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业模式的分析方法

商业模式的分析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5 15:33: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业模式的分析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商业模式的分析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商业模式研究的文献检索和总结,从商业模式的内涵、要素构成、类型和商业模式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商业模式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评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企业自身为视角来进行,缺乏多视角的研究;研究的内容理论化,方法单一化,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商业模式评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商业模式 内涵 评价

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内涵研究的评述

(一)基于财务角度的定义

Elliot认为商业模式的定义指出了在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的情况。而 Rappa在其论文中谈到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一种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他认为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能够指导其盈利。而Stewart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一种逻辑陈述。

(二)基于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 Timmers认为商业模式可以被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流构成的有机系统,同时,他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界定:“它是指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就包括“对商业活动和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以及“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方面的内容。Amit和Zott则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获取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的各组成部分的一种组合方式。在其描述的框架体系中,详细地描述了商业模式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相互协作来实现交易的这种方式。而袁新龙和吴清烈认为,商业模式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系统,一个由不同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联系和互动的一个组织;它不仅包括产品及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构,还包括对不同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又包括不同商业参与者的收益及其分配方法。

(三)基于战略角度的定义

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进行总体考察,主要涉及到了市场主张、企业的组织行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界定大部分都属于这个范畴。KMLab顾问公司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描述,主要就包括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销售等一系列组合的描述。Linder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一种逻辑。Dubosson O Torbay等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及其合作伙伴为了获得可持续的收入,创造目标顾客群体、营销产品、传递价值和关系资本的描述。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商业模式的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其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一种解决方案。

(四)基于运营角度的定义

基于运营角度一般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一个企业正常运营的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什么样一种内部流程和基本的构造设计来使其产品创造出市场价值。Applegate在其论文中认为,商业模式是复杂商业的描述,通过商业模式能够研究商业的结构和各结构性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如何才能响应现实世界。在这一方面,Stahler在其论文中强调,一个模式总会是复杂现实的简化,它可以帮助理解商业的基础或规划商业的未来。Magretta认为商业模式解释了企业如何运作的问题,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而为其顾客的利益着想以及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企业的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认识,对价值的理解,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解析。Mahadevan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其商业伙伴以及买方之间价值流、收入流和物流的一种特定组合。而Amit则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去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而组成的这种协作运作方式。

以上四类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基于财务角度的定义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如何因环境变化而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并实现盈利的一种方式,其定义比较浅显易懂。基于战略角度的定义则认为商业模式是让企业正常运行、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而基于运营角度的定义侧重于描述企业的运营结构,包括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基于财务角度的定义能反映商业模式实施的效果;而基于系统角度的定义强调了商业模式的综合性。笔者认为将基于财务角度的定义和基于系统角度的定义相结合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的视角比较全面,能够更系统地诠释商业模式的实质。

对商业模式要素构成研究的评述

有的学者在定义商业模式时,就已经研究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但随着对商业模式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独立出来进行单独的研究。不同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的描述在内容上、深度和广度上以及详细程度等方面不尽相同,观点不太一致。笔者将有关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研究加以总结,如表1所示。

对商业模式类型研究的评述

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类型的说法,大家比较公认的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区分其存在载体的分类方法―看它是存在于物理载体还是单纯地存在于互联网载体,按这种分类的方法可将其分为鼠标加水泥模式和纯粹的网络模式两种类型;另一种是基于交易双方类型的分类方法―基于B2B 和B2C 的分类,主要分为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消费者的模式,有的学者认为也可分为三类,即:B2B 、B2C和C2C(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模式。除此之外,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的分类的观点不一。Rappa认为关于现存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目前还没有全面和权威的分类。一部分的学者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了商业模式类型的划分,如Weill&Vitale和Eisenmann等。而另一部分学者,比如Bambury和Rappa,他们在给商业模式分类的时候都是从一些细微的特征出发进行区别的,如产品的属性等方面。而Bambury指出经验性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大的优势,它能很好地识别6种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商业模式。

从以上学者们的不同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就可以看出,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盈利方式、价值体现或定价模式等某种比较特别的基准来进行分类的。遗憾的是,这种分类方法没有与商业模式的含义与其组成要素相联系,因而还值得商榷。

对商业模式评价研究的评述

(一)国外对商业模式评价的研究

国外对商业模式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商业模式实施前的评价,这也可以叫做对商业模式的预测性评价,它可以预测商业模式实施之后可能会带来的绩效或者效果;另外一种是对商业模式实施之后进行的效果或者业绩评估,就是观察企业在实施了某种商业模式以后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这种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对商业模式实际效果的一种估量。

Hamel、Gordjin和Morris等学者对商业模式进行了实施前的评价。Hamel(2000)认为可以从商业模式的新颖性、实施效率、盈利性和适用性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Gordjin认为商业模式评价的关键在于分析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价值流动情况。因此,他编制了利润/效用表对商业模式进行评价。Morris认为对商业模式评价的关键在于评价商业模式的匹配性,包括其内部的自我匹配性和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匹配性。还有一些学者,如Dubosson O Torbay和Afuah,在商业模式实施后的评价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国内对商业模式评价的研究

常素认为要从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延伸性及管理团队对商业模式的执行能力这几个方面对企业的核心优势进行综合评价。陈翔对商业模式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对商业模式各组成部分的评价和对商业模式财务指标的评价,同时他也提出了商业模式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张灵莹指出,对企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与分析应该从对企业的市场与客户价值的评价分析、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定价的评价、对企业赢利能力的评价、对企业实现能力的评价、对商业模式能否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周卫军提出了搜索引擎商业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从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评价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在评价时注重商业模式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而国内学者主要围绕财务因素、客户价值、资源配置以及创新性等方面展开评价。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评价的研究还处于较浅显的层次。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的视角比较单一,只有个别研究者从多视角评估商业模式,大多数研究者往往只设置单一的评价指标进行商业模式的评价,这就显得比较片面。二是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较为合理的商业模式的评价方法。

