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2 10:35: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印刷技术的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属于数字印刷技术,摆脱了传统印刷技术的繁杂工艺,是一种新兴的印刷方式。与传统印刷技术相比,喷墨印刷具有无版、响应速度快、一张起印、即时改变输出信息等显著优势,是当前应用广泛、灵活方便、经济实用、发展快速的一种印刷技术;也是印刷行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全球喷墨印刷设备行业目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喷墨技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区起步较早,目前在这些地区应用较为广泛,客户对设备的性能、环保性要求都较高,市场增长也较为稳定。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喷墨印刷技术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些国家的客户则更关注设备的性价比。
1.地域方面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城镇化的实施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广告喷墨印刷市场从省市级城市向县级和重点乡镇扩展,从分散的点向连接的线和面转化(如图1),国际市场上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扩展。
2.宽度方面
由于国内外喷绘介质生产能力的提升,众多厂家除了可以生产1.8米、2.5米宽的介质外,还增加了3.2米和5米宽介质生产线,用于广告标识装饰业的宽幅面喷绘广告将由较窄幅面多幅拼接,逐渐向较宽幅面一次成图不需拼接转化。图2是国内某著名数字设备公司研制生产的5米超宽幅面喷绘机。
3.功能方面
随着喷墨印刷水平的不断提高,喷墨印刷的功能越来越多。主要有:
①超宽幅面不拼接。过去人们制作超宽面画时采用拼接的方法,存在的缺点是有接缝,拼接处画面有错位,近距离观看和背后打灯光时很不美观。因此,对于重要的超宽画面,人们都希望一次喷印不拼接。
②双面镜像喷印。对于背打光(又称内打光)的画面,一般用白色介质喷印。单面喷印时,由于介质本身白色的影响,背面灯光照射后,使得画面发白,颜色不鲜艳。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在介质的两面都喷印,正面喷印正常画面,背面喷印镜像画面,两个画面的叠加使画面色彩饱满艳丽。
③网格介质直接漏墨喷印。对于悬挂在户外的画面,当有较大的风力时,在画面表面将形成很大的压力,轻则使画面本身撕毁损坏,重则使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人们制造出了具有很多孔洞的网格介质喷印这类画面,风力可透过孔洞,使风力卸载和减压,从而保护了画面本身及周围财产和人身的安全。喷印网格介质时,孔洞处的画面需做漏墨处理或吸收。过去没有或少有能够直接漏墨喷印网格介质的设备,人们在网格介质的背面贴了一层背纸来吸收孔洞处多余的墨水,带来的问题是介质成本的增加和背纸的浪费。直接漏墨喷印网格介质,符合节能环保的低碳理念,市场需求较大。
④平卷两用。多数平台式喷墨印刷机既可以印刷刚性平板类介质,也可以印刷柔性卷材类介质,做到了一机多用、一专多能。
⑤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喷墨印刷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4.行业方面
从广告行业单一领域向建材、纺织、印刷、电子、家电、快印、图文、婚纱摄影等工业民用多维领域渗透,如图3。特别是在陶瓷印刷领域的应用,201 2年成为中国陶瓷喷墨印刷井喷式发展的一年。据《陶城报》报道,2012年初,我国陶瓷行业在线生产的陶瓷喷墨印刷机约140台,到2012年底包括在安装的已经有差不多800台,正在使用的约600台,2012年同比增长4倍多。陶瓷喷墨印刷设备每年将拥有30亿~60亿元的市场规模。
5.创新方面
国内外都有要一些公司利用喷墨技术实现了3D喷印成型,不久这项技术将会更加成熟。
国内喷墨印刷市场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短
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中国的喷墨印刷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正在缩小,有些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过去我国的喷墨印刷技术主要是靠企业自身研发和发展的,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后国家会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必然会加快我国喷墨印刷技术向前发展的步伐。
我国喷墨印刷设备将趋向环保化、节能化、集成化、自动化、高速化、网络化、信息化、远程化,喷墨印刷企业将走向国际化。集团化、现代化,喷墨印刷工艺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一件起印、按需印刷、随用随印,喷墨印刷产品将实现个性化、自助化、时尚化,喷墨印刷技术的核心关键部件将实现国产化,喷墨印刷技术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并应用到多个工业经济领域,喷墨印刷技术将促进多个工业经济领域的技术革命以及产品与工艺的升级换代。
我国的喷墨印刷技术水平能够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技术水平,部分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喷墨印刷技术将形成条或多条产业链,喷墨印刷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4为国内某公司为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皮带型喷绘机。
喷墨印刷的应用和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2008年德鲁巴展会的主题是“喷墨德鲁巴”,2012年的德鲁巴展会也被认为是“一场喷墨印刷的盛会”。相信下一届德鲁巴展会的主题肯定一如既往地以喷墨印刷为主题。在2012德鲁巴上,兰达公司的纳米喷墨技术成为了最大亮点,兰达公司已经与海德堡等几家印刷巨头签订了纳米喷墨技术的转让合同。下届德鲁巴上这些印刷巨头可能都将推出基于兰达纳米喷墨技术的成熟产品,其他非纳米技术的喷墨印刷技术也会取得新的突破,基于电子油墨的静电数字印刷技术将进一步成熟,传统的印刷方式将“走向末路”。
1.喷墨印刷的广泛应用
随着喷墨印刷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喷墨印刷技术已广泛涉足包装标签、纺织品、陶瓷等领域。首先笔者非常看好喷墨技术在陶瓷墙/地砖印刷领域的应用。陶瓷喷墨技术的先进性已经被认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陶瓷领域,喷墨印刷替代丝网印刷已经不是神话,不久之后在陶瓷墙/地砖领域,喷墨印刷技术将全面替代陶瓷墙地砖丝网印花。其次看好的是喷墨技术在纺织品印刷领域的应用。虽然目前应用范围不大,但纺织喷墨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具有环保、排放少、数字化、非接触、无需套色、精度高、转换周期短等特点,其综合成本也会越来越低,不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和接受,因此纺织喷墨印刷的前景十分广阔。再次是包装标签喷墨印刷将来会有一定的应用,近几年与其他印刷方式并存,不会替代其他印刷方式。
2.阻碍喷墨印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阻碍喷墨印刷发展、推广及普及的关键因素有3个方面:一是喷墨印刷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稳定性;二是应用行业对喷墨印刷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包括对技术先进性的认知和对生产成本的认知;三是本地喷墨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的广泛参与,喷墨印刷技术在陶瓷墙/地砖印刷中的应用就是例证。前几年我国陶瓷喷墨印刷技术推广缓慢,主要原因是陶瓷喷墨印刷技术本身存在一些瑕疵,陶瓷行业对喷墨印刷的认识不够和没有本地喷墨印刷企业参加。近几年这些因素都解决了,所以喷墨印刷在陶瓷行业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和应用。
喷墨印刷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前景
1.喷墨印刷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喷墨打印头会更加精细,但更精细的喷头应用于些特别的场合,在大多数场合并不是越细越好。墨水的通用性和可替换性是个近期难以解决的难题,这是由墨水和承印物的特性决定的。随着多种新型墨水的研制成功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喷墨印刷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个行业,除了上述陶瓷、纺织、标签行业外,还会应用于玻璃、地板、PCB、可变数据、3D喷墨成型等行业,特别是在个性化、小批量的印刷领域,将会优先发展应用。
2.喷墨印刷的发展前景
喷墨印刷是一个朝阳产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喜人。
①喷墨印刷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下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喷墨印刷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将会助推下游数字喷墨印刷的需求。据派诺国际集团(Pira International)统计,2010年全球印刷品的整体市场增长3%~4%。到2015年,数字印刷将从现在占总印刷市场的4%增加到14%,其中喷墨技术将占到数字印刷的一半;到2015年,全球数字喷墨印刷产值将达到624亿欧元。我国数字喷墨印刷市场需求虽然滞后于欧美地区,但是近年发展速度加快,市场潜力巨大。图5为全球喷墨印刷市场预测。
未来,所有印刷领域都将出现改进生产效率和印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活动,这将使得喷墨印刷替代部分丝网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和胶印等的市场。
②喷墨印刷设备向大规模生产型扩张
未来,随着数字喷墨印刷设备的喷印速度的提高,喷头阵列化应用技术的发展,喷印稳定性的提升和墨水工艺的改进,喷墨印刷有望在成本、速度和质量上不断进步,替代部分传统工业印刷的应用,更好地满足各下游大批量生产应用的需求。如图6为2003年与2013年工业喷墨印刷占喷墨印刷比重变化对比。
③环保喷墨印刷将成为未来主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长,环保印刷成为全球特别是北美和西欧一些市场较为成熟的地区的主流趋势。今后,喷墨印刷技术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除了在喷印作业过程中要求喷印作业节能、作业环境无危害外,下游应用领域(如食品、饮料、医药和烟包等)的印品也需要符合低溶剂残留。异味小、无毒、无污染的要求。未来喷墨印刷设备的设计将倾向于低能耗、简化作业流程、降低作业有害气体排放等方向。
随着全球对环保、低碳要求的不断提高,墨水的品种也受环保因素的影响。在世界发达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通过了与环保相关的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法律,其中对印刷过程和墨水产品的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作出限制性规定。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战略发展目标下,也对墨水的制造过程及产品提出相应的环保技术要求。墨水也必将以使用弱溶剂、UV等环保型墨水为主。
④企业服务质量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我国喷墨印刷设备的制造商有100多家,其中多数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大多数产品性能差异不大、产品同质化竞争明显。喷墨印刷设备的应用不仅多元化、批量化、散点化,客户对喷墨印刷设备的性能、稳定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游用户无论是中小型广告、商业客户,还是大型陶瓷砖、纺织等生产型企业客户,购置相应的喷墨印刷设备的成本投入都相对较大,客户在选择设备时会反复比较。特别是在工业应用领域,设备连续使用时间长,相对于产品价格,客户更加注重产品的稳定性。拥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完善服务的设备制造商,将极大地减少客户因设备故障而带来的生产损失,减少维护成本,降低下游客户的运营风险,从而为下游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⑤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
2008年12月19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凭借电影《非诚勿扰》的影响力,将冯小刚首部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4种形式同步出版,首次实现了全媒体出版。
2009年3月26日,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携8项奥斯卡大奖登陆中国,其同名原著也以全球全媒体出版方式与电影同步首发,纸质图书由作家出版社首发,中文在线则获得该书数字出版的授权。
2009年4月26日,由中国编辑学会、中文在线主办,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作家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汉王科技和山东出版集团协办的“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在济南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图书公司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沙龙,共同探讨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策略以及如何拓展新兴的无线阅读市场等问题。我国全媒体出版初现端倪。
2010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纸质与数字出版结合的“全媒体”出版概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订货会上,导演胡玫团队推出的小说《孔子》举行了首发仪式。这部根据电影《孔子》剧本改编的小说,纸质图书由中华书局首发,中文在线,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汉王公司等推出的数字图书同步发行。
在“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文在线十周年庆典”上,包括中文在线在内的百余家出版界、IT界企业共同发起《全媒体出版产业合作倡议书》,这标志着数字出版开启了新的合作共赢时代。
全媒体出版概述
近年来,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媒介融合”,即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具体来说,在技术上,数字化、网络化使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形态的媒介内容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来传输和存储,并依托互联网在同一平台上呈现,从而模糊了不同介质之间的物理界限,统一为某一数字终端的“融合媒介”。我国业界针对这种媒介变革,更多的是使用“多媒体”
(或“全媒体”)一词。由此可见,“全媒体”实际上是“媒介融合”的产物。
