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7 09:38: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篇(1)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74

1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自国内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首次招收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以来,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发展与完善,截至2015年,全国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已多达289所。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管理、经济和、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科学交叉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但现今社会仍面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不对称的“尴尬”状况,所以,让管理科与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实践相一致变得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性,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2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划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工程方法及社会科学知识,结合信息技术,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划分在国内外略有不同,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3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3.1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国内外高校官网资料及相关文献,整理综合得出表1所示的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均趋向于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学校综合实力或院校特色的不同,致力于培养全面或专业人才,课程特征总体都贴近现实,考虑到社会需求,注重社会实践,但国内高校仍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子;在考核方式上,国外高校较之国内高校更加多元化,国内高校对学生考试成绩较为看重。故国内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仍有很大完善和发展空间。

3.2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各高校官网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表2所示的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比较,“985”、“211”高校在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学术交流等方面较普通高校有着较大优势,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普通高校起着引领的作用。“985”、“211”高校放眼于国外高校,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经验,为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积极探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3国内重点综合类大学与同层次财经类高校的比较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的专业类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国内一般偏理工类大学多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工科,对于财经类院校或偏管理类一般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管理学门类。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国内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学科培养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更注重编程技术的教学,偏工程应用,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2)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更注重管理类知识的教学,偏财经应用。此外,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会略有不同。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注重农林信息的教学,偏农林信息应用。

4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分析

4.1学科范围广,但不深入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农、工、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交叉性的学科特征导致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概念及其关系没有明确的界定,像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情况,外加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出现“范围广,不精”的误区。

4.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离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社会需求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通过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大多数学校与企业缺乏一定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我国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实践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校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以致人才市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供需”不等,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4.3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平台建设起步较国外晚,由于教学经费及师资、学术交流上的限制,导致大多数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设备不齐全,或存在功能单一、运行封闭、低效性等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4教学模式单一

通过与国外高校对比,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课程较国外高校更为看重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践行实施“多元化”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一定力度。而国外高校大多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实践课时和课外实践课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5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认知度、认可度不高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即该学科学生既学习管理类知识,又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是一个学科优势,然而,却也形成了一个“误导”疑惑,不同的高校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专业根据学校侧重点不同设置在不同的学院,有的设置在管理学院,有的设置在信息学院,还有的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故导致大家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识存在一个普遍的困惑,到底它是属于管理还是属于技术呢?再者,企业招聘时,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产生了疑惑,有的企业甚至没听说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社会上很低,很不利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5关于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5.1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以社会需求为基准,结合发展环境,科学定位,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故建议各高校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所属专业特色,打造不同的专业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科的知识创新与科学定位。例如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医学信息系统或企业信息管理等为特色,培养具备管理与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人才。同时,各高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要求其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课外专业书籍,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5.2与时俱进

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起步慢,使得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其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称问题也需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故建议各高校积极与社会企业、业内专家及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会或实训讲座,把握最新研究进展,用最新的知识与技术来进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完善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校方,要想拓展学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视野,就得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与经验,引进新思想、新理念。

5.3加大教学平台建设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知识涉及计算机技术,因此很多课程要求我们实际上机操作,并要求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践课时,因此加大教学平台建设,保障教学设备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故建议如下:(1)作为校方,学校须得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国外高校进修,或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并为其提供一定补助;再者,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时,继续进修博士学位或者积极参与实践项目。(2)作为学院或者相关负责人,须得积极争取政府和学校资金,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像沙盘模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高质的教师资源和优质的教学设备。

5.4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一体化,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要求,故建议各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发展MOOC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网络化教学与课堂式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节省老师的备课时间,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还通过MOOC网络资源实现学生在宿舍也可以上课。其次,建议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平台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同时不断跟进企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的需求,进而培养出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后,不断加强师资建设,通过企业调研丰富教学经验,充实教学内容。