商业模式研究展望

(一)由单一视角向多视角研究转变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多数学者研究了商业模式的内涵、要素构成、类型和评价,但是,从研究的视角而言,学者们都是以企业自身为视角进行研究的,缺乏多视角的研究;而从单一的视角出发研究的结果必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商业活动具有复杂性,客户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契合客户需求的变化,从而寻求其生存发展以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商业模式的研究应由单一视角向多视角研究转变,如从客户的视角进行研究,更能发挥其实践指导作用。

(二)由单纯的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转变

以往的学者们比较注重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而对商业模式实证的研究偏少。另外,学者们在评价商业模式时大多单纯地从财务角度进行评价研究,缺乏从实证角度的相关研究,而从客户角度出发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由单纯的理论研究向理论结合实证研究成为必然。

(三)商业模式的评价研究将更具综合性

商业模式评价视角的单一化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性;评价方法的单一化会直接降低商业模式评价的科学性。因此,注重商业模式评价的综合性、利用多样化的衡量因素、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将大大增强商业模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雷家肃.大股东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2)

2.常素.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与商业发展策略[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10)

3.陈翔.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1)

篇(2)

关键词:TRIZ 物-场分析 商业模式创新 路径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改变了我们生活和互动的方式,也改变了企业运作的形态与竞争的方法。大量网络与电子商务公司如雅虎、GOOGLE、BAIDU、淘宝、盛大等迅速发展壮大,其他产业也在不断进行信息化升级与改造并诞生了一批以创新商业模式为竞争基础的企业,如苹果公司、如家快捷、DELL、分众传媒、金风股份等。与此同时,“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这个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名词,倍受关注。

商业模式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使得资源特别是知识、技能与信息资源高度分散于社会个体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占有实现其使命与愿景的知识、技能与信息等主要资源。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获取各种利益相关者所占有的资源,如从顾客处获取货币选票,从投资者获取财力资源,从员工处获取知识与经验、从供应商处获得协作与原材料……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利益相关者(股东、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员工、竞争者等)的利益主张愈加强烈,权力日益增强,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传统的把企业仅仅当作“投资者赚钱的机器”或“满足顾客需要的载体”的观念,严重束缚了战略制订者的思考,阻碍企业价值提升的速度,越来越缺乏现实基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进行沟通,实现利益主张提供了技术平台与交往界面。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或完善其商业模式,通过结构化的内部系统处理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拼写是由“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俄语含义的单词首字母(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 elskikh Zadatch)组成。TRIZ起源于前苏联,奠基人是阿奇舒勒(Genrich Saulovich Altshuller),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阿奇舒勒通过总结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与法则,建立了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及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最终构建起 TRIZ理论体系(王仁辅等,2010)。本文将利用TRIZ理论中的物-场模型分析商业模式,寻求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物-场模型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物-场模型分析是TRIZ用来解决各种矛盾的具体方法,是指从物质和场的角度来分析和构造最小技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学(王亮中等,2009)。根据TRIZ理论,任何一个系统经过分解后,其底层的功能都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元素(物质1、物质2和场)。将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将形成一个功能。这里的物质概念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含义,不仅可以是生活中所说的物质,也可以是技术系统、外部环境、各种生物、甚至管理模式、社会组织等。这里的场表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或效应。功能则是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期望的、正常的关系。定义功能最简明的方法是采用动词+名词组成的短语表示(檀润华等,2002)。不同的系统功能可以用反应式和三角形两种形式表示。鉴于三角形形式简单实用且应用广泛,故本文将运用基本三角形形式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在三角形的物-场模型中,两个下面的角分别表示两种物质(S1,S2),上面的一个角表示场(F)。复杂的系统可以看作是多个三角形模型的组合。根据元素的完备情况及相互作用的情况可以把物-场模型分为四种类型:有效模型、不充分模型、缺失模型及有害模型。有效模型是设计者追求的理想状态,3个元素都存在且相互作用充分;不充分模型,3个元素都存在,但设计者追求的相互作用未能实现或只是部分实现;缺乏模型,3个元素不齐全,可能缺乏某一物质,也可能缺少场;有害模型,3个元素齐全,但产生的作用与预期相反,必须想办法消除有害的相互作用。

商业模式创新的界定

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技术系统,它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机制组成;商业模式,它是能让企业为客户提供价值,同时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又能分享利益的有机体系;它包括产品及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构,包括对不同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还包括不同商业参与者收益及其分配的划分(王秀先,2009)。商业模型是企业作用于利益相关者实现其目的或目标的工具,商业模式是工具,利益相关者是对象。当现有的商业模式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冲突,无法实现企业目标或目的时,企业就会进行资源分析,寻找解决冲突的理想解。企业消除冲突,得到理想解的过程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

