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10:12: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资产流动性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资本结构是影响公司资本成本、收益分配的重要问题,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是复杂的,资产流动性则是众多学者研究讨论得出的影响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资产流动性与企业的资本结构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同时,资本结构的状况会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而资产流动性会影响企业的收益,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行为。因此,研究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资产流动性进行较为准确的测量,建立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的关系模型,不仅有助于建立和完善资产流动性理论,而且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财务行为的合理性。
一、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内外现有的关于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相关性关系的研究结论中,存在着很大分歧。最早开始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关系研究的是Keynes(1930),他认为当企业融资成本过高或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发行的债券容易被低估时,管理层往往选择持有更多的现金或保持更多的流动性资产,即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存在负相关关系。
Myers和Majluf(1984),Opler(1999),Dittmar(2003)依次运用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和财务科层模型(Financial Hierarchy Model)对公司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当企业持有较多的现金和流动资产时意味着其资产负债率较低的结论。De Angelo和Wruck(2001)则认为,高的流动性资产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去偿付未来的债务利息。在发生财务危机时,管理层能够变卖流动资产偿还债务,从而为其控制权不受债权人干预赢得更多的时间。按照这种解释,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应该正相关。Williamson(1988)从融资成本的角度阐释了资产流动性对资本结构的正向影响。Kim(1998)、Benmelech(2004)也都以特定的行业或资产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徐冬和冼国明在扩展Brander-Lewis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寡占、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时指出,无形资产较多的公司会进行更多的债务融资。李青原、彭飞、彭小微(2008)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公开财务报表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资产流动性显著负相关。
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对不成熟性,以及制造业上市公司自身盈利能力较差、拥有大量非流动性资产等特点,提出研究假设: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选取2007-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样本期间被冠以ST、*ST、PT称号和数据缺失异常的公司后,最后选定638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所有数据均来自新浪财经、巨潮资讯网站和国泰安数据库,所用分析工具为SPSS 13.0以及Excel电子表格。
(三)资产流动性指标的建立
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财务指标有多种,包括流动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较为流行的几种方法包括基于资产交易额变化所建立的流动性指标、主因子分析法等,综合目前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尝试建立构建测算资产流动性的新指标。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2005年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历史数据为基础,计算二级行业的各项资产周转率,并建立二级细分行业与各项资产周转率的权重矩阵,最后将权重赋予到相应的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各项周转率上,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制造业下二级行业的资产流动性。
新测算方法构建的资产流动性指标克服了我国证券市场资产交易额数据不易收集的缺点,充分重视了行业内部的企业差异,将制造业又根据一定的行业分类准则分为九个不同的行业。并且考虑资产结构因素,使用2003-2005年上市公司对应的历史数据计算并建立了行业与各项资产比率的权重矩阵,充分参考了目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传统的周转率指标上进行了一定的优化。
以上矩阵表示的是2003年至2005年间制造业下各行业的流动比率与各项周转率的相对权重矩阵。
行分别表示制造业下细分的9个二级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木材家具、造纸印刷、石化塑胶、电子、金属非金属、机械制造、医药生物和其他,列分别为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
最终,构建的流动性指标如下:
(四)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具体的指标定义见表1:
综上,回归方程为
上式中α代表等式中的常数项,βi 为回归系数,(i = 1,2,3,4,5),代表等式中的系数项,ε代表残差项,INDn代表虚拟变量,在本文中是行业虚拟变量,其余符号如上所述。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了解到2007-201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资产流动性、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股权集中度的整体情况。
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中看到,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0年资产负债率的均值约为48.82%,而2007年至2009年的均值是49.95%,说明2010年略有下降,负债水平略为好转。但从最小的1.1%到最大的88.66%,可以看出不同公司间的资本结构差异比较大,从侧面反映了各行业对资产负债结构采取的政策不同,这表示有必要对公司所属年度及行业进行控制。而第三行各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均值0.0910和标准差0.0001,相比于别的方法例如用动态现金产生速度或者传统的流动性测量的结果(均值和方差分别为0.0001和0.0002),表明流动性指标的新测量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各公司间的差异。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当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到10%,这与经济发展趋势大体相符,2010年以前可能是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经济不景气所影响。同时表2还显示出我国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占了整个上市公司股权的60%左右,股权集中度有逐年降低趋势。从股权结构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市场股权较为集中,表明尽管我国股市正在进行着较大的改革,但是股权结构的完善仍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进一步加大股市的流通性很有必要。
(二)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给出的是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结果。
由表中相关系数一列可知,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显著负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179,显著性水平为0.049,表明基于新测算方法的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的相关性关系符合假设。在引入的几个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362。股权集中度与资本结构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是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3。公司的盈利能力似乎并未对资本结构造成显著影响,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足0.1。以上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证实了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负相关的假设。但这仅是一个相关性分析,不能排除变量间可能存在内生性关系,只能说明资本结构的变动方向与资产流动性的变动方向相反,模型假设初步被验证。对于资产流动性能否真正影响资本结构以及影响程度大小,整个模型在统计上是否显著等问题,相关性分析并不能解决。为此,需要利用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从表3表示的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产流动性、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的回归系数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这个结果与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吻合。其中,资产流动性的显著性水平是0.049,这说明新测量方法下的资产流动性对资本结构变化的影响是显著的,所选取的样本基本可以代表95%以上的全体。资产流动性的回归系数为-0.103,表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资产流动性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则资本结构即资产负债率将增加10个百分点,而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4给出的是关于模型的拟合优度和F检验结果。模型的判定系数(或解释力)调整后的R2=0.219,与给出的对比值调整后的R2=0.208相比,回归拟合程度相对较高,说明新测量方法表示的资产流动性有一定的准确性。F检验在0.0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说明该回归方程总体上还是令人满意的。
三、结论与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根据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来看,回归方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用新方法测量的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显著负相关,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与资本结构显著相关,其中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资本结构负相关,而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二)研究局限
对资产流动性提出的新测算方法虽然综合衡量了大部分研究的观点,结果也显示新方法能更准确地代表资产流动性,更加符合理论假设,但是新测算方法并没有权威性,并且只在制造业行业进行了验证,所选取的样本有一定的行业限制,样本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受宏观因素的影响等都可能会与研究目的出现一定的偏离,影响到研究的准确性。有限的变量也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应用性,本文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以后的研究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郭忠英.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绿色财会,2011(5):31-33.
