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读心术与心理学

读心术与心理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7 09:39: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读心术与心理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读心术与心理学

篇(1)

1、《人性的弱点》、《被讨厌的勇气》、《FBI教你读心术》。

2、《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西方世界最持久的人文畅销书。无数读者通过阅读和实践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不仅走出困境,有的还成为世人仰慕的杰出人士。只要不断研读本书,相信你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无穷潜力,创造辉煌的人生。

3、《被讨厌的勇气》是201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该书讲述了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4、《FBI教你读心术》皆以科学事实与实际试验结果为基础,而非个人意见或臆测——撷取自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犯罪学、传播学及人类学的最新发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穆婷婷:喜欢浪漫和悠闲惬意的生活方式

穆婷婷:演员,主要作品有《楚留香传奇》《深宫谍影》《步步惊心》《孔雀翎》等

推荐一部电影

丹泽尔华盛顿的《迫在眉梢》,他是我非常喜欢的黑人演员,这部电影很让我感动,泪水会情不自禁的落下,感觉父爱真的非常伟大。

最享受的午后时光

在家的时候会一边看美剧,一边喝咖啡或者普洱茶。闲暇的时候会在咖啡厅里一边喝玫瑰花茶,一边看时尚杂志。

最不可或缺的时尚单品

包包,不同的衣服搭配不同的包包,大小颜色各异。最喜欢的配饰是围巾。

最向往的城市

想去洛杉矶,身为演艺圈的工作者最想看看好莱坞的工作状况,或者去巴厘岛,沙滩海洋,浪漫和悠闲惬意的生活方式。

最喜欢的明星

喜欢周迅、舒淇,她们都是非常有个性的演员,而且很会演戏,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推荐一本书

《FBI》会教大家读心术,我很喜欢心理学,这本书研究非常细致,也特别适用,我觉得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多一些心理学的支持,对于交往、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最喜欢的一档节目

我喜欢看央视13频道的新闻节目,让我了解现在的世界。

推荐一款护肤品

很喜欢兰蔻的粉水,香味十足,而且非常滋润。

最喜欢的服装

钟爱牛仔裤,家里有各种款式的牛仔裤,各种颜色,牛仔裤让我觉得自己活力十足。

谢君豪:以舒适为主,与品牌无关

谢君豪:香港演员,主要作品有《医者仁心》《护国军魂传奇》《长恨歌》《南海十三郎》等

推荐一部电影

《教父》系列。除了影片本身非常精彩,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都具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一种全新表演方式的先河,非常值得品味。

最享受的午后时光

午后最享受的肯定是睡觉!难得休息嘛。

在咖啡厅里

咖啡厅一般都是喝咖啡、谈事情,偶尔也会一个人看看书、上上网,权当消遣。

最不可或缺的时尚单品

平时都在拍戏,时尚产品用的并不多,如果数码产品也算的话,手机肯定不能少。配饰一般都比较随缘,看需要出席的场合或者直接看心情而定,没有刻意喜欢什么。

最向往的城市

向往的城市挺多的,北京、纽约、伦敦、莫斯科、巴黎、福罗伦斯等等,很多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记忆最深的旅游

是在中学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去离岛游玩,烧烤、游泳都非常开心。

最喜欢的明星

《教父》系列电影中的主演。

推荐一本书

很多书都值得一读,如果说用来休闲放松的,我比较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灌篮高手》的漫画,充满回忆也乐趣十足。

推荐一款护肤品

肥皂。天然、好用、经济、实惠。哈哈。

篇(3)

1、我有“创新精神”吗?

任务:拿出一张白纸,根据下面的形状,画出相对应的东西。

结果A.你将所有形状都画成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比如说一个房子或一张脸。

结果B.有一个以上的图形,你联想到了真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龙。

结果C.你把几个图形拼在一起联想,比如一个拖着长方形车厢的圆形火车头。

分析A.比起创意,你更爱安全感

你比较喜欢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一起,即使几样工作一同对付,你也能很快地对每件事形成一个大致的想法。面对挑战时,你更偏向于选择一条安全性较高、确定性较强的道路,这样你会比较有安全感。

完善措施:不要总是那么保守,一些新鲜事物也能给你带来幸运,对于别人提出的一些陌生建议,或是一些看起来明显有些疯狂的想法不要立刻舍弃,试着在这其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你的生活会更丰富!

分析B.你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

你有非常出包的自我风格,在工作中也能够想出富有创造力的方案。无论在工作还是在业余时间,没有经历过的新鲜事物对你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完善措施:当你面对问题时,不妨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局外人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当问题必须被解决时,我能够做些什么?

分析C.你有艺术家气息

你拥有很出色的创造力,很有艺术气质,同时富有冒险实验精神。你热爱新的经历,面对同一个问题,你的潜意识会给出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有时候也因为想法太多而浪费精力和时间。

完善措施:想更快实现自己的计划,就不要总停留在光想不做的环节,尽快确定一种想法,然后立即开始实施,第一步最重要。

2、我是“想太多”,还是“粗线条”?

任务:观察上面这张照片,想想接下来这对情侣会发生什么事?

