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康复护理的认识

对康复护理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9 10:12: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康复护理的认识

篇(1)

在脑卒中康复治疗计划过程中,脑卒中康复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脑卒中患者要想取得全面康复,身体情况、精神面貌等都能正常进行活动,就必须要经过脑卒中康复护理。只有通过专业人员的康复护理和功能促进护理,紧密配合治疗,脑卒中患者才能尽快恢复健康。在临床工作中,神经内科的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错误的认知。找出这些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对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更有利于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五十名神经内科人员的工作进行调查,以便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

二、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研究过程的具体介绍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由相关学科康复医学科的两名教授、三名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两名康复科护士等共同设计完成调查问卷的形式和内容。在前期,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先对三十名相关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前期调查,然后对调查问卷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删改和完善。最终确定的调查问卷中,包括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理念、脑卒中康复护理概念、相关的临床护理的概念、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佳时间和方法等。在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中,都有了解、不了解、不确定三个级别的评价。最终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由参加本次研究的两名康复科护士完成。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问卷调查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的五十五份调查问卷,有效收回五十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得出结论。

三、 通过调查对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讨论和正确认识

第一,与临床护理相比,脑卒中康复护理既有相同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护理理念。脑卒中康复护理是遵循患者身体条件的条件下,通过规范的训练,对患者进行的一种“自我护理”,即使患者尽早恢复自理能力,最大限度的使患者参与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护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减少对患者的提携和帮助,最终逐步实现患者的自我照顾,使其能独立生活。同时,还要在护理过程中,不但要耐心引导患者、鼓励患者和帮助患者,还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日常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使其真正掌握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巧,在即使没有专业护工的时候,也能部分或全部做到生活自理,最终适应新生活或重返社会。

在本次调查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内容和治疗措施也不能明确的表达,而对于脑卒中康复护理进行到什么程度的判断标准也不尽清晰。最终导致脑卒中护理工作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只相当于临床护理发挥的作用。由于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自我护理”缺乏清晰的认识,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一般停留在帮代护理的基础模式上,通常只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顾,例如进食、洗漱、更衣、翻身等。这种护理模式陈旧,且患者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其中,护工人员帮代的越多,患者就越难以提高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

第二,在对于何时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问题上得出结论,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应该早点进行。对于许多患者而言,只要其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继续恶化,最好在四十八小时之后开始脑卒中康复治疗工作。目前医学界对脑卒中康复的最佳时间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少数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的认识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护理人员明显认识不到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介入的重要性,使脑卒中康复护理不能尽早实现。那么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何不能尽早入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脑卒中是急症,如果是急性期,患者的病情较严重,这时,治疗和护理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其他的并发症,从而不能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其次,护理人员在数量上不足,导致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不能早期介入。最后,由于护理人员认识的误区,他们并不明确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目的。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早期介入既要改善患者肢体运动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要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预防继发性残疾。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的介入,是脑卒中现代康复的特征。一些研究报道得出,脑卒中康复护理介入越早,综合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整体的治疗疗效就越好。同时,早期就开始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患者,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显著优于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患者。因此,要想脑卒中患者功能的恢复,就要尽早介入脑卒中康复治护理。

第三,要想脑卒中康复护理发挥良好的作用,还需要加强闹注重康复护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百分之六七十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多,当对偏瘫常见的异常模式、痉挛模式和抗痉挛模式、肢体摆放的护理、肩关节、头部保护等认识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迫在眉睫。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明确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理念和具体内容,时刻关注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新动态;定期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和相关内容的讲座,使护理人员认识和了解头部的摆放、肩关节保护、翻身、转移等康复护理的技术和方法;指派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通过现代媒体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做好宣传,尽可能多的让患者及其家属也了解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做好监督,定期评价护理人员工作的护理质量,一最快的促进患者肢体能力和精神的恢复。

