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影艺术的特征

电影艺术的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7 16:11: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影艺术的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影艺术的特征

篇(1)

目前,社会大众对于网络电影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简单来讲,人们将在网络上进行播放的视频称之为网络电影。也有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只有专门用于网络传播而制作的电影才能被称之为网络电影。本文主要分析网络电影艺术的特征与传播价值。

关键词:网络电影艺术;特征;传播价值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用来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以及形成了非常具体的概念。而近两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网络不断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信息传递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电影领域内又延伸出一种全新的电影形式,即网络电影。网络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电影,那么其所属的领域必然在电影领域的下辖内,那么网络电影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有电影的一切特征,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网络电影。像目前网络上正在热播的《暗黑者》这种网络连续剧目只能称之为是网剧,而不能称之为是网络电影。其二,网络电影作为网络基础上的一种艺术门类,那么它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网络传播特征。所以综其来看,网络电影的定义应该是在传统的电影基础上结合网络传播特征并能够展现时代需求而制作的一种电影艺术形式,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电影是具有数字化、个性化、互动性等基础特征的。

一、网络电影的特征

提及网络电影的特征,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网络电影的个性化。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艺术应该是为每一个人而存在的。但是其实从目前的情况下来看,电影这门艺术走的还是大众路线,换句话说传统的电影是为了迎合社会风尚而产生的一种大众文化,但是网络电影的存在这从这种大众的高端层次走下来,抛开传统的“公共性”,表现的是个人生活情绪的宣泄,同时也是小众自我情怀的表达。而且从网络调查中来看,有很大一部分表示单身一人的时候会看网络电影,而谈恋爱的时候则会去电影院去看传统电影。其实这就是目前网络电影的现实,它不同于传统电影中为了迎合大众而对情绪化的表达模糊化,相反,它就硬生生的为了一小部分人的情绪负责,它所服务的对象就是那一部分有着与电影相同“情绪点”的人。

网络电影第二个不得不提及的特征就是其交互性。而这种交互性的基础就是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而且网络电影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受众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受众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相反的是他们会主动的去接受这些信息并且主动的将其传播出去,这就是网络电影作为网络平台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强大优势。因为在网络的支持下,观影者可以对观影内容进行选择,而且具有相当大的选择空间,甚至于网络电影将传统电影的门槛降低,让平民大众也有机会亲自加入到电影的摆设过程中,DV、手机的高度普及,电脑编辑软件的简易操作使得拍摄电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且网络电影的另外一个互动性就在于它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支持与帮助。因为对于传统的电影来说,一旦拍摄成功并上映之后就意味着无论出现怎样的声音都是无法进行调试和更改的,但是网络电影不同,网络电影是存在很大程度的自由的,你可以边拍边播,而且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收获的意见进行修改。可以说网络电影的拍摄将不仅仅是一个拍摄团队的事儿,可能会是很庞大的一个网络使用群体共同完成的一个艺术品。这就是网络电影与传统电影之间最大的不同。

二、网络电影的传播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很可能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里网络将成为社会结构的最重要的支柱之一,那么网络用户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网络电影的发展来说将会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网络电影的影响力也将随着网络视频观看者的基数越来越大而渐渐凝聚起更大的价值。首先从文化艺术的价值上来看,网络电影的存在将会让电影这门艺术更贴近与现实生活。尽管我们常说艺术起源于生活,但是实际上目前的很多电影更多的是为了票房而存在的商业电影,而这些电影已经渐渐失去了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发现与思考了。但是网络电影不同,首先其不具有广泛的盈利空间,其次其实质上是一种小众艺术,最后网络电影通常都是展现实际生活的直观现象,那么这就意味着网络电影将会很大程度上的弥补传统电影在生活性上的不足,并最终实现生活化的传播。

而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讲,虽然网络电影的盈利空间不及传统电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电影就失去了它的经济价值,首先我们从成本上看,传统电影在电影城成品的基础上要进行加工、宣传、发行,所以成本之高是普通百姓所不能轻易触碰的。但是网络电影不同,它集发行与宣传于一体,而且就电影的制作来讲并不讲求高超的技巧,只在于其是否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我们看其实就成本而言,网络电影可能只是传统电影的零头,而这也就意味着网络电影一旦盈利,那么这个利润空间僵尸非常巨大的。其次,我们看,网络电影现在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了。譬如说许多网络终端商、运营商纷纷加入到网络电影的制作行列中来以电影作为宣传的支点,进行渠道整合和进一步的企业宣传,而这种商业营销模式的形成就意味着网络电影产业链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为许多具有电影制作梦想的年轻人创造了非常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所以网络电影是具有非常高的传播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孙宇,戴盈盈. 网络电影:分众传播、产业融合与联合治理[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2).