2009年8月,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中心、中文在线、上海张江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织撰写的描绘全媒体整合营销理论雏形《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整合营销》正式出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对此书的出版和全媒体整合营销表示认可:“全媒体整合营销这一理念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整合’二字:一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打破了把两者对立的思维误区;二是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组合,把不同媒体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三是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实现了角色换位与融合;四是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五是读者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尽管业界尚未对全媒体出版作出精确的定义,但相关人员已经对其所包含的要素作出系统总结:
从传播载体上可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图书,网络、电信,卫星通讯以及未来新兴载体等。
从传播内容形式上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
从所依重的各类技术支持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有基于互联网络和电信的GSM、CDMA,GPRS、3G、4G等传输技术以及WAP、流媒体等展现技术。
全媒体出版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1 全媒体出版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10年里,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产业收入达到799亿,首次超过传统出版的产值,成为出版产业新的增长点。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各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由产业萌芽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各种不同的数字出版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
数字出版步入全媒体时代是历史的必然。在2010数字出版年会期间,包括中文在线在内的百余家出版界、IT界企业共同发起《共建全媒体出版和谐产业链倡议书》,倡议书中提到:“目前数字出版已经进入全媒体出版时代,全媒体出版通过同一内容多渠道的方式,实现了图书销售的合作共赢……实现了‘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满足了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阅读任何内容的需求。”
2 全媒体出版的潜在问题
全媒体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媒介,其理论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任何新生的事物必然会遭到多方质疑,全媒体出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全媒体出版炒作性质严重。之前发展的全媒体出版基本都是依靠电影热映或电视热播之势来运作的,而不是由出版人策划运作。例如冯小刚贺岁版电影《非诚勿扰》成功打入市场后,纸质同名图书,电子书才相继出版。
第二,全媒体出版名不符实。全媒体的出版只是将同一内容简单地放在不同媒体上,内容与媒体的特点不吻合。例如现在多数出版社仅是将纸质内容的数字化复制,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第三,出版物著作权保护不完善。由于管理层面上的缺失,网络出版、移动出版中侵犯出版社权益和作者权益的实例屡见不鲜。
第四,数字出版及市场运营不规范。数字出版仍然属于出版活动,但是目前没有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和标准。在市场运营上,数字产品定价没有依据,移动运营商有自己的定价,网站又是另一种定价,而数字出版产品和纸介质产品在价格上的反差,让出版社看不到赢利前景。
第五,成熟的赢利模式不清晰。全媒体出版现在仍然依附于传统出版,独立的产品线和赢利增长点还不清晰,也不稳定,传统出版社依赖其他强势平台和技术,缺少自己的独立性,尽管有的出版社近两年数字出版或数字经营业务增长较快,但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保障。同时,在全媒体出版和销售中,传统出版社如何起到主导作用,不要“被数字化”,仍然需要出版社深入探索和研究。
1 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
该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打破印前,印刷,印后各个环节的界限,印刷数字化流程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整体,使整个印刷工作管理顺畅、高效,节能降耗,将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报业印刷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比例最高,达到半数以上。书刊出版印刷企业大部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印前,印刷,印后全流程覆盖。即便是拥有数字化工作流程的企业,大部分用的是进口设备,而且覆盖到印刷环节的不足50%,覆盖到印后环节的不足10%。这种现象与我国印刷数字化技术水平和设备整体自动化水平有关。发展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要依托印刷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最终用户的协调配合,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抓住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技术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CTP技术
作为构建“印前数字化”最重要的技术突破,CTP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经过10多年的推广,CTP已经逐渐淘汰了传统制版工艺系统,成为印刷数字化在印前设备中的主导产品。但高档机,核心技术、部件仍依靠进口,而IEI CTP系统性的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提升和发展CTP系统技术仍是发展印刷数字化的重点之一。
3 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印刷机械
无论胶印机、凹印机、柔印机,还是印后加工设备都要与印刷数字化技术接轨,提高数控能力和性能、指标,按照整个印刷数字化流程技术规范要求设计并生产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及其配套设备。这也是印刷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程。
4 数字印刷技术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印刷行业的热点。数字印刷设备装机量继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传统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介入数字印刷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但我国数字印刷设备的发展形成瓶颈,国外企业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喷墨头完全依靠进口,2012年单热敏喷墨头进口额就达到2.24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2.19%,加上压电式喷墨头等其他进口附件,其进口额竞达到进口胶印机总额的48%;超过数字印刷机的进口额,是数字印刷机进口额的1.44倍。同时,数字印刷机整机进口额是胶印机进口额的81.42%。我们必须组织全行业的力量攻关类似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尽快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当然,制造喷墨头单就靠企业、协会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也要靠国家政策的扶持。
5 网络印刷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网络获取印刷业务,进行流程跟踪,并在线实现营销、加工生产,最终完成交易的新型印刷模式。印刷行业也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不少企业正努力与网络印刷结合。目前国内对网络印刷的应用除了利用互联网业务沟通、文件传输之外,不少企业正在建立基于网络印刷的商业模式,以网络为宣传和接台,然后通过自有印刷工厂或与第三方印刷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和物流配送,为客户提供印刷服务。网络印刷在我国不仅帮助传统印刷企业改进客户服务流程,进行网上订单跟踪和远程打样、印刷,而且还衍生出了网络印刷企业,像网络商场一样,利用IT技术拓展印刷市场,实现印刷业务盈利的模式。网络印刷技术是印刷数字化的延伸,其技术的发展应引起业内及政府部门的重视,这是典型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发展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的同时,要系统地考虑与网络印刷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在技术规范上要协调一致。
6 印刷器材的国产化
国产CTP版材的发展迫使进口版材降价,对发展、普及CTP数字制版系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国CTP版材还处在中低档水平,技术有待提升;另外,数字印刷材料如墨水,墨粉、纸张等大量依赖进口。消耗材料的开发生产不可忽视,因为它不仅有巨大的市场,而且涉及数字印刷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是不可忽视的领域。
7 其他数字印刷技术
静电成像数字技术、磁记录数字技术,电凝成像技术等数字印刷技术要跟踪研究,随着新材料、纳米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向值得业内关注。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往往一个新技术出现的同时,便孕育着其替代技术。像胶印,柔印、凹印方式相互补充一样,多种方式的数字印刷技术也是可能的。
8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也就是常说的绿色印刷技术。绿色印刷要从源头抓起,从设备、器材、印刷工艺技术设计开始,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绿色的印刷设备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要适应绿色的材料,绿色的工艺,要研究相互匹配的技术标准,单强调某个环节绿色,是达不到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的。
措施建议
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印刷术的又一次变革。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呈现出“军阀混战、各自为战”的局面。关键技术、部件依靠进口,企业间的合作也是“强者”与“弱者”的联合,不仅不能优势互补,而且劣势影响了优势,影响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经费不足,零打碎敲,仅有的资源不能共享,重复、浪费等因素都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而且造成了行业茫然无措的现象。为此,笔者产生以下想法和建议,希望引起共鸣。
1 协会发动、组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研究”领导小组
组织有代表性,有权威性的印刷用户、设备制造企业和行业专家,联合政府主管部门,对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进行专项规划,设立。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研究。课题组,深入调查研讨、广泛论证,对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前景,面临的技术问题、研发问题、产业化及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提出专业性、前瞻性、权威性的发展研究报告,阐明其发展意义、任务,目标、方向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导印刷及其装备业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为政府制订印刷数字化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2 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核心技术的攻关
根据“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和研究报告,申请建立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攻关,比如喷墨头,即喷墨数字印刷机中关键部件,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一定困难的;利用专项发展资金带动企业加强联合,协同发展,按照专业化、集成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印刷数字化技术产品的产业链,比如数字印刷墨水/墨粉和纸张要有专业生产企业;支持制订整个系统的技术标准,带动和规范我国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3 采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针,引进一批先进数字印刷技术,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六、五”、“七、五”印刷技术装备专项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印刷装备快速发展,“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印刷装备专项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把我们带进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刷世界。
4 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引导全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
这对解决分散的企业立项,封闭重复的产品研发、零打碎敲,低水平重复,浪费资源,独自运行、互不兼容等问题有促进作用。比如数字印刷的术语:数字、数码、数位印刷不统一,各自为政;印刷数字化、数字印刷概念不清,混为一谈;特别是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贯穿于印刷品用户、印刷加工企业、印刷装备制造业等,其技术的发展都急需标准规范,都需要有统筹协调的力量。
关键词:高职 数字印刷技术 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
数字印刷是贯彻“互联网+”行动的具体体现,是电子成像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印刷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3D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印刷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数字印刷技术得到社会的巨大认可,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超过120余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及方向。由于硬件投入、师资水平、培养模式等情况不同,各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素质也大相径庭。随着全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只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较强实践技能的职业化、市场化人才,才能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及服务地方产业、区域市场的刚性需求。
