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5:57: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说明文常考的考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离不开“说明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说明对象指的是“物”,无论文章说明的内容是实是虚,说明对象一般都用一个名词来表述,如文章说明的内容是“雨的形成”,说明对象即是“雨”。而说明对象的特征则常常用形容词来表述,它应该是这一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个性化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是复杂的,尤其是在事理说明文中,许多时候并非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所能概括,因此,概括事物特点有时还需要用短语甚至句子的形式来表达。
二是对说明顺序(思路)的把握。
说明文常常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写作,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常常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标志词,常用来介绍工艺流程或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情况。以空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也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常常是方位名词,常用来介绍名胜古迹、建筑物等事物。逻辑顺序是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介绍的,包含的方式很多,如总分顺序、先主要后次要、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从性能到功用……只要我们能将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楚,就一定能发现其中包含的思路,逻辑顺序常用来写事理类说明文。判断文章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很简单,因为时间和空间顺序常含相关的语言标志,而除此之外,就非逻辑顺序莫属了。
三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要正确地把握说明方法,就需要先记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逐一比较鉴别得出结论。而解决说明方法的作用也很简单,就是看所选语句或段落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这个问题大多能从文中找到。常用的答题术语为:××(备选词语:生动、形象、准确、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从文中找出的事物特点)。
四是对说明语言的分析与鉴赏。
从语言特点的角度来看,说明文常常被分为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两大类,因此,对说明语言的鉴赏也常常包括这两个方面。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生动说明,我们常按“怎样写的(修辞、描写方法等)+ 写得怎样(生动、形象、逼真、传神)+ 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来思考与表述。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平实说明,我们常按“解释词语的词典意义或表意范围(如“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唯一”表范围)+ 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 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来思考与表述。遇到“能否删除(替换)”类的试题时,也按这一思路略作变通即可。
说明文答题时常见的失分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事物特征的概括不准确。
概括事物特征时用词不准确、概括不全面都可能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概括特征用语要尽可能用文中的词语,切忌无根据的编造;二是将自己认为可能是这一事物特征的答题“点”都罗列出来,然后根据“同类合并”的规则逐一筛选,得出最终结论。
二是根据文本信息给某概念下定义时欠准确。
对“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考查,常用“请你给文中××这一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命题方式,不少同学在解题时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懂得什么是“定义”,通俗地说,“定义”需要将相关概念的意义限定下来,不能让读者理解成其他的概念,因此,与事物相关的特点要尽量地多,特点越多,限制自然就越严谨了;二是要懂得怎样表述“定义”,一般来说,定义只能用“××指的是××”或“××叫做××”这样的单句形式来表达,与事物相关的特点需要全部缀连在一起,作为这个概念的修饰语。
三是对某些词、句的含义理解不准确。
词语意义包含词典意义与语境意义两个方面,许多同学在理解词语意思时只注重理解单方面的意义而导致失分,这一点需引起高度重视。对说明文相关文句的理解,无非是要注意该句子说明的是事物的什么特点,只要用心从文中去搜索,就一定能找到答题的依据,避免“无中生有”或“答非所问”。
一、直面问题:小学说明文教学之“困境”
深入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却发现由于许多老师的文体意识淡化,导致小学说明文文本解读的偏位、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理解的越位等现象。
1.文本解读的偏位
以解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为例,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埃及金字塔特点的介绍,热衷于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火星图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演示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等,来帮助学生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这样的解读显然过于狭隘。说明文文本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说明文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上。
2.教学目标的错位
课堂该教些什么,这是课堂有效的起点,但是在这个起点上,恰恰有些老师表现得无从谈起。总体来说,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常常是从重点字词分析到挖掘课文思想内容,而轻视了文本特征的指导,以及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发。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在教《桥之美》的时候,将文本当成散文来教,要学生谈谈桥如何美丽,而关于说明文的文本特征却毫无涉及。目标定位的错位或是不明晰,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3.课程意识的缺位
“教课文”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执教《太阳》一课。我是用《太阳》一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而大陆老师通过《太阳》这篇课文教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从他的这段话中,显然能看出大陆老师仍然是在教课文。课文在前台,课程在后台。同样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文来实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分不清“课程”与“课文”,我们就可能“南辕北辙”。
4.内容理解的越位
由于许多教师执教说明文时,总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所以便会无度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埃及的金字塔》,教师搜集大量埃及金字塔相关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鲸》,教室成了鲸标本展览室……结果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只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了语言习得。知识似乎成了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二、深入探究:语用学破解小学说明文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由此,笔者认为,语用学可以打开小学说明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语用学的内涵诠释
所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环境、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关注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二)语用学――小学说明文教学“突围之路”的理性分析
1.语境原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基础
说明文教学时为什么要凸显文体特征呢?因为说明文在表达的目的、方式和话题等方面,较其他体裁的文本相比,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而在语用学中,语境通常被学者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指向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诸多客观因素,包括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很明显,这就为“说明文教学时要凸显文体特征”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语用规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依据
小学说明文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描摹的事物或事理“内容具体、真实”“清楚明白”“表达有条理”等,然而这些都体现了语用学的什么理论呢?简单地说,这涉及语用学“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涉及四个范畴:一是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质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三是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四是方式准则,即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我们发现,以上四条准则与说明文这种文体有极高的契合度。
3.语用目的,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催化
语用,即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说明文在表达上具有的一些特点,如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精练、用词的准确、逻辑的严密等,是形成良好语用面貌的必备要素,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如果我们能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切入教学,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三、实践操作: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从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切入,精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再通过创设各种“语用”情景,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为说明文教学寻找“突围之路”。