结果A.分别场景。两个人都希望在分离之前好好地感受对方。

结果B.图中的女人非常幸福,因为她有个能给她坚实肩膀依靠的伴侣。

结果C.双方都在享受内心紧密相连的幸福感,以及思想上的共同感。

分析A.你经常“想太多”

你的感情丰富,遇到困难时不容易找到感情平衡,简单来说有时你会想太多。

完善措施:在问题出现时,你最需要的是相信自己,然后冷静考虑,找出问题中积极的方面。同时别忘了身边的朋友们,她们可以让你轻松不少。

分析B.你正处于最佳平衡状态

你的性格是敏感和坚强混合的类型。有时候你也会希望有人能为你承担困难。

完善措施:回想一下你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功,能让有些低落的情绪恢复。

分析C.你是“单细胞动物”

你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看问题有些简单,所以才能无忧无虑。

完善措施:在面对问题时,多听别人的意见会对你的决定更有帮助。站住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会让你和别人的合作更密切。

3、我离“交际天后”有多远?

任务:按照第一感觉,画一个有花朵、花茎和根部的花。

结果A.你画的花朵部分很大,花瓣很华丽,感觉很愉悦。花茎和根部较粗、有力。

结果B.你的花朵、花茎和根部都差不多大小,整体平衡。

结果C.你的花朵比较小,根部和化茎很细。

分析A.你是天生的“交际天后”

你喜欢跟人接触,有广泛的人际关系,思维十分活跃。就算哪天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朋友们也会帮助你恢复好心情。

完善措施:偶尔要注意不要过于张扬,要给别人留出表现空间!

分析B.你的社交网络已初步建立

你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人十分热情真诚。朋友们都会觉得你很友善,很好沟通。

完善措施:有时候你可以多表达自己需要些什么,弄清楚自己真正的愿望,然后大声地说出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很容易被别人影响。

分析C.你的交际能力“待开发”

即使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你也很拘谨,更愿意在一边观察而不是参与其中。有活动时也倾向于参与而非组织活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你觉得很开心,因为你几乎不会主动寻求外界的活动。

完善措施:遇到困难时,你会发现自己的社会关系过少。不要只埋头于自己的内心,多和朋友出去,并结交新朋友,他们会是你的幸运符。

4、话说我这人,

靠谱不靠谱?

任务:从迷宫的入口处画线一直到中心的目标点。

结果A.几乎没有画出旁边的线。

结果B.只画出线了1到2次。

结果C.经常画出线。

分析A.你相当靠谱!

你喜欢担负责任,严谨并且考虑周全。

完善措施:有时你需要控制一下自己,告诉自己今天只要做到70%完美就可以了,不要总把神经绷得很紧,放松一下会更好!

分析B.你比较靠谱

你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不过有时候有些马虎,会忽略一些小细节。完善措施:面对压力时,可以先问自己,这项工作为什么对我来说很重要?这会帮你找到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然后找到第一步的着手点。

分析C.跳跃思维让你不太靠谱

你的兴趣经常变来变去,责任感也一样,会随着心情忽有忽无。

完善措施:在面对复杂工作时,先把要做的事列一张清单。如果想要锻炼自己严谨负责的态度,组织一场大型活动是最好的选择,可以从朋友生日开始策划执行!

5、我会“读心术”吗?

任务:观察上面的6组眼睛,将它们可能表达的情绪编号填入下面的空格中。然后确认答对了多少。(正确答案在右下角)

生气____受伤害____

惊吓____调情____

惊讶____幸福____

结果A.6组全部答对

结果B.答对4-5组

结果C.答对1-3组

分析A.你的“读心术”:100分

你有正确地感知他人情绪的本领,并且会在言语举止中时刻注意,不想因为自己的举止而给别人带去负面的情绪,但通常因为太照顾别人,而往往会忽视了自己。

完善措施: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想想,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自我一点,你会比现在更轻松。

分析B.你的“读心术”有待加强

你对别人的想法有一定的感知度,也能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行且乐于助人。但也许有时感知的正确度会出现一些偏差。

完善措施:更多地在交流过程中关注对方的肢体语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对方的表情,这样你的直觉会更敏锐,渐渐让你成为一个“读心”高手。

分析C.你对“读心术”不感兴趣

你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喜欢通过分析他人的话语、动作来判断一个人,但对别人的情绪却没什么兴趣。你需要更多地注意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变化,过于理性会让人觉得你有些不近人情,或者冷漠。

完善措施:在与朋友、恋人的相处中,当你感到不确定时,你也可以直接问:“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许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也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

Tips:生活需要一些“小改变”

篇(4)

动不动就自以为看透了另一半,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另一半,动不动就后悔……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固有的错误思维模式。

“听你这语气,就知道你根本不在乎我!”

“要么过要么离,你看着办!”

“你真是个窝囊废!”

“真后悔嫁给你!”

“都是你的错!”

这些话耳熟吗?这些话常说吗?不要以为这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如果这是你的口头禅,那么就要注意了,你可能被某些固定思维给限制住了。

在婚姻中,有的人会无意识地按照一些限制性思维出牌,结果让夫妻间的矛盾愈来愈深。唯有摆脱这些思维的限制,你才可能找到让婚姻幸福的方法。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婚姻里哪些思维限制了你的幸福?

婚姻里,总有人觉得,自己就是另一半肚里的蛔虫,无论对方在想什么,他们只需略施读心术,通过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洞察一切,并热衷于以此来和对方对质。当对方否认时,他们还不以为然:“我还不知道你?狡辩什么啊!”