高职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相应的教育理念指导和培养制度而进行的教学过程设计与模式。人才培养是将教学理念、专业设置形式、课程形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等等进行综合联系的过程。基于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定位为:培养社会实用型数字印刷专业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要。
一、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行动的实施为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数字印刷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节约型产业的环境背景下,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数字印刷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对数字印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立足于对数字印刷专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开设了数字印刷专业,以此培养满足数字印刷产业发展的要求,但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符
基于当前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影响,高职院校生源的综合素质相对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生源而言较差,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成绩不好、分数不够、才选择高职院校”的现象,结果造成一些理论基础差、综合素质偏差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而这些生源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要求又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开始关注人才,要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而高职学生被动的学习思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基于当前生源的日益减少,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竞争现象,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不足的问题,基于高职院校生存的现实考虑,高职院校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结果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低,进而影响到数字印刷专业的教学质量。因为数字印刷专业要求学生要具有技术与艺术为一体,这样必然会增加高职教学的难度。
(二)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
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紧紧立足于企业人才需求的环境,通过高职特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符合印刷产业发展的人才。因此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及时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市场就会造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产业结构出现错位现象,进而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结合当前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主要体现在:一是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基于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采取传统的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结果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比较差,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二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要求错位。基于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数字印刷专业时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结果导致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满足不了企业用工人才的要求。
(三)师资构成现状与市场需求失衡
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数字印刷专业都是在原有印刷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一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是来自于高职院校原有的师资基础,高职院校很少有专门针对数字印刷技术专业要求而引进相应的师资配置,而是由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传统印刷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也比较少。以某院校为例,该院校的教师结构呈现年轻化现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弱(见图1),另外虽然高职院校实施了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双师团队”,但是由于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深入,导致校外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影响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基于目前数字印刷专业的建设现状,根据数字媒印刷专业特点,结合区域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与区域市场的有效联系,建设适应区域市场人才需求、校企特色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位生源,设置明确的专业目标
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区域结构调整为服务对象。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必须要深化结构转型改革,大力发展生态节能产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定位生源、明确专业目标:首先定位生源素质。生源素质决定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也在某一定程度决定了本地区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水平,如果本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高,那么其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就业能力就高,其产生的经济附加值就高。以我院为例,截止到目前我院已经培养了8届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为本地区印刷行业提供了上千名专业人才,为此本院校将生源确定为本地区学生,因此在我院生源结构中本地区的生源比占到64%左右,非本地区则为36%,这样一来本地区的生源就会选择在本地区就业,提高了区域经济实力;其次积极调研市场,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本院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组织数字传媒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市场的方式,了解企业对用工人才的要求,根据对生源质量现状以及区域经济需求的分析后,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明确性和针对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
在深化高校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依托于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只有通过完善的实践基地才能保证学到的知识符合市场的要求。例如近些年数字印刷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以2015年为例,陶瓷印刷技术在生产中得以应用,陶瓷喷墨印刷技术使得瓷砖生产开始从“复印机”向“打印机”转变,并使得瓷砖的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因而被誉为陶瓷印刷的第三次革命。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式,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以引入数字工作室的方式开展教学。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必须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只有产业、高校、各研究机构三方联动起来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托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比如我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将“摄影摄像”“UI界面设计”“网页设计”三门课程的实践部分依托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衔接并引入课堂,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效的为师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
其次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切合专业需求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企业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鼓励企业与高职数字印刷专业进修对接,实现学生毕业设计与定岗实习的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习岗位中,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最后丰富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分为艺术基础实训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数字媒体专业一般涉及工科偏多,但设计知识也不可缺少。数字媒体相关人才要求既要懂技术又要懂艺术,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培养出符合自身行业特色或者专业特性的差异化人才,从而最终达到分层、分类成才。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艺术与专业的融合,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完善的平台。
(三)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特点,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按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体系。在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学习领域(见表1)。
(四)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高职教师教学水平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对高职专业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培养创新数字印刷专业人才方面,需要积极引入学科带头人:一方面完善形成名师成长的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必须要依托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完善的名师成长机制,实现以质量工程为载体在竞争中培养名师、以技能竞赛为引导通过激励培养名师、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持续性培养名师。比如我院校每年召开两次教学研究座谈会,对热爱高职教育且有一定贡献的兼职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目前,该专业教师已有18 人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名师,营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高地。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多层次的用人机制,改变以往的单一行政事业编制的用人机制,鼓励社会优秀的人才到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比如高职院校要向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人才引进计划,实现企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担任高职数字印刷专业实践教学的带头人,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柔性聘用业内著名专家,强化专业建设发展力量。
(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一是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高职院校要与校企合作企业成立教学督导机构,以此加大教学质量监控;二是构建“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评价学生单独依靠教师是不能准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通过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展示以及招聘会等组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朝着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学习与调整。
三、结语
在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更加广阔。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本校实情,服务域市场,定位生源,因地制宜设置专业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校企特色合作,综合运用“三位一体”创新特色教学落实就业等有效措施,建设适应区域市场人才需求、校企特色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欧亚梅.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2).