第四,医院要为脑卒中康复护理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由于脑卒中疾病大多是突况,只有诊断准确,及时治疗,才能挽回损失,因此,大多数相关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认同,早期的康复护理工作最适合在医院进行。由于人们认识的误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护理人员认为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特殊环境,只有少数人认为脑卒中患者需要特殊环境,例如专门的脑卒中康复病房等。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专门的脑卒中康复病房有经过特别培训的医生、护士和诊疗师,他们都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但能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还能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因此,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建议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适合康复护理,就应该将其移至专门的对方,对其进行康复护理工作。专门的护理机构有专业医疗器械和设施,便利患者最大限度的进行日常生活的各种作业,这种特殊的环境,更加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篇(2)

1.1教师学科专业性不强《康复护理学》课程为护理教研室承担,3位任课教师均为护理专业毕业。康复为新兴学科,任课教师对康复护理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上网和翻阅书籍,没有掌握系统的康复护理学理论,对康复护理以及其工作模式了解不全面,操作技术不熟练。加上教学任务重,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任课教师未能到临床进行实践,讲课缺乏形象生动的例子,难免造成课堂讲解不透彻或者课堂气氛不活跃等。

1.2实验设施不完善笔者所在学校2010年购进一批康复器械,共设置两个康复实训室,均为多功能实训室,承担多种实训项目。每个实训室的基础设施为5张PT床,10把PT発,5个轮椅,10副腋杖,另外还配有3向阶梯、功率自行车、平衡杠、复式墙壁拉力器等康复器械。实训器械以运动疗法类为主,而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方面器械较少。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每学期开设8个学时的康复实训课程,平均10个学生一组,学生实践机会偏少,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

1.3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供高职高专类院校使用的《康复护理学》教材编排同本科层次的教材内容较为相似。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于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高专类教材的建设和开发,需要大量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内容,但是高职高专类《康复护理学》教材实践内容较少,没有明确指出实验内容、目的和具体方法,这样实训课的编排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思想,较为混乱。

1.4考评机制不健全康复护理学在笔者所在学校为考查课,实训课进行平时抽考,理论考核为期末开卷考试,试题多以问答题形式。开卷考试形式单调,学生只需考前熟悉课本内容,不用下太大功夫基本都能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工具,只求通过考试,没有学习动力。

2改进方法

2.1使学生对康复护理学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护理模式巳从过去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发展成运用护理程序主动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护士亦要担负起促进患者康复的责任。康复护理的早期介人,可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护理在临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并不局限于康复科、神经内科和骨、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等等很多科室的患、者都需要做康复护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没有专业的康复护士,临床护士担负着督促、帮助、指导患者康复的重要职能。所以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十分必要。

2.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很多从事康复护理教育的教师未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难以准确把握教学尺度,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应从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授课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养,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较好的康复护理中心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康复护理的各类培训班、学术交流活动,及时把握国内外康复护理学最新动态,拓宽专业知识面。此外,还应引进或聘请高学历毕业生或高技术职称、有丰富康复治疗操作经验的临床教师充实师资队伍,担当兼职教师⑴。

2.3改善实验条件高职康复护理学是一个实践性强、操作要求高的技术性专业,教师熟练的技术、完善的实验设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笔者所在学校实训器材以运动疗法类为主,而其他治疗方法器材较少。建议按照康复治疗法的种类来开设实训室,如运动疗法技术、作业疗法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重组、整合。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联系校外实习、见习基地,通过实习或见习提髙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2.4优化教材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课的讲解比较抽象,应通过数字、图表、图片的列举和展示及说明,使学生对具体内容有一个更为直观、清醒的认识。此外,课本应增加相关实验内容,以此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高职高专教材应以应用能力为中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3)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26-01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急,恢复慢,且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特征[1]。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为了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更好地回归家庭社会。2008年起我们在神经内科开展了专职康复护理指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8月首次入住神经内科经CT或MRT确诊的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脑出血36例,脑梗死64例,男性6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4.5岁。于康复指导前后及出院时采取面对面提问方式,用自制问卷了解病人对脑卒中后康复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掌握锻炼方法和坚持锻炼的情况。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康复护士选择 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都是护理学领域的分支学科,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2]。但由于护理目标不同,采取的护理技术方法不一样。为此选择既有神经内科临床护理经验和专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好沟通能力的护士,经过一定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担任专职康复指导工作。

