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翻译论文

科学翻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0 12:25: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翻译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翻译论文

篇(1)

一、翻译实证研究的概念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和实施论据对理论假设证实、证伪或提出新假设的过程。正如图里所说,实证研究方法的引进是翻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为“探究那些影响、制约翻译过程和进度、译本和翻译功能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可能”。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观察。勘察等途径获得研究对象自然情景中的研究数据,然后通过归纳,统计与概括提出理论假设;或首先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得经验数据,最后对假设进行证实或伪证。实证翻译研究不只分析文本、描述翻译现象,更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概括“总结制约译者翻译行为的经验变量和翻译规范,阐释说明这些变量间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最后建立关于翻译现象,翻译行为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原理和规则。

二、实证研究的分类

关于实证研究,外国学者将其分为自然性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所谓自然性研究,指研究者在现实生活和自然情境中对某种现象或过程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没有对该现象或过程作任何干扰,只是对研究独享显现的特征作了记录。姜秋霞。杨平将实证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可以使综合的,也可以是分析的;既可以采用归纳式,又可以采用演绎式;既可以检查已有的假设,又可以用来提出假设;既可以使用定型数据,也经常使用定量的数据。

三、2007―2016翻译实证研究论文调查

从2007―2016年,发表在CNKI有关翻译实证研究的论文总共为610篇,其中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翻译实证研究的理论研究;二是翻译实证研究的实践研究;三是用翻译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学翻译。在这近十年间,对翻译实证研究理论更加深入地拓展,应用翻译实践研究的方法指导实践,研究不同翻译方法,媒介,以及文学翻译译本,得出不同的结论,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理论发展,科学性,前沿性和应用型有着深远影响。

1.有关实证翻译研究数量

从2007年开始,有关翻译实证研究的论文数量开始逐年递增,到2012年达到顶峰,为100篇。从2014―2016年,每年论文数量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2.有关翻译实证研究论文的类型

(1)实证翻译理论研究

这类研究是在三者类型中所占比最少的一种,在选取的四篇实证翻译理论研究的论文中,包括《翻译实证研究―理论,方法,与发展》《西方翻译实证研究二十年》《简述实证研究中翻译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以及《实证研究方法体系构建》,这四篇论文都是从西方实证翻译理论的历史,基础,方法论,新的发展及方向,这几个方面展开,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翻译实证研究的实践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是用实证翻译研究的方法去检测或指导实践,如用此方法对北京市进出口产品商标翻译进行研究,网络辅助课程与翻译教学进行研究,翻译过程的TAPs的实证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实证研究等。在《公示语汉英翻译实证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受众对汉语公示语英语译文的反应和接受程度.旨在检验功能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翻译实践的有效性,从而为改进公示语汉英翻译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对484名受访对象的实证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功能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翻译实践是可行的、有效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同时也讨论了公示语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翻译实证研究方法的文学类研究

有的作者采用翻译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红楼梦》的英译版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或者对《西游记》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在者例如对《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实证研究等,这些都是学术性翻译实证研究,多见于硕士博士论文中。

在过去20多年中,西方翻译研究发展了实证研究模式,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内容至今已成为西方翻译研究的前沿性课题。翻译实证研究的论文主要讲述述了西方翻译实证性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论、研究内容、研究状态与重要意义,旨在中国翻译理论界开展实证研究模式,建立翻译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崇高.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18):143.

篇(2)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引言

英语毕业论文设计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必经环节,其撰写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的检验。纵观近年来关于我国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现状的文献,相关文献综述包括论文写作选题、规范、对策、管理和评估等(朱艳敏,2014)。本文基于现存文献的研究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实践,分析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并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提出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论文写作现状

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由于主客观因素,完成任务常会感到困难。客观因素包括:我国大多数高校把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学期。虽然理论上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本科四年所积累的知识与能力,但是在第八学期,有的学生在忙于找工作、面试求职,时常奔波在全国各地;有的学生在准备各种考试,比如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复试;找到工作的学生也要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由此,指导教师很难期望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上投入时间与精力。

另外,毕业论文设计是一个系统任务,要完成查阅文献、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毕业答辩,需要学生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训练,绝不能在短期突击而速成。在本科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于习得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动接受,自主性学习能力有限,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查阅文献,也不知道怎样阅读文献,对文献的阅读既没有归纳总结,也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且,历届来,写文学、文化方向的论文居多,文学、文化吸引力强,但学生心中有个重要的主观印象,认为文学文化方面的文献丰富,文献易懂,投入的工作量相对数据收集统计、实证研究要少一些。黄春梅(2007)曾对武汉四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88.1%的学生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却写不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论文拼凑及抄袭现象严重。李淑琴(2012)课题组曾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2010年三届英语专业毕业生近300篇毕业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优秀率不及 6%。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缺乏新意、论证缺乏逻辑、语言表达欠流畅、英文参考文献短缺、论文存在拼凑现象、非正当引用等等。(卜友红,2009;王春,2010)

(二)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应采取应对的策略:首先,建立“大论文观”的理念(蒋亦华,2009)。“大论文观”与“小论文观”有别,前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只是把本科论文设计视为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四年的学习中,打好写作基础,扫除写作语言障碍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做到写作课程四年不断线” (李淑琴,2012)。比如,为了避免母语负迁移,摆脱中式思维习惯写作英文,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文段篇章,从文化思维模式的视角给学生以指导,启发学生意识到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汉英两种思维对语言的不同影响,了解汉英语言表达差异,使学生逐渐克服母语迁移心理,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熟悉英语地道表达法。

