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19: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重症康复护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 要 目的:总结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经验。方法:收治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即:急性期采用对症处理。施行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降颅压、给予神经营养药、激素等处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医师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手段。结果:观察组颅神经障碍为(颅神经障碍),肢体功能障碍936±278天,惊厥164±024天,意识障碍104±024天,对照组颅神经障碍1550±231天,肢体功能障碍1981±238天,惊厥636±215天,意识障碍577±23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小儿 重症病毒性脑炎 伤残 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76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性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1,在儿科比较常见,病情轻重不等,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死亡2,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康复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90例,进行康复护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2~8岁,平均56岁。所有患者均经腰穿、脑电图、头颅CT检查确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根据CT表象分为为假肿瘤型20例,弥漫型脑炎39例,脑干脑炎型21例,根据临床分型其中假肿瘤型脑炎表现21例,脑干脑炎型表现40例,以弥漫型脑炎表现19例。脑脊液细胞数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升高。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分分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即:急性期采用对症处理。施行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降颅压、给予神经营养药、激素等处理3。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医师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手段。急性期后,有功能障碍的患儿采用康复治疗配合康复护理。早期干预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肌张力,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在急性期主要是做好患儿的基础护理,待患儿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可以多样,要适应儿童心理,必须与药物,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理疗,针灸,高压氧,中频疗法等治疗相结合。有针对性对患儿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的康复方案。通过游戏与音乐,寓教于乐。同时提高患儿的语言认知能力,要求家长参与。指导家长康复的手法,为日后家庭康复奠定基础。
结 果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颅神经障碍为(颅神经障碍),肢体功能障碍936±278天,惊厥164±024天,意识障碍104±024天,对照组颅神经障碍1550±231天,肢体功能障碍1981±238天,惊厥636±215天,意识障碍577±23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两组治疗1年后伤残情况比较:观察组行为异常2例(44%),肢体障碍1例(22%),语言障碍3例(67%),智力低下2例(44%);对照组行为异常9例(20%),肢体障碍16例(356%),语言障碍19例(422%),智力低下15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 论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摘 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诊的58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9),观察组患儿给予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措施,选择治疗有效率、惊厥恢复时间、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时间、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伤残率作为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惊厥恢复时间、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时间、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伤残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惊厥恢复时间、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时间、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伤残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78-02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原发性的颅脑急性炎症,是脑炎中比较常见的一种[1]。该病的好发季节不固定,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所以病毒性脑炎又被称为散发性脑炎[2]。该病主要是精神和意识障碍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疼、发热、惊厥、昏迷、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等。该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严重以及病情进展快等特点。病毒性脑炎必须及时治疗,一旦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合理将会影响患儿的预后,严重者将危机患儿的生命安全。在治疗及时、合理的基础上,有研究指出,得当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有利于患儿的预后[3]。本研究对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方案,以期为其今后更好的治疗和护理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诊的58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儿均经腰穿、脑电图、头颅CT等常规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在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8±1.22)岁;病程在1-5d之间,平均病程为(2.07±0.35)d;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假肿瘤型脑炎患儿18例,弥漫型脑炎患儿21例,脑干型脑炎19例;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升高43例,中度升高15例。所有的患儿均未患有肝脏、肾脏等重大疾病。
1.2 研究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29例,其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3例,年龄在2-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7±1.23)岁;病程在1-4d之间,平均病程为(2.06±0.34)d。对照组患儿29例,其中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在3-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9±1.21)岁;病程在1-5d之间,平均病程为(2.08±0.36)d。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型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同样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在患儿发病急性期进行营养神经、降颅压、激素以及镇静治疗等常规方法,同时确保呼吸道保持通畅。所有患儿均给予病情护理、呼吸道护理等基础护理措施。在上述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在渡过急性期之后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干预、针灸治疗、理疗、中频治疗、运动疗法、语言疗法等措施,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拟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选择治疗有效率、惊厥恢复时间、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时间、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伤残率作为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治疗结果
3.1 统计学方法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基准a=0.05,检验标准ɑ=0.05,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3.2 疗效判断标准
