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作物市场前景

农作物市场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16:07: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作物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无人机 植保 实现方法 制约因素 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P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05-01

1.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的技术革命,还将实施更先进的数字农业。我国丘陵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很大一部分,是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但是在丘陵地区采取普通的地面装备难度较大,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特殊条件和地形也不适合地面装备作业。所以我国要想在这些丘陵山区实现植保机械化必须结合现代化的无人驾空中作业技术。农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对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发展。由于农作物株高和密度的限制,机械很难进入地块喷洒农药,即使选用先进的农药喷洒机械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面积的损伤,影响产量,而人工操作则会出现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的应用正被迫切需求。

2.发展现状

在国外,无人机喷洒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日本等国家该技术已经特别发达,并且普遍应用。在国内,精准农业无人机正在逐渐兴起,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水平和国外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保护仍以人工加手动、电动喷雾机这样的半机械化装备为主,无人机植保在我国占比1.67%,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50%以上的水平。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我国目前的人工喷洒方式每年导致的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致死率约20%,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更为惊人,因此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图1)。

3.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应用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首先使用Pix4DMapper对航飞的农田影像进行处理生成正射影像,接着使用开源的飞控无人机系统在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规划无人机飞行路径,实现使用大型植保机对农田按照飞行路径进行农药喷洒。“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通过使用无人机厘米级精确定位、自动飞行、起降等技术,能够实现全自动喷洒农药。作业时能够变“三人操作一台飞机”为“一人操作三台飞机”,同时摆脱了飞手对植保发展的制约,还能实现夜间作业,在普通植保机的基础上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可以由目前的300(亩/天)提高到800-900(亩/天)(图2)。

4.制约因素

其一价格高,无人机性能需要长期维护保养,保证无人机的性能才能保证作业时的精度效果,无人机后续的维护程度也相对复杂,需要有操作经验的飞手来做处理,无人机目前的应用较少,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其二无人机本身续航时间短,需要准备多组后备电池更换,影响作业效率。其三,植保无人机企业大都规模较小,具备独立的、完善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的企业更少,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植保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5.市场前景(图2)

随着家庭农场、合作社、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以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对植保机械的迫切需要,为农用无人机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条件。据专家预测,截至2020年末中国植保无人机的需求量是10万架,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需求是40万人,无人机植保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兴农机行业,助推我们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据当前数据统计,我国平均每50,000农民才拥有1架无人机,每1,430,000亩次的防治里才有一架无人机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在我国的使用和普及程度远远不够,我们的市场前景还很广阔,植保机还可以更大地分割市场这块大蛋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种植;种业;粮食蔬菜

1 千阳县种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千阳县种业发展基本是以国有的县种子公司为主体的国有垄断经营模式为主,高度集中了市场资源,发挥了国有龙头企业金字塔的作用。

(1)县种子公司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立种子门市部,在全县8个乡镇及有经营资质的个体门店签订委托销售协议设立了销售网点共35家,主要农作物种子以玉米、小麦为主。(2)是种子来源渠道统一集中、价格衡定,根据当年的种植业结构和作物播种面积,有计划调集供给,保障了全县农作物种植种子需求。(3)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作物优良新品种,为粮食丰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排斥和抵御了县内假、劣种子以及未审先推种子的渗透和侵入,规避了种子市场的意外风险,保证了全县粮食安全。

2 种子行业为农业的基础

然而,随着改革的紧锣s鼓,社会化的市场经济浪潮已席卷全国,种子行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也首当其冲。股份制、私有制等私有资本早已进入现代种业的发展领域。周边地区的种子产业已放开,种子品种的区域商已各就其位,并对其种子价格的操纵具有裁量权,甚至不需投入资本,商家送货上门,赊销、调剂、退货,等机动灵活;极大地刺激了种子销售市场的终端神经。由于这种多维模式的经营体制冲击,县种子企业当前只销不产的模式经营举步维艰。

