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39: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普通话演讲技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明确要求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能力,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者必须思考的话题,而口语交际、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我针对自己的从教经验总结如下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抓好普通话,养成良好的口语环境
普通话是多民族国家的主体语言形式,可以避免方言的存在带来的沟通不畅的问题,作为各种方言的共同语而存在。推广普通话也是素质教育的课题。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我们教育者身处祖国何地,语言差异有多大,都应该引领学生学说普通话,学说标准的普通话,这样会让学生受益终身。普通话也是作为公民行为能力的基准要素。在教学中,我会将每一词每一句用普通话去进行衡量,不能因为自己的语言不标准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一次班级集体劳动中,一名同学摔了一跤,爬起来说了一句话很可笑:“这一跤卡死我了,裤子都整埋汰了!” ,“咯了盖儿!”,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及时纠正,并且在语文课上将这个事例说给同学们,并引导学生分析生活在南方的小朋友是否能领会这名同学的话,许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口语每天都在说,但是往往不经意间我们就会受东北方言干扰。
二、创设演讲环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演讲不仅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协调和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手段。作为演讲者要想达到演讲出色就必须思考从何说起,想好要表达的意思,阐述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然后加以组织。演讲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学生的演讲展示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由原来的扭捏、放不开,到后来大方善谈,并且能很好的阐释主题。通过演讲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学生在演讲“我爱我的祖国”的时候,以小学生的视角阐释了“我”与祖国的联系,“我”为何爱“我”的祖国,演讲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以及名人身上的故事。从一双双听得入神的眼睛里我读出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读出了新时代的小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深情。
三、创设语言沟通情景,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技巧
作为学科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我都会为学生创设语言沟通的情景,从而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技巧。例如,“面对陌生人,如何主动搭讪”的问题,在小学一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我请我的丈夫(当然也可以请朋友帮忙)出场跟我来到学校共同完成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并告诉他给每个学生一个评价(当然学生事前是不知道我们的关系的)。我交给学生任务,每个同学利用两分钟时间通过主动搭讪的方式,问出我丈夫的姓名、单位、来学校的目的等问题。要求自然大方,有礼貌,询问时态度真诚,要自信。通过这样一个小活动,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的技巧,学生身临其境与陌生人进行了聊天,增强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多数的同学聊天超过了三分钟,这说明沟通渐入佳境,也说明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成功而有实效。
此外,每周的主题班会我都会放手让学生去表现自我,学生们自己动手动脑编排主题小品,讲主题故事,演唱主题歌曲。从主题的选择到班会的组织,都有学生积极参与,而我只是他们的智囊团和坚强的后盾。通过主题班会不但锻炼学生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个性和才艺,“艺高人胆大”,学生们更加自信了。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广大语文教师要利用好三尺讲台和为人师的机会,潜移默化的去感染和熏陶学生领会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插上口语交际的翅膀,陪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一、重视诵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诵读水平
练口才最好从诵读开始。诵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由生活语言过渡到艺术语言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散文、诗歌、戏剧、小说、议论文等作品的诵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富有感情地示范诵读,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这样可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再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注意文章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掌握诵读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准确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再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诵形式,通过朗诵活动或比赛等平台,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和朗诵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故事、图片等,带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合适的音乐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诵读并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示范朗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朗诵的情感表达,感受自我实践的成功。如笔者让学生结合课堂训练,课后做充分的练习准备,在班内举行《致橡树》诗歌朗诵会、《雷雨》话剧表演等。通过同班学生表演相同的主题,学生得到一次有比较的交流和对决,做到学练结合。
二、注重营造气氛,激发“说”的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听说训练及用心感悟。多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训练,忽视说的训练,使得许多中职生难于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的时候,学生要么打开书找答案,要么张口结舌,语无伦次。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克服其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练气氛,帮助他们消除害怕失败的思想顾虑。教师要允许学生出差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那些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同学回答,培养他们由少及多地说。并引导学生表达时遵循“言之有的”、“言之有礼”、“言之有物”的基本要求,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也可以提供一些论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笔者提出“中职生毕业后继续深造上大学好还是直接就业好”等讨论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各抒己见,学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坚持练习类似的论题,学生发表的观点越来越鲜明,有的放矢,条理清晰,言辞准确,态度谦和,表达得体,内容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了进步。
三、注重观摩学习,传授演讲技巧
