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竞技体育发展

竞技体育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7 09:38: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竞技体育发展

篇(1)

1.竞技是什么?竞技是具有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竞技与体育是有区别的。人类的竞技意识远远早于体育意识。让我们从其本源来看竞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自古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有人把OlimpicGames译“奥林匹克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以为错。

2.人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个性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化只是确立个性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因此,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

归纳起来,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

竞技文化,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古希腊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真正含义的近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竞技体育,强烈追求明确的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且,这些功利目的是公诸于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奖励和新闻舆论知名度,因而也会得到广告。就业方面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社会效益,也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表彰和奖励均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前提,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报偿。

三、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作用:1.它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一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它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它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四、竞技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人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3.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人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

4.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与规范。担当了某种社会角色,就要表现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五、结束语

体育这种文化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卢元镇.希望在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17-18.

[4]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篇(2)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保险 体育改革

竞技类体育保险主要指的是在竞技类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保险行为,这种保险活动和其他的保险活动都属于一种商业行为,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类体育的保险上有十分严格的法规规定,以及高效的管理保险制度与体系,能够在竞技类体育活动中给竞技类运动员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人才技术队伍和成熟的保险产品。

1 我国竞技体育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我国的体育保险制度导致运动员自我保险意识较差

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保险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运动员的各种意外伤害长期由国家负责,他们已经习惯在发生意外后由国家承担后果,在我国,除了一部分商业运作水平高的俱乐部,很大一部分运动员都不具备自行投保意识,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于此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国外的运动员都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身体投入重金进行保险与训练,由此一来,市场经济下,很多运动员都得到发展,大多数竞技类运动员都为自己的一条腿以及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投下非常大额的保险。如国际米兰的罗纳尔多为自己的双腿投下了数千万美元的保险,这意味着,如果他本人因为腿伤而不能在足球场上继续工作,那么凭借着保险金仍然能够保证自己衣食无忧。

1.2 保险公司本身的运营能力不足

竞技类体育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却一直没有较大的发展,从很多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因为保险险种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很多地区的费率较高、不同险种中存在着诸多不明确条款以及不够及时的赔付能力都使得我国很多体育运动员和保险公司不敢参与。因为竞技类体育本身各种项目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就会发生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一些具有较高危险性的竞技类项目,因此对于高危险性的竞技类运动保险品种的开发和相应的风险承担都有顾虑,这就造成了对于高危性竞技类运动险种服务的欠缺。

1.3 竞技类体育费率难以界定,险种缺乏

很久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没有被各大保险公司纳入到正常经营项目中,在保险行业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精算,但是还没有一个用于竞技类体育的精算模型,这就导致了日常的风险核定中难以对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如果无法对风险进行详细的运算就难以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定价。除了在精算方面竞技类运动项目对于身体的损伤也没有完全的了解,只凭着保险公司单方面很难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和保费定价。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保监会已经上报的保险产品目前只有四种,这几种保险产品分别为水下运动责任保险、滑雪类运动意外伤害险、跆拳道意外伤害和道馆责任保险以及登山户外运动意外人身保险。因此很多运动员虽然想对自己的某项运动项目投保,但是保险险种的单一严重制约了竞技类体育运动的保险发展。

1.4 竞技类体育运动中介主体少,专业性差

保险中介类机构的发展水平体现了该种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根据保险业的惯例,竞技类体育保险通常是由保险经纪公司代为办理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保险市场中,差不多有一半的投保人都是通过经纪公司进行投保,在我国的香港地区,这个比率将近百分之六十以上。因为我国内地的竞技类体育项目保险项目起步本来就比较晚,直接导致了保险中介行业发展滞后。直到2004年我国第一家体育竞技类运动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除了保险中介机构较少之外我国竞技类体育保险发展缓慢还因为这个行业本身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我国的人才培养体制造成了在竞技类体育保险行业中缺少保险专业人才。整个竞技类体育保险工作从体育风险的评估到新险种的协助开发,从投保后的售后服务到发生事故后的理赔工作都需要体育复合型保险工作人员的参与。

1.5 与竞技类体育相关的保险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截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体育基金会和保险公司共同制定的《国家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方法》等对于国家运动员伤残开始有了涉及,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保险法和体育法没有涉及体育相关保险,虽然我国的保险法经历了多次的修订,但是为了强化保险法在体育保险理赔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通过更加详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有益的细化和补充。