明显显效:3d之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有效:4~7d临床症状消失;
无效:7d临床症状消失甚至加重。
治疗有效率=(明显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见表1。
由表1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惊厥恢复时间、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时间、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伤残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惊厥恢复时间、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时间、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伤残率。
4 讨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者,病毒感染累及脑实质,导致脑组织炎症、脑水肿、颅压升高、脑细胞坏死等,还可能会累及心脏,引起心肌缺氧、缺血等。病情的严重程度也随患者不同而不一,病程大多呈良性,时间较短[4]。
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医学上已经有很多好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治疗,经过合理的治疗大多数可以恢复健康。但护理工作跟不上有可能无法达到药物的治疗效果,甚至将影响患儿的预后。同时由于部分患儿在发病期间脑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经过对症治疗大部分后遗症可以治愈[5]。为了帮助患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可以给与患儿康复性护理,帮助患儿最大程度的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目前临床上的治疗重心偏向护理,特别是康复性护理,以期通过康复性护理可以帮助治疗患者,增强药物治疗效果,帮助提高患儿的身心健康,减少患儿在身体恢复期和日后成长中的负担[6]。
我院将康复护理应用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在进行及时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所有患儿均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干预、针灸治疗、理疗、中频治疗、运动疗法、语言疗法等措施,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拟定合理的康复计划。结果显示,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惊厥恢复时间、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时间、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伤残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惊厥恢复时间、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时间、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患儿伤残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娜。翁迪华。何俐早期康复护理对脑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38-139.
(2)王英。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效果观察[J]。Medical Information。2013,26(7):261-262.
(3)唐玉红,刘霞。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286-287.
(4)刘玉波。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9):66-67.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77-02
1 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早期康复介入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3~6],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能力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1],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2]。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因此,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康复时间
我国学者多认为:在脑卒中发病早期,应以床上活动为主。有的在发病24 h内介入[3],如重症脑出血病人,在监测、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介入康复护理(保持良肢位)。也有的提倡脑梗死后3 d、脑出血后3~5 d介入。多数意见是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再行康复介入[4-7]。卒中急性期病人病情变化快,对护理技术要求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一般的治疗开始时间为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
3 功能康复
脑卒中后的功能训练内容包括两部分,即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重点在患侧的恢复。
3.1 在床上正确的姿势摆放 急性期卧床阶段正确姿势摆放,有利于预防褥疮,预防关节变形和挛缩,同时预防异常痉挛模式。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患者卧床时要求保持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患侧下肢处于屈曲位,防止髋内、外旋,足底垫起,使足背与小腿呈90°角,防止足下垂,可用软枕帮助置放[8]。
3.2 在床上翻身 脑卒中病人患侧肢体无自主活动,翻身很困难,如果在床上固定一种姿势,容易出现压疮,也不利排痰,久之可能造成肺部感染,所以应每2h翻身1次,以防止并发症,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可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同时有利于健侧肢体的活动。翻身时 患者双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健侧腿伸到患腿膝关节下方。以躯干为轴向患侧或健侧转向,护士站在患侧协助。每2h翻身变动卧位1次,患侧卧位每次不要超过1h[9]。
3.3 关节的被动活动 病人肢体瘫痪,关节不活动,将导致静脉淋巴回流不畅,如果制动超过3周,关节内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加上关节囊韧带肌肉等固定不动,就会挛缩,即引起关节强直和变形。因此,应早期进行关节的被动和 活动,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和防止关节挛缩。先健侧后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既要注意各方向活动到位,又要注意动作幅度,切忌粗暴,尤其注意改善肩、肘、膝、踝关节的活动[10]。
3.4 定时按摩 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用红花酒精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进行轻柔的按摩,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min[11]。
4 家庭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病程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所以很少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才出院,患者出院后如不能继续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往往前功尽弃,出现各种功能减退。因此在住院期间,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懂得继续进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康复锻炼的方法,并制定出院后家庭随访康复指导计划。出院后康复训练主要为平衡、协调和速度训练,并可借助步行器或拐杖到室外活动,同时还要进行各种日常生活的精细动作训练[12],争取做到生活自理。开展家庭护理,既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减少家庭经济负担,又有利于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康复的实质是“学习、锻炼、再学习、再锻炼”重组和再建脑功能,旨在建立患者主动运动为主,是一个改变“质”的训练,因此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求病人理解并积极投入康复才能取得成效;另外脑卒中的特点是“障碍与疾病共存”,故康复应与治疗并存,应对伴有的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进行全面的监护和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超早期施予良肢位的摆放可以防止患肢的挛缩和关节畸形;缩短患侧卧位时间,可避免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按摩、被动运动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刺激肢体感受器调节新陈代谢及神经营养功能,从而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护理应尽早介入,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紧密配合。
参考文献
[1] 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7):443-445.
