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6:11: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规划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出卖农村房屋后不能再申请宅基地
案例:农民杨某将自己家的房子卖给同村村民后便外出打工。今年,村里有一块鱼塘对外承包,杨某决定回村搞养殖不再出远门。这时他向乡政府申请宅基地重新盖房子时,乡政府工作人员说他原有的房子卖了后便不能再申请宅基地了。杨某怎么也想不通,认为自己虽然卖了房子,但还是本村村民,咋就不能在村里再盖房呢?
说法:农村宅基地是本村村民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无偿取得的,农民在出卖原有房屋后,如果又重新获得新宅基地盖房子,实际上是农民用无偿取得的集体宅基地使用权获利后再次无偿用地,此举将变相侵害村集体的公共利益。对此,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民将住宅出卖、出租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城镇居民到农村买房不受法律保护
案例:田老太家中一儿一女均在城市工作生活,田老太便有意将农村老家房子卖了跟随儿女生活。经他人介绍,田老太将老宅卖给了在县城某机关上班的王某。后来政府要对田老太原有房子进行拆迁。田老太得知政府补偿款与其卖房价格差异很大后觉得亏了,便找到王某要求归还房子,王某不肯。田老太到法院,请求确认她与王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法院最终支持了田老太的诉求。
说法:当前城镇居民到农村买房现象非常普遍,但我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房屋或者“小产权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享有的权利,与特定身份相关联,为此,国家对本村以外人员进村买房限制非常严格。据此,王某与田老太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因违反了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夫妻一方卖共有房产效力如何看?买方是否善意取得
案例:农民赵某夫妇常年在外打工,但赵某染上赌博恶习。为还赌债,去年初赵某瞒着妻子徐某回农村老家,以夫妻二人做生意急需用钱为由把婚后盖的房子卖给了同村的黄某。后来,当徐某得知房子已经卖给黄某,便以丈夫卖房未经其同意为由要求黄某归还房子,黄某拒绝。
说法: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种情况下卖房效力如何,主要看买方是否善意取得。婚姻法解释三规定,夫妻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出售共有房屋,第三人此时善意购买、支付了合理价格并办理了产权登记手续,另一方主张追回该房屋的,法院不予支持。但目前我国农村房屋登记程序在全国范围内尚未统一,也就可能无法实际取得产权证。但若有买卖合同、付款手续和房屋交接手续也能足以证明买方对所购房屋的所有权,前提是买房人必须为本村村民,而且是善意购买,即有充分理由相信出卖方是代表其夫妻二人的共同意见卖房,否则会被认定为买卖无效。
买房后擅自超规划翻建属违章
案例:村民刘某买下同村殷某的房屋后,嫌院内牛棚过小,便扒下原有围墙,用砖瓦重新翻建,将牛棚延伸到了院外。乡国土规划所工作人员找到刘某,告知其搭建的牛棚已经超出审核的宅基地范围且没经过申请,要求其拆除多余的院外建筑。
关键词:宅基地 超规划翻建 城镇居民 共有房产 善意取得
最近一个时期,关于农村房屋买卖引发的问题日渐增多,有的是农民申请宅基地未被批准,有的是城镇居民购买农民的房屋被法院判决无效,还有的是夫妻一方卖掉共有房产,另一方坚决要求买方归还。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由于农村房屋法律定位模糊,农民对其自有房屋是否有处分权在立法上存在矛盾,导致在实践中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司法机关只能援引实际上不能作为判决依据的行政规章来作出判决,这里笔者以几个案例向您说明,在买卖农村房屋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出卖农村房屋后不能再申请宅基地
案例:农民杨某将自己家的房子卖给同村村民后便外出打工。今年,村里有一块鱼塘对外承包,杨某决定回村搞养殖不再出远门。这时他向乡政府申请宅基地重新盖房子时,乡政府工作人员说他原有的房子卖了后便不能再申请宅基地了。杨某怎么也想不通,认为自己虽然卖了房子,但还是本村村民,咋就不能在村里再盖房呢?