2 我国体育竞技保险发展对策

2.1 改变有关部门对于我国竞技类体育保险的观念

我国很多的保险界专家认为我国的体育类保险应该属于商业类保险的范畴当中,这一点就决定了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保险一定要通过市场化的道路进行发展,但是我国体育运动中的竞技类项目真正实现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并不是很多,而且我国很多的运动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应该有国家所有转向自我所有,在这个观点转化的过程中,国家有关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加大对竞技类体育项目保险的宣传使得运动员对运动类保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真正树立一个明确的保险意识。除了要改变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还要加强运动项目主办单位的保险承购意识,因为人们对于竞技类体育项目中的风险认识不够充分,只有在发生了事故造成重大损失之后才想到保险可以作为转移意外风险的重要工具,所以要通过承办赛事机构加强风险宣传教育,提高整体保险意识。

2.2 加快我国竞技类体育项目保险的市场化运作

竞技类体育保险项目和体育事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为了能够促进竞技类体育的发展,除了要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还要调整好保险产品和竞技类体育的关系,在双方的发展过程中要尽量融入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元素,从而促进一种新型的市场关系。目前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保险和体育项目之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一种赞助的形式进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在市场化初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竞技类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纵深发展,这种赞助类型对于庞大的竞技类体育市场是远远不足的,通过建立新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促进我国竞技类体育项目的保险市场发展。

2.3 加快开发新型保险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

我国国内的保险公司要根据我国国内的市场形势和市场需求开发出新的保险品种,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和国外保险公司竞争的实力。在进行根据市场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制定合理的保险费费率,保险公司要在能够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维持公司的良好运行,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过分重视短期利益,以此避免在日常业务开展中产生道德危机等风险。同时在险种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和保险公司以及和保险中介公司之间的合作,在开展业务之前要对竞技类体育市场进行充分地调研,调研后对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在借鉴国外成功开发保险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合我国竞技类体育市场的保险险种。

2.4 发挥体育保险中介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竞技类体育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竞技类体育中介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待开发市场,这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的现实情况是十分不相匹配的。建设一个良性的竞技类体育保险中介市场,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同时注重对保险和竞技类体育的并重教育,两者教育不可偏废,以此培养同时精通体育和保险领域的人才,通过多方面的培训来加强对竞技类体育保险公司发展环境的建设,为体育保险提供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的服务,将市场当中潜在的需求转化成为实际的市场需要。

2.5 建立、健全体育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

西方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是比较健全的,很多国家对于所有体育项目和运动员都进行了相关投保。在我国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发展过程十分缓慢,而且远落后于现代化的体育保险发展。所以我国要在体育保险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和体育保险有关的内容,同时在进行竞技类体育运动时必须要进行商业投保,以此提高对于运动员的保险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竞技类体育保险是社会商业保险的一部分,社会保险体制的不断发展也在推动着竞技类体育本身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市场发展的重要的根本性转变,而我国的竞技类体育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运行中不断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竞技类体育保险作为一种保险事业,国家要通过投资和合理引导实现保险资源在该行业的合理配置。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要对竞技类体育投资行业做出管理,制定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通过对竞技类体育行业进行评估,对该种保险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在未来的几年中将竞技类体育保险事业当做保险行业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逐渐强调竞技类体育保险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林学斌.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保险发展趋势探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4):19-20.

[2]徐云.对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再认识[J].体育世界,2012,(3):53.

[3]王贞琼,雷选沛,陈宏星.北京奥运风险管理与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J].理论月刊,2013,(10):78-81.

篇(3)

【关键词】吉林省;竞技体育;全运会;潜优势项目

文中借鉴由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每四年一次举办具有综合性质的运动会“全运会”,全面的反应出各个省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全运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全面检验吉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状况,反映出与其他地区竞技实力的差异。一直以来全运会备受广大体育学者争相研究及讨论的对象,并作为制定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基本方向和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

1、确保体育优势项目、开展潜优势项目

以历届全运会数据为背景,吉林省体育代表团在近些年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吉林省军团在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上,和其它的竞技体育大省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差距。在历届全运会发展过程中,吉林省冬季优势体育项目中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速度滑冰一直取得良好的成绩。东北三省也一直在冬季项目中成为遥遥领先的霸主。由于三省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教练训练、运动员选材上等优势条件具备特点经验,吉林省抓住优势,把握项目制胜规律重点发展优势项目。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南方省市逐渐开展冬季体育项目,如国家政策“北冰南展”,使南方城市有机会接触并钻研东三省的优势项目,并成功的在全运会上崭露头角,展现出南方城市也可以开展冬季体育项目,一并加入了冬季体育项目竞争的行列。相比之下,吉林省一些潜在的体育优势项目如举重、自行车、摔跤、射击、射箭等项目在全运会的赛场上分别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种潜在的优势需要牢牢把握,并向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作深入研究。