[2]茹秀华. 论网络电影的传播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选择[J]. 电影文学. 2010(02).

篇(2)

影视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造的结晶。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化大树的两大硕果,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对美丽的翅膀。两者的结合是真和美的融合,是理智的逻辑思维与情感的、形象的审美思维的沟通。它们交相扶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理智和情感的美妙结合和升华。

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笔者在本文中试图把二者的关系放在影视语言、历史和技术的维度之中,考察技术和媒介演进,并在媒介形式基础上的内同进行了考察,剖析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之间的关系。最后证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在技术和媒介的作用下的不同发展阶段。

一、 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关系放在影视语言的维度考虑

对语言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语言指的是人类自然语言,它是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广义语言则指所有具备某种信递功能的符号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动物语言、身势语言、形式语言、逻辑语言、计算机语言、影视语言等等,均可视为语言,其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本文的重要概念——影视语言,既不是广义语言,也不属于狭义语言。影视语言是广义语言与狭义语言合二为一的产物,因此兼备两者的特点。由此可见,影视语言是一种综合语言。具体讲,影视语言由画面语言与人物语言(人物对白,独白,旁白)两部分组成。画面语言是影视作品受众通过视觉解读的部分,而人物语言则是通过听觉理解的部分。因此,影视语言也可以称为视听语言。如果将一部影视作品看作一个文本,那么,影视语言是由画面文本与言语文本构成的有机整体。画面文本与言语文本又分别由大量子文本组成。画面子文本包括镜头、场景、段落等。而这些画面子文本又由利用各种角度拍摄的景别,即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构成。言语子文本则包括与上述画面子文本紧密相连的人物言语。这些子文本中的最小表意单位属于影视语言的“词汇”部分。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共同载体视听语言是没有本质的分别的。电影与电视剧,无论是画面语言还是人物语言,他们都是通过记录与表现人物特征或者通过记录故事情节的方式向人们传播一些思想与情感,通过视听语言达到和受众产生共鸣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二、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关系放在影视艺术的历史和技术演进的维度考虑

亨利·布雷切斯还指出:“从技术上说,大众传媒技术越来越靠拢,呈趋同现象。从制作上说,电影、录像、电脑技术间的差异正在消失,从技术角度来区别电影、电视的不同在如今已失去意义。一部价格最便宜的高清晰度电视摄像机事实上就是一台电影摄影机。而我们学生们未来制作电影的方法将极大地依赖于录像和电脑技术。”

《第七艺术宣言》中把电影称为第七艺术,而自贝尔德发明电视以来,电视已愈发被世人认可为第八艺术,于是电视艺术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并被广泛认可。影视艺术的关系,即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关系。所谓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从纯粹的视觉艺术演变为视听艺术,以声音和视觉形象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人们情感以及视觉奇观等各种内容的一种艺术。而电视艺术,则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定义都是以媒介不同特征为定义的坐标。如果把这个坐标放在历史的维度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差别在消失。

1895年12月28日,法国鲁米艾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电影诞生了。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用电传输了图像。二者之间相差了29年的时间。虽然一直有着电视严重冲击了电影市场的观念,但是他们现在依然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在时间产生的先后顺序上,电影技术是先于电视技术的。电视的艺术表现形态是基于电影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因此说二者是同一门艺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从技术诞生的先后顺序角度来说,电影是影视艺术的低级阶段,电视是影视艺术的高级阶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二者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电影是在电影院里投放的。影院以宽大的屏幕,高保真的音响,黑暗的观影环境的媒介特点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观众能在众多观影者的影响和黑暗中达到一种“沉浸”的状态。现在借助于更高科技的3d技术更是将这种媒介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电影艺术的特点总是依托于电影这种媒介形态的特点。电视艺术由于其屏幕小,音响效果不是那么出色,而且由于观看环境的限制,观众不能达到所谓的“沉浸”状态。媒介特性似乎在遥控着内容。电视剧中播放的很少有奇观异景,大多都是以情节和情感取胜。但是以历史的关照我们也会看到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视机作为一种技术进步的产品,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屏幕越来越大,清晰度越来越高,屏幕正在朝着电影的长宽比例演进。随着电视的变化,电视所表现的内容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在美国,像《太平洋战争》这样的上亿美元的大制作,是作为电视剧形式播放的,它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且现在流行于互联网上的美剧大多都是采用边播边拍的制作方式,而且画面的清晰度与制作手法都是以电影的标准进行的。电视制作人也多是之前从事电影制作的人,而且投资商不惜花费大量资金拍摄具有电影艺术特点的电视剧以赢得市场利润。因此,在现在技术发达的美国,电视这种媒介形式正在呈现电影艺术的特点。