3 种子公司的发展

历史回放:种子公司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过去不但经销优质的农作物种子,而且大量繁育生产了多品种、多批次的优质玉米、小麦种子。除满足自给外,大量往外销售;九十年代,在川道灌区(水沟、柿沟镇一带)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制种是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富裕了农民,发展壮大了种子企业,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种子公司连年获得省市先进单位荣誉。

篇(3)

一、全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全市总体上农业生产发展形势有所改善,2015年农业增加值1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全年粮食产量达10万吨,相比上年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农村农业在增产增收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主要问题可简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较为缓慢,生产率水平低

部分农村地区处于相对落后局面,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锄头、扁担、箩筐等生产工具仍旧被农民广泛使用,即使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如耕田机、收割机等,由于农村地势较为复杂,山坡、河谷颇多,很多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并不适用于当地的农业耕作。加之,一些农村地区技术信息传播不畅,农民缺乏对适宜技术的了解,不用或不敢贸然使用新技术。再有,新技术投入成本高,由于农民经济较低,即便是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也无力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要受到物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一系列供给瓶颈限制,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受限,未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新的农业技术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当地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多为妇女、老人,他们的生产能力较弱,且受教育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对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接受能力不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部分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基本维持生活或略有盈余。

(三)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

都匀地处山地,人口分散,农民土地不集中,土地经营规模小,新技术得不到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解决灾害问题的措施的实行有待加强。另外,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农业设施数量不够。农业设施投入使用后,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得不足,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此外,对农业技术生产研究的投入少,新技术、新产品引入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差,技术人员缺乏,农业快速发展受到了限制。

(四)农田闲置,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相比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成本更低,所得到的收入更多。一些农民常年在外务农,土地无人耕种,或是留下的老人,妇女在家种植,他们无力全面有效的利用个人所有的土地,导致了一部分土地闲置,农田荒芜,一些承包农田的租户,通过向外出务工的农户租用不用的土地,进行规模性农业生产,但租户只是选用了一些地势条件相对平坦,土壤肥力好的地区种植,土地空置仍然是一个问题。

(五)农产品销售途径单一,产品经济收益低

最近几年,一些农产品在不同农村地区得到了推广。例如,规模性的葡萄种植,大棚西红柿、辣椒、蔬菜等的栽培,在当地生产效果好,产量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销售确成了一大问题。由于种植同种农作物的农户较多,总体产量高,而当地农民主要是到农贸市场销售,市场上同类型农产品供给大,价格低,农民只能以较低价格卖出去;加之储存技术不足,许多滞销的农产品只能浪费掉,并未达到所预期的高收益。

二、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方式的现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加快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引进和开发适宜当地使用的机械设备,优化农用设备,减少一些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确保与农业发展有关的信息传播到位,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减少农民购买设备的成本,激励农户使用新的机器设备;引导农民使用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指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应用现代技术防治虫害,快速有效的提高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村农民劳动者的素质,努力培养出多技能的新型农民,充分使用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各地区分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实时的技术指导;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农业技术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减少创业的风险,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此外,增加本市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引入农作物新品种和技术,留住农业技术人才,研究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的特色农作物并加以推广使用。

(三)闲置土地充分利用,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对于无人使用的土地,在自愿,依法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将小规模土地大规模化,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生产;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关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结合当地茶、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合理的规划土地使用规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四)有效指导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减少盲目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些农户对销售市场了解不足,市场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市场销售状况分析有偏差,不能有效的选择农作物种植和控制种植量,导致了农产品产量过剩或产量不足,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偏大或偏小,影响了经济收入。由一些专业的市场分析人才对农业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不同地区农民做一些选择和规模上的分析指导,减少农民盲目大量或少量生产,或是生产不合适市场销售的农作物,尽量使农民生产的农作物有地可销,经济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五)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保障农民收入不减

目前,农民销售农产品多半是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上自行销售,一般是此地生产并在此地销售的形式,销售范围不广并且销售渠道单一,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极其重要,以下是几点促进销售的方式:

1.组织农民自行合作销售。做好农民思想工作,让农民自愿参加合作销售,集中起分散的农业产品,进行统一的本地销售或外地销售。

篇(4)