为了证明自己,他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自以为是地读着另一半的心。而另一半就像被时刻监视一样透不过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只能越来越压抑自己,不敢再轻易表露什么。可即便是沉默,他们也能读出很多信息来。更可怕的是,如果伴侣也认可这样的思考模式,两个人就会互相猜忌,越走越远。

情景1:陆婷约了老公陪她去见朋友,结果刚要出门,老公却说肚子不舒服。陆婷一听就急了:“早不疼晚不疼,一出门就肚子疼?你就是不想去,你心里根本就没我!”可老公一脸委屈: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啊!

情景2:宋哲迷上了心理学,老婆不想做家务,他说:“你是不是想以此来获得我的关注?”“什么鬼?我就是犯懒而已啊!”俩人闹别扭,老婆要动手,他说:“小时候是不是你爸打过你?别担心,我会用爱包容你的一切!”“谁要你包容啊!你爸才家暴呢,你们全家都家暴!”

情景3:苏澜长相一般,却嫁了个大帅哥。婚礼上,朋友开玩笑:“帅哥很危险,你可得看紧喽!”一次,老公和一个美女多说了几句,苏澜就闹开了,“你觉得我没她漂亮,后悔娶了我是不是?我就知道你一直都嫌弃我!”

限制性思维从哪儿来

所谓读心术,其实是我们先凭经验对对方的行为做出结论性预测,比如“你不够爱我”,然后再去搜集证据的过程。很多时候不是伴侣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将内心的想法投射到了伴侣身上,聚焦于对方做出的一些符合我们认定的行为,而忽略了其他客观信息。陆婷觉得老公不在乎自己,所以认定肚子疼是假,不想去是真;苏澜觉得自己配不上老公,所以老公会嫌弃自己,而和美女聊天就是证据。

不难发现,擅长读心术的人很喜欢关注负面信息。一个人在关系中自我评价很低,就会更愿意关注那些表明自己不够资格、不受欢迎的事件,希望被拒绝时,自己不会太痛苦。老公喜欢和美女聊天,所以守不住他很正常。一个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就会主动搜集对方不够好的证据,以此督促对方对自己更好一些。就像宋哲试图寻找妻子的不完美,其实是希望她能够更加依赖自己。可见,爱用读心术的人大多是为了填补自己的缺失,避免失望,从而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摆脱思维限制这样做

想要摆脱读心术的困扰,需要在内心中展开一场辩论:那么轻易地给对方下定论,可否检查过证据?当你认定“TA不够爱我”,抛开眼前那些能够想到的、令人明显不安的因素,比如丈夫不能按时出发,丈夫和美女说话,你可以逆向思考:相处这么久,TA做了哪些事可以证明TA是爱我的?就算TA忽视了我,但依然做过很多温暖的事,所以这个定论是不是太过偏颇?当你重新衡量这些证据的分量、引导自己去搜集正面信息时,其实是对关系做了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梳理。

当内心中正性的、温暖的感受被唤起,你会看到自己的不理智,进而调整自己的偏差行为。然后,试着扩大视角、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TA对这件事也是同样的看法吗?TA也和我一样这么关注细节吗?反复推敲后,你会发现,很多你认定的东西开始松动了。

当然,很多时候,“读心术”是一种情绪化的推理,“我知道自己是不理智的,但我就是会这么想!”这时,你需要自我觉察:为何我会经常这么想?把自己内心的缺失和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推测结合起来,找到自己的需要,把注意力从“读对方的内心”转到“满足自己的需要”上面。透过宋哲对妻子内心的解读,不难发现,他其实是在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期待,而这一点其实是需要伴侣配合的,所以,不妨直接沟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有建设性的互动远胜过虚无的猜忌,更有利于亲密关系的良性发展。

婚姻里,总有人喜欢擅自给对方贴标签:“你就是这么个人!”“你这个人就那样!”而且,这些标签大多是负面的,比如懒、不上进等,他们以为这样可以提醒伴侣,敦促其改正,但往往适得其反。对方可能因为被误解而感到委屈,导致改变的动力不足;也可能因为不停地被强调这种不足,而没有机会改变;更有甚者会因此破罐子破摔,“既然你认定我是这样的人,那我就做给你看!”结果,标签贴了一个又一个,彼此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来辩论,更增加了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情景1:入职5年,其他同事不是跳槽就是升职了,唯独龙泽还在原地踏步,安然自得。为此,妻子直骂他:“没出息!”每次吵架,她都会拿“没出息”说事儿。有一次,龙泽觉得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想在微商上有所作为,可他还没说就被妻子打击了:“拉倒吧,就你那没出息的样儿不赔钱就阿弥陀佛了!”

情景2:方婷有点儿懒,每次老公看见家里乱糟糟的都会大发雷霆,“你怎么这么懒!”方婷承认,有时候的确是犯懒,可有时候就是太累太忙了,每当这时,她就会觉得很委屈。为此,两人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情景3:刚结婚时,黎阳总爱说“我妈说”,为此,紫苑认定他是个“妈宝男”。结婚久了,两人商量事情,要是黎阳没想法,她就说:“妈宝男都这样!”要是黎阳有想法,她就说:“不用说这是意思!”总之,不管黎阳怎么做,始终都摘不了“妈宝男”的帽子。

限制性思维从哪儿来

什么是贴标签呢?就是用一两个特点概括一个人的全部,给伴侣的一些失误或者小缺点下定义,用“懒骨头”“妈宝男”等负面词汇去评价对方。有些人这么做是因为不能忍受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对人际关系不够自信。他们需要一种快速的方式去了解对方,而贴标签正合其意,让他们找到了一种安全的控制感。老公是个妈宝男,所以,无须听他的任何意见,我来做主就好了。

