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历史世界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世界史知识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16:07: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世界史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历史世界史知识点

篇(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知识整合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12-01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也说过:“读史可以明智。”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相较于别的学科而言,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强调历史规律的作用。对比分析和总结的部分更加灵活。简而言之就是更需要根据史实基础进行思考和分析而非单纯的死记硬背。因此,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很重要。结合我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勤耕不辍,功在平时

中华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作为世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世界史上也是难得一见的。要想学好历史,就首先要学好中国历史。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中国历史也好,世界史也好,哪方面地学习都非是一时之功,这就要求学生务必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基础。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任何一段不起眼的文字的描述,都是一段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学习来不得一丝骄傲和马虎。”即便是辉煌的成就如今天,将来载入史册的也就是那么一段不起眼的文字就概括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是最朴实无华的,也是最不容忽视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历史是前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史,任何一段都是不容有失的,任何知识漏洞的存在,都会是史学的一大憾事,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技巧就在于注意历史的连贯性,根据时间来记忆历史事件是防止出现知识漏洞最好的记忆方法。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时间的先后可以帮助理解记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半辛劳一半才”只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扎实地打好基础,步步为营,重在积累,才能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温故知新,善于整合

孔子说“温故而知心,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有四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三为,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历史知识重新进行归类和整合,可以从中得到某种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说历史知识的整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1. 纵向的知识整合。也就是按照我们学习的顺序把历史按时间顺序的先后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和中国现代史;把世界历史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分解记忆。这样的记忆方法优点是把历史分解成了几个时间段,便于重点记忆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几部分。缺点是如果不注意综合很容易出现记忆偏差。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史分离开来。要知道中国历史再怎么源远流长,也依旧是世界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无法分离的。也就是说纵向的知识整合可以瞻前顾后,具有连贯性强的特点。

2. 横向知识的整合。横向知识整合也就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合二为一,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事件。总的来说,也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把世界各个国家所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性记忆。横向知识的整合的好处是可以从全局出发,左右逢源地概括统一历史时间段内的所有知识点,整体性比较强;但其缺点是横向的知识面太广,记忆难度增大,很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

三、与时俱进,巧用多媒体

如果说从前横向知识整合和纵向知识整合不能兼顾,给师生们带来了许多困扰的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资源的出现很轻易地就解决了这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历史学习过程中“瞻前顾后”和“左右逢源”不能兼顾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科目都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平时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利用相关的影像资料和史实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罗列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进行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给世界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对于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评析;“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学习世界史时,可利用影像资料详细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拉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景;利用图示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

复习阶段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系统的知识框架,把横向和纵向进行对比记忆,不仅可以加深记忆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2)

一、影响衔接的原因分析

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基本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面对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认为历史很难,甚至有同学开始决定要抛弃这门课程,这就比较严重了。为什么会在衔接上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观原因。这种状况是由功利观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历史所有的教与学都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历史教学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则就不教,同时,在中考总分中,历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这就在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心目中,历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学生态度上的轻视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考范围一般只选取中国史、世界史的部分单元进行考核,学生最后只需对较少的零碎的考试内容进行强化复习、训练,从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和跨度,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这种差异和跨度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的设置:初中采用通史体例,中国史、世界史分编,基本按照从古至今的时序,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而高中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跳跃性大,时序颠倒,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2.课程内容的编排: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内容编写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而高中课程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内容偏深、偏难,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可读性不强。这样的差异和跨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则十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一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一,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要对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中考的范围等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第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零碎,缺少知识结构的状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量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空间中联系。比如在讲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整理一个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着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把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全貌。同样,对于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课,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复习,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基本还是沿用初中那一套,习惯于机械背诵,总以为读读背背是拿高分的法宝。其实,高中历史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初中大的多,知识结构也更复杂。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保证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科学、正确,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比如在做笔记环节,可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和一些相关的说明,而不是全盘记下。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将笔记记在书本空白处,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

篇(3)

关键词:点;线;面

有的地方不将历史纳入中考的考试范围,学校对语、数、外科目研究、探讨有余,但对历史爱理不理。这些都给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与任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把庞杂的久远、枯燥无味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成了广大历史教师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话题。

以笔者浅薄的教学经验认为,看似庞杂的历史,其实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从而为心理还不够成熟或知识面、分析能力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初中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抓点。也就是知识点。大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小至整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时间、背景等。这一个个的点就是学生必须要掌握或了解的东西。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问题,大致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知识点:(1)对台湾的统治的强化。(2)对的统治的加强。(3)对新疆的管理。(4)对西北及东北塞防的加强等。这样,对多民族的国家政权的巩固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通过串线,让学生把中外古今的历史事件做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深化了知识点的学习。如,把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事件(点)都串起来,那么就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这对初中生来说,理解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是一个横向的全景图。如,对的教学过程,通过九一八、、血战台儿庄、、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攻入日本本土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对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景式的认识。学生再不会把这阶段的事件与其他事件混为一谈了,也能正确分析出这段国际国内矛盾等。从而做到中国史与世界史合而为一,事半功倍。

总之,通过抓点、串线与铺面,学生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从而达到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要真正落实以上这些,需要教师熟练灵活的运用教材,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首要的,再加上生动愉快的课堂教学和切实有效的课后巩固,历史教学将会是学生的乐土。

参考文献:

[1]孙莱珠.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基础整合活力

我们是我校第一届实施新课改的,所以碰到的困难是最多的。一 新课改的条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受制约的因素太多,比如我们所在的偏远民族地区,没有建立起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体制,没有建立起更适合民族地区的课改评价体制等;二 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初中历史课改着眼于破除旧教材的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对历史课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认为可学可不学,并且历史课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课改着眼于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呈现出的特点是份量重,内容庞杂,时间紧。那么在课改转型期,如何更有效,更顺利地搞好新课改,需要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不断反思总结。