[2]Kose John and Lubomir Litov,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Risk Taking: Theory and Evidence, Forthcoming.Journal of Finance ,2007.
[3]Ben R. Marshall, Liquidity and stock returns: evidence from a pure order-driven market using a new liquidity proxy. International 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6(15):21-38.
[4]Edward I. Altman.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cy. John Wiley &sons, Inc, 2000.
一、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性表现
(一)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局限性。第一,现行财务报表只能提供过去的、某一特定时期内的货币化信息,而与报表使用者对未来的、可预见性的、相关程度更高的全面信息的需求相距甚远;第二,缺乏对有银行业特色的财务报表体系的深入研究,而简单套用了一般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形式,以至难以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特殊业务的具体情况;第三,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能因受到银行内部各种动机的支配而被人为地降低乃至破坏。
(二)商业银行进行比率分析的局限性。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几乎不存在;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银行在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这有时会引起误解,比如资产流动性比率高,仅表示银行资产在会计报表日的流动性较强,并不能就得出该年度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强,流动风险小的结论;第三,不同的比率有时会发出互相矛盾的信息,给正确评价银行财务状况带来一定难度。比如某银行的利差率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其资产利润率却低于同业平均水平,此时便难以判断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而需结合其他信息综合考虑;第四,比率分析在进行银行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银行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同一银行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银行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
(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素质的局限性。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水平、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之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颇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距离上述条件尚有较大差距,这就导致财务分析过程中出现众多的行为性缺陷。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涉猎表外业务,加业务、信托与咨询业务、贷款承诺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等。在现行的会计帐务处理程序下,表外业务未被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仅以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注明,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庞大指标体系中也普遍缺乏对银行表外业务的考核分析指标。由于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高的特点,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不对其进行多方面的风险分析,将很难适应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防范潜藏着的巨大风险的需要。
(五)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流动性指标体系中,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子、分母分别为银行的各项贷款之和与各项存款之和,存贷比率越高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这表明相对于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言,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流动性当然越差。相反,该比率越低,则表示银行还有额外的流动性,因为银行还能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贷款。过高或过低的存贷比率对银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中的存贷比率才表示银行对资金来源与运用间的安排适当,较好地兼顾了流动性与盈利性。这项指标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视了存款、贷款各自内部结构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将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相比,这就有“一刀切”之嫌。
此外,资产流动性比率为银行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这一比率越高,表示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问题在于银行的某些流动性资产并不一定能在短期内(通常指一个月)变现,比如应在一个月内到期的贷款未能如期收回,就使得银行的流动性被虚增。这显然将降低利用该比率衡量银行流动性强弱的可靠程度,甚至会使信息使用者对银行流动性的真实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
2、盈利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利润率是由银行当年的净收益与资本总额相比得到的,其中资本总额等于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之和再扣除某些项目。但目前我国对银行资本的定义及范围的界定还不够明确、细致;另外对资本各组成项目的内容、涵盖面的规定与国际标准——巴塞尔协议比较,也有较大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在实践中运用该比率分析银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最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该比率能否如实反映银行运营情况,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有赖于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的健全,避免用帐面处理的技巧瞒天过海,如附属资本的范围可能被不合理地扩大,特定资产的归类对计算出来作为分母的风险资产总价值又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若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未理顺,银行不具备独立于企业的地位,反而有这样那样的密切联系,就可能会使外在表现出来的资本充足率比真实比率来得更高,如坏帐冲销问题未及时得以解决,坏帐损失又未及时用自有资本补偿,就会导致有“水分”的资本充足率的形成。这一指标的缺陷包括它可能迫使银行以资本为经营目标,追求高回报并向非信贷业务转移,而资产的多样化会进一步加大计算和报告资本水平的难度。此外,以信用风险为主的该比率缺乏弹性,不能代替充分信息的市场判断,不能避免道德危害、银行危机和系统性风险,还会抑制银行投资。
贷款质量指标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这样一系列比率,计算了解这些比率能保持对各类非正常贷款的动态监控,从而灵活采取各异的贷款管理方式。对非正常贷款的准确划分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国际上通行的五级贷款新分类法。但实践显示该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广应用的时机远未成熟,“一逾二呆”的旧分类法仍有很大的“市场”,这使得对贷款质量的分析失去了科学的基础,新方法的优势更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二、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对策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对策。
1、借鉴吸收国际上在财务报表体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纳银行特殊业务信息的、具有银行业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体系的建立。尽快解决诸如有无必要编制银行现金流量表及在明确有必要编制的前提下,应设计什么样的特殊格式、项目,使之能真正有利于揭示出银行现金流量方面的有用信息等等重大问题。
2、要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通过三大途径来实现:其一,加大央行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等监管措施的力度;其二,条件较好的银行还可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其三,利用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来约束商业银行的会计行为,就必须加快会计准则中有关银行特殊业务准则及财务报表准则的出台。
3、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一次简要分析,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时再作专题分析。各分行的财务分析应在基层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行又基于分行财务分析的结果进行全行分析,如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只要将之贯彻落实,就一定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可见,财务分析制度的执行者——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在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着手加强对银行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注重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相关理论水平。