2、运动员输送渠道是否畅通

一个完善的体育管理制度可以很好的使各个省市体育得到良好的发展,然而体育管理制度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各省也在摸索着完善制度,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体育后备人才的缺乏其原因之一,是如何能够使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输送队员渠道畅通,既有利于培养运动员,更增加了各个省市输送优秀运动员的积极性。各省市的体育管理部门分布各不相同,省级和市级体育主管部门在某些工作范围内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市级体育主管部门的一些政策要根据市里体育领导的变化而改变,这使得在运动员输送问题上以及竞技体育项目、水平发展上认识上、了解程度上、决策上、上下级在竞技体育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省级以下县区级单位不能够使一些优秀的体校运动员顺利的向上级单位输送,使得下级单位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积极性受到剧挫,上下级在竞技体育决策上不一致性,是向上级部门输送运动员渠道不畅的原因之一。各个省市应根据市、县、区级经济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城市竞技体育的规划,使得个城市之间的体育部门能够很好的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及有效地结合运动员被输送的渠道畅通,使我国体育优秀的后备人才得到充分的扩充,提过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

3、转变观念,培养教练员科研能力

优秀体育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教练员在赛场上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科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训练方式需要教练员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改进训练指导技术,拓宽训练经验,仅靠经验谈制定训练计划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国外对比,我国教练员多为转行退役的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多数观念上局限于训练经验,缺少科学理论训练,导致年轻运动员运动寿命缩短,甚至终止运动。这是我们国内教练员值得深思的问题。时代的改变,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一名优秀综合性教练员的视野、观念的转变和丰富的训练经验都需要科研理论的支撑,需要借助体育科研的设备,认识体育项目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有效地调查、研究、试验等活动,深入探究各运动员特点、训练计划以及项目制胜规律,认识未知,制定出适合各运动员不同的训练计划,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增强科研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教练员。

4、走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

“体教结合”是培养我国高水平、高素质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虽然我们在探索的路上,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的“体教结合”的道路,但是也普遍存在了一些问题,目前吉林省的一些高校虽然采取的的体教结合得模式,但从结合得程度上看,普遍存在一部分的运动员委培、挂靠等形式上的“体教结合”,这种形式并没有真正的使运动员融入到文化教育中。早期我们体育发展道路上,长期、封闭式、专业化的训练或者采取早期的专业化体育训练,忽视了运动员、智、美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一个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运动员,并且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难于择业。显然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需要“体教结合”的模式真正的去解决问题,使之成为智能型的体育人才,不但能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我国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分别建立了一条本部门的人才培养体系,而这两个部门体系各有缺陷,教育部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缺少有经验的教练员,体育医务监督、运动员营养保障和完善的体育竞赛组织系统,相对培养运动员具有一定的难度。体育部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缺少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体育部门都是炼体育的孩子,缺少与社会的交往,不利于学生整体、多元化的发展。近20年“体教结合”发展,体教两家并未像当初规划的那样,齐心协力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而逐渐形成了两家独立培养人才的局面,使得日后众多的体育苗子出现茫然,不知如何选择哪一个系统有利于未来的发展。两个部门应该尽快的真正的结合起来,实质性的结合为一体,进行全面的布局,整合调配,在赛制的安排上、规程的制定中以及新的政策出台等方面进行全面、合理、有效的协调。各个项目管理中心一方面需要进行自身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要把大学办的运动队加入到工作的范围中来,在大型的比赛中,大学的运动队也可单独作为一个队伍或出国比赛代表国家参加比赛。如此良性循环,体育与教育可以实现互赢。实质性的体教结合需要在和谐发展的规律中寻觅,封闭的部门需要在开放的体制上不断创新,真正的融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5、结束语

国内体育的发展,世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需要体育各个管理部门不断的改善,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体育道路。各省体育管理制度都存在不同的遗留历史问题,如果不改进就意味着落后。提高转变观念,培养教练员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树安.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现状、形势任务及对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01)

[2]陈建新.对2008年后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篇(4)

关键词: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97-03

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包括竞技水平外,国民素质、体质,体育意识、参与体育的程度,也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有多强的标准。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该如何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寻求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途径,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1 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1.1 正确理解体育强国的概念

在体育强国的概念问题上,国内众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他们回答的共同点是:体育强国的概念应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不可量化和数据化的概念,更不能以指数的形式来体现,是一个国家体育定性和定量的综合体现,只有基本特征并无统一标准[1]。由于“强”与“弱”是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固定、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界定体育强国的标准,只能通过跟其他国家的体育发展进行相应的比较而得出的定性化的评价。那么应该在体育发展的哪些领域进行比较才能体现一个国家是站在体育强国之列呢?我国的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作出了回应,认为衡量体育强国要有8个标准:1.在奥运会上的体育成绩是否名列前茅2.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否普及3.体育法律法规是否完善4.体育管理机制是否健全5.体育产业是否发达6.体育传播是否具有影响力7.体育科研成果是否先进8.体育国际交流是否丰富。[2]从以上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不能单凭在奥运会上获得最多的金牌就能成为体育强国,还要对其他的几个方面进行考量与评价。纵观那些属于体育强国的国家,我们均可以看到他们的大众体育都发展得很好。如,芬兰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有7 000多个体育俱乐部、丹麦约1/3的人都是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3]。可见,只有普及大众体育,点燃全民对体育的热情,那么竞技体育才能获得更优秀的后备力量,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也会因为庞大的受众而发展迅速;国家也才会重视对体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就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发展状况来看,提高国民的体育意识及整体身体素质、公共运动设施的普及程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及促进其发展更能体现国家发展体育的初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且这也和奥运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吻合的。当体育得到国民的热爱,能认识到体育对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而乐于参与其中,当体育人口不断增加时,当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时,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站立于体育强国之列。