有些人则是因为自己应对生活困境的方式比较单一,喜欢归因,而且他们必须有确定的因果定论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他们不会变通,不懂得和伴侣分担,更不会激励伴侣,只希望用一张负面的标签来缓解内心的郁闷。就像家里七零八落的让自己感觉很不好,而归因到妻子懒没收拾,把责任推到她身上,自己会舒服些。

摆脱思维限制这样做

想要摆脱贴标签的简单思维,必须认识到一件事:行为和人是不同的。一个人可以做出好的行为,也有可能做出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都无法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所以,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一个人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全面的。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才会在伴侣做出一些我们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行为时,有意识地将这些行为“隔离”。然后,为伴侣的不当行为找一些合理的、更贴近事实状况的解释。比如龙泽的妻子如果能够跳出“他没出息”的定论,将想法改成“他总是在想方设法改变目前的状态”这类更有建设性的想法,就会看到更积极的一面,避免掉入贴标签的陷阱。

如果你已经给伴侣贴了标签,怎么办?没关系,从现在开始,寻找一些“例外”。暂且忽略伴侣的标签化行为,尽管那是TA大部分的行为模式,当TA做得和以往不同时,立刻表达惊喜和感谢。妻子懒,你可以在她做家务时说:“你辛苦啦!”老公没主见,在他表现出果断的一面时肯定他:“这次你选的地方特别好,下次还得靠你呀!”正向的鼓励和赞赏能够帮助伴侣对自己形成全新的认识,也能激励他们做出更多的良,所谓的标签也会渐渐地消失不见。

婚姻里,总有人持有二元对立思维,觉得很多人和事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丈夫不是好男人就是坏男人,妻子不是好女人就是坏女人。两个人有一点儿小矛盾,明明没有那么严重,明明还有很大的商量余地,可在他们看来,只有离婚和不离婚两个选择。因为没有中间地带,所以,他们在解决和处理矛盾时,就会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结果往往就是非死即伤或是两败俱伤。但是,这么做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会让自己很痛苦。

情景1: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郑洁和婆婆发生了争执,丈夫周洲夹在中间很为难。本以为郑洁会先退让,毕竟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可谁知,郑洁很坚持,老人家一气之下病倒了。在这之前,周洲一直觉得郑洁是个非常好的女人,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值得相守一生。可如今,她却做了这样狠心的事,让他觉得她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女人,没法继续生活了。于是,他提出了离婚。

情景2:在苏眉不知情的情况下,胡磊给自己父母打了2000块住院费。苏眉很恼火:“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瞒着我?”“之前你和我妈有点儿不愉快,我怕你不同意。”“那你就能瞒着我了吗?”“当时情况紧急,事后我就立刻告诉你了呀。”“晚了!这日子没法过了,离婚!我最讨厌撒谎了,不能原谅!”这可把胡磊吓坏了:“就这一次,也不是什么大事。”苏眉很决绝:“有什么可商量的,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

限制性思维从哪儿来

通常,非黑即白的思维不会独立存在,总是和“情绪化”“夸大”等思维特点一同作用于某件事情。所以,非黑即白的思维往往引发一连串的情绪反应。痛苦的事情变得更痛苦,悲伤也会被加倍。

喜欢用非黑即白的视角看待问题的人大都拥有一个“分裂样”的自我意识。他们对于自身的看法也是游走在自卑与自傲、独立与依赖、被爱与不被爱等种种对立的情绪边缘,对外界的完美化、绝对化的要求,只是他们内在心理状态的一种反应而已。就像2000块钱的住院费之所以成为分手的导火索,因为这触动了苏眉 “不能接受撒谎”的心理开关。

此外,有这样要求的人多数也被这样要求过,即他们曾经或正在处于一种矛盾的评价体系中。在这个评价体系中,人们不是根据行为做出判断,而是根据当时的情绪做出选择。有时候,这种情绪毫无道理可言,这就是为什么周洲会因为一次争执彻底改变对郑洁的看法。问题不是出在郑洁身上,很有可能是周洲对这样的判断标准很熟悉,信手拈来用在了妻子身上而已。

摆脱思维限制这样做

想要解决非黑即白的限制性思维,就要为事情的处理创造出第三种、第四种甚至是第五种选择的可能性,而不是在一个立场上陷入僵局。比如关于不是好女人就是坏女人的极端判断,还有这样的可能性:“我不会按照好女人的标准去要求你,也不会按照坏女人的标准去对待你,我只是很想和你一起化解掉教育中的矛盾,缓解你和我妈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确定自己能找到这些可能性,那么,你可以试着检查一下即将实施的行为,比如离婚会带来的益处和需要付出的代价,然后再来思考该做出怎样的决定。试着问自己:“有什么方法能够避免我做傻事吗?”“如果想要避免离婚,我怎样想这件事才更合理?”用这种逆向思维,来调整自己此时此刻的看法。人们都会趋利避害地做出对自己有益的选择,所以这会帮你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当然,情绪激动时,你可能更容易认为某种极度悲观的看法是正确的,会以压倒性的证据驳斥另外的所有可能。这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使自己冷静下来,而不是在冲动的状态下匆忙做出判断。记住,想不到其他可能的时候,就证明自己不够冷静。先冷静下来,再做判断!

