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23 10:00: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篇(1)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而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孩子们多数依靠父母一方或祖父母监护,因此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就我国现下的相关状况结合具体实际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了更好的发展开始向城市转移。多数在外务工的农民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比较窘迫,并不愿意带孩子流浪,所以把孩子留在了农村,交由孩子的祖父母抚养。

1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及教育状况

1.1 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抚养,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难以克服。一是由于祖父母受这种隔辈血缘关系的影响,会对孩子非常溺爱,使孩子难以独立。二是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较大,并且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与孙辈代沟较大,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且多数情况下没有时间监护孩子,在学业方面对孩子几乎没任何帮助。

1.2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未得到监护人很好的关注。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很少有时间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参见学校的家长会,对孩子也没有进行良好的监督,最终导致孩子因为没有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1.3 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由于农村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监护人无法提供给留守儿童足够好的学习条件,也就无法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使留守儿童教育水平较低。此外,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导致许多家长急于让孩子早点完成学业后出外打工或在家务农以分担家里负担,也使留守儿童认为即使学习最终命运也是回家干农活,从而失去目标和信念。

1.4 留守儿童教育的期望值多数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期望值还是很高的,然而还是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达到高中或者初中水平就足够了。知识改变命运,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在当今这个就业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高的文化水平就意味着未来没有好的生活条件。监护人对孩子的期望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2 存在的问题

2.1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最终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2.2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不高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沟通较少,将孩子交由其祖父母并不能在孩子的学习方面给予帮助,因为祖父母比较疼爱孩子,管教不严格,学习只能依靠孩子的自觉性;孩子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初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或者是由于与父母长期分开,导致感情不深,使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受到伤害,身心健康的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2.3 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满足留守儿童的生理需求,疏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情感关怀,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的畸形。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对这些方面的认识不当,产生许多烦恼和冲突,影响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2.4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部分家长因机遇挣了钱,则认为体力劳动收入比文化较高的人收入高,于是他们就产生了“读书没有意义”的思想,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最终使留守儿童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使他们不能正常的学习。

2.5 学校教育困难重重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的负担来源于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一种是“放羊式”,这种教育方式不能使学生学到足够的知识,家长又疏于管教,升入初中后,由于学生基础差,在学习初中知识时会感到非常困难。第二种是“填鸭式”,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到了学习后期,积极性会大不如前。

3 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方面一是政府需要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其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教育障碍。二是强化政府职能,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发展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三是改善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规避恶劣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2 家庭方面家长要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并且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父母要把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

3.3 学校方面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关注农村学校的发展情况,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及场所的建设,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在入学的年龄到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完善寄宿制度,使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氛围;二是成立儿童咨询中心,为儿童解决其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三是建设娱乐、体育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相互沟通的平台。

3.4 社会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社会的诸多方面息息相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可采取的方法如下:一是建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监护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以享受监护、照顾以及关爱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2]于月萍.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8.

篇(2)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教育发展也是当下的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完整的亲情抚慰,不能及时地向父母反映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儿童就会变得孤僻、内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与于父母产生了隔阂,不仅影响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影响了儿童与父母正常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的损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会参与社会活动,体现自己价值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社会化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化行为之中。在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儿童时期是人学习并形成社会能力、社会思维价值观的重要发展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在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正确、科学地引导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没有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感知不到父母的社会化信息,父母缺位于儿童的家庭教育,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积极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滞后不仅体现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根据实际状况,整合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出台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降低农村子女入学的收费标准,减免打工借读费用。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稳定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2.整合社会资源,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要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实效性强的制度体系,保障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学校合作,成立相关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民间团体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发挥好建设作用,依托于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社会团体的帮助以外,学校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在扶贫助学、教育教学、预防犯罪、公共卫生、权益保护等诸多关键领域上开展相关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持续的,良性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3.增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篇(3)

关键词: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一、引言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出,广西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口更多的是“386199部队”,其中表现明显也最为让人担忧的就是大量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够健康成熟,其所处的境况和环境却令人担忧。笔者在广西忻城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比较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因此选取忻城县作为此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典型案例。文章以广西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调查、实地调研,梳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以忻城县为例