(一)指向语用的文本解读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选择适当的说明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语用学理论支撑下,文本解读应注重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注重语境对文本结构、选材及语言运用上的影响,并为这些语言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1.解读精彩的布局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本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通过结构来体现。所以,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马俑》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使说明文教学“突围”的重要做法。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和严谨。所以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以《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为例,文中在准确性说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还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充满情趣。如“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据以上文本语言特点的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说说这些语言特点;第二,背诵积累;第三,学会迁移运用。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从“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崔峦先生也曾提出阅读课必须做到“吃准目标”,即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
1.小学说明文低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订中,不需要强化对文体特征的解读,主要还应该以“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课文、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要学习目标。
2.小学说明文中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儿童语言发展又存在“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和逻辑性比较差”两大问题。而说明文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却以“精确、规范、逻辑推理性较强”为主,这正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在中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语言中去,引导学生从一些数字、实例、术语、专有名词和逻辑推理中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精确之处、严谨之道,并通过读写结合等手段,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语言积累水平。
3.小学说明文高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简、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说明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学习,习得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小学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准确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读书,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师生抓住“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进行品读,一生将此句中的“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老师就此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你为什么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呢?学生回答道:“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说明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2.有效说
说明文教学应时刻关注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在语用指向下,我们必须明确“说”的目的,以此提高“说”的效率。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笔者设计了一个指向语用的“说”的环节,设计了一种假设:(1)你就是一只麋鹿,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2)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骑着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3)如果你是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小组交流介绍。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同时尝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及时比
说明文的文字大多极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就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在教学《恐龙》中“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时,笔者先出示了改动过的一句话,即“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然后让学生将两句话进行比较,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接着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想象,模仿出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而且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4.适当写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去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这样,通过仿写、改写、补写等多种“写”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尤其是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创新,我们的课堂就会灵动起来!只有灵动的说明文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说明文,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要求语言准确简明,通俗浅显,条理清晰而又有逻辑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体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
近几年,高考说明文类型书面表达的命题特点主要有:一是从考题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看,命题大多数针对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可用的内容,如写个人简历等;二是从出题的形式来看主要是看图作文;三是从考查说明文写作最基本的一些方法看主要是方位说明法。下面举例:
例如:(2009年高考试题全国卷Ⅱ)
假定你是李华,你的美国朋友Sarah打算暑期来北京旅游,来信询问改建后前门大街的情况。请你写封回信,简单介绍以下内容:
1.简况:长800余米、600多年历史、300余家商铺;2.位置:天安门广场南面;3.交通:公共汽车17、69、59等路,地铁2号线;4. 特色:步行街、当当车、茶馆、剧院等。
参考词汇:步行街pedestrian street,当当车 trolley car,地铁 subway。
注意:
1.词数100左右;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3.开头语已为你写好,请将完整的回信书写在答题卡上。
Dear Sarah,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asking about the rebuilt Qianmen Street. Here is something about it.(答案略)
一、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2.了解课文在介绍各种功用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分析说明内容之间的衔接转换及其好处。
二、重难点:
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2.用准确、简明、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生疏、深奥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电脑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比如我们老师现在也得学电脑,不用电脑,就不能开多媒体课。可想电脑在现代生活的重要性,电脑就是电子计算机,今天就让我们来阅读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写的科学小品〈〈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2.听录音,注意生字生词,并给课文分段。
(1)给下列字注音:
汞害gong存贮zhu屏幕ping
梗概geng渥太华wo网络luo
(2)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7):介绍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和发展状况。
功能:计算
计算机网络
作实验
画工程图
用于教育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
3.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教科研人员的计算机网络。
举例子:瑞典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美国、西欧、日本的计算机的终端台数。
作比较:人工做实验和计算机做实验所需要的时间。
4.分析说明内容之间的衔接及其好处。
“计算机能用来计算。这只是它的一种功能……..七分之六的工作量作其他用
途。”
“比较普通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的另一个用途是做实验。”
“计算机还可以画工程图。”
“在国外,计算机用于教育方面的也不少。”
文章用这些句子来转换,过渡自然,行文条理十分清晰,给读者以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之感。
5.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板书:
一(1)引出说明对象
二(2—7)电子计算机:类型:通用计算机
专用计算机
计算器
功能:计算列数字
计算机网络举例子、列数字
作实验举例子、作比较
画工程图举例子、作比较
用于教育举例子
三.(8)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比较〈〈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与〈〈宇宙里有些什么〉〉。
2.课文拓展阅读。
二、重难点:
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1)电子计算机有哪几种功能?