婚姻里,总有人习惯性地指责另一半。只要一有问题,他们就会自动把自己择出去,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对方。“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我才不会……”这些人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全部寄托在了另一半身上,认为只要对方改变了,自己的状态就会变好;只有对方不犯错了,自己的婚姻才会幸福。

为此,他们不停地给另一半提要求,试图改造另一半。当对方无法达成自己的要求时,他们就陷入对另一半的指责和控诉中,为自己感到委屈和不值。在这样的指责中,另一半会倍感压力,要么反抗要么逃离,为此出轨或离婚的也大有人在。而指责的那一方因为不懂得反思,即便换个人换个婚姻,依然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很难获得幸福。

情景1:客厅有点儿乱,张赫说道:“咱们不是说好了吗,我负责拖地,你负责拾掇。”陈芬很不爽:“你还好意思说,要不是你非要弄什么家务规定,至于两人都不管吗?”“是你嫌咱俩分工不明确非让我弄个制度的呀!”陈芬并不否认:“是我说的,那还不是因为你不爱做家务吗?”几个回合下来,张赫决定闭嘴了,因为无论如何,妻子都认为是他的错。

情景2:丽娜的老公出轨了,她哭成了泪人儿:“自从嫁给你,我就没过一天好日子,挣那么点儿钱,没有大房子,也没有好车子。这也就算了,我从没跟你计较过,现在你竟然还背着我出轨,良心都被狗吃了吗?”丽娜毅然离了婚,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走不出来,每每提到这段婚姻,她都会抱怨:“我这辈子算是被他毁了,我所有的不幸都是拜他所赐!”

情景3:郑洁被班主任叫去开小会了,因为儿子这次考得一塌糊涂。回家后,郑洁先把儿子训了一通,然后就和老公争执起来。“都是因为你,你要是多管管儿子,他至于成现在这个样子吗?”“成哪个样子啦?没考好下次继续努力呗!”听老公这么说,郑洁气得直跳脚:“说得轻巧!你给他补课了还是请家教了?就是因为你不上心,儿子学习才这么差的!”

限制性思维从哪儿来

都是对方的错,其实就是指责对方,以此来逃避责任、避免伤害的思维模式。害怕犯错的人最容易指责别人,尤其是害怕对方责备自己,便用先指责对方的方式保护自己。这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性指责,怕什么就做什么。有一些人的指责则是由内在的不舒服的感觉唤起的,他们感到内疚时就骂对方,感到痛苦时就埋怨对方。在理想化对方的同时,其实是在满足自己“自恋性”的需要―我很好,所以都是你的错。另外,还有一些人总是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假设,例如“我的生活不应该有痛苦”,所以无法承担失望,不能接受人性的缺点,只能用责备他人的方式缓解自己的焦虑。

摆脱思维限制这样做

指责本质上是一种“逃避”行为,真实的诉求是想离这样糟糕的情况远一点儿。但事实上,指责只会让情况更糟。所以,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要在内心中接受,然后主动朝着更积极的方向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能学到什么经验吗?”“下次有没有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当然,如果能够从更全面、更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意识到自己也有责任,不妨扪心自问:“我做些什么能让事情变得更好?”这样,才能够从不愉快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解决问题,令关系充满正能量。

当然,如果指责是自动冒出来的,你可能正在效仿曾经指责过你的那些人。所以,为了阻断指责,我们要在心理上建立一些 “应对关卡”。每次发火前,试着问自己一些换位思考的问题。比如郑洁可以在骂老公之前停留几秒,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做得更好吗?”“他这么做,有没有难处?”接着问问自己:“在辅导儿子学习这方面,我对他有什么期待?”此时,原本的指责就可能转化为:“我想和你商量一下儿子的学习问题,他成绩不理想,需要咱们共同努力……”这样,老公也会明白郑洁的意思,也不会因为被责备而退缩。试过这种转换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共同商讨带来的改变远远大于指责。

生活里,总有人喜欢后悔。一遇到问题,不是想为什么发生以及该如何解决,而是抱怨“早知道……我就不该……”因为一味地沉浸在对过去的后悔中,所以,他们无力应对当下,对当前的问题避而不谈,更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也正因此,另一半会倍感压力,一方面是得不到支持,独自解决问题难免有无力感,另一方面也会为此感到不安,觉得亏欠伴侣。结果,旧问题没有解决,又衍生了新问题,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将对婚姻带来致命的打击。

情景1:一进新房的门,欣雨就开始后悔:“真后悔找了这家装修公司,要是自己装肯定比现在好!”进入客厅,“真不该选这种吊灯,好暗啊!”走进厨房,“真不该听你的建议选这个颜色的橱柜……”欣雨一边看一边后悔,几乎没一样儿是满意的,正阳终于忍不住了:“有完没完?现在说不行,早干吗去了?”

情景2:模拟考试不太理想,女儿沮丧,佟彤也很着急:“当初就不该上这个学校,老师教得太差。”“要是多做些调研,肯定能选个更好的。”“咱们就不该……”丈夫急了:“现在不是该寻找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吗?后悔就能考好了?”

情景3: “我真后悔嫁给你”是丽姝吵架时的口头禅。她从来不想问题出在哪儿,应该怎么办,就好像只要时光倒流,她不嫁给他,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一次两次老公没意见,说得多了,他也不耐烦了:“你这么后悔,那就离婚吧!”