为深入了解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笔者与“千千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合作,展开了忻城县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以走访为主,电话访谈及QQ交流为辅。在调查走访阶段,一共选取了150份问卷作为样本,其中分为调查问卷一和调查问卷二:问卷一是与儿童的交流,一共调查了90份;问卷二是与儿童监护人的交流,一共调查了60份。实际有效问卷142份,回收率达到94.6%,问卷回收率比较高,质量也比较高。此次的留守儿童调查结果如下:

1.家庭状况

(1)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生活占35%,与亲戚朋友生活占2.5%,与爸爸或妈妈一方居住占55%,与其他人居住占7.5%。

(2)监护人对其留守儿童生活关心多占23.3%,学习关心多占26.7%,生活和学习都关心占43.3%,不关心占6.7%。

(3)监护人与其留守儿童经常交流的,自己主动占32%,孩子主动占8%,互动占22%;一般交流占24%,很少交流占12%,不交流占2%。

(4)留守儿童调皮或犯了错误,监护人一般会体罚占17.5%,训斥占22.55%,置之不理占12.5%,耐心教育占27.5%,其他态度占19.95%。

(5)留守儿童心中理想的家庭:父母都在家占67.5%,单亲在家占17.5%,和其他长辈住占15%。

从上述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不完全调查中发现:忻城县留守儿童与隔代长辈或父母一方居住占大多数,但是留在农村的监护人往往对这些孩子关心不够,缺乏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远远不够重视。

2.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节假日一般会学习、看书占30%,运动10%,上网、玩游戏占10%,看电视、闲着无聊占27.5%,在村子里跟朋友玩耍22.5%。

(2)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求助老师的占25%,求助同学占32.5%,求助监护人占15%,自己解决占27.5%。

(3)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认为是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占60%,认为是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的占22.5%,认为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占17.5%

(4)留守儿童的老师家访和私下谈心情况:常家访、常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22.5%;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0%;不家访、不谈心占42.5%。

(5)认为父母外出会影响学习占37.5%,不会占35%,认为学习无所谓占27.5%。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主性较低,课余放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很少,在学习上很少会向老师和留守监护人求助,出现学习问题容易自责,且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自身学习影响较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1.经济发展落后

忻城县所辖农村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地形地势复杂,且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民除了耕种几亩旱地再无其他副业收入,为了生存,剩余的青壮年劳力不得不走出大山,去城市谋求生路,这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埋下隐患。

2.家庭教育断层

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的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极度缺乏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

3.学校教育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老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关心少。且忻城县如今留守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就要独立生活,老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照顾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实在无力同时兼管。

4.社会教育缺失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除了电话、微信和QQ等网络平台在农村也开始逐渐普及,留守儿童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酿成多起少年刑事案件,农村犯罪率逐渐低龄化,造成了社会安全的隐患。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着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推动乡镇企业的设立和发展,试点并推广农村特色种植养殖模式,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小工业”的发展。其次,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生活环境。最后还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推动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让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学校。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学生最重要的人生导师,要重视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家长首先要树立起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尽量为留守儿童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其次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联系,不仅是对学习,生活方面也要有详尽的了解,及时掌握孩子的各方面动态。最后,家长们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子女做好榜样。

3.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主要承担者,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立足于学校。首先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教学精神,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加强教育与培养,发掘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生活及辅导教师。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儿童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最后,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公益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辨别能力,提升法律观念与道德修养。

4.社会方面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育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虽然国家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由于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相关理念和思想没有得到更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农村家庭教育管理的能力比较弱。祖辈的教育监护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大部分的祖辈教育监护人文化水平都不高、无法为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辅导,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管理和教导。其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比较紧张,学校教育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较差和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效果,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为了提升农村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都运用到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身上,那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无法得到教师的重视。另外,农村儿童教育管理的社会关注度不够,没有适用于留守儿童的公益性教育设施设备或者是文化教育传播区域,农村内仅有的文化书屋和文化活动室被成人所利用,并且这些公益性项目内的相关书目比较落后,也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社会侵害的对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教和约束,社会上很多不良风气和行为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的影响,对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优化和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1.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农村家庭要高度地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外出的农民工要将留守儿童委托为比较可靠的监护人,受委托的监护人能够承担得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思想发展状况,并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管教和约束。其次,家长要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的联系。现达的通信手段为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儿童联系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习情况,而且要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关心。联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通电话,还可以通过短信、书信等与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2.学校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强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学校的硬件教育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等进行完善,保证学校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班主任要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另外,在留守儿童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轮流管理,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强化教育管理工作。3.社会各界要行动起来支持和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部门和团体的大力支持和关心。首先,政府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违法的游戏厅、网吧等进行严厉查处,封堵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质的活动环境。其次,妇联、共青团部门要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以及团委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对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另外,其他相关社会团体要积极筹集资金,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都要从多个角度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共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促进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探究[D].南昌大学,2015.