演讲是以口语为主、态势语为辅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培养和提高演讲能力,是中职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演讲的基本要求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势夺人。演讲要强化四种意识:身份意识、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场合意识。演讲的艺术包括开场白、结尾、理论、举例、反驳、幽默、鼓动、礼仪的艺术,对声调、重音和情感把握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演讲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演示和播放演讲视频让学生掌握演讲基本技巧。演讲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较难的训练内容。教师的演示最直观,最让学生折服,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播放邹越有关感恩主题的演讲,李强有关口才的力量的演讲,奥巴马在惠灵顿学校开学时给美国学生的演讲等视频,观看视频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所运用的演讲艺术及所收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白岩松的演讲、“壹周立波秀”、学生演讲比赛等视频,并且通过观摩了解演讲者身体的姿势、面部的表情、眼睛的视线、声音的控制、与观众的互动等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不同于平时作文的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积累古今中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名言警句等,及时记录在本子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在观看演讲视频之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授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注意事项。在一次“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征集活动中,学生写的演讲稿符合要求,内容丰富,实例感人,很有鼓动性。为了使演讲稿更加精炼,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互评互改,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修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四、反复演练,提供演讲展示平台
要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在教学中必须以训练为突破口,教师可安排每次课堂上由三位同学就自己写好的演讲稿上讲台作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师生点评,按学号轮流进行。在学生演练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学生为了提高自己,超越他人,对镜训练,在同宿舍同学面前训练,记稿子,练技巧,每次演讲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为了检阅学生的学习成果,可在班级和专业部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们为了展示自我,纷纷报名。学生的演讲有感恩主题、自信主题、梦想主题等,有的演讲自然亲切,有的演讲激情飞扬,有的演讲生动感人,有的演讲生动幽默,学生们通过演讲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为了让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突破性发展,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心绣未来”、“中国梦,我的梦”等演讲比赛。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学生演讲的能力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在普通话演讲中,他们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新颖感人的演讲主题、晓畅生动的表达、朴实真诚的感情、自然得体的态势、整洁端庄的仪表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赢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功。
总之,普通话演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逐步形成演讲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校学生 口语锻炼 语文课
我国语言大师叶圣陶曾把语文定义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应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一。口语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锻炼而成的。
一、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技校学生的口语能力现状分析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处事中,敢做、能做、会做,但相比之下不敢说、不能说、不会说,严重制约了他们将来的就业和成才。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能否获得理想的聘用机会,要靠求职者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学识修养。面试时,口才显得尤其重要。获得工作后,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配合好同事的工作,没有沟通的意识和技能是不行的。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技工学校毕业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
二、口语锻炼在语文课中的实际运用
口语锻炼,其实是综合能力的锻炼,因为说话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智慧学识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教师在每次语文课上都应该有目的地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口语表达技巧,从而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1.胆量锻炼
笔者在今年所教的四个班级224人中做过调查,约41.6%的学生害怕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有些学生,台下活泼开朗,台上不敢张口,或缄默无语,或未语脸先红,或语无伦次。教师可通过让同学互相挖掘对方优点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言,将讲台让给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更多当众说话的机会。上台次数多了,学生说话的胆量自然会越来越大,自信心会越来越强。
2.仪表仪态训练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感情的表达=7%语词+38%声音+55%无声语言。很多学生上台发言时,会有摸头、抓耳挠腮、摆弄衣角、摇摇晃晃、目光游离等不良习惯。教师在日常上课时,应提醒学生时刻注意,养成良好习惯。并应充分利用语文课上的互动环节对学生的表情、姿态、手势等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在一举一动中体会仪表仪态的重要性。
3.思维能力锻炼
思维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人脑对事物的认知要借助语言来实现,思维的成果也要借助语言来表达。一是,通过复述,锻炼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课堂上多让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如在讲到《景泰蓝的制作》时,请学生复述景泰蓝的一道重要工序——掐丝的制作过程。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锻炼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时,可让学生把课文当剧本,自编、自导、自演;在学习《项链》后,让学生续编故事的情节;学习说明文单元时,以“我们的学校”或“我们的实训车间”为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又或者让学生根据几个不相干的词语进行编故事、造句。三是,通过智力题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多准备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课外智力题,如脑筋急转弯、推理题、奥数题等,有时在课堂上也可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成语接龙之类的游戏。
4.普通话锻炼
普通话是我国通用的语言交际工具。在《语文课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技校生要能够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但大多数技校生来自农村,在口语交际中长期使用方言,没有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没有掌握普通话的技巧,发音不准,表达起来很吃力。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建议学生每人备一本《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在阅读时可利用字典来正音。课余时间多看普通话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古人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平时多与普通话标准的老师、同学交谈。还可以练习绕口令,锻炼唇齿和发音。
提高普通话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而且教师也必须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尽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起一个表率作用。
