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6:11: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25-03
一、引言
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引进基于Web2.0和云计算服务的“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搭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数字化学习平台。[1]该举措启动至今,全省有230个机构平台建设单位,开发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但是,网络学习空间的活动繁荣掩盖不住教育资源建设与运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应用等。随着信息管理逐渐发展为知识管理,教育资源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理论也将逐渐为知识管理技术和理论所替代,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教育技术学领域许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尝试将知识管理的技术和理论应用于教育资源管理中,以期为优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二、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2]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可开发资源的一种管理思想,目的就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
对一个组织而言,知识管理具体涉及以下问题:(1)组织需要的知识是什么?(2)现有的知识在哪里?可以从哪里获取?(3)知识如何转移,如何有效利用,如何生成新的知识?(4)知识如何存储、更新和保护?
总的来说,知识管理是对人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因为知识仅局限于组织内的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知识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体现出价值。
2.知识管理对教育资源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资源建设观突出于用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来指导教育资源建设,也就是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观”和“信息观”。在“技术观”的影响下,各组织关注硬件建设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着眼于教学内容、素材以及设备和软件的操作上,却忽视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也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课堂内外自行选择教育资源、在自有的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条件下进行意义建构独立的、个体化的过程。而教学资源建设的“信息观”则热衷于学校资源中心信息系统框架的建构,把教育资源等同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以期通过教育资源短期的巨大投入建立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库,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致使教育资源的重用性和通用性较低,忽视了教育资源的深层次加工与处理。知识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同样教育资源只有在流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教育价值。
基于知识管理建设教育资源的思想是建立一个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知识库,能够从功能和服务上支持教师的教学决策,促进师生之间学习内容的共享与知识的创新。所以,应用知识管理建设教育资源是实现人、技术和过程的平衡和相互促进,从而促进教育资源在资源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流动。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转变了传统的信息化建设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云计算服务技术,推行按需购买服务,淡化为我所有,强调为我所用,实现人人参与资源建设,变传统的静态资源库观为动态的资源知识流观,使教育资源成为学校内有生命力的流动智慧。这就是应用知识管理指导教育资源建设的体现,也是一种良性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
三、网络学习空间中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框架
知识管理作为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应用于教育资源的管理之中,在管理教育资源的同时,还注重将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全面考虑教育资源管理中技术和人的作用。
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指导下“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管理宏观框架如图所示,由网络学习平台、知识处理流程、知识建设管理、知识创新四个层次组成。
1.网络学习平台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是以Web2.0、SNS、Blog、Tag、RSS、Wiki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即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虚拟平台,提供知识搜索工具、知识交流工具、知识编码工具、教育资源知识库和知识库管理系统等工具实现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快捷应用。[3]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不仅能通过诸如知识库、知识搜索工具、知识编码工具等平台工具对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和应用。同时,还能通过知识交流、知识挖掘等工具促进隐性知识在网络空间中交流与共享,实现管理的目的。
2.知识处理流程
应用知识管理技术对“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处理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定位、知识组织、知识共享、知识评价、知识创新六个步骤。
(1)知识获取是指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用户开发、搜索、筛选、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不断积累,使学习平台的资源库实现持续进化。
(2)知识组织包括分类和整合,就是对知识和信息按照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进行分类存储。
(3)知识定位是借助“世界大学城”先进的基于内容的搜索、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的快速定位,以减少使用者浪费在寻找资源上的时间。
(4)知识共享是通过统筹规划、激励机制创设共享组织氛围,使“世界大学城”用户乐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无偿分享,把知识散播出去,让尽量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知识。同时,通过运用交流平台,实现校―校、师―师、师―生等跨界的隐性知识交流。
(5)知识创新是将知识资源运用于信息化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中,并创建或再生新知识。
(6)知识评价是用户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世界大学城”的开放特性促使了知识评价的自然形成,其中教育资源被广泛浏览、引用、评论就充分说明其教学绩效。
3.知识建设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内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环境,知识建设管理是教育资源良性运行的前提。对于组织而言,要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建立促进知识交流的氛围,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都作为一种智力资源进行管理。通过采取适当的激励促进机制,使用户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这些知识才是教育资源真正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支持教育资源共享与创新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对每一个空间用户的每一个学习活动给予分值并进行累计,并根据该分值进行评价,以激励知识拥有者主动提供知识给别人共享。
