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0:14: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实务原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实物展示法
即借助凭证如发货票(或挂图)等实物形态的展示,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析“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时,老师可在课堂上利用挂图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张某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然后根据其上、下、左、右结构和栏目的内容,逐项推得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方法,与笼统地表述其基本要素的方法相比,既可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性认识,又可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范操作法
即通过教学人员或学生对某一会计核算方法或方式的示范操作,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介绍“银行汇票结算业务办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模拟银行的形式进行示范操作教学:将一部分学生分为“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三组,其余学生旁听,由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办理“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各自应办理的手续,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核算手续进行系统的讲述。采用这种方法,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可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相关对比法
即对相关教学内容,采取对比或对照的形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中,针对教材的内容及企业核算特点可采用以下两种对比方式:
1购进、销售对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购买行为和销售行为,购方和供方各自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各自进行着商品购进或商品销售的核算。如果是作为供货方,则按销售方法进行核算;如果是购进方,则按购进方法进行核算。为了让学生掌握购销两个方面的核算方法,可根据这一相关内容,在讲授时,把这两方面的核算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的动态分析中,系统地掌握购进、销售核算方法。
2批发、零售对比
商业企业的商品流转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两个基本环节。由于这两个环节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对商品管理的要求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库存商品分别使用不同的核算法,即前者采取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后者采取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用相关对比法,在对比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核算的前提条件、方法,账务处理的区别及要求。采取相关对比法,既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可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比喻、举例法
即通过比喻、列举实例,来达到教学目的或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列举经济业务实例,来讲授会计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拟想要阐释的另一事物,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转移。如在讲授“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关系”时,在进行基本原理讲述的基础上,可用“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来比喻,并借助手势、语言的表达,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企业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二者的数额相等”的原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绘制图表法
即利用绘制的图表或直接在课堂板书的图表,来讲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比文字表达更为清晰。如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时,可通过绘制会计核算程序图表,来讲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并把各种会计核算的记账程序图加以比较,可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即登记总账的依据。这样,既可使学生从清晰的图表中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同时又可使学生在图表的比较中掌握各种记账程序的特点。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丁字账户法
即以“丁”字形结构,来代替账户结构讲授教学内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账务处理时,采用这种方法既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分录所列对应账户的结构和账户对应关系,又利于教师对具体账户结构的板书。如讲授“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时,在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以外,还可以用丁字形账户图示(核算程序图)来强化学生对所述账务处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作业讲评法
即在课堂上,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技术性、操作性强,作业练习量较大,而中专班学生入校前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肤浅,这样在作业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一要筛选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利用电教手段在班级进行展示,组织全体学生分析错误类型、原因及纠错方法;其次,可以把财务管理中和会计实务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渗透到教学中,师生一道进行剖析、讲评,加深学生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以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原理,掌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的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法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区别 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2.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具体区别
3.大学院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4.财务会计实务学习心得总结
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使学生整体得到进步,能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会计知识,在实务操作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标准。验证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和进步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从提高教师的整体能力入手,也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正确的面对会计实务课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技能。高职院校在对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同时,应适应整体的教学体制,加强对会计实务教学的重视程度,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对会计知识进行更新,来保证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提高会计实务教学的有效性。
2.高职会计实务课堂教学现状
2.1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在进行会计实务教学时,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偏向于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缺乏重视。会计选择及相关规定不断变化,教师应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编,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学生所得到的知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教学效果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对于会计实务的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之外,还应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提高,高校中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对于知识并不能进行灵活的应用,无法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2.2缺少会计电算化实训。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推动,在会计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会计记账工作由传统的人工处理转为计算机,因此,会计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功能,明确会计软件的相关使用原则。虽然部分高校采用实践教学方式,但在财务软件方面较为落后,不能与企业进行接轨,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软件存在差别。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本身课时有限,教师更为注重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较为短暂,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由于实训方面的缺陷,使学生在会计实务的操作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不能熟练的应用财务软件,在专业技能方面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2.3会计教学体系可行性较差。高职学生的培养主要注重职业技术和能力,对于会计行业,尤其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计算机软件熟练的进行记账审核等基础性工作,将企业的财务理清,并通过财务报告将其显示给相应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能接触到实际工作涉及到的流程,只是在对账务处理进行书面上的学习,对于不同的事件,如企业的销货收入、应付职工薪酬、货币资金等,学生只是掌握基本的记账原理,明确借贷双方所记录的事项。在进行学习时,更多的是想我账务处理原则和要求,而对于企业日常发生的实际情况,并不具有明确的会计概念。因此,学生在就业时,专业技能方面缺少一定的锻炼,不能立刻进行会计工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工作,在工作的选择上不具有优势。