[2] 徐善芬,崔智娟,吴远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监护及其意义[J].护理杂志,2002,17(5):22.
[3] 卢青英,王秀玲,张圆凤,等.35例重症脑出血进行分期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康复,2000,15(2):115.
[4] 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
[5] 冯秀艳,马艳辉,崔静宜,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三段式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192
[6] 周宝玉,孙启良,桂德超,等.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预后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5): 269.
[7] 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4.20(2):18-19.
[8] 郑燕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616.
[9] 钟燕萍.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2001,14(4):80-81.
[10] 张玉爱,孟素萍.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关键词】早期康复活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呼吸系统病症的患病率显著提高,尤其是呼吸衰竭最为常见,而机械通气是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衰竭病人较好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机械通气,身体处于制动状态,就易于导致各种并发症,对病人的身体康复造成影响,还会出现对呼吸机的过度依赖,难以及时撤机,更甚者会引发生命危险。据相关研究发现,对ICU呼吸衰竭病人采取早期康复活动能够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这也是近期研究的热门课题[1]。本文选择某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治疗的呼吸衰竭病人80例进行研究,分析早期康复活动对ICU呼吸衰竭病人康复的影响,现探讨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某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治疗的呼吸衰竭病人80例进行研究,按照所采取的康复护理方法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的康复运动,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5.5±6.3)岁;观察组40例,采取早期康复活动,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1~78岁,平均(66.3±6.9)岁。对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着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依照呼吸衰竭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常规的康复运动,主要是主动性或被动性的关节以及肌肉活动,2次/d,20min/次。
对照组则是采取早期康复活动:①首先是要制定计划:护理人员依照病人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详细的呼吸衰竭病人早期康复活动计划,并安排专门人员每隔二十四小时对病人的肌肉、缓解能力及活动能力做出评估,再制定出第二日的活动量。活动干预的目的在于提升病人的耐受力及稳定性,并在活动期间利用呼吸机给以氧气支持[2]。②床上卧位活动:在病人清醒期间,将床头抬升65°,使得病人维持半卧位进行有关活动,每次坚持20min左右,2次/d。③床边坐位活动:维持坐位进行有关活动,特别是进行下肢锻炼,每次坚持20min左右,2次/d。④离床坐位:依照病人的康复状况,使以抬腿活动,通过有关人员的帮助在床边维持站立5min,3次/d。⑤下床活动:病人借助于步行车独自行走10min左右,3次/d。⑥独自行走练习。
二、结果
观察组康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压等都要低于对照组,氧分压、FEV1等都要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等都要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对于呼吸衰竭病人来说,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应用到机械通气,构建气道口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为身体提供正压呼吸帮助。进行机械通气时,一般需要采取镇静、镇痛处理,病人多数情况下会处在休眠情形下,降低身体氧代谢、氧损耗,为关键脏器机能的尽快恢复提供氧气。这就要求病人长时间的不能活动,如此就会对病人身体造成不利影响,肌肉蛋白发生某些变化,还会干扰到微循环的实现,对于神经、机体组织的营养供给、胰岛素抵御都会引发不利影响,出现肌肉萎缩、神经迟钝,难以运行正常的机体活动。所以说,ICU呼吸衰竭病人需要进行适度的活动,进而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确保病人生理活动以及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本文选择某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治疗的呼吸衰竭病人80例进行研究,按照所采取的康复护理方法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的康复运动,观察组40例,采取早期康复活动。其中,常规康复活动主要用来帮助病人下肢血液循环,对于长期制动引发的某些并发症护理效果并不明显。早期康复活动的实施不但促进了肌肉力量的恢复,细胞信号的传导以及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还能够防止胰岛素抵抗、微循环障碍,帮助下肢血液回流,减少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研究结果证明,早期康复活动能够帮助病人更好的进行吸气、呼气,加强呼吸肌肉活动力度,增强身体氧分压水平,改善肺功能,确保呼吸频率及心率的稳定性。