4.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管理的实施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共享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在“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上,在促进机制的保证下,经过教育资源处理过程,达到教育资源的知识整合集成和创新。只有通过共享与创新,教育资源知识库才会不断地丰富,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的循环过程。
四、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
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靠一两次的短期突击就能实现。“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为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用武之地”,目标、机制和文化是应用知识管理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的实施要点。
1.明确目标
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总目标是为了使显性知识有序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共享、交流使知识最终内化为组织和个体智慧。但是,总体目标仅仅只是组织的一种期望,还不能成为实际操作的对象,它必须分解成一些低层次的目标,使组织中不同层次和岗位的人了解,他们应当做什么才能有助于这个总体目标的实现。所以,以具体学校为例应明确多个具体的目标,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援、相互协调。
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师生参与上,让他们清楚目标制定的背景,不仅能使得问题考虑更加周到,也能让所有人同心同德地去实现目标。另外,目标的确定既要具有挑战性,也不能过高,使每个教师和学生充满信心,努力工作与学习去完成目标,而不是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致使目标落空。
2.机制建设
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既不是纯粹的管理体系改革,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建设,而是“管理”和“知识”相互融合,建立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保证。所以,知识管理的管理机制要解决“谁来做”、“做什么”、“如何激励”、“如何考核”等问题。特别是“如何激励”,是调动师生的创造积极性,发掘存储于个体中的隐性知识,使得师生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3.文化建设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隐性知识和外显知识共享,要达到这个目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两个关键的内容。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所以,共享和创新的文化建设是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只有树立共享意识,知识管理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在目前普遍存在知识独享的社会意识下,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学校文化是知识管理的载体,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建设,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知识管理的深层次实践。笔者认为知识管理下学校文化应把建立信赖分享的文化、鼓励学习的文化、支持创新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五、结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教育资源建设中的知识管理,揭示了“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分析了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框架,找到了运用知识管理进行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建设的可行性,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最后从目标、机制和文化三个关键问题上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中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具体要求与方法,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总之,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教育资源建设中,是一种可行、可靠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技术。
参考文献:
[1]王键.基于云计算的资源共建共享型职教网络学习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17).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对于知识,专家和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释。通常来说,人们认为知识是对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并最终解决的过程所得到的经验、办法、习惯等。研究信息论的专家认为,知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是一种人们用来增加自己认知准确性的信息加工方法,用于实现信息加工变换。
一、企业知识的范畴
企业中,按知识的性质可分为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事实知识与人际知识;按知识的形态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按知识所有权不同,还可分为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个人知识包括工作技巧、独门诀窍、生活经验、个人研究成果、世界观、价值观等等。企业知识可以再细分为企业管理知识、环境知识、市场知识和产权知识等,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整合员工个人知识而形成的企业共有的公共知识。
企业性质不同、业务范围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划分的小类也不一样,但它都脱离不开这样的规律,即包括财务知识、预算知识、技术知识、安全操作知识、营销知识等这些显性知识,并以纸质的或者电子版的规程、规范、手册、方案、作业指导书、范本等方式存在或保存。而隐性知识往往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实际存在的东西,包括企业关系、人际关系等。
那么,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个人的、小团队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转变为企业共有的公共知识,并让需要这些知识的员工及时得到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支撑其开展业务工作,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就是我们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工作。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保持长久不衰的关键。企业是一个知识生产、利用的实体,企业的变革需要知识的创新,企业存量知识的差异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企业存量知识的多少、新旧、含金量,以及知识的运用程度、知识的结构和种类等,都决定了企业资源配置、以及抓住市场商机的能力。只有通过开展知识管理,改善企业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员工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是将有用的知识适时分享给所需的人,便于其利用该知识拿出可靠的决策。知识管理的方法是既要对信息进行管理也要对人进行管理,其中将信息和人、信息处理和人的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管理更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趋势,谁跟不上这个趋势,谁将被历史淘汰。