[2]王雪芳.高职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印刷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5,(10).
[3]郭瑞明.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以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当问及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理事长庞连东如何看待当前印后市场的发展现状时,他首先对国内印后市场的发展给予了肯定:“目前国内印后市场正处于递增趋势,递增速度在20%左右,因此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他表示,印后已经从去过依靠手工生产的阶段,进入到了现在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阶段。尤其是近几年印后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可以说实现了从机械化向自动化的发展。“从现在的印后发展现状来看,与印前和印刷不存在差距了。例如,印后生产线的种类越来越多,印后整体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好现象。”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尽管现在国内有些设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从整体的普遍性上来看还没有达到。”庞连东理事长举例道,“像去年协会举办的‘全国印刷装备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就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从企业申报一等奖的数量和最终获得一等奖的比例来看,我国大多数印刷装备制造企业还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仍需继续努力。”
印后的发展趋势
庞连东理事长认为,未来印后的整体发展大趋势是智能化和整体解决方案。此外,数字化、高速、高效以及不断创新的技术等也是印后的必然发展趋势。
从印后向智能化发展来看,不仅可以在尽量减少人工成本的基础上,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加工精度和生产质量。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印后不断向智能化发展呢?庞连东理事长认为:“一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比较快;二是IT技术的发展会向各个领域渗透,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肯定会被引进到印刷领域,从而给印刷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变革。”
“在印后向智能化和整体解决方案发展的大方向下,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有替代性的新技术。”据庞连东理事长透露,目前已有相关部门和企业正在研发一些印后新技术,只是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但从目前他们制作出来的样机看,很有前景。
印后的发展前景
“我认为,今后印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庞连东理事长解释道,“从应用领域来看,印后在包装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现在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包装多种多样,像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等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印后设备来完成。对于包装来说,不会像印刷那样因网络技术和IT技术的发展而使得有些图书、报刊被直接替代,而是会将这些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这一领域。”正如庞连东理事长所言,现在包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过去很多较小的商品根本没有包装,现在则不同了,人们对包装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自然对印后加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此外,庞连东理事长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域也十分广,这些都为印后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从国内来看,印刷业在东西部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较为落后的地区还有很大市场潜力。从国外来看,第三世界的国家很多,这些地区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庞连东理事长认为,放眼国内外市场,印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都比较乐观。
印后的发展现状
对于印后的发展现状,王淮珠老师十分自豪地说:“我做印后工作这么多年,印后一直在追梦,现在终于圆梦了。”她说,目前国内很多印后设备制造商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已经敢与国际知名印后品牌相比拼。“虽然我国印后设备的起步晚了点,但是飞跃幅度非常快。尤其是有很多印后设备都达到了国际水平,其中有些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王淮珠老师认为:“从这么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现在已然是印后设备发展的顶端了。例如,装订设备再发展就是数字印装联动线,但这属于个性化的范畴。个性化的产品要发展,但绝不是‘主打’项目,我认为‘主打’的还是传统印刷和胶订,因为让所有书籍都变成数字印刷是不可能的,毕竟每年至少还有35亿册课本必须采用传统印刷,起码10年内不会变。”
此外,王淮珠老师还形象地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印刷设备的不断创新发展就像是一个个新事物的诞生,站起来能够触手可及的才是可用的,如果站到桌子上还够不着则不可取,因此要掌握好“火候”。王淮珠老师非常自豪地说:“虽然我国印后设备最早都是引进国外的,但是通过消化、吸收之后,却能够做得更好。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很多国内印后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国外设备生产出来的还要好。”
印后的发展趋势
在前两年电子书闹得比较凶时,很多印后设备制造商开始迟疑:我们今后还要不要做印后设备?
王淮珠老师对此十分不解:“且不说印后加工不仅仅应用于出版领域,就说电子书也不可能完全替代纸质书。所以我总是告诉他们要踏踏实实地继续做好印后设备,因为至少在10年以内都不会有所改变。就像有些日本人说的那样,对于他们来说,电子书就好像是中国白领玩的时髦的东西。”
既然印后设备还要毫无疑问地继续做下去,那么今后的发展趋势会怎样?王淮珠老师认为:“从2009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科技建国的阶段,印后设备也从原来的半伺服变成了全伺服,从半自动化变成了全自动化。今后印后再发展就是人性化和智能化。之所以朝这个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提高了,人民币不值钱了,材料也涨钱了,但是工价却一直不涨。”
与此同时,王淮珠老师还列举了出版领域的“五多”现象:一是无线胶粘订多,不论薄厚,一律胶订;二是短版活多,几千本甚至几百本的活增多;三是材料品种增多,尤其是新材料品种多;四是个性化图书和高档书增多;五是时间性和质量高的要求多,不仅要求质量高,而且时间急、周期短。她认为,这“五多”不仅使印刷厂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而且生存越来越难,这样便推动印后设备继续向人性化、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等方向发展。
印后的发展前景
“印后在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前途不可限量的。”尽管如此,王淮珠老师也坦言,虽然发展前景看好,依然会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企业,更好地发展那些技术和理念先进的企业。对此,王淮珠老师还幽默诙谐地列举了一个等式——“人工升值+材料涨钱+工价下压+技术跳槽=企业上吊”,这个“僧多粥少”的市场导致工价迟迟不得提升,那么“玩不起”的印刷厂最终必然会退出,“玩得起”的就很容易发展得越来越好。
对于这些剩下来的企业,王淮珠老师认为不必担心,因为“印后包装”和“书刊装订”依然是非常有发展空间的两大领域。尤其是随着印后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多,印后作为一个整饰和装饰印刷品的过程,一定要担任好“裁缝”的角色,而不能只顾“织布”,因为最终消费者要的是可以穿的漂亮“衣服”。
【关键词】印刷业 现状 创新 升级
印刷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印刷品的需求增多,对印刷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使印刷业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及国家政策指导下,印刷业正走向光辉的未来。但是,印刷行业飞速发展之际,行业竞争、数码印刷的冲击、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我们要认清现状,提升行业创新能力才会加快印刷业的转型升级。
1 我国印刷业的现状
1.1 印刷技术落后。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这一现状不仅反映在支柱产业,同样也反映在印刷行业。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不断花巨资引进国外印刷先进技术和设备,少有或者没有属于我们国家的印刷核心技术,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成本。而成本的制约,会导致中小型印刷企业对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并不积极,各种传统的制版、印刷以及印后加工工艺依然占有很大比重,印刷技术停滞不前难以适应当前新型印刷如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等业务的需要。