3.会计实务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3.1会计实务是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延伸。会计理论教学是给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梳理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侧重于对概念性知识进行介绍,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一步步分析,但并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会计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学科,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际操作打基础,通过会计实务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会计实务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会计基础知识,明确会计理论的形成,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结构框架,对会计理论中无法讲解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保证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实践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自己欠缺的知识进行完善。3.2纠正和规范学生的会计工作行为。在进行会计实务教学时,既涵盖了会计职业道德实务,也涵盖了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实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和道德意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学生养成习惯,违背职业道德即相关法规。通过会计实务的教学,是对实际工作情况的模拟,按照一定的从业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可以对学生的相关会计行为进行约束,教师做好一定的指导工作,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违规现象进行提醒和纠正,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会计本身涉及企业的财务,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就更加值得重视,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涉及到法律的制裁。3.3有助于学生提前掌握工作要求。会计实务的教学,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和相关技术,模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相关的财务工作,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好的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快速的掌握相关技能,从学习中挖掘工作重点,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方向进行分析,补充和提高自己的相关能力,使自己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会计实务教学是对会计理论学习与企业会计工作进行连接,有效的使二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提高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保证学生的相关实践技能,缩短学生上岗后的培训时间,减少企业的培训工作。
4.提高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议
4.1采用反复会计实务实训教学模式。会计实务内容复杂,对不同的经济业务的处理选择不同,由于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等行业相关政策不断发生变化,在进行教学时,应逐渐渗透和修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身存在一定的遗忘的可能,因此,应进行反复的训练,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会计实务实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随学随练的方式,进行系统的讲解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性训练,提高对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期中或者期末时,可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实训,将知识串连在一起,对前段时间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加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2拓宽会计实务知识的涵盖范围。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知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进行会计实务教学时,可以在内容中结合税务、事务所、财务、工商等政府行政部门及监督部门的相关实务工作,对会计工作中涉及的各个行业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更好的配合各部门的工作。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学内容应进行一定的扩充,避免局限于书本,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作用能力,将课外与课内知识串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办公能力以及职场能力也行进行一定的训练,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进行会计实务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挖掘和训练。4.3提高会计教师对于的整体素质。对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培训,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呼吁教师进行进修或者脱产学习,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同时积累一定的行业经验,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性思维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另外,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的会计人才到校园进行指导,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完善教师的实务操作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保证教师之间的知识体系趋近相同,聘请会计师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者报告会,对企业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信息进行分享,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会计实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身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在完善教师队伍的同时,对学生也行进行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认识,正确的对待会计实务课堂教学,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按照教师的思路和计划进行学习。同时,对自己欠缺的地方及时进行改善,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并进行一定的运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整个会计实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作者:汤婵娟 单位: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会计理论 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探索与改革,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创新高校办学模式,历经十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依托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硬件及软件资源优势,基于市场机制运作,是市场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其对于解决教育资费短缺与人民大众受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的矛盾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4月30日我国具备2011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已达311所。在初具规模、较上层次的独立学院当中,半数以上的独立学院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办学经验不够充足而且没有成熟的办学模式可供借鉴,加上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与公立院校的一本、二本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亟待改进。本文以笔者所讲授的《会计理论专题》课程为例,探讨在独立学院开设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意义,并尝试思考和创新独立学院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模式。