5.5脚踏实地,注重宣传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出来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但现今国内高校普遍上存在一些共有的问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内知名度不算高,最近几年就业竞争激烈,但政府和各大高校对外交流时,积极宣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正确阐述该学科下各专业的定位和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公众和各企业提供正确的视听,尽量消除之前的“误导”疑惑。同时,也建议各高校积极设立该学科相关比赛,通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打开一定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篇(2)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土木工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50-02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国家已投资4万亿元进行建设,除此之外,“十二五”期间,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为7万亿元,公路投资约为6.2万亿元,高速铁路投资约为2.8万亿元,地铁投资1万亿元以上,城际轨道交通4000亿以上,加之已建大量工程维护、管理等,建设规模之大、人才需求之大均是空前的。工民建、道路工程、给排水、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土木工程类专业就业率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1]。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类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土木工程类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每一位土木工作者所面对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大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从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由于其地理位置偏、特色专业少、师资力量小、科研能力弱、办学历史短等现实问题,与资深重点本科高校相比竞争力稍显不足,这就导致了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为办学目标。因此,调查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鉴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的重要性与亟待解决性,该文基于对江苏省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和常州工学院五所高校的实证分析,作出对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报告。

1 问卷调查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该文旨在掌握江苏省五所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改革和探索,从学生的角度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需求,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从而达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目的。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21日至2015年4月11日,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咨询以及网上查询等形式,其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来自网络调查各高校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并且问卷采用网页版、电子版和纸质版三种形式。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61份,回收率90.25%,其中有效问卷329份,无效问卷32份,有效率91.14%。

本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江苏省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和常州工学院五所具有一般性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填写问卷的学生均为本科在读,其中本科一年级135份(41%)、本科二年级95份(29%)、本科三年级60份(18%)、本科四年级39份(12%)。

由于数据并没有单独集中的问题,即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和体会处于不同的视角和高度,使本次调查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另外,在校大学生对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也使得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

本次问卷主要调查该五所新建本科院校在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的一系列创新和实践,重点研究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发放调查问卷,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方向、校企合作、课外培训等方面提出30个问题。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2.1 课程体系建设

土木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是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并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一个符合当今社会科学发展和实际生产需求的教学体系。根据江苏省五所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其课程体系中各类学科学时分布进行了平均值统计,其中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42.20%,专业基础课学时38.70%,专业课学时14.90%,课内实践学时4.20%。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较多,专业课学时较少,而专业实践课学时最少,仅占总学时的4.2%。在课程安排上,仅有48.33%的大学生认为基本合理,距离理想的课程体系设置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该文根据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努力建设多样化教学平台,包括以三大基础力学课程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平台、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主的土木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平台、以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主的专业选修课教育平台以及体现各专业特色的跨专业选修课教育平台[2]。

(2)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体系,认真做好对大学生实践的管理,并对平时实验、实践、实训进行量化考核。

(3)加强教学的软硬件建设。首先,加大对教师教学硬件建设的投入,按专业工程技术能力的模块来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创建仿真、模拟等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技术教育环境。其次,在教学软件建设上,加大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工程技术教育素质。

(4)建立与社会实际沟通的专业工程技术教育训练体系。以培养应用型土木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经常组织大学教师深入工程生产第一线,研究用人部门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来进一步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与企业联系,努力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加大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力度。最终形成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等课程群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3]。

2.2 教学体系建设

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如何办出特色并且提高教学质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而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是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该文着重分析了问卷调查中在校大学生所反馈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4.74%的大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自身积极性不高,而55.29%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式为单一的授课型教学,很难产生师生互动的环节,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过于单一,从而使课堂质量有所下降。通过统计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得到如图一所示分布。

从图1中可以发现,58.66%的学生偏向于实践教学,54.21%的学生选择启发式教学,所占比例较高,传统式教学仅占19.76%,可见大学生并不能在传统式教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该文给出以下建议。

(1)增大大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例,但是由于应用型人才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生产一线问题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而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训时间和合理的组织安排,不易实施,详见下文分析。