1.2.2 物品准备 疾病急性期在病床旁进行康复指导和锻炼,恢复期可进康复室进行锻炼。为此康复室配备了手法按摩床、电动升降起立床、训练用扶梯、多功能平衡杠、姿势镜、作业疗法器具等不同的器材,便于病人进行训练。

1.2.3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且神经系统症状无恶化,则在48小时后开始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首先做好评估,通过对病人意识水平、生命体征、一般状况、四肢肌力、语言功能、吞咽功能等进行整体评估,确定良肢位摆放、肢体按摩方式、进行肢体活动、语言康复训练、站立、行走、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综合康复护理计划。

1.2.4 康复训练指导

1.2.4.1 心理康复指导 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康复的进展,因此要把心理护理贯穿到整个康复训练中[3]。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引导,鼓励其积极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告知病人及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病人明白康复的实质是学习、锻炼的反复过程,是脑功能的重组与再建,解除其焦虑、失望等负面心理,争取使病人早期主动投身于康复训练中。

1.2.4.2 康复知识讲解和方法指导 本资料选取的脑卒中病人均为首次住院,病人不知道何为康复训练,更不知道怎样进行锻炼。由此,护士应告知病人康复训练是将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相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时需根据康复计划给病人及陪护做相关锻炼知识的讲解和方法指导,使病人了解康复的目的,树立科学的康复理念,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一对一进行示范讲解,直到病人或陪护掌握。

1.2.4.3 提供脑卒中康复护理读物 在科内发放一些与病人康复相关的资料。对有阅读能力的病人和家属,推荐阅读相关读物,如《神经内科病人实用知识问答》、《瘫痪肢体肌力检查及康复指导》、《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学》等读物中与病人有关的内容,使病人树立良好的康复意识,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康复锻炼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康复中来。

1.2.4.4 督促或协助病人完成每日训练内容 多数病人虽然明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但常因为体力不济、情绪不佳、认识不到位等原因难以做到有规律、有节律、有强度的功能锻炼。专职康复护士每日定时进入病房以及康复室,督促指导病人及陪护完成康复训练的内容,鼓励病人坚持,克服懒惰心理,按要求完成康复锻炼内容。

1.2.4.5 随时调整训练计划 根据病情及康复效果随时调整训练方法和计划,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防止无效运动达不到康复效果,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痉挛、废用、误用及肩手综合征等的发生。

1.2.4.6 效果评价 康复认同度评价:给病人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和康复指导后及时了解病人对康复锻炼的认识,评价病人掌握锻炼方法的程度。对认识不到位、方法不正确的给予反复耐心指导。康复依从性评价:定期评价病人坚持康复锻炼的情况,观察康复效果,如语言功能、肢体肌力、吞咽功能等恢复情况,便于调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锻炼的连续性。出院时的康复评价:出院时要对病人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做好出院指导,开出后期康复锻炼处方,提出复诊要求,确保全程康复。

2 效果

2.1 强化了病人早期康复意识 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通过对100例住院病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的病人是接受康复指导后才懂得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专职康复护理人员的耐心讲解指导,使病人懂得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强化了他们的早期康复意识。

2.2 提高了病人及陪护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康复功能锻炼需要医、护、患的共同努力,但病人是康复的主体,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是完成康复锻炼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在没有进行专职康复护理指导前,病人的注意力多放在对药物治疗的期待上,康复锻炼难以坚持,专职康复护理人员的督促和鼓励,大大地提高了病人锻炼的自觉性。

2.3 落实了早期康复护理的各项措施 对脑卒中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避免或减少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关节损伤、肩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也为后期的肢体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病区开展专职康复,在人员上确保了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各项措施的落实。

2.4 体现了康复护理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康复护理应着眼于对病人的整体康复,维持康复治疗的连续性是康复护理的内容之一。根据现代康复护理理念,在神经内科病区设立专职康复人员,从教育指导到康复治疗,全程关注病人的功能康复,起到了医生和护士不能替代的作用,体现了神经内科康复的全面系统性和连续性。