(2)幻灯片练习:改错别字、填词阅读第6、7两段
2.较对课后练习、作业本。
3.课外拓展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
一、初中阶段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是:
1、能指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2、指出说明顺序。
3、划出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层意。
4、.辨析主要的说明方法。
5、理解说明性语言平实、简明、准确的特点。
二、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
1、有些说明文或说明文语段中有直接提示说明对象特征的中心句。划到这些中心句,也就把握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中》。
2、有些说明文语段没有直接提示说明对象特点的中心句。这时可以根据文段中的具体情况来归纳,一般可按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说明对象。
(2)理解说明内容。
(3)分析这些内容反映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文特别强调言之有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以“事理说明文”为多。
四、判断说明方法:
1、初中阶段应掌握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言论、作解释等。
2、判断说明方法要注意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3、说明文中说明方法兼用或套用的情况很多、判定时不能故此失彼。
4、理解说明方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领会这一说明方法的意图,如“打比方”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说明所介绍的内容;列数字、举例子是为了真切地说明事物;作比较可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五、说明文的语言:
一、巧选突破口,创造最佳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紧张,因而, 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发挥状态,这就是学习的最佳情境,我们就应该巧选突破口,创造利用 最佳情境,使学生从看似平实、浅近的说明文中,发现闪光、生动的内涵,产生极大兴趣。钱梦龙老师在上《 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说明一下大拱和四个小拱之间 的位置关系,于是学生纷纷回答:“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桥身的 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学生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 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教师改变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先用这种教学突破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 生一种新鲜感,对新知识吸收表现出优势的兴奋中心,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二、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观教具
说明文的内容,包括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感性知识入手 ,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形象。这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一般规律。 有些说明文如按常规来教,从自读开始,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创造形象化的 情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途径得到感知,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求知的主动性和吸收新知识 的欲望,就是教师的匠心所在。如有的老师教《食物从何处来》一文,分别画出“自养”和“异养”的循环图 表,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获取食物的途径,弄清课文中的“食物”的概念和动、植物不同的取得“食物”的 规律;在上《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把绘有八种云形态的挂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说明, 揣摩画面上各种形状的云,看谁“对号入座”得又准又快。
形象化的手段,可以通过幻灯,电影教科片、录音、实物等等,用这些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现出来 ,因为有些说明对象的形态或动态,往往是一般人不能亲眼目睹或身历其境的。教师通过形象化手段,使直观 性与生动性得到统一,提高学生的情绪,活跃思维,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三、品味说明文语言独特的美学特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
说明文的语言之美,往往被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所掩盖,被其他文体的文学之美所淹没,所以,在教学中领 会说明文语言之美,往往成为薄弱的环节。根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通俗、形象,富有情趣的特 点,我们可以将说明文语言粗略归纳出四个美学特征:通俗之美、明晰之美、简洁之美、智性之美。用这种美 学思想指导教学,与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美之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
说明文往往要说明人们不易亲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这就要求将陌生的对象亲近化、深 奥的内容通俗化。如银河是十分遥远、博大,而且从人的知觉角度来说显得抽象的事物,有的老师在教《宇宙 里有些什么》,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说明银河、太阳、地球的关系的比喻句,通过“铁饼形状”“美丽的环 ”“套在地球周围”,学生很容易将遥远、陌生、深奥的银河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此熟悉,如此贴近, 一抬头便可在茫茫的夜空中找到它,深深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通俗之美。
在教《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课时,教师抓住课文一开头就点出“雄伟壮丽”这一总特点,文章从命题到 材料取舍,整体与局部的处理及其表现手法的运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条理分明,富于变化,让学生体会 作者怎样在简洁中总体把握大会堂的特征,从清晰的思路,精当的表达中学习说明文语言的简洁之美。
四、选用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与认识事物一样,只有在互相联系和比较中,才能找到本质规律。把比较法引进说明文教学的课堂,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开拓思路。于漪老师在上《晋祠》一课 时,就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先快速听写辞典中关于“晋祠”的条目,让学生对照课文相应的内容,仔细辨 别异同,进行交流。这是听说读写多功能的训练。接着教师从一般阅读比较,深入到定向阅读比较,请学生比 较条目与课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指出哪种写法好,并说出理由,引导学生分别出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结构 形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六个方面作比较,通过比较阅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检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也培养一种良好的治学方法。说明文比较教学具体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一、文言文阅读
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基本限定在课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学生复习的压力,教师只要把文章理解分析透彻,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拿分的。
(一)解读要领