5.朗读锻炼
朗读,通过创造性地还原语气,把文字这一视觉形象变为听觉形象。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强化理解能力,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表情朗读。包括音调抑扬顿挫,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
(2)分角色朗读。例如《李肇星义正词严驳“铁嘴”》一课,在课堂上选出三位同学在课堂上扮演李肇星、乔治?威尔、山姆?唐纳德,分别朗读三个人的引语,模仿三个人的动作、人物的外貌、说话的语气、心情的表现要与课文原意相符。
(3)配乐朗读。如学习《荷塘月色》四、五自然段时,播放《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跟着乐曲进行朗读,仿佛置身于优美朦胧的荷塘月色中,正欣赏那和谐无边的
美景。
(4)诵读,即背诵。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除了以上各种朗读的方式外,还要讲究朗读技巧,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
处理。
6.自我介绍
锻炼学生在不同场合进行自我介绍,能起到强化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容踏入社会。学生刚入校时,让他们轮流上台进行自我介绍。此时要求学生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就可以了,这样既促进学生间的彼此了解,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学年的语文课,教师可指导学生提前准备,写一份有说服性的个人简历,包括学历、专业、技能、特长等情况,再进行自我介绍的练习,内容与个人简历一致,做到恰当、客观,语言应当流畅自然。
还有其他社交场合的自我介绍形式训练,比如如何为自己名字设计一个合理而巧妙的解释等。另外可教授学生一些语言技巧,突出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7.综合训练
(1)演讲训练。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即兴演讲、命题演讲的训练。在命题演讲训练时,教师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列提纲、拟写演讲稿,然后练习、设计态势语,最后在规定时间里上台演讲。要求学生做到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词句得体,普通话流利,声音响亮、清晰,表情丰富,姿势得体,且有一定的控场能力。
(2)求职面试训练。在讲到应用文单元《求职信》写作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公布的招聘启事,模拟应聘的过程:从求职材料(求职信、个人简历、荣誉证书)的准备,仪表形象的设计,到最后进行一场模拟面试,安排自我介绍、问答等环节。既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了解求职应聘的全过程。
8.开展竞赛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开展竞赛活动。在口语体单元中,组织他们举行绕口令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在竞赛中设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
(1)绕口令比赛。分组进行,每组派3名同学参加。教师给出三段绕口令,每组的3名同学各念一段,看谁念得又快又准,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每个组再按3名同学的总分进行排名。
(2)辩论比赛。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4~5人为宜。由教师给出适合学生的辩题,如电子商务专业可用“电子商务是否会影响现有的营销模式”之类的,让学生抽签,抽辩题和正反方。然后给几天时间学生准备资料,再按照赛程的安排进行比赛,决出冠军组进行奖励。
(3)猜猜竞赛。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8~10人。教师给出不同类别,如作家类、文学作品类、应用文种类等等。让各组学生先抽签,然后商量决定派一名队员上讲台负责猜,其余的队员在台下。比赛时,台下的同学根据教师即时给出的相应类别的事物,可以通过讲其用途、特征、别称等方法介绍该事物,直到台上的队员猜出来为止,用时最短为胜方。但是一定要避免提及事物名称的字眼,否则算犯规。
这些竞赛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思考、锻炼的机会,还拓宽了他们思维的空间,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头脑灵敏、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口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口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技校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汲取其他学科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知识,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口语教学水平。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才能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的口语得到较大的提高。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旁征博引,那么你的语文课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匀称规范、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不“抄”你的课堂笔记呢?且不说语文教师具备以上的素质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单从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这一点来说,已具有相当大的教育魅力。
总之,技校学生在语文课中锻炼口语,教师必须抓住技校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从消除胆怯、自卑,增强自信心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普通话水平,提高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水平,拓宽知识面,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最终形成口语交际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演讲家”。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语文(第3版).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严爱慈.实用口语.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大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路径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同时也越来越短暂。要想在短暂和频繁的交往中给人以好的印象,并进行顺畅的沟通,就需要提升个人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通过普通话考核,而是使学生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进行无障碍地与人沟通。一个具有出色口才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本即人际资本,而这些资本就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口语是普通话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流的。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明显不足,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普通话的发音和腔调不够标准,这些都影响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这就说明大学普通话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诸如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式陈旧等。那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就成为高校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端正教学态度,注重实用性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中,这就造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缺失。普通话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测试,而是要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当前就业竞争力很大的情况下,更应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良好的口才是成功必需的元素。高校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以学生为中心。由于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发音,需要教师给予不同对待,因材施教。最后真正地将普通话教学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课内理论知识教学
1.普通话基础知识