论文设计也需要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由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专业课程教师应加强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做好铺垫。比如,刘庆元(2011)在教学中尝试采用翻译实践加翻译评论的模式以及实地调查研究加翻译评论,先后做过“湖南省博物馆翻译调查”、“岳阳楼景区、君山景区、张谷英景区翻译调查”、“武广高铁乘车指南及沿途车站翻译调查”、“岳阳市超市(沃尔玛、心连心)翻译调查”等,同时主张把论文写作融入到其他课程教学,从平常点滴做起,培养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由此,要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整个四年的所有课程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思辩能力。

(三)结语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生要端正态度, 正确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 静心写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四年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辩和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JGY22)

参考文献:

[1]黄春梅. 本科毕业论文不宜取消―对武汉四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0-83.

[2]李淑琴. 基于“大论文观”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12(3): 229-232.

[3]刘庆元.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与对策[J]. 云梦学刊, 2011(2): 143-145.

[4]卜友红.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42 -145.

[5]王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与对策[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1): 30-31.

篇(3)

伴随着中国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和食品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国内食品类科技期刊也得以空前繁荣。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中国与食品相关的期刊数超过150种。仅收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3版)的食品类科技期刊就有53种,北京大学图书馆1编写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食品科学技术”中收录的刊物有21种。笔者抽查了9种主要食品专业类中文核心期刊,均有英文题名、摘要、关键词,其中7种期刊有中英文对照的图题、表题,种没有。从这7种期刊中随机抽查了100篇食品类科技论文,逐一检查这100篇论文的中英文图题表题,对其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归纳分类,并对图题表题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1.图题表题英文翻译的规范化标准

图表是科技论文中最为形象具象的语言,可以起到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图表的形式可以把科研成果和科学试验的内容准确、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

科技论文中的图可以直观地展示事物与事物之间、量与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无须借助繁琐的文字描述,就可以把目标物的形貌、结构、性质以及变化的规律、发展的趋势清楚地呈现出来。Apictureisworthathousandwords(—图胜千言),图可以直观高效地表达复杂数据,以及这些数据所蕴藏的规律和趋势。

表格则可以将试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结果(数据)按照统计学的规律,进行科学的分类,或排列或组合在一起,让读者可以进行直接的对比、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些逻辑性、规律性的东西。

中国科技论文作者在对图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中国GB/T7713—1987标准[2]。该标准对图题表题的撰写规范性标准主要有4个基本原则:

(1)图题表题是试验过程及其相关数据等内容的集中反映,因此要具体贴切,忌空泛、模糊。

(2)图题表题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服务于论文的主题,文字阐释与图表构成完整的一体。

(3)图表应该具有自明性与自含性,即读者仅仅通过图题、图例、纵横坐标单位、图形等,无需阅读正文即可理解该图所表达的试验考察目标、目的与结果;同样,仅需通过表格的表题、表头、表内的数据等,就能准确理解表格所阐释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图题表题应尽可能全面精确表述该试验的目的、方法,同时要简短确切。这一点与对英文标题(篇名)的要求基本一致。

(4)图题表题要忠实于试验的结果,不得进行夸大渲染,要科学准确。

由此看来,图表的中文题名和英文题名要求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英文翻译应该完整准确表达图表中文题名的内容[3]。

2.食品科技论文中图表英文错误分类

从抽查的100篇食品类科技论文中,笔者共发现图题表题翻译错误128处,主要是专业术语用词错误、表述错误以及语法错误。洋见表1。

表1食品科技论文图表英文翻译常见错误分析

由表1可知,7种食品类科技期刊中平均每篇存在1.28个错误。由此可见,食品类核心期刊中的图题表题的英文翻译水平亟待提高,其他非核心、非重点食品类科技期刊中的英文翻译可能存在更多错误。对128处翻译错误进行归纳分析可以发现,专业术语用词错误是最为常见的问题,究其原因应该是作者和英文编辑尚未掌握专业术语,面对同一个名词的不同英文词汇无从选择。比如:猕猴桃的英文究竟是Kiw丨还是Planch?实际上猕猴桃的学名是八ctinidiachinen-sisPlanch..英文名是YangtaoKiwifruit。再比如,饮料是beverage还是drink?至于表述错误和语法错误,只能说明作者的语法知识、英文文献的阅读量以及写作经验方面的欠缺。

3.食品科技论文图表英文错误分析

3.1专业术语错误

所谓的专业术语是指在某一个特定领域对一个事物或者行为的统一称法或简称,这个称法在该领域中是公认的、通用的。就食品科技领域来说,专业术语的中文和英文基本上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单义性关系,所以在对图题表题进行英文翻译的过程中,面对较多相似的英文单词,要仔细辨识,分清口语与书面用语、专业术语与曰常用语。否则,就会出现误解、误译、漏译。

例一:图2酶解初始pH对直链淀粉含量及回生值的影响

原译:Figure2EffectofpHonamylosecontentandset¬backvalue

分析:“回生值”应译为retrogradationvalue;setback原意为“挫折”不是专业科技英语“回生值”的表达方式;酶解初始pH未做翻译。

改译:Figure2EffectofinitialpHonamylosecontentbyenzymatichydrolysisandretrogradationvalue例二:图1直链和支链淀粉参比波长分析原译:Figure1Thepreparationanalysisofamyloseandamylopectin