知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问题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具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主体的知识,通过交流转化等方式,通过接受、分析、吸收等过程,最终成为其他主体自身拥有的知识的过程。
三、企业知识共享的要点
在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含义是:(1)员工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学习性,他们是企业的核心,企业的知识靠他们获取、掌握和应用。所以应提供渠道使员工得到教育培训,保证员工能够随时随处获取知识,补充知识。(2)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大,有些人工作单位更换频繁,作为企业,为了避免人员的流动造成知识的流失,造成差异化竞争力的下降,组织应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激励员工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企业,保护企业赖以生存的知识产权,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企业应提供知识共享平台,让员工随时随地能方便地畅所欲言地进行沟通、交流、讨论、请教和解答,分享成员间各自的知识,学习他人的知识。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体现在几个方面:
1.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员工间的知识共享。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资产是知识,这种无形资产不像其他有形资产使用后会“磨损”、“折旧”,相反,使用的人员越多知识的价值越大。员工自己发明原始创新从头学起的成本高代价大周期长,若从其他员工那里共享和学习知识得到指导帮助,花低廉的成本在短时间里可能就会出成果。知识管理成不成功关键是看知识共享充不充分。
2.要充分利用知识就要先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内的很多知识是有通用性的,能够被更多的相关人员共享和利用,才能充分放大知识的作用。共享知识就是充分利用知识,这样对企业好处很多,利益很大。
1.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功能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得到较好的展现。
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往往局限于构建一个数据中心,看重于作为静态数据的记录,人员信息“事后维护”的方式使得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更多地依赖于员工的责任心和相关管理制度,“信息流”滞后于“工作流”,没有实现人力资源业务的流程化管理。另外,由于人力资源部分业务没有形成通用的活动标准,规范性和知识积累的连续性较弱,导致日常工作量繁重,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建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规范管理、知识积累、提高效率、提升能力的作用。
2.供应厂商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供应厂商往往以卖出产品获取盈利为目的,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企业为中心,看重的只是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真正帮助企业改进管理运作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软件系统能与企业的运营特点相符合,达到帮助企业完成管理变革的目的。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思路
从部分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企业效果不理想的事例可以看到,只有适合企业自身的、建立在软件系统与管理流程高度融合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才可能成功。信息化建设思路,可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产品化,产品信息化”的设指导思想,引入知识管理,以业务流程梳理为牵引,在总结经验、遵循政策和文件要求的基础上,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和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做法形成产品,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在线运行,以达到业务规范、工作高效、知识共享的效果(见图1)。
三、基于知识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业务流程是指多个人员、多个活动的有序组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化体现在有效管理组织的同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程序的标准化,其实质是适应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程序化运作。知识管理是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的过程,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运行将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基础能力和工作效率、促进了业务增值和知识管理。将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通过科学方法开展业务流程梳理——知识获取过程。
流程梳理是对现有业务的整理规范,是知识获取的过程。第一,构建人力资源业务流程框架。流程框架的建立是企业流程梳理优化和管理的基础,流程框架构建以人力资源专业序列任职资格模型为蓝本,运用分层分类的原则,通过系统梳理人力资源管理所有业务,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视角,自上而下、由高到低对流程进行分级,划分包括业务域、业务场景、业务流程、业务活动四层级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体系,明确了各项职能模块支撑关系。第二,开展业务流程的梳理。在流程体系框架下,通过对现有业务的系统梳理,将流程的六要素“流程的输入、活动、活动关系、输出、价值、客户”逐一细化,明确某一项活动实施的政策依据、工具方法、经验教训,并将每项活动所需的政策、制度、方法、操作要点、经验文档和总结报告等纳入流程要素中,作为知识库定义到流程中,真实反应现有业务的实际情况。
2.通过有效工具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知识创新过程。
业务流程的优化,需要对现有的流程信息再加工处理,需要进行合并职能、简化审批、剔除非增值环节,是一个知识再创新的过程。可按照结构化流程编制方法,利用ARIS软件平台,将组织岗位视角、数据表单视角、活动流程视角进行整合,通过对现有流程中非增值环节的剔除和活动关系的调整,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和产出质量,达到流程优化的目的。在业务流程中要定义活动步骤、活动输入、活动输出等要素,明确了流程的关键控制点、活动责任人(岗位)、支持工具等内容,以呈现完整的流程。
3.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业务流程固化——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过程。
1.1研究方法———知识工程本研究将运用知识工程理论结合CommonKADS方法学构建近自然森林经营领域的知识模型[4],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领域知识资源的构成,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知识体系,并把它应用到管理系统中。1.2基本数据由于本研究目标是实现近自然森林经营知识的共享和重用,因此在项目中主要构造知识模型组件。一个知识模型主要包括2部分:领域知识、推理知识[5],因此基本数据即为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领域知识和推理知识。1.2.1领域知识描述一个应用领域中主要的静态信息和知识对象。一个领域知识描述通常由2种成分组成:领域模式、知识库。1)领域模式:类似于数据模型或对象模型[6],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知识应用项目当中,领域模式整理成树状结构。首先区分出近自然森林经营领域中知识的大类,包括世界观、理论要点、技术要素、技术体系,然后再针对具体的大类细分为:世界观包括哲学思想和发展历史,理论要点包括基本概念、经营的目标、基本原则、经济可行性,技术要素包括参照对象、实用参数和工具,技术体系包括经营及作用设计调查、群落生境制图及经营计划技术、目标树单株目林分施业体系、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森林动态监测评估技术。小类下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在此由于篇幅有限不作介绍。