作为一个技术系统,商业模式经分解后,每一底层功能均由企业、特定的利益相关者、场(相互关系)3个基本要素构成。在商业模式领域,场可以是生产场、资本市场、商品交易的市场,也可以是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交换的平台。比如企业、经销商、场形成配送的功能;企业、工人、生产场形成生产的功能;企业、股东、资本市场形成资金获取的功能。商业模式中最基本的底层功能是由企业、顾客、场构成。其他功能由此派生。企业的目的或目标不同影响着系统底层功能的地位。当某些关键的底层功能无法有效实现时,需要引入另外的物质使系统完整或者改进系统以获得更好的功能。由此产生技术系统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伴随能量(场)的生成、变换、吸收 等,物质一场模型的形式也会有所变化(张建辉等,200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是系统冲突,当企业作用于利益相关者,无法或不能很好实现企业目的或目标时,就会产生冲突。企业为消除冲突,寻求理想解,改变物-场模型的过程,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物-场分析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TRIZ为应对缺失模型、有害模型、不充分模型等提出了6种一般解法。如表1所示。

在对2005-2010年六届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评选的60个最佳商业模式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所提及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或路径与六种解法不谋而合。故可基于物-场分析的6种解法,构造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

(一)补全特定利益相关者或相互关系,使底层功能完整

当企业为实现其目的或目标,必须具备某种底层功能,由于特定利益相关者或相互关系缺乏,无法实现该功能时,企业可以通过补全特定利益相关者或相互关系,使企业商业模式的底层功能完整。

如阿里巴巴,在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与国外庞大的需求者之间缺乏相互作用的场时,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了有效的物-场模型;如家快捷通过建立租用关系,形成了由如家、旧厂房或普遍房所有者、租用关系构造的有效模型;斯威特通过兼并收购,植入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形成了斯威特、传统企业、控制关系的有效模型。

(二)加入新的特定利益相关者,阻止有害作用

在现有商业模式或某一功能系统中,当利益相关者与相互关系都齐备,但相互作用是一种企业不期望得到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有害作用时,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特定利益相关者,阻止有害作用。

如百度向用户提供搜索服务,却无法获取货币收益,通过引入广告商,实行竞价排名,解决了收入来源的问题,阻止了有害作用。类似的企业如迅雷、优酷等。

(三) 引入新的相互关系,抑制有害作用

当企业与特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不期望或有害的作用时,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相互关系,抵制有害作用。如淘宝,买家与卖家之间存在不信任、欺诈可能的有害关系,通过引入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工具,构造新的支付市场,抑制有害作用。

(四)引入第二个场,增强有用效应

当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作用不充分时,企业可以考虑引入新的场(相互关系),使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更充分。比如苏宁原有的物-场模型是由苏宁、顾客与店面交易关系构成,后来引入了易购网络平台,使得苏宁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充分;圣为纸业和金风科技通过引入整体解决方案,增强了与顾客的有用效应。

(五)引入新二场和第三利益相关者,增强有益效应

当系统相互作用不充分时,企业可以引入第三个利益相关者和第二场,增强系统的有益效应,如万通房产引入了泰达集团、联盟场增强了企业资金、政府关系、土地资源等实力。聚众传媒在企业与广告客户之间,引入商务楼宇、视频传播平台增加了系统的有益效应。蒙牛通过引入天娱公司、湖南卫视、掌上灵通等第三方物质及相关第二场增强了与顾客的有益效应。

(六)引入第二场或第二场和第三利益相关者,代替原有场或原有场和物质

当物-场模型为不充分模型时,企业也可以考虑引入第二场或第二场和第三利益相关者,代替原有场或原有场和物质。如京东商场2003年之前,其物-场模型由京东、顾客、实体店场构成,后引入了网上商城替代原有实体店,实现了高速发展;盛大网络与韩国Actoz公司,原是关系,后引入资本力量把Actoz公司变成了控股企业,控制了产业的上游。

以上路径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企业应该首先基于由企业与顾客构成的物-场模型寻求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如果该模型的变化引起其他底层模型的变化,则变革相应的模型。复杂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看作是这些路径的组合。

基于物-场分析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步骤

利用于物-场分析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识别现有商业模式中的冲突。对本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或行业普遍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识别现有商业模式中的核心冲突。

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物-场模型的元素,进而建立物-场模型。

确定物-场模型的一般解法。根据物-场模型的类型,确定该问题的一般解法,即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如果该问题有多种解法,应该将所有的解法列出来,再根据各种实际情况,确定最佳解法。

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将最佳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结论

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由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构成的复杂技术系统,是企业实现其目的与目标的工具。冲突则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环境、技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变及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成长,会激化商业模式内部的冲突,从而引起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把商业模式分解成由企业、特定利益相关者、场构成的底层模型。通过物-场分析的6种解法或组合,寻求理想解,创新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仕辅,郎坤,李芳.基于TRIZ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机理研究[J].建材世界,2010,31(4)

2.王亮申,孙峰华.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9

3.檀润华,马建红,张换高.基于QFD及TRIZ的概念设计过程研究[J].机械设计,2002,19(9)

篇(3)

关键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评价分析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概念就是物流的公共信息以及相关的通讯技术在实际的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一种应用的形态,同时也是物流企业和相关的部门在进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使用的公共架构。这种公共架构的目的就是需要将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进行相应的改进,并且通过这样的改进,能够帮助物流企业提升在实际的物流进行过程中的工作效率。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帮助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相应的工作效果得到巨大的提升。对于我国而言,物流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国经济能够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我国实际的物流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方法,往往无法较好地实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完善目标,对于我国物流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就需要对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进行相应的评价以及分析。

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概念以及要素

(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概念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一种能够实现客户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能够帮助企业将运行的内外要素都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具有完整高效率,同时也能够具有自身独特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运行系统,同时也能够通过这样的运行系统,以一种最佳实现的方式来将客户的需要进行满足,从而起到实现客户价值的成果,也能够让系统形成持续盈利并且能够进行整体解决的一种方案。对于商业模式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在组织中起到自己的效果,也是一种对于组织和企业主要活动的概括,不仅能够将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的客户进行定义,同时也能够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客户市场以及产品服务进行相应的描述。