分析:“参比波长”应译为referencewavelength。

改译:Figure1Thereferencewavelengthanalysisofam-yloseandamylopectin

例三:表33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料水比原译:Table3Ratioofdrymatterandwaterfrom3dif¬ferenttreatments

分析:料水比”应译为materialtowaterratio改译:Table3Materialtowaterratioof3differenttreat¬ments

3.2语法错误

3.2.1语序不当汉语和英语在语序上存在不小差异,这也是科技论文中英文部分经常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在汉语中,定语都是前置的。在英语中,定语如果是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分词、复合词等单词,往往是前置的;定语如果是短语(如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一般都要后置。而且英文里中心词前面的定语还要按顺序先后进行排列:限定词(指示代词、冠词)—表示大小、长短、高低—表示形状—表示新旧、岁数—表示颜色—表示出处、国籍、区域—表示物质的材质—表示类型、用途—被修饰的名词。所以,在翻译中文图题表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这样的语法要求进行。根据汉语语法结构进行直译就有可能产生语序错误。

例一:表4主要的4种细菌种类

原译:Table4Dominatingfourtypesofbacteria分析:主要的”与“4”的译文顺序应当调换。

改译;Table4Fourdominatingtypesofbacteria例二:图4不同乳化剂用量和种类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原译:Figure4Influencesofdifferentspeciesanddosageofemulsifieronpropertiesofemulsion

分析:不同乳化剂用量”属于名词性短语,英译时应后

置;species常指物种种类,应替换。

改译:Figure4Influencesofdifferenttypesofemulsifierwithdifferentdosageonpropertiesofemulsion

3.2.2 词形的选择不当这也是在图题表题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其根源在于作者或英文编辑不熟悉动词的用法导致的。

例一:图1莲藕切片机工作原理

原译:Figure1Workprincipleoflotusrootslicingma¬chine

分析:工作”是动词,应当用“-ing”形式。

改译:Figure1Workingprincipleoflotusrootslicingmachine

例二:图2仿真开环图

原译:Figure2Simulatingopenloopgraph

分析:仿真”与“开环图”构成的是被动关系,应用过去分词形式。

改译:Figure2Simulatedopenloopgraph

要避免产生语法错误,作者或英文编辑要加强对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深入分析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在行文过程中应当多考虑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将汉语按照汉语的语法或习惯直接生搬硬套译成英文。

3.2.3 表述错误

(1)表意不清。根据语言学研究,英语从形态上被称为语法型句子,是以综合性为主要特征的语言;而汉语从形态上被称为语义型句子,是一种以分析性为主要特征的语言。英语句子的建构注重形式,句法特征是呈开放性的形合,其词性可通过词形来辨识,其语态、时态以及语气都有明显的符号标记;汉语句子的建构则注重意念,句法特征是具有隐含性的意合。在对食品科技论文的图题表题进行英文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理清汉语语句的深层结构,明辨语句中的逻辑结构,再根据英语的语言形态学特点进行二次创作。如果仅仅简单地根据汉语词句的字面意思,用相应的英文单词或术语堆砌起来,往往无法真正表达汉语图题表题所蕴含的意义。

例一:图4改进后的小型化分子筛膜

原译:Figure4Modifiedminimizedzeolitemembrane

分析:改进后的”与“热处理”的“-ed”分词叠放容易产生歧义。

改译:Figure4Minimizedzeolitemembraneaftermodifi¬cation

例二:图3菌体不同生长阶段基因表达动态变化

原译:Figure3Kinesisofgeneduringdifferentgrowthphase

分析:“动态变化”变化的是“基因表达”并非“基因”。该译文明显混淆了二者的关系,导致词不达意;“动态变化”用词不准;“菌体”未表达。

改译:Figure3DynamicChangesofgeneexpressiondur¬ingdifferentgrowthphaseofculture

(2)重复翻译。图题表题的翻译不能仅仅将单词一一对应,或者用词准确、语法正确,还要力求简洁明确。“标题除了精确、精彩之外,还要讲究精练,切忌拖泥带水。只有精练才能醒目,才能富有效力。为了精练,译者有时可以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有时可以删除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内容。”[5]这是对科技论文篇名翻译的要求,对图题表题的英文翻译也有同样的要求。从翻译的信达雅来说,图题表题的英文翻译不仅要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还要用词精确、简短,甚至能产生语言上的节奏感。

例一:表5酵母菌凝聚性

原译;Table5Theflocculabilitydetectionresultsinmi-crozyme

分析:detectionresults多余,应去掉;in介词联接不正确。

改译:Table5Theflocculabilityofmicrozyme例二:表3DPPH法测定海红果多糖与Vc对自由基清除结果对比

原译:Table3ComparisonofthescavengingeffectsofPMMresultandVcresultonDPPHfreeradicals

分析:“结果”重复翻译;“清除结果”指的是“自由基”,混淆句意;使用“DPPH法”不应用介词on;二者比较时通常可

以用between。

改译:Table3ComparisonofscavengingeffectsonfreeradicalsbetweenPMMandVcbyusingDPPHmethod

(3)内容漏译。对图题表题的英文翻译,要做到读者不需要阅读正文或图表相关的文字论述即可抓住图表所表达的内容,就必须顾及题名中的中心词以及修饰或限定词语。现在有很多作者为了图省事,随意地漏译某些核心词语,必然导致读者无法全面正确领悟图表的意图。