4、在现有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表外业务的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标。比如,用“表外业务金额/银行资本总额”再与一定标准比较,就可以衡量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又如我们可设计指标来反映表外业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再如,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对表外业务也应予以考虑,即应制定出表外业务风险资产额的计算方法,使之成为银行加权风险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要始终对银行表外业务蕴涵的高风险保持高度警惕,通过跟踪监测,防患于未然,以利于银行的长远安全与持续运作。
5、正确处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监管与商业银行利用财务分析进行自律性监管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确保银行的三性,只是出发角度、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应尽量做到数据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应彼此对立、割裂。
6、针对前文提及的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妥之处,具体可改进克服如下:其一,既然资产流动性指标存在潜在的误导性特点,我们应注意在分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时,结合其他比率,如速动比率、不稳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比等,综合考察和判断;其二,对资本利润率指标要注意明确、细致地界定作为分母的资本总额各组成部分的范围、内容,以增强指标计算的可操作性;其三,着力解决与资本充足率有关的准确计算,压缩人为“水分”,缩小与国际间不必要差距的众多问题;其四,将衡量贷款质量的系列比率改为正常贷款余额、关注贷款余额、次级贷款余额、可疑贷款余额、损失贷款余额,分别与各项贷款余额相比这样一系列比率,以便与所采用的新贷款分类法相配套。这些比率功能能否到位,关键还要靠新贷款分类法的切实落实,因此如何使该分类法更易操作,更易被接受,是眼下亟待攻克的难关。
(二)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风险管理;财务比率;财务风险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增高,企业参与市场程度的加深,企业必须面对市场带来的风险。在财务控制方面,国外财务风险研究起步早,理论体系完善,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创立的控制论,Altman创立的zeta模型。在我国, 郭敏在“人本风险”的防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赵斯秋从制度上进行探讨,通过建立各种控制制度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王继华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
本文运用流动性、经营效率、长期偿债能力三方面对某企业进行财务风险分析。通过对该企业近3年来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并找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1、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管理者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减少损失。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变公司所承受的风险程度,尽可能降低风险对公司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风险管理理论把风险管理分为风险确认、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三个部分。
2、 流动性分析
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循环,反映了企业各经营环节的运行效率,效率高,资金周转快、效益好,反之亦然。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速动比率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动用随时可变现资产立即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一般为1,小于l则说明企业不能抵挡可能出现的债务危机,存在着财务风险。
3、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对债务的承担能力,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是税前利润加利息费用之和与利息费用的比值,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否则,就难以偿付债务及利息。
4、经营效率分析
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企业利用资产的效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的快慢,该指标越大企业财务越安全,反之就越危险。
三、 某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A企业近3年来,资产总计分别为38千万元,37千万元,33千万元。负债总计分别为24千万元,20千万元,16千万元。所有者权益分别为14千万元,17千万元,17千万元。
A企业三年经营业绩及财务数据:企业总资产规模自2009年以来连续下降,特别是2011年的总资产比2010年下降了11.76%,比2009年下降了13.22%,变动幅度较大。从数据可以初步判断某企业经常性损益方面收益虽然减少,但是比非经常性损益下降幅度小,企业盈利主要还是来源于经常性损益。
流动性分析可细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短期资产流动性分析。短期资产流动性中周转效率越低,变现风险越大。从数据表可以看出,A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这三年中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债务意味着风险,其不利之处是为了是公司持续经营,必须履行固定的承诺。从数据表分析2009年的1.53在2010年大幅增长至9.12,而2010年又下降至3.35.说明企业在偿债方面有风险。公司的应收账款在11年周转率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说明企业信用政策过于宽松。
四、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某企业财务风险是由财务管理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某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较高,资金结构的合理比率应为流动比率2:1、产权比率6:4。资产负债率越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如果企业到期债务无法偿还,会立即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2、A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说明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效率较低,有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由此形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某企业存货周转率在11年又有了回落,存货周转率不高将导致资金积压在存货上,企业还必须为此支付大量存货保管费,又要承担市价下跌的损失,从而形成财务负险。
五、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每个环节中,影响因素诸多,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下面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浅薄,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企业为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常常采用应收账款方式销售产品,影响本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3、企业存货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普遍较低,由于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存货又增加了企业管理费用。
4、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造成风险的加剧成为必然。
5、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如果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六、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市场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化解财务风险,现从以下几点来谈谈: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防范处理机制。
2、加强资金管理,企业在赊销商品之前应该确立信用政策,同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
3、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企业在制定负债计划时,要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好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流动比最好保持在2:1的安全区域。
4、建立财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企业各个部门定期根据企业报告制度;另外,企业内部应当建立一个财务预警机制,防止财务恶化。
5、利用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在资产组合中资产数目较低时,增加资产的个数,分散风险的效应会比较明显。
七、结论
本文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概述和三种财务比率分析法,以及常见的三种风险识别方法。对某企业进行了财务比率指标分析。对某企业从现金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比例进行分析,对该公司财务风险状况作出了评价,提出了适合的风险防范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给其他企业以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外汇流动性;监测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2-0020-05