(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要素

就我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而言,主要有9点要素:1.分销渠道,这主要是物流企业来进行客户接触的主要途径。2.价值配置,主要包括了活动以及资源的相关配置。3.客户关系,客户关系主要指的是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的联系。4.价值主张,物流企业的价值主张主要是物流企业通过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的各种价值,同时价值主张也能够明确物流企业对于客户的各种意义。5.核心能力,物流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指的是物流企业以及相关的商业模式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以及相关的资格。6.收入模型,对于物流企业而言,收入模型为物流企业创造价值的各种途径。7.合作伙伴网络,物流企业的合作伙伴网络指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的网络。8.成本结构,物流企业的成本结构就是物流企业使用货币描述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工具。9.目标消费群体,物流企业的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指的是物流企业瞄准的消费者群体。

二、目前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以及评价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一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以及特点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目前在物流企业中所使用的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专业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综合门户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以及垂直搜索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对于专业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而言,主要是通过信息服务的提供方式来进行相应的划分,主要是可以划分为设备、运输交易以及仓储和软件等。如果按照运输的方式来进行划分,就能够将信息服务的方式划分为空运、海运以及陆运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目标市场能够十分明确,同时针对性也比较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国际运输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使用海运以及空运,因此目前我国有一些网站并没有将空运类交易以及海运类交易进行相应的明确。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导致在实际的国际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或是有混淆。对于综合门户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而言,主要是能够将物流企业的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并且可以针对这些内容的具体情况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对于垂直搜索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而言,主要是通过针对物流企业以及使用网站进行内容搜索的垂直搜索类的相关网站,这种趋势主要能够将各种网站的内容进行囊括,从而能够帮助物流人员更好的进行工作。

(二)目前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分析

在我国所拥有的各种物流信息网站以及相关的平台中,不仅有全国性的网站,同时也有区域性的网站,这些网站各有优劣。在一般的情况下,全国性的物流网站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了成为国内的物流信息服务的佼佼者。但是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信息化的发展仍然无法跟上要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需要群体接受,那么也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但是对于区域性网站而言,是在上线之前就将自身的定位进行了明确,因此这一类的网站在进行区域服务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较好的进行,并且十分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区域性网站要想做大做强,显得较为困难。

结语

对于我国的物流企业而言,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就需要对物流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相应的讨论。本文讨论了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种类,并且分析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特点,能够为我国物流企业提供可参考材料。

参考文献:

[1]陈澜祯,林如丹.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商贸,2010(12):113-114

篇(4)

宝洁公司在做任何研发或创新之前,首先要寻找这样一个答案:“在世界上某个角落,是否已经有谁解决了这个问题?”学习和借鉴是对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尤其对于众多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对成功商业模式的扬弃,也可以说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一条捷径。

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扬弃,就是要复制“模式的成功”,而非复制“成功的模式”。 中国企业在模仿创新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是在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模仿创新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分析,找到一些成功的方法和规律,对广大中国企业来说具有实践上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批批吉的成功就是从戴尔电脑的直销模式获得灵感,创始人李亮说:“我们是衬衫行业中的‘戴尔电脑’。”但是他并非机械模仿戴尔电脑的成功模式,而是学习到了戴尔电脑直销模式背后所隐藏的一种规律:对顾客需求的发现和对顾客价值的重新定位。何况,就连戴尔也正在颠覆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直销模式,戴尔产品开始进入900家国美店、300多家苏宁店等全国零售店进行销售。

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对一个企业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另一个企业却不一定会成功;今天成功的商业模式,明天却不一定还能适用。批批吉“服务器营销模式“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传统服装企业进入衬衫网络直销领域,但是作为行业老大的雅戈尔却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从传统模式向电子商务成功转型。雅戈尔总经理陈志高说,大规模推行电子商务,必然会冲击线下渠道的价格体系,而且对终端销售商的管理,将变得更加复杂。

篇(5)

通过10余年的宣传和推广,Telematics在发达国家市场已经度过了起步期,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产业链合作及商业模式运营。

在中国Telematics正处于起步阶段,部分车载信息服务领域,如车载导航,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未来1-2年内,随着移动运营商3G网络的建成及完善以、国家对ITS重视程度的提高及汽车规模的不断增长,国内Telematics将迎来需求井喷的发展机遇期,Telematics业务也将从导航、交通信息、定位的基本功能走向资讯、安全、娱乐、咨询、远程救援、远程诊断全方位服务,业务提供方式也从单向业务转向互动业务。移动运营商、汽车制造商、汽车电子设备制造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都可能从Telematics产业发展中获益。

目前中国Telematics产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的不完善及可盈利且持续稳定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找到该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或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或客户现在及未来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其意义在于整合现有资源或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创造价值,通过能产生企业/行业合理利润的业务流程运作满足客户需求。

总结国外Telematics的发展经验,结合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国情,提出了5种现有和潜在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的优劣及未来的发展是现有Telematics产业企业及潜在进入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未来是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式主导市场,还是有更好的模式取而代之是产业内厂商或潜在进入厂商最为关注的。

《Telematics系列报告-商业模式评估与创新设计报告2009》在结合产业专家意见对企业运作模式和用户需求的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七大因素主导未来互动电视商业模式的成功,分别是价值链健康高效性、可赢利性、未来潜力、不易效仿性、对客户价值、资源整合性、不利因素克服能力,依据此研究提出了Telematics模式评估体系,对5种商业模式进行了评估,以期为Telematics相关企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第1章TELEMATICS的概念和定义7