例一:图4无动力集成化小型屠宰设备分割和包装平台俯视图

原译:Figure4Theverticalviewofsegmentationandpackagingplatform

分析:未译出“无动力集成化小型屠宰设备”。

改译:Figure4Theverticalviewofsegmentationandpackagingplatformofasmall-sizedunpoweredintegratedslaughterfacilities

例二:图2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微球性能的影响原译:Figure2Influencesofinitiatoronpropertiesofmi¬crosphere

分析:“聚合”漏译。

改译:Figure2Influencesofinitiatoronpropertiesofpo¬ly-microsphere

篇(4)

关键词:语料库统计;摘要翻译;英译策略

一、引言

摘要是论文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论文更为重要,因为它有可能决定科研成果能否被学术界认可并广泛传播。大部分作者进行摘要写作时,通常都是先撰写中文摘要,然后将其翻译为英文。中英文摘要的读者群不同,前者服务于国内的中文学术读者,而后者则服务于国外英文学术读者及国际检索系统的工作者。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较大,行文结构和习惯有所不同,都为摘要英译带来不小的难度。本文以语料库翻译理论为基础,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从多方面讨论了中外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异同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中文摘要英译策略。

二、基于语料库的摘要翻译研究综述

1、语料库翻译研究及其分类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诞生主要受两个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一个是语料库语言学,另一个是描述翻译研究。以Mona Baker为代表的一批翻译理论家倡导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对翻译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描述。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对比研究,翻译理论家开始揭示翻译中译者独特的文风和创造性,揭示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翻译的规范和策略,并逐渐验证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普遍性规律所作的假设。

适用于翻译研究的语料库主要有两类: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平行语料库收集某种语言的原创文本和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文本。研究者可以通过平行语料库来对比两种文本在词汇,句子和文体上的差异来总结语言翻译行为中的特征,归纳出其中的等值关系,研究翻译腔产生的原因和特点等。可比语料库收集某种语言的原文文本,同时也收集从其他语言翻译成该语言的文本。可比语料库现在还处于初创阶段,收集的主要是英语的文本和译本,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可比语料库中的两种文本,探索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翻译规范,发现翻译活动的一些特殊规律,即翻译的普遍性,因此它对翻译研究的意义最为深远。

2、可比语料库翻译视角下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侧面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部分凭借的是个人观察和经验的翻译研究,或是单纯语料库或文体学的语言学研究。目前将语料库的定量分析作为基础来定性讨论摘要翻译策略的研究少之甚少。将可比语料库统计的方法引入翻译实践,是对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有益尝试。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鉴于论文英文摘要在阅读及发表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收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提出以英美人士撰写摘要的特点作为中国人摘要英译的策略,以此来指导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

2、研究对象

为了保证所选取论文摘要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分别从美国《科学》杂志及国内《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各随机抽取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发表的英文摘要三十篇,共选取60篇科技类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 从多角度对比中外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异同,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讨论异同原因。

3、研究方法

采取语料统计以及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具有典型性的论文英文摘要进行了微观文体特征及宏观信息结构方面的对比研究,比较时态、语态、长度、名词性短语、句子复杂性及主述位方面的异同,深入了解国内外英文摘要撰写水平的差异,探索切实可行的英译指导原则。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1、时态及语态

一般现在时是最常用的时态,此外,还出现了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具体数据统计如图1所示:

按照数量来讲,《Science》和《学报》(简称)对于一般现在时的使用比例差别不大,均有用于说明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论和结果几个基本语步。使用差异较大的是在研究方法语步中出现的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Science》30篇摘要应用现在完成时29次,几乎是《学报》出现16次的近2倍,但前者应用一般过去时15次,仅是后者41次的少一半。这充分说明英美人士使用现在完成时比起一般过去时更占上风,他们希望把过去发生的或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强调过程的连续性和推理性,强调完成的研究内容对结果、结论所产生的影响,而一般过去时只是表示调查、发现过去某一研究过程,相对孤立。另外,在统计中还发现,应用于结论语步的一般将来时在《Science》中仅出现1次,而在《学报》中出现8次。摘要的结论部分使用动词需谨慎,作者需给自己的研究结论留有余地,不能过分的肯定研究结果。《Science》中发现英美人士多喜欢用情态动词来描述结论,如用may, could来委婉表达,极少用将来时。在英译中文摘要时,要注意英文摘要时态表达的自身特点、方式及习惯,翻译的策略就是要符合摘要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和常用习惯。

摘要的语态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详细研究了60篇英文摘要中出现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如图2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两种杂志都优先选择主动语态来组织句子。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提倡实用主动语态,因为其表达更为准确,使读者更易阅读和理解。《Science》中主动语态的使用远远大于被动语态,分别为142次和18次。《学报》主动语态的使用几乎是被动语态的近三倍,与国际接轨较好,符合英美人士的写作特点。不过,在翻译英文摘要时优先考虑主动语态,也不能一概而论,满足表达的需要是重中之重。如:BP神经网络建模考虑了普通高等学校数、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普通高中毕业人数以及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4个影响因素。译为Back propagation neutral network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umber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culty, the number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 stat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若此句采用被动语态形式,谓语较短而主语特别长,头重脚轻,则显得很不地道。

2、名词性短语

在表达高度浓缩的科技信息时,译文名词性词组的处理可以用来考查译者的专业遣词造句能力。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图3英文摘要中名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