2)知识库:包含领域模式中详细说明的类型实例。知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数据库在应用分析过程中,人们很少对放进数据库中的真实事实感兴趣;而在知识系统中,知识库通常包含特定的知识片断,这些才是人们所感兴趣的。在知识建模中通常要区分包含不同知识类型的多知识库[7]。1.2.2推理知识描述如何将静态结构用于执行一个推理过程,它描述了知识模型中功能分解的最低层次[8]。通常,推理使用知识库中包含的知识从其动态输入中衍生出新信息。1)近自然森林经营知识模型的整体框架:参考体系森林植被调查分析土壤调查分析更新动态调查分析(林业更新、林下更新、更新苗木质量)群落生境制图技术森林景观格局分析评价近自然度评价林分结构分析(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目标树作业体系近自然化改造体系。2)近自然度评价知识模型:①识别活动:熟悉领域。森林近自然度是一个评价在特定自然条件下森林状态的可广泛应用的标准。群落的近自然程度越高,群落结构越丰富,生物多样性越大,群落越稳定,经济、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也就越大。因此,近自然度评价是进行近自然森林经营过程中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②规范活动:选择任务模板。CommonKADS方法学提供了分类、诊断、评估、监控、配置设计、分配、规划和调度等任务模板,各个模板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问题。近自然度评价的一般特征:目标,根据近自然度评价标准给某个案例找到一个决策类别;输入,关于案例的数据,近自然度评价规范;输出,近自然度;特性,在时间的某一点执行、输出决策类别;方法,数据驱动,从一些初始特性开始,用这些特征产生一个或一组候选方案。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近自然度评价这个问题应采用评估模板。③规范活动:构造最初的领域模式。具体地段上的不同植物群落和近自然度评估标准是2个核心的对象类型(图1)。④规范活动:完整的知识—模型规范。森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分为7个等级:1级,顶极群落森林;2级,演替过渡森林;3级,先锋群落森林;4级,顶级或向顶级过渡森林混交有立地不适生的树种;5级,先锋群落森林混交有立地不适生的树种;6级,乡土树种在不适应立地造林群落;7级,外来树种造林群落。其中某个阶段又可根据是否天然更新、人工造林或为灌木林地等特征而划分为3个下级类目,分别记为“n”“p”“s”。评估子标准1:群落生态状况。前提条件:(1)土层厚度,深厚、中等、薄;(2)阳离子含量,丰富、中等、贫瘠;(3)腐殖质含量,丰富、中等、少;(4)pH值,酸、中、高(6~7)。规则:如果前提条件(1)、(2)、(3)、(4)都高,则近自然度不属于6、7级;如果前提条件(1)、(2)、(3)、(4)属于中等级别,则近自然度属于4、5级;如果前提条件(1)、(2)、(3)、(4)属于比较差的级别,则近自然度属于6、7级。评估子标准2:当前森林群落主要树种。前提条件:由经营人员确定稳定群落阶段优势树种。规则:如果当前森林群落主要树种出现顶级群落,则近自然度属于1级;如果当前森林群落主要树种由先锋树种和顶级群落树种构成,则近自然度属于2级;如果当前森林群落主要树种出现先锋群落树种,则近自然度属于3级;如果当前森林群落主要树种出现顶级或向顶级过渡森林混交有立地不适生的树种,则近自然度属于4级;如果当前森林群落主要树种出现先锋群落森林混交有立地不适生的树种,则近自然度属于5级;如果当前森林群落主要由乡土树种在不适应立地造林构成,则近自然度属于6级;如果当前森林群落主要由外来树种造林构成,则近自然度属于7级。在进行近自然度评估时,首先按照评估子标准1进行评估,初步判断出近自然度的范围,然后按照评估子标准2进行评估,给出最后的评估结论。
2研究结果———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系统
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知识工程为方法学,采用系统的观点,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技术及实施要点等,应用推理机制根据决策者提供的事实,借助于森林经营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辅助决策者做出决策,以实现近自然森林经营专家知识共享的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混合的管理系统。具体的说,近自然森林经营知识管理系统是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各个环节要求,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组件技术等信息技术,建立近自然森林经营知识管理一体化的管理系统,把近自然森林经营相关知识物化在数字化的环境之中,为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咨询服务。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系统主要由知识门户、管理系统平台、知识库3部分构成。其中,知识门户是管理系统的入口,也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库是管理系统的核心,整个管理系统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知识库来开展的;管理系统平台是管理系统的支撑环境和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管理系统服务器端软件等。2.1知识门户设计知识门户又称知识桌面,其实现形式大致有3种:一是网站型(零客户端型),用户通过普通浏览器即可进入位于服务器端且专为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的门户网站获得知识服务,不需要专为知识管理系统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二是专用客户端型,用户必须安装指定的客户端软件才能进入知识管理系统;三是通用客户端型,利用现有的通用软件如Office2003作为客户端。从技术角度讲,第2种知识门户可以做得更精细、功能更强大,然而下载并安装专用客户端软件对用户来说毕竟是一种负担,而且用户还得经常进行软件升级工作。针对知识管理系统而言,制作网站型的知识门户更合适些。本研究构造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①用户管理:包括用户基本设置、用户注册、用户登陆、用户资料库。②领域新闻:包括有关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新闻、事件、报告、演讲和各种活动通知,这项内容要定期更新,活动较多时更新则更为频繁。③知识管理:提供领域专家编辑、录入知识的界面。知识库保存近自然森林经营研究资料、发展趋势和最佳实践案例,其中也包括前人已经做的工作和有关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文章。知识管理将专家资源、各种知识数据库资源以及其他知识资源整合起来。④决策分析:这里提供一个入口,帮助近自然森林经营实践人员针对他们的实践案例评价该林区的近自然度及相关问题。⑤知识地图:当用户就某一知识向系统提出需求时,可以在知识地图系统的帮助下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⑥技术论坛:人们从这儿获得信息、发出信息和问题并寻求帮助等。这是对所有用户都开放的。本研究实现的这个论坛包括近自然森林经营基础理论、近自然森林经营案例、近自然森林经营动态等3个板块,每一个都有独立的信息板块、组织辩论的会议室和贮存知识的图书馆。⑦相关网点:列出与近自然森林经营领域相关的站点,方便用户快速链接。2.2知识库设计一个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basedSystem)需要知识才能工作,知识的质量和数量关系到系统的智能程度,知识的描述方法决定知识库的质量,而知识的存储结构则决定系统的效率和知识库的容量,甚至决定系统的成败[9]。由于近自然森林经营领域既有结构化的知识又有半结构化的知识[10]。因此,本系统采用混合的知识存储模式。对于结构化知识采用关系数据库来存储,所构建的知识库在这里称为信息库。对于半结构化的知识采用面向对象的存储方式来存储,在这里称为规则库。2.2.1信息库的建立信息是指人类对客观事务属性的值或状态的描述。这种知识一般不包含任何变量,可以用一个值为真的命题陈述或一种状态的描述来表达。例如: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要点中提到的经营目标的基本原则之一:森林保护就是“过程保护”,不是保护一种状态,而是保护随机镶嵌出现的多变量演替发展的过程。本研究所构建的系统中包括以下几类信息:理论要点、技术要素、技术体系等,信息类别比较多。因此,采用首先区分大类,然后逐步细化的方法来构建信息库(表1)。2.2.2规则库的建立在本系统中主要采用了产生式规则来表达半结构化知识,因此在这部分构建的知识库又称规则库。产生式规则是知识系统知识表示的最基本方式[11],比较适用于推理、判断知识,采用IF<事实>THEN<结论>的表达方式。而产生式规则在系统里采用面向对象的存储形式。在对象内部采用属性(Attribute)-值(Value)的表示方法,属性是所要描述事物的某一特性,在具体场合有与之对应的值。建立一种适用于正、反2种推理方法的数据结构。2.3知识管理系统平台本系统采用了B/S/S3层体系结构,即客户层、中间层和数据源层,其运行模式见图2。在实际运行时,用户在客户层以HTML的方式向中间层提出请求,IISWebServer接到请求并通过ASP程序验证请求的合法性,若通过请求,则通过ADO对象调用数据源层的数据并将结果以HTML的方式返回浏览器[12]。在具体实现中,由于系统是面向林业工作者,Windows系统在林业工作者当中应用的比较普遍,而且基于NT技术的Windows2003AdvanceServer相对于另一个优秀的网络操作系统UNIX来说更易于管理和维护,同时,集成到Windows2003AdvancedServer的IIS6.0易于安装和维护,并增加了对重要行业标准安全协议的支持,包括摘要式身份验证、ServerGatedCryptography、Kerberosv5身份验证协议等。其中的3个任务向导,使得网管人员可以更方便地管理站点的安全设置。因此,本研究选用Windows2003AdvancedServer+IIS6.0作为近自然森林经营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撑软件。在数据源层,由于集成到Windows2003Server系统当中的Access2003具有易于维护、易于升级到MSSQLServer的特点,同时也能满足本系统用户的需要,因此采用了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