看法:农村宅基地是本村村民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无偿取得的,农民在出卖原有房屋后,如果又重新获得新宅基地盖房子,实际上是农民用无偿取得的集体宅基地使用权获利后再次无偿用地,此举将变相侵害村集体的公共利益。对此,《宪法》第10条,城市的土地发球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发球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也属于集体所有。第13条:“保护公民的全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我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第63条:“家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城镇居民到农村买房不受法律保护
案例:田老太家中一儿一女均在城市工作生活,田老太便有意将农村老家房子卖了跟随儿女生活。经他人介绍,田老太将老宅卖给了在县城某机关上班的王某。后来政府要对田老太原有房子进行拆迁。田老太得知政府补偿款与其卖房价格差异很大后觉得亏了,便找到王某要求归还房子,王某不肯。田老太到法院,请求确认她与王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法院最终支持了田老太的诉求。
看法:当前城镇居民到农村买房现象非常普遍,但我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房屋或者“小产权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享有的权利,与特定身份相关联,在目前不可能合法,农民房禁止城里人购买.只能私下买卖,不受法律保护.无论如何都是不合法的.所以,不要买.要看你买的是宅基地还是集体建设用地了,原则上,宅基地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了,为此,国家对本村以外人员进村买房限制非常严格。破产或抵债企业所使用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还有的商量,但前提是,要以公司的名义向村委会提交一份申请,经村名大会表决同意后,再报镇政府,由镇政府批准后才能办理过户手续。现在国内有很多试点城市,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只是各地的相关试行条例有所区别据此,王某与田老太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因违反了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夫妻一方卖共有房产效力如何看买方是否善意取得
案例:农民赵某夫妇常年在外打工,但赵某染上赌博恶习。为还赌债,去年初赵某瞒着妻子徐某回农村老家,以夫妻二人做生意急需用钱为由把婚后盖的房子卖给了同村的黄某。后来,当徐某得知房子已经卖给黄某,便以丈夫卖房未经其同意为由要求黄某归还房子,黄某拒绝。
看法: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种情况下卖房效力如何,主要看买方是否善意取得。婚姻法解释三规定,夫妻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出售共有房屋,第三人此时善意购买、支付了合理价格并办理了产权登记手续,另一方主张追回该房屋的,法院不予支持。但目前我国农村房屋登记程序在全国范围内尚未统一,也就可能无法实际取得产权证。但若有买卖合同、付款手续和房屋交接手续也能足以证明买方对所购房屋的所有权,前提是买房人必须为本村村民,而且是善意购买,即有充分理由相信出卖方是代表其夫妻二人的共同意见卖房,否则会被认定为买卖无效。
买房后擅自超规划翻建属违章
案例:村民刘某买下同村殷某的房屋后,嫌院内牛棚过小,便扒下原有围墙,用砖瓦重新翻建,将牛棚延伸到了院外。乡国土规划所工作人员找到刘某,告知其搭建的牛棚已经超出审核的宅基地范围且没经过申请,要求其拆除多余的院外建筑。
看法:农民在自家房子里进行翻修施工看似再正常不过了,多数农民也认为这不需要什么手续。但国家对此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农民在原有宅基地上翻建建筑设施,需要事先向国土规划部门申请。取得批准后,在规划许可范围内进行施工建设,并且不能超出原宅基地占地面积。超出规划或原宅基地部分就属违章建筑,有关部门有权责令当事人进行拆除。
农民贷款房屋抵押
案例: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业务难以有效服务农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贷款没有抵押物。农民贷不到款,因为他们所能拿出来的只有房子,而房子又不能作抵押。这样实际上影响了农民的抵押贷款权,对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
看法:根据《物权法》第183条的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第184条下列财产不得抵押:土地所有权,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环节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将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面广,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农业企业或乡镇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村级、乡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中、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二、对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近年来我们所作的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敬业精神、诚信、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身体素质。其中最强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
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学生要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农企业要求现在的很多岗位都必须是持证上岗,比如:搞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搞营销的要有营销资格证书,搞农村收购的农村经纪人员也要有经纪员资格证,从事企业管理的可考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等。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资格证书,为今后从事某专业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三、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需充分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任选课三大部分构成(见图示1-1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政课、语数外、计算机、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安全消防、形势与政策等。公共任选课开设素质类课程,意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构成。
四、高职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重视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逐渐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经济理论分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需求。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增加管理类课程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可设置的专业方向有:会计电算化 、农(畜)产品营销。专业核心能力为:农业经济调查分析及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课可开设:农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加工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经济调查、会计核算模拟训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鼓励教师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五、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合理规划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的课时,宜实验、实训的就安排实验、实训,宜理论教学的就安排以理论为主,兼顾实验、实训。课堂教学推广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农村、农业职能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畅谈式教学方式,畅谈式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竞赛活动,例如开展演讲比赛,每个学年举行一次,要求以班为参赛单位,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队,再在全系范围内进行淘汰赛,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六、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意义重大,选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依据,必须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民主建设等方面,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地方,作为选定建设实习基地的重要依据。另外,实习基地共建单位还应广泛包括涉农企业、乡镇政府和事业单位等等。
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利用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开展指导与评比工作,将学生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31-33.