1 注意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目标定位于“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上面。文言知识是无法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分析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内容和精当的文章形式的巧妙结合,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3 强调诵读背诵与品尝领悟。诵读的作用就是在诵读感知语言的优美与动听中去感知语境,去揣摩和体味意境。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
(二)具体操作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地说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读读、背背。教学中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 理解文中主要文言实词的含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3 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 理解文言句式,即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四大句式的用法,更好地理解文言课文。
5 理解、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6 能理解、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7 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一)总体把握
1 词语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常抓不懈。
2 文意的把握,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并加以概括。
3 信息的筛选,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提炼有用信息。
4 内容的探究,通过阅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5 写法的揣摩,通过写法的揣摩,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容。
6 分析比较,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及特色。
7 综合理解,通过阅读训练,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8 能力开放,在以上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理解的能力,最后达成能力的迁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具体要求
阅读简单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简而言之,即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它的文体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等。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说明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章所说明的知识内容,明确所要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上的独特创造;第二,本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文章在提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后,先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与形式上的特点,接着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发展;第三,阐述赵州桥设计与施工上的四个特点,这是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结构与形式上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2 要明确而具体地解读文章说明事物的规律。说明文说明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抓住事物特征,安排说明顺序,使用准确的词句,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析解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规律应着眼这四个方面。
(1)揭示文章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说明的核心,全文的说明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说明的顺序、语言、方法都是受说明事物特征的需要制约的。对事物的特征揭示的准确与否,往往会影响对文章整体分析的质量。因此,抓准事物特征,是分析说明文最紧要的一步。一般来说,说明文彰显所要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规律是:其一,通过文题显示,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的“雄伟”二字;其二,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某些语句显示,如《晋祠》开头部分的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第三,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文字逐步显示,如《中国石拱桥》的一二自然段就有“早”、“优美”、“坚固”等;第四,在说明过程中,分段显示,如《食物从何处来》中的“自养与异养”特征,便是分段提出的。
(2)搞清文章说明事物的顺序。
说明文说明事物特征时,总是要安排一定的说明顺序,有层次的分条缕析,以求清晰地说明对象。一般顺序有: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空间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逻辑顺序,如《中国石拱桥》等。
(3)阐明文章说明事物的语言特征。
准确、周密、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征。这种语言的共性,需要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的分析来揭示。
(4)分析文章说明事物的方法。
恰当的说明方法,往往可以帮助作者把复杂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说明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解读说明文,就应揭示其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分类别等。
3 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说明文,确定不同的分析侧重点。
阐述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揭示文章所阐述的事物原理、点出内在含义;记述性说明文,应侧重于记述、说明的核心部分;介绍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所介绍事物形态与本质;文艺性说明文,应侧重于对主要说明部分的文艺笔调的分析来揭示所说明事物的知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议论的针对性;思想内容的说理性:结构语言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与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从正面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批驳错误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立论: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驳论: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鲜明、准确的逻辑性。
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议论文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要弄清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搜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的信息。
2 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体系,即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三者组合的过程就形成了议论文的论证体系。所以解读议论文要从三要素着眼。