1.2 正确看待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当初发展竞技体育是为了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众所周知,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迅猛。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常常看到我国的顶级选手在很多项目中争金夺银,如奥运会上,如亚运会上。在2010年广州举办的16届亚运会上,中国国歌在单曲循环,足以证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良好势态。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需要凭着举国体制来追求竞技体育的辉煌,那时我们迫切地希望通过体育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因为当时的体育被赋予了太多各种各样的意义。正如郎平在自传中所追述的那样:“我扣球的形象都上了邮票,女排的集体照做在日历上,还有纪念币、纪念章,像民族英雄一样。逼着你只能上不能下,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可见,竞技体育不可能是单纯的体育,而是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内涵。特别是在20年多前,我们是那么地需要用体育成就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即使在今天,竞技体育依然背负太多的责任,它以在世界竞技体育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上夺取奖牌为目的。再看看全民健身的发展,它是以增强国民的体质、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目的,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全民健身所体现的体育目的显得单纯多了。参加体育运动,只是因为个体需要健康与快乐。在1995年月20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特别是有了《体育法》和《纲要》对体育资金、体育物资、体育场地设施等的明确规定,开展全民健身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小区,周围的公园里都有了配套的健身场地与器材;群众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健身热情和参与人群也比以前增加了;政策调控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体育使得群众的寿命与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多年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已日益完善,大众体育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发展势态良好。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不但促进了我国体育总体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而且两者的发展都是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都能体现和贯彻执行了国务院和体育总局的精神,是利国利民的体育发展计划。

篇(5)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改革与发展;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101-04

Abstract:This paper carry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of university′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 period, and expects the difference that motive system in college constitute in the original system, th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to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special, submit to the conclusion: our university competitive Sports motive system, in addition to being subjec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push of national motive mechanism, still is influence by the related function dints, such as reform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etc. in the meantime, motive system in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s several cubism are mutually wrestle of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 is changed into substance appearance gradually by the virtual appearance.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period; university; motivation system; competitive Sports

当今之世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在社会转型期,而“社会转型期”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从政府的职能方面主要是指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从时间方面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1]。虽然这些转型不是同步的,但对变革中的中国影响深刻。而相对于我国体育来说,由于2008年奥运会特别需求,使得竞技体育体制,成为现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所保留的最后一块“自留地[2]”,其改革步伐暂时滞后于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但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改革现行体育体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了中国体育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走向社会化,提出“鼓励其他系统、行业等利益集团兴办竞技体育,建立竞技体育队伍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路径”。因此,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29届奥运会,将成为体育体制改革的分水岭。而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推动力和拉动力,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改革与发展及演进态势进行详尽的分析。

1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1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其实质是体育领域内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核心是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因此,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其改革方向必然走向多元化、社会化的道路。体育利益重新分布,最终导致不同的体育利益群体的出现,使体育领域中的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3]。

1.2 体育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力

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各种社会集团利益冲突的过程,新的体制、新的规范、新的行为,必然和原有的体制、规范、行为产生冲突,而改革就在新旧矛盾的交织、改革与保守的较量、动力和阻力的抗衡中进行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改革的直接动力是民众的改革需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以理性的知识分子、明智的官员和社会精英为代表的大众才是今后中国改革的推动者[4]。”更多讨论认为改革的动力来自多个方面,有内部因素和外部推动,其中,社会需要是促使体育系统改革的内在动力,因此,社会一旦产生某种需要,便会促使人们参与或从事某种活动,从而达到满足。所以,需要便成为个人、集体与集团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内在驱动力,这种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不仅是其成为动力之源的根据,也使它作为社会动力,具有不可遏制向前发展的趋势[5]。因此,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作为体育系统的动力源,它驱动体育系统的运行,使其向满足需要的方向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体育与社会其它领域协调发展,在社会大系统中,体育和社会其它领域的关系错综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早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因此,体育的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其它领域而进行;第二,中国体育融入世界体育的需求: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体育要融入世界体育,必然要在体育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与世界体育接轨,才能较好的发展;第三,体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中国改革根源于生产方式内部,而动因却是来自领导者对生产方式内部落后状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行政权力是中国改革的动力,因此,体育管理体制的核心要素是体育行政权力,它为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直接动力[6]。