可以清楚地看到,《Science》和《学报》在名词性短语的处理上基本一致,形容词、名词以及Of结构是修饰名词最常用的三种手段,动名词、后置短语及一长串名词作为修饰语使用则相对少一些。在语言简洁方面,摘要翻译需尽量做到措辞精炼、重点突出。摘要本身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朴实简练,句型相对单纯。英语名词性短语的处理策略可归纳为:能用形容词做定语就不用名词做定语,能用名词做定语就不用动名词做定语,如用experimental results,不用experiment results,用measurement accuracy,不用measuring accuracy。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做定语的,就少用of句型,如“用这种方法,丢包率和传输时延减少,HMIPv6的性能得到了改进”,可以英译为“With this method the rate of loss packet and the delay of transmission were decreas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MIPv6 was improved”,译文从语法角度上看是正确的,但从语言表达角度分析却没有做到文字简洁,一句话里出现了三次of结构,显然有些拖泥带水,可将其重写为: “With this method the loss-packet rate and transmission delay were decreased and the HMIPv6 performance was improved”,通过使用连字符及直接将名词用作修饰成分来达到摘要表达简洁的要求。

3、句子复杂性

学术论文句子结构的复杂性也是翻译中应考虑的一个方面,本研究主要考察简单句、并列句和从属句这三个分类,如图4所示:

《Science》和《学报》在句子复杂性差异较大。前者仅使用35句简单句,应用从属句的数量比简单句多近一倍,达68句,而后者则大量使用简单句表达,达到102句,并列及从属句的使用则少了一半还要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结构形式的特点,重形合,句子多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从属句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紧密连贯,逻辑性增强。由于汉语采用意合法造句,很少甚至不用衔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且中文摘要通常信息量大,结构松散,这无疑又为英译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英译必须要透彻理解原文的含义,然后按照英语思维和行文习惯来重新组织译文,必要的时候做拆句、合句以及句子嵌套的处理。如翻译“委婉语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现象。外交语言也不例外,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可译为“Euphemism i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widely exist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is no exception, in which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euphemism...”。原文“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是“语言现象”的修饰部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定语,可译为简单句“Euphemism i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It widely exists in human communication.”但这样会使译文行文松散,不够严谨,因此更好的选择是引入先行词that来引导定语从句。另外,“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与前一分句有较强的关联性,可以处理为in 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这样的嵌套处理在摘要英译中可使句子结构紧凑,增强逻辑性,进而提高可读性。

4、主位及述位结构

以主述位为基础来确定翻译单位对译文语篇的建构有直接帮助。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是与句子信息相关的主题;而述位则是由主位发展而来的新的信息,是句子的核心。英文摘要高度概括论文内容,传递某种观念或理论的新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已知的部分说在前,新知的部分说在后,由‘熟'及‘生’,不仅可以逐步深入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预期及逻辑思维按顺序展开的方式。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主位与已知信息、述位与新信息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有时候,有标记的新信息也会在已知信息前面出现”,如段落开头第一句。由此,我们不对语料库进行信息先旧后新的定量统计,只对改进翻译实践做定性分析。

例“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陆地水份及矿物质的利用已增加超过10倍。未来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增长将加剧这种压力。重大的环境变化从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到对生态圈的干扰可能是人类活动的积累作用。” 译为“The use of land water and minerals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tenfold during the past two centuries. Future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tensify this pressure.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varying from disrup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to disturbance of the biosphere are the likely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译文基本按照中文顺序逐词翻译,但仔细读来,前两句都是以人类的相关活动作为视角来阐述,而第三句的“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忽然转到了环境,这样的新信息主位,破坏了信息结构的连贯性,使读者思路发生跳跃,不如将“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选为主语,以旧信息视角引入,进而阐述新话题,改为“The cumulativ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likely to lead to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varying from disrup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to disturbance of the biosphere.”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翻译时应整合汉语摘要的信息后,按照英文表达习惯及连贯性要求重新组织。

五、结论

摘要翻译的难点在于,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照原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翻译就能完成任务。针对于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以英美人士撰写摘要的特点作为中国人摘要英译的策略,把原语信息用目的语的独特结构重写出来。这样的英译摘要才会有较高的质量和良好的交际性,有助于学术的传播。

[参考文献]

[1]Baker,M.1995.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2]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arget Vol7.

[3]黄国文,2005,《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梁福军,2010,《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structures of English-language titles in the two counterpart journals in economics field and whether. To this end, the corpus of 237 titles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 and 311 titles in Jingjixue Jikan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or (CEQ) are built. And all the titles a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classes: Noun Phrase, Compound, Full-sentence, Verbal Phrase, and Prepositional Phrase.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cludes the comparison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itles. The results show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structure of the titles in two journals and the trend of title forms, such as the differen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s of types or subtypes of titles. And th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L2 Chinese writers compile a suitable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while publishing articles in journals in eithe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关键词: 论文标题;经济学;体裁分析;对比研究;二语写作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economics; genre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304-03

0引言

近十余年来,随着对学术语篇研究的兴起,语言学家越来越重视体裁分析方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语步分析法,其对学术语篇前言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随后引发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术语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学术语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学术论文讨论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等等。本文将针对学术论文的标题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其方法也是体裁分的实证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发现国内外经济学期刊英语标题的结构特点,并能够对中国学者撰写英语标题提供参考。