1.2 印刷行业市场竞争激烈。20世纪90年代,印刷一度成了最赚钱的行业,甚至流行“要想发,搞印刷”,于是,各种各样的印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各大街小巷。除了少数国有大型印刷企业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私营印刷企业,多则几十人,少则五六人甚至两三人,聘请一两名技术人员,利用几台电脑就搞起了印刷。随着印刷企业的增多,行业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加之物价水平逐日增高,印刷用的纸张、油墨等原材料也不断上涨,更加剧了竞争的压力。
1.3 印刷技术人才的短缺。印刷业的异常发展,从事印刷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市场准入门槛低,许多从业者不具备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或技术人员少,不能满足印刷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需要。
1.4 印刷的环保意识薄弱。我国印刷业在管理理念上落后,企业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目前在我国丝网印刷、凹版印刷等印刷过程中大量使用的溶剂型油墨,含有50%~60%的挥发性组分,如果加上调油墨黏度所需的稀释剂,在印品干燥时,油墨所散发出来的挥发性组分的总含量为70%~80%。这些有机溶剂所挥发的气体,通过呼吸进入工人的体内,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 如何实现印刷行业的转型升级
2.1 倡导绿色印刷。绿色印刷,是指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威胁人体健康、节约资源消耗的印刷方式。包括环保原材料的使用、清洁的印刷生产过程、印刷品对用户的安全性以及印刷品的回收处理及可循环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因此首先要树立绿色印刷的意识,将绿色印刷深入人心。其次,开展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我国印刷业多年来一直面临“小、散、滥”的问题,由于缺乏退出监管机制,靠市场自然淘汰规律,有些小印刷企业很难被踢出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绿色印刷认证,将部分产品指定给达标的企业,使部分优秀企业迅速作强;同时,对具有一定条件的企业,引导他们通过技术升级,达到合格的标准,跻身强企之列;而对那些落后的企业,通过不断扩大绿色印刷的品种将其淘汰出局,最终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的目的。
2.2 加大数字印刷力度。随着消费者对印刷品的需求趋向个性化、及时化、小批量、快速化,传统的印刷工艺逐渐分化出一种更新的印刷工艺――数字印刷。数字印刷是一个完全数字化的生产系统,数字流程贯穿了整个生产流程,无需制版就能直接打印,由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需求及其提供的原稿或从互联网上将客户的数据文件输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成。同时数字印刷也能降低印刷成本,提高效率,为印刷业带来新的变革。
2.3 提升印刷产品附加值。随着我国印刷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的加快,印刷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方面还略显薄弱。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是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提升印刷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改善印刷品的品质、功能或者独创性提升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并使终端客户乐意接受和付费。一方面印刷企业引进采购带有新型增值功能的印刷设备,开发生产出更加个性化、更高品质、更加精美的印刷品,赢得顾客的青睐,另一方面印刷企业自身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以提升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强.走增值之路是印刷行业从传统加工行业向服务行业转型的必然[J].印刷业,2012.05.
相信在drupa2012开幕之前,业内人士都有过种种期待和猜想:神秘的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技术、风头正劲的数字印刷、革新求变的传统胶印、日益崛起的网络印刷、备受关注的包装印刷、灵活多样的印后加工……无不充满诱惑,令人遐想而神往。当drupa舞台的大幕徐徐拉开时,各路“英雄豪杰”也不负重望,争相亮相,尽露锋芒,给业界带来了一场超凡的视觉盛宴。
在这场行业盛会中,数字印刷和胶印的表现尤为可圈可点。在此,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两者的精彩表现,随后还会带大家走进包装印刷的缤纷世界。
兰达归来 打造王者传奇
drupa2012,谁的drupa?要回答这一问题时人们发现,原来主角既不是预期中的数字印刷设备厂商,更不是几大传统胶印机巨头,头顶全场最耀眼光环的“明星”,毫无疑义,非班尼兰达莫属。
1.十年磨一剑
对于印刷界来说,班尼兰达足以称得上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Indigo数字印刷机的创始人,1993年向市场推出了Indigo数字印刷机,彻底颠覆了传统印刷工艺,打响了数字印刷的第一枪。2002年,他将Indigo公司卖给了惠普公司,并成立了兰达公司。沉寂十年之后,这一次,“数字印刷之父”班尼兰达携其革命性的纳米数字印刷技术“重出江湖”,在drupa2012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的精彩大戏,再次轰动了整个印刷界。
原因何在?记者不是技术专家,对于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的技术优劣不好妄加评判(还是留待专家来为我们指点迷津吧),但撇开技术不谈,单凭其超炫的时尚外观设计、超大的触摸屏操作功能,就足已令人为之惊艳。有人形容它“就像一台大的iPad”,更有不少人惊叹“太酷了!”总之,它与当前那些“冷冰冰”的印刷机完全不同,它带来的是完全另类的应用体验。面对这样一台颠覆性的印刷机,再加上班尼兰达数字印刷之父的“江湖地位”,能有几人无动于衷?
亲临现场并亲眼目睹了兰达纳米数码印刷机的印刷同行,无一例外地被其所震撼甚至倾倒。据悉,展会每一天,兰达展位前都被挤得水泄不通,班尼兰达在展会现场亲自主持的每一场演示会更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甚至需要提前一天预订座位,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2.与三大胶印机巨头“联姻”
班尼兰达无疑是本届drupa上的“拉风人物”,甚至被大家誉为印刷界的“乔布斯”,其纳米数字印刷机更是光芒四射,赚足了观众的眼球。但窃以为,班尼兰达更为成功之处在于,竟引得三大传统胶印机“大佬”放下身段,主动向其投来橄榄枝。
在4月27日到5月2日的短短几天里,小森、曼罗兰和海德堡三大胶印机巨头分别与兰达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三大胶印机巨头将采用兰达的纳米数字印刷技术生产各自的下一代数字印刷机。这一爆炸性消息一经传出,便迅速引发了业界的种种揣测。
班尼兰达此举的初衷和目的何在?他声称:“现有的数字印刷只占据2%的印刷市场,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看中的则是另外的98%。”“我们的目标是取代胶印,成为印刷业的主流。”正是带着这股强烈的信念,班尼兰达在drupa2012上为其纳米数字印刷机搞了一轮声势浩大的造势活动,并如愿以偿地与三位胶印机巨头“联姻”。这也难怪有人感叹“以色列人把创业演绎到了极致。”
那么,此番三大胶印机巨头又为何纷纷匆匆搭上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技术的“首班车”呢?是班尼兰达颇具蛊惑力的口号“不数字就出局”恰恰击中了他们的“命脉”?应该不止于此。但无论怎样,这回,三大传统胶印机巨头应当算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但是,“联姻”后能否打造出新的传奇?未来能否跟惠普、柯达、施乐这些数字印刷设备“大鳄”来一场实实在在的较量?这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3.谁会是下一个时代的“王者”
虽然目前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还只是概念机,技术上还远不够成熟,而且,即使是有了三大胶印机厂商的加盟,可能最近一两年内也难以拿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来。不过,至少它让我们看到:技术变革无处不在,即使是最古老、最传统的胶印技术,也有可能因其而“改头换面”。也许这正是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最令人着迷之处。
尽管目前只有小森、曼罗兰、海德堡三大胶印机巨头与兰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也不排除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胶印机厂商追随其后。即使不是与兰达合作,其他胶印机厂商肯定也会考虑如何在其未来开发的新机型中融入类似的功能。
同时,我们也不能低估这一技术可能会给数字印刷设备厂商带来的压力甚至恐慌,它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惠普等数字印刷设备大军对数字印刷技术及设备的战略计划。相信这些数码印刷设备厂商也会迅速做出反应,最终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数字印刷设备。
每一次危机都会诞生一位新的王者,继这场由班尼兰达掀起的“纳米风暴”后,谁将是接下来闪亮登场的“王者”?且让我们耐心等待!