一 正确定位,重视基础,提高素养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讲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服务现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所以历史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并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树立关注民族和人类命运的理想,这应当而且始终是中学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可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成为升学的钥匙,从高一年级开始教学中明显存在一种倾向,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而是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到位的理论分析,并不断培养其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抵触,甚至厌学情绪,这种现象妨碍了历史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搞好历史新课改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定位。面对将来大部分学生学习文科这个现实,我们更应该注重夯实基础,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更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高考,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健全人格。

二整合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

历史新课改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材编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混编的专题式体例,反映出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新教材主题突出,注重个单元之间的对比和联系,比如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国与西方进行对比,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整体认识历史的发展,用一个较全面的眼光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但是这样的编排显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跳跃性强一会儿中国史一会儿世界史,对时间把握模糊,很容易出现前后内容的混淆,增加学生学习困难,且理论性太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如何用好新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是摆在我们每位老师面前的重任。这要求我们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多思考,对于教材已有的资料,如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必须充分利用;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设计,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必修一第13课《》,旧教材用了四节课讲述,新教材浓缩成了一课。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容量太大,消化不了,有些内容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所以如何处理教材?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者少讲或者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这就对教师的素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怎么组织、引导?

篇(5)

一、 创设历史场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教学生从历史事件本身去思考和归纳历史发展的规律,以达到以古鉴今明事晓理的目的。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对感性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力,如果我们总是用枯燥的语言来进行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会让学生反感,而运用多媒体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历史事件,那么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感官,生动形象地了解历史。例如在讲“”一目中,通过展示的历史照片,如《〈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向井敏少尉与野田岩少尉在南京举行杀人竞赛》的图片、《1937年中日军活埋中国军民》、《中被日军割下的中国人的头颅》等图片。再将这些图片与现在的一些事实如“2002年7月8日的日本右翼分子趁机抬头,禁止学生参观纪念馆”等新闻相对比,让学生主动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无须教师用生硬空洞的语言,长篇累犊地教育,仅仅是几张真实的照片就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深刻的认识爱国主义的重要!

二、 历史地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整体的空间概念

历史与地理的关系是紧密的,但在传统的教育条件下,在历史课堂里讲授历史地图仅能依靠地图册和挂图,但是这种方式不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时空概念。特别是在讲战争的时候,很不方便。而多媒体中的Flash软件可以制作动画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掌握战争的形势和经过。

例如在讲授这一板块时,可使用《日本历年侵略中国领土略图》的Flash,直观地掌握日本从到1945年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以及中中日双方的战略考虑。这样,学生就能对整个形成时空的整体印象。

三、 课件教学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教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局限于黑板的篇幅,往往只能从局部分析教材。而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可充分运用幻灯片的优点,用主板书将整个知识框架建造出来,然后在讲知识点的时候,用超级连接功能,将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这样既照顾到了整个知识结构,有兼顾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的爆发这一节中,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这一知识点就包含了第一章第五节的一些内容,那教师就可以运用Microsoft PowerPoint中的超级连接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展开来讲,再回到爆发这一部分来。这样就做到了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对知识点的理解两不误。

四、运用电教媒体和创设情境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学科素养

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为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方面提供了条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历史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体部分,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有画面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大网站或者出版社所拥有的各种历史纪录片、历史类的电影以及相关的图片等都可成为教学的辅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合理丰富的整理,并在教学中合适地使用,历史课堂就会生动有趣,而不是仅仅是老师一味的讲授。

如在讲授隋唐大运河这一知识点时,充分使用地图,并将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线路用不同颜色表示,在沿线的重镇有星号予以标记,而且在其中插入相关的历史纪录片,使一张地图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中规中矩的传统模式使其觉得历史的学习很枯燥,但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增强了历史课堂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自身的历史素养自然得以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今使用历史教材比起传统的教材既删除了一些知识,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清历史的脉络,在课堂上会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有课本内容还有课外知识,而历史教师授课的时间有限,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学压力。这种情形下,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这样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补充课外知识,更加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

如在讲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这一专题时,由于课本内容的理论化强,加之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困难并且学习兴趣不高,而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仅用课本上的文字和较少的插图来进行知识传授,不仅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而且也会使教学内容贫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非常有利,可以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更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丰富课堂的内容。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轻松的学习,历史素养也逐渐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历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而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以便学生可以直接查阅相关的文献、图片和音频等,并且学生也根据自身的兴趣所在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这就改变了传统改变教学模式下了历史教师一人传授知识的局面,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课堂的讲授内容和课本所有的内容,而是学生可以兴趣自主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其历史素养。历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如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对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浏览,而且可能会看到大量的古代典籍、珍贵的原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学习过程中,对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整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通过古文献可以对更多繁体字进行释读等,而且是对学生资料收集和处理方面的能力的锻炼。除此之外,历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v授民国的社会生活这一专题时,历史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民国社会生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所收集的图片、实物照片、音频等的资料进行整理,指导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制成PPT并予以展示,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加深对民国社会生活的理解,而且在资料的收集、整理、讲述的过程中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除此之外,学生可以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并且获得了团队合作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选择更科学、合适的学习方法,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论述,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益处,希望有关研究者能从中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新生、宫惠民. 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如何信息化[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3):243-244.

[2] 朱连伟. 浅议信息技术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13(4):170-170.

[3] 万艳.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的整合[J]. 新课程:下,2016(1).