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都要低于对照组,这就表明早期康复活动保障病人呼吸肌功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咳嗽、排痰,显著的改进了机体的循环能力,减少了治疗时间,增强了恢复效率,减少了病人ICU治疗及住院天数。观察组有关并发症的发生也远远低于对照组,表明经过早期康复活动,病人能够更快的去掉呼吸机,尽快的实现正常呼吸,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的来讲,早期康复活动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血氧分压以及肺功能,减少治疗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玉婷,蒋雅琼.探讨早期康复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情况[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6).
【关键词】脑血管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脑血管偏瘫多由于血管阻塞引起,患者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随病情的恶化,患者的肌体运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患者偏瘫。及时接受治疗对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肌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配合护理能提高治疗效果。我院为研究63例脑血管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均于患者处于康复早期各个阶段实施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63例经我院确诊为脑血管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年龄37-76岁,平均(47±3.5)岁;女34例,年龄38-75岁,平均(49±3.5)岁。所有患者病程为5-9年,其中,急性脑梗死26例,脑出血37例。
1.2康复护理
1.2.1急性期的护理患者处于急性期阶段,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优质护理服务:①贴心的给予慰问,采用肢体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告知我院医师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管理能促使病情得到缓解。②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按摩干预,针对患者已瘫痪的肢体部位进行按摩,力度保持适中,经护理人员规范按摩后,有利于患者已瘫痪的肢体部位淋巴循环、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局部皮肤与肌肉的营养支持,改善瘫痪部位的状况[1]。③护理中,被动运动的运用主要是在改善患者瘫痪肌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被动运用正确规范操作,采取“由上往下,由近至远”的被动运动形式引导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四肢进行舒展,四肢重复弯曲、伸直等动作能改善瘫痪部位的状况。
1.2.2恢复期的护理护理人员在恢复期护理阶段需着重于加强患者的肌体运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难度适中的运动,提高瘫痪部位对运动压力的敏感度,逐渐恢复肌体功能。患者积极参与护理人员为其制定的运动方案能有效恢复其神经功能与肌体功能,降低其残疾率。运动改善患者的肌体功能可有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为及早出院重返家庭奠定保障。
1.2.3心理护理因绝大多数患者对脑血管偏瘫缺乏必要的认识,心理多表现为恐惧、紧张及焦虑等不利于治疗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开展知识讲座会,会上由我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惑。与此同时,我院护士长对患者普及护理管理在该疾病治疗上的应用价值,同时详细讲述我院护理管理实施的具体方案及患者需配合的相关事项,让患者对护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积极配合护理的自信心,消除心中恐惧的情绪。
1.3观察指标分别对每位患者接受康复全程护理各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利用医学测定仪对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指数进行测定,同时记录患者运动时间。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两组比较进行t检验,P
2结果
2.1康复护理效果脑血管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期心理状态优于护理前,证实了对处于康复期的脑血管偏瘫患者实施护理能促进其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效果分析从我院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63例脑血管偏瘫患者经我院医护人员共同精心护理后,均获取了护理效果,加快其预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具有明显差异,护理前,患者恐惧、焦虑、紧张指数分别为77.1±23.2、83.2±31.7、79.6±12.5,护理后,患者的恐惧、焦虑以及紧张指数均有所下降,分别为52.4±14.6、67.1±13.3、66.3±10.4,因此,护理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血管偏瘫是不容忽视的重症,若没有及时得到治疗,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完全丧失肌体功能,严重者处于瘫痪状态,不仅制约了正常的日常生活,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诊断中,脑血管偏瘫的发病人群较为广阔,年龄38-76岁,因此,步入中年的男女应尤为注意对该疾病的预防。定期体格检查是最有利于预防脑血管偏瘫的措施,前往医院进行体格检查能彻底了解自己的全身状况,为疾病治疗争取最佳时机,促进疾病的治疗效果[2]。例如,常见疾病中风,该疾病是导致患者出现瘫痪的罪魁祸首,若及早发现该疾病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中风完全可以预防,恢复患者正常的生活状态。