一、银行外汇流动性管理的现实需要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是生存的根本,流动性风险管理历来被商业银行视为重中之重。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由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过渡到负债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资产管理理论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主张以资产的流动性维持银行的流动性。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的负债管理理论强调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即通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70年代中期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在继承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优点的基础上,重新科学地认识了流动性的地位,指出流动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又是实现盈利性的有效途径,是“三性”统一的桥梁。[1]
对商业银行而言,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外汇市场交易状况等,微观因素则包括商业银行的政策取向、流动性管理水平的高低等。与这些因素相对应,可以大致把外汇流动性分为市场的流动性和经营机构的流动性。
就外汇市场而言,其流动性是指投资者所持外币兑换成本币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一直被认为是缺乏流动性的市场。近年来,随着外汇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汇率改革的进展,我国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已大幅提高。郝波(2007)运用广义异方差条件自回归模型(GARCH)(1,1)模型,验证了2005年汇改后我国外汇市场的非平稳性明显减弱,即2005年汇改后,受到冲击的外汇市场持续时间减短,风险变大,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市场有效性的改善也提高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2]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我国部分购买了境外衍生金融产品的银行受到一定损失,尤其是投资美国次级贷款相关产品(CDs、CDO)的银行受到较大影响。随后,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引起了业界和管理层的警觉。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急剧萎缩,中国的外汇交易市场也因金融危机影响交易量明显下降,流动性降低,市场的巨大波动使得外汇流动性管理的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市场角度,还是从微观银行角度,外汇流动性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评价方法
Kyle(1985)最早提出市场流动性的概念:指一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λ)。[3]他提出市场的流动性包括三个纬度:紧度、深度以及弹性。由于受到数据来源的限制,研究人员一般使用买卖价差来衡量市场的紧度,对市场的深度以及市场的弹性则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方法较多,基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Kyle提出的“允” 可以作为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指标,但它是针对整个市场的测度方法。第二种是买卖价差。Amihud和Mendelson(1986)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交易者,买卖价差是市场流动性更好的一个指标,买卖价差越大,流动性越小,反之亦然。Easley等(2002)研究了买卖价差和私人信息间的关系,他(她)们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交易概率(PIN: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rading),即在所有的交易中知情交易者交易的比率;同时认为,买卖价差是PIN的递增函数,知情交易者越多,买卖价差越大。第三种是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Brennan和Subrahmanyam(1996)认为,因为有些交易会引起价格的变化,有些交易不会带来价格的变化,所以买卖价差也存在缺陷。他们提出,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可以测度市场的流动性。在市场微观结构的数据不足时,Amihud(2002)提出如下的测度指标,即每日内收益率的绝对值和市场交易总量的比率,这个指标可以测度1单位的交易量带来的资产价格的变化。[4]
三、单独对商业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市场的流动性是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为基础的,没有单个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就无从谈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并不重视外汇资产流动性状况的评估,一方面是由于外汇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较小,对银行整体流动性的影响也较小,另一方面是由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意识不强所致。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银行外汇资产比重逐渐加大,对外汇资产状况进行评价的必要性也日趋显现。如前所述,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从根本上讲,流动性是一种“将其他资产转化为中央银行货币的能力”。[5]中央银行的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对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银行保有的外汇资产的变现能力;二是外汇资金在市场上兑换成本币的成本和速度。对于第二个方面,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其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提升,银行可以在这个市场上以合理的成本和速度实现换汇。[6]因此本文将从银行资产管理本身的角度,解读银行在外汇资产流动性方面的管理思路。
四、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思
银行流动性涉及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两方面。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其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来源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方法都是针对本币业务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不能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并且各银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目前央行和银监会采取的是一揽子指标的方式综合评价银行的本币流动性状况,而对外汇资产,还无明确指标衡量其流动性强弱。
从2009年初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商业银行外汇资产负债统计报表(汇发[2009]6号,以下简称报表),用以反映银行外汇资产的基本状况。笔者认为可以该报表为监测外汇流动性状况的数据来源,设计衡量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强弱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将宏观市场因素与微观银行因素相互结合,综合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
借鉴本币中流动性的判断方法,结合我国银行外汇资产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指标。这些指标可定期进行评定,如在半年末或季末进行评定 。
(一)确定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的指标
1.超额准备金率。从2005年起,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按比例缴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目前这一比例为5%。但各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之外,通常会再交一部分超额准备金,用于支付系统清算之用。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因而超额部分准备金可以作为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准备金的稳定资源。准备金数据可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提取。
2.币种比值。指银行外币中美元资产与其他币种之比。多币种投资和储备符合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思路,并且美元与其他币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美元占比过大,当美元贬值时,将造成银行外汇资产的损失,影响其流动性。出于这种考虑,设定币种间比值以衡量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数据来自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汇总。
3.外汇流动资产占比。其中的流动资产指短期(3个月内)贷款和短期投资之和,该指标可以反应银行外汇投资的合理程度。外汇流动资产应包括现金、短期贷款、股票投资、存放同业及存放中央银行的存款、应收款项。
4.外汇流动比例。流动资产比率是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当然,如果该指标过高,则又意味着银行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会随该指标值的增大而减弱。
其中流动资产指短期内(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资产,流动负债指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负债。其中的流动负债,应包括活期存款、3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品种为3个月内的正回购债券、同业存放、应付及预收款项。