限制性思维从哪儿来

后悔是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进行重新思考后,产生的一种不安、担心和恐惧的情绪,而且明知后悔没用,却还是忍不住要后悔。为什么?一方面,不安和恐惧过于强烈,要用后悔的言论来缓解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事情已经发生了,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又不能什么都不做,只能用这种形式填补内心的空虚。

容易后悔的人有可能是思维能力差,心智不够成熟,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好的后果,所以时时把后悔挂在嘴边,不能对事情的发展做出全面的预测,所以在产生不良的结果时容易感到懊恼。也有一部分人比较自我,他们不会顾及他人的情绪,稍有不满就随意表现出来,不允许自己受“委屈”。

摆脱思维限制这样做

喜欢后悔的人,一天之中就会遇到好多件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他们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没想到事情会这样”或者 “太糟糕了,我接受不了!”总之,相较于很差的结果,后悔的态度更令人困扰。这时候,需要对那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做一个区分,把它们分成 “有用清单”和“后悔清单”两部分。

篇(5)

【关键词】 心理学;问卷调查;在校大学生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on on Psychology in Henan College Students. Li Kangle, Li Jianping, Wei Yongxia, et al.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0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on on psychology in college students, to privide reference for popularizat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nd to privide making decision for the developing of psychology. Methods Random sampling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self-administering and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Resul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many of them are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psychology, and long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however, quite a few of them have som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psychology, and even 20% of them hold strong prejudice against psychology. Conclusion Although psych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as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influence of it on society is far from enough. It is a pressing issue to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psychology knowledge.

【Key words】 Psychology; Questionnaire; College students

1 引 言

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单从字面上很难去了解其内在的实质。尤其在中国,传统上的观念和片面的宣传导致许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偏差,正如张侃教授所说:目前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或是不理解已成为心理学发展的障碍[1]。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和认同程度是心理学发展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着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决定着心理学的发展速度。无论是要学好心理学,还是要做好心理学的研究, 都必须认清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现状进而了解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 指导我们的工作,确定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努力方向和应对现状的决策, 也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出现。心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但在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有多少人能正确地认识心理学,多少人还存在着偏见,存在着什么样的偏见呢?对于这些我们必须调查清楚,因为它影响着心理学各项工作的进行,也关系着心理学的发展前途,只有清楚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加强心理学知识宣传,才能使心理学更好地联系社会,服务社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我们新乡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4级学生就“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这个问题组成调研小组开展了有关的调查。对河南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也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该现实状况。本文将初步调查情况公之于众,以得到心理学界前辈、专家、学者及学友们的指教。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9所大学随机抽取的在校大学生共1400名, 其中有130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2,3],进行评估性问卷调查,对非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略作比较,主要调查分析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状况。

2.2.1 问卷设计及内容 先利用开放性问卷40份,在新乡医学院在校学生中搜集对心理学的各种看法和疑问,再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概括分类,编制成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大部分40个题目,第一部分(14个题目)为是非选择题;第二部分(14个题目)采用5点测量法,把每种看法分为很同意,较同意,不了解,较不同意,很不同意5个水平;第三部分(12个题目)为不定项选择题, 里面都包含一个供被调查者主观发挥的项,以弥补所制问卷客观题的局限。在本问卷中包含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及态度,对心理学现状的了解和对前途的推断和预测,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等各类内容。

2.2.2 描述性统计 共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3份,有效回收率93.1%,其中非心理学专业有1275份,男生610人,女生665人,大一学生264人,大二学生738人,大三学生248人,大四学生25人;心理学专业的有128份,男生40人,女生88人,大一学生38人,大二54人,大三36人。

2.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对非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调查结果独立进行统计,并作适当比较(问卷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果分别见表1,表2。

3.1.1 对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情况 有87.1%的人对心理学感兴趣,且他们中有将近90%的人都读过心理学方面的书或文章,了解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心理测验,心理治疗,抑郁症等,但是有29.3%的人却认为心理学只能当作副科,选修课或兴趣爱好等,不适合作专业来学。此外还有将近20%的人对心理学存在很大的偏见,甚至有10%的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伪科学根本没什么用,30.2%的人对心理治疗没信心。在对待心理健康的问题上,有78.6%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且有68.9%的人认为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健康。尽管如此,47.6%的人如果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会对去看心理医生感到不好意思,44.7%的人在有烦心的事时,很少找别人诉说;在对心理学现状和前途的分析上有54.7%的大学生抱有乐观的态度,认为前景良好,目前心理学人才非常紧缺;然而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还有不少误区:一是认为心理学就是精神病学(23.6%)或就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54.1%);二是认为学心理学或搞心理学的人都是不正常的(24.8%)。在校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途径是书籍(76.5%),而通过社会宣传获得的人比率较低(26.5%)这与64.3%的人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人缺乏对其正确的认识相一致。

3.1.2 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情况 由于他们都已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对心理学的认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对中国的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途并不比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表现的乐观――因为两个群体对表1(13)“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途是非常渺茫的”和(5)“目前,心理学毕业生在中国就业非常艰难”题做答情况作对比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Z值分别为0.94和0.40远小于1.96,说明心理学专业和非心理学专业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并无差异。而非常赞同“心理学只能当作副科,不适合当作专业来学”观点的人比非心理学专业的还要高,经检验Z值为2.53大于1.96,说明该差异是显著性的。不论是心理学专业还是非心理学专业对心理学都有夸大的现象,认为心理学工作者能透视人的心理,学好了心理学就好像掌握了读心术,抱有该观点的人中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占的比率比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还要高。