关键词:发展;青稞产业;探讨

1甘南州发展青稞产业化的意义

大麦是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青稞作为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营养成分也较水稻、小麦、玉米为高,是食用、饲用、酿造及药用兼用的作物。近年来,科学家对青稞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证实青稞是世界上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麦类作物。甘南州是甘肃省青稞主产区,种植青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总结多年来我州青稞及其产业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于提高农民增收,配合全州“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结合我州实际,根据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规律性要求,本着突出重点抓特色,抓优势,抓出亮点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好甘南青稞产业化的发展目标,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使甘南州青稞产业尽快取得规模效益,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甘南州青稞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生产现状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湿润,自然条件差,青稞以其中早熟、耐寒、耐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成为适宜甘南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势作物。主要分布在除玛曲县以外的合作、夏河、卓尼、临潭、迭部、舟曲、碌曲等县,常年播种面积23万亩左右,占各类作物种植面积的28%,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各类农作物之首,是甘南州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广大藏族同胞不可替代的主要食粮。其秸秆质地柔软,蛋白质含量达40%,是牲畜的优质饲草。我州种植的青稞品种比较多,有矬青稞、长芒青稞、白浪散、油青稞等,近年来当家品种逐渐被康青3号、甘青2号、肚里黄所取代,其播种面积约占青稞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

2.2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我州属于青藏高原裸大麦区,地形地貌复杂,境内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形成了多样的农业生态类型。州内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低温、霜冻、干旱、雹灾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脆弱,设施农业和农田装备仍十分落后。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青稞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保障程度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

2.2.2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科研单位选育出一个新品种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但投入生产后,由于农业部门经费少,待遇低,乡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且相对不稳定,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及时得不到良种和有效的技术指导,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只能自己留种,加上栽培管理技术跟不上,投放下去的良种2~3年就造成品种间严重混杂,种性退化,丧失增产潜力。

2.2.3新品种选育速度慢,推广效率低。多年来,甘南州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在青稞新品种选育、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存在科研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匮乏,育种方法和手段滞后,科研育种力量薄弱,致使低水平重复研究过多,特别是品种改良在很大程度上凭经验进行,品质和抗性育种几乎没有开展,研究出的品种远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对品种多样性要求,成果推广转化率低。

2.2.4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服务流通体系不健全,青稞种植效益低。耕作粗放、施肥不足,栽培技术水平低,即使有了良种却因不得法,降低了产量。农牧民观念落后,惜本思想重,多为懒种田,造成管理粗放、投入少,同时,比较先进的栽培技术应用少,使其生产水平不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农牧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3甘南州发展青稞产业化的优势

3.1比较优势我州在国内为青藏高原裸大麦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青稞的主产区。青稞产品又是藏族群众的主要食粮、传统的酿酒原料和重要的旅游餐饮食品。青稞是部分高海拔地区能够种植的唯一作物。全州常年面积23万亩以上,占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8%;总产3.60万吨,占全州粮食总产的35%,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各类农作物之首。

3.2结构调整稳定和扩大青稞种植面积,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促进规模化生产,是正确处理我州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3.3生产潜力在我州高海拔地区已出现了一些小面积的高产典型,在稳定和扩大青稞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良种良法配套,青稞产量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

3.4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具有优良品种的支撑。现有康青3号、甘青2号、甘青3、甘青4号、肚里黄等优质高产的青稞品种得到大力推广。二是正在实施的甘南州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建成青稞生产基地11.50万亩,为青稞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三是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州内目前已有青稞酒厂4家,其产品在州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青稞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3.5市场前景据测算,全州每年食用、饲用、种用、酿酒用需青稞9.60万吨,而目前年产只有3.60万吨,缺口达6万吨,供需矛盾很大。随着州内青稞酒厂的兴起和州外对青稞系列产品的开发,对青稞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副产品秸秆也随着“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供不应求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市场前景看好。