2.5 避免了护理并发症,改善了护患关系 专职康复人员每天在病区与病人密切接触起到了健康教育者、锻炼指导者、督促者和执行者的作用,架起了另一条与病人沟通的桥梁。他们不仅指导病人的康复锻炼,还关注病人的饮食、睡眠,及时消除潜在的护理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将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2008年来,病人对病区护理工作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3 体会 临床工作中,由于医疗护理工作繁重,医护人员忙于查房、写病历、输液、服药、打针、生活护理等,病人的注意力也常放在伤残、预后、药物治疗或经济方面,穿插在治疗过程中的功能锻炼指导或嘱咐往往不能引起病人或病人家属的足够重视。设专职康复护理人员才能落实一对一的讲解指导,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知识缺乏和不懂得康复锻炼的方法是影响病人接受锻炼的主要原因。康复意识的提高,需医护人员耐心宣教和规范指导。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认同是完成康复的必要条件。而康复人员每天按计划督促指导可提高病人及家属的依从性,更好地完成全程康复锻炼。由于脑卒中病人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病变范围不同,病人的症状、体征呈现多样化,加上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不一,使得脑卒中病人的康复锻炼在时机、方法和目标上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个体化和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指导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特点。在脑卒中的康复中,无论是损伤早期还是后期、功能恢复训练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病区床位紧张、病人经济条件等因素,病人不可能在病房完成全程康复,多数病人在完成药物治疗疗程就出院,而出院后的功能锻炼容易放松。因此护士应重视出院康复指导,强调循序渐进的全程锻炼,促进病人功能更好的恢复。同时强调复诊的重要性,通过复诊了解康复锻炼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给以全面系统和连续性的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 赵利芬,李付云.影响脑卒中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84.

[2] 石敏,徐永清.骨科病人实用知识问答[M].北京:军事科学医学出版社,2007:243.

篇(4)

方法:社区护士上门护理,做好康复活动的相关工作,以及对康复情况的记录分析整理。社区护士对该次护理工作的心得体会的回馈。具体可行方案:首先对社区护士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考核合格。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月每周上门3次,第二个月每周上门2次,第三个月每两周上门一次,上门频率亦可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变动。

关键词:脑中卒患者 家庭康复护理 干预社区护士 效果分析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5-01

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通俗地说,脑血管病是由于供应脑内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的疾病,医学上分为脑血管意外、脑中风、脑卒,意思是脑血管发生了紧急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偏瘫、视力障碍、语言表达障碍等。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对于已是老龄化的中国来说,绝大多数患病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做到长期住院治疗,只有选择回家等待康复,面对疾病的困扰,患者以及家属由于对病情的认识了解不够,对病情的恐惧等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都将导致病情的复发与恶化,对我国脑卒中疾病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不幸。此次康复护理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患者的康复。这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1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的项目

1.1 患者身体各部位的正确摆放姿势,行动灵活度与存在的风险。

1.2 床上活动的移动,包括侧翻身,腿部的抬落,头部的转向情况。

1.3 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倚坐、位坐的平衡训练。

1.4 行走站立的平衡情况。

1.5 日常生活活动中语言功能训练,吞咽食物的训练,呼吸功能的训练,简单自理训练。

2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或因忽略了康复训练,存在很多病后后遗症,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2 患者自身依赖程度比较高,依赖心理越来越重。

2.3 绝大部分患病患者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2.4 照管人员的情绪以及对患者心态的影响,还包括家属照管中存在的疏忽对患者造成的身体直接伤害。

2.5 看管人员的实际照看能力有限。

3 干预后数据显示分析

3.1 患者心理状况:负性情绪明显减少,病人家属情绪稳定。

3.2 生活方式有很大转变。

3.3 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

3.4 康复训练逐渐被接受,患者能够自己主动去训练。

4 效果分析

通过此次社区护士的康复护理工作的实行,不难看出社区护理的此项举动真真正正的帮助了脑卒中患者在家康复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需要性。首先社区护士的宣传与讲解使家庭人员对患者在家康复活动意义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脑卒中疾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使他们能够更加的细心对患者的照顾,引起家庭人员对患者的重视度,同时也带给了家庭患者康复的信心与鼓励。