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文章的题目即为中心论点;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先列举事实,再提出中心论点;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要找出文章用以证明论点的理论与事实根据。议论文的论据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理论论据。一类是事实论据。
要分析文章是怎样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从论证方式
看,有立论与驳论。从论证方法看,立论要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驳论主要有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归谬法等。除了上述几种论证方法外,还有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这些常用于立论这一方式。
3 要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总的来说,议论文的逻辑内容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反映在逻辑结构上,便是引论、本论、结论三段式结构。具体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总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横式结构。
4 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解读,关键是分析其语言的逻辑性。那么如何分析呢?要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要抓住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要抓住语言的鲜明性分析;要抓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逻辑关联的分析。
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泛指记人、叙事、描写景物的文章。记叙就是用书面语言记录,它包括叙述和描写两种基本方式。
记叙文的特点是:
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种类: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解读要领:根据上述记叙文的特点,其课文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记叙文的要素解读;抓记叙文的结构解读;根据记叙文的类型,明确解读重点;把握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进行解读;把握记叙文的照应解读。这里重点说一下根据记叙文的类型解读。
1 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人物是记叙的中心,那么解读重点就应放在人物上,具体地说,应该围绕人物展开解读活动。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分析人物的活动;分析人物外貌与心理;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2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事件是文章的中心要素。也是解读的核心。具体地说围绕事件,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要抓住线索,梳理事件进程;要抓住事件进程中的典型事件;要抓住作者的议论与抒情。
3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多属游记一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景物展现的层次方位;分析写景的主要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景物的不同特色;把握写景是我一生中宝贵经验。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人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我的故事。父母对子女的爱开始变得扭曲,家庭“纲常”尽失。甚至父子关系发生严重错位。“老子”变成“小子”;“小子”变成“太上皇”。弄得一家几代人团团转,唯恐侍奉不周,怪罪下来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常常是唯命是从。孩子吃得不知吃啥,穿戴的牌子不能杂。让我学习就得满足要求:上学带手机,课下玩电脑,给点儿压力我就跑,弄得家长不知咋办才好。于是便常常听说某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这都源于那份糊涂的爱――溺爱酿成“大害”,为人父母只能摇头苦笑,望子兴叹了。
如此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老师总是唯恐学生做不了,想把一切为他们做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讲得多。练得少;写得多,动手少;课内多。课外少;定式多,创新少。结果“糊涂的爱”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因此使教育变得被动而缺少生机。长此以往,这可是民族的大悲剧呀!
好心的人们,我们要当心啊:糊涂的爱后患无穷。真爱有度。切不可再犯好心错误。
(二)作文的批改与讲评
作文的批改是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效,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及多批少改,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畏惧作文。
2 批改的内容方面:对于时下流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看标题拟的好不好,与内容是否有关。其次,要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具体、真实、可信。第三,结构安排好不好。第四,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第五,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有错别字,词语标点运用是否准确。
3,批改的方式方法:批改方式有精批细改、学生互批互改、抽样批、示范批、当面批等。批改的方法有眉批、总批和增、删、调、换等。
科技说明文是反映和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与一般说明文相比,科技说明文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艺术性、知识性等特点。
在语言上,科技说明文常常较多使用科技术语,需要同学们有较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初中阶段对科技说明文的要求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重要信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把握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3.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分析。4.体会科技说明文准确、简明、严密的语言特点。
■
阅读过程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过程是一个难点,现在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和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了,有的老师在讲说明文尤其是科技说明文时,往往偏重于讲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语言等知识点,其实现在的中考已经逐渐在淡化这些知识点。在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处理信息。
下面从近年中考命题的角度来分析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一、标题解读。科技说明文通常都是事理说明文,文章的题目常常会运用设问句式或一些比较生动的句子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2011年湖南省长沙中考语文试题)、《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2011年黑龙江省绥化中考语文试题)等。命题模式一般为: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是: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引入说明内容。命题示例:文章以“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为题有什么作用?(2011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