1.3 体育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根据系统论原理,环境影响系统的生长,系统生长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但对环境也有反作用[6]。体育体制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受到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环境,这些影响因素共同对体育体制形成一种外力,这种外力就构成体育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力。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的活动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体育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军”,经济领域的改革为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新的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生产关系、分配制度和资源调控方式的巨大变革,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必然引起体育体制的改革。而在转型时期,体育体制的发展,其体育利益主体将具有多元性特征,但国家体系仍将保存利益主体的地位。每个主体的目标,都在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次、执行不同功能的利益主体,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新的竞争格局,来推动体育的发展运行[7]。

2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演进态势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基地,它不仅要为国家培养自然科学人才、社会科学人才,同样有权利与义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因此走业余化、学院化相结合的集约化培养之路,是当今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所以,高校系统作为转型期竞技体育主体体系外的一支力量,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该体系在多元化竞争过程中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

2.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状况

2.1.1 “学训”矛盾突出

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是困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各学校采取了延长学制、补课、减少训练等措施,但这一矛盾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各试点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运动员能在全国性或重大体育赛事中,发挥最佳水平,创造辉煌成绩,为校争光。一些高校片面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高水平运动员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单一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大学学业的完成。

2.1.2 “学生化、专业化”的制度尚没有形成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学校化,“体教结合”,不同于现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不论是体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是非常不够的。对学训结合的规律,适应学校化的竞赛体系、选拔输送机制和保障体制等,都没有一个制度设计。两种不同体系形成冲突,制约了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结果,高校只是把现有培养模式搬进校园,而没有着力去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体教结合”的竞训模式。体育部门也没有在原有体制外,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一个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2.1.3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化”的投入不足

“体教结合”、高校办队道路暂时不能满足“奥运争光”的公共需求。鉴于这样的认识,体育行政部门没有转换现行竞技体育体制的决心,自然就缺乏构建新体制的规划,在“体教结合”、专业化的高校办队探索中,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所需。

2.1.4 “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校培养体系培养出的“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还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平。他们长期游离于体育竞技比赛的主战场之外,既有体制限制了他们没有更多的参赛机会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竞技水平确实比不上专业运动员。就目前来看,除了清华大学等少部分高校外,其他院校在竞技体育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

2.2 转型期高校发展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模型

在社会转型期,系统的运行动力分别来源社会需求和行政命令,通过计划驱动,运动员主体在赛场争金夺银。这是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模式,属于供给推动型模式:而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本身发展的需求所引发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则属于拉动型模式。而在转型期,此两种外部动力模式都可能并轨存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高校竞技体育必须面临多个竞争主体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高校动力系统由学校原动力、运动队能动力、运动员能动力的矢量和组成,而人的行为是千变万化的,随环境(文化、制度环境)变化,而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国家在完成体制模式改革后,高校运动成绩的表现并不可能保证立刻比原体制有大的进步。但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从而使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2.3 转型时期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

创建高水平的大学相应要创建高水平的体育,因为“体”从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8]。“体教结合”是把本属于教育范畴的竞技体育“还本正源”,让竞技体育“回家”。因此,教育的本质特征和高校的历史使命是转型期高校改革与发展构成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对于竞技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竞技人才,使得他们能在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各种体育赛事中争得荣誉,做出贡献。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总体水平和实力,还远远不能和省市运动员抗衡,参与的大型比赛也仅仅是教育部组织的或者是学校系统运动会,几乎没有国家指令的夺牌任务,只是完成“为校争光”的目的[9],因此,动力源来源于高校自身内部的需要,分别是:学校职能部门、教练员及运动员、管理者、少数合作单位等。这些产生动力源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主要是个体行动者即学生运动员;中观层次主要是指开展竞技体育的大学;而宏观层次主要是国家教育系统、国家体育事业。这三个不同的动力主体,产生各自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不同的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动力:其中,学生运动员的主要动力需求为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满足自我竞技体育需求,提高运动成绩等;学校的动力为:提高大学声誉,获得经费资助,完成大学办学目标等;国家教育部门的动力是:提高国家教育系统竞技体育水平,完成国家教育目标,为国家体育事业服务等。这些主体和动力受体,分别是高校的能动力源和原动力源。而其他高校外主体(俱乐部、行业及产业体协,以及原体制形式或者个人等),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竞争力量非常弱小,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但也对高校形成潜在的竞争压力,比如目前对生源的竞争。多个主体在转型时期相互角力,构成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国家主体,通过体制和制度激励约束各个主体,使其产生能动力。但由于目前,虽然国家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但却没有资金和其他相应配套制度和资源的支持,制度的激励措施也不够,造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兴衰主要取决与学校领导等个体因素,而学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等,都是人或“法人”,他们的行为是会发生变化的,特别是目前高校开展竞技体育,还是一个出钱、出力、而不出效益的事情,因此决定了开展竞技体育的复杂性和变性,但这种变性应该仅仅是改革中的一个“过程”。在转型时期,国家的政策指向,激励各个主体产生能动力,随着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当能形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竞争主体时,高校将就被纳入国家培养竞技运动员主渠道的系列之中,这时,高校系统边界发生了变化,国家制度将会对高校动力产生巨大影响,国家将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发展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会逐渐由“局外”转变为“局内”,特别是国家为高校提供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同时起作用,促使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体制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国家不可能采取较激烈的激进式的改革模式,这时的高校改革与发展除含原体制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全部元素外,最重要的是由国家将为其添加转型压力,转型压力主要表现在对高校高水平办队质量的要求、竞技体育训练规律与训练目标、任务差异等[10]。