1.1 TELEMATICS的概念7

1.2 TELEMATICS系统结构8

1.2.1按照硬件结构划分的子系统8

1.2.2按照功能划分的子系统8

1.3 TELEMATICS主要行业性组织与研究机构10

第2章TELEMATICS产业发展现状12

2.1全球TELEMATICS产业发展现状12

2.1.1 Telematics产业发展概况12

2.1.2 Telematics产业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12

2.1.3 Telematics普及率及其趋势预测13

2.2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TELEMATICS产业发展概况14

2.2.1北美市场14

2.2.2欧洲市场15

2.2.3亚太地区16

2.2.4中国市场18

2.3全球TELEMATICS产业发展基本特点19

2.3.1产业生命周期19

2.3.2产业发展均衡度20

2.3.3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21

2.3.4产品运作趋向以整合式平台提供多样化服务22

2.4中国TELEMATICS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3

2.4.1中国前装市场机遇与挑战23

2.4.2中国后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24

第3章TELEMATICS发展中存的在问题26

3.1缺乏统一的TELEMATICS系统标准26

3.2缺乏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26

3.3缺乏成熟的产业链整合模式26

3.4汽车销售商态度问题27

第4章TELEMATICS产业链分析28

4.1产业链组成及各自责任28

4.1.1 TSP 28

4.1.2内容提供商29

4.1.3设备厂商29

4.1.4网络服务提供商30

4.2产业链代表企业分析31

4.2.1 TSP厂商31

4.2.2内容提供商34

4.2.3设备厂商36

4.2.4网络服务提供商41

第5章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45

5.1价值链及业务模式分析45

5.1.1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45

5.1.2汽车制造商主导模式47

5.1.3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49

5.1.4独立TSP运营模式50

5.2业务内容分析52

5.3收费模式分析54

5.4盈利模式分析55

5.5客户价值分析56

5.6终端发展分析56

第6章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59

6.1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体系59

6.2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方法61

6.3 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62

6.4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63

6.4.1价值链健康高效评测63

6.4.2可盈利能力评测64

6.4.3未来潜力评测65

6.4.4不易效仿性评测66

6.4.5对客户价值评测66

6.4.6资源有效整合评测67

6.4.7不利因素的克服评测68

6.4.8 Telematics商业模式等级评估69

第7章对TELEMATICS商业模式创新设计建议72

7.1业务模型设计72

7.1.1业务演进趋势72

7.1.2业务功能演进——安全、效率、便捷73

7.2价值链及合作模式74

7.3盈利模式76

7.4广告发展策略76

7.5终端发展策略77

7.6市场推广策略79

7.6.1产品策略79

7.6.2服务策略79

附件 81

关于我们81

服务内容82

价值与特色82

最新报告清单83

部分客户85

法律声明86

图表1 TELEMATICS综合服务示意图7

图表2 2006-2011年全球TELEMATICA产业规模及发展趋势13

图表3 2007-2012年北美TELEMATICS新车型设备前装率发展及预测13

图表4 2007-2011年全球新车TELEMATICS设备装备率发展及预测14

图表5 韩国政府推动国家信息化与车载信息服务相关政策17

图表6 2006-2010年TELEMATICS全球各区域发展规模比较21

图表7 TELEMATICS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22

图表8 TELEMATICS产业链结构图28

图表9 TELEMATICS服务提供商(WIRELESS为例)服务运作示意图29

图表10全球知名TELEMATICS内容提供商汇总36

图表11 开展TELEMATICS业务的部分知名硬件设备商37

图表12 开展TELEMATICS业务的部分知名软件企业39

图表13 开展TELEMATICS服务的部分知名电信运营商42

图表14 TELEMATICS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产业价值链45

图表15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46

图表16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主导模式产业价值链47

图表17 汽车制造商主导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48

图表18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产业价值链49

图表19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各方企业功能定位50

图表20 TELEMATICS独立TSP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51

图表21 第三方TSP主导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52

图表22 中国市场TELEMATICS各应用服务潜力评价54

图表23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体系60

图表24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方法61

图表25 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62

图表26 TELEMATICS商业模式价值链健康高效性评测63

图表27 TELEMATICS商业模式可盈利能力评测64

图表28 TELEMATICS商业模式未来潜力评测65

图表29 TELEMATICS商业模式不易效仿性评测66

图表30 TELEMATICS商业模式对客户价值评测67

图表31 TELEMATICS商业模式资源整合性评测68

图表32 TELEMATICS商业模式不利因素克服能力评测69

图表33 TELEMATICS商业模式综合评估70

图表34 TELEMATICS业务规划72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64-02

在这个商业模式日渐受到关注的时期,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应该偏向于应用性研究还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如果偏向于应用性研究,注重解决具体问题的话,那有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原则与方法指导?如果偏向于基础性研究的话,那会不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实践是走在理论前面的。目前学界与业界,以业界为主,关于商业模式方面的文章大多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提出都不久,大概十年前开始被人重视,最近两三年才成为一个焦点,所以由于实践经验的局限,理论建设工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所谓“文化创意产业”,简而言之就是将文化通过创意变成产业。“文化经济”则是将文化借由某种商业机制,转化成经济效益。整理一下“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两者之间的思路。在学界也有这样的理解:“真正最有价值的,是这种把创意转化成为财富的产业组织形态。”也就是把“创意”借籍某种机制“产业化”。“文化”与“创意”之间的差异比较,其实归结一下不过是创意不仅仅是对产品的设计,对概念的包装,更大范畴的创意还包括对商业模式,机制的创造创新,甚至是对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的创新。所以不要把创意局限于艺术的范畴,它其实等同于更广泛意义上的变革创新。