3结论和讨论
关键词:工作过程 现代服务业 旅游管理专业 导游实务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99-02
德国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基点,开拓了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但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我国目前也正在大力推广德国的这一做法,强调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但是否全面适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是否全面适合我国现代服务业,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为例,根据开发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提出按过程重要度梯度开发现代服务业课程的构想,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1 过程、项目与知识的统一性是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与加工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制造与加工业类企业一线员工主要面向的是以机器、工具和加工材料为对象的“人―物”关系的制造与加工业世界,执行的是固定的操作程序和刚性的技术标准与规程,其工作过程具有程序固定、产品可客观测量等特征。现代服务业类企业一线员工主要面对的是人,机器工具退居次要地位,由于人的复杂性和服务与过程的不可分离性,使得其工作过程没有刚性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标准,其工作过程具有无固定答案、工作情景复杂、服务结果的评价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成交量等特征。这种差异直接带来了两类职业对一线员工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制造与加工业类职业更注重员工对机器、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动作精细化的控制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看作是一种外显的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动作展示出来、明确规定下来并序列化,而现代服务业类职业更关注一线员工面对服务对象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固定性、灵活性,需要面对变化的工作情景及时调整策略、选择可行的路径完成任务,这种能力可以看做是一种过程性的、策略性的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过程观察和结果判定,难以外显、固定并序列化。这种能力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去建构,其成长过程是螺旋式向上的,在执行工作任务时,遇到不同的、具体化的问题情景,只有进行变通或者说是创造性地运用规范和经验才能解决。
进一步分析,现代服务业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过程性,其工作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在部分典型工作岗位表现非常明显。这个程式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六要素,技能、知识、态度三维度。
二是项目性,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一直存在着性质与项目类似的工作。如果将企业中一次性任务,没有标准的执行文件,独特的、不重复的工作转化为项目,项目团队完成特殊使命后,就随即解散,回到原来的部门中,可以采取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往往更有效率。
三是知识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的全球化。知识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生产要素上的竞争,而是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如保险公司属知识密集型行业,知识对其增值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按过程重要度梯度开发现代服务业典型专业核心课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现代服务业典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一种典型的工作课程、一个特定的技术知识领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造,实质是将原有学科课程知识根据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知识体系重构,为职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其形态可能具有学科课程的特点,但课程逻辑主线发生了质的变化,或是从以知识本身为中心转向以知识的功能为中心,或是转向了工作任务的规定性知识。
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在开发现代服务业典型专业核心课程的时候,应按过程重要度对上述进行梯度开发,并对上述每一类中的典型专业进行梯度开发。
第一梯度:过程重要度最高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应以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即过程管理法开发课程。生产业是作为其它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包括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两类。
第二梯度:过程重要度次高的半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应以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建设或模块管理为主要形式即项目管理法或模块法开发课程。包括商业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五类。
项目管理法是指把各种系统、资源和人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现代服务业中大部分工作任务序列化不是特别明显,适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用项目管理法或模块法开发课程,
第三梯度:过程重要度较低的现代服务业以知识管理法为主开发课程。主要包括教育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两类。
知识管理法是指管理一种知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知识被产生、发现、获取、分享、萃取、确认、转移、调整、采用以及应用,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现代服务业中过程性较弱、知识性较强的工作任务,就应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前提下,使用知识管理法为主开发课程。
应当指出的是,现代服务业过程重要度的划分要采用调查评估法,通过调查典型工作任务受过程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再进行梯度划分。典型工作任务过程分析是指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程序,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并进行过程重要度的评分定等。
3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梯度开发基本思路
(1)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工作任务。
经过专业社会调研,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