[2]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4.

[3]谭明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探析[J].成功:教育,2012(10):194.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07-03

留守儿童问题在社会上越来越突出,他们的生活、学习没人照顾,与一般孩子相比他们的心理发育较不成熟,生活水平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留守儿童在学习、自控力、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得都要比一般孩子差呢?蒋忠、柏跃斌在《“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中最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了关于单独外出的流动人口中的打工者,将儿女留在家中,在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对孩子的教育减少。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减小。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农村儿童。近年来,由于“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热词频繁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在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现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他们身边,他们缺乏关爱和教育,生活上存在不少危机。不少儿童在接受教育、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权益经常受到侵犯。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所以会导致他们的道德品质下降,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缺少管束和说教,不少孩子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会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旷课、欺负同学等行为。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还会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在某些地方,此类未成年人违法案件占到所有案件35%以上。

同时,留守儿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缺失状况严重。他们学会了怎么去接受别人的爱,却不懂得该如何去向别人施予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对别人缺少诚信,认为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社会责任感匮乏,同时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法。“留守儿童”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如果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隔代教育就意味着由文盲来培养孩子,如果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毕竟不是自己孩子,不适合过多管教。同时,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和教育也十分有限。结果造成亲戚以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在家教育孩子的情况,所以学生的道德教育就这样放任自流。此外,孩子所处的环境、结交的朋友等都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塑造有一定的影响。调查表明,20%以上家长以为如果孩子认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必然会对他们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诱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还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育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少数“留守儿童”会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也带来相当的难度。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扶持的力度,努力达到城市与农村教育水平的平衡;二是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只有让农村贫困地区发展起来,才能减少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象,进而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应该对留守儿童多加重视,否则可能会对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造成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受关注的综合社会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时,留守儿童群体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受性别条件影响不大。初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心思细腻,比较敏感,同时缺乏家庭温暖。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时容易表现出心理问题,而且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以小学生为例,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匮乏和自卑等。留守儿童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有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强,然而在交际恐惧、孤独感方面与其他儿童却没有明显的差别。

家庭教育环节的缺乏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很大影响。留守儿童处于需要关怀的年纪却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造成了留守儿童普遍内向,不爱说话,不善于表达的性格,这种性格又在社会交际过程中造成了障碍,最后以孤僻、拒绝交流的身心语言表现出来。此外,资金的缺乏,对父母在外状况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对于成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心理负担,何况是留守儿童。最后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留守儿童从内向转变为拒绝交流自我封闭心理状况的日益恶化。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父母外出务工,缺乏家庭教育环节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通过对西安周边农村学校的走访调查得出了以下数据:留守儿童中,父母皆外出务工的占总体的百分之三十五,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守的占百分之六十五。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接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对于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缺乏监管和家庭教育,孩子由于年龄小自觉性较差,学业的完成度较低。对于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守的家庭来说,留守一方往往要承担全部的家庭责任和生活杂事。同时由于自身文化条件限制,一没有精力二没有条件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倾入精力。和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家庭一样,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也存在着缺乏监管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父母外出务工势必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造成影响。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低,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当地学校老师能力、精力限制,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无人关注,逃学,辍学等行为屡屡发生。同时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时被托管人由于文化程度低下,认为不是自己孩子不好管教等种种因素也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熟视无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造成很大影响。

父母当然想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但是由于资金、精力等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且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也不高,随着孩子教育程度的日益增长,所能提供的直接帮助越来越少。另外,资金缺乏和农村条件限制,即使想要给孩子报班辅导也找不到合适的辅导班。另外,由于观念原因,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对接受教育的意义认知不高,觉得念书又花钱又没用,还不如早早辍学学一门手艺,既能帮助家里也能养活自己。这种观念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留守儿童本身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就低于城市同龄儿童,辍学率却还要比城市儿童远远超出。再加之农村学校本身条件限制,办学资金、师资、场地等各方面条件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学校应加大社会力量的募集,加大宣传力度和对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联系,加强信息的及时交流,建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留守儿童教育培养体系。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被托管人问题