一旦确诊患者已患脑血管偏瘫,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治疗期结束后,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管理能加快其身体机能恢复的进度,提高生活质量[3]。我院对63例脑血管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均取得了显著疗效,患者的心理状态相对于护理前有所缓解,促进患者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加快了肌体功能改善的进度。
综上所述,我院对63例脑血管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获取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患者运动时间为(40.3±12.5)min,与护理前对比,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福.早期护理管理对脑血管偏瘫患者的应用分析[J].中国残疾杂志,2011,03(15):102-103.
关键词:疼痛;心理康复;护理
疼痛作为疾病最主要的一种临床症状,也是继体温、呼吸、血压、脉搏之后的第五大生命特征元素。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疼痛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诱发一系列不良心理或者行为反应,若不能对患者的疼痛影响进行评估及给予必要的疼痛应对措施,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笔者在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对本院的68例疼痛患者实施了心理康复护理及常规护理对照研究,研究成果显著,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8例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中男性44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7.4±7.5)岁;在研究中采用数字分组法将病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虽然疼痛主要依靠药物治疗,若能够给予必要的心理康复护理仍然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本文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 疼痛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定时通风,环境卫生良好;控制每日探访人数、时间,减少外界干扰,保障患者拥有足够的休息、睡眠时间,有利于患者保持舒畅心情[1]。
1.2.2 积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疼痛患者的康复治疗期间,积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可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疼痛阀值。在康复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以情切、和蔼的态度,充分尊重患者的尊严,及时解答患者的任何问题,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对于重症康复患者,治疗、护理操作时应熟练、敏捷,便可出现慌乱现象,以此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避免出现恐惧心理;若患者疼痛因神经衰弱而引起的,则需要注重倾听患者的主诉,并细致患者的病情及康复进展,重视患者反应的疾病反应。
1.2.3指导深呼吸缓解疼痛法 在疼痛护理中,医护人员指导患者采用深呼吸法缓解疼痛感,具有方法:首先闭合双眼,深吸气,再慢慢呼出,之后反复多次,想象新鲜的空气慢慢的进入自己的肺脏,同时指导患者自己进行冥想放松训练,让其能够学会通过意念的方式来改变神经的兴奋性,增强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调节能力[2];鼓励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下进行适量有氧运动,改善脏器的生理功能,以此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1.2.4采取多种措施分散注意力 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除了依赖药物改善病症、缓解疼痛以外,必要的心理干预也可起到缓解疼痛功效,尤其是心理分散注意力法。在康复治疗中,医护人员尽量多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需要并积极满足,如:患者喜欢听音乐、看电视等习惯时,当出现明显疼痛感时可给予播放音乐、电视,让患者保持愉悦心情,消除或者减缓因疼痛而引起的紧张状态,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感之目的。
1.2.5坚持医疗秘密保守原则 在康复护理期间,医护人员必须坚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医疗保密制度,尤其是疼痛患者。在实施康复治疗、护理时,既要做到保护患者秘密,也要对患者保守秘密,而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存在顽固性、持续性疼痛患者,主要是由于此类患者长期受到疼痛的折磨,极易丧失接受治疗的信心且容易产生轻生念头,因此在护理中需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避免出现意外事件[3]。
1.3护理效果评价 ①不良情绪采用HRSD(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其中主要涉及焦虑症、抑郁等24项评估项目;②疼痛程度采用NRS(数学评分法)进行评估,以0~10数字代替疼痛程度,其中0分10分表示从无任何疼痛感剧烈疼痛。