美国电影理论家亨利·布雷切斯教授在《为电视制作电影:影视趋融最佳案例》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在影视媒体目前演进阶段,我们最好不要把两本文由收集整理

转贴于

者看成是相互分离的两种不同技术,而是看成制作、发行结合的实体,在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很多从电视接收的节目实际上是由电影业制作的。事实上,所有的电影公司和电视节目制作人和发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以技术为基础,以媒介演进的历史为核心,假设电视的屏幕大小、清晰度等技术指标能达到电影的水准,那么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之间的差别将会消失。也就是说技术锻造的形式基础上的内容也会趋向统一。

三、电影和电视技术层面的趋同也会带来电影和电视艺术层面的趋同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是依托于各自的媒介形式才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的。英尼斯在《帝国的偏向》中对不同形态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偏向性,媒介形式所承载的内容形式会影响到一个敌国的兴衰。以此思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带来电影和电视内容的趋向同一。基于等离子或者液晶技术为基础的平板电视生产成本越来越低,普通老百姓对大屏幕电视的消费能力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3d效果的影片已经可以在电视上进行播放,高清晰度的电影同样可以在电视上进行播放。

篇(3)

关键词: 电影 摄影 构图 色彩 光线

摄影不仅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电影艺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导演的艺术追求、艺术构思、艺术创造,演员的精彩表演,美术各环节(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烟火等)无不通过摄影得以具体呈现。可以说,没有摄影,便没有电影艺术。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电影之“影”就是摄影艺术。因此,把握电影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要素,对于整个电影艺术创作,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具体而言,电影摄影的特征与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构图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镜头艺术,或称画面艺术,而镜头与画面的要点就是构图。

所谓“构图”,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指的是依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题材、主题、风格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安排所要表现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和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电影艺术作为画面艺术,同样讲究构图,只不过它的构图是动态的、变化的。构图在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波布克在其所著的《电影的原素》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导演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来对待画面构图。整部影片的构图往往取决于电影导演在构图上的眼力。”而摄影的构图则是导演构图的具体体现。电影摄影构图的要点,有以下几点:

1.构图的要素。电影的构图要素,分为主体、陪体、环境三部分: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处于中心位置;陪体是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对象;环境是围绕主体与陪体的景物,包括前景、后景两部分。

2.构图的类别。构图的类别也称“景别”,包括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3.构图的摄影方式。包括摄影焦距(标准镜头、长焦镜头、短焦镜头、变焦镜头等)、摄影方法(推、拉、摇、移、跟、降、升等)、摄影角度(平视镜头、俯视镜头、仰视镜头等)。

4.构图的风格。电影摄影的构图,分为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两种风格。封闭式构图强调画面的风格化设计,主体、陪体、环境的安排较为严谨,达到均衡、对称、稳定的视觉效果。银幕似乎就是绘画的画框,所有的艺术信息都容纳于其中。例如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电影画面构图,就具有封闭式构图的艺术风格。而开放性构图则不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构图比较朴实自然。

5.构图的流派。电影画面构图又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绘画派,又称作“构成派”,顾名思义,这是借鉴绘画艺术的构图原则,追求画面的造型感、完整感、视觉感、绘画感的流派。例如影片《黄土地》、《黑炮事件》等,都属于绘画派构图。另一种是幻实派,该派强调画面的真实、自然、生活化,主张在运动中捕捉对象,在实拍中造型,具有鲜明的现场目击感。例如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都属于纪实派构图。

二、色彩

色彩是电影的亮点之一,也是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元素。马克思曾指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前苏联爱森斯坦编剧、导演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在黑白片中增添了红旗,成为引人瞩目的艺术亮点,开了彩色影片的先河。彩的出现,更使色彩成性为电影重要的艺术元素,也成为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语言。电影摄影彩色的要点,有以下两点:

1.以色彩营造基调。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倾向与风格,它既是视觉造型,又是情绪氛围,既是色调,又是情调,甚至具有某种隐喻性、象征性、倾向性内涵与意蕴。例如《黄土地》中的黄色基调、《红高粱》中的红色基调,都有深刻而动人的内涵与意蕴。

2.以色彩形成构图。色彩常常作为画面构图的组成部分,例如影片《小花》中,其色彩基调是鲜艳明朗的暖色调,但其中的回忆画面则运用灰暗的冷色调,给人以“老照片”的感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光线

篇(4)

一、影视艺术之概念界定

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从纯粹的视觉艺术演变为视听艺术,以声音和视觉形象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思想感情、视觉奇观等各种内容的艺术。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思维审美,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屏幕艺术形态。本文中的电影、电视艺术特指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

二、电影、电视艺术同宗同源

从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它们有着极具近缘的共同基本特性,犹如一母所出的双胞胎姊妹,二者都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的配合,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塑造最直观视听形象的高度综合性艺术。本质上的共同点,说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归属于同一艺术门类。

第一,在艺术元素及表现技法的运用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元素或艺术语言,电影、电视艺术的独特表现元素就是视听语言,它们都是“视觉”和“听觉”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都通过具体的活动画面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观点,并都以色彩、光线、音响、造型等作为语言要素。同时,电影、电视艺术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的使用技巧上也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在拍摄工具及放映方式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

电影故事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是摄影机,而电视剧的拍摄使用的是摄像机,从技术层面上讲,这两种设备是大同小异的。另外,电影、电视艺术在摄制完成后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屏幕空间播放,电影艺术是通过银幕放映而实现的,电视艺术的表达则在荧屏上进行,这两种放映载体实质上均属于屏幕空间的类型。

第三,在美学特征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

电影、电视艺术都是综合性的艺术,二者都以极大的包容性兼收了包括视听在内多种形式的艺术元素;同时,二者又均属视像艺术范畴,均通过在屏幕空间上塑造具体生动的影像或视像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它们都努力使用各种手段追求逼真性,力图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影视艺术又都是动态艺术,在表现功能上要诉诸感官,力求将人们的视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三、电视艺术相较电影艺术更具完备性

从产生的先后顺序上看,电影艺术先于电视艺术,同时,电影艺术的发展建立在电影胶片、感光乳剂、光学镜头等工业社会技术创造基础之上,而电视艺术的发展建立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造的基础之上。电影、电视艺术虽归属于同一艺术门类,但电视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电影艺术的诸多缺憾,显示出较之电影艺术更高阶段上的完备性,承担起电影所未竟的综合文化性使命。

首先,在制作方面,电视磁带可以当场保留被摄画面,并对画面效果进行当场检视

电视艺术可以采取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ENG方式,多机拍摄、即时编辑的EFP方式,甚至这两种方式合成的演播方式;同时,“电子数字特技”也使电视艺术对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活动影像进行随心所欲表现成为可能。这相对于胶片电影而言,无疑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及更强的表现力,满足了人们在电影艺术中所无法获得的观影理想。

其次,在传播方面,电视艺术具有容量和时空上的更大自由

无线电技术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方面的优势,有线技术在频道覆盖、选择方面的优势,统统集于电视艺术一身。由此,电视艺术便可以跨越地域与国界的限制,并通过内容上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满足人们在电影院所无法获得的视听自由与视听享受。

最后,在观赏方面,困扰电影艺术的雅俗共赏,在电视艺术的雅俗分赏和雅俗共存中得以实现

对于电影艺术而言,较大规模的集体观赏限制着人们对雅、俗的选择范围,其商品属性又阻碍着雅俗共存的实现。而电视艺术则使雅俗共赏这一理想状态得以实现,人们可以根据自我的审美趣味去选择观赏内容,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自主性,还使各种层次和风格的视听产品得以发展,视听艺术得以繁荣。

四、影视艺术走向数字化合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艺术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当下,影视艺术的技术界限呈现出合一的趋势――通用的数字拍摄设备、存储设备、放映设备。

影视艺术在播映环境间的区别也在逐步缩小。如今,电影院的前排座位距离银幕并不是很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播映环境在家中也可以实现。比如,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客厅中安装一个投影设备,在一面墙上安装银幕,我们坐在另一面墙下进行观影,如果再装上较好的音响设备,并在墙壁上做好隔音,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小银幕电影的效果。尽管清晰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不得不说,从播映环境上看,影视艺术已无本质差别。而进一步考虑,影视艺术在投资大小、篇幅长短、制作时间等方面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