(2)减少传统式教学在大学教学方式中的比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易解决实践教学时间短和要求高的问题。因此,可以转变思维方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并保证在学生有充分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减少理论教学学时。

(3)改革教学方法,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不断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 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也是成功的应用型人才模式的一项重要因素,好的教材不仅要满足学生知识的学习,还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该文结合五所高校大学生对教材评价的调查分析得出:仅有35.26%的大学生认为教材知识内容全面,可以适应时展需求;54.10%的大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一般;10.64%的大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不全面。有大约64.74%的大学生认为所用教材内容一般或是不全面,知识点杂乱,不适合将来发展需求。说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材体系建设上,应注重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加强精品教材建设,扩大知识面,知识的更新应该紧随建筑业发展的前沿。

2.4 师资体系建设

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如果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因此,以人为本应是高校办学的根本理念,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该文通过对五所学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1.58%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表示满意;45.90%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表示基本满意;13.68%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表示不满意;18.84%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表示很不满意。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对高校师资体系建设比较满意,但是仍有约32.52%的学生对高校师资队伍不满意。因此,应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调整,全面构建具有专业工程特色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来满足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工程一线技术人才的要求,尽力将师资队伍建设成开放与流动相结合的系统。

2.5 实践体系建设

实践体系建设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使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和改革适应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应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与学科特点相结合,以目标培养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训实习教学体系。鉴于实践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该文结合高校实践课学时学分分布作出相关性建议,高校学时学分分布表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校实践课学时学分比例严重不协调,实践课学分约占总学分15%,而实践课学时却仅为4.2%,据此,该文给出以下建议。

(1)应用型实践课教学平台的建设。建议分别在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等建设相应的实践实训平台,并加强学生通过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独立,却又能有机结合,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2)提高专业实践课比例,增加应用性强的实验课程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兴趣,并注重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3)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与地区建筑特色相结合,并满足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大致要求,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3 结语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可以接受,并且能从中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但通过调查问卷也反映出一些信息,超过半数的在校大学生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只是一味的重视基础理论教学,而忽略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一名本科生,在增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实践、合作能力;而新建本科院校要做的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平台,这样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栋梁之才。希望该调查报告可以为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中尽到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要求人们把学生就业的单位这个重要的一方综合到系统中来,高校、学生与就业单位形成互联沟通的有机系统。社会上的各个公司需要人员时,把需求的岗位、职务、人数、能提供的福利待遇等通过学校到高校的信息平台上,学生可通过查看招聘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司和适合自己的岗位,学生也可把个人的简历到平台上,供用人单位选择。高校的学生可联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聘请有社会实际经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的培训和实习就业前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到用人单位和公司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成为单位所需的人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经过考察后有选择地建立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去参观实习,为学生早日进入社会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尽早了解社会,体会社会所需,使学生所学不会和社会脱钩。要和基地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稳定的渠道。综上所述,高校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三方所遇到的问题,对高校改进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探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海口经济学院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海口经济学院是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演变成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建校短短的几年中,虽然有一些改变,但还不是很完善,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待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

1.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简陋

海口经济学院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尚处于简单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的初始阶段,而高校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民营高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在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信息化平台也受到了阻碍,学院虽然拥有自己的网站,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传统,未能按创新型人才模式来培养。在学院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中,学院很想为学生多考虑,更全面些,达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因学院没有广泛、及时地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平台供学生反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个人能力、解决实习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学院的信息化平台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如果能加入就业信息、教学管理、心理辅导等的信息化教育的平台会极大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缺乏学生了解专业的信息化平台

在高校,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的各个专业在学生入校前都已经设定好开课的课程、内容、学时,学生入校后是按照学校所设计的必修课程进行学习和考核。学生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虽然设定的培养方案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学校能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围绕学生喜欢学的学科、学生容易接受的模式,延伸到社会需要的人才等开展教学。利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渠道,收集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对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等等的建议,把这些建议综合起来就能提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能适应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本身的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海口经济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是科研型人才。就拿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院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高尔夫、会展等多个专业,但是在入校之前或者进校之后,他们大多对专业的理解甚至还是停留在表面,对自己的实习、就业方向都不明确。学习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的误认为工作后就是做管理人员,而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初在酒店做服务员也很不理解,觉得低人一等。