二、概括题。科技说明文常常会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某一事理,命题模式一般为:阅读全文,说说文章说明了某一对象的什么特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XX的几大特征?命题的形式上可以有变化,但只要掌握了规律,此类题目难度系数并不高。命题示例: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动物眼睛的。(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动物的眼睛》)
三、对文章的局部――某几段或某一段甚至某一句话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命题。命题者会从内容、写法、结构的角度进行设题,具体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和结构的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等。命题示例:文章第③④段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第②段与这两段是什么关系?(2011年湖北省恩施中考语文试题《宜万铁路――“桥隧博物馆”》)
四、考查说明文语言。即主要针对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进行命题。科技说明文讲究语言的准确性,但语言的准确性并不只是体现在精确的数据上,有时一些模糊的语言、表推测的词语和表示大概意义的数据会显得更客观,更符合实际。同时,科技说明文作为科普小品文,在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前提下还要体现其生动性和可读性,常常会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这方面的命题也比较多。命题示例:下面句子黑体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一般来说,厂家不会直接在食品标签中标注含有反式脂肪酸,而是羞羞答答地进行遮掩。”(201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走近反式脂肪酸》)
五、与文段内容联系紧密的开放性题。这类题型往往被称为开放型题,一般作为最后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拓展能力,需要同学们发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一种能力运用题。命题示例:发挥想象,简要描述一下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2011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熠熠发光的虚拟现实技术》)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
钟灵惠
沙漠不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该长长地松口气了?如果真的那么简单,新的问题就会出现。树木虽然优点很多,比如能涵养水源,能调节气候,还可以减少噪声,但是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可爱。它们在捕获和吸收阳光的同时,还会将热量传输到空气中,以便自身降温,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地面温度升高。
树木本身虽然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气中散发的热量,可是整个过程极为缓慢,至少要花数十年的时间。由于有了沙漠,整个过程就不会这样拖拉,因为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红外线的能力较强,有助于散热,可以起到很快降温的作用。不仅如此,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不得不说这是个令人惊奇的数字。
沙漠不在,恐怕森林很难独自负担起这样重的任务。而沙漠对地球上湿气的交换也充当了重要角色。江海、湖泊蒸发放出湿气到大气层中,通常是沙漠充当吸收多余湿气的角色。如果没了沙漠,该怎样调节大气的热量交换和平衡?这也是让地球头疼的问题。此外,酸雨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一些植物带来了灭顶之灾。沙漠的消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酸雨光顾地球。在北方,每年都有大量沙尘暴在空中飞舞,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沙尘暴所挟带的碱性沙尘,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酸雨。
如果没有沙尘暴带来的碱性沙尘的中和,中国北方将和南方一样多酸雨。此外,沙尘暴还给很多地方带去养分。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有许多的养料成分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因此正是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热带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没了沙漠对地球整体大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作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怕是要忙些时日了。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年第9期,有删改)
1.本文以“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为题,好在哪里?
2.本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沙漠对地球的作用?
3.说说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作用。
不仅如此,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不得不说这是个令人惊奇的数字。
4.本文中作者对“沙漠”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盗梦空间》里的梦
郝 芳
2010年的夏秋之际,《盗梦空间》作为一部打破了商业大片叙事规则的电影,自上映之日起,就因电影本身复杂的剧情结构、超乎寻常的想象、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尤其影片中层层叠加的梦境吸引了诸多观众的眼球。那么,梦是不是可以进入呢?梦境中的情节是否可以移植和改变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梦。
人的一生大约会做10万个以上的梦。哈佛大学的睡眠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人每天晚上并不是只做一个梦,而是多达十几个梦。我们之所以经常说自己没有做梦或者只做了一两个梦,是因为在清醒的时候无法全部记住而己。既然每个人都会经常做梦,那么,梦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会做梦呢?
关于梦的作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其不同的看法。生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做梦是为了锻炼各种神经连接。而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则认为,通过做梦,我们可以梳理当天遇到的、做过的以及需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梦可能有一定的预言作用,可以告诉我们某件事情的走向和结果,或者告诉我们将来会发生什么。尽管上述两种观点不尽相同,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梦的作用,但二者并不矛盾。因此,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将上述两种理论融合起来,才可以完美解释梦的作用。
后来的研究发现,做梦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近期研究发现,睡眠有助于大脑学习和解决问题,而做梦是大脑处理、解释和理解新信息的过程。
在《盗梦空间》这部电影中,莱昂纳多所扮演的角色在影片中的一项任务是把梦“植入”到一个人的大脑中。植梦,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在很多科幻小说、文学著作、动漫还有电影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那么,梦境可以移植吗?对此,有研究者表示,就某种程度来说,“植梦”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构思,它也是在梦学研究中可以实现的一种稀松平常的实验手段,只不过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花哨,而且目前也还不能达到电影中所构思的那种真人进入构想梦境的程度。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21期)
1.本文开头提到电影《盗梦空间》,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哈佛大学睡眠专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