4.2 可行性。为患者在家康复提供上门护理指导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通过社区护士的上门服务,既为身为护士工作人员提供了学习机会,同时为更多出行不便的患者解决了生活开销的经济问题。

4.3 有效性。社区护士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对于患者在家中出现的突况有了更专业更安全的应急措施。同时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再况,预防情况有了一定的增强。使患者自身对于疾病有了积极的心态,让他们在对抗疾病中树立了坚强的信心,给家庭及患者自身身心上来了一次洗礼。

综合以上不难看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家庭为我国脑卒中疾病康复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依据,也为家庭康复护理工作起了导向作用,是发展家庭康复护理工作展开的一个好的开始。

5 讨论

在对病患的康复护理工作上,我们不难看出,最好的护理措施,最实际的护理方案,会为病人康复护理起到直接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的家庭康复护理工作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自我护理为原则”、“充分发挥脑卒中患者的潜能”、“护士充当了指导者与监督者”的地位,鼓励患者与照顾者。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脑卒中患者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死亡率仍成为上升趋势。因此,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工作显得尤重要,护理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也日见增加。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仍是有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与康复护理。同时,现如今护士对护理操作缺乏整体护理和全人意识,家庭康复护理服务对脑卒中患者的有效康复和普及社会健康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6 护理体会

脑卒中患者的情绪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里就特别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多数有负面情绪影响,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身呈现出的焦虑,暴躁,对他人帮助的抵触,给人自暴自弃的感觉,也有因对病情不了解,持有放弃治疗的心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不仅要给与他们身体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很多疾病都与患者自身的心理有着莫大的牵连,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疾病的向上心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帮助他们调整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对于护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只有病人积极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才有意义,才能进行,才能让我们的康复护理工作得到认同。

病人家属的情绪态度和照顾能力也是康复护理成功的关键。家属的情绪会对患者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一个乐观,细心的看管人员会给患者带来愉悦的心情,同时深深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情绪。相反而言,家属的不耐烦,照管的疏忽,不仅会对患者带来正面的身体伤害,还会让患者有轻生之念。这些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来说,甚至会比实际护理工作还要重要。与患者,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营造一个温馨的护理环境,对于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有着尤为重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梅.临床心理护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1-192

[2] 陆烈红;病人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年12期

篇(5)

【关键词】 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体会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 姿势异常, 同时智力、语言、视觉、听觉等出现各种障碍。近年来, 脑瘫发生率逐年上升, 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对家属及家庭都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就分析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体会, 增加患儿康复率,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55例本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脑瘫患儿, 经诊断, 均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男36例, 女19例, 年龄2个月~10岁。24例痉挛型, 18例弛缓型, 8例手足徐动型, 5例混合型。