3.缺乏学生实习就业渠道畅通的信息化平台

学生实习时学校未能在信息化方面起到帮助的作用,有些学生实习就业时不是所学的专业,而是其他专业。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房地产销售实习,还有的做文员,认为房地产的销售收入较高,文员比较轻松。学习旅游管理、高尔夫、会展策划、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渠道大部分是酒店,少部分在旅行社。学习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生来讲是做营业员或收银员,大部分同学的专业也是不对口。

转贴于

4.缺乏就业合理反馈渠道的信息化平台

高校学生实习后就业是否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就业难、就业专业不对口、期望岗位和企业提供的岗位差距较大、薪酬低、福利差等困扰着所有的大学生。例如:学习酒店管理的学生误认为酒店管理毕业后一定从事的是管理岗位,但就业后从事的是服务岗位,为此有很大的失落感。怎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一要树立大学生应从基层做起,不要太计较岗位职务和工资待遇,只是作为工作经验的积累,要有不怕苦、不怕受委屈、一步一个脚印往上攀登的思想。在学校时就要教育和引导。二是要适应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的角色的改变,在学校时有些学生会偶尔迟到、旷课。学院的电梯明明写着:“教职工用,学生请走楼梯”的字眼,但多数学生找个机会就去挤电梯,这些不良的行为在学院时只是教育为主,但到社会上进如企业以后,遇到与企业制度不符的行为,企业往往是以罚为主、教育为辅,跟学校完全不一样,很多学生到企业后很不适应。学校要教育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社会,努力调整好心态,积极向前辈学习,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找准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院如果能提供一个让学生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和用人单位能提供岗位所需人员的能力的信息化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学校学不到但又喜欢的行业要求学校提供一个培训,学校通过这个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前的培训形成的渠道,学校和学生能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反馈和沟通,能很好地验证社会上所说的认为大学生毕业一定要做管理岗位,不愿从基层做起,吃不了苦,受不了委曲,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传言。建立一个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信息化平台,在高校、就业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用人单位和及时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到社会所需人才、招聘岗位、条件,也能帮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有所侧重,更能有目标性地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把握好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就业时会更具竞争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新平台的建设提供这种平台以及渠道,帮助用人单位充分传达出所需人才的信息,信息传出后又能得到及时地回应,使企业招到所需人才,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海口经济学院只能通过每年一次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了解到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和招聘要求,殊不知,也许为时已晚。

二、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建议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学院的分管领导要监控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过程,考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成果,及时找出阻碍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能很好地形成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起到引导、监督、推动作用,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问题。高校教育信息化体制改革创新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建立人才信息化制度

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把高校、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全面地整合为一体,高校的就业办能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学生对教学和技能操作的期望。只有建立人才信息化制度才能更好地根据双方反馈的信息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改革,使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队伍要培养多方面的人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院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学院信息化的规划、决策和管理上会出现误区,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要提高信息化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深入实践的调查能力。其次,参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人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信息化维护队伍,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除学院的专职信息化教师外,可找一些计算机精通的学生兼职做一些维护,减少专职教师的工作量。

3.提高信息化效率

民营高校的资金有限,为避免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比例严重失调、重视资金投入硬件、轻视人员培训的现象,高校信息化平台能反映高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状况、招生情况、教师短缺情况及其使用效益,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的信息化资源配置,提高现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4.实现信息动态化管理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平台有时更新不及时,造成信息的不畅通,每天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数据要及时输进平台,方便学院领导及时了解当前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学院要及时更新数据,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动态管理。