1学术论文标题研究综述

80年代末以来,以“体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体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渐确立其在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标题是学术体裁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之一。随着学者们对标题研究的关注与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断涌现。Yitzhaki (1997)比较了18种不同人文学科期刊的论文标题中的实词数量目的在于检验学术论文标题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别对比了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内的英语和德语标题,发现医学领域内的标题长度比语言学内的论文标题的字数明显要多一些,并且确证了以德语为母语的学者习惯于用德语的思维方式撰写标题,同时发现了所有的标题在两个领域内的作用都是交际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过对计算机领域期刊中600个论文标题的长度,标点使用,介词使用和词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学科的论文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他发现介词和冠词在此类标题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介词for在所选的6种期刊中的4种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内的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同时也提出,论文标题的特点因学科不同而有差异,这样的普遍性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随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个重要期刊的论文标题与论文长度的关系,同时做了历时比较的研究,发现文章长度和论文标题长度的关系是因科学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谓“硬”科学内标题长度与文章长度的相关性较“软”科学更强。Haggan (2004)则是同时分别比较研究了文学,语言学和理科科学的论文标题的结构特点。她将标题按形式分为句子型,名词型和短语型三类。研究结果显示出三个不同领域内的标题都互不相同,各有特点,同时指出标题的功能在于引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从不同方面探讨了论文标题的特点或功能:一、指出论文标题应当同时具有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作用;二、将论文标题按功能重新分类,共有12类并且分析了各类的特点和功能;三、研究了冒号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对研究型学术论文和综述型学术论文的标题结构的实证研究。在570个标题中,480个为研究型论文标题,90个是综述型论文标题,时间跨度从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学科领域是生物学和社会学,她将标题按结构分为句子型,问句型,名词词组型和复合型,同时还对标题的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综述型标题的长度在两个领域都非常的短,复合型标题是社会科学体裁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句子型标题是研究型论文标题的文章类型的特点,尤其是生物学领域内的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

国内的标题研究主要分为两类:汉英单语种独立研究和汉语标题的英译。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法和修辞特点。化柏林(2007)对图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论文标题进行了计量研究,共对42989篇文献的标题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标题长度,句型以及标题中相关词汇的研究,如题首词,题尾词,关键词等。而论文标题的汉英翻译的研究有,段萍和顾维萍(2002)的关于医学论文的标题和摘要的汉译英的常见错误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关于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标题的汉译英的标准的探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对英汉双语的疑问型学术论文标题进行的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论文的标题研究成果逐渐丰硕,本文将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化和推进学术论文标题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体裁为切入点,即语言学类研究型学术论文;英英对比,其特点在于中国学者的英文标题和国际学者的英文标题的对比;以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选取了中美经济学两本在各自学术共同体中的权威期刊:中国的《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个含有548个英语科研原创论文标题的语料库,其中CEQ 中随机选取311 个标题,QJE 中随机选取237个标题。按照语料库的建库原则以及对比语言学的可比性原则,标题的选取时间跨度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时间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标题),且不包括书评类以及其他体裁类型的文章标题。其次本文将所选标题分为五大类:名词词组型(Noun Phrase [NP]), 复合型(Compound [CP])即一个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中间被冒号或其他符号隔开,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动词词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词词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还进一步细分了名词词组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同时还统计了本语料库中的NP和CP标题在近五年内(2004-2008)的变化趋势。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标题应当体现信息性和经济性原则。信息性是指标题应当全面准确反映论文的内容。经济性是指标题应当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表1显示了两本期刊英语标题的平均长度。明显的差异在于国内的CEQ论文标题要比国外的QJE论文标题用词偏长。就其原因在于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并且中国学者在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Connor, 1996)。另外,无论CEQ论文标题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译或重新用英语撰写,都会受到原来汉语标题的影响,我们的统计发现,汉语标题会经常出现“论”、“研究”以及“探讨”之类的标题标记(尹世超,2001)。同时,国内学者撰写的英语论文标题会将这类标记词翻译出来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类表达形式。这无形中会增加英语标题的长度而不会因此增加标题的信息含量。

标题的功能有四种(尹世超,2001):称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导功能。如果综合考虑标题的两个原则和四个功能,那么复合型标题是最理想的标题形式。表2的复合型标题频度百分比正好体现了这一选择在英语环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观点此类标题(英语)的构成为: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一般-详细(general-specific),话题-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这一构成就能够是撰写者不通过语言手段而在两部分之间建立联系,达到信息性、经济性和吸引功能的统一。由于标题的基本功能是称名功能所以名词词组型标题在两本期刊中都占有较多的频度。有趣的发现是,美国的QJE期刊论文标题出现了较多的句子型标题,共15个占该期刊语料的6.33%,以及较多的动词词组型标题,共8个占该期刊语料的3.38%。

两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词词组型标题都是NP+PP结构,即一个核心名词后接一个介词短语的结构。但是,相比较而言,CEQ期刊论文NP标题的结构相对较复杂。这一点似乎验证了Connor(1996)的观点,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的行为。即国内学者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采用复杂的介词短语限定讨论话题的形式,而国外学者会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说采用CP型标题结构。这同时似乎也表明非母语写作者会在使用第二外语时无意识的会凸显过滤某些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表现在语言层面,比如说,复杂的介词短语结构标题。

