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品课程建设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基础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6 10:38: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精品课程建设基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精品课程建设基础

篇(1)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 精品课程 建设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基础会计学》,又称《会计学原理》,是各院校财会专业必开的专业课,更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学习效果的好坏将对后续课程都有着直接影响。它不仅是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专业基础课,更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石,因此将其纳入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中非常必要。

一、我院《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院自1985年开办以来就开设了会计专业,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会计专业不仅发展为我院第二大系工商管理系的主力专业,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众多高考报考学子的青睐。尽管如此,在会计专业入门课程即《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相比实践教学,更注重理论教学

会计专业本身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然而我院会计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内容的教学,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只停留在考试、做题上很优秀,但实际走上工作岗位时,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基本的操作技能都会存在问题,工作能力可能不及中专、高职毕业生。

(二)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不足

在课堂中,绝大多数教师仍停留在传统教育观念里,即学生在上课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听和记,而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把一堂课45分钟讲满来。事实上,教学效果并未如我们所想,整堂课下来枯燥无味,缺乏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三)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基础会计学》本身教学内容并不多,加上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在课后基本不花时间去巩固复习。另一方面,学院关于该课程的课外学习资源有限,教师课外辅导较少,导致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然而越是基础的知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就更高,因此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可以促进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

通过《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实践教学内容比例,不仅是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激发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理论内容的兴趣,更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和输出人才的质量。

(二)可以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容易把自己定位于中规中矩的知识传授者,并且出于尽心尽责的职业道德观念,认为每堂课讲满来,板书写满整个黑板,才算是圆满完成了此堂课的教学任务,然而这样的做法忽视了所谓“听众”的内心感受和发言权。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促进教师转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会计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动画的方式将有关账务处理程序的工作展现给学生,或者引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手段等,在增加与学生互动的同时,更是增加了教师课堂上的个人魅力。

(三)可以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效果

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教学大纲、课件、配套习题、电子教案、网上视频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均会在专门网页上挂出,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网上复习和学习,不仅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加强学习效果。

三、《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定义、基本职能,熟悉不同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性质,明白会计六要素的含义,学会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和审核,掌握会计账簿、科目汇总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整个账务处理程序的工作。这些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也势必影响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得及今后会计实践工作。

(二)制作适合我院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材料

由于市场上教材五花八门,不一定适用我院学生,加上我院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最了解,因此针对我院的办学特色、会计专业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素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自主编写适用性更强的教材并制作配套的课件、电子教案和习题,不仅更有利于老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接收,最大限度提高课堂和课外学习效果。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增加案例教学、多媒体动画展示、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融入老师的“教”中,而不仅仅是一个忠实的“听众”,最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之,对于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而言,《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必要且重要的工程,它涉及到学院、教师、学生等各方切实利益,在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提高了学院会计专业的办学水平。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使《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建设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文献标志码:A

《基础会计》课程是向学生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通过对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基础会计》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入门课、必修课。是后续会计专业所有课程的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应具备独立的建账、做账、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为考会计上岗证打好基础。

1.2 设计思路

以会计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为依据,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确定本学习领域的目标和进行学习领域情境设计,紧紧围绕“基于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1.3 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初、中级会计人才所必备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2 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2.1 教学内容建设

构建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体”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体系。延续校企合作方式,与会计记账公司及企业财务部门合作等形式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进程。结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遵循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力推进会计岗位化训练。采取“理论讲授校内实训室仿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综合实训”相结合,“教、学、做”一体,课堂与实训地点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启发式教学。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该课程是学生入校以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专业术语较多,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点放在启发式教学上。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深入浅出,使学生边听课,边思索,边掌握,边学边练。教会学生自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模拟实训教学。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印制原始凭证,让学生根据仿真的原始凭证自己填写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反复练习“凭证账簿报表”这一会计循环的工作过程。让学生自己能熟练地操作,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教学方法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取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3)仿真岗位化训练。在广泛进行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上,以校内会计服务部和校外会计记账公司为平台,全面推行仿真岗位化训练。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轮换岗位(出纳岗位、总账岗位、稽核岗位、成本岗位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仿真的情景中亲身体验各种会计岗位的工作。实现了仿真模拟实习向全真岗位训练过渡,真正达到会计教学与会计岗位零距离的目的,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得到了全真的岗位化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所教学生自身特点,制作出富有特色、有吸引力的课件。力争做到内容简洁、生动、直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采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生动活跃起来。教师和学生互动较果好,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联系经济业务。特别是“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这两章,理论讲授起来即抽象又枯燥,通过多媒体讲学,可以把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凭证、账簿真实地搬到课堂上来,对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也能讲解得栩栩如生,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良好。