普通话基础知识包括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音方面需要注意普通话的节奏,如停顿、重音、语调等,同时也要注重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够充分理解每一个词语或者语句的正确含义,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标准和规范,注重与方言的区别,同时鼓励学生多积累词语,多进行口语听写和锻炼等。
2.跨文化知识
交际是一个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那么,来自不同地方、民族、文化的群体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和交际方式。这就需要大学生掌握不同地域的文化知识,具有跨文化知识的语言学习基础,熟知他人的文化背景才能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如何开始和结束一场顺畅的谈话。跨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是日常文化知识积累的过程,常看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知识书籍和相关的纪录片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二)课外实践训练
1.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除去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更要注重课外实际的口语训练。在学生会议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不仅能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思维能力等。同时,在课外时间经常朗读一些文章,诸如诗歌、散文、名著等,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机会,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兴趣。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辩论赛,根据一个话题,双方指定对立观点,在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反驳对方观点,在激烈竞争中提升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准确度和反应能力。演讲比赛不仅提升口才,还可增加学生勇气和信心。再有,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等可增加口语表达中的情感韵味,更有利于表达真实的想法。
3.参与实践,学习专业语言
不同职业的群体属于一种职业亚群体,具有内部的文化背景和交际用语。教师在普通话口语表达的教学中,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方面的需要,职业用语对于一个人融入该行业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旅游专业、银行业等的学生就应该学习专业的行业用语。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培训中,培养学生专业性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创新训练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一)运用信息技术,多样化教学
1.完善课内设备
高校应该利用科技发展的契机,完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进行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现代化的视听设备诸如语音教室、多媒体课件、电影片段、歌曲的播放等,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和立体,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反复的听、读,进行模仿化的训练。
2.利用课外资源
课外可以用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选取的在线视频等,不仅使得学生掌握语言的发音、词汇等,而且更容易让学生对地域的文化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另外,可以利用yy语音教学等,提供学习便利。
(二)互动教学,分组训练
互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性的角色,进行师生间或者学生之间关于相关课程主题的探讨研究学习方式,首先,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针对某个名人的演讲水平和技巧等课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其次,可以进行分组训练,彼此朗读并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
(三)兴趣教学,引导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产生兴趣之后就会激发内在动力,提高效率。因此,引导学生对语言产生兴趣至关重要。兴趣的产生同时也是一种需要,对某件事物产生需求才会产生兴趣,现代社会中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普通话口语交流能力。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等引起学生兴趣。
(四)比较学习,排除方言干扰
大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方语言。换句话说,对于大多数人,普通话相当于他们的第二语言,第二语言的习得就需要摆脱“母语”即本地方言的各种干扰。学习中进行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比较,可以找出自己的语调的偏差和词汇的理解误差等,以便及时纠正。加强标准语的训练,注重听力、声调的练习才可以排除方言的干扰,习得标准的普通话。
参考文献:
[1]田洪娟.中职学生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途径初探[J].现代教育,2011,(04):40.
[2]罗洁清.谈普通话口语课中兴趣的激发与技能的强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103.
一、活动内容
(一)比赛对象: 全日制学生
(二)比赛要求
1、演讲稿内容要求围绕“五四”运动90周年,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演讲紧扣主题、意义深刻,富有感召力,内容新颖、条理清晰、感情真挚,富有创意。
2、演讲材料真实,生动鲜明,有较强的影响力。
3、演讲者要语言流畅,服装得体,体态优美,台风自然大方,普通话标准,富有感染力。
(三)评分标准
评委从演讲内容、技巧、效果、时间这四个部分对演讲选手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
明目
评选标准
分数
内容
主题围绕“五四”运动90周年
1分
切题,表达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
1分
主题新颖,富有创意,具有时代特色,有教育性、宣传性和感召力
1分
技巧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善于变化,抑扬顿挫切合演讲内容:一般要求脱稿
2分
端庄大方,表情丰富,自然准确表达演讲内容,富有激情
1分
台风好,着装整洁、大方、得体
1分
效果
演讲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召唤力,能充分调动群众情绪,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1分
参赛选手可使用ppt和背景音乐等形式辅助演讲
1分
时间
演讲时间在规定时间内不扣分,超时或时间较短,适情况扣分
1分
(四)比赛环节
每阶段参赛人员在比赛前一天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在比赛中按此顺序出场演讲。
初赛时间:4月22日
评选出15名选手进入下一环节。
决赛时间:4月29日
评选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
【关键词】双语双方言区普通话教学模式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07-04
双语双方言是指人们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在双语双方言区推广普通话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地处双语双方言区的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过级率普遍偏低。以贺州学院为例,贺州是广西境内较复杂的多民族杂居地之一,居民使用的语言除汉语外,还有瑶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则有客家话、粤语、官话、本地话、铺门话、九都话、坝佬话、鸬鹚话、开建话、怀集话等方言。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方言与普通话并存,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双语双方言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县城,乃至家庭,多有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为主,兼用多种方言的现象。
因此,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双语双方言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种状况对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普通话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当前双语双方言区高校普通话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双语双方言区高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贺州学院中文系2007级普通话教学实验班”的基础上,对教学实施过程及252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调查,采用调查、实验、测评、统计等方式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双语双方言区高校提供有效的普通话教学新模式。