[2]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11):80-81.
[3]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18-21.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9期。
在现行土地政策下,农户拥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却无法像国有土地那样自由流转,不能合法享受城镇化带来的土地收益。即使发生了事实流转,受让方也无从获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难有稳定的预期和行为。这种“同地不同权”的状况,不仅损害了农民的权益,也限制了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不言而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意味着消弥土地的所有制差异,而仅仅依据位置和未来用途进行定价,同一区域内会有根据同一定价原则形成的地价。最终目标是“同地、同权、同价”。
事实上,梳理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可以看出,“成都”的经验,不单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而且在“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以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多方面着力突破。相关专家表示,成都近年来的土地制度改革实践,是一条符合目前改革方向的道路。
从鹤鸣出发
梳理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整个逻辑线,绕不开其改革原点:鹤鸣村。
2008年,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首创“鱼鳞图”,来直观描述村里土地的地块面积、四至边界等信息,精确确定农民土地权属。在这张图上全村每一处房屋、宅基地、承包地、林权的土地归属,都由每家每户按上像鱼鳞一样的手印。这个创举,被当地村民形象描绘成“鱼鳞土地确权法”。
鹤鸣村的经验旋即在成都全市推广。历时3年,成都基本完成了确权颁证,第一次全面、真实地摸清了农村的“家底”。
另一个时间坐标,是2009年1月18日,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村民王正良和联建者邓小林,拿到了联建房各自的《房屋所有权证》。这是联建房第一张房产证,轰动一时。
从确权颁证到同证同权,不到一年时间的鲜活案例,印证了土地产权改革的巨大力量。业界普遍认为,成都的,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和灾后重建双重机遇双向催动下,产生了乘数效应,为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奠定了基础。
“成都改革之所以‘超前’,的确是因确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川和盛家园小城镇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林说,“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遵循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满足资源变资本的三要素:产权明晰、可流动、产生剩余价值。成都确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就是按照这个逻辑走的。”
历时3年确“实权”,颁“铁证”,成都为农户之间的止纷定争和农村资源的便捷流转,提供了可靠的产权保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力行认为,成都“”中,大量艰苦的基础性工作,都是为了在农地确权基础上使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自由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他进而认为,成都“从人口和影响范围来看,不是一个普通的小规模土地试验,它的规模在欧洲就相当于一个国家”。
三种流转
在基本完成确权后,成都把改革的重心,转向了探索集体耕地、林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上。
概括地说,成都的试验展示了一幅土地制度改革的“路线图”:在农地确权的基础上,以土地指标交易带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集体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在这新一轮“”中,当年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农发组)里的“年轻人”陈锡文和周其仁,如今还在为农村的变革戮力求索。
周其仁领衔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土地制度改革综合课题组,曾对成都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总结。报告中提到,“成都在城乡统筹实践中,在土地制度层面,经‘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以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可以平稳实现对现行体制的突破。”
这一系列表述,都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部分提法相吻合。
现在来看,成都改革的未竟之局在于,如何在确权基础之上“引地入市”,使之转化为以农民为交易主体、充分发育的市场为操作平台的常态流转模式,从而在推进城镇化与保护农民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2008年10月13日,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农村产权综合性市场平台。这是为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在转让权方面的“同地同权”创造条件,保障集体建设用地在更大范围内规范流转。其后,成都市又成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公司,以期真正激活“沉睡”的巨量土地资本。
在这个平台上,由农民自主、以规范市场为交易平台的土地流转开始渐次上演。
案例之一即是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进行的“联建”。联建引入的社会资金,大大缓解了灾后重建的压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流转,为乡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之二是成都锦江区用出让国有土地的方式,挂牌出让两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锦江模式”的价值在于,农户和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已逐步成为主动、平等的出让方,而不再被动接受国家征地。