业界与学界都非常关注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的关系以及商业模式的研究探讨,主要是因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模块化。“商业模式几乎决定了初创企业的成败”――马云。很明显,初创企业包含了各行各业,他的这句话暗示目前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商界关注的焦点――对商业模式研究与探索,从移动互联网,到教育培训,到文化旅游,到传媒娱乐等各行各业。而这其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更是如火如荼。因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下面这个箭头的意义: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就不会将文化资源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仿佛没有桥梁。《史记》上的故事会永远尘封在博物馆中,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只会被当地人所知晓,画家的画也只是由他自己欣赏罢了。

拿平民美学来说――

创意产业的起点,当然是人的文化与创意,但是文化和创意本身不能够直接变成财富,它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化的过程,它包括确定目标建立流程配置资源成本核算执行操作。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一个精明的投入产出过程,把各种价值量组合起来,获得最大的商业回报。同时,为了尽快获得规模化的优势,它还需要大量的商业投资,使暂时弱小的创意之苗,获得丰富的营养液,开放出灿烂的产业之花。

文化创意产业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创意的产业化,以更大的差异性、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市场价格,把一套更新颖的大型游戏软件、一种更现代更实用的工业或者建筑设计,在国内或者国外市场上推销出去。套用深圳人的一句格言,那就是“创意与市场在这里对接,才华和财富在这里转换”。要注意区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大众文化的氛围,是娱乐性的。

文化产业靠创新,而不是靠积淀,最好是在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文化产业应该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抱有一种产业观,大经济观,这也正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文化创意产业是企业主导的产业行为,是从消费行为反向思考的商业行为,以做企业的态度做项目,将其市场化,所以企业家,具有工商管理学历背景的人才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产生经济、社会或其他形式价值的框架,或者指通俗意义上的盈利方法。商业模式这个词被广泛地用来描述,正式地或非正式地,代表公司的主要方面,包括目的、产品服务、战略、基础设施、组织结构、商业操作、及运营过程和政策。

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架构

基础

设施 主要能力 实行公司商业模式所必需的能力和竞争力

合作伙伴网络 补充商业模式其它方面的商业联盟

价值构架 使公司和客户互相有利的原理

产品

服务 价值命题 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用Osterwalder(2004)里的话说,一个价值命题就是“对特定顾客区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整体看法。它描述了公司怎样区别于竞争对手,也是顾客为什么从这个公司而不是其它公司购买的原因。”

顾客 目标顾客 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受众

分销渠道 公司将铲平和服务递送给顾客的方式。

包括公司的营销和分销战略。

客户关系 公司建立的和不同顾客区间的关系。

管理客户关系的过程被称为客户关系管理。

财务 成本结构 商业模式采用的方式的金钱后果。公司的文档。

收入 公司通过一系列收入流挣钱的方式。公司的来源。

进化 创新力 不断实现变革与创新,基业长青。

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已经一目了然,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给自己的企业设计商业模式了,如何选择有效的商业模式,经营策略,发掘盈利点。但这似乎很难,因为很难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必须在一定的规律下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商业模式是不断革新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技术在革新,文化在变革。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又不可以复制,可以复制是鉴于商业硬件资源的复制性,不可复制则鉴于商业软件资源的不确定性。

新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思考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表明,利用人的创造力、技能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合不但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更具有高度的经济效益,因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下面我用一种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说明商业模式完全可以设计的更加科学合理与高效,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包含四个阶段:环境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组织规划-商业模式执行-重新分析环境。

1.环境分析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知识结构的商业模式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应该来自业务、流程、技术、客户关系、设计、研发、人力资源等部门。让团队成员就商业模式的环境(社会、法律、竞争、技术水平等)达成共识,然后规划商业模式的框架。

特别是针对文化企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更是如此,因为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完全在创意。而多元的文化背景才是创意的源泉。

2.商业模式创新

在既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设计团队可以开始设计商业模式的原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在办公室中就可以搞定的,必须到市场中,到顾客中,探索客户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创意。

是什么:我的工具是不是为潜在的客户提供了真正的价值?它能够满足什么需求?是唯一的吗?谁提供了一样的东西?与其他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为谁做:我想为谁创造价值?我的产品能让他们知道吗?如果他们知道了,怎么能让他们成为我的客户?

怎么做:我已经知道了我要做什么和为谁做,我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怎么做。我需要什么基础?我要雇用多少人?我需要与谁合作?我需要哪些第三方资源?