一、教学实验概况
(一)教学实验对象
贺州学院中文系2007级252名学生(均为一年级本科新生,涉及师范教育、现代文秘、新闻学三个专业)。
(二)教学实验时间
2007年9月到2009年12月。教学总时间为20周,共66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周,每周3学时;第二阶段两周,每周6学时。
(三)教学实验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分析实验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使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实验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分析,反馈调整教学程序。
(四)教学实验目的
形成相对完整稳定的、可操作和可推广的普通话教学模式。
二、教学实验的理论基础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利用经验和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避免教学目标简单化。应强调知识的情境性、整体性,强调知识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出现。强调“真实的学习”,即学习应该发生在现实情境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教学本身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要素构成的旨在引发学习的系统,良好的教学取决于这些要素间的有效互动。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学模式建构的一部分,教学模式应涵盖教学设计,还应包括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学模式应该是基于教学理论指导,经过实践检验、概括、提炼形成的稳定的、可推广的教学体系的实施框架和实施方式。针对双语双方言区高校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汲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注重调动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主观和客观的优势,规避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对象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环境进行分析,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新的教学目标,采用新的教学策略。
对教学实验对象进行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252名实验对象,年龄均在18~20岁之间,男生95名,女生157名。来自北方的45名,南方的207名,其中广西的138名,占被调查总数的54.8%。母语为壮语的有28名,瑶语8名,北方方言45名,西南官话(包括桂柳官话)32名,粤方言62名,客家方言38名,湘方言12名,闽方言6名,赣方言3名,其他地域次方言(如本地话、九都话、平话等)18名。在138名广西的学生中有36名学生不仅会说普通话,还会说壮语,是典型的双语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3%。会说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的学生有56人,即双方言人,占22.2%。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对于普通话的学习需求,43%的学生认为很需要,48%的学生认为需要,有9%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不同的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南北地域和城乡的差别。来自南方乡镇、农村的学生由于普遍受地域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基础不是很好,大多处于三甲或三乙水平,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认真、自觉,但对学习的期望值较低,只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完成学分或者达到毕业所要求的PSC等级(中文师范生为二甲,非师范生为二乙)即可。而来自北方的学生和一部分来自南方城市的学生普通话较好,入学时普通话水平大多已经可以达到二乙,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二甲。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相对模糊,普遍认为普通话课程可学可不学,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值较高,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不仅要达到毕业所要求的PSC等级,还希望能取得一乙,甚至一甲证书。
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我们作了如下考虑: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摸底测试,将学生按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按不同等级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分级教学”。高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当于二乙的高分阶段(85分以上),语音基础较好,语音错误不多,主要表现为语音缺陷,此班有学生38人。中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当于二乙的低分阶段(80~85分),有方音,但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有学生142人。初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在三甲或三乙阶段,方音较重,语音基础薄弱,有学生72人。其中,中级班和初级班学生由于较多,我们分别分成两个班上课。
课程结束后,在PSC前夕开设强化辅导班,按语言、方言差异进行合理分流与科学组合,分类分班,如壮语班(28人)、瑶语班(8人)、北方方言班(45人)、粤方言班(62人)、客家方言班(38人)、西南官话班(32人)、湘方言班(12人)、其他方言班(27人),进行“分类辅导”。之所以实行分类辅导,是因为双语双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时会出现不同的中介语即地方普通话,这些地方普通话能清晰地显示民族区域和方言区域的人们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典型错误,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对改变学生的语音面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级教学、分类辅导”均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四、学习环境与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环境的分析要考虑实施教学的学习系统:学习者、教学材料、教师、教学设备与器材、教学组织以等。对于实验班的学习环境,我们作了如下考虑:教学材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现有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另一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随时进行选编;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接收能力较强、普通话口语水平高的教师,其中高级班的教师要求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级班和初级班要求是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PSC测前辅导班的教师还要求对学生的母语或母方言系统及其对普通话的迁移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为保证教学过程高效率,信息量大,训练材料丰富、形象、生动,全程配备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下的普通话教学;教学组织严密,教师在教学实验组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普”的大环境和学校“推普”的小环境,通过普通话实践课程和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在学习者身上产生效果的预先估计和设定,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一个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经过对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实验班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体现有限性和特定性原则,分层级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各层级的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总目标——能熟练地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我们将此概括为“分层达标”,即在前面分级教学和分类辅导的基础上,结合PSC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差异,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各自的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考级过关率,培养一些普通话精英分子。