外部动力在转型期也将有所变化:以前激励高校运动队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行政命令,训练领域内的人员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竞技夺标任务,完成为所属部门争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和竞赛是一种工作,教练员和运动员只受任务、计划和行政命令的驱使,只对计划负责。而在转型期,高校系统运行的动力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将分别来源于社会和自身需求以及行政命令等,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发展而形成的,并由此需求所驱动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的行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这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所以,学校的原动力将得到大幅度的增强,而学校原动力激发运动队能动力,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

2.4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通过“体教结合”的改革思路和多项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发展规划,部分普通高校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体育人才,如:北京大学乒乓球队,清华大学射击队、跳水队,复旦大学排球队,上海交通大学篮球队。有些项目的训练条件甚至已超过了体校、体工队,个别省市体育局管辖的项目,已开始与高校通过资源共享进行了共建。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大学生约20余万人[11],这样庞大的运动员群体将为学校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这样,高校系统在社会转型时期,将逐渐形成以训练主体、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体系也将发生很大变化。首先,除训练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动力在不同时期都存在外,国家及学校原动力由原来的“虚拟”(精神激励)状态逐渐转变为转型时期的“实质”状态,但因为国家一向奉行以稳定为前提的渐进性改革,其直接考虑是希望尽量不触动既得利益者,再开辟新的领域进行增量改革[12],所以改革的步骤是一个渐变过程,力的大小变化也是渐变过程,由原体制时期的直接作用于国家体工队(以计划形式),转变为部分作用于高校,转型压力从直接作用于国家原体系系统,转向部分作用于高校。例如: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教育系统将独立承担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任,这对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学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体艺[ 2005] 3号文件中,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文件强调,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并指出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3]。

3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展望

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使命,国家目前必须保证原体系的稳定,所以改革的推动力不足,而高校体系由于自身财力和其他各方面因素,自身的原动力也不足。但我们从国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看,它却有着美好的前景,因为其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旋律,关注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遵循了体育与教育规律,能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与教育优势,补充了举国体制培养人才中的不足,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求学、就业的价值取向[14]。所以,高等院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专业队”难以突破的单一发展,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提供“社会化”的公共生活领域。但由于原有体制的阻扰,以及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博弈,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将层出不穷,这是必然的发展过程。办队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并且要把这种信念贯彻到整个队伍,坚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使命,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崭新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实践。但是,我们知道,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短期内,由教育系统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运动员,难度还很大,也不现实。因此,只有在加快教育系统培养优秀运动员步伐的同时,整合高校建立适合优秀体育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动力机制,才能加快转型期高校竞技体育的前进步伐,完成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田会.从转型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影响看国有企业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6,(9):1-5.

[2] 唐建倦,邹卫国,周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5-7.

[3] 张春合,陈中林,陈德林.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动力系统及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16-18.

[4] 卢元镇,张新萍,周传志. 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体育学刊,2008,15(2):1-5.

[5] 张春合,吴金元,彭庆文等.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20-23.

[6] 樊炳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21-23.

[7] 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J].体育学刊,2006,13(4):1-5.

[8] 冯卫.论体育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0-11.

[9] 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40-43.

[10]张春合,吴金元,谭红等. 转型期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114-117.

[11]邵斌,丁海勇,何志林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0-72.

[12]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75-77.