5.外汇资金拆借比例。拆借资金比例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旦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某种突发因素或特殊因素产生临时流动性不足,可以用拆借资金来弥补。对于商业银行总行而言,由于通常为外汇市场上的做市商,因此同时存在拆入和拆出外汇资金的情况。拆入拆出资金指卖出回购资产、买入返售资产。
6.外汇贷存比。贷存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反映了银行存款资金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贷存比率越大,即贷款额占存款额的比例越大,表明银行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银行因为流动性不足而承受的风险也就越大。
7.证券外汇投资比例。银行持有外汇证券的目的是提高收益,但是证券资产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资产,流动性较强但易遭受损失,因而是影响外汇流动性的重要参考。证券投资余额以证券投资总额的重估损益为依据。
8.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风险外汇投资包括衍生金融产品、持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资产、持有CDs、CDO合计数为依据 。CDs和CDO的资产状况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息相关,是具有较高收益同时隐藏巨大风险的外汇资产。
9.高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高风险金融产品指高风险外汇投资总额。
(二)各指标的赋值与同一化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大多来源于企业对外贸易的收入和外商投资,其指标的设定也不同于本币的指标设定。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中,相对数指标较多,通过给不同指标赋予权重的方法将各指标进行同一化处理。各单一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公式是:
(2)
以上式中各主要指标说明: ―流动性评价得分, 得分为(1)式与(2)式相加得到; ―外汇市场流动性系数,指标6-9均乘以该系数; ―第I项指标的得分; ―第I项指标权重。
当外汇市场的成交量下降时,交易价格显著上升,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将会下降,这会给银行外汇流动性带来负面的影响, 系数介于0-1之间;当外汇市场流动性充裕时,该系数为1;流动性不足时,该系数相应扣减。[7]本课题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指标6-9均与外汇市场成交量有关,应乘以此系数。
测算外汇市场流动性的方法较多,本文认为可以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日的人民币兑换主要外币的交易价格,运用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如ADF)进行检验。 在此种情况下,应该以市场交易量增减变化程度确定 系数。[8]如当市场成交量萎缩到历史同期的80%时,可将 定为0.8。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我国不再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只公布与上期相比较的增减数,因此建议可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定期该系数,作为对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一个提示器。
权重 的确定,笔者认为,流动资产占比、流动比例等指标是比较传统的衡量流动性指标,在央行、银监会现有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中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各商业银行也较为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因而应赋予较大的比重,其余指标的权重占比相同。
例如,某银行9项指标的得分分别是90、100、80、100、90、100、90、95、100,系数为1,则其综合评价为93.5分。
此方法也可以分币种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进行评估。
(三)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
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可以通过设定外汇流动性状况预警指示的方式进行,根据银行的综合评价判断其流动性强弱,如将得分在60以下的定为红色预警,表面流动性较差,外汇资产安全受到威胁,应高度关注;60-80分之间的为黄色预警,表明影响流动性状况的部分指标异常,应引起注意,但基本正常;80以上为绿色,表明流动性正常,无需过多关注。
五、实证检验
为了对上述的指标体系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笔者选取了A、B两家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2009年上半年的报表进行实证检验, 系数为0.9,结果如下表。
六、结论
1.A、B银行外汇流动性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但其中B银行得分略低,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应引起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是B银行两项指标得分较低所致,一是币种比值指标得分偏低,说明该银行外汇投资的币种结构不尽合理,当国际市场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该银行的外汇资产容易产生风险;二是高风险投资占比指标得分偏低,主要是由于该银行持有LEHMAN和BETA两家破产金融机构的外汇衍生金融产品,因而存在明显的账面亏损,说明该行对外汇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未能有效规避高风险投资品的市场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2.系数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很大。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萎缩的影响,我国外汇交易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因而系数的减小对外汇流动性产生较为了明显的影响。
七、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将银行外汇资产安全纳入监管范畴。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管理,应建立在对银行流动性状况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监管当局在这方面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没有一套合理的银行外汇流动性评价指标体系,即使发现银行流动性存在问题,也无法对症下药。因此,建立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
2.外汇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外汇流动管理的窗口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根据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银行的外汇流动性进行分类监管。根据评价结果的优劣,可将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分为三类,对每一类银行,按季或按月给予相应的窗口指导,特别是对具体某类指标评分较低的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如有必要还可以限制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某些具体行为或途径,以强化监管力度。
3.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约束和规范银行的对外投资行为,弱化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银行向国内的扩散效应。监管部门应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对银行投资境外证券产品和衍生产品实施专门的市场准入管理。对风险控制和评估能力弱、流动性监测评价指标得分低的银行在境外投资的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市场禁入,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4.审时度势促进金融深化,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国内外汇市场健康发展,引导银行外汇资产在国内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中国,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双顺差造成的外汇盈余是银行体系外汇流动性的主要来源。引导银行体系庞大的外汇流动性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是确保金融安全以及有效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金融深化是大势所趋,金融危机后各国在加强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监管问题上态度高度一致。对我国的外汇市场而言,不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是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市场活跃度受到抑制。因此,当前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拓展外汇金融产品的品种和应用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更好的吸收银行体系的外汇流动性。■
参考书目:
[1]中国人民银行文昌市支行课题组.外汇市场干预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实践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7).
[2]郝波.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波动性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7.
[3]杨荣,赵君.人民币美元市场流动性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9(1).
[4]陈小五.中国外汇市场的培育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瓦森德.流动性黑洞――理解、量化与管理金融流动性黑洞[M].姜建清,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6]孙红燕,刘志迎,孙海来.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J].经济论坛,2006(1).