数字印刷 绚丽绽放
盘点drupa2012亮点,数字印刷不得不提。在本届展会上,数字印刷设备厂商的展馆由上届的4个扩大为6个,占据了1/3的展馆面积。业内所熟知的惠普、柯达、柯尼卡美能达、施乐、富士胶片、佳能、奥西、网屏、理光、爱普生、方正电子等数字印刷设备厂商皆携各自的创新产品闪亮登场,让观众大饱眼福。更让人振奋的是,一些知名传统胶印机厂商也纷纷加入,如高宝、海德堡、小森、日本东京机械等。
在众多数字印刷设备厂商中,最受关注的当属惠普,不仅因为其是drupa2012上仅次于海德堡的第二大参展商,更源于自3月13日惠普公司在以色列举办的“创造历史Pre-Drupa”活动上宣布将在drupa2012上展出10款新产品之后,业界早已满心期待,前来展会现场参观的观众自然是争相一睹为快。而且,惠普在此次展会期间也收获颇丰,展会首日即迎来了“开门红”,签了下10台Indigo 10000的大单,随后更是喜讯频频。
1.高速喷墨印刷迅速崛起
随着高速喷墨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喷墨印刷设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drupa2012上,展出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厂商数量明显增多,很多新兴企业携带自己的高速喷墨产品前来参展。而且据业内人士称,还有许多企业正在“蛰伏”,伺机进军高速喷墨印刷市场。可见,业界普遍看好高速喷墨印刷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
高速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亮点是:其一,印刷幅面不断增大,B2幅面成为主流,如富士胶片JetPress 720和JetPress F、柯尼卡美能达KM1、网屏Truepress Jet SX等都是B2幅面喷墨印刷机的典型代表,而惠普T410的印刷幅宽更是达到了1066mm;其二,印刷速度不断提升,如柯达鼎盛此次推出的Prosper 6000XL喷墨印刷机的速度可达300米/分钟,日本宫腰和利优比联合研发的新款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速度达到8000张/小时,号称是目前全球B2幅面同级别产品中速度最快的。
2.静电成像数字印刷出现新发展
尽管最近静电成像数字印刷市场不如高速喷墨印刷市场活跃,但在drupa2012上却有新“动静”。其一,惠普推出了全新研发的B2幅面HP Indigo 10000/20000/30000数字印刷机,使得静电成像数字印刷设备的幅面有了新的突破。其二,赛康推出了采用新型高精细液体墨水(实际上是微细的高黏度固体墨粉)的Trillium卷筒纸数字印刷机,印刷速度可达60米/分钟,印刷质量堪比胶印。无独有偶,日本宫腰和利优比联合研发的新款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采用的也是高精细液体墨水技术,将高精细液体墨水从感光鼓传递到介质。
3.对包装和标签领域的关注度加大
从展出的数字印刷设备的主推应用领域来看,除了向传统商业和出版领域继续积极推进外,数字印刷设备厂商对包装和标签领域的关注度也在普遍加大,特别是一些新型B2幅面数字印刷机的推出,将为此提供有力支撑。例如,惠普针对软包装和折叠纸盒印刷领域全新研发的HP Indigo 20000和HP Indigo30000数字印刷机,富士胶片专为折叠纸盒印刷而设计的Jetpress F数字喷墨印刷机,网屏针对标签印刷推出的Truepress Jet L350UV喷墨印刷系统,以及爱普生SurePress L-4033A和SurePress X系列概念机、方正桀鹰L1400 UV喷墨数字印刷机、道斯特Tau330UV喷墨印刷机等。此外,海德堡最新推出的Linoprint L系列数字印刷机也可用于中短版包装和标签印刷。
在包装和标签领域,数字印刷技术有三大亮点:其一,印刷色域日益扩大,不少数字印刷设备已经可以达到7色印刷,且印刷精度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二,支持白墨印刷,以适应透明薄膜和金属箔的印刷;其三,在这一领域,喷墨印刷技术正逐渐发力,且UV喷墨技术正成为主流(主要是因为其材料适应性更广),而且高能量、低能耗、低发热量的LED-UV固化技术备受青睐。
4.传统胶印机厂商进军数字印刷
传统胶印机厂商也纷纷进军数字印刷领域,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产品组合。drupa2012上,几大胶印机厂商展出了各自在数字印刷方面的最新成果。高宝展出的RotaJET76是一款高速卷筒纸喷墨印刷设备,可满足四色书籍、小册子、商业印刷品和杂志等的按需印刷需求;海德堡展出了Linoprint系列数字印刷机,而且其最新推出的Prinect印通工作流程2.0也加入了数字印刷管理模块,进一步扩大了印通流程的控制版图;小森与柯尼卡美能达联合推出了KM1高速彩色喷墨印刷设备;日本东京机械展出了专门针对报纸和商业印刷市场的JetLeader1500按需喷墨卷筒纸数字印刷机。
5.连线数字印后加工解决方案日益成熟
伴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印后加工设备也有了很大进步,两者的结合使数字印刷的操作更高效,更具竞争力。书刊采用数字印后加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且应用也日益增多。drupa2012上,MBO、马天尼、柯尔布斯、浩勒、好利用等均展出了可与数字印刷设备连线的数字印后加工设备,并与数字印刷设备厂商进行了合作展示。例如,惠普就在展会现场展示了HP Indigo 10000与MBO栅栏式折页机连线进行书刊数字印刷的解决方案,柯达与Timsons印刷机械公司合作推出的TIMSON T-Press图书按需印刷系统也在展会上公开亮相。
同时,数字印后加工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最令人惊奇的是,烫印技术也实现了数字化!德国库尔兹与惠普联合展出了数字烫印技术,可实现个性化烫印,每一印张的烫印元素都各不相同。
胶印巨人 变革来袭
与人气颇旺的班尼兰达和热闹非凡的数字印刷设备厂商相比,传统胶印机厂商就显得有些“低调”。在参展面积居前10位的厂商中,胶印机厂商仅有海德堡和高宝,上届排名第2的曼罗兰已经出局。虽然海德堡仍是参展面积最大的厂商,但与上届相比,其参展面积也大幅缩水。
难道胶印真的已是“英雄末路”?其实不然,虽然班尼兰达出尽了风头,数字印刷也赚足了眼球,但要论“真金白银”,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胶印才是最大的赢家。对于展会期间的交易金额,虽然目前多数厂商还没有给出精确的数字,但根据已有信息,几大传统胶印机厂商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这也为胶印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胶印依旧称雄市场!