5.完善高校教育信息化创新研发体系

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设计教育;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4.4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消费者日益追求商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传统实体市场在交易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受到挑战,使不同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明显差异。由此可以看出,迎合消费者需求,寻求产品创新的附加值突破,正日益成榘诓品设计师和销售者面前一道急需解答的课题。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展开,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递增(如图一),就业问题愈发凸显。

毕业生的预期与市场需求也存在结构性失衡。人社部调查显示,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最希望去的工作岗位多集中在管理岗位(45.9%)和技术岗位(34.1%),两类占比达八成;但从企业需求看,多数企业需要生产岗位(51.0%)和销售岗位(19.2%),两类占比超七成。因此,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教学重点的地方院校如何调整教学的方向,发展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形态、新模式,努力拓展多元化就业空间和渠道有着充分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义乌文创产品的现状

中国小商品城座落于浙江省义乌市,创建于1982年,现拥有营业面积550余万平方米,商位7.5万个,从业人员21万多,日客流量21万余次,经营26个大类180万个单品。是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012年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580.03亿元,连续22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因此,考察其市场历年行业和商品的销售经营情况及其趋势,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某类商品的发展前景,对高校培养相关产业急需人才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推崇创造力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主要有工艺与设计、视觉设计、表演艺术、动漫、环境艺术等方面。由于文化产业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性强,增加速度高于整体国民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新动力。数据显示,美国和英国的文创经济分别以14%和12%的列居全球前列。创造力作为核心,注重设计,关注文化背景,促进文化资源和科技的相融合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重要任务。

二、我国创意人才培养问题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培养创意人才的机构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目前有开设创新的课程的高校大约80余所,这些院校大多集中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规模大小都不能满足我国现在创新经济发展的需求。较多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误差,局限于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人文素养等综合水平的提高。

我国从事创意工作者较多,但深入研究创意的人员较少,缺少一些专门研究创意的平台。因此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较少。国外对创意产业的培养从基础课程设置、理论基础、产业布局都有较深入细致的研究。我国高校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大多较为分散,需要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通力合作,根据义乌市场的需求和专业发展做出及时调整。

三、关于培养高校创意人才若干建议

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广义的创意人才培养还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关。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大众审美水平,也为创意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近些年来,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类型上存在不确定性,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变创意培养模式

高校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较多艺术设计课程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课程。创新学科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较为模糊。课程体系较为分散,创意课程较多分散在不同门类学科之下。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多为熟练掌握软件的单一技术型人才,课堂授课多为讲授式,缺少启发性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下不能施展,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创意人才产业链的构建,重点培养“创意核心群”,将创意人才与创意经济融为一体,要求培养出兼具文化知识,适应创意市场需求的各层次创意人才。

(二)产学研培养创新人才

产学研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创意园区企业将多种教学资源整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把企业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教学课堂相结合,积极拓展文化创意园建设,引导培养有内涵的创新人才。目前我国多数院校教师的实践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利用企业的实操平台,学生可以在创意工作室独立思考,也可交流合作,拥有灵活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平衡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完善保障机制

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制度保障。国家和政府对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资源开发的态度,影响着创意经济的发展的关键。自由发展和大力扶持对待将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要有超前意识,体制的革新和机制的创新都应该在建全的法律法规基础之前,为创意产业提供知识产权的制度保障。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教育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都具现实意义。同时从新的视角切入研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入教学改革有参考价值。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应将完善的教育体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市场需要的文化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爱中.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就业之思考[J].东疆学刊.2014(1):58-62

篇(5)

其一,高校动漫专业人才的培育模式陈旧,培养渠道单一。目前成都市各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市场对动漫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了很多创意课程,但是由于资金短缺、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并不能迅速地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漫专业人才。其二,各高校动漫专业的部分教师并不具有实践的经验和经历,只能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建议。其三,各高校动漫专业没有和企业需求进行对接,共同建设实践课程。成都市各高校动漫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较少。当动漫专业学生踏出校园步入企业时,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其四,成都市人才培养政策不够完善。从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来看,政府对人才培养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动漫创意人才的培养,政府更应该出台相关培养政策。如,如果缺失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将严重影响原创性人才的发展,极大地打击原创作者的积极性。