4对甘南州青稞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4.1加大科研力度,实现青稞栽培技术优质化加强以育种为中心的科研工作,增加对青稞育种的经费投入,提高青稞育水平,加大优质、专用青稞新品种选育力度,注重研究与品种相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同时推广应用于生产。

4.2加大政府资金扶持,整合资源向产业集中政府投入资金是支持重点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国内外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做法。州县政府要研究制定资金倾斜的政策,通过整合农业资金,用于青稞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广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

4.3加强产业示范园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园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各项新技术新品种的组装配套和产、销衔接。州、县、乡围绕重点产业,分层次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完善的示范园,使其成为青稞产业建设的窗口和展示新技术的基地。

篇(5)

1.杂粮生产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人们饮食逐步讲究营养化、保健化、卫生化的新形势下,杂粮生产具有独特优势,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杂粮属于无公害绿色粮食,使用价值极高。农民对杂粮产量不刻意追求,极少使用农药、化肥,是一种消费者公认的靠“天收”的无公害绿色粮食。

(2)杂粮具有特殊的食疗食补价值,倍受青睐。杂粮由于无污染,被我国及世界食品界公认的具有特殊食疗食补作用的天然绿色食品,倍受食品界和消费者的青睐。当前,不仅在我国还是世界,食用杂粮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

(3)杂粮品种繁多,易于加工转化增值。杂粮不仅在世界上,而且在我国品种也比较繁多。同时,还易于加工转化,特别是经过包装后,身价倍增,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2.我县当前杂粮生产现状

梨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在农作物结构上除了种植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之外,杂粮面积相对较少。我县种植的杂粮品种主要有高粱、谷子、向日葵、红小豆、蓖麻及绿豆等。近几年,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玉米价格逐年攀升,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高涨,面积逐年扩大。相对而言,大豆、花生、杂粮无论是原料还是其制品市场低靡,价格低位徘徊,经济效益低下,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面积逐年下滑。我县农作物耕作面积418万亩,据统计,梨树县2007年种植杂粮作物面积为5.85万亩,2010年杂粮种植面积仅为4.5万亩。随着杂粮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供需十分紧张,多数依靠外进。2010年下半年以来,杂粮价格一路攀升,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新高。所以,抓住机遇,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抓好杂粮作物的生产发展,调整好区域优势结构,满足人们基本生活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发展我县杂粮生产的优势

近几年,玉米的效益出现了稳中有升的势头,因此,一些杂粮作物的面积相对减少,但从栽培上看,杂粮产业还是优势产业。杂粮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才能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种植杂粮作物,有利于合理轮作,做到土地用养结合。

3.1适宜的土壤条件是种植杂粮外在基础

梨树县的林海镇、刘家馆子镇、沈洋乡和四棵树乡部分地块土壤类型以风沙土和淡黑钙土为主,比较贫瘠,漏水漏肥,种植主产作物玉米,只有加大投肥量,才能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即使如此,玉米的产量和效益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干旱年份,效益明显降低。而杂粮则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对瘠薄风砂土适应性强。

3.2杂粮抗灾能力强是栽培的内在因素

一些矮秆作物如荞麦、谷类、芝麻等,不但抗旱,而且抗风、抗雹;豆类、向日葵等对轻盐碱地有较好的适应性。其中,抗旱是最关键的一方面。2009年在林海镇的绿海村,砂岗地在完全没有水浇相邻地块的玉米不足1米高,几乎绝收,而种植黄金谷的地块公顷产量可达5500公斤,这充分证明了谷子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优势。

3.3杂粮的效益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

从近几年的生产上看,杂粮的效益总是高于玉米,并且随着面积的减少,市场经济的自然调节,杂粮价格上涨使杂粮的效益更好。

3.4杂粮还有省时、投入低,与主产作物不争工、轮作养地、出钱快等很多优势,增加了杂粮发展的必要性。

3.5种植杂粮有利于我县生态农业建设

杂粮间套在主栽作物中,可以增加对地面的覆盖率和土地利用率;杂豆类作物都有生物固氮的作用,固氮量最低每亩可达2~2.5公斤,高的可达 8~8.5公斤。

4.杂粮生产发展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杂粮已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相当比重,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专家近期提出了杂粮经济新概念,表明杂粮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抓住良好机遇,结合地域特点,做大做好杂粮经济,变杂粮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杂粮特色产业,势在必行。