经过分析,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3)确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模块方式组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新的课程体系:①职业基础能力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普通话等课程;②管理能力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政策与法规、应用数学等课程;③导游技能模块:包括导游原理、导游实务、旅游商品与导购、导游语言艺术、导游文学等课程;④计调能力模块:包括计调业务、商务谈判、旅游地理等课程;⑤外联技能模块: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外联业务、旅游攻关礼仪等课程;⑥湖南旅游开发能力模块:包括湖南专项旅游、湖南英语导游、湖湘文化、湖南景点讲解实训等课程。
(4)梯度开发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思路。
①以过程管理法开发的课程:旅游电子商务、计调业务、商务谈判、湖南专项旅游等。其开发要点是: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②以项目管理法开发的课程: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学、导游原理、导游实务、旅游商品与导购、导游语言艺术、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外联业务、旅游攻关礼仪、湖南英语导游、湖南景点讲解实训。其开发要点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采用项目或模块进行课程开发;③以知识管理法开发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普通话、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政策与法规、应用数学、导游文学、旅游地理、湖湘文化等课程。其开发要点是:适当运用工作过程理论,重点使用知识管理法开发课程。
4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模块)管理法开发《导游实务》课程的基本思路
导游实务》是旅游管理主要的一门最核心的课程,同时具有现代服务业典型专业的一般特征。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在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模块)管理法开发《导游实务》课程的基本思路:课程结构以行业专家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地陪服务操作流程为线索,结合岗位工作所需的相关职业能力要求,共包括三个大模块12个子模块,即“带团前”“带团中”“带团后”三个大模块,其中“带团前”模块包括认识地方陪同导游工作、导游词讲解与设计、接站准备3个小模块,“带团中”包括接团服务、入住酒店服务、商定旅游行程计划、参观游览服务、旅游沿途活动设计与组织、旅游营销、餐饮娱乐服务7个小模块,“带团后”包括送站服务、后续工作2个小模块。
按照请你接任务任务分析案例考考你知识要点模拟导游的过程安排教学和教材编写。
请你接任务:要求均为各小模块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小模块标题为动宾词组。
任务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技能点和知识点。这一环节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任务分析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5 结论
根据我国现代服务业“过程、项目与知识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进行按过程重要度梯度开发现代服务业典型专业核心课程:第一梯度即过程重要度最高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应以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即过程管理法开发课程,第二梯度即过程重要度次高的半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应以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建设或模块管理为主要形式即项目管理法或模块法开发课程,第三梯度即过程重要度较低的现代服务业以知识管理法为主开发课程。其步骤是:首先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其次是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是确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第四是确立以何种方法开发课程,以过程管理法、项目管理法、知识管理法等。如《导游实务》课程就是使用在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模块)管理法开发效果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 管理能力 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12-02
一、经济时代需求与中专学校图书馆馆员能力
1.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社会的选择,知识与技能是他们走入社会的资本,面对经济时代的挑战,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操作技能,同时,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也有一定的要求。目前,我国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技工型人才培养,给予优厚的扶持,但技工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许多工作由熟练的农民工替代着。为此,社会亟需技术工人和技术能手,这给中专教育发展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中国新闻网报,当今的美国大学排名以学生入职场起薪为依据,教学与社会已经成为一体,检验标准不单单是一本毕业证书了。
2.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学生的需求使图书馆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图书馆不再局限于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而是对知识信息分析、归纳、提炼和创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知识管理主体的服务与被服务上,为此,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与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3.学校图书馆已然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知识汇集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馆员的综合管理能力,从而使图书馆在学识方面支持学生从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这就需要图书馆员付出艰辛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此,首先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综合管理能力。
二、馆员能力体现
(一)文献、信息收集、编辑、提炼、创新的能力
1.馆员不再是简单地收集、整理藏书,而是要针对学科专业进行知识分类、综合、分析、加工成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内容,通过各种渠道高效便捷地使学生接触和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其完成课业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也在最短的时间里“爆炸”般呈现,需要馆员快速、大量地利用馆藏文献、网络进行搜集、分类、归档后上传,为学生及时掌握相关联的信息知识提供服务。这就需要馆员具备网络技术和自身的知识素养,将知识、信息编辑归类易于检索等兼顾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时效性。
3.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并举,强化服务的深度,利用校园网将信息与文献上传,使学生在课后及时得到第一手资料,减少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设立专页,解疑问答、讨论争鸣,丰富学习园地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定期与学生互动,馆员可将知识信息综合整理后加以创新,鼓励学生效仿,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为参加社会实践准备好更具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同时,仍需要兼顾专业知识的宽度,多了解相关知识和相关专业,拓宽视野,应对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变化。
(二)知识转化与输出管理的能力