3.2 非心理学专业年级之间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年级之间对各个题目的认识并无差异,P>0.05,即年级之间对心理学的认识和所具有的心理学知识并无太大的差异。

4 讨 论

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学感兴趣这是大部分(87.1%)河南高校大学生的共性,他们渴望接触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知识.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它在中国真正的发展不过是20年来的事,目前心理学的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心理学的广阔发展前景,这与54.7%的河南在校大学生认为的心理学前景良好,目前心理学人才相当紧缺相一致.而之所以有50%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和48.3%的非心理学学生对中国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表现的并不乐观,可能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社会上心理学应用有一定的繁荣,但由于这个繁荣才刚刚开始,各方面还都不正规,也带来了一定的混乱,这就使人产生了迷惘和担忧,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更是这样。

心理学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学科,也正是由于它的宽泛性,使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很多的局限,很多人不能看清心理学的全貌,而往往根据自己平时接触到的东西去推测心理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心理学在中国高校的应用主要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很多人便认为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测量;另外还存在一些情况,就是大学生对心理测量有一种新鲜感,很多人不懂心理测量的原理和缺乏正确的指导,导致一些不科学的测量问卷有流行的态势,这必将导致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此外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偏差,我们认为还有几条原因:一是传统思想的影响,二是目前中国心理学工作者比例非常小对心理学的应用、宣传和普及不够,加上很多的非科学的东西往往冠以心理学的名号,严重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有心理问题会对去看心理医生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很少找别人诉说,这是将近一半的大学生(47.2%)的共同心理,这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心理学工作者要不断总结经验,转换思路,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学的科普宣传工作是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4],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活动,向大学生们讲述心理学的内容和原理,帮助他们区别非心理学的甚至是非科学的东西。

第二,加强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扩大心理学工作者规模,在此过程中要完善心理学方向和职业管理体制,实行科学的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5],为心理学毕业生指定合适的岗位,便于就业。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除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外,要不断地开展新方式,扩展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范围,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开展专家讲座,开展各种心理疏导和训练活动,这也是一些人所提出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的观点。

6 参考文献

[1,4]张侃.我国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81-85

[2]朱玲玲.浅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上海统计,1997,10

[3]向丽红.浅谈高等农科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的必要性.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05-507

篇(6)

一、通过互联网,对小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配备心理测评系统,科学使用,全面普查,针对辅导 

传统的心理普查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安排心理教师开展全校心理普查工作。这样的方式不仅缩短了筛查时间,提高了效率,还有利于全面了解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得辅导工作更具针对性。 

例如,我校配备了由北京心海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心理测评系统,每年三、四月份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具体过程如图1。 

通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心理量表,筛选出存在明显心理困惑和心理异常的小学生,及时干预,有效引导,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普查则需要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家长联合开展进行。每一次心理普查之后都会完善全校学生的电子心理档案。 

(二)建立心理专题网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丰富教育资源  

当前,小学心理网站已经建立了不少,为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更直观鲜明,心理网站应分区块设置相应的专题内容,如心理咨询、趣味心理、心理词典、校园生活、书籍影片。通过创建学生美文展示,传播优质文章,为学生树立榜样,陶冶学生情操,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音频视频资源,学生观看心理影片,在欣赏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做好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心理教育资源,及时上传学校心理活动的开展情况等工作。 

此外,心理网站还可以设置各班级微博链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设置一些优质的电视节目链接,如《大脑诡计》科学纪录片,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主题,如记忆、注意、读心术、错觉、预期、选择、潜意识。 

(三)开通在线咨询服务,及时交流加强沟通,有效疏导心理困惑 

学生有时候羞于当面表达与坦露心理需求,这时就可以借助网络间接地向老师、同學求助。心理教师可以开通QQ群或微信群,提供一个在线咨询服务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情绪宣泄出来。对于积极的需求,心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应适当满足;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则应正确引导,疏通心理误区。针对部分内向、不善表达、不愿暴露身份的小学生,心理教师则需提供电子邮箱,引导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心理咨询。 

此外,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建立学生网络论坛,已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他们已能在网上游刃有余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和困惑。网络的便捷性、隐蔽性等特点为这种生生互动互助和资源共享的开展打破了时空限制,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灵开放度。 

(四)有效运用网络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高效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已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网络下载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动画、图片、故事等,通过视频剪辑技术拍摄和裁剪所需的教学情境,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源支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使学生能形象化、体验式地学习心理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心理课堂的实效。此外,心理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心理“微课”,这种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精简、相对完整的教学视频片段更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和吸收知识。 

二、通过互联网,提高教师心育理论和辅导水平,完善自身心理素质 

(一)积极参加网络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水平 

心理教师自身具备的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相应的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为辅导教师学习这些知识和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渠道。因此,辅导教师要及时学习充电,可以经常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学习国内外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 

(二)开展“教师心理成长”线上工作坊,促进心的交流 

不少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已经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开展“教师心理成长”线上工作坊不仅减轻了教师线下书写的压力,打破了空间限制,还能激发教师之间交流的热情,利于他们不良情绪的宣泄,分享自己的心得,逐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反馈,参与这样具有开放性、互通性和共享性的平台没压力,更容易被接受,学会了调控消极因素,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善用心理统计软件,提升课题研究能力 

教师经常需要通过做课题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研教学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心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常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它是调查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以往依靠人工调查和统计测量,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专门的心理测量统计软件如SPSS,能高效保质地完成心理测量与评价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习和善于运用心理统计软件。 