具体操作如下: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确定的教学终极目标分别是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阶段目标分别是二级甲等、二级乙等的高分(85分以上)、二级乙等或三级甲等的高分(75分以上)。三类班级可根据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级别滚动调整,达到阶段目标的,可继续留在原来教学班学习;如果超过阶段目标而达到高一层级的阶段目标的,可升入高一层级的教学班;如果未能达到阶段目标的,要降到低一层级的教学班学习。学期授课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母语或母方言背景参加在PSC前夕举办的“分类辅导”培训,朝终极目标进发。已通过相应等级的学生,如果有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愿望,可申请继续参加相应等级的普通话课程班学习。高级班的学生则可申请选修我们专门为普通话精英分子开设的普通话高级应用课程,如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演讲与口才、辩论与口才、实用口才艺术、公关语言艺术、职业口语实训等。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且这种层次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减少学生报考PSC的盲目性,大大减少测试的工作量,缓解测试的压力。这样,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能接受到不间断的普通话全程教育,达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师要利用目标指导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引学生学习。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音的规范: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二是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三是普通话口语的应用:朗读、说话。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讲解普通话知识,尽可能做到形象、具体。给学生提供各种丰富有趣的普通话训练材料和视听资料,如绕口令、相声、小品、诗歌、散文、经典的演讲词、辩论词、主持词,以及相应的名家朗诵、演讲、主持的视听资料等,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模仿,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
2.普通话实践课。充分利用国家、地区、学校大力“推普”的有利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市语委办和学校语委办、演讲协会、朗诵协会、辩论协会等各类组织举办的各种普通话比赛活动。如每年十月左右举行的“推普周”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教研室举行的“啄木鸟”行动,到大街小巷去寻找各种不规范语言和文字并进行媒体曝光;每年国家语委举办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我们先在学校进行比赛,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广西赛区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我校中文系大学生辩论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体验普通话的美感。
3.一对一个别辅导。个别化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实行自我调节,增强个人领悟能力,把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内化,调整教学以满足个体需要。除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课外主要针对要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的学生精英进行,实现“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有机结合。
4.PSC测前辅导。包括测试流程、评分细则、应试技巧的讲解和介绍,对具有不同母语、母方言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音强化训练。
(二)教学内容
本模式的教学内容分三个方面:普通话知识与正音训练;普通话在口语中的应用;PSC前的强化辅导。由于实施“分级教学”,实验班分成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班上课,因此不同等级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有所差别。高级班突出语流教学,忽略音素教学。教师略讲或不讲普通话知识的内容,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寻找语音缺陷,纠正个别难点音,重点放在语流音变训练、语调操练和语感的模仿与把握上。在教学中增加语调教学内容,包括句调、重音、节奏、停顿、语气等,并将之放在语流音变教学之后和朗读、说话教学之前,这是由于语流音变是语调操练的基础,语调操练又是朗读和说话训练的基础,可以说是音素教学完全向语流教学过渡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流教学的开端。这样安排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忽视语调教学和训练的弊端。除了朗读、说话等一般性的口语项目的训练之外,增加朗诵、演讲、辩论等高级口语训练项目,强化普通话在各种口语表达中的应用训练。训练的着眼点放在“优化”二字上,也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优美动听,努力向标准普通话——一级乙等靠拢。
中级班教学将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流音变的训练上,加大语流音变的训练力度,适当进行语调的教学和操练,只开展朗读、说话等一般性的口语项目的训练。中级班教学要把“提高”作为着眼点,抓住“提高”二字,才有可能实现动态性变化,逐步提高中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使他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初级班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学困难大,是普通话教学的重中之重。初级班教学尤其要讲究教学步骤的层级性,首先从音素教学入手,然后逐渐过渡到语流训练。字音是话语的细胞,是教学的基础,应把音节作为基本教学单位,遵循由基础到运用,由单项到复合的排列顺序,经过词语、语段的训练最后达到语篇(朗读、说话)的训练阶段。同时要特别注意这一层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注重鼓励他们多说普通话,少说方言,激发他们说普通话的兴趣,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总之,夯实基础,养成习惯,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是初级班的主要目标。
在PSC前夕开设强化辅导班,进行分类辅导和应试技巧指导,是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辅导内容除了讲解测试流程、评分细则、应试技巧,还对具有不同母语、母方言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音强化训练,对症下药,以克服母语和母方言对他们普通话的负迁移。教师要以不同母语和母方言背景学生的日常口语为研究对象,以PSC的录音档案为研究材料,考察各种地方普通话的不同表征,探寻其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找出影响这部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针对不同的辅导班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地方普通话的共性寻求自己语音中存在的问题,并比照普通话语音,找出对应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同一辅导班中凸显的共性问题,一定要讲清练透。分类辅导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各种语言和方言及其中介语的研究开设不同的考前辅导班,让“研”有专长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强化辅导。
授课是“分级教学、分类辅导”较难操作的环节,既要教同一教材的内容,还要顾及三个层级的异步施教;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高、中、初三个层级的“分”。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方案必须能够检验出目标是否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是以学为主;教学评价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教学评价方法是考察学习者是否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学习,学习能力如何。