一般而言,流动性分为三个层次:货币流动性、银行系统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其中货币流动性是基础,下游的是市场流动性,本文探讨的银行系统流动性处于中间层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而流动性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缺口即流动性缺口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之前,因而确保足够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银行的流动性受到央行政策波动、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金融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国际收支持续多年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数量被动增加,从而流动性增加。此外,国内储蓄偏高也使得流动性出现过剩。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造成了严重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了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和国际投资银行因此纷纷倒闭。同时,这一危机也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资金回收困难,各个银行谨慎贷款,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受到挑战。次贷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活动受到了一定的管制,银行惜贷行为明显,使得流动性呈现过剩现象。同时,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完善和信用货币的减少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银行体系流动性供大求现象突出。
因此,本文择取16家上市银行2008至2014年的数据,拟通过货币供应量、存贷比率和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等银行流动性度量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衡量和比较研究,同时借鉴美德对于流动性的管理经验,寻找相关途径以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均衡。
二、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受到宏观和微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外部环境看,Allen and Gale(1998)指出对银行流动性有利的外部环境可以保证资产以合理的价格应对一般的流动性需求,但在不利环境下流动资产也会相对减少,实际清算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损害银行利益。从微观方面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各项存贷款的指标影响且反正的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吸收活期存款是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主要源泉之一。Dimond 和 Dybvig(1983)提出了流动性创造均衡模型,这一模型表明适当保障活期存款人利益,合理的活期存款比率有助于稳定存款,保持充分流动性创造能力。鲍红波(2006)提到用现金流来衡量银行流动性。此外,谢志华、杨瑾(2007)选取备付金比率和存贷比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目前,人们较为关注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很多学者论文也提出了流动性过剩这一问题。陆磊(2007)指出了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种种原因。武静(2007)认为,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的银行被动负债的增加,而主动投资的渠道不够。冯学敏、何雁明(2007)认为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贷款不足,外汇储备等增加是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朱睿(2006)认为过多流动性会使得银行业过度竞争,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定。朱庆(2006)提到针对流动性过剩,央行应该积极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同时要搭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机制。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衡量与现状―以上市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受收到内外部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存贷比率和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三个指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缺口在我国分为三个层次:M0是流通中的现金,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的货币发行量。其中,M1体现了货币存量的重要流动性特征,而M2体现了货币存量总额的变化特点。
由图1可以观测到我国2008到2014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趋势,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M2的增长始终快于M1的增长,且M1与M2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货币流动性比率为M1/M2,由图可见至2014年分母M2已远大于分子M1,这意味着货币流动性比例处于下降趋势,表明居民和企业持有定期存款和储蓄的存款的意愿增强,货币的需求减弱,流动性过剩。
图1 2008-2014我国货币供应量
(二)存贷比率
目前,我国上市银行业务日趋多样化,但是存款和贷款仍是资产与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存贷比率指的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其公式为:存贷比率=(各项贷款总额/各项存款总额) *100%
一般而言,银行的各项贷款与存款比例不得超过75%,如果存贷比率较高,则说明银行将大部分资金用来发放流动性较低的贷款。根据表2中的数据所示,这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南京银行多次达到60%以下,存贷比不断下降,说明银行没有有效使用资金,大量资金存在于银行体系内部,无法转换成贷款投放出去,这是银行流动性过剩表现的一个方面。
表2 2008―2014上市银行存贷比率 单位:%
(三)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较为常用的流动性指标反映银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公式为:
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全部负债)*100%
流动性比率不仅可以表现商业银行资金支付流动债务的能力,也反映了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供给的能力。该比率越高,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越强。该比率一般应当保持在30%至45%左右。表中16个上市银行均有流动性比率超过40%的情况,2008年普遍较高以外,至2014年仍有多数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在45%以上,这也表明银行存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
表3 2008―2014上市银行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 单位:%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与影响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流动性过剩主要指的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很多,本文分别从供需两方面探究。
(1)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加。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外汇体制也日益完善,近些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即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两方面的顺差。目前汇率条件下,基础货币被动增加,商业银行货币供给增加,流动性过剩。报告显示,2014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4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7亿美元。
(2)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占GDP比重偏低。2014年12月末,我国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49.9万亿元,在世界储蓄排列中位置较前。由于我国社保体制、教育体制和住房体制等不完善,以及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居民更愿意选择较为保守的储蓄存款,消费也难以提高,货币的需求减弱,使得流动性过剩。
(3)银行信贷活动受管制,惜贷行为显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信贷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重要原因,即货币供应量小雨需求量。各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更为谨慎,再加之近几年经济有过热苗头,政府加大对信贷活动的调控力度。贷款的减少也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减弱。