影视艺术在技术层面的趋同也会带来其在艺术层面的趋同。影视艺术作为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类别,是从物质载体分类的结果。当技术的发展使影视艺术的符号载体和物质载体同一时,即使播映环境的区别始终存在,电影、电视艺术也将趋向合流。到那时,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或许可以被统称为“影视剧”。

篇(5)

在中国古装剧中,长袍和衣裙是服饰的重点,近代电影中的服饰变为旗袍和西装等,现代电影中的服装的形式感较为灵活。不管按照什么样的分类标准,电影中的服饰必须按照情节所处的时代、民族风情、地域特征来进行设计,比如说张艺谋导演所拍摄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家庭环境和服饰都十分匹配,堪称当时故事情节和画面表现结合最完美的一部电影,当然里面服饰的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刚刚上映的电影作品《黄金大劫案》,虽然表现的是带有喜剧味道的片子,可是电影里面主人公———小东北,从一个小混混到民族抗战英雄角色的转变,期间他服饰的变换有好几种,也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反映出电影中人物心理的不断变化,对理想、爱情和真理的追求,才使得这部电影更加耐人寻味。在电影中,不管剧情是表现古代的、现代的、未来的还是穿越的,也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需要完美的服饰设计来衬托,离开服饰文化,电影就是没有装裱的中国画,俗语“三分画,七分裱”,因为一张好画要想让它有价值体现,必须有好的装裱来衬托,所以电影艺术离不开服饰文化,服饰文化能使电影艺术更加完美。

电影中服饰艺术的视觉传达

在电影的艺术长河中,电影服饰艺术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欣喜和追捧,同时也引领了时尚,往往社会潮流的兴起,大都离不开传媒的力量,当代电影的迅速崛起为这个时代的服装潮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人们开始追捧电影明星,所谓的追星族,他们开始喜欢并传诵明星的口头禅并成为流行语,喜欢他们穿的服装而争相追捧,并使这些服装成为当年最为流行的服装。人们就是通过这些视觉传达来感受艺术并体验艺术,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中,女主角穿的“脚蹬裤”,男主角穿的“喇叭裤”等在社会上流行甚广,在广大城市和农村普及,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这就说明了电影可以直接地把时尚和潮流传达给观众,观众通过视觉感受进行审美体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电影中明星的角色是可以不断转换的,可是他所处的电影环境是不一样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服装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完美的服装设计会使电影更加生动逼真,让观众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足见服饰设计对于电影的重要性。电影服装设计是靠视觉传达来吸引观众、感动观众的。譬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华丽的服饰尽显皇室的尊严,人物的尊贵,加上整部电影画面的色彩都是那么艳丽,在电影院里的大屏幕上,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无不为华丽的色彩所倾倒,金黄色的和鲜红的宫殿,金色锦袍和特殊装扮的皇宫内人,每个展示的画面镜头都是经典。还有电影《山楂树之恋》中,乡村的自然,山水秀丽的美景,那个年代的服饰和传统的人物个性,把人们一下子就带入到了回忆年代,两位主人公衣着自然纯朴,懵懂而又纯洁的爱情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美轮美奂。近来我们又重温了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次是3D版的,通过对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重新制作,是我们继《阿凡达》之后看到的第二部最有震撼力的3D电影了,电影中杰克的真诚和聪明,露丝的活泼与叛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相继展开等一系列情节,又一次地展现出来,这次观众就像是身临其境,所带来的视觉传达更是逼真和震撼,里面露丝作为贵族的代表所穿的服饰十分讲究,为了保持身材把衣服收缩得格外紧身,让露丝几乎喘不过气来,但是华丽的衣服让露丝显得格外高贵,相比之下,住在三等舱的杰克,衣着随便,土里土气。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贵族的势力和权力,穷人的社会状态,通过着装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也是传递给观众一个信号,所谓门当户对、贫富差别之类的世俗认知,为接下来的故事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这也是服饰艺术中视觉传达的魅力所在。显而易见,在电影艺术中,服饰是人物形象特征的载体,是认知人物个性特征的前提,也是塑造人物角色的重要依据。服饰艺术在电影中传达的是一种视觉感受,无需语言文字表达,它的感染力和形象性为影片的真实性奠定了基础,为电影艺术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电影艺术中服饰色彩的重要性

