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探究性课题研究

探究性课题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7 16:11: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探究性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探究式学习 劳技教学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创造,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与劳动技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这是当今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小课题”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寓有儿童情趣的科学研究方式去主动研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选择课题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因此课题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课题从哪里来?主要来自学生的劳动实践、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可以是劳技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在对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劳技单科性问题,也可以是与劳技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问题。在组织学生选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小课题”原则。这里说的“小课题”,是指不要涉及过多的相关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深奥理论,不需要许多复杂的验证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课题。(2)创新性原则。通过研究能探明或揭示某一事物的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3)实用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某种需要,或者说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如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只要等薄荷花开了,苍蝇在薄荷花上活动时,就可以进行观察实验。这个题目很小,不需要很多的器材设备,也从没有人研究过,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制订计划

为使小课题研究有目的有步骤进行,活动之前必须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包括:①研究的目的。目的正确,实践操作才能正确,取得的结果才能达到研究的本意。②研究时间。预计研究时间多长、何时完成。特别是劳技类研究项目季节性很强,要搞好研究必须准确安排时间。③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的核心。它包括:研究前的材料准备、研究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技术手段等。我还是以《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为例。研究的目的,用薄荷的花去诱灭苍蝇;研究的时间,这个课题时间的选择很有讲究,什么时候种植薄荷要计算好,保证薄荷花开了,苍蝇成虫正好开始活动;研究方法,像这类课题要分阶段进行效果较好,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薄荷花引诱实验,第二阶段,进行薄荷花诱灭苍蝇实验。因此,一个完善的研究计划预示着成功的一半,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抓实抓好这一环节。

三、实施步骤

在制订好选题实施计划以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步骤中去。首先,要让课题组的同学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计划;其次,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奠定有关知识基础;然后,再进行观察、实验、访谈、调查;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地深入,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步骤,不忽视每一个细节。实施过程中要随时与研究目的相比较,哪些达到了要求,哪些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不完全,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既要注意观察预想之内的情况,又要观察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预想之内的情况是满足预定的目的所必须的;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是意外收获,是新发现,往往这种收获具有更大的价值。如《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学生发现很多苍蝇喜欢在薄荷的花蕊上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昆虫专家后,推测花粉有引诱苍蝇作用,因此,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就先预设花粉有引诱苍蝇的作用。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把薄荷叶的汁液与花粉混合使用更能引诱苍蝇,这一有价值的发现让有些专家都感到意外。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放任自流,而要与他们一起,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还要告诫他们,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不依赖老师,不依赖家长,把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重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综合运用;重视学生个体、小组之间的交流、协同学习。

四、成果交流

学生的研究成果出来后,首先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修改。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成果共享,信息互补。通过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思维碰撞,彼此启发,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一步改进或深化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课题的成果交流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平台进行网上交流。我校是科技劳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的科技节上,很多有新意的设想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小课题成果也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亮点。

小课题的成果还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有机会和各行业专家学习和交流。如我校学生的《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参加全国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有机会与植物学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夹竹桃叶子的知识,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成果评价

学生研究的成果经过展示交流并经修改完善后,指导教师要组织有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评价。答辩评价时,一要看学生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二要看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记录、数据统计表、重要环节的照片等)。

评价以开放式、激励式评价为主,不对研究成果作孰是孰非的简单结论,彻底打破传统评价中教师设置好评价标准,把学生学习结果往里套的束缚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做法。主要看学生对调查、观察、实验、材料检索与整理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所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发现与创造等。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论文报告或方案设计的水平高下,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和学习目标的达成,重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重视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可持续研究与创造的后劲。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消化”、“吸收”知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人口带来的“城市病”问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与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可见,作为教师肩负着将高中地理课程教好的责任。将高中地理课程教好,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就要探寻好的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一、探究性教学的基本含义

(一)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探究教学作为与知识接受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认知目标上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上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正如教学是指“教”与“学”两个方面一样,探究性教学亦是如此,包括探究性的教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发挥不同的作用。