2 结果
3 结论
疼痛表示人体的机体健康受到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体最强烈的应激反应,可能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病理改变。由于受到疼痛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大幅度的心理波动,极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笔者在长期护理实践中,对康复科存在疼痛的患者实施心理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调整了心理紊乱问题,纠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均经过HRSD评分、疼痛改善程度评估,效果显著。总之,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不断完善以及对疼痛康复护理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康复护理中开始越来越重视对疼痛换水实施心理康复护理,旨在解除患者因疼痛而引起的痛苦,提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0.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康复护理;呼吸锻炼;肌力恢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126-03
格林巴利综合征也被称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以侵袭患者运动神经和周围神经为主要表现,是临床中一种发生率极高的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病症对患者身体机能影响较大,可导致肌力下降、四肢瘫痪,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肌麻痹现象[1],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在临床中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对于提升其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选取2008年8月~2012年11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2年11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获得家属同意。患儿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声音低压、肢体瘫痪和吞咽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其肌力情况分布如下:0级(完全瘫痪)患儿7例,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动作)患儿24例,2级(可移动但不能抬起)患儿22例,3级7例[2]。7例患儿在发病前伴有感冒和腹泻情况。将60例患儿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5.3±2.1)岁,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13岁,平均(5.1±2.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护理、药物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护理人员为受过专业训练护士,实行24h全方位护理制度。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训练、作业治疗、运动训练和中枢冲动传递训练[3],由护理人员和家属共同操作完成,每天进行2次。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1.2.1 卧床和昏迷患者的护理 对于卧床和昏迷患儿,护理工作要从预防并发症、被动关节活动和摆放功能位三方面做起。要加强患者的身体清洁,定时翻身,及时更换被褥,调整,防治褥疮等情况的发生。患儿的关节要每天定期进行正确的被动活动,保证每日最少进行两次[4]。被动运动过程中,可适当进行按摩推拿,放松患儿肌肉,并与家属做好沟通与教育,共同完成关节的运动。功能位的摆放以上肢屈曲位、下肢伸展位为主,腕关节进行背伸,膝关节屈曲,幅度由小到大规律递增,可适当依靠加班或支具进行固定和支托[5]。
1.2.2 肺部康复护理 呼吸肌麻痹导致的呼吸障碍和吞咽困难是格林巴氏综合征比较典型的症状,对于严重患者要应用气管切开手段辅助呼吸,内容包括腹式呼吸训练法、咳嗽训练和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帮助患儿调整到适宜再开始练习,将患儿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部,指导其闭嘴使用鼻子吸气,确保呼吸深长而缓慢,用鼻吸气用口呼气。腹式呼吸训练每次持续5~15min,每天2次,对于情况较好的患儿可适当延长屏息时间,呼吸节奏尽量放慢加深[6]。身体差的患儿,可以省去呼吸。缩唇呼吸:呼吸时先用鼻吸气再用口呼气,呼气时尽量将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缓慢呼气。由护理人员和家属进行把握指导患儿,每次10~15min,每天坚持30min。咳嗽训练:指导患儿凝息屏气,闭紧声门,以便抬高膈肌增加胸内压,然后进行咳嗽,打开声门,时肺内液体或气体咳出[7],每次练习10~15min,每天25~30min。
1.2.3 不同肌力的康复护理 根据患儿肢体肌肉受累程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实施针对性的肌力护理。对于检查结果动作电位较少或无电位患儿,采用ROOD技术,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中枢冲动传递训练,延缓、减轻肌肉神经萎缩程度[8]。对于检查出现较多动作电位患者,加强肌力训练并进入康复训练,由护理人员和家属从旁进行看护指导,进行抗阻力运动,方法以渐进式为主,力量根据患儿抵抗程度调整,以增强肌力为根本目标。
1.2.4 身体护理 对于感觉功能异常患儿进行感觉功能训练,通过冷热刺激或肢体接触、抓摸各种物品来完成训练,期间注意保护患儿安全,禁止使用危险物品,防止烫伤或皮肤损伤等。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后,可适当开始坐位训练,保持正确坐姿,早期可在创伤进行站立训练,并适当增加倾斜角度,训练期间要预防骨质疏松、低血压、坠积性肺炎等,确保患儿心肺功能的正常和运动功能的恢复[9]。