二、会计理论课程的基本问题界定
(一)会计理论的内涵
在所有的学科中,理论和概念都是在历史的持续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会计理论亦不例外。会计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的变革当中,其中不乏革命性的变化,这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具备一套逻辑一贯的规范的理论体系,也是会计学科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将会计理论定义为:一套紧密相连的假定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对所要探索领域的可供参考的一般框架,其强调了会计理论的构成内容及其体系。美国著名会计学家Eldon S. Hendriksen(1980)认为,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些原则用来提供①评价会计实务所依据的通用观点,②指导新程序的开拓,其强调了会计理论的功能。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 R. Scott(1997)指出,会计理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其一是对会计实务有解释作用,其二是能改进人们对会计环境的理解。我国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将会计理论定义为:会计理论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的知识体系。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是来自于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又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性的概念框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会计理论是由会计的特定概念和方法程序所构成的逻辑体系,其不仅反映会计实务的本质和特征,而且揭示了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发展规律。
(二)学习会计理论的意义
西方会计学者较普遍地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会计理论包含关于现实存在会计实务的信息知识和对该项实务活动的描述,发挥信息搜集传播和经验归纳总结的效用;其二,解释和评价现存的会计实务,以说明对某项交易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和程序,而不采用其他方法和程序的理由,从而加深会计工作者对于会计处理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预测或指导未来的会计实务,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具有滞后性,在众多尚未制定出会计规范的领域中,利用会计理论指导制定包括会计准则和制度在内的各种规范,可以帮助会计工作者解决会计实务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学习会计理论应当作为会计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在会计课程体系当中,绝大部分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都是偏重于实务性的课程,它们阐述的是会计处理的具体方法和程序。而会计理论则是侧重于对现存会计实务处理的解释,同时还对未来的会计实务提供指导,其回答的是“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对会计理论的学习,可以加深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具体课程的融会和贯通,帮助会计工作者搭建自己的会计知识框架,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总结和掌握会计处理方法,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能力。
三、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首先应该体现其办学定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带有公办民助的性质,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研究客观规律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二是在实践中应用客观规律原理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应以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征,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前全国各省市的情况,独立学院学生基本都在本科第三批次录取。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2010年高考最低控制线来看,文科投档线与广东省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差距为68分,理科为87分;与广东省本科第二批A类录取分数差距,文科为27分,理科为33分。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依托的母体学校为211重点高校中山大学,因此其近年录取分数在广东省独立学院当中属于中上。可以说,从学习基础和文化成绩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是显著区别于一本、二本学生的,因此其办学理念、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应有别于一本、二本院校。基于此,独立学院应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其培养目标应与自身办学定位相符合,而不是致力于培养“高、尖、精”的理论研究型人才。2007年在成都举办的独立学院峰会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院长马争同志发言明确指出:“独立学院要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明显区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学术研究型人才致力于发现、研究自然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客观规律,探究事物、现象的本质并将其上升至科学原理层面。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能简单地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等价看待。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严格的技术规范,以实务操作性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以够用为限,对创新能力要求较低。
综上所述,与学术型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不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突出素质教育,以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在技能上不仅限于操作层面、可塑性高、具有创新潜力、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四、构建独立学院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上文已经明确厘定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独立学院特有的生源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等同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也不能将其视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升级版本。当前会计理论的教学对象层次,包括本科学生和研究生,这说明了在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当中,不仅要与研究生层次教育相区别,还要体现出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层次的差异。
会计理论的内容体系庞大、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立足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本文认为,构建独立学院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课程性质上,应将会计理论界定为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课程,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开设会计理论,在教学方案上着重于让学生领会会计理论对会计核算的解释作用,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知道如何做,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帮助学生站在稍高的层面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会计理论课程放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实习归校之后开设,从笔者的授课经历来看,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会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指导自己对具体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自己对于之前学习的很多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有了重新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学生单纯依靠背诵记忆会计分录来学习会计处理的现象。
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也要注意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着重强调会计理论的评价尤其是解释功能,建议以专题授课的方式,侧重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资产计价、收益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方法等内容的讲授,而相对忽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理论、契约关系与管理层会计行为、国际会计协调化等前沿性会计研究内容以及对会计未知领域的探索课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独立学院会计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型人才的会计理论教学的差异性。