4.1要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和产量

针对目前生产上存在的杂粮品种退化、新技术更新慢等问题应以品种为突破口,加强对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抓好种子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多用途品种,以满足人们不同需求;同时,抓好杂粮配套高产新技术的普及。

4.2抓好示范基地,推进规模种植

杂粮产业化开发需要规模种植,需要建立生产基地。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优势,做好杂粮区划,有计划地建设各种杂粮基地。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品种,发展优势产品和市场需求旺的产品。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绿色优质杂粮,特别是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要求指导农民生产优质、安全、卫生的杂粮。

4.3突破加工利用,提高杂粮档次

要针对有些杂粮适口性较差,家庭直接消费不方便,消费量有限等特点,发展杂粮生产应在加工利用上有大的突破。

篇(6)

目前稻麦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处理;二是秸秆机械化打捆,收储后多渠道处理再利用。

以南陵县为例,我县现有耕地49.2万亩,复种面积约80万亩,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等,全年秸秆总量约36万吨。为积极响应国家有关秸秆禁烧的禁令,切实稳妥地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我县近两年主要做法是:

1 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扶持秸秆综合利用机具发展

近2年,县农机局把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反转灭茬旋耕机列为优先补贴机具,不受补贴资金额度的限制。截止2015年底,我县秸秆打捆机总数达14台,秸秆粉碎还田机达5台,反转灭茬机达350台,有利于秸秆还田作业的大中型拖拉机达789台。这些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为促进秸秆回收和秸秆还田作业,为在全县严格落实秸秆禁烧禁令提供强有力的物质装备保障。据统计,全年实施机械化秸秆回收作业约2万亩,实施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约70万亩。全县未发生一起因不能实施秸秆还田作业耽误农时而燃烧秸秆的事件。

2 加强宣传,层层负责,扎实推进秸秆禁烧工作

我县的秸秆禁烧工作从2014年开始就确立了“疏、堵并举”的工作方针。“堵”的一手由县、镇、村、组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网格化24小时监控;秸秆禁烧宣传车在收获季节密集巡逻,向广大农民朋友宣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燃烧秸秆的危害及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做到宣传进村到户,责任监管到人,对农民实行奖罚分明。对不烧秸秆的农民,兑现12元/亩的国家禁烧奖励金,各镇还列有专项资金予以奖励;对农民燃烧秸秆的,一经发现查实,给予相应处罚,使农民不敢烧。县农委根据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从一开始就参与全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由农机局和农技中心负责,主要为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即负责“疏”方面的工作,并为此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路径。

3 开展技术示范,促进秸秆的综合利用

禁止农民燃烧秸秆,要做到堵疏结合。在做好“堵”的工作同时,更重要的是探索“疏”的技术路径,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使农民由不敢烧逐渐转变为不想烧、不愿烧,这项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农业部门。县农委为此成立了秸秆禁烧工作组,抽调技术人员开展相关工作试验示范。在秸秆禁烧的前提下,探索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2年来,农业部门与相关合作社合作,引进了多种型号秸秆打捆机、秸秆破碎机、反转灭茬旋耕机、组合8铧埋茬翻耕犁等新型秸秆回收、还田作业机械;建议给全县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破碎器实施政府补助(纵轴流收割机安装秸秆破碎器的,补助3000元/台,横轴流收割机安装秸秆破碎器的,补助1600元/台),共补助安装了500台;建议在目前阶段以推广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要措施,以机械化秸秆回收为补充。目前,由于秸秆收集难、存储难、成本高、消化渠道有限的瓶颈尚未突破,秸秆回收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发展,避免了盲目发展秸秆回收机械造成农民投资浪费、实效不佳的窘境。在技术路线上,我们结合省农机化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分别在籍山、许镇、三里、烟墩等镇共建立了4个示范点,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3.1 “双季稻”种植模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径。早稻收获:由安装秸秆破碎器的联合收割机作业,留茬小于15cm并抛洒均匀 耕作平整:采用普通旋耕机、反转灭茬旋耕机、组合翻耕犁加耙等农机具进行翻耕平整地,实行浅水作业 晚稻种植:采用机插秧、机直播、人工抛秧、人工撒播等多种种植方式做对比试验 田间管理。