本模式的评价方式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观念,实行综合性评价,不是简单地依靠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最后得到的学习评价在以下基础上形成:日常出勤情况(10%)、课堂学习情况(20%)、普通话实践成绩(20%)、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各占25%)。普通话实践成绩根据学生平时参与的各种普通话实践活动或比赛情况来评价,期中期末测试参照PSC进行。教师根据这几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七、本实验的教学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分级教学、分类辅导、分层达标”的普通话教学模式初见成效。分级教学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均有收获,分类辅导既可以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得到专门的正音辅导,同时可兼顾全体学生。笔者对2007级高级、中级、初级学生的第一次PSC成绩分别进行了统计,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高级和中级班的PSC成绩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阶段目标(高、中级班的阶段目标分别是二甲、二乙的高分),虽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分别是一乙、二甲),但教学效果显著,成绩喜人,如中级班大多数学生(71.8%)已经完成终极目标,高级班有8人(21.1%)完成终极目标,达到一乙水平,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况且这是学生第一次参加PSC的成绩,在毕业前还有机会再去参加测试,还有时间去争取更高的等级。令人遗憾的是初级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基本上达到了阶段目标(二乙或三甲的高分),100%的学生达到三甲的高分以上,彻底消除了三乙,但仅有一半的学生(二乙占41.7%,二甲占8.3%,共50%)完成终极目标(二乙)。据任课教师分析,初级班学生普通话水平差异较大,摸底测试成绩从60多分到70多分都有,个别甚至不到印分,方音色彩浓厚,存在方音的“化石化”现象,纠音极为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太明显,建议还可对初级班进行细分。鉴于此,我们将在以后“分级教学”中进行适当调整。
对2007级各班级学生的PSC成绩进行的比较是一种横向比较,为了进一步观察实验班的教学效果,笔者还将2007级(实验班)学生的PSC成绩跟2005级、2006级分别进行了纵向比较,统计数据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2007级(实验班)PSC成绩为三甲的学生比例(14.3%)同2005级(15.5%)、2006级(14.1%)的差不多,但二甲的比例明显增多,达到54.7%,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达到二甲水平,二乙的比例则大幅下降。而2005级和2006级学生二甲的比例分别只有28.8%和24.4%,多数学生处于二乙水平。这说明实验班的教学突破了往届学生多数处于二乙水平的瓶颈,多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从二乙提高到二甲,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7级(实验班)有8个学生达到一乙水平,虽然所占比例只有3.2%,但相对于前两个年级来说,已经相当不简单了(尽管2005级也有一个学生达到一乙水平,但比例仅为0.3%,而2006级没有),这直接体现了新模式实施精英教育的效果。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PSC成绩来看,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八、结论
一、组织管理到位,建立有效机制
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师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学校每年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教育法》、《教师法》中有关内容,认真学习上级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文件精神,专项研究布置工作任务,做到“三纳入一渗透”:即纳入到学校常规管理、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纳入培养目标,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活动之中;体现了“六到位”:即明确思想,意识到位;营造环境,宣传到位;提高素质,培训到位;教育教学,力度到位;开展活动,落实到位;档案工作,管理到位。目前,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会议和集体活动中都能够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通过语言文字工作的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1.健全领导机构,提高规范意识
为建立、完善学校语言文字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工作机制,提高全校师生用语用字的规范意识,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业务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教科室主导,级部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领导和管理全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每年初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并做好记录,年终做好总结。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有关方案、措施的制定和完善,设立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了解调研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做到了远有蓝图,近有目标,上有领导,下有分工,前有方案,后有总结,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落实规章制度,坚持规章管理
创建活动中,我校积极探索,把语言文字工作与常规管理相结合,把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落实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着重建立健全了普通话推广和规范用字制度,确保普通话在校园的推广使用和校园规范用字,使全校师生在讲普通话、用规范字方面有规可依。为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把“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纳入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实行专项考核之中。将教师普通话测试成绩与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情况作为业务考核的条件。规定达不到二级甲等的教师不能参加市级以上评优课等教学活动;语文教师达不到二级甲等,非语文教师达不到二级乙等的不准许申报各级评优选先活动,不准许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另外,我校严把教师入校关,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列入录用教师的条件之一,学校调入、聘任的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所任学科的相应水平。目前,学校已形成人人愿说普通话、人人都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3.建立语言文字督查制,做好行为监督
为搞好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我们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每班两名学生组成的语言文字监督小组,建立了语言文字督查制度。聘任了一批有责任心、具有一定语言文字水平的教师和学生为语言文字“督查员”,明确了语言文字督查员的职责。督查员负责监督学校和班级的语言文字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学校的各种公文、试卷等文字材料,监督全体师生的普通话和规范用字情况,监督教师课上、课下交谈用语等,将所查结果记入常规检查档案,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督查员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有关情况。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督查员协助教科室开展随堂听课、说课、业务学习、演讲比赛、教师素质比赛、评教等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课内外用语、板书、教案、论文、布置批改作业等),约束教师言行,督促教师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并将评比结果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之中,作为教师年终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每学年末我们还定期开展语言文字督查员评优活动,充分发挥督查员的作用,使语言文字工作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育人环境
为了培养全体师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深入持久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我校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环境,有力地的推进了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1.创设校园氛围