在标题具有称名这一点上,中美期刊论文撰写者又一次达成一致,即标题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名词词组结构[NP:NP]。但是QJE期刊CP论文标题并不仅仅是依赖这一结构,作为美国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者,他们会更多关注英语标题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该类标题在QJE中呈现出较多的其他次级结构,如Q:NP[问句:名词词组]型。本语料库中,最强烈的对比在于,QJE中会出现PP:NP类型标题和Q:Q类型标题,而CEQ中却无此类型标题出现;另外,在CEQ中会出现PP:NP和Q:VP类型标题,但是在QJE中,撰写者不会才取此类型去撰写标题。此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的大规模的语料收集和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NP和CP标题在五类标题中在近五年内呈增加趋势。有趣的发现是,C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减至最少。相对于2007年来说,两本期刊中的CP标题在2008年有所减少,而NP标题有所增加。最终的结果表明,经济学类期刊英语论文标题NP和CP类型出现的频度趋近于相同,但总体呈增加态势。

4结论

本研究表明经济学类中美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社会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类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帮助。进一步的研究可细致深入地探讨经济学类英语论文标题的用词特点。

参考文献:

[1]Anthony L. 2001.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44(3): 187-194.

[2]Busch-Lauer, Ines-A. 2000. “Titles of English and German Research Papers in Medicine and Linguistics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 [M]. Analysing Professional Genres, (Edited by Anna Trosborg),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3]Connor, U. 1996. 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Dillon, J. T. 1980. In pursuit of the colon: a century of scholarly progress: 1880-1980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3 (1): 93-99.

[5]Haggan, M. 2004. 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 linguistics and science: dimensions of attrac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 293-317.

[6]Halliday, M. A. K. 1994.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7]Hartley, J. 2005. To Attract or To Inform: What Are Titles For? [J].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32(2): 203-213.

[8]Hartley, J.. 2007a. Planning that title: practices and preferences for titles with colons in academic articles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9: 553-568.

[9]Hartley, J.. 2007b. There’s more to the title than meets the eye: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 Communication, 37(2): 95-101.

[10]Pinkham, J..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1]Lewison G, Hartley J.. 2005. What's in a title? Number of words and the presence of colons [J]. Scientometrics, 63: 341-56.

[12]Pérez-Llantada, C.. 2004. An interview with John Swales [J]. IB?RICA, 8: 139-148.

[13]Soler, V.. 2007. 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6(1): 90-102.

[14]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5]Swales, J. M. 2004.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6]Swales, J.M. & Feak, C.B. 1994.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Commentary [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7]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8]Yitzhaki, M. 2002. Relation of Title Length of a Journal Article to the Length of the Article [J]. Scientometrics, 54 (3): 435-447.

[19]段萍,顾维萍.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 中国翻译,2002.

[20]化柏林.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标题计量分析研究[J].情报学报,2007,26(3).

[21]王成宇.英汉疑问型学术论文标题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02.

[22]王英格.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法和修辞[J].外国语,1993,02:34-37.

篇(6)

【关键词】苗语;翻译

苗语在面临消失的境况,而世界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在逐步加深,因此,研究苗族的语言与文化变得日益重要,尤其是对苗语如何翻译成英语的研究,更需提上日程。课题从目的论视角下对中部方言苗语特色词汇的英译进行研究,对黔东方言翻译作一定的理论指导,拓宽黔东方言翻译研究的道路,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对外宣传添砖加瓦,为苗语的学术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目的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目的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自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诞生伊始,该理论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梦娜贝克在其《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中收入了以及相关概念的词条,分别由克里斯提安娜·沙夫讷和伊恩·梅森对其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马克沙特尔沃斯和莫伊拉考伊的《翻译研究词典》也收录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概念。杰里米·曼迪编著的《翻译研究向导》一书的第五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题,提纲挈领地评述了功能学派的主要内容,并对该理论附有专门的讨论、个案研究和思考题。埃德温·根茨勒在《当代翻译理论》中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归入翻译科学派进行了蜻蜓点水式的讨论。劳伦斯·韦努蒂在其编著的论文集《翻译研究读本》中收录了赖斯和费米尔的代表性文章并做了简要评述。巴兹尔·哈蒂姆在《翻译教学与研究》中介绍了目的学派的一些重要概念及主要内容。安斯尼·皮姆对诺德的专著《翻译中的语篇分析》进行了评论。此外,还有其他许多有关该理论的介绍性文章和书籍,如安德鲁·切斯特曼在《翻译理论读本》中收录了弗米尔和诺德的代表性文章。安娜·特罗斯伯格以及凯·道勒拉普和安妮·劳德加德分别在论文集《文本类型和翻译》和《口笔译教学》中选用了诺德的文章《翻译的功能类型》和《译者培训中的文本分析》。 此外,玛丽·斯奈尔·霍恩比在《翻译研究:综合法》,西奥·奥斯曼在《系统的翻译》,彼得·弗赛特在《翻译与语言:语言学理论阐释》中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都有零星的评述。