做多少: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之后,我需要对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进行计算,用以评估未来的收入。

这个团队和其他的执行者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商业模式原型进行测试(就是Web2.0中所谓的Beta)。我觉得像这样选择多个商业模式很像金融领域的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投资和收益等),我称之为商业模式组合。

3.组织设计

完成了上面这些之后,在合适的商业模式组合的基础上,公司应该思考怎么能够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称之为组织设计。同时应该规划用于支持商业模式执行的基础信息系统(例如电子商务系统、平衡计分卡、数据挖掘等),然后选择合适的人来执行。

4.商业模式执行

最后是关键的将设计好的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模型、流程、信息系统模型等)付诸实践的阶段。在有了外部(例如风险投资)和内部(预算)保证之后,商业模式就可以具体实施了。从我的经验来看,这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也是经常被忽视的阶段。但是,这个流程远远没有结束!商业模式创新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对商业模式的评估阶段结束,然后在重新分析环境阶段再次开始,即使这个商业模式已经取得了成功。如果想从设计中获得更多收益,从事商业的人应该学习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而不是只看设计的结果。这种创新和整合的能力将成为21世纪成功的关键。创新并不仅仅是产品的商业化,更是建立新的实践、流程、关系和商业模式,还有开源等体制的创新――这些领域内都可以看到创造的影子。并且突破性的创新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价值,而维持这种价值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

篇(7)

商业模式理论是一门随着网络经济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学科。由于起初的研究者来自不同的背景或者抱着不同的目标,因此对商业模式的核心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也产生了许多的表述方式。十几年中始终未能形成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商业模式定义,这一直是学者们心中的缺憾。实际上,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个理论概念问题,它直接涉及商业模式理论能否获得正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了商业模式的本质,才有可能搞清楚商业模式理论与诸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以及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形成独立的商业模式科学体系。

实践已经证明,商业模式的存在形式十分特殊,它同时具有虚拟性、多面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等特征,单纯从用组织、行为、关系、逻辑或者方法的角度都无法全面揭示商业模式的特点。为此,本文将从交易理论、商务关系、商务网络、商业定位以及商业理念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力求得到对商业模式本质属性更为全面和更加准确的理解。

一、现有文献中体现的商业模式共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研究文献颇为丰富,这为我们寻找对商业模式的共性认识,从而探讨商业模式本质提供了宝贵资料。曾涛2006年4月发表的博士论文“企业商业模式研究”[1]和原磊(2007)在《外国经济与管理》上发表的“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2]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特别详细地罗列了大家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多种表述方式。这些研究为关注商业模式理论的学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并且被频繁引用。为了综合分析当前学者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共识,从而探求认识上的突破,笔者查阅分析了上百篇国内外文献。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其他相关理论以及笔者的研究心得,在现有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中归纳出学者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以下几方面共性特性。

1、关于价值创造的共识

从研究文献中不难发现,所有关于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都离不开创造新价值的内容。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是以发现和挖掘客户价值为基础,并通过调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优化交易结构,进而提升交易效率来实现的。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Raphael Amit、Chris-toph Zott[3],Allan Afuah[4]以及Henry William Chesbrough[5],翁君奕[6]等。

2、专注于商业关系与逻辑的共识

商业模式与企业商业活动直接相关,是对已经程式化的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种整体的、逻辑性的概括。从这类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商业模式与企业经营理论,如客户心理学、营销学、点更前卫,他完全突破了企业的概念。张五常认为,说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确切地说,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产业链理论等关系密切,与控制企业组织效率的管理理论没有直接关系。尽管商业模式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管理,但是管理不属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范畴。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最多,其中代表性的有Michael Rappa,Magaly 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Donald Mitchell andCarol Coles等。#p#分页标题#e#

3、强调商业模式的战略意识与整体性特征的共识

商业模式的存在形式是整套商业活动的有机组合,不是其中任何局部内容所能概括的。模式的意义特指一套相互联系的、整体的方法与程序,包括那些与商业经营过程相关各方的商业关系与交易方式的总合。战略决策,客户定位,营销策划,后台支撑都是建立商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但是强调这些要素的结合恰恰突出了商业模式概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也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Joan Magretta,Henry Mintzberg,Gary Hamel,罗珉等。

4、关于商业模式主体的共识

在商业模式理论研究当中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共识,这就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将企业当成了商业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平台,但是商业模式理论的范畴却不完全受到企业边界的局限。概而论之,如果不考虑某个具体企业,泛指的商业模式可以更确切地称之为商业结构,它指的是在某个层次上,商业网络的关系结构与活动逻辑。此外,商业模式也可能依附在某些个人或非营利机构之上。尽管如此,企业组织平台之外的商业模式不是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重点。因此可以说,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具有研究意义的商业模式都是依附于企业的组织平台之上的。或者可以严格地讲,我们今天谈论的商业模式就是指企业的商业模式,因此它必须以企业作为自己的承载平台,尽管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企业的边界。

从现有文献中总结出的这些商业模式共性特征为我们深刻理解商业模式本质提供了宝贵素材以及开阔的研究路径。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些共性特征为参照,分别从商业结构、交易(契约)结构以及商业理念等几个方面反复探询商业模式的本质。

二、关于交易结构、合约安排与商业模式关系的研究

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从而为开创新制度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范式。科斯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各种治理结构存在的根本原因,他最早将风险因素、信息因素、垄断因素和政府管制囊括起来考虑并转为交易费用概念。此后的研究者逐渐将此概念扩展到所有维持制度运行的费用。这样就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交易合同的费用,以及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组织出发,把现实世界中远不为零的交易费用与转换费用(transformation costs)一块计入,并因此被纳入主流经济分析体系。

威廉姆森全面发展了科斯的理论,他在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从契约的角度深化了交易费用的概念(Oli-ver E?Williamson,1985年)。在他看来,不论是企业还是市场,抑或是介于二者之