1.2.5 心理护理 由于格林巴氏综合征进展迅速,发病突然,患儿家属及患儿均会出现恐惧、焦躁、绝望等不良情绪,护理期间要先与患儿家属做好沟通与宣传教育,缓解家属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并配合治疗与护理提升康复信心,对于患儿要通过亲切的态度和得体的行为、放松其心情,转移其注意力,缓解身心痛苦。要帮助家属正确认识和了解格林巴氏综合征,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叮嘱好各项禁忌事项,共同支持患儿完成治疗和护理,提升康复质量。
1.2.6 出院指导 在患儿出院前,对家属和患儿做好指导教育,对于禁忌注意事项要重点叮嘱患儿,指导家属做好监督工作,并定期回访和复查。
1.3 疗效评定[10]
对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对比入院前后变化情况。
1.4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情况,见表1。从表中对比情况来看,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评分提升情况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肢体运动障碍、呼吸麻痹和感觉障碍是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中最典型的症状,在护理过程中也要针对这三种典型症状实施针对性护理[11]。目前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护理主要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训练、卧床休息、切开器官护理等为主,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指导康复训练研究较少,只重视生命的抢救而忽略运动功能残疾的预防,大多被动地等待其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自然恢复。一些患者可在几周到几个月内自然恢复,另有25%患者形成残疾[12],如掌指关节挛缩、拇指外展受限、足下垂等,主要原因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在康复训练方面研究和实践还有待深入[13]。此次治疗患儿因年纪小,在急性期病情危重时自身缺乏处理能力,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配合家属加强支持工作,在重视药物治疗的同时,多方面、全方位的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防止肌肉出现萎缩和关节痉挛[14]。通过康复训练,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提高[15]。此次康复护理不仅有效缩短了患儿康复时间,提升了其生活能力,改善机体肌力状况,患者家属也较为满意,对于护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总体来说,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生活能力和肌力,缩短康复周期,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杨芳.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33例的早期康复干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0(20):4849-4850.
[2] 胡桂芳,任忠夫,张晓霞.格林-巴利综合征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效果的对比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8(33):5019-5020.
[3] 吴晋艳.护理干预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出现呼吸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7(16):138-139.
[4] 何小朋,朱晶.1例中西医结合救
护格林巴利综合征并发重症肺炎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2,22(7):135-136.
[5] 彭晓艳,马兰,黄知秀.格林巴利综合征48例护理体会[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10):186-187.
[6] 李红梅,孙菊华,杨映天.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22(5):157-158.
[7]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4-105.
[8] 胡艳飞,胡桂芳.腹式呼吸训练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0,6(4):217-218.
[9] 李洁辉,纪树荣.运动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肢体瘫痪的康复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8(1):45-46.
[10] 李素明,罗惠玲,苏慧敏.格林巴利综合征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2011,1(3):150-151.
[11] 吴晋艳.护理干预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出现呼吸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5(16):138-139.
[12] 彭晓艳,马兰,黄知秀.格林巴利综合征48例护理体会[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5):186-187.
[13] 杨莉霞.4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7(4):263-264.
[14] 郭晓莲,邱荣珍.特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11,1(3):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