2.3 课程特色与创新

由于《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改革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建立了传统教学与启发式、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情境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经贸会计服务部是经济贸易系与哈尔滨嘉信记账公司所合作成立的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时间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顶岗实习、就业结合进行。服务部组织机构健全,面向社会开展业务,主要从事记账、纳税申报、业务咨询、审计等业务。服务部的成立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工作环境,更好地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4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建设

(1)在《基础会计》课程建设中,教研组积极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运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经教研组教师共同的教学研讨和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尝试运用灵活多样、侧重考查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如在考核时,理论部分的考核,除利用卷面考试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以外,加入了平时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课堂记录为依据评定学生平时成绩。

(2)实践教学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基础会计实训考核采取理论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并结合平时阶段性分项考核和出勤、实际操作等考核成绩综合进行评定。

3 结论

(1)通过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转变教师职业教育观念。一是可以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可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课程的建设就是要凸显职业教育实践技能特色,对实践技能部分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规范化教学道路,进一步转变我国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

(2)通过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会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把实践技能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高职学校可以根据《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申请获得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会计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增加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建设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学,2011,(12).

[2](美)Antyony,R.N.等著,《会计学精要》,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 葛家澍、余绪缨主编,《会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 精品课程; 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实践条件

我校的《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精品课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几大方面来进行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呈现以此,以供同仁参考和雅正。

1 课程设置

(1)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进行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

(2)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国家汽修专业设置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总教学时数设置为56学时,分成8个项目:安全用电、汽车常用工具量具、汽车电路常识、汽车电子半导体元器件、交流电路与发电机、磁路与电磁器件、直流电动机、汽车电路图识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8个学习项目中分别设置了23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中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

(3)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材: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汽修组专门编写了《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材,教材采用项目化、任务化的编排模式,该教材由从事汽修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编写。

教学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选取、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的设计,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学情分析、学习情境的描述,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等。

学案:在每一情景实施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与人沟通等能力、分析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PPT课件:每一课时的教学PPT课件,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材料。

学习任务单(任务工作单):在每一个任务中都设置有任务工作单,工单的设计按照“项目教学法”注重和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操作工艺等的一致性,用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习题集:每一个项目设置项目习题,用于检测学生项目的学习效果,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配备有教材的复习题、技能考工练习题等,供学生的学习。

资源库:资源库中配有汽车维修电工手册、汽车维修电工学习指导手册、汽车电路大全、汽车电气维修短片、汽车仿真教学软件等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外与课内学习。

实训指导书:主要对学生的实训目的、实训注意事项、实训操作要领与步骤、实训效果评价等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作为实训教师的教学指导材料。

2 教学团队

(1)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分别是从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4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

(2)本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我们积极从汽车维修企业中吸收一部分能工巧匠加入到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中,让企业培训学生和教师的同时,我校汽修专业也对这些企业人员进行了教学教法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 课程实践条件

(1)校内现有条件:根据教学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需配备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仿真实训室等。

(2)《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课程依托专业,先后与省内外多家汽车服务与维修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实践和进步。

4 课程管理

在本课程的管理上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分别是学校教学督导组管理、专业部管理、学科组管理的模式,对课程的教育和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管理模式,达到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多方面的监控。

5 特色与创新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课程:我校汽修专业与多家汽修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标准、教学计划。

(2)构建突出实践教学的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本课程教学学时为5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时,保证了教学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任务引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主体:由校内老师、校外企业人员、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校内外实训考核的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乌仁图亚.关于高校如何建设精品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07年

[2] 孔七一.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

[3] 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

篇(4)

关键词:Bb网络教学平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67-04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以下简称Bb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功能强大、集成高效的网络“教”、“学”环境。它以课程为核心,教师负责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平台提供的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协作工具,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布置作业,调查和自测,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再结合课程统计工具,从而实现基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总之,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交互的学习过程,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全国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2008年河北师范大学开始了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同年被评为河北省级精品课。2009年河北师范大学引入Bb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开始了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并应用于教学实践。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呈现了本课程的本校教学特色和优势,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同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的大多数教师通过Bb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随着对Bb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我们越来越发现结合课堂教学,实施网络辅助教学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以及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和讨论。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于一体的网络教学环境,其内容要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答疑解惑、学生复习、在线作业、释疑、在线测试等每一个环节。其设计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与课堂教学同步性原则