深水区平衡
据成都市农委统计,到2012年,成都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3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9%。来自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的信息显示,等待流转的土地达到数万宗。成都地产界一位人士分析,即使按保守的100万元/亩计算,300万亩土地市值将超过3万亿元,而且按规划将以每年4000亿元价值递增,“这将产生天文数字的市值。”
前提是,如何解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所需要的庞大资本?农村和农民的自我积累有限,只能来自于城镇化传递的土地溢价。这一切都表明,成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尽管国家政策层面允许试验,地方政策层面也支持积极探索,但近年来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案例表明,实现同地同权同价的探索并不如想象的乐观。”在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建瓴看来,对于如何达至“同地同权同价”,大多数的目光仍然集中在取消农村集体土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这一限制条件下。从成都市已经操作的农村集体土地入市项目来看,“能够自主盈利的几乎没有”,这一现象更值得探讨。
一、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园际合作目标
为使园际合作更具目的性、成效性,经双方协商,试图通过学校、团队、教师三个方面的合作,最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包括以下合作目标:在学校发展方面,两园通过合作互动,加深了解,取长补短,在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使地处农村的南丰幼儿园形成鲜明的办园特色,逐步树立品牌意识,在张家港市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幼儿园。在教师团队成长方面,注重相互交流,通过教科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多种形式的团队学习,使两园的教师团队合作能力、教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并利用团队力量促使教师个人发展,使团队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途径。在教师个人发展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开展课例研讨、案例分析、同课异构、网上交流等活动,拓宽教师视野,丰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二、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园际合作主要实践
(一)园际合作,转变观念
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要靠教师去理解与落实,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办园理念的支撑。农村幼儿园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在办园理念的提炼与落实、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教师发展的专业化方面与城市幼儿园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借助园际合作的机会,借鉴城市幼儿园相对先进的办园思想及方法,转变思路,调整策略,逐步形成适合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办园特色,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1.理念提升。
办园理念是幼儿园办园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幼儿园的办学目标与发展方向起着引导与规范的作用。[2]在与苏州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合作过程中,两园确定了以理念提升为主要内容、以现场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每月一次活动。在办园理念方面,两园园长带领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理念提炼、教职工行为的外显以及物质、心理环境的创设等,开展了参观环境、观摩教科研活动、教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园长到教师,都对办园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课程理念的把握上,两园通过骨干集体讨论,使现有的课程更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提升课程的可执行度;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更新教师教育思想,提高课程执行力;通过定点坐诊剖析,挖掘课程亮点与不足,以便继承与反思。
2.特色提炼。
有学者强调,幼儿园特色是指在幼儿园发展历程中,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幼儿园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3]由于发展历程、所处地域的不同,每所幼儿园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办园特色的提炼上,两园首先对办园特色的理解进行了分享,随后回顾了办园历程中的特色亮点,并根据南丰幼儿园地处农村、乡土材料十分丰富的优势,确定了以沙艺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导的特色项目,并将目标进行了分解,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在特色实施过程中,两园区不断交流与分享、反思与调整,形成了开放互动、相互探讨、不断提升的特色发展格局。
3.资源共享。
休斯在《协作走向合作》一书中具体阐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让大家了解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在城市与农村幼儿园的园际合作之中,资源共享是合作的重要前提,其中包含了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共享。硬件资源的共享包括幼儿园的图书资源、设备资源等,软件资源包括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两园采用园长讲座、教师短时流动、开放式备课管理、课件同步等方式,使教师有更多相互交流、学习他人之长、提升自我素养的机会。