(一)教师是探究性教学的促进者。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倡导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不是依赖教师进行强制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倡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自体验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援者、管理者,而是探究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师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整合以及探究活动所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的阐述,帮助学生进行探究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其二,教师根据探究活动的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创造良好民主合作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学生所需信息渠道的畅通。其三,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学习团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成果。

(二)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对现实生活的实践,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二获得的。学生学习是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的主体。其表现在:其一,学生学习过程要与探求过程有机联系,并在学习与探究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还包括领悟科学的观念和态度,学会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使用现代信息手段及观察、思维、实验、表达、交流、搜寻资料等能力。其二,学生从学习生活和亲身经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社会实践、与人合作、对环境的认知、创新等能力。

三、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的模式是把教学过程中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的方法论,其特点在于有基本的教学步骤和相应的程序。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创设探究活动情境引导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确定计划设计验证多种途径收集证据交流探究结果得出结论。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步骤如下:

(一)创设探究活动情境。即教师通过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可来自学生对教师陈述或演示实验的观察等,也可以有教师或某个学生直接提出。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想法引导将不能调查研究的问题转化为可以导致发现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问题,并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二)引导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形成探究问题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预测、推理等内部思维活动形成对问题的假定性答案,亦即教师、学生共同论证课题研究实施的可行性。

(三)确定计划设计验证。针对前面的问题和假设,拟定实验或完成一些活动、或收集信息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分步实施,来验证前面的假设。学生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自已的喜好、对课题的可能贡献加入相关的课题小组,小组选出负责人――小组长,负责该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小组长根据组员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工。学生按照实施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四)多种途径收集证据。验证假设的证据不仅包括所学的不限于地理课程的全部知识,还包括课外知识以及具体实践过程中采集的具体数据。

(五)交流探究结果得出结论。取得探究结果后,探究教学就进入到取舍、归纳结论进而上升到科学概念阶段,这需要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来完成。主要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客观的科学态度并能自己建构科学概念。在最后的表达及交流后的评价环节上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做,原则是重过程而轻结果。

探究性教学的应用,最为关键的是探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因为选好了一个课题,学生的探究方向明确,制定的计划符合学生实际,操作性较强,获取资料的目的性强并且容易,这样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轻松自如。如果课题太宽泛、不切合实际,学生收集资料将无从下手,会感到力不从心,如果课题太生涩,学生难以实施,得不到期望的成果,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需要强调的是,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重在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品质。

篇(3)

一、改变教师的职业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于教师的职业动力,申继亮认为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构成了教师职业动力的本质内容,是决定教学效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教育的发展也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仅凭目前的知识和教学中的直接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而研究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开始固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势推行,以前我的动力只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在研究过程中我感受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断超越实然、追求应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不断达到教育教学的“自为”和“自由”境界。我从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从而激发起内心对研究的热爱,萌发教育研究的幸福感。此时,课题研究便成为一种自主自觉行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有力的内驱机制。

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这二年多里,我通过搜集,学习有关文章,广泛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如通过阅读于树阳的《把化学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懂得了在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设想,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探究性实验来解决化学问题。如通过阅读王以权的《重振化学实验教学》,我领会到借助实验来减少重复的解题训练,通过拓展实验让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通过阅读曹彬的《中学化学拓展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我理解了拓展性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更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研读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我深刻地认识到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都认真做好笔记,认真思考,并与其他课题成员进行讨论。不断改变原有行为方式,我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了,我听取了专家讲座、名师上课,进一步充实了课题内容。

三、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成长

当面对多年的教科书突然之间变得陌生时,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单元时,我曾经茫然过:这样的化学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在最初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他们一般依赖于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或没有这种习惯。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案例:《硫酸的制备和性质》这一堂研讨课我也结合自己正在开展的课题对本节课进行了设计。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老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交流,分享了解硫酸,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实验探究,合作讨论深入理解硫酸,并对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装置改进比赛。