与教学同步性原则是指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学资源逐步有序地开放或关闭,从而实现了对学生网络学习的进程进行控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有关课程全局资料(比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主讲教师、参考资料等)整体。而教学课件、案例分析、自测练习、作业等主要教学资源,会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根据教学需求将逐步开放。在这些直接教学资源中根据每次课堂教学需要也会有不同的开放次序,比如教学课件和案例分析可能在课前一至两周内开放,供同学们预习,提前思考。经过课堂教学之后将开展自测练习、完成作业等教学活动。经过一学期实际教学,构建成一门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

2.以学生为本原则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单一灌输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本门课程是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自身成长的问题、合理分析问题的过程,是大学生构建道德知识体系,并内化为自己价值观念的过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恰好满足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处处以学生为本。[1]首先在课程资源设计方面以学生为本,以易学易用为目标,从学生学习视角去组织、设计教学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提供了课程结构示意图,建立学习导航,结合学生兴趣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体参与为目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参与网络教学活动(比如课堂讨论、分组教学等),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再者教学评价也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过程管理,结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个人主页、博客等工具给学生提供彰显自我的空间。

3.互动性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日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过程。[2]而以完善学生个人修养,提高个人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更需要全体师生全身心地共同参与。教师不了解学生,就会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若学生不主动反馈,教师就会无的放矢。学生不参与教学过程,不反思自省,课程就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心灵的互动、思想的碰撞,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决定的,教师唯有面对学生的真实思想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而,在课堂教学一对多的面对面情感交流基础上,通过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互动的优势,要尽可能多地构建互动机制。Bb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同步或异步沟通工具,可以实现互动的多样化。可以实名互动,也可以匿名互动;既可以一对多,又可以一对一,甚至多对多;既可以人机互动,还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通过论坛,学生可以针对关心的内容公开发表个人见解。消息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沟通,直抵心灵误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上,还设立虚拟课堂、调查、作业、测试等多种交互环节。

篇(5)

关键词 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项目以来,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回顾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问题与成就同在,分析并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 000门课程的新目标。各高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争优意识,不断加强课程水平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数年来,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3 538门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带动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2.1 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各高校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进行。通过三级评审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2 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

各高等学校在全面规划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对用户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2.3 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个项目,各高校在努力发展和建设本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3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从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看,“开放与共享”已经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共享教育资源的初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的开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的,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国家教学水平的整体目标。

3.1 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不强,只注重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的维护推广和应用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误区就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仅仅是为了评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忽视了后期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推广和应用,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议】各高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件的精神和要义,努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既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更不能忽视后期网站的资源更新和维护升级,真正做到建有所用,避免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2 课程的内容建设和开放性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的内容建设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只能允许本校的访问者使用,不能完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议】各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消除资源获取的障碍,保障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3 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教育部派人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单纯对课程进行评价,往往忽视课程的应用效果和使用者的发言权。

【建议】改善评估体系,完善互动评价机制。评价模式要在我国国家制定的课程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的评价。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价,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4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评建优秀课程,有的教学网站直接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可想而知,如此建成的网站必然是教学资源的堆砌,缺少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贯穿。

【建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精心设计资源,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重视提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网站的建设要依据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保证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教学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加强完善互动交流模块和学习评价模块的建设。在技术上要充分考虑资源使用方便、容易更新、方便共享和重用等特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实施的先进性和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注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96.

[2]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在高等院校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技工院校仍处于摸索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国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出现了万人以上规模的技工院校,特别是江苏省在加快建设省级重点技师学院的同时,如何有效探索技工教育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为此掀开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品质的一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3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的活动通知》,正式拉开了技工院校实施品牌发展的战略。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内涵的重要载体。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内容和意义

1、精品课程的内涵及内容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具体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发人深思,启思明智;第二,教学相长,不断启迪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望,引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第三,效果深远,辐射深远。具体的讲,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师资、一流内容、一流方法和手段、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训、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立通过不断验收不断检查制度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让精品课程成为一个龙头,把学校整个课程建设都带动起来,并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校内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氛围,让大家树立一种"精品"的理念,从而带动全校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是技工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七个方面内容: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有名牌教师和骨干教师构成的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梯队,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者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结构上一体化教师占到较大比例,并有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解决技工院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问题和产学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技术相脱节的问题。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能突出技能特色,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新时期的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组织上,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先进教学理念和沿用优秀教研成果;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要建设包含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适用教材。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先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规范。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等。