再者,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适当采用建构主义的部分思想。教学不能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换言之,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包括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在会计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恪守“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改革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入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案例教学。笔者在《会计理论专题》的授课过程中,尝试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案例实施,要求学生就相关案例以Presentation形式在讲台展示,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每次案例分析安排两个小组完成。从实施效果来看,案例教学确实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讨论热情,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教学的案例务必紧扣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师应定位好自身的角色,注意恰当、适时地予以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把握案例讨论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做好总结工作,对学生的研讨表现作出合适的评价,并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案例中的关键点,结合会计处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办法,最好能够基于案例提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思维,帮助学生实现从专业理论到专业能力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塑造独立学院学生“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专业素质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玉荣. 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6
[2]荆光辉,张润泽,安云初,欧阳斐.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思辨与定位. 中国高教研究,2006,4
[3]贾小能. 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 经济师,2010,3
[4]卢霞. 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探讨. 商场现代化,2010,1
[5]陶燕.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会计教学的启示. 现代商贸工业,2011,1
[关键词]:会计特色 会计理论研究 宏观会计监管 会计实务处理
会计作为管理的一部分,作为一门,它必然受到国家的、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环境的,从而使各国会计产生一定的差异。当一个国家的会计与其他国家相比表现出较大差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时,就是会计特色。我国的会计在其发展变革中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这是毋容置疑的。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微观会计实务处理层面的会计特色,即所谓会计的国家化。事实上,我国会计的特色不但表现在微观实务会计处理上,更表现在宏观会计监管上;不但在会计实践上,而且在会计理论研究上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研究中国会计特色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本文试图从会计理论研究、宏观会计监管、会计实务处理三个层面探讨我国会计的基本特色。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
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辩证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任何国家的会计现状,都是发展变革的结果,而任何国家的会计变革总是要先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舆论上的准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之中,会计环境很不稳定,会计的变革是必需和必然的。如果没有理论的充分准备,没有舆论的强烈导向,会计改革的阻力可想而知。此外,会计理论对于宏观会计监管和微观会计实务处理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因为宏观会计监管政策的制定实际上就是政府对各种会计理论的取舍过程,而国家会计政策又基本上决定了(在我国应该不止是制约)的会计实务处理,加上会计理论在舆论上对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直接导向影响,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发挥着较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研究和研究结果上都颇具中国特色。
1、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特色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促进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工具,其本身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之一。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一般受过较系统的基本理论教育,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因此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能站在较高的高度上把握,一般认为应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分为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两个层次。
在会计研究的方法论层次上,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一般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而哲学是关于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的科学,它主张用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和原则,对所有学科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自觉运用哲学的认识论,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少走了不少弯路。
在会计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层次上,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即以规范化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旨在通过一系列会计原则的要求从逻辑上高度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方法,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规范化。规范化研究方法以规范化概念为前提和基础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只有具有相同价值基础的人才会认同其观点,理解其过程。我国是一个经过长期封建统治和高度集权政治的国家,人们的思想观念表现得较为正统、稳定,而在将"教条"化的,人们的思想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即使在改革、开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思维观念仍深受影响,对价值评判标准也有很强的趋同性,使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有了肥沃的土壤,成为会计研究方法的主流。直至九十年代以后,才陆续有人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近几年,实证研究方法开始受到较多关注,形成了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以实证研究方法为补充的格局。
2、会计理论构架特色
世界上会计理论构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模式,一是西方模式,由会计假设(或目标)、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等组成;二是前苏联模式,由会计的对象、职能、作用等组成。我国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全盘引进了前苏联模式,直至一九九二年止,其间虽然也在会计理论研究上有所创见,如提出会计管理观点,会计决策职能等,但会计理论的构架从未有过突破。直至一九九三年,我国对会计进行了历史性的变革,以使会计实务接近或符合国际会计惯例,才相应地也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中的某些成分,主要是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等。而原有的会计理论又未舍弃,形成了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与市场经济下的会计理论为一体的会计理论构架。现在将会计理论表述为由会计假设、目标、原则、要素、职能、作用等组成的概念框架,几乎是会计界的共识,这种会计理论构架反映了转轨中的我国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的现状,也是我国会计理论的一大特色。
二、宏观会计监管的中国特色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宏观会计监管体系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经济的今天,这些宏观会计监管的方法基本上没有被扬弃,而是继续被成功他沿用并有所创新与发展,正是由于从宏观上有效地进行了会计监管,才保证了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会计工作得以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使我国在宏观会计监管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这就是用计划经济的强力手段为主辅之以职业界的自律来从宏观上监管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是划分管理会计工作职责权限关系的制度,包括会计工作管理的组织形式、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机构设置等。我国在《会计法》中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会计工作由各级财政部门主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除了政府部门外,会计学术界、职业界和其他会计组织均无管理会计工作的行政职能。