篇(6)

建国以来,中国竞技体育都是政府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但变化不大。大部分竞技项目还是举国体制,国家统一调配。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基本发展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国争光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但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有失偏颇。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市场经济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也是如此,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一、存在问题

(一)不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运动员从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例如:体操运动员一般从5、6岁就开始训练,基本上是全天训练,也安排上文化课的时间,但孩子在大运动量训练情况下,基本没有精力学习,所以可以预见成绩会怎样。看一下现在的运动员有几个是真正的有较高学历的,有的也是在某大学挂名,在学校的照顾下拿到文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他们在倾力从事运动训练的同时无法顾及必要的文化学习,到了退役或中途离队时除了运动技能外,缺乏其它专业的文凭和能力,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而反观外国运动员,都有较高学历,有的甚至是双学位。当前,中国在人力资源的安排上实行的是市场化配置,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工作机会的主要资源。旧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多运动员退役后很难找到工作。现阶段一些运动员逐渐认识到了这些,退役后都到大学去渡一下金,提高学历水平。

(二)后备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说过人多力量大,13亿人的中国派出1099人的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其中包括运动员639人。1099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奥运代表团也是奥运史上最大的代表团,一届奥运会一个代表团有运动员639人,这样的规模是空前的。这639人拿走了奥运会上100枚奖牌。而拿同样派630多运动员参加奥运拿走110枚奖牌的美国比较,人口仅有3亿。3亿人只有中国人口的一个零头,然而就这3亿人中就能选出数量相当的高水平运动员与13亿人的中国相抗衡,这点是值得思考的。

(三)投资渠道单一、投入结构不合理

中国竞技体育经费大部分都是国家拨发,由于体育项目归国家统一管理所以企业赞助或投资较少。而且资金绝大多数投向一线队伍和“经济类”项目,二、三线队伍和效益不高的项目经费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后备人才队伍萎缩及项目发展不平衡,从而使我国体育事业出现头重脚轻的畸形发展和跛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如不解决体育事业投资渠道单一这一问题,体现在我国的“穷国办大体育”的不良特征必将延续很长时间。如不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体育事业中,要想单靠国家靠政府办好“穷国”的“大体育”的确是难。如果投资单一这一严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陷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境地。

(四)赏罚不明,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级体校的资产所有者是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是国家的委托人,权力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这种管理模式很少考虑具体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等单位和个人利益。由于个人的物质收益与其贡献没有直接挂钩,导致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运作的效果与设定的目标难以相适应,难以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许多人常常采取投上级所好,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进行“权利寻租”,如在选材、输送过程中的“灰色交易”和在竞赛中滥用兴奋剂等违纪行为。

(五)竞技体育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

以前人们认为体育活动就是玩,它和钱没有任何关系。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体育馆观看比赛,许多商人看到了这一商机,从而有了体育产业开发。体育本身是一种产业,具有经营和娱乐功能,这是由体育的经济功能决定的。而在中国所有体育的权利都在国家。实践中出现了好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从而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循环。例如:女排、男篮等本来是亚洲霸主,但现在看一下,经国家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存在的后效应正在一点点的体现。别的国家体育部门是为联赛服务,而中国是联赛要听国家体育部门的安排。任意缩短联赛,还美其名约为国家利益,试想联赛水平不高,国家队水平能高到哪去。当然竞技体育和市场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近代的各种商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形式,我们可以借鉴英超、德甲、西甲等。他们都是商业联盟,球员收入、球队收入主要靠自己从球迷和赞助商、合作商获得、无论是通过卖门票搞活动还是卖相关纪念品,如果他们踢不好球,就得不到球迷的支持,同时也得不到商家的合作与赞助的支持。因此运动员会不断的想方设法把球踢好,管理者会想尽一切办法把球队经营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结论与建议

篇(7)

1两种管理模式的梳理

李娜澳网的夺冠,又一次激起了国人对“举国体制”的反思,甚至个别媒体出现了尖锐的颇具颠覆性的话语。

1. 1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集权于体委,由体委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统一管理的体育体制的简称。也有的学者认为,举国体制是国家行政机构高度集中权力,自上而下指挥全国力量推动竞技运动发展的管理体制的简称。

从形而上角度,模式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李娜模式”实际上是与中国网球“双轨制”管理模式紧密结合起来的。

2举国体制与“李娜模式”的关系厘定

反观当下中国的竞技网球市场,举国体制能否轻易放弃,针对个别媒体论述的李娜的成功是拒绝体制包养的胜利,我们又该如何回应。

2. 1举国体制管理模式的独特魅力

其一,体制内国家担负着培养高素质运动员高昂成本的重担。众所周知从事网球训练的费用支出是巨大的。如此高昂的费用支出,是当前网球现役运动家庭所无力承担的。即便个别采用“丁俊晖模式”的,未知的风险也是单个家庭无法承担的。

其二,从李娜成长角度来看,其成长的黄金时期都与国家的系统训练和培养息息相关的。离开在国家集训打下的坚实基础,李娜要想取得今天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其转入职业化后,国家网球管理中心也在一直服务和支持李娜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正如李娜在2011年法网决赛前同国家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谈话所言:“我是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碰到了这么一个好的政策。”