二、成都市高校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对策建议

其一,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创意思维。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①要将动漫专业学生培养成原创性动漫人才,首先要培养其创意思维,提高其创意意识,提供其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欲望。成都市各高校应大力加强文化艺术素质教育,邀请艺术家来校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还应增加创意课程比例,举办校园创意活动,通过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引导相结合,激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二,培养创新实践型师资力量。高校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创新实践型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团队除了要对课程理论知识有深刻认识,更要具备实战经验。成都市各高校可以聘请在动漫企业担任过管理职务的优秀人才担任学生的导师,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其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合作基地建设。成都市各高校对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密切关注本市动漫产业的发展。通过动漫行业协会、动漫企业、学校联手合作,直接参与和推进动漫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强调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而在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又必须确定重视实践的观念,建设培养创意人才校内外合作培训基地。”②成都市各高校应搭建校级动漫产业研发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创业导向;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69 ― 02

一、问题的提出

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创业可以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所以倡导创业、特别是在青年人中倡导创业对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非凡的意义。最早对“创业”一词的解析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 BaPtistesay),1800年他提出“创业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高的产出多的地方的过程”。此后不同的理论学家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对创业一词进行了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一是创业是新企业的创造及过程(代表人物Macmillan,Dess et al.等);二是创业等同于创新(代表人物Peeter F. Drucker);三是创业是捕捉新商业机会的过程(代表人物Shane)等。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教授(2008)认为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其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精神是创新的源泉。早在2010 年 5 月,为了激励大学生创业,人社部和教育部共同推出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可见创业早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级。作为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普通高校在全民创业的浪潮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二、从创业者素质要求看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按创业的创意来源不同创业可分为复制型创业、模仿型创业、演进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四种。复制型创业是创业者对其所熟知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完全重复与翻版;模仿型创业是创业者对已取得创业成功企业经营模式的模仿。严格意义上讲这两种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演进型创业是创业者以自己拥有的专业特长和技术成果为核心竞争力所进行的创业。这种创业难点在于组织创新,具有风险高收益大的特点,是一种机会型创业。创新型创业是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引导市场以满足顾客现有需求及潜在需求的创业。这种创业同样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但能创造较大的社会价值,是一种开拓型创业。一般来说演进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是社会倡导的创业主流,这也决定了普通高校对创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创新型和开拓型创业人才为主要规格。一般来说创新型和开拓型创业人才应具有冒险精神、首创意识、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特质。具体到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还需要具有理财能力、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决策与判断能力等。上述素质能力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较扎实的财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金融证券、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以及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按照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的素质反观我国目前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会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缺乏创新创业知识要素的融和。目前虽然不少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课,但多是独立课程,并且侧重于理论,从财务管理专业所设置的系列课程看,形式上其与创新创业课是相互割裂的;在内容上其尚未引入创新创业理念,未与创新创业知识要素相融合。

2.课程体系结构以理论教学为主。目前我国不少普通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理论课仍占较大比重,比较忽视实验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但实验课程门类少,且所占教学课时也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的消化理解以及动手能力的提升。

3.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不少普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课仍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同时制订严格的教学计划对授课内容及进度加以约束;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这些方式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设计、分析总结、求异思维、创新创造等多种能力的提升。

4.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较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理论扎实和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做引领。纵观我国普通高校教师绝大多数受过博士或硕士教育,理论功底较厚、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少在企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及财务管理的工作经历,拥有创业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以创业为导向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前面所论述的问题,结合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建议完善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及内容

1.围绕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求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位的,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围绕提升学生素质需要区分出不同的课程层次,并按不同的原则加以设置。按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是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以此为中心依次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普通教育必修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在设置原则上专业基础课程为必须;普通教育必修课为够用;素质拓展课则为宽泛并可跨专业。每一类课程又可以区分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必修课应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选修课应具有多样性并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个性及职业发展。