而且,经过产业环境变化的洗礼,以及面对数字印刷的步步紧逼,胶印变革的步伐一直未曾停止。
变革一:提升生产效率,应对短版挑战
为应对当前市场短版活增多、活件更换频繁带来的挑战,胶印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并正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自动化水平来诠释“一切为了效率”的设计理念。提升生产速度一直都是胶印机厂商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包括自动同步换版装置、自动清洗装置、同步上光印版更换装置、在线颜色测量和控制系统、联机质量监视和控制系统等在内的自动化功能,已不仅是大幅面和中等幅面胶印机的专利。高宝此次闪耀登场的利必达76,就是把最先进的解决方案转移到B2幅面级别的成功典范。海德堡隆重推出的全新单张纸商业印刷机速霸SX52和SX74,集速霸XL系列的最先进技术和速霸SM系列经过广泛测试验证的平台于一身,将生产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小森围绕“小森按需印刷解决方案”的参展主题,以胶印为核心,推介“按需胶印”解决方案,声称一个仅有100页的活件也能上机印刷。
变革二:关注包装领域,突出增值服务
受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传统印刷业务日渐式微,相比之下,包装和标签印刷业务的增势却非常强劲,许多厂商和企业也将其视为“黄金宝地”。
在drupa2012上,针对包装领域的创新性胶印设备也成为众多胶印机厂商的主打产品之一。其中,需要关注三个新看点:第一,高宝推出了一台幅面尺寸可变的全新卷筒纸包装胶印机—Varius 80,其采用无水UV胶印技术,配备了短墨路输墨装置和UV固化装置,开机废品非常少,生产速度可达400米/分钟,印刷长度可在21英寸和34英寸之间变化,采用自动印版和橡皮布更换功能(无套筒),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幅面长度的改变;第二,小森推出了新型Lithrone GX40 Carton胶印机;第三,就连一直专注于商业和报业轮转胶印领域的高斯也展示了其新推出的针对包装和标签领域的Sunday Vpak轮转胶印机。
展会上展出的针对包装领域的胶印机大都集成了多种创新的连线增值技术,并提供了各种绚丽多彩的包装印刷样品供观众鉴赏。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重组后的曼罗兰平张印刷系统有限公司展示的配备了InlineFoiler连线冷烫装置的ROLAND 700LV八色印刷机,其新型步进输箔功能将节省高达55%的金属箔耗用量,是胶印连线冷烫技术的一大进步。
变革三:连线喷墨技术,混合印刷成新宠
柯达亚太区数字印刷业务发展总经理王兵曾说过:“将胶印和喷墨组合在一起,将高速喷墨头安装在胶印机或印后加工生产线上,将数字印刷的数据与胶印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多方优势,这一组合解决方案将在商业印刷、包装印刷领域有创新表现。”
这一观点在drupa2012上得到了真实印证。例如,高宝展出的新型利必达105的最大亮点就是,其是作为胶印和喷墨技术的混合机型推出的,在配备五个胶印和上光机组的基础上,另外配备了一个安装有2个亚特兰蔡瑟(Atlantic Zeiser)Delta 105iUV喷墨装置的印刷机组,并现场演示了连线喷墨印刷药品电子监管码。高宝称,在利必达105或106的一个印刷机组中可安装多达8个Atlantic Zeiser的喷墨头。无独有偶,海德堡也在其最新的速霸XL106印刷机上加装了喷墨装置,并现场演示了在药品包装盒上喷印序列号。
变革四:进军数字印刷,掌握更多主动权
传统胶印机厂商为何非要进军数字印刷领域?答案非常简单:“不能坐以待毙。”当然也不排除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对数字印刷设备厂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种本能回应,因为数字印刷设备销售量的增长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其在未来印刷市场上的影响力也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传统胶印机厂商已经没有必要再为“数字还是胶印”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而纠结,争取更多主动权才是关键。
2010年底,曼罗兰与奥西达成了全球战略联盟;2011年2月,海德堡与理光达成了合作协议;2011年3月,当纳利与高宝宣布将联合开发、生产和销售新一代压电数字喷墨印刷机;2012年初,小森与柯尼卡美能达面向商业印刷市场签署了全球销售合作协议。此外,2011年年中,海德堡还收购了德国工业数字印刷系统制造商CSAT公司(主要面向包装领域),并由此获得了按需喷墨和电子照相领域的专业技术与经验。收购也好,合作也好,总之,几大传统胶印机巨头都已经迈出了进军数字印刷的第一步。
drupa2012上,高宝、海德堡、小森、利优比、日本东京机械等都展示了其独立研发或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数字印刷设备,并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而小森、曼罗兰和海德堡牵手兰达,则向行业传达了更为积极的信号。
胶印远未出局,传统与数字之争也远未结束。暂时承受损失之痛并艰难转型的胶印“巨人”能否“浴火重生”?就让一切留待时间来验证吧!
变革创新 点亮希望之光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多变、充满挑战的市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成功,就必须准确把握市场“航向”。drupa2012已经圆满落下帷幕,它所带来的创新性技术和超越性思维,将对行业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数字与传统,从激烈对抗走向深度融合
十几年前,班尼兰达就曾说过:“一切能够被数字化的都终将数字化。” 时光流逝,班尼兰达当年的预言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但现实的另一面是,数字印刷至今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只能在量少多样的业务范围内无奈地小规模经营着,还远未走进更广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觊觎”已久的书刊、报纸和包装等传统印刷领域一直是“叫好不叫座”。这当然不是数字印刷设备厂商所乐见的。
数字印刷要想突破发展的“天花板”,最终方向必定是走向传统印刷,而传统胶印机厂商和印刷企业也希望借助灵活的数字印刷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昔日的竞争对手找到了契合点,两者的深度融合已是必然选择。就连“数字印刷之父”班尼兰达也坦言:“可以预测,胶印和数字印刷在未来不仅将共同存在,而且将很好地互为补充。”
就国内市场来看,现在已经有成功案例摆在我们面前。比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已经引进了柯达鼎盛Prosper 1000高速喷墨印刷机,用于改善短版图书印刷业务;东莞大朗中编印刷厂购买了多台惠普数字印刷机。在drupa2012展会上,还有多家国内传统印刷企业考察和签订了生产型数字印刷机,可以肯定,将来还会有越来越类似的案例不断涌现。
2.包装和标签,未来重要的竞争阵地
包装正成为令众多商家垂涎的“香饽饽”,人人都想分而食之。传统胶印机厂商早已有意识地将重心向包装领域倾斜,而数字印刷设备厂商也将目光瞄向了这块“蛋糕”,再加上印前、印后环节,可谓分食者众多。可以预见,未来包装和标签印刷市场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胶印、柔印、凹印、网印、数字印刷堪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难说孰优孰劣,也很难说谁会是最终的“赢家”,也许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调整并找到各自合适的位置,期间可能需要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
3.唱响绿色梦想
绿色环保正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一是体现在设备的节能降耗上,如海德堡的“星”系列设备、高宝的VariDry Blue烘干技术、小森的H-UV快速干燥系统,以及越来越多的印刷机采用更高效节能的LED-UV固化解决方案;二是体现在耗材方面,如柯达的新一代SONORA XP免处理印版、爱克发的绿星版:Azura TS、海德堡的赛飞扬绿色印刷材料、曼罗兰普德康印刷材料,以及各种水性、UV和植物基油墨等;三是体现在工艺改进上,如无水胶印。
4.业内合作全面提速
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客户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差异化,某一家厂商单凭一己之力已很难满足客户需求,即便在某一细分领域,也基本不可能“一家独大”。借力,绝对是一个明智之举。利用外界的无限能量,往往更容易捧回“金蛋”。因此,我们看到,业内合作全面提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资源整合利用的最优化,实现业务价值的最大化,从而谋求共生、共赢。而且,即便是竞争对手也开始摒弃前嫌,握手言“合”,最典型的莫过于数字印刷设备厂商与传统胶印机厂商的牵手。一场行业资源大整合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必将给行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5.中国市场的魅力与压力
回首本届展会,以下数点印象深刻。
传统印刷设备生产商的绝地反弹
与近年来印刷展大都由数字印刷设备唱主角不同,本届印刷展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传统印刷设备通过改进后的绝地反弹。海德堡、小森、高宝、曼罗兰等国际大品牌倾情参展,其中又以海德堡的气场最强,1600平方米的展览现场、数百人的营销队伍,以至参展的数字印刷设备商对组展方的场地安排颇有微词。但是,迄今为止胶版印刷毕竟占据着全球印刷总量的半壁江山,顺应市场需要的设备更新总还存在着需要,传统印刷设备的销售经过去年的沉寂以后应该有所反弹。当然,就如有些参展人员所说:“忙碌的展会仅是测验,接下来的才是大考,唯有签约才算得上最终成果。”
鉴于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每单承印量的减少,在本届展会上海德堡与小森相继推出了37英寸(92cm)的四色印刷机,该种设备介于四开与对开间,有助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印刷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海德堡公司甚至把CS92的全球首发与首家用户(重庆华彩)都给了中国,由此可见他们对庞大的中国市场的重视。
此外,几乎所有传统印刷设备供应商凭借敏锐的嗅觉都把满足环保要求、采用数字流程、适合合版印刷生产、强化色彩管理等作为设备推介的亮点。在与海德堡(中国)公司黄连光总裁的交流中,他还特别强调参加本次展会展示的设备大部分产自上海青浦工厂,本土化制造将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海德堡印刷机的市场销售能力。当然,从印前到印刷再到印后设备乃至数字印刷设备的全覆盖也是海德堡有别于其他传统印刷设备供应商的一大特色,“追求极致,引领未来”更是海德堡公司的鲜明目标。