其三,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下,网球的群众普及率低,市场成熟度弱,相应的软硬件建设不足,整体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竞技体育与世界不断的交流碰撞中,作为职业化程度最高的网球运动,中国要实现其与世界的同步,没有举国体制的强力支撑,网球的优秀苗子要想迅速成长起来,与顶级选手同台竞技,几乎不可能。

2. 2“李娜模式”是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探索

其一,有助于国家体育的内涵提升。运动员转入职业化,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平衡的有益探索。当前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日趋健全,市场对体育资源的配置作用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长足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其二,有助于整体推动国家的软实力。在当前中国梦的语境下,中国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既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必须依托强大成熟的文化形态。高度职业化、紧密国际化、深度商业化、极具个性化是网球运动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是最能博得亿万观众眼球、提升巨大收视率的项目。

其三,有助于国家竞技体育利益分配格局的完善。在举国体制下,竞技运动员的投入与产出不协调。受举国体制“短板效应”的影响,产出滞后于投入。而李娜模式的运行恰恰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个案。以李娜为例,单飞后除去无条件代表国家参加重大比赛外,还需向中心缴纳比赛奖金的8%和商业收益的12%。伴随着李娜国际赛事成绩的不断攀升,截止澳网夺冠其职业生涯总奖金高达1582. 2万美元,约合9571万元人民币,而商业广告赞助收入粗略计算已有几个亿。

3李娜的成功还是“李娜模式”的成功

谈到李娜的成功,人们期待竞技体育赛场上,涌现出更多的“娜”式的人物。好像李娜的成功,中国未来网球的发展会出现井喷之势,竞技赛场上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亿万民众,在憧憬在畅想。此时,认真梳理李娜成功的原因就显得大为重要。

3. 1李娜与生俱来的天赋因子

职业网球是一项对体能要求极高的运动,一场正式比赛,至少需要3-5小时的击打跑动。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女子网坛中,脱颖而出,占准一席之地,与生俱来的优越的身体素质是必不问少的。而李娜恰恰拥有不可多得的网球运动天赋和身体素质。在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中,李娜少有的力量和速度兼备的选手。

3. 2扬长避短,形成独具特色的“娜”式进攻

在当前的女子网球世界,小威统治多年,收养17个大满贯,势大力沉的发球是第一武器。身高、力量是西方世界垄断网球的不可忽视因素,雨这些是东方女子所不足之处。以2014年整个澳网比赛的技术统计分析,李娜一发成功率平均为66 %,,纵观一发、二发的得分率大都胜于对手,累计发出20记ACE球,双误累计19次,数据显示一发、二发的平均时速略逊对手,从发球的稳定1生、角度控制上,明显优于对手。

3. 3单飞后李娜迈入了良性发展之路

1.优秀的专业团队。单飞,意味着运动员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己挑选适合的比赛参加,挣奖金,请教练,安排训练:如果成绩不好,奖金少,就无法请好教练,训练水平不高,最终将被淘汰。在运动员职业化的征程上,这是一个必然的逻辑。优秀运动员,要想获得更多的比赛奖金,必须紧紧依托自身刻苦训练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成功的商业包装。李娜实现竞技成绩与商

业价值的最大组合,其经纪团队—IMG功不可没。2009年,李娜单飞之后便于IMG签约,而郑洁和彭帅都签约国内经纪人公司。2011年李娜创历史的法网夺冠后,老道的埃森巴德便为李娜量身统筹安排了7个代言合同,3年的价值超过4800万美元。如今,李娜代言13个顶级商业产品,诸如国外的耐克、劳力士、SpiderTech、奔驰,国内的泰康人寿、昆仑山饮用水、伊利等。

4启示

4. 1“双轨制”模式的理性思考

通过梳理我们清楚发现:“李娜模式”的成功蕴含着太多的偶然,但是所有的偶然又都是必然。诸如李娜在网球上独有的天分和单飞后的成功、举国体制的培养、网管中心的破冰探索,都构成了“李娜模式”得以展开的构成因素。作为单飞模式的“标杆”,李娜并不代表中国网球的全面突破,但是李娜的成功模式未尝不是中国网球得以全面提升的未来尝试路径。总之“李娜模式”是对“举国体制”的积极完善,不是单纯否定一方肯定另一方。

4. 2举国体制的长期坚持与职业化探索

某种意义上,2008年网管中心允许部分优秀运动员“单飞”的破冰之举,是中国网球困境下的被动调整,是举国体制一元培养模式下的调整和完善,是寻求未来更大发展的试验田,更是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有益探索。

4. 3积极借鉴国际商业化运作的可行经验

目前中国竞技体育市场空间狭窄,可推广项目不多,相应的商业化运作就显滞后。与世界接轨,既要接轨比赛规则,更要学会西方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如何将卓越的运动成绩转化为超值的商业价值,李娜的经纪团队已经高人一等。而将李娜打造为国际一线职业选手,则是公关包装对李娜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