通常是就近就亲交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托管。然而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偏大,健康、精力存在着很大问题,本身就需要别人照顾,能投入到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和关怀就更少之又少。而且农村老人普遍教育程度不高,没有文化,对于孩子的要求也仅仅停留在吃好穿暖不生病的基本要求上,对于其心理健康和教育状况,老人们是一没意识二没办法去照顾和看管。同时由于年龄差异的存在,共同语言几乎为零,留守儿童没有耐心和兴趣去听老人讲自身的故事和对他们的教诲。老人也听不懂留守儿童口中的现代名词和思想。仅有的交流就是“饭吃了没”“冷不冷”这种基本对话。老人没有办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实质监管,打打不动,骂骂不听。监护责任根本o法实质履行。

第二种是交由同村亲朋好友监管,这种一般都是叔叔、伯伯等父辈同龄人,年龄差异较小,也更有精力履行监管责任。然而留在村子里的中年人本就不多,这不多中的大多数还有自己的孩子,这就造成了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不闻不问和不上心。留守儿童与亲生子女待遇的差异感更刺激了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与逆反心理,也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伤。

第三种即留守儿童年龄较大,有一定自理能力,父母将留守儿童独自留在家中,或者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但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儿童,自身就需要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却还要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造成了对于现实的消极情绪。对监护人留守儿童和被照顾的留守儿童都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在迷惘之下往往走入歧途。

五、关于解决农村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城市起,便存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公共问题。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必须多方团结合力,围绕留守儿童教育为中心展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教育。

首先,家庭方面,第一要做好家庭内部的沟通与互动,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要想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肩负起其在成长过程中的责任。不能只是简单甩手将孩子托付与他人不闻不问,要秉持多联系、多沟通、多交流的原则。如特鲁多铭言所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手机、书信等多渠道加强对子女状况的了解和信息的及时掌握,在假期和有闲暇时间的情况下多回家看看孩子。如带一些小礼物或者递送一些书籍等,要让留守儿童知道和了解父母对于自己的关心。第二要加强与被托管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被托管人即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情况下,孩子的直接监护责任人。被托管人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人。加强与被托管人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也有利于增强被托管人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关心。

其次,学校方面,要加强对于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的关心。积极与留守儿童父母和被托管人联系,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多对留守儿童进行鼓励和关怀。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避免留守儿童孤独感和逃避情绪的出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有效及时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内部,班主任要积极与留守儿童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鼓励班级内部同学与留守儿童交流玩耍。在学校内部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积极的生长环境。

最后,社会方面,第一要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很多人觉得留守儿童与他无关,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漠视和回避的态度,这是不可取的。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是综合社会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怀与参与。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第二,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现状,通过改变人口流动制度,使留守儿童去父母所在的城市并有接受教育、成长学习的基本条件。或者发展当地经济,制造劳动缺口,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在当地发展,而不必抛家弃子前往陌生遥远的城市。第三,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特殊场所的监管,将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管理条款落实。同时积极在学校或社区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将留守儿童的兴趣引导到一个健康的轨道。第四,发挥共青团和妇联等公共组织的社会职能,团结、发展、培养、关怀留守儿童。与学校、家庭、被托管人,共同建立起一个立体全面的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培养关怀体制。第五,当地政府要建立起留守儿童监护保护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政策和社会资源倾斜。第六,当地高校要发挥起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发动高校资源,如学生、技术和资金等,开展留守儿童关怀和帮助活动。可以举行留守儿童一对一书信周等,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对留守儿童密集学校开展互联网远程教育支持等。将当代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同时通过大学志愿者在与留守儿童密切接触中产生的认知落差感造成的心理冲击,使其学会珍惜现在,认识到肩负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该活动的举办,在大学校园内形成关心社会,了解国情、民意,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的气氛,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

最后,留守儿童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学习生活,配合学校、社会、政府开展活动,多读书,多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与父母沟通交流,与被托管人情感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而不是自己一个人承受。

只有留守儿童自身、家庭、被托管人、学校、政府团结合作,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而成为只是一个简单、普通有家庭陪伴的儿童。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1):246-249.