实事求是地说,数字印刷设备生产企业对本届展会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除了柯达公司外几乎所有的国际大牌数字印刷设备生产商都出席了本次展会,包括中国的方正电子在内展位面积普遍不小,其中又以惠普公司为最。印象较深的是用于图书印刷的连续纸印刷设备不在少数,其中佳能公司就展示了数条奥西的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即便是以胶印的眼光来衡量这些图书的印制质量,应该说已经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唯一的问题是高速彩色数字印刷设备对纸张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将有可能进一步推高数字印刷图书的成本,不利于快速扩量。
必须指出的是,这两年在国内被炒得颇热的按需印刷大规模扩张的条件并不成熟,按照展会期间由《今日印刷》杂志社举办的“数字印刷联盟高峰年会”上传出的消息,除了属于凤凰传媒集团内的数码公司宣布2014年取得盈利外,投资已达数亿的北京某大型数字印刷企业也还难以实现盈亏平衡。鉴于现有的体制,数字印刷较大规模的用于按需出版还需要相当时日,已经介入或准备介入这一领域的印刷企业对此应该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北京大恒数码从2012年末开业到2014年出现900万元的亏损,加之短期内无力扭转局面无奈宣布退出就是前车之鉴。
市场的变化使得企业间的整合、收购、合作在加速,也使得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间的融合在加强,海德堡就是通过与理光的合作快速进入了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的领域。在本次展会上,北人集团高调宣布与喷墨印刷的龙头老大――惠普公司在高速喷墨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为的就是发挥各自的行业资源和运营优势,共同推进中国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这显然是一件好事。国内的印机制造商应该更多地参与有增长空间的数字印刷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推动数字印刷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各类专用新设备令人叹为观止
长期以来日本小森印刷机的兆迪公司从2013年起新增惠普数字印刷设备,这次在展会上又推出了以色列产海科(Highcon)全数字模切压痕机,跨进了数字印后设备销售领域。海科模切压痕机无疑称得上是本届展会中数字印后设备中的亮点,这也是继班尼・兰达于2012年在德鲁巴印刷展上推出纳米数字印刷机,悠印公司在国内销售视高迪(Scodix)数字印后再加工设备后来自以色列的又一项让人望其项背的开拓性产品,充分显示了犹太民族不俗的创新能力,也让至今依然处在模仿组合阶段鲜有开创性成果的我国印机制造业看到了在创新环节上的不足,需要在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继续在顺应市场需求创新突破上下功夫。
笔者对海科设备的了解从观赏该设备制作的精美产品开始,就像视高迪设备能够为数字印刷产品锦上添花,实现局部UV、炫彩等效果,让原本单纯的平面产品成为有触觉的产品一样,海科Euclid采用数码黏胶压痕技术,能够实现从压痕到激光切割、自动清废的全过程,通过激光器的逐张雕琢让印刷品变得更加精美多姿,这显然能够增加高档包装盒或是印刷品的附加值,带给消费者更佳的观赏价值。正是因为海科具备以上的优点,所以这台首次在亚洲地区展出的设备在会展中就实现了销售,当事人戏称,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然,这台设备的体积庞大,价格不菲,普通企业引进可能会感到压力巨大。事实上,不少海外先进设备都存在同类问题,比如惠普Indigo 10000,其印刷质量得到市场认可,但相对昂贵的价格让企业不得不慎重思考。再则,镂空工艺在高端化妆品的涤纶片包装盒上使用更为好看,但能够满足这类需求的同类设备还在研发中,面世尚需时日。
海科及视高迪的案例告诉我们,开创性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追新需要,寻求市场热点,着力开展研发,印机制造行业会有希望,产品也会更受欢迎。
互联网的发展让硕大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引进国际上的先进设备为国内印刷业服务已经成为不少专业设备商的共同理念。在本次展会上,北京方迪佳公司的数字印后产品就显现出来自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局面。覆膜机来自捷克,封装机来自法国,排帖机来自英国,点数夹条机来自意大利,所有这些设备都带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在印机制造能力上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但毕竟还是模仿、组合的居多;我们的设备和耗材也有一定比例的出口,但毕竟还是中低端的居多,为此,加强研发力量,瞄准中高端市场应该成为国内所有设备制造厂家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其拼资源、以低端产品抢占市场,还不如拼技术、从每台设备上赚取更多一点的利润。
商业网站抢滩 气势逼人 热浪阵阵
“互联网+”是近段时间社会议论的热点,自然也是处于转型升级中的印刷人议论的热点。网站建设已经多年的宁波我要印在这次会展中与《今日印刷》、《印刷工业》一起充当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慧聪网组织了买家团穿梭于各大型展位之间,穿着统一的服装形象醒目。在这次展会上精彩亮相的印猫网和飓风网自然也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以印猫网为例:地球造型的展台让人驻足,化装成猫的亮丽模特让人频频拍照,轰动周边的音响震耳欲聋,以至不光是前往参观的人流如潮,更重要的是表示出合作意向签约加盟的企业领导同样如织。
毫无疑问,传统的印刷业离不开电子商务。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早就说过:“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什么才是适合印刷业需要的电子商务?踏进这一圈子的对象是否都已经真正弄明白?
有人称: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至上思维”和“并联平台思维”。前者告诉我们:企业最重要的是经营客户而非经营产品,因为先有客户才有产品,在网络时代产品只是沟通工具,目的是挖掘用户需要。后者告诉我们:所谓平台战略是要把品牌商、制造商、渠道商、供应商、开发商、服务商、网络媒介、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价值交换,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如今创建网站的企业的理念可能已经远胜于早年创建但已成为先烈的龙樱网和涂书网了,像飓风网的发展目标就是打造“中国首个最全面、最专业的印刷耗材、印刷设备的网上交易平台”,在国内此类平台已经不在少数的情况下,飓风网或是印猫网能否成为奇兵,能否创造出印刷圈互联网的奇迹就有待时间的检验了。
按照科印传媒组织的第三届印刷电商会议传出的消息,涉及到印刷业的电商数量已经达到180个之多,而且,凭着现时对电商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增长之势。但在2014年第二届电商会上被评为前20强的网站时至2015年3月已经有8个或者已经退出或者被挤出了20强。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可能创造出奇迹也可能是一片血腥的红海,强强之间的博弈更为惨烈。
我们期待着在本届会展上赢得无数观众眼光的印猫网与飓风网能够创造出印刷业互联网站的奇迹。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争取更上一层
连续6天的展会人流如织,反映出转型中的印刷企业都关注着下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如果把3号馆新馆二楼也算作一个独立展馆的话,几乎铺满的8个展馆囊括了印刷生产所需的方方面面,已经坐上全球印刷生产总量第二把交椅的中国,其印刷必须在“十三五”期间有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从现时的印刷大国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印刷强国。
出于让展会办得更为丰富多彩的考虑,本届展会期间同步交叉举办的项目不在少数,有论坛(第三届国际印刷技术发展论坛)、有颁奖(第五届中华印制大奖)、有专题会议(环球印刷联盟会议)、有各式新闻会(中国印刷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会)。无论如何展会期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是件好事,但是因为大多数企业都还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转型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尚不够明确,能够拿出来交流的东西实在有限,所以不少会议就成了参展商的产品介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议质量。反倒是在《今日印刷》杂志社组织的中国数字印刷联盟高峰论坛上,业界围绕着现时被炒得火热的图书按需印刷的盈利能力问题开展讨论,让人听得津津入味。
市场销售需要热闹的场面,但对市场的清晰分析更需要冷静下来去判断与思考。本届展会的场面热烈当然是因为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尽管现状困难但发展前景依然被各界看好。但产品同质化,某些印刷设备已经出现过剩的现象是不容否定的事实,比如胶装联动线、切纸机、中低端的直接制版机(CTP)、瓦楞纸生产线、胶印油墨、PS印版等,这些企业应该考虑走出去争取更大市场的可能,或是从单纯的线下销售走上线下与线上同步销售的方式,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出发下决心调整产品结构。
走绿色环保之路是印刷企业必须要充分关注的大问题,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但是无论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印刷都没有可能成为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过度渲染印刷业对环境应该承担的责任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无益。如此说并不是要降低印刷业重视绿色环保的程度,而是希望政府能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印刷业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不至出现一段时间一个说法,让企业无所适从的情况。客观地说,过度渲染印刷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造成社会上不了解印刷业的人有了误解。在展会期间同一家德国的耗材供应商接触,说是前段时间收到了当地环保部门的公函,称因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把企业列为50家重点整改企业之一,而且指出该企业的年VOCs排放量达到2000吨。这让企业大为惊讶!因为该厂生产的产品德方提供的数据大都不存在VOCs,即便有些产品有也只能是少量。结果在环保部门上门实地检查后,不仅改变了来自主观臆测的结论,而且主张将企业列为清洁工厂。这一案例充分说明,据理力争是需要的,一味地顺从只能让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为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