(二)团队合作,夯实基础
有研究指出,教师团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教师养成主动教研的习惯,拓展各类教师的认知广度,提升工作能力。[5]经协商,两园将全体教师重组,形成了两地一体的各类教师团队,有年级组、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学科组等,并通过小组共同学习的形式,不断丰富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原则上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
1.各类团队的自主活动。
在各类教师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两园鼓励教师克服交通、地域、时间等困难,通过现场研讨、视频会议、网上论坛等形式,定期组织年级组、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学科组等团队学习活动。现场研讨每月一次,一般利用两园团队碰面的机会进行,视频会议两周一次,网上论坛每周一次。通过以上活动形式,两园的各团队围绕教育教学计划开展话题沙龙、案例分享、问题剖析等活动,在团队学习中分享与交流,学习与成长,增强团队意识的同时,又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2.农村教师的跟岗学习。
农村教师有教学研究的热情,但却缺乏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跟岗学习,能够让教师近距离地观察骨干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团队管理方法,深刻感受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体验并领悟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实践智慧。因此,在园际合作过程中,南丰幼儿园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需要,定期派出教师到苏州实小附幼跟岗学习。在跟岗前,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在跟岗中,做好观察笔记,发展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跟岗后,写好心得体会,并运用模仿课、情境再现等方式,将学到的经验运用于实践,提升实践反思的能力。
3.城市教师的跟踪指导。
相对于跟岗学习来说,另一提升农村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就是城市教师的跟踪指导活动。一对一的跟踪指导,能够让城市教师站在另一角度审视农村幼儿园在团队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现状,寻找与城市园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月一到两次的现场跟踪指导,要求在跟踪前,向被指导对象了解团队管理的理念以及团队学习的方式;跟踪期间作好观察记录,敏锐地发现问题;跟踪后及时与被指导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跟踪指导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团队活动的方式,提高效率。
(三)师徒合作,提升能力
教师专业化不仅要求有职业资格认证等外在的条件和制度的保障,更是一个从业者群体和教师个体的自学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6]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与城市幼儿园的骨干教师结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由于距离上的限制,两园教师面对面跟踪指导的机会并不多,师徒结对活动主要依靠论坛、QQ等方式进行。首先,徒弟对自我发展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内容涉及骨干称号、科研水平、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接着师徒根据发展方向,制定活动方案,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科研指导、课堂观摩等几个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包含了课堂教学的案例、日常教育工作中的案例、幼儿发展个案等多方面的内容。徒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案例,在网络上与师傅一起针对案例中的情况,围绕教育理论、幼儿发展规律、教育教学方法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后更新教育理念。这样的形式,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学会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为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科研指导。
大多数农村教师满足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而不善于将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凭着个人经验来进行的,重模仿轻创新,重积累轻发展。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重视科研能力的发展。因此,科研工作的指导成了师徒结对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课题研究上,师徒之间利用面谈、网络的形式,直面研究的困惑,开展充分的讨论,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在写作能力方面,师傅定期为徒弟修改论文、随笔、案例等,提出写作的建议与要求。从两方面进行的科研指导,使农村教师转变了科研的观念,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并形成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
3.课堂观摩。