(4)金融创新不足,资产配置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尽管存在一定的创新产品,但还是缺乏化解存差替代产品和金融创新手段,当存款大幅增加,流动性过剩就很难避免。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1)不利于银行有效盈利。贷款是商业银行进行盈利的手段,但是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信贷增长困难,这就使得银行的利息显著下降。另外,国内储蓄率一向较高,成本负担较大。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存贷利差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渠道,流动性过剩无疑会增加营运和利息成本。另外,过高的流动性资金投向货币市场,使得货币市场利率走低,这对银行造成了又一打击,这些都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2)不利于央行政策的有效性发挥。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加息、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即通过提高利率使得使用资金成本提高,借此减少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即通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来控制流动性。其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严厉,借此来降低银行提高放款和信用创造的能力。尽管这三个手段有助于收缩流动性过剩,但是也使得过多资金沉淀在中央银行,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
(3)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流动性过剩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运营成本,这势必对银行的盈利造成冲击。这使得银行之间过度竞争,盲目追求大户,过分降低贷款利率,这使得不良贷款反弹,加剧银行贷款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定。
五、美德两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
(一)美国
(1)最低备付金要求限制。根据美联储规定,美国境内所有银行对超过5200万美元的活期存款必须持有不少于10%的现金储备,对于5200万美元以下430万美元以上的必须持有的备付金。建立在活期存款基础上的备付金比率,有助于银行更好应对流动性过剩,即相应过多的活期短期资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稳定银行的经营。
(2)制定良好的流动性计划。一个良好的流动性计划有助于银行减少融资成本以及使得银行所需持有法定准备金最小化。美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利息流动性计划来对潜在的流动性问题进行预测,这一计划设计两方面:一是银行对其储备头寸最低要求实施管理,计划周期为法定两个星期;二是一年或一年以上资金的需要量。良好的流动性计划,有利于在源头上减少流动性过剩发生的可能性,对资金供需进行预估。
(二)德国
(1)特别最小准备金要求。德国的银行对于外国储蓄保持一个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此外还有额外边际准备金要求,从而来限制资金过多的流入。同时,准备金要求也赋予银行抵消权,即外国的负债被一定外国投资所抵消,准备金要求将被免除,这一措施有利于鼓励银行将资金配置到国外,从而较好的控制资金流入流出,避免双顺差带来的流动性过剩。
(2)利息支付限制。利息支付限制即联邦政府禁止对外国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支付利息,但对于德国银行向外国银行借款则没有此项限制,一定程度限制外国资金的流入,减轻国际储备压力。
(3)差别再贴现配额。联邦银行在特别情况下会减少银行的再贴现配额,从而控制银行部分潜在的流动性头寸,间接调控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六、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以上市银行为例
(一)积极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实现货币机制的有效传导
货币供应量对银行流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根据M2远大于M1的情况。中央银行应该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上调银行体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利率,短时间内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同时,实施有效的货币传导,避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现象。
(二)稳定国际收支,完善外汇管理体制
(1)努力实现贸易平衡,适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流动性输入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热钱流入等。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改变“贸易顺差一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认识,适当减少出口鼓励措施,使得出口降温。另外我国出口通常是低成本扩张,出口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应该使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目前,外商投资占我国经济的比重较高,近几年我国主要以粗放式的方式吸引外资,这并不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期经济环境下,我国应该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有选择的引进外资。
(2)设立最小准备金要求和利息支付限制。借鉴德国对于流动性过剩的管理,设立最小准备金要求和抵消权,从而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入流出。目前,由于我国仍较依赖于外国资金,所以不能完全禁止利息的支付,而是相对减少利息。
(3)完善外汇管理体制,稳定外汇储备。在我国固化的汇率管理制度下使得流入的外汇资金通过结售汇转换成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被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在经常项目下完全的意愿结汇和售汇制度。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还有助于满足企业和个人的用汇需求。
(三)适当放松信贷管制,拓宽信贷领域
根据经济发展现状,适当放松信贷管制。银行要改变过于谨慎贷款的作风,促进信贷规模的扩大,调整信贷投向,重点培育消费信贷市场、小企业贷款市场和贸易融资市场。
(四)适当降低国内储蓄率,拉动消费
适当降低国内储蓄率,使得居民将多余的资金投向更为高效的其他理财产品,推动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另外,储蓄率的降低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利息成本,推动银行积极性。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解决医疗和住房问题,这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股本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股本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公司净资产代表公司本身拥有的财产,也是股东们在公司中的权益。因此,又叫股东权益。该指标是一个静态指标,反应现实条件下股票价格,在市场中投资者往往是将该指标与股票市价比较,判断股票价格与现行股票价格的偏离程度。
在实际问题中,随机变量Y往往与多个普通变量x1,x2,…,xp(p>1)有关,对于自变量x1,x2,…,xp的一组确定的值,Y有它的分布,若Y的数学期望存在,则它是x1,x2,…,xp的函数,记为u(x1,x2,…,xp),它就是Y关于x1,x2,…,xp的回归函数,如果u(x1,x2,…,xp)是 x1,x2,…,xp线性函数的情况则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公司的综合能力包括资本构成、经营能力、偿债能力、投资和收益。那么公司的股票收益与公司的综合能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之间是否有线性关系呢?
二、案例模型
样本的选取:以2008年为时间窗口,随机的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A股)的600000到600118号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样本的数据来源:全景网(省略)。
样本数据的处理:选取每股净资产做因变量,反应公司综合能力的部分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度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比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比率和固定资产比率)(不包括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扣除后每股收益,因为这三项作为研究对象)做自变量,用spss软件做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第一步引入的变量是总资产周转率,第二步引入的变量是流动比率。变量进入和移出的方法是逐步筛选法,标准是以F统计量的理论值为标准判断自变量能否进入或剔除出回归方程。如果某个自变量的偏F统计量的概率p值小于0.05。则应拒绝其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线性影响是显著的,应进入回归方程;如果某个自变量的偏F统计量的概率p值大于0.1。则不能拒绝其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线性影响是不显著的,应剔除回归方程。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流动比率可以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付债
流动比率过高并不一定表示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短期债权人可能对较高的流动比率表示欣赏,但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可能是由于存货积压呆滞所引起的,这非但不能偿付到期债务,而且可能因存货跌价等原因遭受损失而危及财务状况,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可能是拥有过多的货币资金而未加以有效地运用,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因此,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财务状况的反映。根据国外多数公司的经验,一般而言,生产类上市公司合理的最佳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在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约占流动资产的一半,其余流动性较大的各类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只有这样,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流动比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也就越强,但是流动比率没有考虑公司流动资产中个别资产项目的流动性。一家流动资产主要由现金和应收账款组成的上市公司,其资产流动性要比一家流动资产主要由存货组成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大。