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在教学楼张贴标语,门厅、楼梯、走廊、宣传橱窗等公共场所都设有“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等警示语,时时刻刻提醒师生要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各班的黑板报每期都有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推普角”,向学生介绍语言文字的有关基础知识,成为正确的语言文字样板,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校园语言氛围。其次,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定期对学生进行“推普”讲座,总结“推普”活动情况。第三,学校通过各种会议,班级利用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第四,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普通话问卷,让家长了解、配合、支持此项工作,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文字环境和氛围,以此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目前,学校人人讲普通话的氛围已经形成,教师、学生的普通话意识不断增强。
2.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字进课堂
为使普通话深入人心,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使广大师生都写规范字,我们印制了相关材料,分发给全校师生,在全校所有班级进行推广。把国家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及普通话语音校正等相关知识编写成师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载体形式,使大家更易接受。全校师生通过共同学习、交流、朗读、背诵,提高了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校园里掀起了“爱祖国、爱母语、爱汉字、爱家乡、齐推普”的热潮。学生们将材料带回家中,告知家人,推向社会,从而真正实现了小手拉大手,将语言文字工作推向全社会的目标。
3.坚持“国旗下讲话”制度
几年来,我校每周一早晨举行升旗仪式,根据计划安排,由教师、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话、致辞,并将讲话稿存档。通过升旗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旗下讲话为学生培养热爱祖国及祖国语言,认真讲好普通话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一活动成为学校宣传、训练普通话,抓好语言文字工作的又一个练兵场。
4.开展推普宣传活动
每年的推普周,我们都认真制定活动方案,每一项活动都具体到每一个处室和人员。在抓好校内宣传的同时,我们坚持走向社会,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在学校大门口设立咨询点,向群众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普通话演讲和规范字书写比赛,尤其是在今年的推普周活动中,有效的推进了我校的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工作,在校内掀起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热潮。
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全员参与的“评教评学”活动,不仅本校教师参加听课评课,还邀请家长参加,我们把“说普通话,用规范字”作为重要的一条评价标准;同时,每学期还进行一次教案、作业大展评,每次评价的结果,都要计入教师的考核,和评模、晋级挂钩。每学年都组织一次师生普通话演讲、讲故事、书法比赛活动,对优胜者都要进行表彰奖励,把表彰结果纳入教师、学生的年度考核中,作为评优、评先、晋级的依据之一。这些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强化培训措施,抓好过程管理
加强培训,是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设有教师培训、学生培训两个组织机构。教师培训由六位取得普通话二级甲等资格的督查员负责,各年级组、各处室均有一名督查员负责业余指导与日常监督。学生培训由各班语文教师共同负责,各年级各班均有两名学生督查员负责本班学生课余时间的日常辅导和监督。
1.教师培训。学校把教师语言文字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的培训做到了内容设置多样化、科学化、层次化,培训方式做到了互动化、情境化。培训内容既有纠正错音、发音技巧、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文章赏读,又有师生日常规范用语、高平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等。在培训人员的安排上,我们坚持以年级组为单位,主要通过一定语言情境的创设,营造对话交流的氛围,积极展开互动,逐步提高每位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2.学生培训。采取集体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以年级为单位,每月集中培训一次;分散培训以班级为单位,每天利用晨读时间,中午预备铃前15分钟,由各班语文教师负责培训。培训内容以学生阅读教材、古诗文诵读及学校印发的培训资料为主要内容。学生写字指导与活动课相结合,每周学校都安排了写字课,由各班语文老师随机辅导。学生在书写、欣赏、体验的同时,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并养成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行为习惯。
四、发挥学校优势,实现双向整合
1.语言文字规范化同信息技术的整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我校已由单一的课堂教学传授,进入到多媒体、网络化的现代教育技术阶段。学校已实现了每个老师都有办公电脑,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中,我校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注重语言文字规范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在拼音、识字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利用多媒体网络的有利条件,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交互性等特点进行拼音和识字教学。学校在各年级中开展了多媒体电子备课的实验,要求教师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进行广泛的实践研究,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和使用。目前,全校教师都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90%的教师学会了制作课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语言文字与校本特色相结合
我校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以学生的需要、兴趣为出发点,开发实施了多种校本课程。我们把“经典诗文诵读”做为校本课程,编写成册,读写结合,提高了师生对经典诗文熟练程度和汉字书写规范养成。通过不同年级选用不同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对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情感,发挥其对少年儿童文化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通过学校整体部署,各班制定读书计划,全方位的开展了读书活动。学生在读诗诵文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母语的感情,校园处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我们通过下午上课预备铃前15分钟古诗经典诵读与演讲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普通话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开展特色写作活动,汇集了学生的优秀习作。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和实践能力。
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对照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要求和评估标准,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档案资料还不够完善、丰富,不少活动开展以后资料收集还不够及时、完整。学校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科研工作还需要更有针对性。另外,学校测试员数量还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采取以下对策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活动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专人专管,有序整理,做到完整、有序、美观。进一步加强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积极参加上级语委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增加学校普通话测试员数量,带动全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有效开展。
七、今后奋斗目标
1.进一步提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抓实平时,着眼普及,重在提高。
2.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