2.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

为了提升受教育对象的创业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所传授知识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深度性。所以建议财务管理专业在设置理论课程时应在现有的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项目评估、跨国公司财务、会计学、财务分析与评价、经济法、税法等核心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可将企业运营管理、工程预算、纳税申报及税收筹划、管理信息系统等纳入到核心课程之中。同时在非核心理论课程中加上常用办公软件、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电子商务、经济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导向及风险管理、创新创造学、大学生创业指导等。为了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建议设置涉及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法、税法及创业经验等专题讲座课。

3.加大实验及实践课力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求异性思维,所以建议各高校应将现有的财务管理实验、会计学实验、ERP、TOP-BOSS、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做实做强,在此基础上应增加实验的种类和数量,建议增设投资学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财务分析与评价实验、纳税申报及纳税筹划实验等。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增设集财务管理、税法、投资学、项目管理、财务分析与评价、会计、内部审计、专业英语、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践。在实验实践教学顺序上依次是课程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TOP-BOSS、ERP企业模拟实践等。建议采取交叉方式安排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序。即一段理论课后即一项单项实验,理论课结束后即是课程综合实验。全部理论课结束后是专业综合实践。同时建议每学期以上述系列课程为知识基础举办大学生创业赛、创业计划赛、创业知识赛等,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元素相结合并加以强化,以此强化能力,提升创业潜质。

(二)改革教学执行与考核方式

1.实行弹性教学计划

为了突出教学活动的人性化、提升知识的传播时效和成果,建议在规范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赋予教师一定调整计划的权利。不但教学时间可以一定的调节,同时教学内容根据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可以一定的增减。这样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方便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将最新的知识吸纳入课堂。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改革过去填鸭式和教师一言堂教学形式,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发挥好引导和督查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部署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之后在课堂上通过反馈交流、案例设计、实景参与、小组讨论与对抗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巩固与强化。在教学理念上完成学生从过去知道什么及为什么到运用知识怎样去圆满完成任务的转化。

3.改变考核方式

树立过程考核理念。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学科成绩的评定兼顾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试卷成绩同时重点向学生整个学科学习期间的表现倾斜。如教师布置任务完成程度、解决问题质量、课堂上的活跃度等。同时还要综合学生的综合能力评定,如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发表的相关学科的论文、参加相关学科的赛事、创业经历等。

篇(7)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become the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y are not only driving forc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eaching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writer takes X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irst, they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n, they illustra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Xi'an University. Finally, the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sample for build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area-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in Shaanxi, and explores the feasible operation scheme for the practice.

P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西安文理学院

Key words: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Xi'a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43-03

0 引言

自1947年迈尔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开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培养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被誉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驱动力,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英、日、新加坡、印度等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实训方面成果颇丰:

一是教育部高教司郝杰提出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政府(顶层设计并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学校(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所有正规教育承担主体责任)和社会(企业界、投资界、考夫曼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形成良性互动[1];

二是许楚楚归纳了作为全球双创教育领导者的美国百森商学院的优势(丰富的实践教育课程、有影响力的研究活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完美的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拓展活动)[2];

三是沈陆娟从教育理念、组织机构和形式、教育模式、课程和项目、对项目的评价五个方面总结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3];

四是张雪生指出瑞典双创教育具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五是刘鹏等对中美进行了比较。

尽管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起步晚,但依然硕果累累,主要有政府文件政策、硕博论文和地方高校各层次课题成果等。其中,丁瑞忠等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多元化实践、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和营造文化氛围四方面总结了山东烟台鲁东大学“立体式”双创教育模式[4],黄翠以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为例探讨了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的路径(成立工作委员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师资和搭建实践平台)[5],重庆工商学院的李玲从政策、教学、机构、人员、场地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的双创教育,重庆邮电大学的罗文丰构建了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安徽新华学院的翟荣兵等建议新建本科高校从高校、社会、政府、学生、家庭五个方面提升经管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燕山大学的王凤成等发现2015年新疆以优惠政策帮扶“回炉”培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进行半年的全方位免费创业教育,因此主张由政府主导进行大学生创业回炉教育[6]。