四、改变教师原有的反思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既包含反思教育理念、教育理论,也包含反思教育实践、教育结果。课后的小结、补充和完善,找学生谈心、与同事讨论,认真批改作业、听课、说课,阅读教育教学杂志,对反思自我都有促进作用。教师只有由自发走向自觉,善于反思自己,才能突破“高原现象”。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发现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及时收集有关这些问题的资料,供研究使用。

案例:《实验方案设计》一章历来是高三化学复习的难点和重点,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复习化学实验牵动每位高三化学教师的神经。反思以往的复习模式,我们感觉总有不少欠缺,重点不突出,思路不够清晰,总感觉知识点比较乱。在2005级的化学实验复习中,经过备课组的认真研讨,我们发现:如果把习题中与气体有关的题目全部删掉,剩下的题目已经不多了。于是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复习策略,把实验分为气体、液体、固体三个知识版块,以气体为核心,液体为重点精心编排,写了实验复习校本教材,从全年级使用情况来看,学生反映良好,普遍认为“做题很有感觉”。

五、改变了教师原有知识体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知识系统要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还要具备个人的实践知识,这是教师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的基本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的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师生进行拓展实验时经常要查阅资料,解释实验中遇到的用课本知识未能解决问题,而且有时要超出老师原有的储备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段地在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左华荣、徐洪林,在研究中教学

[2]蔡其勇,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4)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科学教育的现实状态和发展需求,“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是在了解国际科学教育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吸收和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旨在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此项目首先是在我国北京、上海、南京和汕头四个地区进行了第一批试点,XX年3月江苏省在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扩大试点,我市确定为第二批参与“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地区,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常州市实验小学、常州市钟楼区觅渡桥小学、常州市天宁区博爱小学成为江苏省“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XX年10月,我市扩大项目研究范围,发展13所小学成为常州市“做中学”市级项目实验学校。

为了进一步推进常州地区小学的“做中学”项目研究,加强管理与指导,提升科学品位和深化实验研究,探索本土特色创新之策略,丰富和推广研究成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

1.变革学习方式

以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依据,领会“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精髓,聚焦自主型、实验性的科学探究教学方式,提升广大科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科学领域学习方式的变革。

2.培育科学素养

通过有序、系统的专项理论学习、研究以及灵活、有效的创造性教育实践,提升区域性科学教育的品位,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构建特色体系

综合利用国家以及本地区的各种科学教育资源,加强试点学校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性地建构充分体现常州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

三、现阶段推进重点

(一)深入贯彻“做中学”所倡导的基本原则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3.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6.采用激励性评价;7.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8.充分动员社区、家庭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9.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络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构建案例体系

通过行之有效的系统实施,力求在三年内初步构建“做中学”案例体系。“做中学”案例的来源:模仿法国经典做中学案例;对现有科学教材价值内容进行演绎;基于学生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创生。常州市小学“做中学”实验项目组将侧重前两种案例来源方式,并鼓励有能力的学校进行适度的案例创生。

(三)展开专题研究

“做中学”作为明确而又深刻的项目研究主题,需要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深入领会其精髓。常州市小学“做中学”实验项目组将以子课题系列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师有序、有效地展开深入研究。

四、现阶段推进策略

(一)加强校本研究

着眼于“做中学”项目的有效展开,各实验学校应加强校本研究,落实常规制度,注重研究内涵,讲求实践效能。注重“做中学”价值案例的有序开发以及各子课题的有效研究。

(二)倡导校际联动

以校际联动的方式进行“做中学”系列案例的共同开发,并共同对各子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特色互补。

(三)纳入教研体系

各辖市、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应将“做中学”项目研究活动纳入区域性常规教研体系,营造民主性、研究型、开放性的研究氛围,注重研究过程的系统性、有序性和针对性。

(四)加强网络资源“做中学”

加强常州教研网“做中学”专题网页的建设,拓宽信息渠道,汇集价值资源,以学术论坛的方式加强网络交流

(五)倡导城际交流

增加与苏州、无锡的兄弟城市的“做中学”项目主题交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来常指导。

附件1: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实验学校

省级实验学校:

常州局前街小学;常州实验小学;钟楼觅渡桥小学;天宁博爱小学。

市级实验学校:

钟楼区怀德苑小学;钟楼区花园小学;天宁区中山路小学;天宁区北环路小学;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戚区潞城中心小学;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溧阳市文化小学;溧阳市东升小学。

附件2: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行动路线

(一)学习领会阶段 (XX年3月——XX年9月)

1.确定常州市省级“做中学”实验的试点单位,启动研究。

2.成立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工作小组和各实验学校项目研究小组。

3.试点单位到南京、上海等地实地考察“做中学”项目,采取集中培训、观摩、案例介绍、研讨等形式,了解“做中学”项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常州市省级开始“做中学”实验学校模仿案例研究。

(二)尝试探索阶段(XX年9月——XX年3月)

l.召开常州市“做中学”实验项目研讨会和工作会,在全市小学和幼儿园传播“做中学”理念,在常州教研网开辟“做中学”专栏。

2.扩大小学“做中学”项目实验,各辖市区培育“做中学”研究基地学校。

3.边实践边培训,采取校际联动的形式鼓励学校尝试和开发“做中学”案例,组织实验教师观摩研讨,积累“做中学”研究资料。

(三)推进深化阶段(XX年3月——2010年3月)

l.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逐步扩大实验班级,注重儿童在“做中学”活动中的资料记录、整理工作,积累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经验。

2.模仿法国经典做中学案例;对现有科学教材价值内容进行演绎;基于学生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创生。及时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每学期末将组织“做中学”案例评比。

3.结合校本实际,各辖区或各学校有侧重地进行有关“做中学”项目的系列子课题研究,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集优攻坚,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及时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将定期开展“做中学”项目系列子课题研究协进活动。

4.积极发挥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倡导校际联动。各辖区要定期组织区域性“做中学”活动,不断总结开展科学教育的经验,反思存在问题,寻找对策,扩大效应。

5.各实验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做中学”资源教室,形成“做中学”资料包和工具包。实验学校要成为常州市科学教育的特色学校。

6.定期召开现场会、研讨会、推进会等,以多元的方式展示“做中学”的研究成果。

7.加强城际交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来常指导

(四)总结提炼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梳理典型的、有价值的案例系列,汇编“做中学”案例系列(分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总结“做中学”项目的子课题研究成果。编印成书。

附件3: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案例系列(参考)

观察生命物体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动物的不同和相同(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研究材料

比较材料的隔音性(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比较材料的保温性(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研究纸的性质(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自己动手“造纸”(动手制作)------中年级

研究布的性质(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研究水

生命离不开水(动手体验)------中年级

观察水(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水的毛细现象(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表面张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怎样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糖(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污水的净化(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土壤

土壤里有什么(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土壤的构成(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怎样使土壤更肥沃(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研究废电池对土壤的危害(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观察植物

植物的根和茎(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叶(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花(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植物的一生(长期观察)------中年级

有利于仙人掌生存的本领(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研究固体和液体

固体的混合(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分离混合的颗粒状固体(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分离混合的沙和盐(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液体混合后体积会怎样(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测量天气

测量气温(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测量风力与风向(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测量雨量(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研究空气

空气有质量吗(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热空气和冷空气(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冷和热

冷热与温度(感觉与测量)------中年级

冷水变热(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热水变凉(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冰的熔化(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凝固(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蒸发(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蒸气的凝结(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热胀冷缩(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动手制作)------中年级

研究声音

声音的产生(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声音的传播(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力

力在哪里(观察与体验)------中年级

研究弹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摩擦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摆(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硬币下落(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高空坠鸡蛋(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电和磁

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解电路暗箱(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磁化与去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相斥与相吸(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磁铁都有两极吗(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电磁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关注我们的身体

呼吸和心跳(测量与分析)------高年级

肺和呼吸(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大脑(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神经(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身高与体重(测量与分析)------高年级

研究机械

研究平衡(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斜面(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滑轮(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轮轴(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建桥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搭支架(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生物的繁殖

植物的繁殖(长期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动物的繁殖(长期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研究微生物