四是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并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在课程设计上要能与企业共同完成,并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五是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有能保证与课程相关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要有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六是突出的教学效果,并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突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培训任务;积极鼓励师生参加与课程相关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措施,建立校外专家、行业企业、校内评价和学生评教综合评价制度,不断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优秀;有良好的声誉。

七是突出体现课程特色,并有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存在的问题

1、学校精品课程推进成效

学校自2006年以来把精品课程建设写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部署,在2007年起草编制了《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内容,并从2007年起开始全面推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率先在汽车系推进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学校在建优质课程建设有10余门。

从目前的推进看,学校教师基本有了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的团队,在课程建设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但从总体的推进质量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看,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

(1)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推进课程建设的氛围。

(2)课程建设的团队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其群体共同推进课程建设的作用。

(3)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也尚不完善。

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应该抓住机遇,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学校和专业发展情况,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计划地逐年推进,以“精品”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并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应该至少建设1―2门精品课程。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此基础上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从而形成各门类、专业的系、校、省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以确保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打造课程建设名师团队

通过鼓励校内名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着力打造名师团队,真正让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推进、带动和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平台。学校在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专业特色资源库的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的水平,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并通过着力实施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培养的模式,让教师能积极参加到校企合作中来,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

3、重视教学课程,并着力打造精品课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作为某一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一个“点”,也一定要关注专业整体的课程建设,也要加强 “面”的建设,只有所有专业课程建设好了,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的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不违背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同时,“课”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作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必须重视一堂一堂精品课的建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让每一堂教学内容都成为精品,那么精品课程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名副其实。

4、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有效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来,并通过讲座、标准解读等环节在全校营造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在精品课程的同时,能够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能够实现课程与个人同进步,专业建设与个人发展共提升。

篇(7)

【关键词】计算机 精品课程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61-02

一 前言

教育部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从2003年就开始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课程建设是教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为精品课程建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领头作用,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加强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成果、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精品课程建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内容变为优质的网络共享资源,实现课程的数字化,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发挥精品课程最大的教育效益,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在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公共政治、英语课程一样,是大一新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重任,但相比其他基础课程还不够成熟,而且课程内容更新较快,所以研究和分析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领头作用、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我国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十年来,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建成3909门精品课程、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教学体系、有较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在我国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各个高校相继加大了对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分别建立了校、省、国家三级计算机基础课精品课程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并出版了一系列计算机精品课程教材。2009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成立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标志着我国高校的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需要高校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深化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凝练优质计算机实验教学资源、扩大合作和交流方式、增强示范辐射力度,为全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基础强、强调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导致了在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1.课程内容落后,脱离实际应用

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老化,严重滞后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盲目重视精品课程申报而忽视了课程建设。有些计算机精品课程的内容选择严重脱离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空洞而不实用。此外,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混乱。

2.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

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的数量逐年增长,内容不断丰富,但与理论学习配套的硬件设施建设缓慢。由于硬件缺乏,学生无法实现课后练习或上机实践,学到的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锻炼,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效率降低。此外,学生在课后学习时,遇到问题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帮助,这说明精品课程的互动性不足。

3.精品课程网站过于形式化,使用效果不高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计算机精品课程网站,但是网站建设过于形式化,很多功能空而无用,也未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分析,造成网站建设与教学内容不同步。很多高校并未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将课程教案、课件、视频等资源放在网站上向学生免费开放,开放性不高。网站建设模板化,不能随着课程内容的变化而灵活地进行调整,造成网站资源拓展功能降低。

除此之外,我国高校的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其他问题:标准不统一,共建机制还没形成;课程建设重复,数量不平衡,共享性差;教学观念先进性和学生主体角色体现不足;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学习进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三 我国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转型升级

为加强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高校的计算机精品课程正在向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是: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把计算思维与计算工具并列起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我们应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实现课程的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加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计算机课程教学分类设计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工科类课程教学设计应以程序设计、系统构建为主,强调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理科类课程教学设计应以算法设计和分析为主,选择简单易用的编程软件。文科类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为主,强调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养。

3.计算机课程群资源建设和共享

在“构建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思想指导下,构建能够涵盖计算机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综合应用等核心内容的计算机课程群资源。计算机课程群的资源建设是对1+X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按系列课程建设,要体现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科学性以及关联性,具有比分散建设明显的优越性。课程群资源要设计具有导航功能的知识地图,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贯通和进行自主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群资源的共享方式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和教学需要,实现资源的充分浏览、按需检索、组合推荐。

四 结束语

加快我国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客观要求。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整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设计,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共享体系,完善课程管理体制,以计算机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为契机,促进高校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