版地理课程标准

1.突出学科特点

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和人文的基础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决定了地理是中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而要想学好地理,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修订后的标准在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地理特色。强调了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2.创新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修订后的标准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成就,如增加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把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如开展高速铁路建设利弊的辩论,说明人类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

3.照顾地区差异

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改变了原来一刀切的方式,规定既有必学内容,也有选学内容。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内容,也可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差异性,能较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4.紧密联系生活

由于初中地理在基础教育中目前仍处于“副科”的地位,所以学校、老师、学生对地理的关注较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修订后的标准更加强调地理的“生活性”。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地理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主科为升学,副科为生活”,虽然有点偏颇,但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是有益的探索。同时,这也更加符合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这一定位。

5.利于教师潜力挖掘

在实验稿的实行过程中,就有一线教师提出标准的活动建议较少。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标准在给出更多时代气息浓厚的活动建议的同时,还提供了可进行的活动类型。这种方式能给一线教师更多的启示,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适合当地的地理活动,可将专家的指导和一线教师的经验相结合,充分挖掘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澄,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读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7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获得地理的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也是教师地理教学的必备课程。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能够以图标、符号等简练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知识与原理,向学生传递许多隐藏在地图中的深层地理内容,因此,熟练正确的读图能力不仅是学生应对地理考试的必备法宝,也是学生提高地理素养的关键步骤。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图的作用,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这种形式虽然能够让学生以最快的形式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但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地理技能的提高没有丝毫的益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尝试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衍生出的学生只是将地理知识记忆下来,在面对地理地图时也只是试图将背诵的知识套在地图中,并没有掌握基本的读图能力,一旦进行改动学生就无法对地理地图进行解读。读图能力是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过程中必需的能力,是研究地理的基础,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合理安排读图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

高中地理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知道地理名称和地方风俗,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理坐标的分析与解读,了解该地区各方面的知识,强调的不再是地理知识的简单背诵,而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地理能力的提升,读图能力是学生地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地图的解读能力有明显的弱势,学生习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或结论而缺少自己分析地图的耐心与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对地理地图的兴趣出发,提高学生对解读地理地图的兴趣。

首先,地图不仅是高中地理规定的学习内容,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尤其是人们在出行时,准确的读图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减少出行的麻烦。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有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例如,大多数学生对旅游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中国地理行政区域的地图时,可以从旅游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各个省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资源,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所对应的地图图标的印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加以合理利用与正确引导,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地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其次,地图作为一种非常日常的工具,不仅出现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更大量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相关地理地图的认识与学习,加深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地理学科虽然是人文类的课程,但其中的知识与原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容易理解的,因此,许多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借助地图的直观性与生动性来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这种方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

但许多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解读也只局限在课堂学习中,并没有将习得的地理读图技能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导致许多学生只是将地理读图的学习当作学习内容,而并没有真正对其产生不断地研究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存在的地图或者地图图标,并将课堂中学习的读图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生活的地理难题。这种有意义的实践既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实用性和价值,又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将理论技巧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二、教师注重读图技巧的讲授,重视学生的读图练习

高中地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初中阶段的基础与知识积累,但初中阶段教师多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没有进行专门的讲解与练习,因此,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地理读图仍然是一项艰巨的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教师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的训练,教师必须要按照科学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地理学习水平,为学生量身定制合理的学习计划。

首先,地理地图的基础是地图上的符号、图标与数据,这些虽然是比较直观的,但对于不熟悉的学生来说是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时要从基础抓起,先让学生对这些符号与数据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对于一些难懂的抽象名词,教师要给予详细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地图的基本要素,为教师讲授地理读图技巧和学生的读图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学生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足够的认识后,教师要进行读图技巧的讲授,这是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给予正确详细生动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技巧,并且在进行自主训练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在讲授地理读图技巧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先从最基本的地图讲解开始,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简单基本的读图技巧。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对于学生的疑惑进行及时解答,在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

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属于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而言,能够充分的发挥终身受益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原因的影响,导致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不够合理。

一、构建多元化智能理论地理教学的具体目标

1.根据学生的智能特征建立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之前,必须要进一步解析教学素材,解读实际的教学内容。深入掌握制定多级教材属于第一步目标。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必须按照课本的难易度实行,有效的整理教学模块的次序,再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目标。教师简要诠释解析教材的具体方式与流程如下:

(1)在整节地理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导课,合理的设计导课,不一样的课程类型,能够根据不同的角度开展,以往导课的形式都过于枯燥、古板,教师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为主导,促进学习,进而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学案例和导课安排必须要一呼百应,前后相继,融为一体。

(2)细化教学内容。课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可以适当的引入地理方面的知识,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地理知识,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态度。地理课程和学生平常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课本上关于地理的案例对学生来讲根本就不够熟悉,教师应合理的开发教学材料,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着手,因时因地的进行施教帮助学生知识的逐渐变迁。

(3)深化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案例相结合。通过书本上建模案例,利用学生熟悉,比较典型的乡土地理建模案例。破模与建模属于十分艰难的步骤,所构建的“模”必须要具备有条理、典型等性质,破模的整体流程也要与课本知识进行良好的融合,给予多元化的角度深入分析知识点,建模与破模之间也要相互对应、依托。

2.鉴于多元化智能理论建立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在人们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属于基本的保障,也是帮助人们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最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拥有多样化的人才,由于地理属于综合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能够合理的展现出地理课程的实际特征。如地理学科的必修n: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多元化的教学指标。利用不同的智能化,根据不同的角度充分的体现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多元化教学的重点目标就是居于多元智能的角度诠释教学内容,基于多样化的角度来设定最佳的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目标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使爱好与兴趣不同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上,还能充分的发挥活跃课堂环境,促使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1.教师方面

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关键点就是地理教学内容,实施与落实教学内容直接关乎着教学效率的成功与否。在这地理课堂上,教师属于整体课堂的主导者,也是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联系进行衔接的联系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仅凭以往累计的教学经验与对学生的认知,进而设计出最佳的地理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目标当中的技能和知识、流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关系。教学内容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桥梁,也是确保学生地理方面的核心素养有效的提高。

2.学生方面

在地理课堂上,学生占据课堂上的指导地位,并且也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学生之间会因为性别、特征、教育经历、生活氛围等诸多不同的原因,使得学生之间的智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在实际的学习方式上表现也大不相同。

三、以多元智能理论完善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

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上,评价教学机制具体是指采取相应的方法,按照课程标准,根据教学潜在的价值观来进一步判断组成地理教学的药店,进而为在后续教学中供应合理的改进依据。普通初中地理课程的相关标准中提出:评价地理学习,必须建立在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下,着重关注学生判断价值水平、评判思考水平、社会责任意识、恩生计划能力形成的评价状态。在地理教学活动与评价学习当中必须加强重视流程、应用、体验、中参与等。评价地理学习利用合理的发挥出潜在的发展性能,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评价中获取良好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地理的水平有效的提高。

篇(7)

一、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是基于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块背景下,教学内容以模块为整体,这与先前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因此,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在进行每个模块的教学前,要对一个模块的整体对应36个课时,做出时间划分。要注意不应该把与知识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划分课时的唯一依据,要考虑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野外观察、实验观测、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的实验设计,“城市水资源”的参观调查,“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等。这些活动的安排要做好计划,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有效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二、重视以单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是对模块内容的进一步划分,每个单元都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主题。在每一单元教学实施之前,应做出本单元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提炼和梳理每一单元所呈现的核心地理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过程,然后把它们结构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才是便于迁移的。例如,《地理1》中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大气、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可以用结构图形成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实际上,清晰的逻辑结构,反映着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另外,要做好每一单元的课前计划,如案例选择、活动安排、课前观测的布置等等。总之,进行以单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问。

三、重视课程目标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重视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课堂教学。

例如。将《地理1》中“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课程标准进行解读。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地图”属于行为条件,“归纳”和“说明”属于行为动词,“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认知的内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对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因此,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次,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地图”可知,学习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全球洋流模式网,分析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因此,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尝试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养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就不可能完成,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就不可能维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因素的整合上去考虑、去设计,目标取向要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期”,所提要求应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要。

四、重视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新课程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教材转化。由被动依赖教材向主动建构教材转化。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分析和处理教材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显得极其重要。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每节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疏理教材的编写思路,形成知识结构;研究教材提供的案例,并进行取舍;分析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衔接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