2、会计核算规范制定权限
会计核算规范是企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准则、条例、办法和制度等规范性文件。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规范主要由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组成,其制定权和解释权均属于国务院财政部门,这与西方国家由职业界制定会计准则,由企业自行根据准则确定会计核算方法的模式不同,也与只制定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前苏联模式不同。
3、会计人员管理
我国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任职资格、继续教育等也是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的。根据规定,所有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今年7月起实施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从业资格的条件、科目,从业的注册和登记、检查与管理等有关内容作出了全面规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也由以前的评审改为由各级财政部门与人事部门共同组织和管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对会计机构负责人、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的总会计师,则作出了严格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要求。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不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方式、考核、管理等均作了明确规定。而在西方,这一切几乎都是由职业界自律管理的。
4、监督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我国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监督、监督和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其家监督由财政、税务、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根据有关法规对所有单位或特定单位实施监督;社会监督则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由其接受他人的委托,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格进行审计、验资等工作;内部会计监督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统一要求必须建立内控制度。与西方国家主要依靠职业界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进行事后审计相比,显得更为完善。
三、会计实务处理的中国特色
会计实务处理是会计的根本,会计和宏观会计监管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与完善,一个国家的会计特色最终都会体现在会计实务处理层面上。这也许就是狭义的会计特色只包含会计实务处理层面的特色、以及会计实务处理特色最先最多在国际比较会计领域被重视和研究的原因之一。企业会计实务处理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规范要求根据有关情况对业务进行具体的会计处理的过程,也就是会计实务处理的选择过程。所以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结果由会计实务处理规范和会计人员的选择两方面决定。
1、会计实务处理规范的特色
我国会计实务处理规范主要在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起步较晚,是迫于经济的压力而不得不加快步伐拟就,它不是瓜熟蒂落的结果,而是国家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而由财政部制定、并由国家强力保证实施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为避免会计处理的混乱,又保留了企业会计制度的形式。这种"准则+制度"的实务处理规范框架是其他国家所不曾有过的。加上转轨过程中的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使我国会计实务处理规范也显得与众不同。
乔伊·巴维希在研究世界各国的会计差异时,选择了32个不同的会计惯例进行比较,这32个会计惯例较全面地反映了各国会计差异情况。在此我们将其他国家处理基本一致而我国例外的几个方面列示如下:
⑴有价证券的计价不允许采用成本市价孰低法;
⑵存货的计价不允许采用成本市价孰低法;
⑶长期股票投资的核算方法按实际控股权来确定是否采用权益法,控股比例先是25%,后改为20%;
⑷商誉摊销没有具体规定,但商誉属于无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有原则上的规定,依此推断,商誉需要摊销;
⑸融资租赁资本化;
⑹不允许一般目的(完全是随意处理的)的准备;
⑺少数股权不包括在合并业主权益内;
⑻基本财务报表只反映成本计价,不进行物价水平调整;
⑼不提供通货膨胀的补充报表;
⑽折旧原则上不允许超过原值,但由于允许部分企业采用分类折旧率计提折旧,从而造成超龄使用的固定资产,实际上可能超提折旧。
⑾外币折算损益反映在当期收益内。
2、会计实务处理方法选择的特色
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某种具体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似乎是会计人员个人的偶然因素决定的,会计人员的偏好不同,选择的具体方法也不同。所以,以全国之大,只要是允许的方法,几乎都有被选择的机会。但是,会计人员也是社会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其所作出的会计选择不完全是个人偏好的结果,而是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据调查,我国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具体方法的选择上呈现出特殊的分布。
(1)允许在多种方法中选择的几个主要项目的首选方法为:
发出存货计价:加权平均法
折旧:直线法
长期债券溢(折)价摊销:直线法
坏帐准备提取:应收帐款余额比例法
所得税核算:应付税款法
关键词:会计;红字记账
一、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一类典型问题
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某些经济业务的帐务处理好象应该用红字冲销,但是把借贷双方互换用蓝字记帐好象也可以,到底应该用哪种方法进行帐务处理才是正确的,他们往往没有办法来判断。例如,有一财会人员在网上提出了这样一个令她困惑的问题:销售商品因质量原因退回,企业向客户开红字发票,帐务处理用红字冲销。
借:应收帐款(红字)
贷:主营业务收入(红字)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红字)
但她发现有的教材上对这种业务的处理是:
借:主营业务收入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贷:应收帐款
类似的困惑在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实际帐务处理时也常常会碰到,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在理论上对红字记帐在会计核算中如何运用作出系统的解释,以便指导他们的实际工作。
二、红字记帐的理论阐述
(一)红字记帐的基本概念
在会计学教程中,与“红字记账”相近的提法主要有“红字更正法”,“红字冲销”。“红字更正法”是会计核算更正错账的一种方法,在会计学教材里都有详细论述。它是运用红字在会计核算中为负数的原理,对错账进行冲销,调整为正确记账的一种科学方法。至于“红字冲销”的概念在会计学教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我们不妨将“红字冲销”理解为:根据经济业务进行了相应的帐务处理,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该经济业务相反的情况发生时,就需要针对原帐务处理作科目相同、借贷方向相同的红字帐务处理。如采购中的采购退回、销售中的销售退回等无论是“红字更正法”的概念,还是“红字冲销”的概念,都是针对会计核算中的某些特殊情况而言的,都不能全面反映在会计核算中用红字进行帐务处理这一现象。因此,作者在这里用“红字记帐”这一概念概指所有用红字进行帐务处理的现象,它包括了“红字更正法”,“红字冲销”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内容。
(二)红字记帐的本质内涵
1 红字记帐是对经济业务反方向运动的反映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它如实记录企业各种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按采购、生产、销售、利润计算、利润分配等环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实务中,我们基本上还是能正确判断何种情况下用蓝字记帐,何种情况下用红字记帐。蓝字记帐主要反映资金的正常运行状况和方向,如采购材料,支付货款这样的经济业务,可以看成是资金的正常运行状况和方向,因此,应该用篮字记帐。但是如果采购的材料因质量等原因而退回,那么这样的经济业务就不能看作资金的正常运行状况和方向,而应看成是资金运行的反方向,因此,用红字记帐来反映该经济业务比较恰当。资金的运行方向是正方向还是反方向要注意区分,不要把两者混淆起来了。
2 红字记帐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红字记帐与借贷双方互换用蓝宇记帐没有区别,涉及的帐户是相同的,期末余额也相等,那么为什么应该用红字记帐,而不是借贷双方互换用蓝字记帐呢?除了前面所讲述的对资金运动的反方向的反映外,还必须从会计核算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高质量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考虑,会计帐户的借方、贷方应该反映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混淆起来,更不能把借方、贷方随便互换,任意变动,否则,这样建立起来的会计核算系统达不到能获取有效的、高质量信息的目的。以“主营业务收入”帐户为例来说明,该帐户的贷方发生额是反映当期的销售收入,借方发生额是结转销售收入,对于销售退回,我们要求用红字冲减销售收入。如果冲减销售收入用蓝字记帐,那么该帐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就不能看成是本期的销售收入,它还应该将借方发生额中有关销售退回部分扣除才是本期的销售收入。因此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用蓝字记帐就不能迅速准确得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还需要进行比较繁琐的加工处理,这样通过会计核算建立高效信息系统,获取有效财务信息的目的就达不到。高度重视红字记帐在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在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中,不要忽视对红字记帐的运用,更不能随便以蓝字记帐来代替。