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做酸奶(过程性体验)------高年级

研究面包发霉(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身边的化学

变色花(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洗衣服的学问(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铁钉生锈(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其他

感受茶文化(过程性体验)

研究蚂蚁

附件4: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子课题系列(参考)

如何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情境

如何产生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如何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黄金比例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篇(5)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39-02

【Abstract】Inquiry-based learning to reflect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pplication and experie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general requirement, also want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aluation form, evaluation and guida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a new trend of dynamic evaluation results of static alternative treatment one-time evaluation, evaluation is mostly, concise, visual target, diagnostic, inquiry-based learning evaluation of the ideal mode,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is the basic goal.

【Key words】Inquiry-based learning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究性学习”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会自主探究性学习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相应地,如何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也自然地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问题

笔者认为,教育目标是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的基本依据。探究型课题突破了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价值。探究型课程的非国家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结果的非功利性,即教学及结果不直接不完全与学生的升学、选拔等挂钩,为探究型课程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方便。

探究性学习评价的取向,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选择是:更重视过程。传统的单科性、学术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重视的是学习结果,通常的形式表现为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的分数。探究性学习评价也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等也进行评审。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因此,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所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1.注重在探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单科性、学术性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注意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但是这种应用的范围更多的是在理解中的应用,探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挖掘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关注诸如社会的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等等。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对知识内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因此,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更高层次的发展。

2.强调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

单种性、学术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也注意学生学习中的体验,但不是评价中价值取向的重点。探究性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式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的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既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表达等基本能力,更获得了大众感性认识。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十分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包括使命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3.关注学生的共同参与

单一性、学术性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注意全体学生的主动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往往力不从心,评价中价值标准比较单一,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等价值取向的选择,反映为教育目标在不同的学校可能会各有侧重,如开放式主题活动课程,价值取向中可能多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体验等;跨学科综合式学习课程的评价,可能侧重关注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横向综合性理解、掌握和应用;分科课程中穿插综合性专题研究,可能比较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应用能力、探求能力等进一步拓宽、拓深和拓展等。这些侧重一般来说是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求上的不同,作为探究性学习价值趋向上的选择,在总体上还是一致的。由于精神、态度、能力、气质等比较抽象,对它们价值程度衡量或判断的准则与尺度,以及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目前还难以制定出令人满意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视角也可以编制出对应的评价标准,还是可以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的。

二、关于评价的信息收集问题

1.信息的来源

与原有单种性、学术性课程及学生学习的评价相比,探究型课程及学生探究型学习的信息,主要不是由教师通过作业、测验、考试以及观察、提问等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而主要是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例如开展小课题研究或主题研究活动,课题的报告或方案;评审与立题;课题研究过程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成果及评审中的答辩等,课题小组及每个成员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为的、有静态的成果,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有内在的体验、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状态的等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更有效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探究课程设置的时间不长,学生探究性学习评价信息的收集迫切需要加强工具的设计与开发。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中除了学生的测试考试分数外,几乎没有什么规范化的收集与记录学生学习表现的方法。如果临时突击性地收集信息,难免造成信息流失和失真。在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中,有些学校已注意到对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已有不少中学在开展“开放性主题研究活动”时,设计制作了“课程实施用表”、“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实验记录表”、“指导教师意见表”等十余种信息记录表,为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信息。

2.信息的处理

探究性学习评价,要跳出片面追求定理分析的走势。探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激活学生分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主要不是严格意义上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实用价值或经济价值等。因此,评价大多不是常模参照,而是目标参照,简明、直观、具有诊断性,是探究性学习评价的理想模式。如何使评价结果表述得简明、直观、具有诊断性,文字、表格、简图等都各有所长处,是值得引起重视并应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尝试的。

教育评价中常用直接计数、工具测量与评定等方法。直接计数主要用于可以直接度量的评价标准,如资料收集的数目、时间的运用、调查次数与人数等;工具测量是指有现成工具可以测量的评价指标,如设计的产品、模型等根据测量工具测出的结果可以做出价值判断。