三、通过互联网,促进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善家庭心理环境 

(一)科学安装手机APP,打造移动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使用的手机软件已经盛行起来,如聊天、交际、打车、学习、健康、管理等软件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作为家长,选择并安装一款亲子教育的APP更是与时俱进。 

例如,我校向家长推荐安装了一款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支持的“I5”爱我手机软件。这款亲子教育APP不仅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很多专业的自查心理测评量表和丰富的音频、视频亲子教育资源,还免费提供电话咨询和面对面咨询,具体内容如表1。 

大部分家长反馈,这个手机软件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发送请求后,有专业的人员回应,是一个随身携带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及时解决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难题,表示非常感谢那些无私帮助的心理教师。也有家长反映,浙江大学韩天江教授回应的“每日一问”总能让人获得启发,受益匪浅。不过,目前类似这样的手机亲子APP不少,但是市场上鱼龙混杂,选择真正科学有用的APP是关键。 

(二)开展“家长育儿”线上沙龙,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 

为了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班主任定期举行家长会,邀请家长亲自来到学校参加学习,相互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家长使用网络的程度提高,逐步兴起了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家长论壇。此外,开展针对家长亲子教育的线上沙龙活动也变得可行。这种线上“家长育儿”交流减少了家长与教师会面的时空限制,利于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目的选择相应的主题沙龙,增加了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与互助。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能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技巧,逐步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我校借助微信平台,信息,组织家长开展线上主题沙龙活动,学习和讨论家庭教育技巧,具体流程如图2。 

在开展“亲子教育”线上沙龙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活动启动时间长、组织教师投入精力多、部分家长报名未及时参与、有时家长参与人数过多等,但是经过多次的运作,活动在家长的好评中不断改进,兼具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的线上沙龙活动在不断完善中越办越好,家长反响热烈,参与热情提高。 

四、通过互联网,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互联网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学校可通过网络与社区、医院或个人心理咨询工作室等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也可以与医院心理门诊部协商,共享医院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设备,如运用现代技术研发的心理沙盘设备、音乐放松躺椅、心理宣泄人、身心反馈训练仪。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通力合作建立优秀的心理网站,并加强监管,净化网络心理环境。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上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到校开展心理讲座和进行心理咨询,协助心理教师的工作[3~4]。 

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赋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生命与活力,同时,挑战并存,要注意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所说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军,江建华. 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21-23. 

[2]张莉. 中小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特点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7(6):20-22. 

[3]赖运成,叶一舵. 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途径和注意事项[J].教学与管理,2013(6):50-52. 

[4]郑华荣. 网络时代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238. 

注:本文为第七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稿。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游戏;应用策略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大概在十二岁左右,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玩儿是他们的天性,喜欢参与游戏参与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因此,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数学游戏,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活动。”对于数学游戏的这一界定,首先明确了是游戏,但是其中也包含一定的数学问题,具有典型的知识性,趣味性,还有娱乐性,和此年龄段的孩子的天性相吻合,并能够符合他们的认知特征,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恰当、合理地运用数学游戏必然能够极大的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一、利用游戏,让概念引入

“生动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教学是重点。为了避免数学概念教学的枯燥性,在引入环节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游戏,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积极性。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无理数”教学片段:师(拿出骰子):这是什么?生:骰子。师:你们在哪里看到过?生:我在麻将桌上看到过。骰子是用来确定谁先抓牌的。师:还有呢?生:在下飞行棋的时候也用到骰子,骰子扔到几就向前走几步。师:(很神秘):实际上,骰子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用途,并且还和数学有关,它能够用来产生新的数。先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同学掷骰子,一个同学在0和小数点的后面写出掷出的点数,每投一次就每写一个。此时,黑板上就出现了0.544847561…写了十次之后,教师喊停。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掷骰子写数,这个数写得完吗?生:只要继续扔,这个数就会继续写下去。师:也就是说如果永远继续下去的话,这个小数永远写不完。师:那你觉得把这个小数永远写下去,会有规律吗?生:不会有规律。因为每次骰子出现的数是随机的。师:是的。这个小数如果永远写下去,也是不存在规律的,像这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游戏点评】这个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很快速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也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得到了具体而形象化的知识概念,是对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利用游戏,让铺垫新知

“渗透化”数学知识之间是存在紧密的联系性的,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游戏来帮助学生铺垫新知。师:下面我们玩一个神秘的游戏———“猜猜我的心”。生:哇噻,这么厉害!读心术吗?师:首先请大家在脑海里想一个数字,然后跟随我接下来的步骤,逐步进行计算:先将这个数和5相加,将它们的和乘以2,之后再加上4,然后再除以2,最后再减去你心中所想的那个数。你们得出计算结果了吗?生1:得出结果了。老师,您猜我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师:是7。生1:(非常惊讶)你都不知道我心里想的是哪个数字,怎么能知道答案呢?生2:那我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老师,您一定会猜错。师:也是7。生3:老师在作弊。我们每一个人计算后的结果应该都是7。不可能这么巧的。师:看来,你已经发现其中的规律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涉及到运算流程,如果我假设你们心中所想的数字是x,那请你们先试着写一下刚才这整个的计算流程。【游戏点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每堂课的中途阶段,往往是学生们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时候,而此时,如果对新知的教学,可以和相关的数学游戏进行有机结合,学生们必然可以通过游戏,对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更深刻的印象,从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利用游戏,让数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