三、红字记帐的应用范围
(一)错帐更正
在错帐更正中,“红字记帐”使用得比较普遍。其原理可以这样理解:当帐务处理出现错误时,用红字作相同的帐务处理,相当于发生了金额相等方向相反的业务,两者互相抵消,这两笔帐务处理对财务的影响为零,然后再把正确的帐务登记好。这样处理,既达到了更正错帐的目的,又不至于使财务核算系统的信息产生混乱。
(二)反方向运动的实质业务
如前所述,在会计核算中,实际上假设资金的运动是有方向的,对与资金运动方向相同的经济业务,用蓝字记帐,而与资金运动方向相反的经济业务就用红字记帐。如销货退回、领用的材料退库、采购材料退回供应商、企业活期存款利息的入帐等等经济业务,都可以看成是与资金运动方向相反的业务,应该用红字记帐。
(三)临时帐务的调整
在会计实务中,往往碰到期末结帐时,需要对某些经济业务进行临时帐务处理,才能反映企业财务的实际状况,但是这样的临时帐务处理可能又不符合财经制度、法律法规的要求。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期末对这样的经济业务作临时帐务处理,编制出反映企业实际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到了下一期期初,再将临时帐务处理业务,用红字记帐将其冲回原来的状态。例如,企业材料仓库中在年末还有金额很大的采购材料虽已入库,但供应商的增值税发票却没有到齐,那么根据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中就暂时不能确认相应的资产、负债。但是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时,要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就必须把这部分的资产、负债反映出来,因此,在结帐前,对这部分资产、负债作临时帐务处理:
借:原材料
一、引言
实证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被进入到了会计学的研究,从而会计学的研究也被切割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者对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性质不同,其根本区别是:前者产生时间早于后者,加入了价值的判断,研究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对会计研究有自己的主观观点,并描述会计研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后者研究的是“是什么”,是对会计事实的客观反映,不对其的价值判断。受经济学广泛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影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研究开始应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模仿和吸收,目前我国学者大量采用此方法进行会计研究。但对于会计研究应该采用哪种方法的争论愈演愈烈,学者和理论界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研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过分重视规范会计理论的作用,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市场经济是一系列复杂经济现象的系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定量分析是不可能和不科学的;另一种则是片面强调实证会计理论的作用,认为会计科学虽属于社会科学,但它是发展十分成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会计实务必须进行量化才能客观反映客观情况,必须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体现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研究应该采用哪种方法的讨论和争议,对我国的会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是十分不利。因此,对当前我国会计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严重失衡必须引起重视,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亟需为其提供理论和政策指导。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期为会计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文献述评
( 一 )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关文献述评 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相关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与领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就目前的国内文献的研究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证会计学派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两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齐献忠(2001)分析认为实证会计理论不能代替和否定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研究服务于规范会计研究,规范会计研究的科学建立也要充分运用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果。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会计理论研究注重规范而忽略实证。杜兴强(2000)通过对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后认为:第一,会计理论研究之中,“是”与“应该是”,或“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往往交织在一起,并无明确界限可以判断或者有意识地去遵循。第二,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之间并无人为的界限,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精神的对事实解释和预测应以规范会计研究的目的为归宿。第三,在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由于两者的互补性,将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对立起来的态度固然不可取,但是绝对否认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做法也同样不可取。第四,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由于是从逻辑高度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研究过程,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会计实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则立足于会计实务,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与会计实务中的结果比较吻合或基本接近,但是这并不能够说明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孰优孰劣——“存在的未必合理”。 盖地、吕志明(2007)分析研究认为,传统会计研究(规范性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六十年代达到黄金时期;实证会计研究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在八十年代成为主流。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都适应了其当时的客观环境,从方法论角度而言,各有其优缺点。无论规范会计研究还是实证会计研究都不可能一统天下,二者应该和谐共处。从哲学的角度,张自巧(2009)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行了客观评价,剖析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辨证统一关系,阐述了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探索了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有机结合具体途径,认为在构建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将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促进会计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一对范畴,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曲京山、乔俊兴(2010)对会计理论研究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尽管两种会计研究方法存在着诸多不同,但两种会计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互补和联系性,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才能提高理论的研究效率,最终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就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的相关问题,大多数学者解释角度的不同导致结论不尽相同。国外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研究理论和具体实践起步较早且趋于成熟,而国内的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必须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改善会计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二 )会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发展历史轨迹 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的发展、创新和演化是伴随着对会计理论的不断创新而发展的。规范会计研究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由此分别形成了指导性和描述性理论。从会计理论演化的历程来看,对其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在当时并未形成严格意义的会计理论,仅属于描述性的。描述性理论成熟的标志是复式簿记理论的提出,它是由1494年帕乔利提出的。基于演绎法的指导性理论历程产生于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时期。1929年,美国的整个股票市场出现了严重问题,出现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操纵利润等严重问题,严重损害了相关投资者的利益。为使投资者的利益免受其害,美国成立了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它要求必须统一会计准则,从而促进了会计理论的研究。