(二)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自1987 年该派理论介绍到中国以来,中国翻译界对该理论的热情一直未减,中国学者在各类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出版近10余部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引进了英文版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经典著作:诺德的《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和赖斯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并附有中文前言。有关翻译目的论的文章不计其数,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翻译定义、翻译标准、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翻译策略、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包括旅游翻译、商标翻译、广告翻译、电影片名翻译、中医药文献翻译、大学网站翻译、新闻翻译、法律翻译)等课题。近年来许多文章把翻译目的论与其他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出现了许多把翻译目的论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比较而研究的著作,如周锰珍的《“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异同比较分析来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有关翻译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如陶友兰的《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杨萍的《论功能目的论与中国汉英翻译教学》(作者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国内翻译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卞建华在其书《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中对功能主义目的论作了系统而详细的介绍。张美芳在《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中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用一个章节作了简单的介绍。张南峰、陈小慰、薛思亮、仲伟合、朱志瑜、贾文波、段自力、周红民、刘宓庆等等都对功能主义目的论有一定的引进和研究。

二、中部方言苗语特色词汇英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部方言苗语特色词汇英译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中部方言苗语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对中部方言苗语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作得更少或者没有,论文作者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

(二)国内对中部方言苗语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苗族语言文字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和局限。学者对语音的研究较多,对词汇、语法、修辞的研究较少;对某一方言土语微观的描写性研究较多,站在各方言土语之上对苗语进行总体的宏观研究较少;苗语与其他语言的关系、苗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苗族文字的统一问题等,还很少有人研究。尤其在苗语与英语的对比和苗语和英语互译的研究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凯里学院王家和的几篇学术论文对其略有探讨,如其发表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的“论苗族文化俗语的等值英译与相对等值英译”和“英语和苗语中修辞与联想之比较”;董川黔的“浅谈苗语和英语的正迁移现象”和“英语和苗语对照教学法”、杨为、刘汝荣的“苗语对湘鄂渝黔边区苗族大学生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探析”、吴春兰、王贵生的“英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内涵的苗、英对比研究”、滕树立的“从苗语和英语的某些对比看跨文化的学习”等等。

三、结语

概括来说,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国内外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比如术语翻译不统一、研究肤浅零散、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来源缺乏追根探讨、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质疑等等。对于苗语英译,更是只见实践没有理论支撑。对于一些词汇,不同的对外宣传资料有不同的翻译,没有翻译理论的支撑,难免有不妥不当和值得商榷之处。需要更多的学者对苗语英译做出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 翻译共性 译者风格

从1993年Mona Baker 发表《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到2014年,语料库翻译学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几乎和国外同时起步,始于1993年杨惠中教授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近些年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了倾斜,除此之外,大量的学术会议也以此为主题召开。鉴于语料库翻译学如此快速的发展,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统计了22年来(1993-2014)中国知网收录的外语核心期刊中以“语料库+翻译学”为主题的共143篇论文,并对论文主题进行了归类整理。

一、翻译共性研究

翻译共性,又称翻译普遍性或翻译普遍性特征,是指翻译语言,相对于原创语言而言,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语言特征。近些年来,对翻译共性的讨论主要有简化、显化、隐化、范化、集中化、整齐化、非典型搭配等。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翻译共性的实证研究上,尤其是显化研究。胡开宝、朱一凡对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和朱生毫译本中的显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王克非和胡显耀对汉语翻译文学语料和汉语原创文学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语翻译文学作品在人称代词使用方面是否存在显化优势。

二、翻译语言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词汇应用的总体特征可以通过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如王克非、胡显耀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的使用等角度对译自英语的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的词汇使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翻译语言的句法特征可以从句法总体特征和典型语句结构的应用特征两个层面来理解。句法的总体特征包括翻译文本的平均句长、平均句段长、结构容量、简单句和复杂句的使用频率等。如秦洪武基于英汉多译本翻译语料库,重点分析了“介词…方位词”和“指示代词…名词”的结构容量。典型语句结构是指目的语言所特有或受原语语言影响而频繁应用的目的语语句结构。胡显耀、曾佳利用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分析了汉语翻译小说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和结构。

三、译者风格研究

根据Baker的观点,译者风格是指“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及非语言的个性特征”。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将视线投向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研究。王青、刘莉通过对比萧乾与金的《尤利西斯》汉译本,结合萧乾的汉语原创作品,对《尤利西斯》汉译本体现的译者词汇型式化风格进行研究,旨在探索把译者风格从原作者风格和所谓的“翻译腔”中有效识别出来的语料库途径。

四、翻译教学研究

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语料库加强翻译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二是利用双语语料库编写翻译教材,实现翻译教材编写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在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余军、王朝晖讨论了教学型语料库的构建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认为应结合翻译课程具体的教学法以及相应的教学步骤,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型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

五、口译研究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开始于2007年,在这一年,胡开宝、吴勇和陶庆分析了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及其重要性。但学者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建设并应用了一些口译语料库,开展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主要集中于口译语言特征研究以及口译规范研究。潘峰、胡开宝基于自建的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对汉英会议口译中some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六、存在的问题

1.语料库翻译学在技术层面上存有问题.语料库建设的高技术要求以及语料的代表性和收录标准问题,是目前国内建成的用于翻译研究的平行语料库数量较少的重要原因所在。虽然语料库的运用,使翻译研究显得十分科学、客观,但在选择译本过程中,很难避免直觉的判断。

2.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语料库翻译研究主要采用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分析法,可以使研究建立在严密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但目前大多数翻译领域的定量研究多限于词频和平均句长等数据的分析,这种相对初级的定量分析对翻译规律的解释力明显不足,而且一味强调量化分析。

本文对 1993―2014年间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清晰呈现了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语料库翻译理论和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在技术方面、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总体而言,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今后语料库翻译研究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语料库翻译学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将进一步成为翻译研究的主流,凸显其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