1. 2 方法 ①康复教育。首先患儿在入院后, 护士要做好患儿和家属的康复宣传教育, 使患儿和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因此, 护士要了解患儿的病情, 并要分析家庭情况, 讲解治疗和康复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做好相应准备。其次要做好卫生教育。护士要指导家属做好患儿的卫生工作, 注意保暖, 适当添加衣物, 尽量选择舒适柔软衣物, 餐具要定期进行煮沸和消毒, 避免细菌感染。适当进行锻炼运动, 避免出现湿疹。最后加强用药指导。患儿药物大都是冲剂, 或者将药片捣碎加水送服[1]。患儿喂药时, 需将患儿抱起, 头部抬高, 避免出现呛咳。对于自行服用药物的患儿, 要将服药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指导他们正确服药。②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患儿病房可以摆放儿童喜欢的玩具和图片, 让患儿保持着轻松愉悦心情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在治疗室走廊及家长休息地方张贴脑瘫发生原因, 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使患儿家属可以更加全面认识脑瘫疾病, 提高他们治疗, 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护士在和家属交流时, 态度亲切, 要有足够耐心, 不可存在不良情绪与患儿和家属交流。③运动康复护理。首先是不自主运动康复护理。在康复护理工作中, 要避免患儿受到不良刺激。此时护士要先和患儿建立良好关系, 使患儿可以信任护士, 无不良情绪, 确保康复护理顺利实施。在康复护理中, 先将患儿下肢控制不自主运动进行康复运动, 让患儿适宜进行爬行、行走、平衡等训练。患儿下肢在获得一些自主控制后, 然后进行自主运动控制, 如头控制、双手支撑等运动。其次是共济失调康复护理。脑瘫患儿在坐立和卧床时, 无法保持有效平衡。因此, 在平衡康复护理时, 先从患儿眼手及口手的配合, 然后从坐立、跪立的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同时还可以使用平衡器材, 比如平衡板等让患儿训练, 患儿在训练时, 避免发生摔伤和跌伤。④语言障碍康复护理。脑瘫患儿会出现视觉、听觉及语言障碍。在康复护理中, 患儿头部保持中立, 身体放松, 利于倾听;为了容易患儿理解, 需采用简单言语, 同时配合手势与患儿交流, 便于理解。在交流过程中要面对患儿, 使他们能够清楚和明白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语。另外, 家长要和患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使患儿可以时刻在语言环境中成长、锻炼。⑤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肢体及行动障碍, 会出现自卑、悲观、暴躁等负面情绪, 而护士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力、宽容性去关爱他们。当患儿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哭闹、自卑、孤独等行为时, 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训练, 产生逃避、恐惧等行为时, 护士和家长要给予患儿更多关爱。在训练时, 将心理康复和生活康复护理结合在一起, 患儿在训练过程中, 护士和家长要和他们交流, 注意患儿表情, 多鼓励和表扬, 增强患儿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根据患儿兴趣爱好, 进行积极有效诱导和引发, 缓解负面情绪。加强患儿之间交流, 使他们能够跨出自己的圈子, 融入别人圈子, 去交流, 去交朋友。另外, 家长在患儿护理期间也存在着抑郁、焦躁、激动等不良反应, 护士要向家长解释脑瘫康复的案例, 缓解家长担心、抑郁心情, 并要让家长积极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2], 使患儿坚持治疗。⑥出院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对提高患儿康复率有着促进作用。因此, 患儿出院后, 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提高患儿兴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要指导儿童独自穿衣、刷牙、吃饭等, 突破他们的行动障碍, 使他们可以逐渐生活自理。

2 结果

55例脑瘫患儿经综合康复护理, 25例治愈, 29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7.8%。

3 讨论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 姿势异常, 同时智力、语言、视觉、听觉等出现各种障碍。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 为了提高患儿的康复率, 必须要采取综合康复护理。

在本组患儿康复护理中, 55例脑瘫患儿经综合康复护理, 总有效率为97.8%。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康复教育, 使他们能够掌握脑瘫康复治疗知识;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和语言障碍康复护理, 提高脑瘫患儿康复率;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 缓解患儿负面情绪,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要缓解家长负面情绪, 使家长可以护士一起配合患儿康复治疗, 促进患儿康复速度[3]。患儿在出院后, 加强患儿出院指导, 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使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训练, 突破他们的行动障碍, 使他们可以逐渐生活自理, 并逐渐康复。另外, 患儿在康复护理中, 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根据患儿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年龄, 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康复训练场地, 安装防滑地板, 做好防护栏, 避免患儿在康复护理中, 出现危险事故。

综上所述, 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中, 需要采取综合康复治疗, 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和家庭护理, 对提高患儿康复率有着促进作用,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小莉.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护理学报, 2013, 10(05):456-459.