w·a·paton、j·b·canning、h·w·sweeney、k·macneal等人吸收和借鉴了新古典经济理论,并对会计实务进行深入了调查,发表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和著作,提出应按照反映使用者决策所需的现行成本或价值信息为目标重构会计学。他们提出了收益决定模型,认为利润表应当代替资产负债表,该模型体现了会计所有权导向,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多项原则在此时得到确立,如权责发生制原则、持续经营原则等。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对规范会计研究的研究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个时期主张受托责任观,并提出了阿罗可能性定理,在此定理影响下产生了决策有用观,并促进了会计实证研究的产生。最早对实证会计理论进行研究的是鲍尔和布朗,他们在1968年发表了《会计数据的实证评估》一文,拉开了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序幕。70年代,罗切斯特学派等会计学者进一步对实证会计理论进行拓展和完善。80年代,实证会计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系统化。1986年,实证会计研究创立者中的两位美国著名学者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实证会计理论》一书,比较完整的介绍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把实证会计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成为当前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中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分支,为后续会计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书中确立了实证会计理论的著名的三大假设:债务契约假设、管理者薪酬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90年代,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者继续围绕三大假设展开,研究发现支持这三大动机和最终会计选择之间的关系。从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时间顺序来看,实证会计研究从“不成熟”的研究演化为“较成熟”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存在着方法论上的弊病,这些弊病被后续的研究所纠正,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获得了新的研究思路,并由此产生了更丰富的理论。
转贴于
三、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辩证关系分析
( 一 )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对比分析 (1)规范会计研究。上世纪初叶,很多企业的会计实务工作比较繁琐芜杂,面对这些会计工作时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较混乱,缺乏基本的规范,亟需进行规范,会计规范研究在此情形下产生。会计规范研究研究的是“应该是什么”,即从逻辑的高度概括或指明会计实务和会计原则应该是什么,强调其规范性的要求,从而促进会计实务的规范性。规范会计研究使用“前提—推论”的研究路径,借助逻辑抽象推理进行会计研究,其对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既又归纳法,也又演绎法。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大量的会计现象和实务进行分类研究,概括出其内在联系,体现了从一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方法,从而归纳概括出会计理论。归纳法的优点在于不受预定的模式限制。演绎法是从一般性原理如会计目标、假设到个别事实如会计实务的准则和方法的逻辑方法。演绎法的推导过程是前提命题到结论在进行验证,最后指导具体会计问题。其优点在于使各项会计理论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导出的结论逻辑比较严密。但是,规范会计研究也存在一些系统性弊端:第一,会计理论的研究需要对演绎法的假设进行检验和判断,而规范会计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第二,会计规范研究导致对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不重视;第三,由于缺乏大量会计经验的支撑,往往导致规范会计研究的会计研究出现“闭门造车”式的论断。(2)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的是会计学“是什么”的知识体系,是对会计事实的客观反映,不加入对其的价值判断,目的是揭示会计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与理论。具体来说,会计研究中应用实证分析,主要是通过“成本一利益”的分析,对管理当局和会计准则进行阐释和预测,并对其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进行实证分析的大致思路是:首先,依据现实情况和基本原理、理论等,对此研究进行假设;其次,根据上面的假设,采用科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尽可能地收集;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计算、处理,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从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来看,实证会计研究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定量方法被广泛运用、偏重实务性等特征,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时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概率论基本理论,通过对会计实务进行预测和阐释,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实证会计研究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同样存在一些局限。如其对政治成本、厌恶风险程度等无法明确定义和量化,各项变量之间是否是线性关系无法明确,而建立的模型大多数是线性模型。
( 二 )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辩证统一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在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进行研究时对两方法应该相互依赖、互相渗透;单纯依靠某个方法进行研究都不能完全避免和克服的各自的系统缺陷;两者都忽视了对会计研究应该是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应做到逻辑主义和非逻辑主义的统一;实证会计研究对某个具体会计问题进行证实或证伪有效,但对会计理论框架却无能为力,必须应用规范会计研究。所以,片面强调某一方法是不对的,在对会计研究时应做到把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能偏颇。(1)会计研究应是一般到具体到一般的过程。规范会计研究是从会计假设或目标出发演绎出一系列的基本原则以指导会计工作;实证会计研究则是根据搜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检验,进而对研究结果证实或证伪。也就是说,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逻辑是不相同的,前者是由一般到具体,后者是由具体到一般。由此而言,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应该是一般到具体到一般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两者优势互补。(2)因两者会计研究的层面和视角不同,更不能将两者割裂。为了挖掘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规范会计研究在较高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如研究财务会计的框架;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对十分具体的会计理论和现象进行研究,如存货发出的计价问题,应采取先进先出法或者后进先出法等。实证会计研究的会计问题愈来愈细微,规范会计研究者借此批评其对会计理论的贡献甚微,会计研究的目标层次愈低,就更多的要求进行实证分析,反之,更要求进行规范分析。因此,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层面和视角不同,就必然要求组成一个整体,而不能将两者割裂。(3)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密切关联性。规范会计研究的会计目标属于较高层面,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实证会计研究的会计目标属于较低层面,则需要对其进行事实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所以,规范会计研究不可能摒弃事实判断,实证会计研究也不可能排除价值判断。在研究会计目标时,应实现两者的和谐共处,不能厚此薄彼。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没有人为设置的鸿沟,规范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的目的和归宿,两者对于不同层面的研究,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可以对会计目标进行更深入的解释。规范会计研究从逻辑高度的会计研究,必然会与实际实务存在误差,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可以补充和修正,在会计研究中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四、会计研究启示及我国会计研究范式的选择
( 一 )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著名物理学家波尔说过,站在一条深刻真理对面的往往是另外一条深刻的真理。鉴于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两者各具优势和弊端,偏废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应避免两者的对立,承认双方的价值,积极促进其有机结合。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既要做到规范分析,又要实证分析,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会计研究属于定量分析,规范会计研究属于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导,对进一步的研究起着预见和指导作用,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进一步研究的深化,对其进行纠正和检验。在研究中做到两者统一,既保障了会计理论的缜密性,又不失精确性。