总之,国内外相关研究有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总体构架研究,也有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分项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高校的双创教育研究仅仅关注在校大学生,对于高校毕业生只将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请回来办讲座或者聘为创业导师,常常忽略毕业生的创业回炉教育,摒弃创业失败的毕业生,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双创教育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2 研究价值

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1世纪充满了创造、创新和创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益依赖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各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要求所有教学科研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都要传授与创业有关的内容;但在我国高校管理部门、教师、家长、学生价值取向为就业,将此视作创业大赛,这一研究将使我们摒弃错误的认知,树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国家战略的正确意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创新了高校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根本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2014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然而实际上,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影响全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氛围,除了高科技创新创业外,很多创新创业只是简单的模仿活动,这一研究不仅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优化创新创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具有探索意义,还有助于带动经济活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3 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整理归纳西安文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笔者梳理其存在问题及原因如下: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学而优则仕”使得该校管理部门、教师、家长、学生共识度低,加之价值取向为就业,视之为创业大赛,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淡漠,氛围不浓。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执行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和高校、社会各界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但缺少具体操作方案,致使政策形同虚设,特别是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及其机制,该院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执行力度不够。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该校和全国的高校一样仅从就业角度出发,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虽然也开设了选修的企业管理、创业心理学等课程,但不系统、不严谨,没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更没有线上相关课程。

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方案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脱节。该校教学中的第二课堂、讲座活动、实验室、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等仅停留于操作层面和专业技能层面,没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无缝对接,更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B目标;

此外,还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教材缺失、实践实训平台单一等问题。

4 解决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大学生创业社团、各二级学院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加大宣力度,树立“人人皆能创新创业”的思想,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4.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制度机制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创客空间对创新教育和产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初推出了一个新项目,四年内在1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因此,由创新创业教研室专职人员负责,在调查核实学校相关资料后,借鉴国内外成熟、先进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修改并完善资金、场地、保障服务等支持体系,形成专业奖学金、奖状证书、就业推荐等激励制度及其机制。

4.3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议该校构建“课程+实训+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基础必修课+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当前,建议引进尔雅通识课《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国内知名创业教育公司课程体系,开设《中国创业学》《企业经营学》《创业实训》等培训课程,加快面向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必修课和优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尽快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议各二级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针对文科类专业建议采用“嵌入式”,其目标是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心灵,培养发散思维;针对理工科类采用“融入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

4.4 搭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让学生从“听”到“练”,让教师从“教”到“导”。首先,借力创客空间。大学生从事自主实践训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而大学校园创客空间更容易实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思想碰撞,与学校实验室互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对接产学研基地。借用基地扎实做好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并推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家、教授、优秀校友、风险投资家等组成导师队伍举办创业讲座,内容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经营管理、财务、税务、法律等,丰富创业教育实践实训课程内涵。

第三,加强中外合作。鲁东大学先后与韩、日、美、英等国家的高校联合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与韩国蔚山大学合作成立鲁东大学蔚山船舶学院、与韩国南部大学共建“世宗学堂”,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和“3+2”模式的本科生培养项目,该校也有中外合作高校,可以拓展实践活动。

此外,借力实验室。如,机材学院的表面工程实验室是该校重点实验室,借助3D打印机,全校有兴趣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实验室活动。引导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各类大创比赛实训等。

5 结语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有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总体构架研究,也有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分项研究,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归纳当前双创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高校、家长、学生五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特别是笔者希望通过解剖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麻雀”,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检验学术界、政府及社会上的一些既成判断,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创新思路、建议和具体操作方案。

参考文献:

[1]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7-12.

[2]许楚楚.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3):15-18.

[3]沈陆娟.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6(1):57-63.

[4]丁瑞忠,等.“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鲁东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