篇(6)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很多青壮年都选择到城市打工,而孩子都交给留在农村的老人抚养,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国家妇联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同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重点。由于很多留守儿童的年龄较小、缺乏父母的监督管理和关爱、不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造成了很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同时也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学习状况

因为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和自己的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这些名义上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孩子的管理也比较放松。这样不仅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无法给予足够的帮助,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无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另外他们还需要进行家务劳动与田间的农活,基本上没有空余时间去管理孩子的学习,因此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二)性格状况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孩子的管理上都比较放松。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外出父母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理,他们那一代人普遍溺爱孙子孙女,因此留守儿童的生活基本上不存在限制的情况。这样一来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他们自私人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三)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关注,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很少有机会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而监护人也无暇照顾他们的情感变化。这样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常常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比如焦虑自卑、消极、缺乏自信等问题。

(四)价值观念

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不予重视,尤其是很多家长因为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形成一种负疚感,他们便通过物质的给予来进行弥补,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拥有了更多的零花钱之后,往往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很多孩子也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家庭教育要尽到责任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觉得教育管理孩子理所当然的属于学校的工作,家长只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就好了,对于孩子的成绩以及思想品德的好坏从来不过问。其实父母应该尽快的纠正这种观念,要将“自不教父之过”作为自己的教育责任理念,要认识到教育子女是父母与生俱来的职责。不但要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应该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如果父母都在外打工,则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监护人,监护人不能过于宠孩子,也不能要求孩子做过多的农务,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在父母务工时,应该定期和“监护人”进行沟通,充分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健康情况,要以各种渠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父母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于子女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成长都必须要有充分的掌握。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交流的内容要尽可能的全面及细致,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教导他们成人成材。

(二)学校教育要加强管理

农村学校应该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成是专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要建立全面的留守儿童档案,结合他们的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健康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制定科学的教育方针,将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目标。例如让孩子定期与父母进行沟通,班主任教师应该每个月定期与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告知父母孩子的在校情况,让父母对孩子进行简短的电话教育;对于在校期间表现不好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要及时发现,耐心沟通,说服教育;另外教师还应该常常进行家访,或者通过监护人座谈会的形式来和家长交流管理经验,共同讨论教育方法。

(三)社会各界要做好工作

一方面,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体系,并且将其贯彻落实。比如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或者农村社会教育与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由乡政府带头组织、学校、村委会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定期家访工作机制、和在外父母定期沟通机制、每个教师专门负责几名学生的管理机制,对于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发现之后及时处理。对于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宣传力度。适龄儿童进行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与义务。政府机构特别是乡政府必须要坚决依法办事,通过各种措施来确保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委托的监护人从守法的角度,科学的处理好外出务工赚钱与子女接受教育的关系,将留守儿童的辍学概率降到最低。对于一些家庭确有困难,无法负担教育经费的家庭,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学生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必须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三种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做到互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空间,让祖国的花朵能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17-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其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亲情的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对我校24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有70.1%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7.3%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的比例达到64.9%,甚至有16.5%与父母没有联系。即使在有限的联系中,留守儿童也很少能够直接与父母通话。留守儿童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也不大愿意寻求帮助。248名留守儿童中,有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有恐惧感的占24.5%、易怒的占22.7%。

2.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在对248名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有过失、说谎、偷窃、攻击以及破坏行为的,分别占57.6%、35.2%、7.4%、30.6%和41.3%。另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长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248名留守儿童中,有40%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38.7%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

3.监护权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临时监护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目前农村适应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社会上诸如网吧、游戏厅、不良书刊、黄色碟片等无不污染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少留守儿童经常光顾此类场所。

二、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从几年的学校德育及对学生思想教育经验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儿童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儿童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儿童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2.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尤为突出。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发现,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条件下,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定期向所在地乡镇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制度、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等,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使之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优化教育内容,增加生存技能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鼓励、支持团队中的核心角色与留守儿童深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抚慰他们的心灵和感情,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

3.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各种媒体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宣传他们的现状,公布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多做贡献。乡镇以及村委会等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设立校外辅导站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能够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的场所,可以聘请学校的辅导员或有一技之长并热衷于服务“留守儿童”的同志担任辅导员,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春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J].教坛聚焦,2010(17)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论文,2006(8)

[3]周小骥.成都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D].四川大学MPA学位论文。

[4]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