( 二 )区分侧重,适度应用 目前我国对会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仅是为研究的需要服务,处于从属地位。原因在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实证会计研究应建立在相对成熟的会计理论之上,否则对其研究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我国很多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熟练的职业经理人还很缺乏,股权交易市场欠发达等问题。企业经济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不高,存在数据的统计口径、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会计数据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实证研究型的会计人才严重匮乏,要求具备扎实的财会、经济、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对会计目标实证分析的预测效果不尽人意。鉴于此,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应该做到以规范研究为主,加大实证研究力度。
关键词:会计;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研究的关系
(一)区别
1、质的规定性方面。会计理论是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以及它们对会计实务的指导关系所作的系统说明。会计研究方法则是在会计理论体系之外,以会计理论研究为对象的,或者说以会计理论研究为任务的研究模式和规律的手段,也是会计学者对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在收集资料、分析论证、做出结论,以及对结论的检查等总体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的总称。
2、在研究解决问题的核心方面。会计理论则是从不同的方面,解决会计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是什么”等问题,从而科学地说明、解释和规范会计实务,使会计实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管理与决策的需要。会计研究方法主要解决“怎样才能正确认识会计”的问题,可以概括抽象为系统、科学的理念。
3、研究成果的作用期限不同。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虽然可以提供具体科学知识和思想,但其研究成果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在短时期内被新的会计科学知识和思想所替代,具有局限性。会计研究方法可以在很长的时期内,协助会计学者在研究会计理论中产生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其协助作用是巨大的。
(二)联系
1、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研究方法是“驶达真理彼岸的航船,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科学就更提高一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刻。因此,无论研究什么,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会计科学的研究同样需要运用适当的会计研究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讲,会计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要想进行会计研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会计研究方法,这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必要的前提条件。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澎教授认为,“会计和其他学科一样,不仅是知识和学说(表现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总和,而且还包括认识过程的研究方法。这不只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我国会计理论内容;同时,它还有助于人们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会计研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正确运用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会计研究方法可以视为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会计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恰当,不仅可以圆满地实现会计研究目标,而且可以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体系。
人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得当,就能较快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客观规律,继而形成新的理论;而思维方法不得当,就不容易使人们透过表面现象去触及被研究对象的本质,有可能一事无成。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会计研究方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包括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且包括研究方法的方法,它们共同构成完成会计研究任务的手段――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
二、会计研究方法
会计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规范与实证会计在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具体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区别。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者研究方法的关系,对于促进我国会计学术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介绍
1、规范研究方法。规范会计是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从逻辑高度概括或说明最优化的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是指通过确立课题(提出问题),然后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的由文字描述的会计研究成果的方法体系。
2、实证研究方法。实证会计是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揭示会计现象层面的规律,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实务提供理论依据。实证研究方法是指通过确认假设,以事实、实际的情况,由观察数据产生的相互关系等为对象,经过实验而求得近似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
(二)二者的关系分析
1、区别
(1)研究的基础不同。规范会计研究是把一定的评价标准作为研究的对象或讨论的基础,再根据这种标准来分析现象。比如,利特尔顿终身坚持历史成本原则,斯特林则对历史成本深恶痛绝。实证研究方法的出发点是指以事实结果为标准,验证与衡量理论或观点、假说的正确性。实证会计研究认为,在会计研究过程中,事实与价值、手段与目的是分离的,它要求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主张以仔细客观地观察一个实验或一定期间所发生的事实而获取的感性经验为依据,构建具备真正科学性的会计理论。
(2)侧重点不同。规范法侧重于定性分析,一般是用言语说服方式。实证法侧重于定量分析,一般用数字说服方式。
(3)研究使用方法不同。规范会计的研究方法不很统一,既可用演绎法,也可用归纳法,但以演绎法为主。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即从已有的科学结论、原理和定律出发,推知另一个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演绎方法,其推导程序为:前提命题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实证会计理论以经验与实证法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工具所形成的新理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较为固定,其具体程序为:确立研究课题寻找有关理论提出假设假设的可操作性设计研究方案分析数据测试假设结果分析。
(4)发挥的作用不同。规范会计理论不仅能从抽象分析的角度出发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而且能够用来指导现行会计实务的优化和未来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是,其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带有主观性,无法通过客观事实来检验。实证会计理论往往只揭示会计现象及其外部联系,它能从现实的角度来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但不具备对实务的规范指导作用。实证会计研究的命题要求现实世界有相应的经验现象与之对应,从而最终可证伪该命题。
2、联系。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不论是规范法还是实证法,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方法,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规范研究的结论需要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实证研究需要规范研究的结论作为基础和前提。规范会计研究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而实证会计研究则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根据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对会计现象的认识是由一般到具体和由具体到一般的有机结合。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目标系统的层次相关。会计问题目标的层次越低,该问题与会计实务的具体方面的联系越密切,其研究就越具有实证性。反之,会计问题目标的层次性越高,越需要围绕该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价,其研究必然越具有规范性。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研究方法,角度不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方法体系。因此,在选择构建会计理论的方法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为了增进会计理论研究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要根据会计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来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只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是有失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