篇(6)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篇(7)

【摘要】 目的 介绍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措施。康复护理可以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缺损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性,使之早日回归社会及家庭。方法 对104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结果 脑血管意外患者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大多预后良好,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言语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结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是降低病残率及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可以促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全面康复。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康复 护理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存活下来的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严重威胁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康复治疗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对脑血管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104例,其中CT检查确诊脑出血36例,脑梗死68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4例。年龄45-78岁,肢体功能障碍的84例,言语功能障碍的46例,有肢体运动功能和言语功能混合障碍的64例,均无意识障碍,进行中西结合康复治疗。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2.1.1 住院环境和作息制度:给病人创建一个安静、舒适、安全卫生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根据病人的心理要求,在生活起居方面进行指导,帮助病人制订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使病人保证充足睡眠。

2.1.2 饮食护理:脑血管病人以低脂肪、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老年脑血管病人的胃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现象,应鼓励病人食用带纤维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少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可以刺激排便,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未大便者60例患者遵医嘱给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另外,喟饭时应环境安静,舒适,精力集中,防止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2.1.3 防止并发症:脑血管病人卧床时间较长我们定时给患者变换和扣背。每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每次约5分钟,以利痰液的排除,防止发生坠吸性肺炎。在翻身过程中防止拉伤皮肤,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长期卧床者铺厚海棉床垫或气垫,防止褥疮的发生。督促协助患者定时洗澡、勤更换内衣,剪指(趾)甲,同时定期给病人做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是脑血管病人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临床资料中有6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我们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心理痛苦和焦虑,要针对性的做好患者疏导工作,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用科学的态度指导病人就医和进行功能锻炼。

2.3 及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的护理

2.3.1 急性期:急性期患者病情危重,以往我们在医疗工作中只注重挽救生命,往往忽视早期功能锻炼。对临床资料84例患者的康复护理实践证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早期协助功能锻炼对降低致残率、促进康复十分重要。

2.3.2 稳定期:当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2.4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临床资料60例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灵活性及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织毛线、捡豆子,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

2.5及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

对脑血管意外伴失语的患者46例。护士经常配合家属一起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起初交流困难时先书面交流,再逐渐练习发音吐字。失语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对完全不能进行说话的32例患者应从学发音开始,然后常用熟悉的单字练习,不完全性失语8例患者,依其程度学说词组或句子。感觉性失语:临床资料6例患者训练时采用语言与视觉手势相结合的方法,如让病人梳头可用梳子梳头的手势结合,病人就会理解。物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波等刺激的训练。 转贴于

2.6出院指导

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将回家修养,医护人员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医疗教育和心理疏导,防止因家属的悲观失望或家庭琐事等影响病人的情绪。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参加整个康复过程,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教育,指导家属了解疾病的一般常识及护理知识,学会动态地观察病情及一般护理技能、功能锻炼方法及心理调试,协助病人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使其尽快康复,回归社会。

3 护理效果

通过对10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观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72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全恢复,有12例患者能完成自理,4例明显好转。言语障碍的患者36例能完全进行交流,10例明显好转。住院期间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目标[1]:是运用医学手段使残留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社会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

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生活护理是康复基础,在满足患者基本需要外才能更好的配合其它康复护理。

杨忠珍[2]学者曾根据他的临床资料统计20%-80%的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有心理负担,50%左右病人出现恐惧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状态。可影响治疗,从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使其从被动态度变为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过程中,对疾病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

康复理论认为[3]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可以再生。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更好、更快、更大程度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能使肢体的肌张力达到平衡,通过肢体的被动主动活动,可理顺肋骨、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相应皮质脑血流量,减少应用性萎缩及畸形发生。所以早期实施有计划的康复运动训练,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康复护理与传统护理因方向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护理模式不同。传统护理采用是替代护理,康复护理注重于改善功能,变患者被动为主动,帮助患者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的功能,以替代丧失的部分能力,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康复护理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康复知识技能的介入,是实现残疾预防和康复主要措施。护理工作者通过对康复科学的学习、研究、探讨、掌握康复护理技术措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实质价值。

5 小结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即考虑医学心理的社会康复,又要考虑到综合方法,包括药物、饮食等方法使患者全面康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经以上康复护理后效果良好,表明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祝凡,曹智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