3.2 “麦-稻”种植模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径。小麦收割: 由安装秸秆破碎器的联合收割机作业,留茬小于15cm并抛洒均匀 耕作平整:采用普通旋耕机、反转灭茬旋耕机、组合翻耕犁加耙等农具进行翻耕平整作业,可实行旱耕或浅水作业。 水稻种植:采用机插秧、机直播、人工抛秧、人工撒播等多种种植方式做对比试验。 田间管理。

3.3 “水稻-小麦”种植模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径。 水稻收割:由安装秸秆破碎器的联合收割机作业,留茬小于15cm并抛洒均匀 小麦播种 开沟覆盖 田间管理。

2年来,我们采取政策扶持和技术示范引导的举措促进了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形成了符合我县目前农业生产实际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发展了适度规模的秸秆综合利用装备,为我县有效落实秸秆禁烧禁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4.1 秸秆打捆回收现状

4.1.1收集难。由于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样,农作物成熟期不一致,导致收获期不一致,秸秆打捆工作面广但回收量少,回收效率低。据了解,回收直接成本为30元/亩,按每亩回收秸秆500斤计算,即120元/吨。

4.1.2运输难。农田分布农村各地,受道路限制,运输车辆在有些地方不能停靠作业地旁,打捆好的秸秆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转运,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据了解,运输直接成本为2元/吨公里。

4.1.3储存难。由于秸秆回收具有季节性,短期内回收大量秸秆以后,需大量场地储存,且秸秆储存时间过久宜霉烂,就是企业回收后也面临同样问题。

4.1.4处理难。目前秸秆回收再利用的途径主要是电厂作辅助燃料用、企业加工后作商品饲料或燃料、纸厂作造纸原料等,消化渠道有限,且这类企业要么收购意愿不高(秸秆燃烧热效比低),要么分布不均或较少,需求量有限。据了解,稻秆180元/吨,麦秆300元/吨。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以运输30公里5吨为例,回收秸秆直接成本为:120×5+2×5×30=900元;5吨秸秆卖价:稻秆180元/吨×5=900元,麦秆300元/吨×5=1500元。去除机械折旧费,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4.2 市场前景分析

篇(7)

关键词 早蚕豆;市场前景;发展对策;金山镇;云南禄丰

中图分类号 S6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091-01

禄丰县金山镇位于楚雄州禄丰县中部,为县政府驻地,海拔1 560~1 640 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早蚕豆是金山镇传统的优势作物,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商品率高,是金山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途径,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金山镇的早蚕豆,因进入市场早,食味香、甜、口味好,深受大众喜爱。经过近20年来的扶持和发展,金山镇早蚕豆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何进一步扩大早蚕豆种植规模、培强做大该支柱产业、促进提质增效已成为金山镇早蚕豆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金山镇多年早蚕豆产业发展的情况,总结多年生产和市场情况,参阅有关技术资料[1-3],总结分析其市场前景及促进该产业发展的对策。

1 基本情况

金山镇种植早蚕豆已经有逾20年的历史。随着金山镇早蚕豆种植规模的扩大,目前已形成了以杨家庄集市为中心的早蚕豆交易市场,吸引了来自彩云、恐龙山、妥安、一平浪等乡镇的早蚕豆交易,大批来自昆明市呈贡的客商络绎不绝,进入旺市时,早蚕豆日交易量逾40 t,日交易额逾80万元,产品远销往昆明市、广东省、福建省等地。2013年,金山镇种植早蚕豆面积已达850.3 hm2,占小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54%、产值的68%,是关乎该镇农村经济增减的主要作物。