从表2可以看出引入这些变量后,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分别有0.316增加到0.406,复相关系数的平方由0.1增加到了0.165,调整的相关系数由0.088增加到了0.143,这些数值都反应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得相关性得强度,值越大,相关性越强。同时估计标准误差由1.8236159减少到1.7681104。
由表3可以看到,F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表4显示了回归模型中的常数项,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值及其标准误差、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值、t值以及显著性水平。
从表4中可以得到回归模型的方程:
每股净资产=1.741+1.079总资产周转率+0.704流动比率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分别是0.005和0.017,其小于0.05,认为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模型。相关系数是0.406.复相关的平方系数是0.165,说明回归方程解释了整个因变变异程度的16.5%。
表5显示了所有的市场质量指标的B值、t值、显著性水平、偏相关系数和多重共线性分析的容忍度。
表6显示了预测值、标准预测值、预测值标准误差、调整的预测值、非标准化残差、标准化残差、学生化残差、剔除残差、标准化剔除残差、马氏距离、库克距离和中心杠杆值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和观测量数目。根据概率 原则,标准化残差或学生化剔除残差的绝对值大于3对应的观测值为异常值。从表中可以看出。该样本数据中存在异常值。
在回归分析中,总是假定残差服从正态分布。图1是根据样本数据的计算结果显示残差直方图与其上得正态分布图得比较,可以认为该数据的残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图2学生化剔除残差-标准化预测值散点图中,纵坐标是学生化剔除残差,横坐标是标准化预测值。图中各点在纵轴零点对应的直线上下就基本均匀分布,因此,可以认为方差齐性的假设成立。
三、结论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灵魂所在,如何衡量上市公司的质量,仅仅靠独立的数据很难对上市公司做个横向地比较。同时也难以辨别数据的正确性和实际有效的价值。把这些分散的、内在联系密切的数据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发现上市公司的问题和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让投资者在大量的数据面前更能直接、有效地理解其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对证券市场的投资做出理性和定量地判断,对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对市场组织者和监管者也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随着商业社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财务报表也不断发展的。主要有: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损益表(incomestatement),现金流量表(statementofcashflow)。财务报表分析,又称财务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高低,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因此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二、财务报表的定性分析。
1、侧面的整体评估。首先是公司的社会信誉度,企业信誉是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纽带之上,任意一个环节的诚信确实都会导致此纽带的断裂。企业对员工的充分信任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服务;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可以促进企业招募到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并且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成长和稳定的信心。因此企业信誉度是企业自身和谐的根本体现,也是长期报表反映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其次是部门和人员的客观判断,如果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记录保持良好,销售统计部门人员变动越小,会计人员无不良记录,则从侧面反映出报表的基础准确性。最后是对政策和市场及时把握,对企业重大事件重点关注,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跟踪调查。亿霖木业传销体系之所以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出了文字报表存在空洞和虚假,也反映出企业评估体系的漏洞和不足。
2、财务报表中的具体分析。
(一)利润表的定性分析
净利润的来去是否清晰是衡量利润表准确性的客观指标,综合衡量企业赢利能力是对利润表定性分析的重要标准。一看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是不是它的总利润;二看支撑主营利润的项目规模是否在行业中具有竞争力;三看利润的增长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利润增幅的判断有几个重要依据,首先看企业所处的行业总体赢利率高不高、竞争大不大,其次看企业是否因经营方式产生了较高的毛利,最后看是否出现了销售收入的增长或者企业内部成本的下降。
从利润表上,可以反映出以下四个问题:(1)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月度利润和年度利润。我们看利润的时候还要衡量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不要用短期检验成绩的方式来衡量一个长跑运动员的成绩。(2)企业利润的构成可借以评估其经营风险。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利润,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最关键。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其收益的稳定性相对较差。营业外收入是偶然利得,不能依靠其来增加利润。如果企业的整体利润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由于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风险较大。(3)利润表可以衡量企业是否依法纳税,这与企业的发展周期有一定的关系。(4)考察企业获利能力的趋势,当整个行业的毛利率开始下滑、整个净利润开始往下降的时候,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注意。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根据依据利润表来及时判断企业获利的能力和未来的趋势。
(二)资产负债表的定性分析。
(1)分析企业坏帐和其他应收款的联系。有些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但款项收不回来,资产负债表上,许多陈年老账都放在里面,隐藏了注册资本的真实性,应该注意资本金是不是未到位。“股本”或“实收资本”是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根本保证,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应进一步注意“资本公积”项目的数额,如果该项目数额过大,应进一步了解“资本公积”项目的构成。因为有的企业不具备法定资产评估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虚假评估来虚增企业的净资产,借此来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蒙骗投资者或债权人,对此应引起投资者或债权人的高度重视
(2)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各项流动性比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通过资产负债率,可以了解企业对长期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大,表明债权人的风险越大。而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以了解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来说,这两个比率越大,短期债权人的利益就越有保障。虽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也能反映资产的流动性或偿债能力,但这种反映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现金流量和债务比较可以更好的反映偿还债务的能力。应结合对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质量的分析,对这两个比率进一步修正。
(3)对各类资产性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借此对企业财务质量做出基本性判断,可按照先明后暗,先易后难的顺序展开。分析企业待处理性项目,对企业相关项目的可信性做出判断。企业待处理性项目主要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和“固定资产清理”三个项目。在会计报表日,这三个项目的数额通常为零。分析企业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对企业损益核算的可靠性做出推断。摊销性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对此应根据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并结合对“现金流量表”附注部分所披露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项目的数额,分别与上述四个项目的年初与年末的平均余额相比较,对企业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如果所计算出的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率大低于会计政策所规定的摊销率,则说明企业存在虚增资产和利润之嫌。计算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判断流动资产的流转质量。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大,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应收账款的质量越好。而存货周转率越大,表明企业的生产周期越短、产品越适销对路。
(三)现金流量表的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