探究性学习的态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数指标无法直接计数或工具测量,大多采用评定的方法。评定是指把评价对象的表现与某种标准之间作比较,然后作出价值判断,评定更具有综合性与主观性,更多的是评价者的感受与反映,与评价者对标准的理解及感受的敏感程度关系较大,评定结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语言描述、等级评定、程度定位等。这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答辩是评价结果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评审教师或相关专家不是死扣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逐条对照打分后再作出判断,而是在查阅了学生的相关信息材料后,先与心目中经验参照标准之间做比较,作出直接判断,然后再倒算出各具体指标的得分或等第。同时,在评审的答辩中,教师或相关专家对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的某一方面价值、意义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够直接与学生进行讨论,或肯定,或提出改进意见,评价结果一般能为学生直接接受。这种经验直觉判断及师生互动评价,是探究性学习比较适用的评价方式。一般来说,可以适当提高评价指标的综合程度,不必搞得太细。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评价的工作量,保持评价结果的整体综合性,另一方面只要有相应的工具辅助,指导教师完全可以胜任做出直觉判断,进行师生互动评价。

三、关于评价结果的表示问题

探究性学习评价的结果表示应当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比较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它应该是多种形式的,而不能只是一个等第或分数。等第或分数是评价结果表示常用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学科课程对学生课业评价,目前采用的基本上是这种形式,其特点是简便易行,并以此区分学生课业学习的水平与层次。实践表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为丰富和精彩的收获、体验和经验。如此丰富的精神收获,不以等第或分数的形式作结果表示实在可惜。

我们并不否定等第或分数,因为等第或分数毕竟是评价结果处理的一种形式,况且可以简便易行地对学生课业水平的层次做出区别。我们强调的是,用实质性评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作结果处理,可以有针对性地发挥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诊断、鉴别、导向、激励等评价功效,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即以动态的评价结果处理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3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2

4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篇(6)

一、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提供机会与帮助。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主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性学习具有学习主题的明确性、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广泛性等特点。

1、学习主题的明确性。主题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的研究问题,它应贯穿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的主题就是要使学生明确干什么。

2、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主动地获取在网络上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只是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形成探究性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方式的广泛性。在学习活动中,改变过去学习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学习、处理、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二、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学习的主题设计。

主题是探究的前题,是探究的灵魂。主题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使学生和教师感到满意和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做好主题设计工作。

1、主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设计的主题必须符合科学,不能任意杜撰。

(2)生活性原则。设计的主题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探究性原则。设计的主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通过探究获得的一定成果。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不断探索。

2、主题设计的目标定位。

主题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尤其突出情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保护青蛙,电脑画图》。

情感目标:体验用电脑处理信息的快捷;感受大自然的美,陶治情操;渗透“保护青蛙、爱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体验灵活运用画图工具产生奇妙效果的成就感。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概括和交流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像力和运用画图工具巧妙制造效果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选取、取色和喷枪工具;学会图块的移动、复制和剪切;学会改变图块的大小;学会使用水平翻转、垂直翻转或按一定角度旋转图块的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面着重在组织形式、基本步骤、方法策略等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教学设计的组织形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等几种。我们发现:小组学习要远远优于传统的个别学习和班级集体学习。采用学生自愿组合,每组3~5人。各合作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互帮互学、资源共享、合理分工、各司其责,在研讨交流阶段,充分发挥各人特长和意见,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2、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选定主题。

如:环保主题——保护母亲河、绿色家园等。

爱国主题——我的中国心、中国制造等。

学生参与后,让其自行组织成各个活动小组,选定本组的研究主题、研究方向,推选出组长,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搜索。

(2)收集信息,围绕主题,研讨问题。

学生通过搜索到的信息,要进行检索与分类,并能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使他们感受到网上收集信息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可以在bbs上留言,自己的观点等形式。

(3)制定课题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撰写课题方案,提供相关的学习参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制作成文字或课件。