由于两园相距较远,现场活动的时间较少,因此,除了一学期两至三次的现场课堂观摩之外,大多数时间采用的是录像观摩的方式。徒弟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拍成录像,通过网络发送给师傅,师傅利用空余时间观看录像,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师幼互动、如何利用幼儿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当然,师傅也会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拍成录像,与徒弟分享,师徒共同寻找其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的课堂研讨形式,增加了师徒间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拓宽农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会从多方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园际合作实践,两园在合作策略上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合作经验,农村园的办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之中。
(一)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在双方园长带领下,骨干教师们经过多次研讨,为南丰幼儿园理清了办园思路,形成了“输出优质教育,打造一流窗口”的办园宗旨,并以“蒙以养正,启以新知”为办园思想,在特色提炼上下功夫,打造“沙艺术”教育特色,并以此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及品牌发展方向,扩大了知名度。在物质环境上,以“沙艺术”为抓手,创设了“三馆三厅”:沙雕展览馆、沙画创作馆、沙艺主题馆、沙瓶展示厅、沙艺理念厅、沙艺探索厅。在特色发展及环境之路上,南丰幼儿园将课题研究融入于幼儿生活、游戏、环境之中,开展沙艺教学研究、沙艺区域探索、沙艺种植园地、沙艺韵律体操等活动,让幼儿进行发散性想象、艺术化创作和拓展性实践;开展沙画才艺秀,沙画故事节、沙雕创意展等活动,展现沙艺术教育魅力;开展了“我说,我的世界”沙艺术讲述,“我想,我的世界”沙艺术感知,“我看,我的世界”沙艺术欣赏,“我建,我的世界”沙艺术创造四大课程行动,使得“沙艺术”教育园本特色更加鲜亮。
(二)团队成长,效果凸显
教师团队在园际合作之下的成长显而易见。通过团队的多通道合作,南丰幼儿园的年级组、备课组、学科组、教研组等团队的工作氛围更加浓厚,创新了团队学习的方式,使得每位教师在团队中有了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例如教师们原来认为教研组活动就是一群人严肃地坐在一起,板着脸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但在一年的园际合作中,教师们主动创新,改变了这种沉闷的活动形式,开展了“教学游戏”、“开心词典”、“名师作坊”等活动,教师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日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也在逐步增长,专业素养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地积累与提升。
(三)个体发展,突飞猛进
园际合作之下的师徒结对,给教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犹如一对隐形的翅膀,带领她们在专业的海洋里遨游。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们改变了以往凭经验管理的模式,懂得了理论联系实际,从幼儿发展规律及内在需要出发,让孩子们生活愉快,学习轻松高效;在骨干教师成长方面,南丰幼儿园新增加了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共七人;在各类竞赛方面,有三名教师获得了市评优课一、二等奖,一名老师获得市电教评优课一等奖;在方面,一学年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另有二十多篇文章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从取得的成绩来看,教师们在专业成长方面有了更积极的需求,也在实际的园际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晓晓.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丁翎.办园理念与幼儿园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3]王成刚.提升办园品质,彰显办园特色[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4]刘杨,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第一,工作机制创新,领导亲为,抓好教学管理。我校在继承原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对关键环节大胆创新。由组织部领导和我校领导班子带领工作团队带班,按照培训方案,对班级管理各项事务依工作流程全过程分解,确定工作调节、开学、组织讨论等相关工作,加强沟通,全面协调,切实做到亲力亲为,排除工作障碍,降低工作难度,加强了教学管理,提高了办班效率。
第二,教学形式新颖,研讨互动,突破传统模式。本期培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当前我县农村重点工作和乡镇领导班子职责分别设置了乡镇书记班和乡镇长班专题研讨,并进行全程录像。在研讨会上,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都紧密结合了本乡镇工作实际,就加快农村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通过交流,学员们彼此间加深了沟通,增进了了解,工作中也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本期研修班采用专题研讨的形式是我校实行教改转折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研讨互动,给广大学员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一改党校教学环节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学风问题,既调动了学员学习研讨的积极性、主动性,又促进了教师思考探索新的研究领域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起到了“给领导以参考、给学员以启示、给工作以推动”的作用。
第三,教学主题鲜明,细化案例,提高办班质量。今年,是我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关键一年。我县经济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农村工作出现了新特点,任务重,难题亟待破解。因此,本期培训以农村工作为主题,针对当前农村重点工作设置了研讨题目,希望通过研讨使乡镇领导班子切实认识到解决农村工作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学员根据自己在农村工作中的实践,通过案例分析,互相研讨的方法,探讨解决当前农村工作的瓶颈问题的途径,为我县农村工作建言献策,拓展了学员发展思路,提高了学员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