间的其他形式,都是一种治理结构,一种契约关系的完整性在其中被决定。节约交易费用是不同形式治理结构的共同功能,因而它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张五常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更前卫,他完全突破了企业的概念。张五常认为,说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确切地说,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这种观点虽然受到了包括科斯本人在内的很多人的批评,但是却最清晰地强调了治理结构在交易活动本质上的一致性。#p#分页标题#e# 事实上交易费用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即交易活动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交易活动是稀缺的。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因此交易费用理论才能真正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思想。与其他稀缺资源一样,交易活动资源也有如何配置的问题,即经济效益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否则旧的制度将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诺斯把经济制度的变迁看做是人类减少经济交换中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而技术进步是人类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成本所作的努力。前者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后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诺斯说“制度是委托人与之间和委托人之间为实现作为专业化结果的交换收益,因而使其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合约安排”.[17]更一般地说,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是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合约关系。社会就是通过这些合约关系把单个的个体联系起来并分离开。在这种联系的过程中单个个体通过组织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在分离过程中保护个体权利并且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从科斯开创交易成本理论到威廉姆森用“节约交易费用”概括各种治理结构的共同功能,再从张五常以契约概念认识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到诺斯对制度与合约更深刻而广泛的理解,人们对社会分工、交易、交易成本、合约、进而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机理的认识日臻深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交易方式、交易组织、交易内容等因素不断复杂化,不同的合约安排促成了人们交易方式的多样化,而交易方式的选择又成为减少交易费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到了这里,商业模式的特征就有了交易方式选择的本质性体现。

从上面对交易结构、合约本质的讨论可以看出,一切社会制度形态都是某种形式的合约安排,而制度的变迁则是人类为减少经济交换中的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结果。由此可见,商业模式的本质离不开合约的范畴。商业模式并不指具体的实体组织,它是一系列合约与运营机制安排的统称,其理论是研究和改善经营活动的有力工具。此外,商业模式虽然需要依附于企业作为载体,但其涉及范围可以大大超越企业的概念和边界。至此,目前商业模式理论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可以在契约和制度的层面得到解释,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商业模式本质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系统和深化。在当代实际应用中,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始终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然而归根结底,创造新价值、节约交易费和交易结构创新始终是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就使得商业模式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脉络。

三、关于商业理念、商业愿景与商业模式关系的研究#p#分页标题#e#

琼?马格丽塔(Magretta,2002)在《哈佛商业评论》2002年5月刊上发表的论文《商业模式的缘由》试图澄清商业模式的概念,重新强调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她指出:“除非我们清楚地界定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的含义,否则这些概念仍会是迷乱的和难于应用的”.马格丽塔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当能够回答彼得?F.德鲁克提出的,企业经营的四个最基本的老问题。一个健全的商业模式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精确描绘的角色、合理的动机及开启内在价值的计划。

玛格丽塔给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现有文献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类似定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直接从商业模式功能与内容的角度考察问题。总的来说,人们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一个商业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概括和系统的描述,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服务、合作者以及投资人的利益角色和结构功能,其内核是支撑企业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运营机制,宗旨在于使企业盈利并且满足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总之,商业模式囊括了一切与商务运营有关的要素,并通过独特的方式有效整合这些要素自动的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此外,在考虑到商业模式的时代性之后我们可以确认,健全的商业模式至少应该具备盈利性,创新性,超越性,可持续和不可轻易复制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尽管关于商业模式概念以及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结果,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研究都在从不同侧面体现着商业模式的某种特有精髓。这种精髓正是使处在相同或者类似环境中的企业可以采纳不同类型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企业商业模式具体特征的“生命密码”.实际上,这种决定商业模式特征的无形力量可以被称为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两者都是经营者面对经营环境所采取的商业态度,其中商业理念决定商业模式的风格与特征,而商业愿景决定商业模式未来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前面对交易费用理论、合约理论以及制度变革理论的讨论帮助我们加深了对商业模式功能目标与形态本质的理解。但是,与作为人类为减少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结果的“制度变迁”相比,商业模式具有更加生动的内容。制度变迁是市场、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个企业只能是接受者或适应者,不具备主导能力。而在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具有较大的创造自主性。由此可见,尽管商业模式的本质离不开合约的范畴,但同时更是可以在一定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的指导下,通过主动设计和刻意培育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合约安排。需要强调的是,商业模式并不是因为有人的刻意设计和培育才存在,却是可以通过科学设计与培育完善而变得更加有效。商业模式理论的任务就是研究和探讨商业模式形成与运行的原理及特点,并且从中找到设计、评价、创新商业模式的科学方法。#p#分页标题#e#

本文在这里提出的商业理念也可以称作“商业意识”,它是考虑商业模式问题的指导方针。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将商业理念分解成为若干个可以指导商业模式设计的具体措施。张维迎在与几位国外专家合作的着作《2010商业模式》当中将这些具体措施称为“商业概念”.为了说明什么是商业概念,他们列举了一些实例,如“24小时处理销售订单的概念,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客户建立24小时联系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制造产品但对流程进行集中控制管理的概念,协助全球研发活动的概念,在生态环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概念”等。

商业概念是在商业理念与技术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例如,从提供商品到提供解决方案,从寻找客户需求到创造客户需求,这些都是商业理念层面的提升。商业理念给商业概念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而实现这些概念必须有技术环境的支撑。目前有一种被称作虚拟企业的新型企业组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虚拟企业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一体化的企业组织运行理念、模式和方法。虚拟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将许多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产品集成到一块,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从而冲破传统的企业的边界和概念,形成更有效率的商业运营系统。根据本文的思路,我们可以将虚拟企业商业模式的商业理念理解为整合公司内部与外部资源,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服务。其商业概念可以分解为提出合理可靠的商业逻辑,整合最优势的企业能力及产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网络,建立公平可信的分配机制等。虚拟企业的设计、培育和维系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这一系列赖以维系虚拟企业运转的商业概念都围绕在为客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理念而展开,并且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环境支撑。由此可见,拥有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