1.馆员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筛选、编辑能力,将学生需要的知识、信息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变成学生的解题方案的有力支持,直至转变为经济成果和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知识变成生产力和学生的基本素养。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馆员综合管理能力的标尺之一。
2.了解熟悉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主动引导学生及时掌握信息与知识,参与教学活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需求,将坐等学生来查阅资料、文献与信息变成主动输出,引导与启发直至创新,这就需要馆员做大量的转化工作,也就是要强化馆员参与教学的能力。
(三)参与学科教学的能力
1.馆员应当成为教学助理员。有一到三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提供图书馆服务的同时可指导、启发学生阅读或完成课业。
2.可凭借自身的优势,编写范文供学生参考,重点在知识的存量、质量、相关性方面给出较大的指导。
3.针对学科重点或学科主要技能培养的,可做课前预备课讲座,介绍知识要点,馆藏文献、学科发展信息,社会需求与发展前景等帮助学生预习,为学生奠定学科学习兴趣与了解专业技能的价值有充分而广泛的了解,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信心与愿望,同时也明确了学科的教学目的。
三、馆员综合管理能力训练
(一)专业培训与兴趣爱好的培养
1.馆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只有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价值,才能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图书馆馆员应当系统、定向地学习和参与专业培训,形成自身的学术知识结构以便在工作中有效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如学校可根据馆员的兴趣爱好,结合教学与学生需求,确定某个专业课程,让馆员参加函授、广播电视大学、报考研究生等在职教育,系统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还可以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班、专业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
3.图书馆馆员自身兴趣爱好培养是做好图书管理员的基本要求。当学校把社会功利与其结合时,当馆员看到自己辅导的学生出了成绩,当自己的工作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时就会有追求梦想的动力,这动力将会使馆员更加热爱这份知识管理工作。
(二)主动介入教学一线
1.馆员参与教学旨在了解教学中学生、教师对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与盲区、相关联知识及其重点,是否有引申出某些课题,或是书本没有而社会中企业需求的,可提前或课后为学生准备相关文献资料与有关信息,及时为学生解决课业问题。同时,也可利用校园网将相关联知识、信息直接转入课堂,让许多问题可第一时间得到学习、了解、解答。
2.课前与教研组联系,提前将相关信息、知识准备作为课堂教学之需。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是逐步培养学生对掌握知识与问题的思考的习惯,也结合到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集中一个时间快速地思考、解决问题、加强记忆、训练思维,从而奠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
(三)图书管馆员的自学
1.自学是每一位图书馆员作为个人素质提高必须自觉进行的,只有不断自学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要求,这是馆员能力实现的重要途径。馆员可根据自己负责的学科与文献资料,结合参与教学服务对象,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料、信息系统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归纳整理进行必要的分析、提炼,在形成自己学识的同时,为教学做了准备。可以说是一边学习一边备课,转变了单纯收集、整理的工作,因为明确了自身学习和提高能力的学习目的,因为有参与教学的任务,馆员的自学就有了方法和动力,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综合能力与业务精专的符合时展的人才。
2.学校给予馆员更多的自主空间,凭借自身的喜好与知识结构,选择与教学有关的培训、外出学习、参与教学交流等社会活动,拓宽馆员的视野与接触,在活动中发现不足与不断加强学习。
四、馆员激励机制
(一)特殊馆员
1.学校应当鼓励任课教师充当特殊馆员,凭借他们的知识结构优势带学生入馆,介绍讲解阅读,解决馆员对学生需求的专业知识不熟悉的问题,同时将教师与图书馆工作结合,告诉学生,许多知识可以在这里寻找,这个课堂更大、更有魅力。
2.聘请阅读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入馆担任临时馆员,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方式方法或是他们认知专业知识的角度、层面以之相互传递,这样会让许多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不单易于接受也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馆员可随时掌握这一动向,让自己工作更接近学生。比如学生学习时同学之间是如何交流的,是通过读书笔记、交谈、讨论、网站查阅、信息栏等,发现是否有兴趣爱好小组等,均可加以利用、复制以传播,这也是馆员的一种能力表现。
3.请企业专业人才兼任业余馆员,利用夜间和休息日辅导学生针对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丰富学生的社会一线知识。这一特殊馆员可以给学生带来企业竞争信息,完全处于实战要求,也直接检验学生的知识、思考、课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不但促进了教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动力,为他们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馆员地位
1.馆员地位除了职称方面的重视之外,还应当介入教学,兼任教研室职务并参与教学规划、教学方案等研究与确定工作,从实际教学工作中体现馆员的重要地位。消除馆员只是简单整理书籍,开门打扫卫生的普通管理人员的形象,定位为一个教师,而且是具有关键性的辅导老师的角色,是学生依赖的知识导航员。
2.在学术、思想、福利等各个方面提高馆员的待遇。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图书馆馆员是学校安排职工家属就业或由其他非教学工作的人员来兼任的局面,整体素质相对教师队伍低,工作也局限在图书保管的范围,所以待遇较低。随着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需求,需要学校提供符合时展的人才,迫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社会要求一致,为此,图书馆工作被重新认识与界定,馆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切实支持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兼任特殊馆员工作,提高馆员形象。
(三)与教学业绩挂钩
馆员与教学科目或教学班级挂钩,分享教学成果。在学生论文、就业率、就业起薪等方面经评比、考核,给予充分的奖励,如奖金、加薪、评优晋级等。
图书馆馆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学校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更是学校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时代特征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学生的更多能力在他们的自我认识中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任务由教师和课堂已远远不足以完成,为此,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管理能力,直接为学生服务,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个有效而可靠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
[2]刘静.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组成;存在问题;强化措施