(4)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可以按照收集到的资料(实地考察访问、听取专家意见、进行问卷调查)进行课题研究。如:《母亲河——水污染的调查》等课题。让学生通过更多途径获得有关知识。

(5)撰写课题报告。

确定主题报告的框架和所需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和活动体会,上传给老师请求指导。

(6)结题与总结评价。

报告展示,讨论评价,小论文答辩,表彰推荐。

3、教师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1)以“主题”为任务的驱动模式,并对“主题”学习中作适当任务细化,使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2)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策略的指导尤其显得重要。

(3)基于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

筛选、处理、传递学习资源更需要教师作为网络知识海洋的“导航者”。(4)加强“异生”指导。“异生”指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

四、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过程,轻成果;重发展,轻现状。评价体现在合作过程中,激励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力求凸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对自己探究中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体现在方法上,体现在个性中,特别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展示给大家,老师和同学可以用多种角度、不同方法来对这些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2、多元评价:我们采用多元评价,能更好地让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学习过程中给定不同的几项指标,从内容的价值性、作品的创新性、合作的有效性、科学的应用性等方面来评价。

篇(7)

一、开展高中语文课堂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方式

探究性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灵活性,现阶段,一些应用较为成功的地区将其作为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开展专门的研究型课程,如在活动课程中,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特长,设计不同的内容和实施形式,然后对其进行评价,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专题研究课程

这种形式是在语文课程的课时之内,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开始教学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本次专题研究课程的目标、内容及要求,并介绍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如高一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不容易吸引学生兴趣且教学内容较少,开展议论文专题研究课程,可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很多事例表明人类在不断的追求真理,这说明真理是极具魅力的,而议论文作为真理的载体,其魅力表现在哪呢?”进而确定研究范围“议论文的魅力”。通常情况下,专题研究课程属于基本教材的拓展教学,选题方面可以相对自由一些。

第二,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与方案。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兴趣,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拟定研究计划与方案。

第三,设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方案。将课题分解,将研究方向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组,通过选举产生组长并协调分工进行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的基础之上制定研究进度计划。

第四,教师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组织由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各小组的计划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课题内容与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然后为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教师指导各小组独立进行探究性学习。此阶段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在活动前将详细的计划及安排明确,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学生按小组填写活动报告表并上交,以便教师更好的指导各小组的研究情况。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实时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并引导其灵活选择运用资料信息,并鼓励小组之间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强化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和研究习惯,从而保证探究课程的质量。

第六,展示研究成果并交流。当专题研究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进而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总结并作出报告。然后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与讨论,不断扩大课题研究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其他启示。

第七,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当课题研究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整体评价。首先,要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包括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研究成果的水平,并设定选题、方案,报告等不同项目的评分权重,采取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其次,对于学生参与研究的程度和质量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应该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重点讲评,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改善,帮助学生进步。

二、将探究性学习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日常课堂教学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思路

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掌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能力水平,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通过教材内容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和研究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思路如下:

第一,设立教材单元学习小组和单元学习目标,由小组之间围绕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并确定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者,并向其他同学讲明单元学习的目标、方法和注意问题,引导学生在早读课或空闲时间进行课文的阅读思考,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记下,每个学习小组在下一单元开课前将问题设计与相关进度做成报告交与教师。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由问题设计者提出问题并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讨论深度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并调整讨论方向。讨论之后,分小组进行问题分析与讨论结果,进而由教师对此作出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和改进建议。教师的评价应该以批判性、全面性和鼓励性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推陈出新。

第三,在全面讨论主要问题之后解决遗留问题。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其勇敢的提出自己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第四,在每单元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制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效果。并引导学生写出关于单元学习的笔记或心得,选取较为优秀的进行班级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探究性学习

笔者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方法,发现效果较为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发现对于教学而言,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经常与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会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思维探索。问题意识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紧密相关。在语文教学中,也经常存在这种情况,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问题较多 ,而学习差的学生则没有问题。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吸收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质疑开路,在问题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良好成绩并不是全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思维构建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情感,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作者单位:河曲县巡镇中学)

参考文献

[1]田卫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开出智慧的花——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