服饰色彩是电影作品中画面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中,不仅要有合理的环境色彩来衬托,更重要的是人物自身的服饰色彩,在画面中,可以根据近景和远景的不同来选择衣服的颜色搭配,比如说,在冷色调中,一位漂亮的姑娘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上玩耍,这时若是远景,应该设计绿色的补色,红颜色服饰来衬托,这样会显得对比明显,“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这个道理。若是近景则可以随意地安排和设计衣服的颜色,因为人的皮肤和头发已经能和环境的颜色区分开了,就不用刻意改变人物的服装颜色。在电影中,颜色也可以表现喜怒哀乐,传达情感和信息,色彩的各种搭配还可以显示出不同的视觉感受。这都是服饰色彩在电影中的魅力所在。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度是取决于主观性的,也是生理学的学科证明。电影作品能否感染观众是电影艺术家们共同的心愿,而色彩恰恰是展示电影艺术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感染观众情绪的造型因素。电影中的色彩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色彩更加丰富,更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因为它需要周围各种环境的衬托,甚至是人为的造景,例如,电影《画壁》,主人公是邓超饰演的朱孝廉,孙俪饰演的芍药,闫妮饰演的姑姑等,每个人在戏中都有很强的个性特征,着装也不一样,朱孝廉等三人误入万花林,景色是那么美丽,蔚蓝的天空、雄伟的建筑,里面的百花仙子着装都是异常漂亮,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画面的构成也是不断变化,她们所穿服饰的色彩非常艳丽,搭配比较完美,比如说,芍药穿的衣服就大致与芍药花的颜色接近,后面还有牡丹、翠竹、百合、丁香、云梅、雪莲和海棠等,她们的服饰颜色也是与她们名字的花名一致的,剧中三个凡间男子的到来,也彻底打乱了万花林的“秩序”,男人迷失在梦幻仙境里,人性即将受到考验;欲望、贪念、爱恨,引发了一场仙界战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各位仙子的服饰五彩斑斓,服装款式新颖独特,可以说,电影《画壁》是把服饰色彩的艺术与电影画面构成结合最完美的一部电影。

服饰艺术在电影作品中的审美期待

电影艺术本身就是视听觉艺术,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无声电影到今天的3D、4D电影,人们对审美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制作电影的技术也是发展迅速,虽然现在卫星电视非常发达,各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也在争先创优,电影频道的影片不断更新,网络影院推陈出新,手机电影技术也在进步,可是,人们仍然喜欢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因为小屏幕、小环境达不到人们对电影作品的审美期待和要求,在电影院里人们能够充分感受电影震撼的视听效果,比如说,电影人物的着装打扮、服饰的颜色等都能够充分展现出来,受众能够感受到服饰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是靠视觉来解读电影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文化品位被影像或图片所占据,视觉感受和审美期待对现代的人们来说变得如此重要,视觉文化的多元化成为当今潮流,当今电影也成为引领时尚、传递信息、感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电影艺术作为视觉媒体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电影中的服饰艺术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追求和质量。

篇(6)

在近代艺术文化中戏曲片是一种特有片种,是除歌舞片外唯一以影片中的一种艺术元素命名的电影类型。或者说,戏曲片是电影中唯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

戏曲片有记录一出完整戏曲剧目的,也有记录著名戏曲演员表演片段和折子戏集锦的。如《群英会》、《盖叫天的舞台艺术》。还有的突破舞台框子,采用布景或实景,将戏曲艺术表现手段与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结合起来,使之兼备二者之长,比如《野猪林》(京剧)、《红楼梦》(越剧)。戏曲片注意保持戏曲的特点和原剧的风格,以满足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欣赏习惯与需要。

电影被称为生活的渐近线,而戏曲电影则是中国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新的片种,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在戏曲电影生存百年来,中国大陆拍摄的戏曲电影已有350多种,50多个剧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昆曲,川剧,锡剧,越剧,豫剧等都有所包含。

电影在中国一开始就显示出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戏曲经验结合中以戏为本,以电影为手段。电影作为当时世界最新的艺术流传到中国却与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相结合,在民族深厚的土壤上发芽。

在这深厚的戏曲文化气息中,戏曲电影吸取了戏曲唱、念、做、打以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有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电影富有特殊的魅力。在戏曲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电影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而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然而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而戏曲电影则吸收了这些精华并加在电影之中。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电影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电影在世界电影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艺术光辉。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它在中国的中老年观众及世界各地华人观众中应该是有市场的,它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所独有的特殊类型,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在我国电影跨入又一个新的百年的时候,研究并且回顾一下百余年来我国戏曲电影创作的规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于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电影艺术,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篇(7)