科学的经济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切实可行的经济管理体系,可以系统地发现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促进企业利润的稳步增长。那么一般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目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呢?以下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论述。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企业制定经济管理方针和经济目标,管理方针与企业的宗旨相适应,确保经济管理所需资源的获得,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策划,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够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一个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对于体系中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包含内容暂不做详细分析。
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经济管理体系文件、经济管理体系评审、资源管理、内部审核、不符合控制、数据分析、持续改进、核算和计量装置的控制、材料采购过程的经济控制、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控制、遵循法律和法规。以上十三个部分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环节。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严格按照以上十三个要点去处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经济和人事上的各种问题,则可以优化企业的内部编制、加强日常工作的严谨性,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切实地推进企业的发展步伐。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几乎没有企业可以在经济管理方面做到尽善尽美,不管是哪一个管理环节,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下我们就分别从审核、人力资源、生产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一)控制与审核
企业管理一直都存在因循守旧的保守束缚。伴随着电子、数字科技的发展以及思想意识的变更,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控制与审核方面还是太过传统。注重以“管理效益”为中心,过分重视“短期目标系统”,没办法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全部的相关因素进入通盘考虑的范畴,这就无法实现企业系统功能等于或者大于各子系统的功能之和。
(二)人力资源
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使得各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结构不能够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经验的教育、培训,造成企业难以整合和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出现核心员工离职的现象。
而激励机制的缺乏,也是造成人力资源不稳定的因素。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使人才的成长落后于企业的发展,让员工感到缺乏公正性,对企业丧失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企业出现没有凝聚力、逼迫优秀人才走投无路只能选择离开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面临人事危机。
(三)生产
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不管是前期的采购还是真正投入生产的过程,都存在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目标的实现。在普遍采用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当中,所使用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和其他的电子设备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故障,而很多企业都缺乏应对这些临时故障的策略。
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来降低企业生产的风险。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管理水平?
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以及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从理论上对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升和创新作出探讨。
(一)找准切入点
首先,要注重战略的创新。战略创新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展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持续发展。当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的方式,使自己永远走在最前列。
其次,要调整和创新组织机构。要调整、创新组织机构,首先要扁平化,即通过破除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层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智能机构,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就是柔软化,即通过建立临时性的组织来摆脱原有组织形式的束缚,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增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第三,虚拟化,即通过通讯网络技术,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和人才等联系在一起,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综合体,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建立学习型组织。高度重视建立全体人员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经营使命。
另外,管理上要以人为本。知识经济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首先注重情感管理,即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重视培养人,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素质;重视激励人,运用物质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使用人,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创新的舞台,使个人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最后,重视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将超过资本的价值,成为核心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强化知识管理。首先,要把技术知识看成一种商品,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对知识的使用获取利润,在市场上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实现知识价值增值。其次,要善于利用垒球信息网,不断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进行知识的积累、优化组合和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再次,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开发人才。最后,要建立知识主管业务,其主要职责是引导员工共同分享知识,鼓励员工把信息与认识和能力结合起来,以创造新知识。
(二)创新策略
要提升和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创新是可行且高效的手段。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创新观念。思想观念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经济管理最大的障碍。因而,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新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的思想,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
另外,创新新经济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经济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问题,也就是建立其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以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