2 市场前景

早蚕豆是金山镇传统的优势作物,具有品质好、投入少、产值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商品率高的特点。2013年,金山镇早蚕平均产量达11 767.5 kg/hm2,平均产值23 535元/hm2(按2元/kg计),与种植正季蚕豆相比,产值净增15 435元/hm2;若早蚕豆加工成青豆瓣,产值可达40 005元/hm2,比销售青豆荚又增加16 470元/hm2左右,再加上产生可作家畜优质青饲料的青豆壳和蚕豆绿茎尖7 060.5 kg/hm2,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另外,金山镇种植的早蚕豆多套种于玉米地和烤烟地中,不仅不影响大春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还增加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平均产值是传统农作物小麦、玉米的2~3倍。金山镇的早蚕豆种植周期短、投入低、见效快,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早蚕豆产业,是金山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3 早蚕豆产业发展对策

3.1 举办样板促规模

2013年举办的早蚕豆高产样板,促进金山镇万亩早蚕豆种植基地的形成。在高产样板的带动下,早蚕豆示范面积大、规格高,打破了往年“满天星”种植模式,具有明显的样板示范效果,为以后早蚕豆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今后需要大力举办样板。一是统一思想认识,细致分工,责任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举办样板示范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细致分工,责任明确。金山镇早蚕豆样板分为南冲、小洼、新坝3个片区,为严把样板质量,中心安排9名技术员,7位村民小组长负责落实,并签订奖惩考核责任书,使任务目标细化,责任明确,提高了样板质量。二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科技意识。培训内容要围绕无公害产品市场化、品牌化以及科技促发展展开培训。从村间到地头,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增加农户种植早蚕豆的信心和积极性,提高了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为认真办好早蚕豆示范样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明确技术规程,服务到位。从预整地到种子处理和种植规格及病虫害防治等中后期管理,技术人员都要深入田间地头,耐心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农技部门紧紧围绕早蚕豆种植,在物资方面做了充分的调配,解决了农户后顾之忧。

3.2 提质增效促发展

随着近20年早蚕豆产业的不断发展,暴露出早蚕豆品种单一、产量低等问题。为促进早蚕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提质增效工作。一是引进优良品种,确保品种质量,稳步提高早蚕豆产量[4]。金山镇最早种植的早蚕豆品种是双柏豆和易门普场豆,因多年种植品种优势已逐渐退化,后由2004年筛选的开远大庄豆替代,该品种在2004―2013年已累计推广逾600 hm2。多年单一的开远大庄豆种植对该产业大持续发展不利,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强新品种选育及引种工作。二是严把播种密度和种植规格关。根据近年的实践经验,一般在农历7月10―25日是最佳播种期,此时播种可避免和减少霜冻干旱对早蚕豆产量的影响。播种密度为33 cm×16 cm,方式为拉线条播种;有条件的可播成“双龙出海”,规格为40 cm+20 cm。三是及时整地、除草。烤烟地套种的烟叶采至上部烟后,于晴天进行锄草、松土,把烟垄扒平理墒。玉米地套种的待玉米果穗籽粒进入乳熟期,进行除草整地,一般施农家肥15 t/hm2左右、磷肥450~600 kg/hm2,初花期和开花期各施磷酸二氢钾1次,对提高抗寒性、避免落花提早结荚、增加荚粒数、提早上市、增加产量十分有利。

3.3 加强水利基础建设,保障种植条件

由于金山镇种植早蚕豆的大部分村民小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十分干旱,严重制约了早蚕豆产业发展规模的壮大,对早蚕豆产量的稳定和提高起到阻碍作用,因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要。

3.4 引导种植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

目前金山镇早蚕豆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口碑,但缺乏统一的市场运作模式,更缺少品牌。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招商或者引导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强化种植规模和技术,并重点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促进金山镇早蚕豆向订单农业、绿色农业方向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杨义康.易门县蔡营早蚕豆示范推广[J].云南农业,2013(9):25-26.

[2] 张丽梅,张宝丹.反季蚕豆种植技术及示范成效[J].云南农业,201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