[关键词] “第五代”电影人;电影创作;色彩;运用;价值;实例;分析

简单来说,色彩就是在光线照射于物体的过程当中,色彩欣赏受众自身视觉神经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视觉感受,进而感知有色的状态,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我们俗称的颜色。在对色彩进行运用的过程当中,艺术创作者的某种特定情调或是思想倾向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满足。更为深入来讲:色彩可以说是整个视觉世界当中象征生命与活力的基本所在,其相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而言起到了极为深远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我们从电影艺术的研究及发展历程角度上来说,在电影艺术表现形式自“黑白”式画面逐步向“色彩”式画面所过渡的发展进程当中,电影画面无疑出现了质的变化与腾飞。对于电影艺术这一整体而言,色彩毫无疑问成为电影创作构成要素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过程当中,电影艺术创作者对于色彩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其在电影空间构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彰显,在对电影对象客观面貌进行还原与再现的基础之上,更为多元地传递了电影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性情感趋向。本文试针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电影创作中色彩的运用价值分析

电影艺术将多门艺术综合为一体,继承并延续了这些艺术的特点与优势,从而实现了电影艺术视觉感染力与听觉感染力的发展及优化。本文已对色彩的应用在视觉艺术中的主体性地位做出了详细分析,由此也可以明确色彩的应用在电影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主体性地位。在新时期的电影艺术告别传统意义上的“黑白”式画面之后,色彩的运用成为电影创作者在赋予电影艺术作品新的内涵与灵魂过程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合理的色彩运用能够将人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充分激发出来,从而在电影作品欣赏过程当中寻求情感共鸣。

很明显,对于电影创作而言,色彩的运用不仅仅能够充分激发电影欣赏受众的情绪及心理波动,同时也能够赋予电影艺术作品本身以更为完美的表现。在实际研究工作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质量的色彩运用能够在电影作品展现的过程当中发挥反衬或是烘托等关键职能,进而转变为电影创作作品的语言信息,以此种方式将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思想意识通过电影语言信息的传递最大限度地营造出来。在丰富的色彩运用过程当中,电影艺术作品故事情节表述将逐渐深入,以或丰富或浓厚的色彩将电影故事情节推至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相关研究人员明确提出一点:电影创作中色彩的运用不仅能够刻画电影作品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能够将相关人物角色的内在情感与心理变化特征展现出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色彩的综合运用实现了电影作品灵魂的深化与升华。

二、“第五代”电影人基本特征分析

何谓“第五代”电影人呢?我国20世纪80年代自电影学院相关专业毕业并从事导演行业的年青一代导演称之为“第五代”电影人。那么,“第五代”电影人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从“第五代”电影人自身的发展角度上来说,他们均在年轻时期被卷入了极为动荡的社会变革中,或参军或上山下乡,“第五代”电影人走过了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社会时期。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期,“第五代”电影人接受过比较专业的专业性培训,对于电影艺术作品创作有着极为饱满的热情。从“第五代”电影人电影创作的角度上来说,“第五代”电影人对于新的电影作品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以及创作技术均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整个电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找寻到最为关键的艺术拓展角度,以独特且艺术性的视角将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与民族心理结构变化趋势通过电影艺术作品这一载体完善地呈现出来。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以及黄建新等在内的电影人均属于“第五代”电影人。从“第五代”电影创作作品的特点角度上来说,“第五代”电影人力求从电影作品题材的选取、故事情节的叙述、电影镜头的应用以及电影画面的处理等多个方面入手,赋予这一时期电影创作作品鲜明的时代特性。总的来说,“第五代”电影人是电影艺术发展进程当中最为特殊的主体分值,其所创作的电影作品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主观性、象征性、独特性、艺术性以及寓意性特点,在电影创作体系当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三、“第五代”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色彩的运用实例分析

1.色彩在“第五代”电影人电影创作背景中的应用分析:正是由于“第五代”电影人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对色彩运用的重视程度极高,高质量的色彩应用也成为“第五代”电影人电影创作的一大关键特点。张艺谋作为“第五代”电影人中的先驱与代表,其代表作《红高粱》最为有效体现了色彩在电影创作背景中的运用价值。《红高粱》以红为色彩基调,将鲜绿色调的高亮、黄褐色的龟裂土地、红白相间的衣裤融合在同一个画面当中,赋予了整个电影创作作品以鲜明的原调对比,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深入体现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自然景观的特殊性欣赏价值。红调背景贯穿整个电影作品,与主人公有关“我爷爷”与“我奶奶”回忆的故事情节发展主流相适应。故事的结尾是天、地、人在红调空间中的统一,将人性与人生命力与生俱来的蓬勃旺盛完全体现了出来,以红色把生命源源不尽、蓬蓬勃勃的生机充分展现了出来。电影作品欣赏受众能够在大红色的电影背景当中感悟影片旨在传递的那种“豁豁亮亮,张张扬扬”人性特征与气质,以此实现电影作品欣赏价值的深化与升华。

2.色彩在“第五代”电影人电影创作服装及道具中的应用分析:电影作品创作过程当中的服装及道具同样是色彩运用的载体。通过对电影创作服装与道具色彩的综合性运用,整个电影作品画面色彩表现力与叙事性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五代”电影人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对此问题予以了特别关注,从而也赋予了整个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第五代”电影人王家卫改编自小说《对倒》的代表作《花样年华》,女主人公苏丽珍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变化趋势通过色彩对比鲜明的旗袍服装充分体现出来,女主人公服饰颜色与心理变化特征的契合性带给影片欣赏受众极为突出的视觉冲击,从而更易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又例如“第五代”电影人李少红执导电影《雷雨》,女主人公虽然全片穿着旗袍,但随着女主人公心灵中绝望越来越多,旗袍中的紫调也更为浓厚与沉重,这与女主人公绝望性心理变化特征密切相关,在沉重的色调选取作用之下引导影片欣赏受众融入故事情节当中,体验女主人公所处社会的无奈与枷锁,并达到对影片进行反思的关键目的。

3.色彩在“第五代”电影人电影创作画面中的应用分析:通过对色彩的运用,电影创作作品画面的艺术张力得到了充分彰显与体现,“第五代”电影人通过对造型手段的分析将电影主旨融于色彩当中。例如“第五代”电影人陈凯歌执导作品《黄土地》,陈凯歌导演有选择性地对黄土地背景中的各种黄调进行了综合运用,以外景光线的柔和黄与土地沉重黄的配合,将影片故事发生画面――我国陕北地区黄河边缘黄土地独特的景观构造充分融入影片角色的塑造当中,通过黄调在电影创作画面中的综合运用,将陈凯歌导演旨在于营造的正面形象与积极情绪充分体现出来。又好比由“第五代”电影人冯小刚所执导的电影作品《夜宴》,整个创作画面在无形当中带有一种浓厚的灰色朦胧视觉冲击与感受。这种朦胧式的电影创作画面与电影影片旨在于烘托的人望潜能的蔓延与膨胀是完全吻合的。在主人公欲望不断膨胀的过程当中,周围灰暗环境的限制更加突出,黑调与暗红调开始与整个灰色朦胧的创作画面相交会,这三种色彩相互作用之下也营造出了主人公企图主宰一切的欲望顶点,然而影片故事的结尾却是意指共同毁灭的白调与绿调,这两种代表单纯与寂寞的色调在灰色朦胧的电影创作画面整体中试图冲破视觉阻碍,但未能成功,这就好比主人公试图主宰一切,但最终仍旧走向被毁灭的历史宿命。可以说,色彩的成功运用将电影人希望通过电影影片传递给影片欣赏受众的艺术与情感感召提前以一种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在了电影影片欣赏受众面前。

四、结 语

在电影艺术发展过程中,色彩的运用无疑极大丰富了电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整个电影作品的艺术展现空间也得到了极为显著的扩展。可以说,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色彩的综合运用能够使电影艺术作品欣赏受众更为清醒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现实世界与社会实际。然而要想将色彩高效应用于电影创作过程当中并非易事,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也并非单纯利用色彩表现形式对客观环境予以还原,而是应当着重关注对现实生活的还原。“第五代”电影人电影创作对色彩运用的关注无疑是最为具体与完善的,这种关注也使得色彩在对现实生活进行还原的同时,也赋予了现实生活更为深厚的精神内涵与艺术底蕴。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第五代”电影人电影创作中色彩运用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郭大勇.禹秀玲.政治化、商业化及二者的兼容――电影源流、主流比较[J].社会科学家,2011(10).

[2] 何春耕.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审美超越――谢晋电影创作观念略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04).

[3] 胡文谦.关于早期中国电影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1).

[4] 曲伟新.从电影《逆光》浅谈文学语言的特征符号与电影的艺术本质关系[J].电影文学,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